湖南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料调查

合集下载

湘绣的调查报告

湘绣的调查报告

湘绣的调查报告湘绣的调查报告湘绣,作为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之一,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次调查报告旨在探究湘绣的发展现状、技艺特点以及对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影响。

一、湘绣的发展现状湘绣起源于中国湖南地区,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湖南的各个城市和乡村,湘绣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仍然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尤其是在长沙、岳阳、衡阳等地,湘绣工艺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湘绣的传统技艺逐渐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时尚感的产品。

如今,湘绣不仅仅是传统的衣物装饰品,还可以见到湘绣的应用于家居用品、礼品、工艺品等领域。

湘绣的发展现状显示出了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和谐融合。

二、湘绣的技艺特点湘绣的技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细绣工:湘绣以其精湛的刺绣技艺而闻名。

绣工们运用细针密线,将各种花鸟、人物、山水等元素绣制在绸缎上,形成精美细腻的图案。

绣工们需要耐心细致地进行刺绣,每一针每一线都要精确无误,这种精细绣工是湘绣的独特之处。

2. 鲜艳多彩:湘绣以其鲜艳多彩的色彩而著称。

湖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民俗文化,为湘绣提供了丰富的刺绣元素。

湘绣作品中常见的花鸟、人物、山水等图案,色彩鲜明,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

3. 寓意深远:湘绣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寓意深远。

湘绣作品中的图案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比如,红色常被用于新婚夫妇的婚庆用品中,寓意喜庆和美满的婚姻。

三、湘绣对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影响湘绣作为湖南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对当地文化和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湘绣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传承和发展了湖南的文化遗产。

通过湘绣的传承,不仅使得湘绣技艺得以保留,更让湖南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传播。

其次,湘绣作为一种特色产业,对湖南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湘绣产业链的发展,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丝绸、纺织等行业。

湖南文化特色调研报告

湖南文化特色调研报告

湖南文化特色调研报告湖南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文化特色。

湖南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饮食文化:湖南的饮食文化以辣味为主要特色。

湖南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菜品种类而闻名于世。

辣椒、花椒等调料广泛应用于湖南菜中,给人们带来了辣而不燥、鲜香可口的味觉享受。

湖南的饮食文化也有其他特色,比如喜欢吃米粉、豆皮等传统面食,以及红糖酸辣水、腊肉粉等特色小吃。

二、传统节日:湖南有众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通常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民俗习惯,以及特色的食品和民间艺术表演,使得湖南的传统节日独具特色。

比如,湖南的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举行龙舟竞赛,吃粽子,并且在湖南的一些地方,还会举行特色的龙船会。

三、武术文化:湖南是中国的武术之乡之一,拥有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

湖南的武术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湖南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之一,太极拳在湖南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和研究基础;另一方面是湖南有许多著名的武术家和武术团队,如杨洪武、少林寺武僧团等。

四、传统艺术:湖南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其中以湘剧、花鼓戏和木偶戏最为著名。

湘剧是湖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以其唱腔独特、表演技巧精湛而深受观众的喜爱。

花鼓戏是湖南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通常由传统的鼓、花、彝、鼓等表演形式组成。

木偶戏是湖南传统的皮影戏,通过操纵木偶在灯光照射下表演故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五、风俗习惯:湖南的风俗习惯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比如,湖南人民喜欢踩堂,即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人们会到亲属家中拜祖先。

此外,湖南人还有喜酒、葬礼、婚礼等一系列特殊的礼仪和习俗。

综上所述,湖南的文化特色丰富多样,不仅仅体现在饮食、节日、武术、传统艺术等方面,还有许多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

湖南的文化特色不仅丰富了湖南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向外界展示了湖南独特的地方文化魅力。

湖南抬阁民俗文化的现状与特点

湖南抬阁民俗文化的现状与特点

文化艺术 |湖南抬阁民俗文化的现状与特点□周闻宇/文湖南古称湘,北枕洞庭,三面环山,域内多丘陵,古为四塞之地。

三苗、扬越等氏族于西周之前便已散居于此,而后湖南经历了秦汉、宋、明三次大规模的汉族人口迁入。

人口的迁入在使得该地区汉族的人口比例发生改变的同时,也为该地区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其中就包含了民间信俗与民间艺术。

抬阁作为两者的复合体,成型于南宋,明初随移民一并迁入湖南,在明清时期不断与地方小戏、地方信俗等湖南民间文化交织,与湖湘族群性格交融,最终形成极具特色的湖南抬阁民俗。

