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经原文及译文全解资料
葬经文言文翻译

葬者,藏也。
古之圣贤,避世隐居,乃择其所,以为藏身之地。
故曰:“葬者,藏也。
”藏者,以避祸也。
祸者,恶之极也。
避之而后能免于难,免于难而后能安其身。
是以圣人择地而藏,择地而葬。
天地之大德,生而无有,成而无毁。
人之大德,藏而无有,葬而无毁。
天地之德,恒久不变;人之德,亦当如之。
是以圣人葬人,必于其所宜,不苟且也。
葬地有五:山、水、原、泽、丘。
山者,龙也;水者,虎也;原者,牛也;泽者,马也;丘者,龟也。
龙、虎、牛、马、龟,五者,天地之灵,得之则吉,失之则凶。
葬地之法,先察其形,次察其势。
形者,地之形也;势者,地之势也。
地之形,宜藏;地之势,宜出。
藏者,藏其气;出者,出其气。
藏其气,则神安;出其气,则形安。
葬地有五害:一曰:不依五龙;二曰:不依五虎;三曰:不依五牛;四曰:不依五马;五曰:不依五龟。
五害不避,必主凶。
葬地有五吉:一曰:依龙;二曰:依虎;三曰:依牛;四曰:依马;五曰:依龟。
五吉得之,必主吉。
葬地有五事:一曰:天时;二曰:地利;三曰:人和;四曰:水法;五曰:木法。
五事具备,葬者大吉。
天时者,日月星辰之位也;地利者,山水龙虎之形也;人和者,亲族乡邻之助也;水法者,水之流注也;木法者,木之生长也。
五者相得,葬者大吉。
葬地有五禁:一曰:天崩地裂;二曰:山崩地陷;三曰:水泉涌出;四曰:风雷大作;五曰:火光冲天。
五禁犯之,必主凶。
葬地有五宜:一曰:山川明秀;二曰:草木茂盛;三曰:土地肥美;四曰:风气调和;五曰:水泉甘美。
五宜得之,必主吉。
译文:葬,即藏匿。
古代的圣贤避世隐居,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藏身之处。
因此说:“葬,即藏匿。
”藏匿,是为了避开祸患。
祸患,是恶行的极致。
避开祸患才能免于灾难,免于灾难才能安身立命。
因此,圣人选择地点进行藏匿,绝不草率行事。
天地的大德,生育万物而不占有,成就万物而不毁损。
人的大德,藏匿而不占有,葬埋而不毁损。
天地的大德,恒久不变;人的大德,也应如此。
因此,圣人安葬他人,必选择适宜之地,绝不草率。
风水经典典籍——《葬经》注解(风水迷)

风⽔经典典籍——《葬经》注解(风⽔迷)《葬经》注解《葬经》⼀书相传为晋代风⽔⿐祖郭璞所著。
在古代的风⽔书中,就阴宅来说,《葬经》堪称代表之作。
此书对后世风⽔术的影响很⼤,故尊称为“经”。
明代缪希雍⾼度评价《葬经》,说:“……其⽂全,其义备,虽圣⼈复起,不可改矣。
”与他同时代的地学⼤师徐试可,也说《葬经》“语简⽽精,辞古⽽劲,地理包括殆尽,⼤⾮泛滥成⽂者⽐,览者须细玩,⽅知其味。
”⽓感篇葬者,藏也,乘⽣⽓也。
开篇第⼀句话,就指出了葬法最基本、最核⼼、最隐秘的问题。
各家葬法,任说千⾔万语,都莫如“乘⽣⽓”这三个字说得那么到点到位。
所谓“⽣⽓”,就是⼤⾃然孕育万物之⽓,包括阳光、空⽓、⽔份和电磁场等。
相对于物质⽽⾔,⽓是⼀种虚物质,或者说是物质场。
“⽣⽓”表现出来,就是⽣命⼒,活⼒。
地球上鸢飞草长,鱼跃马奔,可谓充满⽣⽓;⽉球上草⽊不⽣,死寂⼀⽚,可谓了⽆⽣⽓;少年⼉童活崩乱跳,可谓充满⽣⽓;病弱⽼⼈卧床不起,可谓缺乏⽣⽓。
葬法说到底,就是为了获得⽣⽓。
曾求⼰《青囊序》云:“先看⾦龙动不动,次察⾎脉认来龙。
”这“⾦龙”即为⾄动之⽓,也即旺盛之⽣⽓也。
龙要“飞鸾舞凤”,⽅有⽣⽓;⽔要“⽣蛇出洞”,⽅有活⼒;⽳要“⼭环⽔抱”,才聚⽣⽓;砂要“清秀丰满”,才显⽣⽓;⼟要“坚实⾊润”,才蕴⽣⽓;向要“当运乘时”,才纳⽣⽓。
占易卦要注意动变之⽘,看风⽔要注意动变之物,有⽣⽓的第⼀标志就是能动⼒、有活⼒。
五⽓⽣乎地中,发⽽⽣乎万物。
所谓“五⽓”,系指⾦、⽔、⽊、⽕、⼟这五种流⾏之⽓。
注意:⾦、⽔、⽊、⽕、⼟,谓之“五⾏”,“⾏”者,流⾏也,类型也,并⾮是五种基本的物质元素,⽽是五种类型的流⾏、变化之⽓,⽤现代术语说就是五种类型的能量流。
这五⽓遍布宇宙,交杂作⽤⽽产⽣万物。
⾏于天,则⽣⽇⽉星⾠,风霜⾬雪;⾏于地,则⽣⼭⽯草⽊,溪河湖海;⾏于天地之间,则⽣⼈马⽜⽺,鸟兽⾍鱼。
⼈受体于⽗母,本骸得⽓,遗体受荫。
《经》⽈:⽓感⽽应,⿁福及⼈。
郭璞《葬经》译文

