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路由选择算法
网络路由技术优化方法详解(系列四)

网络路由技术优化方法详解网络路由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根据特定的路由选择算法,将数据从源节点传递到目的节点的过程。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路由技术的优化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网络路由技术优化的方法。
一、优化路由算法1. 路由选择协议优化路由选择协议是指在网络中节点之间进行路由选择的一种通信协议,如RIP、OSPF、BGP等。
优化路由选择协议可以提高网络路由的效率和稳定性。
例如,在使用RIP协议时,可以通过调整路由更新间隔、设定路由更新触发条件等方式来优化路由选择过程。
2. 最短路径算法优化最短路径算法是一种常用的路由选择算法,如Dijkstra算法、Bellman-Ford算法等。
在实际网络中,网络拓扑结构复杂,节点数量庞大,使用传统的最短路径算法可能会导致计算负载过重、延迟增加等问题。
因此,可以通过引入负载平衡技术、节点分级等方式来优化最短路径算法,提高网络路由的效率。
二、优化网络结构1. 利用多层次网络架构在大规模网络中,简单的扁平网络结构会导致路由表庞大、路由冲突等问题。
因此,可以通过引入多层次网络架构来优化网络结构。
例如,将大规模网络划分为多个自治系统(AS),每个自治系统内部采用内部路由协议,自治系统之间采用外部路由协议,可以降低路由表大小,减少路由冲突的发生。
2. 利用虚拟专用网络(VPN)虚拟专用网络是一种通过公共网络创建的私有网络,可以实现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
利用VPN技术,可以将相同地理位置的节点组建成一个虚拟网络,从而减少网络传输距离,提高传输效率。
同时,VPN 还可以通过隧道技术保护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三、优化链路负载均衡链路负载均衡是指在多个链路之间均衡地分配网络流量,提高网络吞吐量和响应速度。
常用的负载均衡技术包括:基于端口的负载均衡、基于服务器的负载均衡、基于内容的负载均衡等。
通过合理配置和调整负载均衡算法,可以避免链路拥堵和数据丢失,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路由选择的原理

路由选择的原理路由选择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根据特定的算法和策略来确定数据包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路径选择。
路由选择的原理可以通过下面的内容来解释。
1. 距离矢量路由选择(Distance Vector Routing):- 每个路由器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到达目的地的最短路径距离发送更新信息。
- 路由器之间以周期性、递增的方式交换距离矢量信息,直到达到稳定状态。
- 路由器通过比较邻居的距离矢量信息以及加入整个网络的信息,选择最佳路径。
2.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Link State Routing):- 每个路由器将自己相连的链路状态信息广播给整个网络。
- 路由器通过收集来自邻居的链路状态信息以及自身的链路状态信息,在路由计算中构建网络的拓扑图。
- 根据拓扑图,每个路由器使用最短路径优先算法(如Dijkstra算法)来确定最佳路径。
3. 路由选择算法(Routing Algorithms):- 数据包根据特定的路由选择算法在网络中传输。
- 常见的路由选择算法包括最短路径优先算法、距离矢量算法、链路状态算法等。
- 这些算法根据网络的特性、需求和性能考虑,选择最佳的路径来传输数据。
4. 路由选择策略(Routing Policies):- 路由管理员通过制定特定的路由选择策略来影响路由选择过程。
- 路由选择策略可以基于多种因素,如路由器的负载、链路的带宽、成本等来选择路径。
- 通过调整路由策略,可以优化网络的性能、提高安全性等。
总的来说,路由选择是根据路由选择算法和策略来确定数据包的最佳路径。
这是一个根据网络状况、拓扑结构、需求等因素进行决策的过程,以确保数据能够快速、安全地传输到目的地。
路由选择算法

如下图1所示网络,图2是更新前结点1的路由 表
1、路由表中给出了结点1的两个向量Di 和 Si 。 2、经128ms后,结点1收到3个相邻节点(2、 3、4)的时延向量 D2 、 3、 4 ,进行更新运算, D D 得到更新后的路由表。 d 21 2 d 31 3 d 41 1 d 22 0 d 32 3 d 42 2 d 3 d 0 d 2 23 D3 33 D4 43 D2 d 24 2 d 34 2 d 44 0 d 35 1 d 25 3 d 45 1 d 5 d 3 d 3 26 36 46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是一种最基本的动 态路由选择算法。 原理:让每个路由器维护一张路由表,表 中给出了到每个目的地已知的最佳距离和路径 。通过与相邻路由器之间周期性地相互交换信 息,来更新表中的信息。当网络拓扑结构发生 变化时,路由器之间也将及时地相互通知有关 变更信息。
基本思想:每个结点保持两个向量 Di和 Si ; 每隔一段时间(如128ms)相邻节点交换时延 向量;根据收到的全部时延向量修改本结点时 延向量和后继结点时延向量。