抬阁在湖南也称“故事”,其撷取众多知名戏曲与地方故事桥段内容,以凌空、飘逸的角色姿态吸引民众,并汇集了纸扎、杂技、龙狮表演、锣鼓等表演元素,以巡游形式活跃于大街小巷、田埂之间,数百年间以比斗竞演的模式实现赓续与流布,是旧时娱乐与教育匮乏的年代为数不多的民间节时游演狂欢盛会。

湖南已有宜章、长乐、珠梅的抬阁民俗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有马迹塘、黄阳司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未入名录者琳琅。

新时代湖南抬阁“故事”通过不断与外界互动,频频亮相于省内外媒体,在发展中逐渐呈现联合之势,愈发引起各界关注与研究,这就使得对于其民俗的流布现状、传承形态、保护情况的调研,对其多元形态、精神内蕴的归结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文梳理其分布现状、传承形态、保护与研究现状,揭示其民俗特质,为相关从业者准确制定湖南抬阁民俗的保护与开发策略,振兴地方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1 湖南抬阁民俗的传承现状笔者从2018年开始便以田野踏勘、历史古籍资料梳理、新闻媒体报道收集等方式对汨罗长乐、涟源珠梅、郴州宜章、益阳马迹塘等地的抬阁“故事会”传承现状进行调研,以求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助力大众形成对湖南抬阁民俗发展现状的全面认知。

1.1 流布现状自在湖南扎根以来,抬阁民俗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广为流布,近现代虽历经战火洗礼,却仍生生不息,且有愈发蓬勃之势:如汨罗长乐“故事会”、郴州宜章“夜故事”等,在省内十余个市、县、乡、镇均有传承。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湖南省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遗产,如木偶戏、土家歌舞、楚剧等,这些文化传统在当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传承群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纷纷加大对非遗文化的扶持力度,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创新湖南省非遗文化,促进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

本报告将对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湖南省非遗文化资源概况湖南省位于中国中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根据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湖南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2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77项。

湖南省非遗文化项目涵盖了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手工艺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传承意义。

二、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政策扶持力度加大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保护力度加大,湖南省各级政府也纷纷加大对非遗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2011年,《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出台,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2018年,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对非遗文化产业的支持政策,包括对非遗文化项目的保护、传承、创新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支持。

2.非遗文化产业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成效近年来,湖南省不断加大对非遗文化产业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力度,通过开展非遗文化节、展览等活动,加强对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湖南省还加大对非遗文化产业的扶持,鼓励非遗文化项目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产业的新发展模式。

3.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在发展的过程中,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属于长沙非遗中民间文学类别

属于长沙非遗中民间文学类别

属于长沙非遗中民间文学类别长沙是中国湖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作为湖南省的中心城市,长沙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许多属于民间文学类别的非遗项目。

长沙的非遗民间文学类别包括了许多传统的文学形式和艺术表演,例如宣纸剪纸、糊涂文化、口头文学等。

这些非遗项目是长沙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宣纸剪纸是长沙地区的一项传统艺术,它以手工剪纸的形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和图案。

宣纸剪纸是长沙地区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它在长沙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

宣纸剪纸的制作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手艺人,他们将宣纸剪成各种形状,并在上面绘制出各种图案和文字。

这些剪纸作品通常用于装饰和庆祝各种场合,例如婚礼、生日等。

糊涂文化是长沙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形式,它以幽默和讽刺为特点,通过文字和演艺形式表达出来。

糊涂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长沙,它是长沙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糊涂文化通常以短篇小说、笑话和戏曲等形式表现出来,它通过夸张和幽默的手法,让人们在娱乐的同时思考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

口头文学是长沙地区非遗中的另一类民间文学形式,它包括了许多口头传承的文学作品,如传统民间故事、谚语、民歌等。

这些口头文学作品通常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代代相传。

长沙地区的口头文学丰富多样,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长沙的非遗民间文学类别是该地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们不仅代表着长沙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是民众娱乐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些非遗项目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但长沙地区的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保护和传承。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湖南传统音乐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是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传统音乐涵盖了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湖南传统音乐,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加强保护措施,推动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一、湖南传统音乐的特点湖南传统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区的传统音乐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格和形式。

比如岳阳腔、花鼓戏、山歌等都是湖南地方音乐的代表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岳阳腔擅长表现粗犷豪放的男性情感,花鼓戏则以其欢快活泼的音乐节奏和富有戏剧性的表演形式而著称,而山歌则承载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民间传统。

