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复习)

合集下载

论传媒与社会性别的关系

论传媒与社会性别的关系

电视剧 《 北风那个吹》 真实地反映 了文革末期
性地大量复制着男女角色 的陈规定型: 男尊女卑 ; 男主外 , 女主 内: 是男人就要顶天立地、 赚钱养家 , 是女人就要温柔贤惠、操持家务 Q ̄ 大众传媒通 l Ol l 过这 种含 有性别 偏见 的传 播 内容对 广大受众 的 ‘ 主观现实 ’ 施加影响; 于是, 种长期的、 这 潜移默 化的过程培养 了一代代人对 男女社会角色的 ‘ 刻
能和商人通婚这一社会性别禁忌在当时有多么强 大的作用 。故事梗概如下: 民国初年 , 情窦初 开的
总之 , 从社会性别的视 角看 , 上述三部 电视剧 都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性别状况,在剧
作者深刻细腻的描述和演员到位的表演中,那个 时期 的社会性别模式得 以准确、真实地体现 。由
社会性 别是相 对于生理性 别的概念 , 一般来 “ 说 ,是指 男女两性在社会 文化 的建构 下形成的性
的作用 因素。它决定着传者能否 准确地把握和反 映社会性别 , 能否塑造符合 时代 潮流、 社会 发展趋 势 的积极 、 健康 的社会性别 。

别特 征和差异 ,即社会文 化形成 的对男女差异 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传媒 塑造社会 性别 , 影响 受众 的社会 性别 意识 。 在传媒和 社会 性别 相互作 用、 相互影响 的过程 中, 终存 始
在着传者 的主体 性 : 传者 对社会性 别状 态和走 势 的理 解、 把握直 接 决定着传媒如何 反映社 会性别 、 塑造何 种社会 性别 以及社会 性别 意识 对 受众的影响 。 因此 , 高传者 关于社会 性别 的理 论修 养 , 提 使其认识 到社 会性别 的意 义 , 以利 于 更好地 反映和 塑造社会 性别 就显得 非常 关键 。 [ 关键词 】 会性 别 ; 社 传媒 ; 建构 ; 塑造 ; 传者 的主 体性作 用 【 中图分类号 ]C9 36 1 .8 [ 文献 标识码 】A [ 章 编 号 】1 0 .4 9 2 1 ) 1O 1 —4 文 0 84 7 ( 0 0 0 . 150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1. 引言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性别角色、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规定和期望。

媒介传播是指通过媒体渠道向大众传达特定信息和观点的过程。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媒介的内容、形式和表现方式往往会影响并塑造社会性别观念和角色。

本文将探讨社会性别在媒介传播中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 社会性别在媒介内容中的表现2.1. 广告中的性别刻板形象广告经常利用性别刻板形象来吸引消费者。

男性被刻画为强壮、有权威感和支配力的形象,而女性则被刻画为娇弱、依赖和性感的形象。

这种对性别角色的刻画不仅影响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也加剧了性别不平等和歧视。

2.2. 媒体对女性身体的规范化媒体常常对女性身体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处理。

女性在电影、电视剧和广告中经常被描绘为苗条、曲线优美和年轻的形象。

这种对女性身体的规范化不仅给女性带来压力,也给其他人带来了对外貌的过分关注和评判。

3. 社会性别对媒介使用和参与的影响3.1. 媒介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媒介使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男性更倾向于使用游戏、体育和科技类的媒体,而女性更喜欢社交媒体、时尚和娱乐类的媒体。

这种差异可能源于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媒体偏好的塑造和期望。

3.2. 社交媒体对性别认同的影响社交媒体对个体性别认同的形成和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社交媒体,个体可以选择性别认同的表达方式,并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性别认同经验。

这种开放性的平台为性别多元化提供了空间,促进了性别认同权利的实现。

4. 社会性别对媒介产业和创作的影响4.1. 媒介创作中的性别不平等媒介产业中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女性在媒介创作中的代表性和参与度相对较低,很多媒介内容都是男性主导的视角和故事。

这种性别不平等不仅影响了女性创作者的成长和发展,也限制了媒介内容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4.2. 女性媒体创作和表达权利的争取女性媒体工作者和社会团体一直在争取女性媒体创作和表达权利的平等。

