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本姓解原文
《孔子家语》全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全文及翻译【孔子家语】全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相鲁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始诛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王言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大婚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儒行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问礼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仪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致思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三恕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好生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观周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弟子行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贤君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辩政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六本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辩物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颜回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在厄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入官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困誓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帝德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帝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执辔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本命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论礼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观乡射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郊问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刑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刑政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礼运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冠颂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庙制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辩乐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问玉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屈节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原文及译文《孔子家语》本姓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终记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原文及译文《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原文及译文《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六本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六本原文及译文六本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後為君子也.立身有義矣,而孝為本;喪紀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有列矣,而勇為本;治政有理矣,而農為本;居國有道矣,而嗣為本;生財有時矣,而力為本.置本不固,無務農桑;親戚不悅,無務外交;事不終始,無務多業;記聞而言,無務多說;比近不安,無務求遠.是故反本修邇,君子之道也.」孔子曰:「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君無爭臣,父無爭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國無危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無絕也.」孔子見齊景公,公悅焉,請置廩丘之邑以為養.孔子辭而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賞功受賞,今吾言於齊君,君未之有行,而賜吾邑,其不知丘亦甚矣.」於是遂行.孔子在齊,舍於外館,景公造焉.賓主之辭既接,而左右白曰:「周使適至,言先王廟災.」景公覆問災何王之廟也.孔子曰:「此必釐王之廟.」公曰:「何以知之?」孔子曰:「『詩云:皇皇上天,其命不忒,天之以善,必報其德.』禍亦如之.夫釐王變文武之制,而作玄黃華麗之飾,宮室崇峻,輿馬奢侈,而弗可振也,故天殃所宜加其廟焉,以是占之為然.」公曰:「天何不殃其身,而加罰其廟也?」孔子曰:「蓋以文武故也.若殃其身,則文武之嗣,無乃殄平,故當殃其廟,以彰其過.」俄頃,左右報曰:「所災者,釐王廟也.」景公驚起,再拜曰:「善哉!聖人之智,過人遠矣.」子貢三年之喪畢,見於孔子.子曰:「與之琴,使之絃,侃侃而樂,作而曰:『先王制禮,弗敢過也.』」子曰:『君子也.』子貢曰:『閔子哀未盡.』夫子曰:『君子也.』子夏哀已盡,又曰:『君子也.』二者殊情而俱曰君子,賜也或敢問之.」孔子曰:「閔子哀未忘,能斷之以禮;子夏哀已盡,能引之及禮.雖均之君子,不亦可乎.」孔子曰:「無體之禮,敬也;無服之喪,哀也;無聲之樂,歡也.不言而信,不動而威,不施而仁.志夫鐘之音,怒而擊之則武,憂而擊之則悲,其志變者,聲亦隨之.故志誠感之,通於金石,而況人乎!」孔子見羅雀者所得,皆黃口小雀.夫子問之曰:「大雀獨不得,何也?」羅者曰:「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黃口從大雀則不得,大雀從黃口亦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善驚以遠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從為禍福.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也.」