郭璞《葬经》译文埋葬死者的尸骨,要乘着地中的龙脉之气,天地阴阳二气,嘘吐出来成为风,上升天空成为云,下降到地面成为雨,在地中运行就是脉气。
脉气在地中运行,发散出来,使万物欣欣向荣,生长旺盛。
子孙是父母的遗体,故而父母的尸骨得到地中的生气,子孙就会受到大地的庇荫。
人之所生,是阴阳二气的凝聚,结而长成骨头。
人死了,二气飘散,骨骼还在,所以说埋葬死者,是将地中阴阳二气贯注于骨质之中用以荫庇后代子孙。
经书上说:阴阳二气交感,死者的尸骨可以庇荫后人。
所以说西边产铜的山崩踏了,东边的铜钟产生回应;春天树木开花了,室内的谷子也发芽了。
运行在地中的脉气,其运行,是因地之走势,其停聚,是因地势终止了。
由山丘高垅大地之骨架转化为平冈小土山之支脉,脉气随着而变化。
经书上说:地中之生气当风就吹散了,遇水界于前就止聚了,古人选择那些背风之所,地气凝聚集不散失,有横过之水拦于前的地方居住,所以叫风水。
风水的运用方法,以有水拦截的地方最好,背风的地方次好,为什么这样说呢?地中之脉气旺盛,虽四散飘流,依然有余气止聚,虽表层气脉零散,但是深层依然有聚积。
经上说:在天之阳气四散横行,在地之阴气有水界则聚积,就是这个意思。
经上说:深浅合适,自动成就好的风水。
土为气之母,有土才有气;气为水之母,有气才有水;所以在高山之上下葬宜浅,在平原之地葬坟宜深。
这是说以中明堂为葬坟深浅的准则。
山龙的明堂深,平地之明堂浅,涸燥指山龙,坦夷指平地。
经上说:气脉的行走表现为地形地貌,各种物类形象因而生成。
山势是龙脉的骨架,地形是龙脉的脉气显露。
曲曲折折为东西走势,忽然转为南北走向,宛延转折,山势回环重叠,好象盘踞等待,又象怀揽万物而自有,欲前进而却步;欲停止而故意伸张,山停水止,阴阳调和,土地肥沃深厚,河流澄沏凝聚,草木茂盛,树林森森,贵有千乘之势,富有万金之力。
经上说:地形停止,生气凝聚,生发各种物类,这是上等葬地。
山地贵在平坦,平地贵在有起伏。
枝山发起之处,脉气随着流动,分支终结之处,脉气随着钟灵凝聚,平原观支脉之法,或隐藏或隆起,似有似无,微妙通玄,大地之灵气在于其中。
葬经原文及译文全解

原文《葬经》郭璞葬者,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土形气行。
物因以生,夫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葬者原其起。
乘其止,地势原脉。
山势原骨。
委蛇东西。
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
全气之地,当葬其止。
气之盛虽流行。
而其余者犹有止。
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古人聚之使不散。
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
支之所起。
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
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
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夫土欲细而坚。
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
夫干如穴粟。
湿如圭刂肉,水泉砂砾。
皆为凶宅。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
乘其所来。
审其所废。
择其所相,避其所害。
土圭测其方位。
玉尺度其远迩。
藏于涸燥者宜浅。
藏于坦夷者宜深。
经曰,深浅得宜,风水自成,乘金相水,穴土印木。
外藏八风。
内秘五行。
天光下临。
地德上载。
阴阳冲和,五土四备。
目力之巧,工力之具。
趣全避缺,增高益下,夺神功,改天命,福不旋日。
经曰,葬山之法。
若呼谷中。
丘垄之骨。
冈阜之支。
气之所随,支欲伏于地中。
垄欲峙于地上。
支垄之止,平夷如掌。
故支葬其巅。
垄葬其麓。
卜支如首。
卜垄如足。
形势不经。
气脱如逐。
风水之法。