终计算出从该路由器到其他目标网络的最短路径
,这些路径就构成了路由表。该算法要求每个路 由器具有唯一的名字或标识。 算法思想:链路状态算法的思想十分简单, 其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每个路由器必须: (1)发现与它相邻的路由器,并知道其网络地址;
(2)测量它到达各相邻路由器的传输代价; (3)组装链路数据包(LSP),以便把它所知信息发送给
第四章第五节 计网 知识点

4.5路由选择算法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本章中主要研究了网络层的转发功能。
我们知道当分组到达一台路由器时,该路由器索引其转发表并决定该分组被指向的链路接口。
我们也知道路由选择算法在网络路由器中运行、交换和计算信息,用这些信息配置这些转发表。
路由选择算法和转发表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图4-2所示。
在已经较为深入地研究了转发后,我们将注意力转向本章的其他重要主题,即网络层的至关重要的路由选择功能。
不管网络层提供的是数据报服务(在此情况下,在给定源和目的地址之间的不同分组可能采用不同的路由),还是虚电路服务(在此情况下,在给定源和目的地址之间的所有分组将采用相同路径),网络层都必须为从发送方到接收方的分组确定所采用的路径。
我们将看到路由选择的工作是:确定从发送方到接收方通过路由器网络的好路径(等价为路由)。
主机通常直接与一台路由器相连接,该路由器即为该主机的默认路由器(defaultrmiter),又称为该主机的第一跳路由器(first-hop router)。
每当主机发送一个分组时,该分组被传送给它的默认路由器。
我们将源主机的默认路由器称作源路由器(sourcemuter),把目的主机的默认路由器称作目的路由器(destinationmuter)。
一个分组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路由选择问题显然可归结为从源路由器到目的路由器的路由选择问题。
这是本节的重点。
因此,路由选择算法的目的是简单的:给定一组路由器以及连接路由器的链路,路由选择算法要找到一条从源路由器到目的路由器的“好”路径。
通常,一条好路径指具有最低费用的路径。
然而我们将看到,实践中现实世界还关心诸如策略之类的问题(例如,诸如“属于组织Y的路由器X不应转发任何来源于组织Z网络的分组”之类的规则),这也使得概念简单、性能优秀的算法变得复杂。
然而这些概念简单、性能优秀的算法的理论奠定了当今网络路由选择实践的基础。
可以用图来形式化描述路由选择问题。
我们知道图( graph)G=(N,E)是一个N个结点和E条边的集合,其中每条边是取自N的一对结点。
路由选择算法分类

路由选择算法分类路由选择算法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根据一定的策略选择最佳的路由路径,以实现数据包的传输。
根据不同的策略和算法,路由选择算法可分为静态路由选择算法和动态路由选择算法。
静态路由选择算法是指在网络中,路由器的路由表是静态配置的,不会根据网络拓扑的变化而自动更新。
常见的静态路由选择算法有默认路由、静态路由和策略路由等。
默认路由是指当路由表中找不到与目标地址匹配的路由条目时,将数据包发送到默认网关进行转发。
默认路由的配置简单,适用于规模较小的网络环境。
但是,由于所有数据包都经过默认网关,容易造成网络拥堵和单点故障。
静态路由是指管理员手动配置路由器的路由表。
管理员需要根据网络拓扑和流量情况,手动配置每个路由器的路由表,以确保数据包能够按照预期的路径进行转发。
静态路由的配置灵活,适用于稳定的网络环境。
但是,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静态路由的配置工作量将会变得非常繁重,且不易应对网络拓扑的变化。
策略路由是指根据不同的策略选择最佳的路由路径。
策略路由可以基于源地址、目标地址、服务类型等多个因素进行路由选择。
管理员可以根据网络需求和优先级,通过配置策略路由来实现更灵活的路由选择。
策略路由的配置复杂,但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路由路径,提高网络性能和可靠性。
动态路由选择算法是指路由器根据网络拓扑和链路状态信息,自动计算最佳的路由路径。
常见的动态路由选择算法有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和链路状态路由选择算法。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是一种分布式的路由选择算法,每个路由器根据相邻路由器发送的路由信息,计算到达目标地址的最短路径。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使用了距离向量(即距离和下一跳路由器)来描述路由信息。
常见的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有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和IGRP(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算法是一种集中式的路由选择算法,每个路由器需要向网络中的其他路由器发送链路状态信息,并计算最短路径树。
TCP-IP协议(第4章路由选择协议)

4、 路由选择优先级
从接收的IP分组中提取目的IP地址
Y
是否匹配直连路由?