从大众传媒看性别平等-文档资料

从大众传媒看性别平等-文档资料

从大众传媒看性别平、社会性别论和传媒社会性别”概念是西方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它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1] 随着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权主义者们为男女平等做出了大量积极的努力。

1966 年成立的美国“全美妇女组织”把妇女解放运动推向了高潮,并极大推动了对性别歧视的研究。

女性主义者认为,“传媒”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做了定型化。

[2] 如女性多以“贤妻良母”为正面形象,而男性多以“勇敢、进取”为主要特征。

1995年在我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189 个国家政府和观察员签署了《行动纲领》。

《纲领》确定的十二个重大关切领域之一是“妇女与大众传媒”,认为“在大多数国家,大众传媒并没有用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对社会的贡献,相反宣传报道的往往是妇女的传统角色,或有关暴力、色情等行为。

” [3]二、大众传媒中固有的性别形象表现在大众传媒中,不难发现对女性的性别成见、偏见甚至歧视的报道,这里罗列出常见的八类:(一)“贤妻” “妻贤家兴”素来是中国传统古训,至今仍在广为“传唱”,仍然站在封建道德的高度,约束着众多准备嫁人或者已经嫁人的女性。

在这样的标准里,“贤妻”应服从丈夫,为丈夫的事业做好牺牲的准备,承担全部家务,侍奉公婆并任劳任怨。

大众传媒中对这一角色的渲染也一直如火如荼:广告或电视剧中女性总以温柔贤淑的角色站在厨房或客厅为丈夫解忧等等,新闻往往对能处理好家庭关系、做好贤妻的事业女性更为赞赏,而相反, 如果一个女性为事业忽略家庭,往往为人诟病不耻。

“良母”“无私奉献”的母亲一直以坚稳的姿态傲然在我们的课本、新闻、电视剧等等地方,为家庭无私奉献,为儿女无私奉献往往成为子女、媒体歌颂一位母亲的主要噱头。

每年母亲节,媒体集中颂扬母爱,无一例外、千篇一律、连篇累牍具是母亲为家庭的牺牲。

社会性别研究-对大众传媒的性别分析

社会性别研究-对大众传媒的性别分析

• 电视剧《婚姻保卫战》 颠覆了旧时期“男主外、 女主内”的观念,片中 的女性都渴望拥有自己 的事业,能开辟出自己 的一片天地。在现代化 话语充斥的阶段,虽然 她们的权利和声音还很 微弱,但她们已经不可 能再受人摆布。中国的 女性已经历史性地属于 社会建设中重要的力量。
中国近现代女子写作之路
最初的寻找
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需求
女安排解放之路的观念、与封建男权观念是并存 的。 “五四”之后,从宏观发展趋势看,中国现代 文化中的个性主义观念不可避免地被集体主义观 念所接收、征服,旧的男权文化观念还没有被男 女主体性平等观念所克服,政治化的男性类特性 又抑制了包括妇女在内的单个人个性健康发展的 可能、压抑了女性的类特性。
“五四”时代,尊重女性主体性的观念与代妇
现代性追求

现代性追求
中国现代启蒙男作家、革命男作家,中 国新时期男作家,对女性苦难遭际的描写, 往往还是从男性视角出发进行创作。女性 在男性作家的文本中,除了作为受难者而 成为男性控诉封建礼教、敌对阶级、极左 专制思潮的道具之外,主要还成为作品男 性人物乃至男性作家视阈中的男性精神对 象物和男性欲望对象物,成为男性主体视 阈中的客体
中国近现代男子写作之路
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需求
今,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中, 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当代男 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当代男 性作家普遍同情女性苦难遭际、 性作家普遍同情女性苦难遭际、 普遍赞美女性歌颂女性, 普遍赞美女性歌颂女性,便是男 性已经充分尊重女性的表现, 性已经充分尊重女性的表现,便 是性别意识问题已经不成其为问 题的理由。 题的理由。
二、梦醒时分的诋毁
• 女性逐渐摆脱了文学史上带有男性视点的惯例的影响 , 培养起思维方式和话语行为中的性别独立性 性别独立性。 培养起思维方式和话语行为中的性别独立性。如果说新时期 女性对男性的认识角度、 初 ,女性对男性的认识角度、评价尺度与社会一致尚心存幻 可一旦以性别的眼光对他们再认识、 梦 ,可一旦以性别的眼光对他们再认识、再评价时 ,却发现寻 觅已久的“橡树”早被异化了。 觅已久的“橡树”早被异化了。 露出的是怯懦、自私、卑劣的面目。 人为的灵光消失后 ,露出的是怯懦、自私、卑劣的面目。 对男性由希冀、 嘲弄、失望。 于是 ,对男性由希冀、渴望转向 嘲弄、失望。 一个冬天的童话》、 仲夏夜》、《逃遁》、《 》、《 》、《逃遁》、《阳 如: 《一个冬天的童话》、《仲夏夜》、《逃遁》、《阳 台》等