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经曰,外气行形,内气止生。
夫外气所以聚内气。
过水所以止来龙。
千尺之势宛委顿息。
外无以聚。
内气气散于地中。
经曰,不蓄之穴。
腐骨之藏也。
夫噫气为能散生气。
龙虎所以卫区穴。
叠叠中阜。
左空右缺。
前广后折。
生气散于飘风。
经曰,腾漏之穴。
败郭之藏也。
夫以支为龙虎者。
来止足迹乎。
冈阜要如肘臂。
谓之怀抱。
以水为朱雀者。
衰旺系乎形应。
忌夫湍激。
谓之之悲泣。
朱雀源于生气。
派于未盛。
朝于大旺。
泽于将衰、流于囚谢。
《葬经》原文及译文(三)杂篇

《葬经》原文及译文(三)杂篇《葬经》原文及译文(三)杂篇《葬经》,又称作《葬书》,是东晋时期一个名为郭璞的学者所着,葬经书中对风水知识及其重要性作了详细的论述,可以说是中国风水文化之宗,中华术数其中的一部风水经典。
接下来且由小编为大家带来《葬经》的原文及译文(三)杂篇,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瞧瞧吧。
《藏经》原文及译文原文:占山之法,以势为难,而形次之,方又次之。
译文: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言阔远,形言浅近。
然有大山大势,大地大形,则当大作规模,高抬望眼,而后可以求之也。
势有隐显,或去山势,从东趋形,从西结势,由左来穴,自右出势。
又有佯诈穴,亦有花假,此所以为最难也。
其次莫如形。
有一二里为一形,此形之大者。
也有只就局内结为蜂蝶蛙蛤之类,此形之小者也。
鹅凤相肖,狮虎相类,形若不真,穴何由拟?故形亦为难也。
又其次莫如方,方者方位之说,谓某山来合坐,作某方向之类是也。
原文: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
译文:此下言真龙降势大略,可总括天下山川之行度,若欲逐一分类,则反包括不尽矣。
其葬王者,言其贵也,不得拘之。
原文:势如巨浪,重岭叠嶂,千成之葬。
译文:峰峦层踏,如洪波巨浪,奔涌而来,当出千乘之贵。
原文: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
译文:星岚撑汉,踏衔而下,如龙之降也,及至歇处,山如云拥,水似带蟠,乌得不贵!原文:势如重屋,茂草乔木,开府建国。
译文:真龙隆势,层层踏踏,如人家之重屋叠架,所以为贵也。
原文:势如惊蛇,屈曲徐斜,灭忘家国。
译文:横窜直播,行度畏缩而不条畅,死硬不委蛇,故葬者家亡国来灭。
译文:尖利如矛叶,直硬如枪杆,故子孙多死于凶横非命。
原文:势如流水,生人皆鬼。
译文:顺泻直流,会无禁止之情,此游漫之龙也,葬之者主少亡客死。
原文:形如负扆,有垄中峙,法葬其止,王侯崛起。
译文:几结穴之处,负阴抱阳,前亲后倚,此总相立穴之大情也。
负扆形如御屏,壁立崎急,不可扦穴,法当于平地,须龙贵朝真,而后可不谓负峙,便能如是之贵也。
古本《葬经》二十篇精校版

古本《葬经》二十篇精校版《葬经》是风水祖师爷郭璞的开山之作,笔者有感于网上的版本不够完整、不够正确,因此下定决心对《葬经》逐字逐句地、包括标点符号进行校对,以期有缘人得之。
(本篇以李定信老师的《四库全书堪舆类典籍研究》为蓝本。
)一、生气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为之生气。
二、气感篇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三、风水篇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木华于春,栗芽于室,气行乎地中。
其行也,因地之势。
其聚也,因势而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四、方法篇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
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经曰:外气横形,内气止生,盖言此也。
