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_昆曲

合集下载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

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

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

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

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

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_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_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我们很陌生,其实它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比方端午节,京剧,皮影戏,珠算等等。

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那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我们不熟悉但在我们生活当中经常出现的昆曲,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原名“XX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XX〔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的海盐腔、余腔和起源于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XX腔开场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场只限于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

这样XX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根底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开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6讲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及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6讲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及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第46讲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及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考点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一、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b)1.从昆腔到昆曲(1)元末明初,顾坚改革南曲演唱,形成“昆山腔”(简称“昆腔”,悠扬流畅,是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2)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改革昆腔,时称“水磨腔”,使昆腔具备“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新特点。

(3)梁辰鱼创作《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

此后发展迅速,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称号。

(4)明末,昆腔成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昆曲。

2.昆曲的兴盛(1)时间:从明万历年间到清乾隆末年,昆曲兴盛一时。

(2)代表作品:新剧作层出不穷,如《玉簪记》《红梅记》《十五贯》等。

(3)特色:角色分工细腻,服装道具十分讲究,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生动、活泼,深受欢迎。

3.昆曲的衰落(1)原因:昆曲的弱点(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日益暴露;清乾嘉年间,出现“花部”和“雅部”较量争胜的局面。

(2)结果:昆曲逐渐被观众所抛弃,日益衰落。

二、“近代百戏之祖”——(c)1.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对后世中国戏曲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2.昆曲是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代表品种,它的脚色制、戏剧结构、演员组合体制流传至今。

三、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c)1.将诗、乐、歌、舞、戏融为一体的戏剧形式,唱词吸收了唐诗、宋词、元曲的精华,华丽典雅。

2.一千多个曲牌专用于各种剧情场面,各种角色常用舞蹈动作来表现感情,形成载歌载舞艺术特色。

3.剧中人物生、旦、净、末、丑五个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而“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也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

4.服装、化妆、头饰、脸谱、道具美轮美奂。

四、昆曲的拯救与保护——(c)1.面临的困难: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自身唱词艰深,不易听懂。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

成为融诗、乐、 歌、舞、戏于一 炉的表演艺术
三、惊叹—曾经的“国剧” 1、昆曲的兴盛
明末,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 是名副其实的“国剧”。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了。 从明天启初到清康熙末,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 ,昆 曲是当时的“国剧”。
兴盛的表现: 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 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 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 折子戏。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 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 那个 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 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 有莎士比亚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 民族的骄傲与自信的源泉。我们中国人 的雅乐又是什么呢?
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在中 国现存的三百多戏曲剧种中,昆曲最为悠久,被誉为 “近代百戏之祖”。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 为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中国也 是世界上各种文化艺术门类中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首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出谋划策:
守护昆曲
——政府可以做什么?
——普通民众可以做什么? ——我们学生可以做什么?
发展 知道水磨腔、《浣纱记》、折子戏等概念。 要求 了解“花部”与“雅部”之争。
说明 注意联系昆曲等理解“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重要概念。
第 2课
基本 要求 发展 要求 说明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认识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探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方面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了解中国戏曲中的脚色、脸谱等;探究昆曲对我国 其他剧种的影响。 “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一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惊叹—曾经的“国剧” 2、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1)“国宝”级“活化石”。 戏曲来源: A.原始宗教祭祀天地祖先和驱鬼逐疫 的“巫傩歌舞”。 B.古代宫廷贵族娱乐的“俳优戏谑”。 C.宋金民间说唱艺术。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昆曲简介】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古⽼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被称为“昆剧”。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段结合得巧妙⽽和谐。

该剧种于2001年5⽉18⽇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命名为“⼈类⼝述遗产和⾮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国家⾮常重视⾮物质⽂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20⽇,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第⼀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地区,⾄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唱法也不⼀样。

元末,顾坚等⼈把流⾏于昆⼭⼀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腔”,为昆曲之雏形。

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乐家魏良辅对昆⼭腔的声律和唱法进⾏了改⾰创新,吸取了海盐腔、⼷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腔⾃⾝流丽悠远的特点,⼜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北曲的演唱⽅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体的“⽔磨调”,通称昆曲。

之后,昆⼭⼈梁⾠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步的研究和改⾰。

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这部传奇的上演,扩⼤了昆腔的影响,⽂⼈学⼠,争⽤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益增多。

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声腔。

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歌曲必宗吴门”。

明末清初,昆曲⼜流传到四川、贵州和⼴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

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为载体的,但在传⼊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和民间⾳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