大众媒介与社会(复习资料)

大众媒介与社会(复习资料)

一媒介公信力一、公信力与媒介公信力公信力,顾名思义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

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

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

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政治伦理范畴。

公信力的研究对象往往针对于公权力。

如媒介公信力、政府公信力、司法公信力等。

至于什么是媒介公信力,众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学者黄晓芳认为:“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黄晓芳;1999);学者郑保卫认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是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

”但无论如何定义,媒介公信力往往具备几个标准:1.公平; 2.无偏见;3.报道完整;4.正确;5.可信赖二、媒介公信力的现状中国媒介的公信力这些年来获得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也有新的问题与困境。

整体而言,作为我国目前现行的媒体传播以及管理机制,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主流媒体与市场化媒体,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评价也具有加大的差异性。

媒介公信力就其本身而言,具有很强的差异性,这一方面来源于媒体的传播技术特点,也来源于人们心理认知。

具体来看,内容的区分及要求具有差异性:如时政新闻与娱乐新闻的差异性;区域差异性:中央级及地方级所受到的受众期待值也是不同的;媒介形态差异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也存在很大的落差。

总体而言,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的主流媒体,面临的公信力危机主要有:1.报道内容以及报道方式的“假、大、空。

尤其是对于党报而言,这种情况表现的尤为突出。

2.对于弱势群体的“弱视”,媒体有嫌贫爱富之嫌,即使是对于弱势群体的报道,也往往停留在简单描述与刻板印象的层面,没有真正的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和媒体人悲天悯人的情怀。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观念的传播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观念的传播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观念的传播摘要:大众传媒在传播性别观念方面有两面性,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成见,主要表现为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定型化。

媒介所强化的性别成见最终影响受众的性别观念和行为。

另一方面,如果媒体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以具有生命的个体为着眼点,发现和建构入的主体精神,使两性构成平等、对话、互补的良性关系,将有助于改变社会的性别成见,推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关键词:大众传媒;性别成见;社会性别理念现代社会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以致有人说21世纪是传媒的世纪。

传媒不仅是信息传递的通道,媒介还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塑造者。

尤其是在大众传媒力量无孔不入的情况下,媒介所传播的性别意识和价值观对大众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传媒神话与性别成见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超越了人际传播的局限,将信息和观念传播到更为广阔的地域空间,使不同国家、种族、地区、性别、阶层都能有效地共享信息资源,达到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创造。

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公共权力,有着构建公共空间、增强信息与意见交流、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众传媒也有公权私用、为了某种政治和经济利益歪曲事实制造虚假新闻、违背公平与正义的媒介审判以及传播错误理念误导受众的负面影响。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美国新闻理论家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他不仅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与“刻板成见”(stereotype)。

这两个概念戳穿了传媒神话,准确揭示了传媒神话的本质。

所谓“拟态环境”是说大众传媒呈现给受众的内容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通过对客观事件或信息进行主观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智慧树知到新媒体与社会性别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新媒体与社会性别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新媒体与社会性别》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书写新历史围绕着哪几个重要权力轴心展开社会性别种族阶级宗教E:城乡结构答案: 社会性别,种族,阶级2、社会性别研究权力不平等主要包含哪几种理论立场环保主义文化研究父权制起源精神分析学派E:马克思主义答案: 父权制起源,精神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3、下列哪一种女权主义理论较为注重历史性研究历史主义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父权制起源答案: 马克思主义.4、超越了社会性别概念的性存在引领了酷儿理论,为下列哪些群体开辟了抗争渠道同性恋双性人虐恋变性人答案: 同性恋,双性人,虐恋,变性人5、性完全是自然的、个人的隐秘之事。