经云: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五、生物篇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
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浅。
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地势原脉,山势原骨。
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
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
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
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
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六、乘气篇地贵平夷,土贵有支。
支之所起,气随而始。
支之所终,气随以钟。
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
支有止气,水随而比。
势顺形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七、龙支篇夫重冈叠阜,群垅众支,当择其特。
大则特小,小则特大。
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夫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
支垅之止,平夷如掌。
故经曰:支葬其巅,垅葬其麓。
卜支如首,卜垅如脚。
形势不经,气脱如逐。
夫人之葬,盖亦难矣。
支垅之辨,眩目惑心,祸福之差,候虏有间。
八、造化篇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
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
郭璞-------《葬经》

郭璞-------《葬经》气感篇葬者,乘生气也。
开篇第一句话,就指出了葬法最基本、最核心、最隐秘的问题。
各家葬法,任说千言万语,都莫如“乘生气”这三个字说得那么到点到位。
所谓“生气”,就是大自然孕育万物之气,包括阳光、空气、水份和电磁场等。
相对于物质而言,气是一种虚物质,或者说是物质场。
“生气”表现出来,就是生命力,活力。
地球上鸢飞草长,鱼跃马奔,可谓充满生气;月球上草木不生,死寂一片,可谓了无生气;少年儿童活崩乱跳,可谓充满生气;病弱老人卧床不起,可谓缺乏生气。
葬法说到底,就是为了获得生气。
曾求己《青囊序》云:“先看金龙动不动,次察血脉认来龙。
”这“金龙”即为至动之气,也即旺盛之生气也。
龙要“飞鸾舞凤”,方有生气;水要“生蛇出洞”,方有活力;穴要“山环水抱”,才聚生气;砂要“清秀丰满”,才显生气;土要“坚实色润”,才蕴生气;向要“当运乘时”,才纳生气。
占易卦要注意动变之爻,看风水要注意动变之物,有生气的第一标志就是能动力、有活力。
五气生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所谓“五气”,系指金、水、木、火、土这五种流行之气。
注意:金、水、木、火、土,谓之“五行”,“行”者,流行也,类型也,并非是五种基本的物质元素,而是五种类型的流行、变化之气,用现代术语说就是五种类型的能量流。
这五气遍布宇宙,交杂作用而产生万物。
行于天,则生日月星辰,风霜雨雪;行于地,则生山石草木,溪河湖海;行于天地之间,则生人马牛羊,鸟兽虫鱼。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
阴阳二气,互为其根,相互交感,相互依存。
正电子与负电子,正质子与负质子,正粒子与负粒子,都是相互依存,交互作用的。
可见的物质,与不可见的物质场,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人活着为阳,为正,死后为阴,为负,这阴阳正负之间,也存在着某种能量的交互作用。