这些音乐形式在演唱方式、曲调韵律、音调情感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展现了湖南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许多传统音乐表演形式被边缘化,一些传统音乐曲调和演唱方式濒临失传。

受到娱乐产业的冲击,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流行音乐和娱乐化的表演形式,传统音乐的传承面临严峻考验。

针对这一情况,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工作。

成立了专门的传统音乐保护机构,建立了保护基地和传承学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由于资源投入不足、传承人才匮乏等问题,保护与传承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难点和短板,亟需加强研究,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湖南传统音乐,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工作,总结传统音乐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和传统特色的传承发展之路。

需要做好传统音乐的文献整理和考据工作,将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源进行梳理,建立详实的档案资料和数据库,为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撑。

需要加强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与挖掘,深入挖掘传统音乐的历史渊源、表演技艺、演唱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总结其艺术规律和技术要领,为后人传承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范文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范文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范文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一、引言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被誉为“中国南方的评话曲艺”。

为了更深入了解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活动。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结果,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二、调研目的1.了解湖南花鼓戏发展历史与现状;2.分析湖南花鼓戏的演出形式与特点;3.探讨湖南花鼓戏的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4.提出湖南花鼓戏未来发展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在湖南省内进行了10个抽样调查,还观看了3场花鼓戏演出。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收集了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了解了公众对花鼓戏的认知程度以及其观演需求等情况。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明代,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湖南省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

现代湖南花鼓戏不仅坚持传统表演形式,还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2.湖南花鼓戏的演出形式与特点湖南花鼓戏的演出通常由一个或多个人配合花鼓、锣、鼓等乐器演出,配合动作、表情、唱腔等完成剧情表达。

湖南花鼓戏注重鼓点与舞蹈的结合,以及文化内涵的展示。

3.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困境与挑战(1)观众群体的减少:受到新兴文化形式的冲击,湖南花鼓戏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

(2)年轻观众的缺乏:湖南花鼓戏多以老年观众为主,年轻观众的缺乏制约了花鼓戏发展的长远。

(3)传承人才的匮乏:由于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认可度降低,湖南花鼓戏传承人才的培养面临着困难。

五、未来发展建议1.加强宣传推广: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渠道,提高花鼓戏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参与。

2.创新演出形式:在保持传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戏剧表演手法,创新演出形式与内容,提高观众的审美体验。

3.加强人才培养与传承:加大对花鼓戏传承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相关教育机构与培训班,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扶持政策、经费支持等形式,鼓励湖南花鼓戏的发展,保护传统艺术形式。

湖湘文化调研报告800字

湖湘文化调研报告800字

湖湘文化调研报告800字湖湘文化调研报告湖湘文化是指湖南和湖北两省所共同孕育的地方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和传统习俗。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湖湘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保护传承的问题。

一、湖湘文化的历史渊源湖湘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楚文化和湘文化。

楚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之一,代表了古楚国的独特风貌和文化品格。

湘文化则是湖南地方文化的代表,以湖湘方言和湘菜闻名。

湖湘文化在宋朝时期达到鼎盛,文人墨客纷纷涌现,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和文化遗迹。

二、湖湘文化的发展现状湖湘文化的发展现状较为丰富多样。

在文化艺术方面,湘剧、湘绣、湖湘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仍然流传至今,在各种演出和展览中得到广泛传播。

湖湘音乐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湖南交响乐团的演奏水平获得了普遍认可。

同时,湖南美术馆和湖北省博物馆等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机构也为湖湘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在旅游业方面,湖南和湖北两省以其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岳阳楼、长沙橘子洲头、武汉黄鹤楼等著名景点都成为湖湘文化的象征。

此外,湖南千年古城凤凰、湖北的宜昌三峡等地也因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吸引了大量文化旅游者。

三、湖湘文化保护传承的问题湖湘文化虽然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其保护传承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

湖湘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不可避免地面临转型和淘汰的问题。

其次是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衰落。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湖湘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湘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人才培养难、市场需求减少等问题使得这些艺术形式面临着逐渐衰落的危险。

再次是现代生活方式的浸染导致的文化传统破坏。

年轻一代对传统习俗的认同和接受程度较低,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许多传统习俗逐渐被忽视或遗忘。

为了保护湖湘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料调查湖南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料调查作者:蒋礼时间:2012年2月9日经管学院工程管理11级2班一.活动内容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长沙市的几项民间艺术以及特色文化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在实践期间我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1.调查了湖南地区具有哪些特色文化。