直接交付
N
是否匹配主机路由?
N
是否匹配网段路由?
Y
按主机路
由交付
Y
按网段路
由交付
N
是否有默认路由?
Y
按默认路
由交付
N
报错
5、 路由器选择流程
I. 路由器提取接收到IP分组目的IP地址; II. 将目的IP地址与路由表项的掩码逐项相与; III.运算结果和该路由表项的目的网络地址进行比较; IV. 如果匹配成功,则根据该路由项指明的下一条转发IP分
0.0.0.0
掩码
下一跳
255.0.0.0
-
255.255.255.224
-
255.255.255.224
-
……
……
255.255.255.255 120.96.5.18
255.255.255.0 120.63.1.5
255.255.255.0 120.96.5.18
0.0.0.0
120.68.10.22
直接交付:分组的目的站和交付者在同一网络的交付, 此场景的交付通过ARP协议完成物理网络的交付。
间接交付:分组的目的站和交付者不在同一网络的交 付,此场景的交付需通过查找路由表确定下一个路由器 的IP地址。
1、直接交付和间接交付
A
间接交付
间接交付
C
间接交付
直接交付
直接交付
B
直接交付不需要使用路由器 间接交付就必须使用路由器
主要内容
路由选择技术 分类寻址路由表 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 内部和外部路由协议
计算机网络原理 路由算法

计算机网络原理路由算法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将分组从源计算机通过所选定的路由送到目标计算机中。
在大多数子网中,分组需要经过多次转发才能到达目的地。
广播式网络是惟一一个值得指出的例外,但即使是在广播式网络中,如果源机器和目标机器不在同一个网络中,仍然有路由选择的问题。
路由选择算法及其使用的数据结构是网络层设计主要的内容。
路由算法(Routing Algorithm)是网络层软件的一部分,它负责确定所收到的分组应该被传送的线路。
如果子网内部采用数据报,那么路由器需要对每一个收到的数据分组重新作路由选择,因为对第一个分组来说,上次选择的最佳到达路径可能已被除改变。
但是,如果子网内部采用虚电路,当建立健一条新的虚电路时,仅需要作一次路由选择,以后,数据分组就在这条已经建立的路径上传递。
后一种情况有时又称作会话路由选择(Session Routing),因为在整个用户会话过程中,传输路径必须保持有效(例如终端上的登录会话或文件传输期间)。
不管是针对每个分组单独地选择路由,还是只有建立新连接的时候才选择路由,我们总希望路由选择算法中具有这些特性:正确性、简单性、健壮性、稳定性、公平性和最优性。
正确性和简单性不需要多加解释,但对健壮性的要求则并不显然。
一旦一个重要的网络投入运行,它有可能需要连续无误的运行数年。
在这期间,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硬件和软件错误。
主机、路由器和线路可能会增加或撤除,网络拓扑结构也可能会发生多次变化。
路由选择算法应该能够妥善处理拓扑结构和流量的变化,而不会使所有主机都停止工作,并且每当某台路由器崩溃时,不需要重新启动该网络。
稳定性也是路由选择算法的一个重要目标。
有些路由算法不管运行了多长时间,都不可能会趋于平衡。
一个稳定的算法则会使其达到平衡,并且保持平衡状态不变。
公平性和最优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们又通常是相互矛盾的。
路由算法可以分成两大类:非自适应的和自适应的。
非自适应的算法(Nonadaptive Algorithm)不会根据当前测量或者估计的流量和拓扑结构来做路由选择。
IP网络技术路由交换路由算法MPLS

❖RIP 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 由选择协议。
❖RIP 协议要求网络中的每一个路由器都要 维护从它自己到其他每一个目的网络的距 离记录。
“距离”的定义
❖内部网关协议 IGP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 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 ▪ 目前这类路由选择协议使用得最多,如 RIP 和
