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精选5_大气受热过程、逆温选择题专题训练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大气受热过程和逆温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大气受热过程和逆温考向结合自然地理过程示意图或相关等值线,考查大气受热过程、逆温及自然要素变化的影响。
【例题1】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
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
据材料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A.福建沿海B.黄海沿岸C.准噶尔盆地D.柴达木盆地2.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答案 1.D 2.D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和中国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可以看出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柴达木盆地,D项正确。
第2题,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或清晨。
四川盆地内由于秋、冬季节阴雨天少,晴天多,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快,使近地面大气降温快,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雾。
【例题2】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7.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答案 6.A7.C解析第6题,仔细读图,根据逆温上界和强逆温上界的高度的不同可以看出,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项正确。
图中显示日出前后逆温强度最大,B项错。
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消失,C项错。
读图可知,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有段时间仍是增速,日出后快速下降,D项排除。
2024届全国高考(统考版)地理复习好题专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附答案)

2024届全国高考(统考版)地理复习好题专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一、选择题[2023ꞏ山东鱼台县高三月考]下左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下右图为无锡市2021年12月8日与9日天气情况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③2.与8日相比,9日气温日较差较大的主要原因是()A.①减弱,④增强B.②减弱,③增强C.②增强,③减弱D.①增强,④减弱[2023ꞏ宁夏青铜峡市测试]“阳伞效应”是指人类的生产生活、战争、森林草原火灾、火山爆发等人文与自然的活动,向大气排入大量的烟尘,这些弥漫于大气中的烟尘犹如地球的一把“遮阳伞”。
据此完成3~4题。
3.“阳伞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大气的散射作用增强B.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C.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强D.大气的吸收作用增强4.“阳伞效应”可能会造成()①减少太阳紫外线伤害 ②降低地面温度③降低夜间气温 ④减小昼夜温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023ꞏ全国月考]下图为我国某地夏季和冬季不同下垫面的地表温度比较图。
据此完成5~7题。
5.该地最可能位于()A.东北平原B.塔里木盆地C.珠江三角洲D.江汉平原6.甲、乙、丙、丁表示的下垫面依次为()A.水泥、草地、嵌草砖、沥青B.水泥、嵌草砖、草地、沥青C.沥青、草地、嵌草砖、水泥D.沥青、嵌草砖、草地、水泥7.昼夜温差最大的下垫面最可能是()A.甲 B.乙C.丙 D.丁[2023ꞏ云南月考]当处于晴朗无云或少云的气象条件下时,山地与平原之间的昼夜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称为山地—平原风。
下图为华北平原某城市在2013~2015年观测到的秋季山地—平原风平均风速(箭头长短表示大小)和风向日变化示意,夜间以偏北风为主。
据此完成8~9题。
8.就秋季平均而言,该城市()A.平原风风速整体小于山地风B.山地风持续的时间比平原风长C.平原风在12时左右风速最大D.平原风在10时左右转为山地风9.该城市周边地形的分布()A.东部为山地B.南部为山地C.北部为山地D.西部为平原[2023ꞏ河北唐山月考]节能建筑是指冬暖夏凉,通风日照合理,耗电、耗气量少,还能隔音降噪的建筑。
(完整word版)逆温练习题