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喟然而嘆.子夏避席問曰:「夫子何歎焉?」孔子曰:「夫自損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決之,吾是以歎也.」子曰:「然則學者不可以益乎?」子曰:「非道益之謂也.道彌益而身彌損.夫學者損其自多,以虛受人,故能成其滿博哉.天道成而必變,凡持滿而能久者,未嘗有也.故曰:『自賢者,天下之善言不得聞於耳矣.』昔堯治天下之位,猶允恭以持之,克讓以接下,是以千歲而益盛,迄今而逾彰;夏桀昆吾,自滿而極,亢意而不節,斬刈黎民如草芥焉,天下討之,如誅匹夫,是以千載而惡著,迄今而不滅.觀此,如行則讓長,不疾先,如在輿遇三人則下之,遇二人則式之,調其盈虛,不令自滿,所以能久也.」子夏曰:「商請志之,而終身奉行焉.」子路問於孔子曰:「請釋古之道,而行由之意可乎?」子曰:「不可.昔東夷之子,慕諸夏之禮,有女而寡,為內私婿.終身不嫁,嫁則不嫁矣,亦有貞節之義也.蒼梧嬈娶妻而美,讓與其兄,讓則讓矣,然非禮之讓矣.不慎其初,而悔其後,何嗟及矣.今汝欲舍古之道,行子之意,庸知子意不以是為非,以非為是乎?後雖欲悔,難哉.」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頃,乃蘇,欣然而起,進於曾皙曰:「嚮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聞之,知其體康也.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曾參自以為無罪,使人請於孔子.子曰:「汝不聞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於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荊公子行年十五而攝荊相事,孔子聞之,使人徃觀其為政焉.使者反曰:「視其朝清淨而少事,其堂上有五老焉,其廊下有二十壯士焉.」孔子曰:「合二十五人之智,以治天下,其固免矣,況荊乎?」子夏問於孔子曰:「顏回之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賢於丘.」曰:「子貢之為人奚若?」子曰:「賜之敏賢於丘.」曰:「子路之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賢於丘.」曰:「子張之為人奚若?」子曰:「師之莊賢於丘.」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子何為事先生?」子曰:「居,吾語汝,夫回能信而不能反,賜能敏而不能詘,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與也,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貳也.」孔子遊於泰山,見榮聲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索,瑟瑟而歌.孔子問曰:「先生所以為樂者,何也?」期對曰:「吾樂甚多,而至者三.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既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人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以行年九十五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處常得終,當何憂哉.」孔子曰:「善哉!能自寬者也.」孔子曰:「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史?有男子之道三焉,不仕而敬上、不祀而敬鬼、直己而曲人.」曾子侍曰:「參昔常聞夫子三言而未之能行也,夫子見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見人之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爭也;聞善必躬行之,然後導之,是夫子之能勞也.學夫子之三言而未能行,以自知終不及二子者也.」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曾子從孔子之齊,齊景公以下卿之禮聘曾子,曾子固辭.將行,晏子送之曰:「吾聞之君子遺人以財不若善言,今夫蘭本三年湛之以鹿酳,既成噉之,則易之匹馬,非蘭之本性也,所以湛者美矣,願子詳其所湛者,夫君子居必擇處,遊必擇方,仕必擇君,擇君所以求仕,擇方所以修道,遷風移俗者嗜慾移性,可不慎乎.」孔子聞之曰:「晏子之言,君子哉!依賢者固不困,依富者固不窮,馬蚿斬足而復行,何也?以其輔之者眾.」孔子曰:「與富貴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貴而愛人,何人不親.發言不逆,可謂知言矣;言而眾嚮之,可謂知時矣.是故以富而能富人者,欲貧不可得也.以貴而能貴人者,欲賤不可得也;以達而能達人者,欲窮不可得也.」孔子曰:「中人之情也,有餘則侈,不足則儉,無禁則淫,無度則逸,從欲則敗.是故鞭朴之子,不從父之教,刑戮之民,不從君之令,此言疾之難忍,急之難行也.故君子不急斷,不急制,使飲食有量,衣服有節,宮室有度,畜積有數,車器有限,所以防亂之原也.夫度量不可明,是中人所由之令.」孔子曰:「巧而好度,必攻;勇而好問,必勝;智而好謀,必成.以愚者反之,是以非其人告之弗聽.非其地,樹之弗生.得其人,如聚砂而雨之;非其人,如會聾而鼓之.夫處重擅寵,專事妒賢,愚者之情也,位高則危,任重則崩,可立而待.」孔子曰:「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則沒;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則傾.是故君子不可不嚴也,小人不可不整一也.」齊高庭問於孔子曰:「庭不曠山,不直地,衣穰而提贄,精氣以問事君子之道,願夫子告之.」孔子曰:「貞以幹之,敬以輔之,施仁無倦,見君子則舉之,見小人則退之.去汝惡心而忠與之,效其行,修其禮,千里之外,親如兄弟.行不效,禮不修,則對門不汝通矣,夫終日言,不遺己之憂,終日行不遺己之患,唯智者能之.故自修者必恐懼以除患,恭儉以避難者也.終身為善,一言則敗之,可不慎乎.」译文孔子说:“立身行事有六个根本,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家语之儒行解》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儒行解》原文孔子在卫,冉求言于季孙曰:“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
今孔子在卫,卫将用之。
己有才而以资邻国,难以言智也,请以重币迎之。
”季孙以告哀公,公从之。
孔子既至,舍哀公馆焉。
公自阼阶,孔子宾阶,升堂立侍。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
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哀公曰:“敢问儒行。
”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哀公命席。
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
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
其备豫有如此者。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
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
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
其仕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
《孔子家语》全集、原文注释译文!

