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料调查
湖湘民间绘画一滩头年画的艺术形式与特色

湖湘民间绘画是湖湘劳动人民从自己生活的直接需要出发。
基于审美、情感、信仰、社交等需要进行的创作。
它的风格独特、内容丰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具有鲜明湖湘特点的艺术形式。
1 滩头年画溯源(1)滩头年画始于何时?湖南滩头是一个古老闭塞的小镇。
古称宝庆府,位于湖南隆回县的东南方,地处隆回、邵阳和新邵三县的交界地,距县城30公里,滩头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始建于隋朝,是全国七十二古镇之一。
也是国家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现被列为湖南“十五”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城镇。
滩头年画始于何时?相传有一千多年,但县志说是有300余年的历史,究竟多少年,至今没有统一。
滩头特色资源十分丰富,天应石为世界独一无二的矿石,储量比较丰富,具有护肤美容保健多种功能,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以天应石为原料的香粉纸、饮誉中外。
(2)年画为何在滩头扎根。
地处偏远山区的滩头既非通衢要道,又非文化重镇。
为什么会有如此发达的年画生产呢?为了解开这些疑惑,我本人做了许多的调查取证,总结了以下几个主要原因:①滩头是湖南省土纸的重要产地;滩头一带有满山遍野的楠竹。
还有清澈见底的溶洞溪水,为制造土纸具备了充实的原料,滩头特产的“二合白”纸即是选用竹山中央的嫩竹作原料精制,色彩光亮、洁白,用以印刷年画,颜色艳丽厚重,土纸为年画生产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②滩头镇所在(旧时的宝庆府)。
明清以来,雕版印刷业十分兴旺。
是湖南四大木板印刷基地之一,有一批技术精良的制版、印刷工人。
为年画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③湖南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文化艺术渊源悠久,早在宋代就有门神画的存在。
2 滩头年画的制作特色滩头木板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有着自己独特的制作工序,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板经过七次印刷,七次手绘。
一张年画的生产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
滩头年画从造纸到最终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这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其鲜见,在工艺上,蒸纸、托胶、刷粉等传统工序在年画制作中为滩头所独有。
介绍湖南的ppt课件教程

富有吸引力的宣传口号。
视觉识别系统
02
统一湖南旅游品牌视觉识别系统,包括标志、字体、色彩等元
素,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
形象大使
03
邀请知名人士或明星担任湖南旅游形象大使,提高品牌知名度
和美誉度。
旅游线路设计与优化
线路主题
根据湖南旅游资源特色,设计不同主题的旅游线路,如自然风光 游、历史文化游、民俗风情游等。
湖南拥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和旅游 资源,如张家界 山水、溶洞、森林等景观类型多
样。
湖南的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包 括历史古迹、文化名城、民族风
情等。
02
湖南经济发展现状
产业结构特点
01
02
03
农业基础稳固
湖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 产基地,农业产值占比较 高,特色农产品丰富。
旅游大数据应用
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 游客行为和需求,为旅 游产品开发、市场营销 等提供决策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05
湖南民俗风情及民间 艺术
民族分布和民族风情
湖南世居少数民族
主要包括苗族、土家族、侗族 、瑶族等,各民族在湖南的分 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
点。
苗族风情
苗族银饰、苗族刺绣、苗族鼓 舞等是苗族文化的代表,体现 了苗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土家族风情
土家族的哭嫁歌、摆手舞、毛 古斯舞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展示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和 情感。
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国 防科技大学等985/211高 校。
学科优势
涵盖理、工、农、文、管 、法、医、教育、艺术等 九大学科门类,部分学科 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科研成果
在高性能计算、轨道交通 、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一系 列重要科研成果。
试论湖南民歌《放风筝》的艺术特色

试论湖南民歌《放风筝》的艺术特色1. 引言1.1 湖南民歌《放风筝》的背景湖南民歌《放风筝》是一首反映湖南民俗风情的经典曲目。
这首歌叙述了一个关于放风筝的故事,歌词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情。
湖南民歌一直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闻名。
《放风筝》作为湖南民歌的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
湖南民歌《放风筝》的背景故事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湖南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湖南人民心灵世界的窗口。
这首歌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湖南民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领着人们走进湖南的音乐世界。
1.2 湖南民歌的悠久历史湖南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
在湖南地区,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民间情感和文化传统。
湖南民歌的传承历经千年,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