OSPF 协议。
❖外部网关协议 EGP (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
▪ 若源站和目的站处在不同的自治系统中,当数据 报传到一个自治系统的边界时,就需要使用一种 协议将路由选择信息传递到另一个自治系统中。 这样的协议就是外部网关协议 EGP。
❖实际的路由选择算法,应尽可能接近于理 想的算法。
❖路由选择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 它是网络中的所有结点共同协调工作的结果。
▪ 路由选择的环境往往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 化有时无法事先知道。
NJUPT 106
从路由算法的自适应性考虑
❖静态路由选择策略——即非自适应路由选 择,其特点是简单和开销较小,但不能及 时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
这里要指出两点
NJUPT 106
❖互联网的早期 RFC 文档中未使用“路由器” 而是使用“网关”这一名词。但是在新的 RFC 文档中又使用了“路由器”这一名词。 应当把这两个术语当作同义词。
❖IGP 和 EGP 是协议类别的名称。但 RFC 在使用 EGP 这个名词时出现了一点混乱, 因为最早的一个外部网关协议的协议名字 正好也是 EGP。因此在遇到名词 EGP 时, 应弄清它是指旧的协议 EGP 还是指外部网 关协议 EGP 这个类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3 路由策略 上述定量分析的结果给出了网络加权平均延时T,它 可以看作是泛函f以cij,fij和R0(初始路由选择算 法)为输入值,即T=f(cij,fij,R0)。 因此,当R0变化时,即采用另外一种路由选择算法 R1后,会得到一个新的T1,当T1<T时,基于流量 的路由选择算法认定为R1比R0好。
4.6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替代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的主要 原因: (1)、距离向量路由选择使用待发分组排队的队列长 度作为延时度量,没有考虑线路的带宽,不能适 应后来线路升级; (2)、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用于信息记录的耗时过 多。
4.6.1 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路由器定期探测它的相邻路由器,并把测量到的到 相邻的路由器链路上的状态信息装入一个特定分 组,通过发送该分组到所有的路由器(不只相邻 路由器把链路状态信息告知其他路由器。到其他 路由器的最短路径有Dijkstra算法(Dijkstra算法 是典型最短路算法,用于计算一个节点到其他所 有节点的最短路径。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 向外层层扩展,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Dijkstra算 法能得出最短路径的最优解,但由于它遍历计算 的节点很多,所以效率低)计算。
常见路由选择算法: (1)、最短路径法 (2)、扩散法 (3)、基于流量的路由选择 (4)、距离向量路由选择 (5)、链路状态路由选择 (6)、分级路由选择 (7)、移动主机的路由选择 (8)、广播路由选择 (9)、组播路由选择
4.2 最短路径法
4.2.1 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在最短路径法中,数据沿着到目的网络的最短路径 传送。每个路由器有一张路由表,表中包含去往 任一目的路由器的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和距离等 路由信息。路由表在整个初始化配置时生成,并 且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固定不变。当网络通 信量相对稳定且拓扑结构固定不变时,采用最短 路径法是最好的。