《孔子家语》全集、原文注释译文!展开全文《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著作。
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过去因为疑古派的非难历代前人多认为是伪书,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
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
由《家语》的成书特征所决定,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该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儒学第一书'的地位。
孔子家语.卷一始诛第二【原文】孔子为鲁司寇[1],摄行相事,有喜色。
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日'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2],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3]。
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
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孔子曰:'居[4],吾语汝以其故。
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
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5],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6],五曰顺非而泽。
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
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7],其谈说足以饰褒莹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8],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
夫殷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9],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10],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11],是此七子皆异世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可赦也。
《诗》云:'忧心悄悄[12],愠于群小。
’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注释】[1]司寇:主管刑狱的官。
孔子家语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原文和翻译【原文】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揜夫子之不臣.」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从之.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酢既毕,齐使莱人以兵鼓謲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曰:「匹夫荧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刑焉.」于是斩侏儒,手足异处.齐侯惧,有惭色.将盟,齐人加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兵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子使兹无还对曰:「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齐侯将设享礼,孔子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享而既具是弃礼,若其不具,是用秕粺,用秕粺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于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及汶阳之田.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叔孙不得意于季氏,因费宰公山弗扰率费人以袭鲁.孔子以公与季孙叔孙孟孙,入于费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及台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勒士众下伐之,费人北,遂隳三都之城.强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初,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有公慎氏者,妻婬不制.有慎溃氏,奢侈踰法.鲁之鬻六畜者,饰之以储价.及孔子之为政也,则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越境而徙.三月,则鬻牛马者不储价,卖羊豚者不加饰.男女行者,别其涂,道不拾遗.男尚忠信,女尚贞顺.四方客至于邑,不求有司,皆如归焉.【译文】孔子刚做官时,担任中都邑的邑宰。
《孔子家语》原文、注释、译文

《孔子家语》原文、注释、译文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汉族儒家类著作。
原书二十七卷,久佚。
今本为三国魏王肃伪作,十卷,共四十四篇。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
卷一相鲁第一
卷一始诛第二
卷一王言解第三
卷一大婚解第四
卷一儒行解第五
卷一问礼第六
卷一五仪解第七
卷二致思第八
卷二三恕第九
卷二好生第十
卷三观周第十一
卷三弟子行第十二卷三贤君第十三
卷三辩政第十四
卷四六本第十五
卷四辩物第十六
卷四哀公问政第十七卷五颜回第十八
卷五子路初见第十九卷五在厄第二十
卷五入官第二十一卷五困誓第二十二卷五五帝德第二十三卷六五帝第二十四卷六执辔第二十五卷六本命解第二十六
卷六论礼第二十七
卷七观乡射第二十八
卷七郊问第二十九
卷七五刑解第三十
卷七刑政第三十一
卷七礼运第三十二
卷八冠颂第三十三
卷八庙制第三十四
卷八辩乐解第三十五
卷八问玉第三十六
卷八屈节解第三十七
卷九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卷九本姓解第三十九。