2.调查湖南地区民间艺术资料。

3.了解湖南地区特色文化与民间艺术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度。

二.调查资料(一)湖南地区特色文化湖湘文化“淳朴重义”,“勇敢尚武”,“惟楚有才”,“经世致用”,“自强不息”。

“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

“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

“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

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

”“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

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

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

具体表现在:1.湖湘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

从宋代湖湘学派创立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湖南士人中代代相传,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故此也就造就成了湖湘文化中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现象。

2.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

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乐章的是屈原。

继为贾谊。

湖南省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3.湖湘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在于它具有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的—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

《周易·系辞》将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喻兼有天和大地的品格。

这个概括不仅体现为先贤的哲学理念,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炎黄文化传统中持续作用着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勇于征服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勤于科技发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乐于为民造福的牺牲奉献精神,包容互补的民族大团结精神。

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还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

这些性格和精神,一脉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种价值取向也造成了湖湘文化的思维方式,即博采内外众家、广为交融、优化思维主体的开放方式。

随着历史长河的前移,逐渐形成的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断冲突融会,中原文化的“文雅”与群苗文化的“蛮野”这两大基因的结合,就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倔强”、“刚坚”、“峻激”的风格。

(二)湖南地区民间艺术●1.侗戏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的毗连地区,居住着我国的少数民族——侗族。

当地活跃着一种深受侗族人民喜爱的少数民族戏剧形式——侗戏。

侗戏有着鲜明的特点。

侗戏一般分场不分幕,剧中时空转换频繁,都依靠演员上下场来体现,场次分得细,一出戏通常有几十场。

剧本一般是以剧中主要人物的名字来命名,如《珠朗娘美》、《刘美》等。

在改编汉族故事的时候,剧名也做这样的处理。

如汉族戏曲《二度梅》,侗戏便改成《陈杏元》,《白兔记》则叫《刘知远》。

侗戏剧中人物很多,剧本篇幅长,每出整本戏,几天才能演完。

侗戏的剧本一般以二人对唱为主,道白很少。

这是因为侗戏剧本多由侗族琵琶歌改编,而琵琶歌本身就具有故事长、人物多、情节不连贯的特点。

因此侗戏中有明显的说唱艺术的痕迹。

另外,侗戏的唱词在韵律方面有其独特的要求。

每段唱词不仅要求尾韵统一,而且严格规定要压腰韵、连环韵。

侗族人平时说话很讲音韵,侗话中的音又比汉话多。

音多压韵比较容易,韵多则音乐性强,加上有趣的比喻,剧本显得流畅、生动活泼。

这便形成了侗戏唱词音韵结构的特点。

侗戏音乐是在侗族民歌琵琶歌、叙事歌、大歌和山歌和基础上,吸收汉族戏曲剧种音乐逐渐发展而成的。

根据唱腔的结构和形式,可分为“戏腔”、“歌腔”两大类。

戏腔,以平调为主,包括其变化而成的各种腔调,还包括引进侗戏中的汉族戏曲唱腔和民间曲调。

歌腔则是由侗族民歌演变而成的唱腔。

侗族民歌非常丰富多彩,有琵琶歌、山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等。

这些民歌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侗戏的唱腔音乐之中。

在实际运用中,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也有将“戏腔”、“歌腔”综合运用的。

侗戏的戏腔和歌腔都是用大嗓演唱,词句的长短,侗语的音韵变化,影响着腔句长短和旋律的变化。

侗戏的唱腔,多用侗语演唱,有的地方也用地方方言——汉语演唱。

侗戏的乐队包括管弦乐和打击乐两个部分。

管弦乐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和扬琴、竹笛、芦笙。

打击乐器则有:小鼓、小锣、小钹等,但一般不用于唱腔,只用于开台和人物的上、下场。

侗戏的表演具有朴实无华的特点。

其表演技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侗族歌舞;二是从劳动和生活中提炼出来表演程式;三是通过戏曲地方大戏剧种的演技演变过来的程式。

●2.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形成并流行于旧长沙府的十二属县——长沙、善化(今望城)、湘阴、浏阳、醴陵、湘乡、宁乡、益阳、安化、茶陵、攸县等地,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个剧种。