现代科学虽然还没有证实这一点,但其原理应该是没错的。
汉朝皇宫里的铜钟,某日无故自鸣,皇帝问大臣东方朔原因,“必然是西蜀的铜山崩塌了”,东方朔这样回答他。
《葬经·内篇》解注

《葬经·内篇》解注《葬经》晋·郭璞著第一节、内篇【原文】葬者,乘生气也。
【解注】生气即一元运行之气,也即天地阴阳二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
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无此则形无以载,故磅礴乎大化,贯通乎品汇,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
陶侃曰:“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固有。
”盖亦指此云耳。
且夫生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惟循地之理以求之,然后能知其所在。
葬者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则地理之能事毕矣。
【原文】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解注】五气即五行之气,乃生气之别也。
夫一气分而为阴阳,析而为五行,虽运于天,实出于地。
行则万物发生,聚则山川融结,融结者,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
【原文】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解注】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子孙形体乃父母之枝,一气相应,由本而连枝也。
故程子曰:“卜其宅兆,卜其地之美恶也,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若培壅其根而枝叶茂,理固然也,恶则反是”。
蔡季通曰:“生死殊途,情气相感,自然默与之通。
今寻暴骨,以生人刺血滴之而渗入,则为亲骨肉,不渗则非。
气类相感有如此者,则知枯骨得荫,生人受福,其理显然,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或谓抱养既成,元非遗体,僧道嗣续,亦异所生,其何能荫之有?而不知人之心通乎气,心为气之主,情通则气亦通,义绝则应亦绝。
故后母能荫前母子,前母亦发后母儿,其在物则萎薮螟蛉之类是也,尚何疑焉。
【原文】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解注】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往往有之。
盖真龙发迹,迢迢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及至穴前,则峰峦矗拥,众水环绕,叠樟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卫,砂水翕聚。
形穴既就,则山川之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会于其中矣。
苟盗其精英,窃其灵秀,以父母遗骨藏于融会之地,由是子孙之心,寄托于此,因其心之所寄,遂能与之感通,以致福于将来也。
是知人心通乎气,而气通乎天,以人心之灵,合山川之灵,故降神孕秀,以钟于生息之源,而其富贵贫贱,寿夭贤愚,靡不攸系,至于形貌之妍丑,并皆肖象山川之美恶,故篙岳生由尼丘孕孔,岂偶然哉!呜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非山川之灵,亦人心自灵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葬经原文及译文全解原文《葬经》郭璞葬者,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土形气行。