《孔子家语之本命解》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之命与性何谓也?”孔子对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化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
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
有始则必有终矣。
人始生而有不具者五焉,目无见,不能食,行,不能言,不能化。
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后有见;八月生齿,然后能食;三年顋合,然后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后能化。
阴穷反阳,故阴以阳变;阳穷反阴,故阳以阴化。
是以男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齓。
女子七月生齿,七岁而齓,十有四而化。
一阳一阴,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
性命之端,形于此也。
”公曰:“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民矣。
而礼、男必三十而有室,女必二十而有夫也。
岂不晚哉?”孔子曰:“夫礼言其极不是过也。
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
于此而往,则自婚矣。
群生闭藏乎阴,而为化育之始。
故圣人因时以合耦。
男子穷天数也。
霜降而妇功成,嫁娵者行焉。
冰泮而农桑起,婚礼而杀于此。
男子者,任天道而长万物者也。
知可为,知不可为;知可言,知不可言;知可行,知不可行者也。
是故审其伦而明其别,谓之知,所以效疋夫之听也。
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理者也。
是故无专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幼从父兄,既嫁从夫,死从子,言无再醮之端,教令不出于闺门,事在供酒食而已,无阃外之非义也,不越境而奔丧,事无擅为,行无独成,参知而后动,可验而后言,昼不游庭,夜行以火,所以效疋妇之德也。
”孔子遂言曰:“女有五不取:逆家子者,乱家子者,世有刑人子者,有恶疾子者,丧父长子者。
妇有七出、三不去;七出者:不顺父母出者,无子者,婬僻者,嫉妬者,恶疾者,多口舌者,窃盗者。
三不去者:谓有所取无所归一也,与共更三年之丧二也,先贫贱后富贵者三也。
凡此圣人所以顺男女之际,重婚姻之始也。
”孔子曰:“礼之所以象五行也,服之制有五等其义四时也,故丧礼有举焉,有恩有义,有节有权。
所以举象四时其恩厚者其服重,故为父母斩衰三年,以恩制者也;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掩恩,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尊尊贵贵,义之大也,故为君亦服衰三年,以义制者也;三日而食,三月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丧不过三年,齐衰不补,坟墓不修,除服之日,鼓素琴,示民有终也,凡此以节制者也;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治之,故父在为母齐衰期者,见无二尊也;百官备,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身自执事行者,面垢而已,此以权制者也。
《论语》与《墨子》

孔子的生平(卒)
《礼记·檀弓上》:“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子 礼记·檀弓上》 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 贡曰: 昔者夫子之丧颜渊,若丧其子而无服, 贡曰:‘昔者夫子之丧颜渊,若丧其子而无服,丧子 路亦然。今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礼记· 路亦然。今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礼记·檀 弓上》 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而出,群居则绖, 弓上》:“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而出,群居则绖, 出则否。 孔子家语·终记解》 既卒, 出则否。”《孔子家语·终记解》:“既卒,门人疑 所以服孔子者。子贡曰: 夫子之丧颜渊也, 所以服孔子者。子贡曰:‘夫子之丧颜渊也,若丧子 而无服,丧子路亦然。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 而无服,丧子路亦然。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于是 弟子皆吊服而加麻,出有所之则由绖。子夏曰: 弟子皆吊服而加麻,出有所之则由绖。子夏曰:‘入 宜绖可居,出则不绖。 子游曰: 吾闻诸夫子, 宜绖可居,出则不绖。’子游曰:‘吾闻诸夫子,丧 朋友,居则绖,出则否。丧所尊,虽绖而出可也。 朋友,居则绖,出则否。丧所尊,虽绖而出可也。’” 礼记·檀弓上》 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 《礼记·檀弓上》:“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饰 棺牆,置翣,设披,周也;设崇,殷也;绸练,设旐, 棺牆,置翣,设披,周也;设崇,殷也;绸练,设旐, 夏也。 夏也。”
孔子的生平(卒)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病,子贡请见。 负杖逍遥于门, 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因叹, 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 歌曰: 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 !’因以涕下 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 贡曰: 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东阶, 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东阶,周人于 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 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 后七日卒。孔子年七十三, 也。’后七日卒。