通过代代口传的方式,湖南民歌《放风筝》等经典曲目一直流传至今,触动人们的心灵。
这些民歌反映了湖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湖南民歌的悠久历史为这一地区的音乐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2. 正文2.1 歌曲中展现的湖南文化特色湖南民歌《放风筝》作为湖南省的地方民歌,深刻展现了湖南的独特文化特色。
这首歌曲以轻快欢快的曲调展现着湖南人民的乐观豁达和勤劳朴实。
在歌词中,歌颂了湖南美丽的风景和勤劳的农民,体现了湖南人民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歌曲中还融入了湖南特有的方言和口语,更加贴近生活,更具地方特色。
歌曲中还融入了湖南传统音乐元素,如二胡、琵琶等乐器的运用,让整首歌曲显得更加浓厚的湖南风情。
通过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的融入,歌曲展现出了湖南文化的魅力和特色,让人们感受到了湖南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情趣。
通过这首歌曲,可以深刻领略到湖南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这片美丽的土地。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湖南传统音乐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是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传统音乐涵盖了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湖南传统音乐,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加强保护措施,推动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一、湖南传统音乐的特点湖南传统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区的传统音乐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格和形式。
比如岳阳腔、花鼓戏、山歌等都是湖南地方音乐的代表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岳阳腔擅长表现粗犷豪放的男性情感,花鼓戏则以其欢快活泼的音乐节奏和富有戏剧性的表演形式而著称,而山歌则承载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民间传统。
这些音乐形式在演唱方式、曲调韵律、音调情感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展现了湖南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许多传统音乐表演形式被边缘化,一些传统音乐曲调和演唱方式濒临失传。
受到娱乐产业的冲击,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流行音乐和娱乐化的表演形式,传统音乐的传承面临严峻考验。
针对这一情况,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工作。
成立了专门的传统音乐保护机构,建立了保护基地和传承学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由于资源投入不足、传承人才匮乏等问题,保护与传承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难点和短板,亟需加强研究,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湖南传统音乐,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工作,总结传统音乐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和传统特色的传承发展之路。
需要做好传统音乐的文献整理和考据工作,将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源进行梳理,建立详实的档案资料和数据库,为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撑。
需要加强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与挖掘,深入挖掘传统音乐的历史渊源、表演技艺、演唱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总结其艺术规律和技术要领,为后人传承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湖南民间舞蹈的地域文化特性与传承

翩跹舞韵54湖南民间舞蹈的地域文化特性与传承■ 刘 琴 湖南工业大学■ 曾 妍 湖南工业大学〔摘 要〕湖南民间舞蹈因承载了湖湘文化的深厚内涵而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作为湖南民间艺术与文化的杰出代表, 其折射出的深刻地域文化特征值得我们进行追根溯源,从而更好地为湖南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谱写出新的篇章。
〔关键词〕湖南民间舞蹈;地域文化;传承湖南位于我国东南部腹地,以大湖洞庭之南著称。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种文化互生、互存、互融使得湖南民间舞蹈呈现出先声夺人的湖南自信,它的发展既是人类社会进化史的缩影,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
一、湘西苗族鼓舞与巫文化湘西州境地处云贵高原东北侧与鄂西山地西南端交汇处,东南以雪峰山为屏,武陵山脉蜿蜒于境内,山区沟壑纵横,交通闭塞,有限的自然认知使原始先民的早期智慧带有诗性特征。
诗性思维决定了人对于世间万物同源同体、皆有轮回流转的生命观,以及万物有灵、同质同流的思想。
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巫术的产生是顺理成章的。
作为人类文化的根基,巫术普遍存在于人类文化现象之中。
湘西州地区大凡祭祀,赶鬼,还愿,求雨等巫性活动均有巫师主持,舞蹈作为能够直接表达思想情感最完美、最有力的一种手段,自然而然被巫师所利用。
这些鲜活灵动而又诡秘不拘,稀奇古怪而又寓意丰富的巫体表演成为湘西州民间众多舞蹈及其元素的最主要渊源。
苗族鼓舞作为一种巫术行为,最初是起到祭祀通神,镇鬼压邪的作用。
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道:“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
其祀,以作乐鼓舞,以乐诸神。
”书中提到的鼓舞就是指苗族鼓舞,由此可见苗族鼓舞在产生、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巫”文化为其提供了十分充分和必要的环境。