2019-2020版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第2课时昆曲的拯救和保

2019-2020版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第2课时昆曲的拯救和保

课时演练
一、选择题
1.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剧本结构。其戏剧结构为
()
A.“合——离——合,双线交叉”
B.“离——合——离,双线交叉”
C.“合——离——合,双线平行”
D.“离——合——离,双线平行”
解析 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剧本结构。 剧情始于聚合的生、 旦,因净生事而
使生、旦隔离,产生戏剧矛盾。在这个阶段中,生、旦各有一条行动线索,充分展开,发展
)
①中华文化的集中表现
②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地方文化
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中华传统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9.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昆曲演员基本故去了,第二代都超过退休年龄,第三代也接近退
休年龄,活跃在舞台上的第四代全国总计不超过二百人。这说明昆曲面临
()
A.观众稀少
思考
(1) 根据史料一说明今天的昆曲面临的处境,并结合所学归纳原因。
(2) 根据史料二概括归纳振兴昆曲的措施。
提示 (1) 长期衰微的处境。昆曲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的表现力,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
性,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
(2) 名家宣传昆曲,使昆曲为更多人认识和熟知,有利于昆曲的推广发扬。
昆曲虽已登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但它的生存和发展却面临一些困难,要
()
A.能文善唱,扮相俊美
B.唱腔粗直,动作勇猛
C.涂抹花脸,诙谐滑稽
D.口齿清楚伶俐
解析 A 是扮演生、 旦的演员; B、C 是扮演丑、 净的演员。 扮演末的演员, 需口齿清楚伶俐。
故选 D。
答案 D
4.联合国第一批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种是

人教新课标选修6第八单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知识回顾

人教新课标选修6第八单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知识回顾

从世界角度看,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文化生态的保护。

它有助于保护人类文明的生态平衡。

保护人类精神和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够使人类发展得更迅速、更持久、更健康!
中国戏曲有三个来源,第一,原始宗教祭祀天地祖先和驱鬼逐疫的“巫、傩歌舞”;第二,古代宫廷贵族娱乐的“俳优戏谑”;第三,宋金民间说唱艺术。

中国戏曲正式形成于宋金时期。

其代表是杂剧和南戏。

然而,这两种戏曲都没有流传下来,在它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

昆曲保存着中国戏曲自萌芽以来的一些信息,所以被称之为国宝级的“活化石”。

【知识网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之昆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之昆曲

外,昆剧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
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昆剧的角色分工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也越来越细致。嘉、道间,昆剧角色


行当,将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与后来出现更细的分工相结合,









五大行当

之下,又细分二十小行,称作“二十个家门”




官生 巾生
老旦 正旦 作旦 四旦
厚。的响
。昆结广
曲晶泛
艺,而
术也深
物作批此由
2001
质”“

文,人

化 遗 产 代 表 性 项 目 。
也 是 第 一 批 入 选 的 国 家 级 非
类 口 头 和 非 物 质 遗 产 代 表
年 入 选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首
曲 具 有 的 独 特 文 化 价 值 , 因



近年来,随着传统戏曲演出在城市中的衰微,
汉 族 传 统 戏 曲 中 最 古 老 的 剧 种 之 一
,“(
现昆
又腔
被”
称 为 “ 昆 剧 ” 。
, 是 中 国 古 老 的
) , 原 名 “
戏昆
曲山
声腔
腔”
、或
Kun Opera
昆 曲

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



到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
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

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 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
结强系
、、
主和念在 ,北白语 北昆特言 昆:色上 以南,, 大昆该根 都以剧据 韵苏种丑 白州通、 和白常副 京和可两 白扬分类 为州为角 主白南色 。为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
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我们很陌生,其实它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比如端午节,京剧,皮影戏,珠算等等。

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那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我们不熟悉但在我们生活当中经常出现的昆曲,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
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的海盐腔、余腔和起源于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
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

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
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煜、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 18世纪之前的 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

正是这种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难的境地。

18世纪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开始走下坡路。

20世纪中叶,昆曲败落之势更显,许多昆曲艺人转行演出流行的京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力扶持和振兴中国传统的戏曲事业,昆曲才有幸得以重获新生。

1956年,昆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周总理曾感慨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
种。

”[2]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

之前,全国大约有800人在从事昆曲工作,号称“八百壮士”,如今只剩下600人了。

全国6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

自田家被迫离开北昆后其独有家传秘本《双占魁》、全本《荷珠配》、《白娘子》,就此失传,也是北方昆曲的一巨大损失。

有人主,昆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用发展,此说遭到昆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反对,也有悖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保证这些杰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们未来的发展。

但是,昆曲确实面临着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而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的境地――不对昆曲作较大的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作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其为昆曲了。

专家认为,昆曲当务之急是抢救现有剧目和文献资料,首先要对全国中老年艺术家的拿手剧目进行录音录像,对珍贵的昆曲文献、演出脚本、曲谱和图片进行搜集整理。

昆曲演出可以从老戏中讨生活,剧目应以继承、整理为主,如昆剧团近两年排演的《牡丹亭》,将汤显祖原作删减为上中下三本,配以现代化的舞台处理,既保持原作特色,又符合当今审美,收到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文化部计划10年间在和建立两个昆曲演员培训中心,为全国昆剧院团输送表演人才。

昆曲剧院团长们则希望集中全国优秀师资,在中国戏曲学院等院举办昆曲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管理人员研修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