4.6.4 组装链路状态分组 链路状态分组的格式: (1)、发送者标识是发送该分组的路由 器的名字; (2)、序号是指该分组是路由器发送的 第几个分组,路由器每发送一个分 组,其序号就加1。序号占32b, 足够路由器为分组排序之用; (3)、年龄是指分组生存时间,每秒减 1,当年龄归零时,分组就被丢掉。 可以防止分组在网络中生存时间过 长。
(3)、计算下一跳路由器 对任一路由器i,令
d ij = min (tik + d kj ) k∈ A sij = h,h使t ih + d hj最小
其中,A为路由器i所有相邻路由器的集合,dkj为路由 器k到路由器j的延时的当前估值,tik为i,k间的当前 延时。上式第一式的意义是求出路由器i经某个相邻 路由器到路由器j的最小延时。第二式的物理意义是, 若i经相邻路由器h到j的延时最小,则h就作为i~j的 下一跳路由器,i到j的延时是tih+dhj。
4.4 基于流量的路由选择
最短路径法和扩散法是针对网络拓扑结构设 计的,在路由选择时没有考虑到通信流量 的影响。这类路由选择算法会把大量的通 信量汇集到最短路径的某一段上,尽管别 的路径很空闲。如最短路径法中A→B的通 信量很大。 一个好的路由选择策略要兼顾拓扑结构和通 信量这两种因素。下面介绍这样的一种算 法——基于流量的路由选择(flow-based routing)。
4.6.3 测量链路开销 最直观的方法:(以延时开销为例) 发送一个ECHO分组给相邻的路由器X,并要求X收 到后,立即把ECHO分组发回来,ECHO分组往 返的时间的一半就是与X之间延时的一个自然估值, 可以多取几个这样的估值,按数理统计原理计算 出更为精确合理的估值。
延时包括了分组在链路上的传输时间和两端发送 与接收的排队时间。其中传输时间与带宽有关, 排队时间与载荷(链路容量)有关。
抑制方法负面作用 被丢弃的复制品的原分组有可能没有被目的主机接 收。因为扩散法的复制转发完全是随机地,没有 任何条件约束。因此,更有使用价值的扩散法应 该是有选择的,也就是选择性扩散法(selective flooding)。
4.3.2 选择性扩散法 路由器并不将每一个到来的分组转发到所有相邻的 路由器,而是进发送到与正确方向接近的路由器。 因此,分组仅在满足某些事先确定的条件的链路 上发送,而不是向不希望的方向转发。 例如:应该向“南”发送的分组不会转发到向“北” 发送的链路上去。
4.2.2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的步骤: (1)、计算链路i总流量λi。 a、链路i的总流量λi是指各路由经i的流量之和。例 如链路AB的总流量: λAB=9(A→B)+4(A→C)+1(A→D)=14,即λi=∑fij。 b、链路是有向的,即AB和BA是两条链路。本例中 的流量是对称的,即XY流量与YX流量相等。
基于流量的路由选择必须已知以下信息: (1)、网络的拓扑结构。(链路数量) (2)、路由器i和j之间流量fij (3)、路由器i和j之间链路的载荷(容量)Cij (4)、初始路由算法。由它给出待优化路由。 在流量和拓扑结构相对稳定的场合,这些条件是容 易满足的。这也正是静态算法适用的场合。,也 就是把该算法作为静态算法的原因。
最短路径度量指标 (1)、两个路由器之间的跳数; (2)、地理距离(单位:千米); (3)、信道带宽; (4)、平均通信量; (5)、通信开销; (6)、队列平均长度; (7)、延时;
4.2.2 路由表的生成
A到D的最短路径计算的前5步,箭头指示工作路由器
最短路径树计算与路由表
使用最短路径算法注意: 由A的路由表可以看出,所有由A转发的分组都要 经过B,如果通信量变化较大的话,B很可能不堪 重负而发生拥塞,进而影响网络的传输性能。可 见,最短路径算法在通信量不平稳时不好。
抑制重复分组数目的措施(计数器和序号登记) (1)、计数器法 在每个分组的头部设置一个计数器。分组每经过一 个路由器,计数器就自动加1。当计数器的当前值 达到规定值(如网络两端最大跳数)时,就将该 分组丢弃。