苗族人民将质朴坚韧、乐观豁达、注重礼仪的品质体现在了苗鼓艺术之中。
雄浑的鼓点声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多为固定的基本节奏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使人亢奋,苗族人民认为鼓通神灵,他们借助巫、神与自然现象的关系,在苗鼓表演中模仿自然现象的一般规律,并把它看作是巫、神的旨意。
介绍湖南文化和特色作文

介绍湖南文化和特色作文湖南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南部的中部地区,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省,素有“湘”、“楚”之美誉。
湖南省是南岭之南,洞庭之滨,玉劝之右,剑南之东,名山秀水,风光秀丽,由此形成了湖南独特的地理、人文和民俗特色。
湖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代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具有不可磨灭的文化韵味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以下将重点介绍湖南的文化和特色。
湖南文化的特色湖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这里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湖南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艺术湖南是一个孕育人才的沃土,素有“文化湘军”之称,自古以来就是文学艺术的发祥地之一。
湖湘文化是湖南省的一种地域文化,不仅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湖南省名人辈出,如屈原、刘言史、范仲淹等都继承和发扬了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饮食文化湖南的饮食文化以辣椒为特色,土特产有辣椒、茶叶、香菇、竹笋、糯米、红薯、茶油、五香豆鼓等,其中最有名的是辣椒。
湖南菜系是中国的八大菜系之一,以其辣、鲜、香、嫩、麻等特点而闻名中外。
湖南的麻辣火锅、剁椒鱼头、臭豆腐、怪味鸭脖都是具有湖南特色的美食。
湖南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是湖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民间文化湖南的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有舞龙舞狮、剪纸、布袋戏、湘剧、花灯、民俗活动等。
湖南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地,有25项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其中还有很多尚未被列入国家级名录的地方性非遗项目。
4.建筑文化湖南省有大量的古建筑,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省。
湖南的苗寨、土家寨、古城墙、园林、寺庙等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传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其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吊脚楼、湖南境内的岳阳楼、岳麓书院等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湖南的特色湖南是世界非遗生态大省,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自然景观绚丽多彩,风光秀丽壮丽。
湖南剪纸的调研报告

湖南剪纸的调研报告【1. 前言】湖南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进一步了解湖南剪纸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本次调研报告对湖南剪纸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
【2.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了解湖南剪纸的传统价值、发展潜力以及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为后续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3.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湖南省内的剪纸艺术家、从业者和爱好者为主要调研对象,通过收集和整理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4. 湖南剪纸的历史渊源】湖南剪纸起源于千年前的汉代,积淀了多种风格和技法。
其中,湖湘剪纸和岳阳剪纸被认为是湖南剪纸的代表性流派,融合了湖南地方文化元素和民俗特色。
【5. 湖南剪纸的传统价值】湖南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能够展现民间生活和乡土风情,还能够传递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
【6. 湖南剪纸的现状】目前,湖南剪纸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湖南剪纸的市场空间逐渐缩小;另一方面,传统技艺传承的困难和人才匮乏也制约了湖南剪纸的发展。
【7. 湖南剪纸的发展对策】为了保护和发展湖南剪纸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应采取多种措施,如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加强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培养,并结合现代艺术形式和营销手段,拓宽剪纸作品的市场渠道。
【8. 结语】湖南剪纸作为湖南省的文化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虽然面临发展困难,但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相信湖南剪纸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并能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湖南家乡文化美食介绍

湖南家乡文化美食介绍
湖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和美食文化。
以下是一些湖南的家乡文化和美食介绍:
1.湘菜:湘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技艺而闻名。
湘菜注重色、香、味、形的协调,以酸、辣、鲜、香、嫩、酥、软为特点,口感丰富,风味独特。