对错答案: 错6、西方科技史,实际就是一部男性的活动史。

对错答案: 对7、心理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南希·乔多萝。

对错答案: 错8、西蒙娜·波伏娃论述社会性别的著作为《第一性》对错答案: 错.第一章1、传播研究以最大化传播效果为根本目的。

对错答案: 错2、我们应该将妇女视为一个统一的支持群体,冠以统一的姐妹情谊。

对错答案: 错3、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克服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中的性别分析盲点和女性主义的阶级分析盲点。

对错答案: 对4、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提倡中性文化来打破传统社会性别制度。

对错答案: 错5、荷兰学者凡·祖仑的研究揭示了女性主义的传播研究议题主要包含父权制色情意识形态刻板形象..答案: 色情,意识形态,刻板形象6、下列哪位女性主义者的研究不会涉及凝视概念塔克曼穆尔维南希·乔多萝卡普兰答案: 塔克曼7、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平等理念可以被理解为公平竞争结果平等机会均等再分配平等答案: 公平竞争,机会均等8、下列哪些研究属于传播的仪式观报纸促进了现代民族作为共同体的想象意见领袖具有极大的舆论号召力如何提高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看电视成为一种家庭聚会活动答案: 报纸促进了现代民族作为共同体的想象,看电视成为一种家庭聚会活动第二章1、学者斯图尔特·霍尔主要从事什么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精神分析学文化研究答案: 文化研究2、刻板形象化往往是权力等级的体现。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和平台传递信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

在社会性别方面,大众传媒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如何影响社会性别,并分析相关案例和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社会性别、性别角色、性别歧视、影响、案例、建议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性别角色通常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等塑造。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其对社会性别的影响逐渐加强。

大众传媒通过影视剧、广告、报纸杂志等渠道,向人们灌输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将男性和女性定位在特定的角色和领域中。

在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

首先,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刻画存在严重的刻板印象。

在许多影视剧中,男性往往被描绘为强大、果断、事业有成,而女性则被定位为温柔、顺从、家庭导向。

这种刻画方式容易限制人们的职业和发展机会,导致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延续。

其次,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在媒体报道中,女性常常被视为弱者、从属或次要的角色,而男性则更多地被赋予决策权和主导地位。

这种偏见会导致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声音和地位被边缘化。

为了克服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禁止媒体中出现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的内容。

其次,媒体从业者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意识,注重性别平等,避免在报道和作品中强化刻板印象。

此外,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性别问题的和讨论,推动平等教育的普及,帮助人们树立平等的性别观念。