(2)、序号登记法 源路由器在每个分组中设置一个序号,当分组经过 路由器时,路由器就把该序号在登记表中登记, 当分组再次经过该路由器时,路由器就不在转发 它了。 由于每个分组的序号全局有效,因此路由器的登记 表有可能会无限制地增长,这样会占用路由器的 存储空间,同时也会降低查表效率。 防止登记表过大措施:为每个表增加一个参数k,k 相当于一个门限值,表示序号≤k的分组已经登记 过,因此不用在表中把保存,从而节约空间。
4.6.2 探测相邻路由器 相邻路由器的存在是由Hello分组的发送及响应确定: 路由器向每条点对点链路发送Hello分组,接到 Hello分组的另一端路由器发回一个应答,说明 “我是谁”。 路由器的名字必须是全局唯一,否则无法确定叫me 的路由器应该由哪条链路到达,因为同时存在多 个me。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把LAN抽象成一个结点
4.4.1 基本原理 基本思想 基于流量的路由选择算法就是找出网络最小延时的 路由。 这种算法假定网络中每对路由器之间平均数据流量 是相对稳定的和可预测的,然后通过对流量的定 量分析,再对某个路由选择进行优化(这个路由 选择先由其他某个路由选择算法给出)。
定量分析基本方法: 对某一给定的通信链路,如果已知平均流量和载荷 量,那么就可以由排队论原理计算出该链路上的 平均分组延时。再由所有链路的平均延时,可直 接计算出流量加权平均值,进而得到整个网络的 平均分组延时。
(4)、路由表生成与刷新 在网络启动的最初一段时间内,路由器首先探测相 邻路由器,得到它们之间的延时,然后通过以上 算法计算到任一路由器的下一跳路由器以及相应 的延时。当所有的路由器通过互换路由信息得到 上述Di和Si后,网络路由就稳定地建立起来了, 即每个路由器中的路由表就生成了(主要项目就 是延时向量Di和下一跳向量Si)。
分组组装时机: (1)、定期组装,即每隔一定时间组装一次分组。 (2)、不定期组装,只有当网络中发生链路或路由器 的增删或状态信息发生明显改变时才组装分组。
举 例 说 明 路 由 表 的 生 成 过 程:
4.5.3 好坏消息的快慢问 题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有一 个显著的问题: 好消息传播快,坏消息 传播慢。
图a结论: 每交换一次信息,好消息就会被传播到更远的一个 路由器。在一个N个路由器的网络中,在N次交换 内,所有路由器都会知道新增的线路和路由器。 因此好消息传播的快。 图b结论: 各路由器到A的距离逐渐增大,要经过很长时间才 能达到∞。此时,A才会被发现不可达,因此坏消 息传播得慢。(为迅速得知A不可达,可定义一 个较大值代替∞,N+1;延时为指标时,一般采用 网络最大延时来替代∞)
优点: 继承了距离向量路由选择动态采集交换路由信息的 特点,使用了最短路径算法处理链路信息,简单 高效。
执行链路状态路由选择的路由器的工作: (1)、探测相邻路由器,并获得其网络地址; (2)、测量到相邻路由器的延时或开销; (3)、组装链路状态信息分组; (4)、发送链路状态信息分组到所有其他路由器; (5)、计算到其他路由器的最短路径。
链路的总流量表(定量分析表)
(2)、计算链路平均分组数Ci,其中=1/800。800 代表分组平均长度,单位为比特(b)。代表位宽 度,单位为s。 例如:CAB=1/800X20,000=25(分组/s) (3)、计算链路平均延时ti=1/(Ci-λi)。 (4)、计算网络加权平均延时T。 T=∑witi,其中链路i的权重wi=λi/∑λi 本例中,8条链路的加权平均延时是86ms。
第4章 路由选择算法
宫彦磊 2008级计算机应用技术
4.1 路由选择策略
考虑因素: (1)、网络的通信量 选择通信量相对较小的路径以避免拥塞。 (2)、网络的拓扑结构 随时掌握网络的拓扑结构,不能选择一个 不工作的路由器作为数据的下一跳路由器。
路由选择策略的两大分类: (1)、静态路由选择(static routing) 事先计算好路由选择,网络启动时加载到路由器中, 不再变化。 (2)、动态路由选择(dynamic routing) 也叫自适应路由选择(adaptive routing),根据 实时测量或者估计网络的当前通信量和拓扑结构 做出路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