长沙花鼓戏来源于民间歌舞说唱艺术。

清代中期以前,长沙一带盛行“地花鼓”、“花灯”和“竹马灯”。

清代中叶以来,花鼓戏逐渐流传开来。

旧时各地名称不同,宁乡一带称之为“打花鼓”,浏阳各乡称为“花鼓灯”和“竹马灯”,长沙望城一带和醴陵地区称其“采茶戏”,本世纪40年代,有人称之为“楚剧”。

乡间则统称为花鼓班子,以班主命名,诸如得胜班、土坝班、大兴班等。

在表现形式上,长沙花鼓戏剧目大多以载歌载舞、短小精悍见长,特别是那些生活气息浓郁,轻松活泼的喜剧和嘻笑怒骂、泼辣热闹的闹剧很受观众的欢迎。

剧本语言生动,从民谣、民歌、俗语、歇后语中提炼对白和唱词,有时甚至就以极其朴素的生活语言入戏,通俗易懂,皆大欢喜。

表演上既承袭了民间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表现手法,又从劳动生活中提炼了一些表现力极强,特色鲜明的表演程式,如犁田、使牛、推车、砍柴、绣花、喂鸡、纺纱等,惟妙惟肖,美不胜收。

●3.长沙湘绣长沙的湘绣、菊花石、铜官釉下彩陶器等手工艺的驰名中外,它们都是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工艺。

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起源于湖南民间刺绣,有2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

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

其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之微也一丝不苟。

湘绣题材广泛,品种繁多,既有收藏价值极高的艺术珍品,又有实用大方的各类日用品,如时装、挂屏、手帕、被面等等;既有壮丽豪放的巨型作品,又有玲珑精巧的小件。

有的富丽堂皇,有的典雅端庄,各具特色,雅俗共赏。

●4.常德丝弦常德丝弦是湖南曲种湖南丝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响最大,已然具有了独立曲种的地位。

常德丝弦流传于湖南各地,演唱时用扬琴、琵琶、三弦、胡琴等丝弦乐器伴奏,因而称之为丝弦,还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故称常德丝弦。

2006年5月20日,常德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浏阳菊花石雕湖南民间石雕工艺。

因湖南浏阳县出产一种形如菊花有白色纹理的石料,当地石工以此雕刻各种工艺品,故名。

清代民间石匠即雕琢石砚、笔洗、笔筒等文房用具,后扩大到雕花瓶、茶具、酒具、烟具等日用品,也用于镶嵌家具杂器。

装饰这些日用品多以平刻、浮雕为主。

其它如假山、小动物、石屏等小摆件,则以圆雕、浮雕、线刻、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的手法。

湖南浏阳菊花石雕已有悠久历史。

菊花石雕是用菊花石雕刻而成的。

菊花石是浏阳河上游,浏阳县永和镇附近的碧波潭中特有的产物。

这种岩石与众石不同,它色泽呈灰色或灰黑色,上面显现着一朵朵天然生成的菊花状白色花纹,其花纹洁白晶莹,花纹奇趣天成。

据地质学家考察,浏阳菊花石是一种以燧石结构为核心的碳酸钙集合体。

其花萼部分是坚硬的硅质燧石,花瓣部分是碳酸钙沿石灰岩裂缝充填而成的放射晶体状集合体。

浏阳菊花石雕工艺由仅有的浮雕和半浮雕,发展到现在的圆雕、镂空雕、透雕;石雕作品由原来的平面苗叶发创立体花卉,由山水花草发展到古今人物、飞禽走兽。

浏阳菊花石雕《梅兰竹菊》花瓶,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三.调查结果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

湖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自己特殊的地位、意义和价值。

(一)在这个区域之内,湖南的民间文化也浓缩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变迁。

如炎帝、盘瓠的遗迹在湖南犹有保存;楚人的嗟叹、宋人的演唱在我们耳际仍然回荡。

(二)湖南民间文化的原始性、完整性,在其它地区并不多见。

如土家族“社巴日”就保存着古希腊“酒神祭”一般的游傩;苗族的“椎牛”祭祀,就留存着数千年前原始祭典的历史“现场”。

(三)湖南的民间文化见证了一些历史事象的发生而被称为“活化石”。

如土家人的“毛古斯”是不可再造的原始戏剧;苗剧的诞生就活生生地告诉我们,一个艺术样式的新生,它应该具备怎样的历史条件、并经过了一个怎样的历史过程。

(四)湖南由于处在中国中部,高山平原江河湖泊均都具有,它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发祥之地,也是北方和东方汉族流浪者们的栖身之地,其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不容置疑。

四.总结湖南省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

在几千年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湖南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比较齐全,显示了其多样性、独特性和丰富性,蕴涵了湖南各族人民民族文化的精神,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多样性湖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包括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民间美术与传统手工艺技艺、民间绝技与民间知识、民俗等七大类,在2006年6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中,湖南省占了28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