在具体案例中,可以以美国的性别歧视事件为例。

2017年,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早间节目“Good Morning America”的主持人乔治·斯特凡诺普洛斯(George Stephanopoulos)在采访当时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时,询问了她对于丈夫比尔·克林顿性丑闻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何谓生理性别
人类基于生理差异形成了性别,这只是生物学上的区分,也就是生理性别.
一)性别的鉴定:
1、出生时,生理发育要符合医学鉴定,顺利取得出生证明上明确的性别归属,这个性别证明一般通过第一性特征来确定。
2、在成长过程中完成第二性征的完全发育。
3、染色体来分辨:x和y染色体构成的差异
三、什么是社会性别
一、何谓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作为一种向社会传送信息的行业,它已经渗透进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对于政府的决策的宣传、社会道德伦理的建构及对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重塑都具有不可轻视的影响力。因此,作为“第四权力”,媒介通过选择和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像从而对人类的发展与变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层原因:媒介制作结构与机制的男性主导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女性在媒介中的数量在不断地增长,但这并没有给女性形象带来根本的改变,其背后的原因与媒介制作制度和机制有关。从组织理论的观点来看,供职于某个机构的个体会被这个机构所社会化并接受该机构的价值文化。这种组织价值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和隐性压力使得个人若想在组织中生存就必须遵从而不是对抗已经定型的现行的组织文化价值。
社会性别则是男女两性在生理因素基础上,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的性别特征与差异,主要基于社会文化的建构。社会性别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被逐渐培养成的,它可以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被改变。因此,社会性别和性别不一定是一致的,社会性别与性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任何人都是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合一。
社会性别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每个人都有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源于社会建构,社会性别规范人的行为,决定人的社会角色和行为特征。而这一理论渊源来自于波伏瓦在《第二性》中的著名的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七、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成因分析
1、显性原因:女性从业人员的数量和地位的局限
从社会性别与媒介研究可以发现,媒介中女性的刻板印象和表现不足与女性在媒介组织中的数量与地位有关。1991年,美国导演协会公了他们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他们调查了自1939-1979所拍摄的7000部电影的导演情况,其中参与执导的女性导演仅有14人,独立执导的女性导演只有7人。妇女在从事电视工作方面还清晰地体现了级别越高、人数越少的趋势。不到3%的女性从事电视电影的导演工作。现在,尽管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事媒介工作,但是她们的处境与其男性同事相比则差距很大。这就涉及到一个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现象。指一种美妙得几乎透明但其实非常强大的阻力,阻碍着妇女和少数民族进入一定层次的管理职位。在全世界范围内,女性在媒体中的整体地位仍然是群体弱势或边缘的。
大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媒总是社会主流价值的体现,因此,可以认为在社会最正面、最主流的价值观念中,男性是处于中心的优势位置,而女性却处于边缘的劣势。
六、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职业角色的刻板印象。
在对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中的性别角色分析中,我们能容易地发现女性大多是家庭角色,男性多为社会角色。以电视广告的分析为例,超过半数的女性都是家庭主妇,男性则主要是领导和管理者的事业成功形象。女性角色集中在食品、药品、美容、厨具和洗剂用品的广告中,表现出美好的贤妻良母形象。2、能力的刻板印象。
可以说,女性角色大多是属于生活或娱乐的,而男性大多是重要的社会角色。在广告中,女性形象集中表现了对女性外貌、身材和品质的刻板印象。
从社会性别视角对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审视中可以发现,在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中,男性新闻人物所占比例高达83.19%,而女性只占16.81%,相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大众传媒的各个方面。
社会性别具有以下几点含义:1、社会性别与性别是互相嵌入的关系。2、社会性别研究的出发点是揭示两性不平等的状况。3、社会性别研究的内容是分析性别不平等和再生产的原因。
四、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的关系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都关注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互相作用的关系,对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特征建构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估和判断,形成了一种新兴的传媒批评类别——女性主义传媒批评。社会性别与大众传媒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大众传媒以下三个方面的检视和批评。1、制作领域2、文本领域3、对受众的影响
2)、媒介对女性选择从事的职业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媒介特别是电视节目中总是传达和强化着两性的传统社会分工,女性观众受其影响,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所谓女性做的职业,并较少有参与政治活动的兴趣。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提出的那样:一个每天看肥皂剧的女孩,怎么可能产生长大当医生的想法