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 丑卒。哀公诔之曰: 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 丑卒。哀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 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 尼父,毋自律!’ !’子 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子 贡曰: 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 礼失则昏, 贡曰:‘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 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 生不能用,死而诔之, 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 礼也。 余一人” 非名也。’”又见 孔子家语· 又见《 礼也。称“余一人”,非名也。’”又见《孔子家语·终 记解》 礼记·檀公上》 记解》、《礼记·檀公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家语·本姓解原文
【原文】
孔子之先,宋之后也。
微子启,帝乙之元子①,纣之庶兄,以圻内②诸侯,入为王卿士。
微,国名,子爵。
初,武王克殷,封纣之子武庚于朝歌③,使奉汤祀。
武王崩,而与管④、蔡、霍三叔作难,周公相成王东征之。
二年,罪人斯得,乃命微子代殷后,作《微子之命》⑤申之。
与国于宋,徙殷之子孙,唯微子先往仕周,故封之贤。
其弟曰仲思,名衍,或名泄。
嗣微子之后,故号微仲。
生宋公稽,胄子⑥虽迁爵易位,而班级⑦不及其故者,得以故官为称。
故二微虽为宋公,而犹以微之号自终。
至于稽乃称公焉。
【注释】
①帝乙:商代帝王。
纣王的父亲。
元子:长子。
②圻内:皇帝都城千里之地叫圻。
此指都城千里之内的地方。
③武庚:商纣王之子,名禄父。
周武王灭纣,封武庚以续殷祀。
后因与管叔、蔡叔一起作乱,为周公所杀。
朝歌:殷朝都城。
故址在今河南淇县。
④管:管叔,周武王弟,周公兄。
周灭商,封于管。
⑤《微子之命》:微子,名启,纣王的同母长兄,帝乙的长子。
武庚被杀后,微子启代替武庚为殷之后裔,封于宋国。
史官记录成王封微子的诰命,叫《微子之命》。
⑥胄子:古帝王与贵族的长子。
⑦班级:爵位等级。
【译文】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后裔。
微子启,是帝乙的长子,纣的同父异母哥哥,以都城千里之内诸侯的身份,进入朝廷为国王的卿士。
微,是诸侯国名,属于子爵。
当初,武王征服了殷国,封纣的儿子武庚于朝歌,让他奉行商汤的祭祀。
武王死后,武庚与管叔、蔡叔、霍叔共同谋反,周公辅佐成王东征讨伐他们。
第二年擒获了罪人,于是命令微子启代替武庚为殷的后裔,作《微子之命》申告此事。
封微子于宋国,迁徙殷人的子孙到此地,唯有微子先到周朝去做官,被周朝封为贤人。
微子的弟弟仲思,名衍,或名泄,继承了微子的爵位,因此又称微仲。
仲思生宋公稽,后代虽然爵位变迁,但等级都没有祖辈高,仍然以旧的爵位称呼。
所以微子和微仲虽然是宋公,但始终都用微子称号。
到了稽即位,才开始称公。
【原文】
宋公生丁公申,申生缗公共及襄公熙,熙生弗父何及厉公方祀。
方祀以下,世为宋卿。
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
五世亲尽,别为公族①,故后以孔为氏焉。
【注释】
①公族:同祖的一族。
【译文】
宋公稽生丁公申,申生缗公共和襄公熙,熙公生弗父何及厉公方
祀。
从方祀以下,世代为宋国卿。
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胜,世子胜生正考甫,正考甫生孔父嘉。
传到五代以后,分出同族,所以后来有一支以孔作为姓氏的族亲。
【原文】
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子孙遂以氏族。
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罩夷,罩夷生防叔,避华氏之祸而奔鲁。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虽有九女而无子。
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
于是乃求婚于颜氏。
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
颜父问三女曰:陬①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
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②之。
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
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
徵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
遂以妻之。
徵在既往,庙见。
以夫之年大,惧不时③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
生孔子,故名丘而字仲尼。
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
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
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
荣君之贶④,故因以名曰鲤,而字伯鱼。
鱼年五十,先孔子卒。
【注释】
①陬(zōu):春秋时鲁地,孔子出生于此。
故址在今山东曲阜东南。
②贪:舍不得。
③不时:不及时。
④贶(ku ng):赐予,加惠。
【译文】
一说孔父这个名号,是出生时君王所赐的号,所以子孙就以此作为姓氏。
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罩夷,罩夷生防叔,防叔为了躲避华氏之祸逃亡到鲁国。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叔梁纥有九个女儿而无儿子。
叔梁纥的妾生孟皮,孟皮字伯尼,脚有毛病。
于是叔梁纥向颜氏求婚。
颜氏有三个女儿,小女儿叫徵在。
颜父问他的三个女儿:陬邑孔氏的父辈和祖辈虽是士,但他们的祖先是圣王的后裔。
现在求婚的叔梁纥身高十尺,武力绝伦,我很看中他。
虽然年龄大了些性子又急,但不必担心。
你们三人谁愿意做他的妻子?大女儿二女儿都不说话。
徵在走上前说:听从父亲的安排,还有什么可问的呢?她父亲说:就是你能做他的妻子。
就把徵在许给叔梁纥做妻子。
徵在去叔梁纥家时,先在宗庙见面。
因为丈夫的年龄大,担心不能及时生儿子,便私下到尼丘山去祈祷。
后来生下孔子,所以名丘字仲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