物因以生,夫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葬者原其起。
乘其止,地势原脉。
山势原骨。
委蛇东西。
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
全气之地,当葬其止。
气之盛虽流行。
而其余者犹有止。
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古人聚之使不散。
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
支之所起。
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
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
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夫土欲细而坚。
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
夫干如穴粟。
湿如圭刂肉,水泉砂砾。
皆为凶宅。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
乘其所来。
审其所废。
择其所相,避其所害。
土圭测其方位。
玉尺度其远迩。
藏于涸燥者宜浅。
藏于坦夷者宜深。
经曰,深浅得宜,风水自成,乘金相水,穴土印木。
外藏八风。
内秘五行。
天光下临。
地德上载。
阴阳冲和,五土四备。
目力之巧,工力之具。
趣全避缺,增高益下,夺神功,改天命,福不旋日。
经曰,葬山之法。
若呼谷中。
丘垄之骨。
冈阜之支。
气之所随,支欲伏于地中。
垄欲峙于地上。
支垄之止,平夷如掌。
故支葬其巅。
垄葬其麓。
卜支如首。
卜垄如足。
形势不经。
气脱如逐。
风水之法。
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经曰,外气行形,内气止生。
夫外气所以聚内气。
过水所以止来龙。
千尺之势宛委顿息。
外无以聚。
内气气散于地中。
经曰,不蓄之穴。
腐骨之藏也。
夫噫气为能散生气。
龙虎所以卫区穴。
叠叠中阜。
左空右缺。
前广后折。
生气散于飘风。
经曰,腾漏之穴。
败郭之藏也。
夫以支为龙虎者。
来止足迹乎。
冈阜要如肘臂。
谓之怀抱。
以水为朱雀者。
衰旺系乎形应。
忌夫湍激。
谓之之悲泣。
朱雀源于生气。
派于未盛。
朝于大旺。
泽于将衰、流于囚谢。
以返不绝。
法每一折。
储而后泄。
洋洋悠悠,顾我欲留。
其来无源。
其去无流。
经曰,山来水回。
贵寿而财。
山囚水流,虏王灭侯。
山之不可葬者五。
气以生和。
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形来。
而断山不可葬也。
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
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
气以龙会。
而独山不可葬也。
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已福。
夫重冈叠阜。
群垄众支。
当择其特大则特小。
小则特大。
参形杂势。
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上地之山。
若伏若连。
其原自天,若水之波。
若马之驰。
其来若来奔。
其止若尸。
若怀万宝而燕息。
若具万膳而洁齐。
若橐之鼓。
若器之贮。
若龙、若惊、或腾、或盘。
禽伏兽蹲.万乘之尊也。
宛委自复。
若踞而候也。
若揽而有也。
欲进而却。
欲止而深。
来积止聚。
冲阳和阴。
土高水深。
郁草茂林。
贵若千乘。
富如万金。
天光发新。
朝海拱辰。
龙虎抱卫。
主客相迎。
四势端明确。
五害不亲。
十一不具。
是谓其次,经曰,形止气蓄化。
生万物。
为上地也。
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
本骸得气。
遗体受应。
经曰。
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是以东山西崩。