3)、媒介对于两性美的标准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对媒介减肥广告的研究显示,在食物非常丰富的国家,对女性受众群体,媒介经常传递超出正常人的体重标准、身材标准、年龄标准、魅力标准的信息,由此塑造人们关于美和苗条的审美观念,并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不满,以此推销其暴利的美容产品、瘦身产品、护肤产品,更以此带动了美容手术业、美容业、化妆品业的发展。由此带来了过度的、不健康的甚至是危险的减肥风潮,在青年女性群体中,有的发生了饮食紊乱和厌食症的情况,更有严重致死的情况。
八、大众传媒对受众影响探讨
1、媒体对受众影响的程度
大众传媒既是人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工具,同时还是建构性别角色的重要工具。人类怎样做男人或怎样做女人的观念并非先天就有,而是学习而来。大众传媒制造和呈现这些性别形象通过示范作用、规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态度、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
有学者研究统计,许多男孩是从电视中的男性角色而不是其父亲那里学习如何做男人的。传媒是形成青少年受众性别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途径。学者通过中学生群体对传媒广告中女性形象认知程度的考察发现,学生的观念与媒介的性别刻板成见有着较高程度的同质性建构;学生笔下创作的女性形象依旧继续着传媒传统女性的原型模式。
在媒体中,男性多表现为知识渊博、能力高超,女性则表现为无知或孤陋寡闻。以电影为例,在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霍建起的《暖》中,我们看到片中的男性多为拥有知识的一方,女性则是远离文明的,等待着男性的启蒙。
3、个性、性格的刻板印象。
在媒体特别是影视剧中,女性大多被塑造为善良、柔弱、隐忍、自我牺牲,较为典型的例子是《渴望》中的女性刘慧芳。
4、特殊原因:传统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冲击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封建社会形态在我国存在了相当长的时期,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带来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冲击,加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具有交叉性和平等性发展的特点,因此,目前我国部分媒介传播中也存在着对女性表现边缘化的现象。
也就是说,如果组织内部的某个人的观念或行为与整个组织机构的价值文化不相吻合,那么这个人获得职场成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该理论解释了尽管女性在媒体中就职的人数不断增多而媒介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依旧的原因。这种现象还可以用“沉默的螺旋”来解释,该理论认为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造成的孤立。
由于男女两性在身体、性格、心理上存在着差异,父权制的结构将男性所拥有的社会性别特征如理性、坚强、勇敢等视为下面的高级的特征,而将女性所拥有的社会特征如被动、感性、温顺等视为负面的至少是低级的特征。因此男女之间的差异不是平等层面上的,而是有价值的高低之分的。父权制社会的价值观一方面让女性保持性别特征,一方面又对这种特征进行贬损。这正如美国学者分析主流价值观对黑人的评价那样,白人先把黑人贬低和固定到擦皮鞋的位置上,然后再下定论说,黑人只能擦皮鞋。
主流意识、多数意见、强势群体的男性观念,压制非主流意识、少数意见、弱势群体的女性观念,这就意味着由父权制的规范、价值及传统所建构的媒体结构中,女性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如何适应和符合既定的游戏规则和价值规范,如何接近并达到传统的新闻标准而不是追求媒介中的性别平等。
3、深层原因:生理决定论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映
社会转型造成了消费主义观念的盛行。比如中国目前盛行的“美女经济”,不仅主办方认为是找到了中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媒介也推波助澜,认为这是人们物质生活提高后精神需求的体现,并认为这种“美女经济”是多赢的事情,是“商家出钱,观众白看,大家都赚”的美事。但实质上,选美是对男性权力的又一次确证,对美肤、美腿、美发的评选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对女性身体具象化的观看。女性的外在形象取代内在特质而成为标准化的性别符号,电视中女性形象的肤浅、表面化和程式化的印象进一步得到强化。因此,媒体如果不树立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就必然落入社会性别不平等的传统文化和惟商业至上的商业文化的窠臼当中。
五、何谓社会性别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一个核心词语。对应的英文是stereotype。是指人们对于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
社会认知心理学指出,刻板印象是正常认知过程的一个部分,其积极的功能表现在有助于信息加工,使人们能够利用刻板印象迅速对某个人作出角色判断,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是,刻板印象的消极功能更为突出。最主要的方面是,刻板印象通常不能反映社会现实。人们对于团体的评价特别是相对陌生团体的评价的依据往往来自于媒体对于其的描述,而媒体的描述往往片面和不够真实。
1、制作领域。对于媒体制作领域的研究主要检视媒体制作过程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又可以分为三个层面,A制度层面:针对那些已经是成规的媒体理论,经过多年的实践的约定俗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则,研究它对女性的影响B组织层面:制作机构内部的惯例和实际操作。组织价值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和隐性压力与女性形象塑造的关系C个体层面:女性在媒体从业的数量和所处的职位
1、促进女性的发展
媒体的先进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宣传和引导对于女性自强自立及自我意识的增强都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利用媒体这把双刃剑。只是从目前来看,媒体中的女性声音非常微弱。
2、强化关于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从而束缚女性的发展
本质主义性别观念将男女两性截然两分,将女性特征归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把男性特征归为“精神的、理性的、勇猛的、富于攻击性的、独立的、理智的、客观的、擅长抽象分析思辩的”,形成关于男性和女性性别特征的“刻板成见”。我们的媒介也不遗余力地强化这种两性成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