代表菜品有剁椒鱼头、口味虾、毛氏红烧肉等。
2.湘绣:湘绣是湖南的传统手工艺品,以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线条流畅而著称。
湘绣以丝线为主要材料,采用手工刺绣技艺,制作出各种图案,如花鸟、人物、山水等。
3.湖南民间艺术:湖南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包括皮影戏、花鼓戏、花灯、舞狮等。
其中,花鼓戏是湖南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以其欢快的音乐、生动的表演和丰富的情节深受人们喜爱。
4.湖南民俗文化:湖南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赛龙舟、吃粽子等。
5.湖南美食:湖南的美食以辣味为主,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湖南的美食包括米粉、臭豆腐、腊肉、糍粑等。
总之,湖南的家乡文化和美食丰富多彩,深受人们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料调查作者:***时间:2012年2月9日经管学院工程管理11级2班一.活动内容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长沙市的几项民间艺术以及特色文化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在实践期间我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1.调查了湖南地区具有哪些特色文化。
2.调查湖南地区民间艺术资料。
3.了解湖南地区特色文化与民间艺术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度。
二.调查资料(一)湖南地区特色文化湖湘文化“淳朴重义”,“勇敢尚武”,“惟楚有才”,“经世致用”,“自强不息”。
“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
“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
“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
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
”“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
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
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
具体表现在:1.湖湘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
从宋代湖湘学派创立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湖南士人中代代相传,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故此也就造就成了湖湘文化中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现象。
2.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
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乐章的是屈原。
继为贾谊。
湖南省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3.湖湘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在于它具有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的—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
《周易·系辞》将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喻兼有天和大地的品格。
这个概括不仅体现为先贤的哲学理念,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炎黄文化传统中持续作用着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勇于征服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勤于科技发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乐于为民造福的牺牲奉献精神,包容互补的民族大团结精神。
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还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
这些性格和精神,一脉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种价值取向也造成了湖湘文化的思维方式,即博采内外众家、广为交融、优化思维主体的开放方式。
随着历史长河的前移,逐渐形成的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断冲突融会,中原文化的“文雅”与群苗文化的“蛮野”这两大基因的结合,就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倔强”、“刚坚”、“峻激”的风格。
(二)湖南地区民间艺术●1.侗戏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的毗连地区,居住着我国的少数民族——侗族。
当地活跃着一种深受侗族人民喜爱的少数民族戏剧形式——侗戏。
侗戏有着鲜明的特点。
侗戏一般分场不分幕,剧中时空转换频繁,都依靠演员上下场来体现,场次分得细,一出戏通常有几十场。
剧本一般是以剧中主要人物的名字来命名,如《珠朗娘美》、《刘美》等。
在改编汉族故事的时候,剧名也做这样的处理。
如汉族戏曲《二度梅》,侗戏便改成《陈杏元》,《白兔记》则叫《刘知远》。
侗戏剧中人物很多,剧本篇幅长,每出整本戏,几天才能演完。
侗戏的剧本一般以二人对唱为主,道白很少。
这是因为侗戏剧本多由侗族琵琶歌改编,而琵琶歌本身就具有故事长、人物多、情节不连贯的特点。
因此侗戏中有明显的说唱艺术的痕迹。
另外,侗戏的唱词在韵律方面有其独特的要求。
每段唱词不仅要求尾韵统一,而且严格规定要压腰韵、连环韵。
侗族人平时说话很讲音韵,侗话中的音又比汉话多。
音多压韵比较容易,韵多则音乐性强,加上有趣的比喻,剧本显得流畅、生动活泼。
这便形成了侗戏唱词音韵结构的特点。
侗戏音乐是在侗族民歌琵琶歌、叙事歌、大歌和山歌和基础上,吸收汉族戏曲剧种音乐逐渐发展而成的。
根据唱腔的结构和形式,可分为“戏腔”、“歌腔”两大类。
戏腔,以平调为主,包括其变化而成的各种腔调,还包括引进侗戏中的汉族戏曲唱腔和民间曲调。
歌腔则是由侗族民歌演变而成的唱腔。
侗族民歌非常丰富多彩,有琵琶歌、山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等。