灵钟东应。
木华于春。
栗芽于室。
夫葬以左为青龙。
右为白虎。
前为朱雀。
后为玄武。
玄武垂头。
朱雀翔舞。
青龙蜿蜒。
白虎驯俯。
形势反此。
法当破死。
故虎蹲谓之卸尸。
龙踞谓之嫉主。
玄武不垂者拒尸。
朱雀不舞者腾去。
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
龙首之藏。
鼻吉昌,角目灭亡。
耳致侯王,唇死兵伤,宛其中畜,谓之龙腹,其脐深曲,必后世福,伤其胸肋。
朝穴暮哭。
穴有三吉。
葬有六凶。
夭光下监。
地德上载。
藏神合朔,神迎鬼避。
一吉也阴阳冲和。
五土四备,二吉也。
目力之巧、工力之具。
越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
阳阴差错,为一凶。
岁时之乖为二凶。
力小图大为三凶。
凭福恃势为四凶。
僭上逼下为五凶。
变应怪见为六凶,经曰穴吉葬凶,兴弃尸同。
占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
形如仰刀。
凶祸伏逃。
形如卧剑诛夷逼僭。
形如横几。
子灭孙死。
形如覆舟。
女病男囚。
形如灰襄灾舍焚仓。
形如投算。
百事昏乱。
形如乱衣。
垢女淫妻。
形如植冠,永昌且欢。
形如覆釜、其巅可富。
形如负垄,有垄中峙。
法葬其止,王侯崛起。
形如燕东。
法葬其凹。
胙土分茅。
形如侧垒。
后冈远来,前应曲回。
九束束三槐。
如万马。
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势如巨浪、重岭叠障,千乘之葬。
势如降龙,水遥云从,爵禄三公。
势如重屋。
茂草乔木、开府建国。
势如惊蛇。
屈曲徐斜、灭国亡家。
势如戈予。
兵死形囚,势如流水。
生人皆鬼。
夫葬势与形顺者吉。
势兴形逆者凶。
势凶形吉。
百福希一。
势吉形凶祸不旅日。
译文《葬经》,亦称《葬书》,乃东晋学者郭璞所著。
《葬经》不仅对风水及其重要性作了论述,还介绍看风水(相地)的具体方法,是中国风水文化之宗,中华术数之大奇书。
《葬经》的许多观点未必是正确的,本文只是对《葬经》原文内容的一种释意,并不代表本人肯定或否定这些观点。
限于文章篇幅,《葬经》原文没有转载)安葬,是为了利用生生不息的地中能量,地中能量流动在地外为风,上升为云,下降为雨。
在地中流动的能量可以生发万物。
子女是父母身体的一部分,父母的身体得到了能量,就会传递给子女,父母的尸骨(骨灰)安葬后,就会把地中的能量转送给其子孙后代,西边的铜山崩塌了东边的铜钟都会鸣响,春天外面的草木生长了,室内的种子也会发芽,这就是证明。
能量在地中流动是顺着山脉的地势,山脉延续停止了,能量也会聚停。
能量既在山脉主干,也在支脉,能量随山脉无处不在。
能量被风吹没有护佑就会散失,遇到水就会停聚。
所谓风水,就是人们利用地中流动的能量的方法。
最好的风水是能量遇水而止,其次才是藏风不被吹散。
因为地中的能量,即使是在主流动处也有部分能量会停止,即使是不在主流动能量之处也有零散的能量会聚集。
只要能利用上地中的能量,不论深浅,都可谓是好风水。
土是能量的根本,有土才有能量,能量是水的根本,有能量才有水,所以葬高处之明堂宜深,葬平坦处之明堂宜浅。
能量循着土的形态流动,所以才生发万物。
山脉蜿蜒雄宏,回环往复,动静谐宜,阴阳和合,土厚水深,草木旺盛,形止而能量聚集,化生万物,则贵若千乘,富如万金,是上发风水宝地。
穴地贵平坦,山脉贵在有变化,山脉开始变化处,能量也开始变化,山脉变化终止时能量也停聚,山脉的变化中隐藏着吉利能量的利用方式。
穴地有吉的能量,必有土隆起,山脉变化到能量停聚处,必有河流沟谷相邻。
山势变化流畅,回复有情,永吉无凶。
那些山岭重重,变化难分之处,则大处看小,小处看大。
主客山岭难分之处,不可安葬。
主岭高耸,支脉蛰伏,但凡变化停止之处,必有平坦如掌之地,主峰葬山麓,支岭葬高处。
山脉变化不正常,地中能量就会倾泻而去。
所以说安葬人,其实很难,对山脉变化的观察,确实眩目惑心啊。
山脉不论变化如何,安葬于山脉交汇之所是正法,安葬之地的选择,从山脉的变化源头开始,葬在龙脉的停止之处,祥审龙脉的有用无用,选择其有利的地方,回避其有害的地方。