这些民歌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侗戏的唱腔音乐之中。
在实际运用中,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也有将“戏腔”、“歌腔”综合运用的。
侗戏的戏腔和歌腔都是用大嗓演唱,词句的长短,侗语的音韵变化,影响着腔句长短和旋律的变化。
侗戏的唱腔,多用侗语演唱,有的地方也用地方方言——汉语演唱。
侗戏的乐队包括管弦乐和打击乐两个部分。
管弦乐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和扬琴、竹笛、芦笙。
打击乐器则有:小鼓、小锣、小钹等,但一般不用于唱腔,只用于开台和人物的上、下场。
侗戏的表演具有朴实无华的特点。
其表演技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侗族歌舞;二是从劳动和生活中提炼出来表演程式;三是通过戏曲地方大戏剧种的演技演变过来的程式。
●2.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形成并流行于旧长沙府的十二属县——长沙、善化(今望城)、湘阴、浏阳、醴陵、湘乡、宁乡、益阳、安化、茶陵、攸县等地,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个剧种。
长沙花鼓戏来源于民间歌舞说唱艺术。
清代中期以前,长沙一带盛行“地花鼓”、“花灯”和“竹马灯”。
清代中叶以来,花鼓戏逐渐流传开来。
旧时各地名称不同,宁乡一带称之为“打花鼓”,浏阳各乡称为“花鼓灯”和“竹马灯”,长沙望城一带和醴陵地区称其“采茶戏”,本世纪40年代,有人称之为“楚剧”。
乡间则统称为花鼓班子,以班主命名,诸如得胜班、土坝班、大兴班等。
在表现形式上,长沙花鼓戏剧目大多以载歌载舞、短小精悍见长,特别是那些生活气息浓郁,轻松活泼的喜剧和嘻笑怒骂、泼辣热闹的闹剧很受观众的欢迎。
剧本语言生动,从民谣、民歌、俗语、歇后语中提炼对白和唱词,有时甚至就以极其朴素的生活语言入戏,通俗易懂,皆大欢喜。
表演上既承袭了民间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表现手法,又从劳动生活中提炼了一些表现力极强,特色鲜明的表演程式,如犁田、使牛、推车、砍柴、绣花、喂鸡、纺纱等,惟妙惟肖,美不胜收。
●3.长沙湘绣长沙的湘绣、菊花石、铜官釉下彩陶器等手工艺的驰名中外,它们都是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工艺。
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起源于湖南民间刺绣,有2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
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
其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之微也一丝不苟。
湘绣题材广泛,品种繁多,既有收藏价值极高的艺术珍品,又有实用大方的各类日用品,如时装、挂屏、手帕、被面等等;既有壮丽豪放的巨型作品,又有玲珑精巧的小件。
有的富丽堂皇,有的典雅端庄,各具特色,雅俗共赏。
●4.常德丝弦常德丝弦是湖南曲种湖南丝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响最大,已然具有了独立曲种的地位。
常德丝弦流传于湖南各地,演唱时用扬琴、琵琶、三弦、胡琴等丝弦乐器伴奏,因而称之为丝弦,还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故称常德丝弦。
2006年5月20日,常德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浏阳菊花石雕湖南民间石雕工艺。
因湖南浏阳县出产一种形如菊花有白色纹理的石料,当地石工以此雕刻各种工艺品,故名。
清代民间石匠即雕琢石砚、笔洗、笔筒等文房用具,后扩大到雕花瓶、茶具、酒具、烟具等日用品,也用于镶嵌家具杂器。
装饰这些日用品多以平刻、浮雕为主。
其它如假山、小动物、石屏等小摆件,则以圆雕、浮雕、线刻、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的手法。
湖南浏阳菊花石雕已有悠久历史。
菊花石雕是用菊花石雕刻而成的。
菊花石是浏阳河上游,浏阳县永和镇附近的碧波潭中特有的产物。
这种岩石与众石不同,它色泽呈灰色或灰黑色,上面显现着一朵朵天然生成的菊花状白色花纹,其花纹洁白晶莹,花纹奇趣天成。
据地质学家考察,浏阳菊花石是一种以燧石结构为核心的碳酸钙集合体。
其花萼部分是坚硬的硅质燧石,花瓣部分是碳酸钙沿石灰岩裂缝充填而成的放射晶体状集合体。
浏阳菊花石雕工艺由仅有的浮雕和半浮雕,发展到现在的圆雕、镂空雕、透雕;石雕作品由原来的平面苗叶发创立体花卉,由山水花草发展到古今人物、飞禽走兽。
浏阳菊花石雕《梅兰竹菊》花瓶,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三.调查结果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
湖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自己特殊的地位、意义和价值。
(一)在这个区域之内,湖南的民间文化也浓缩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变迁。
如炎帝、盘瓠的遗迹在湖南犹有保存;楚人的嗟叹、宋人的演唱在我们耳际仍然回荡。
(二)湖南民间文化的原始性、完整性,在其它地区并不多见。
如土家族“社巴日”就保存着古希腊“酒神祭”一般的游傩;苗族的“椎牛”祭祀,就留存着数千年前原始祭典的历史“现场”。
(三)湖南的民间文化见证了一些历史事象的发生而被称为“活化石”。
如土家人的“毛古斯”是不可再造的原始戏剧;苗剧的诞生就活生生地告诉我们,一个艺术样式的新生,它应该具备怎样的历史条件、并经过了一个怎样的历史过程。
(四)湖南由于处在中国中部,高山平原江河湖泊均都具有,它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发祥之地,也是北方和东方汉族流浪者们的栖身之地,其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不容置疑。
四.总结湖南省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
在几千年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湖南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比较齐全,显示了其多样性、独特性和丰富性,蕴涵了湖南各族人民民族文化的精神,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多样性湖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包括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民间美术与传统手工艺技艺、民间绝技与民间知识、民俗等七大类,在2006年6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中,湖南省占了2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