浅以乘之,深以取之,开以通之,合以固之,乘金相水(上下斟取),沉土印木(左右斟酌),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和合,五土(五色土)四备(青龙、朱雀、白虎、玄武)。
这是君子夺天地之造化改造命运的方法。
眼力巧妙,功夫修为是根本,趋完美而避缺陷,增高益下,变化全在于心智,触类而旁通,可功夺造化。
好风水之地,山脉连绵起伏,如水之流波,如马之奔驰,其来势如奔马,其停止又若卧伏,又如怀揣万件宝物而不敢喘气,如准备好美味佳肴而沐浴斋戒,如鼓起来的口袋,如贮满事物的器皿,如龙如风,或腾跃或盘旋,如禽鸟伏,如百兽蹲,如帝王之尊,明堂开阔,诸山拱朝,龙虎怀抱,主客有序相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端正明晰。
至于五害不亲,十一不具,都是次要因素。
山有五不葬,一是能量以流动化生万物为有用,童山能量不化生万物,所以童山不可葬;二是能量循山脉而流动,断山没有了能量流,所以断山不可葬;三是能量在土中流动,石山没有土,所以石山不可葬;四是能量因山势停止而聚集,过往之山能量不停留集聚,所以过山不可葬;能量因山脉交汇而集聚,独山没有交汇之山,所以独山不可葬。
童山、过山、断山、石山、独山会产生新的凶险,而消耗已有的福气能量。
看龙脉的方法,看山脉之势最难,而看山脉的形态较难,看山脉的某一部分较简单。
山脉的势如万马从天而降是帝王之脉;势如滔天巨浪,重岭叠嶂,是将相之脉;势如降龙,水绕云从,是三公之地;势如重重高屋,草木茂盛,是开府建国之臣之地;势如受惊逃窜之蛇屈曲徐斜则灭国亡家,势如长矛剑戟,是兵死刑囚之地;势如流水,是阴险之地。
山形如背负重物,山脉中有高峙之山岭,依法葬在山岭停止之处,是崛起王侯之地;山形如燕子的巢,巢中是分封诸侯之地;山形如侧着的墙壁,后有山岭远来,前有曲水四环,是国之栋粱之地;山形如倒扣着的锅,其山巅是富裕之地;山形如立着的帽子,是善良光明欢乐之地。
山形如投算筹之器具,是百事昏乱之地;山形如倒扣着的船,是女人生病男人入狱之地;山形如横案,是子孙死灭之地;山形如平放着的宝剑,是杀人越货之地;山形如仰着的刀,是凶祸难逃之地;山形如一堆乱衣服,是妒女淫妇之地。
山形如牛卧马驰如飞凤,如蛇绵延屈曲,如鼋鼍龟鳖,用水来分辨它们,如牛卧主富,如凤舞主贵,如蛇绵屈主凶危,山形如百虫蠕动,都不是可用之地。
但更要重四应之法。
一条龙脉中,整体远观看势,近观穴星看形。
如果势与形顺则吉,势与形逆则凶,势凶形吉则凶多吉少,势吉形凶则灾祸立至。
龙脉之势委宛起伏变化,外气没有止聚内气,脉气散在地中,经曰:不蓄气之穴位是腐骨之葬。
因为风能吹散生气,而龙虎砂可以阻挡风吹,无数的穴点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气全被风吹散了,经曰:腾漏之穴乃败棺椁之葬也。
经曰:水可以止聚内气,所以水止界龙。
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而形止了,前有合后有分则是吉葬。
地有四势,气从八方而来,所以穴地葬则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
如果玄武山垂头,朱雀山翔舞,青龙山蜿蜒,白虎山驯顺,则是大吉之地;如果于此相反,则为破死之地。
所以如果白虎山似蹲则叫衔尸,青龙山蹲坐则叫嫉主,玄武山不低头则叫拒尸,朱雀山不翔舞则叫腾去。
用罗盘定其方位,用尺子量其远近。
以支脉为龙虎山者,支脉停止处要如肘臂一样怀抱;以河流山沟为朱雀的地方,如水湍激这是悲泣之地。
朱雀之水全在于能量大小,来水吉,朝水大吉,去水不返而为囚绝。
朱雀之水迂回曲折,浑浑悠悠眷顾我而不欲流去是大吉之水。
山来而水回曲,有贵有财又有寿;山囚水去无情是灭国亡家之地。
穴地土要细而坚,要润而不湿,要如切玉之泽,要有五色具备,方是吉地。
如果土干如穴中之粟,湿如切开之肉,穴地有水泉有砂石砾石,这都是不吉之地。
穴有三吉,葬有六凶。
藏神合朔(月与日同经度不同纬度)神迎鬼避,(择吉时)为一吉;阴阳和合,五土四备,(好风水)为二吉;功夫精纯,眼力巧妙,能趋全避缺,增高益下,(风水师功夫深)为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