大气受热—逆温专题练习题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较旺盛的上升流,若大气对流层中出现逆温现象,可抑制沙尘暴。
读图完成1—3题:1、若E处的高度为1000米,气温为-10℃,要抑制沙尘暴的发生,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A.16℃ B.-6℃ C.4℃D.-4℃2、图右侧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A.①时段 B.②时段C.③时段D.④时段3、若只考虑风力与沙源因素,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以冬春季最多,若再考虑地面状况及空气对流因素,则尤以初春最多,原因主要有①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的土质更加松软干燥②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的大风天气显著增多③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出现逆温的时数增加④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出现逆温的时数缩短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4.读下表,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不同的A、B、C、D四种情况中,最有利于该地某工厂7820米40米60米80米100米A 16.3℃16.6℃16.8℃17.0℃17.1℃B 21.0℃21.0℃20.9℃20.9℃21.0℃C 20.9℃20.8℃20.6℃20.2℃20.0℃D 15.2℃14.8℃14.7℃14.9℃15.2℃烟流的扩散有爬升型、熏蒸型、波浪型、平展型等不同类型,大气对流运动对烟流的扩散具有很大的影响。
读下面四幅图,回答5~6题。
5.下面四种烟流扩散类型,与大气状况图对应正确的是() 6.波浪型烟流多出现在( )A.晴朗的夜间 B.日出前后 C.多云的夜晚D.晴朗的白天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
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
图中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回答7-8题。
7.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A.3000m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B.3000~6000m高于垂直递减率C.6000m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D.6000m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8.飞机可以在5000m高度平稳飞行的是()A.① B.② C.③D.④对流层在一天中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6-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0届⾼考地理⼀轮复习专题6-⼤⽓的受热过程2020届⾼三地理⼀轮复习训练专题6 ⼤⽓的受热过程、逆温、热⼒环流⼀、单选题读⼤⽓热⼒作⽤⽰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有关⼤⽓热⼒作⽤的说法正确的是A. ③只出现在晚上B. ①为长波辐射,②为短波辐射C. 地⾯热量的收⼊主要来⾃③D. 近地⾯⼤⽓的热量主要来⾃②2、青藏⾼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关于两地热⼒状况的⽐较,正确的是A. 青藏⾼原的年平均⽓温较低,与①⼤⼩有关B. 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与②⼤⼩有关C. 四川盆地的⽓温⽇较差较⼩,与①③⼤⼩有关D. 青藏⾼原的⽓温年较差较⼩,与④⼤⼩⽆关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和⾼空等压⾯⽰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3题。
3、图中各地的⽓压值A.甲>⼄>丁>丙B.⼄>甲>丙>丁C.丙>丁>甲>⼄D.丁>丙>⼄>甲4、图中甲、⼄两地的天⽓状况是A.甲地⽓温⾼于⼄地 B.甲地多为晴朗天⽓C.⼄地盛⾏下沉⽓流 D.⼄地温度⼩于甲地5、关于图中⽓流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丙之间⽓流产⽣的直接原因是⽓压差B.⼄丁之间⽓流受地转偏向⼒的影响C.⽔平⽓压梯度⼒只影响甲⼄之间的风速D.产⽣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性质差异下图为对流层⼤⽓某要素等值⾯垂直分布图,回答下列2题。
6、若a、b、c、d为不同的温度值,则⽓压值的⼤⼩⽐较正确的是 ( )A.甲>⼄>丙>丁B.⼄>甲>丁>丙 C.甲>⼄>丁>丙D.⼄>甲>丙>丁7、若a、b、c、d为不同的⽓压值,则甲、⼄、丙、丁四点的⽓流运动⽅向正确的是( )A.甲→⼄→丁→丙→甲 B.丁→丙→甲→⼄→丁C.⼄→甲,丙→丁 D.⼄→甲→丙→丁→⼄读某⼯业区不同时段⽓温垂直分布图,完成下列2题。
8、该地当⽇⼤⽓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是A. 地⾯辐射减弱B. ⼤⽓逆辐射减弱C. 空⽓⽔平运动减弱D. 空⽓对流运动减弱9、下列时段空⽓质量最好的是A. 19:00~22:00B.04:00~07:00C.07:00~10:00D.13:00~16:00 下图为我国某农区的冬灌景观图,⽥间作物为⼩麦。
2020二轮微专题—大气受热过程、气温及逆温现象

(真题再现——2017全国1卷,9)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 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 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9~ 11题。
9.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B )
(1)分析亚伯拉罕湖区冬季气温低的原 因。 ①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
②海拔较高,地形封闭,冬季冷空
气不易扩散;
③湖泊东北部有缺口,利于冬季寒
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
全球 气温自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减
空 间水 变平 化分
布
海陆 间
内陆 地区
沿海 地区
北半球1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低,7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高;南半球相反。 地势(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地势(海拔)低的地区气温高 暖流流经海区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海水温度较低
气影响小,气温较高;干热河谷气流下沉增温,气温较高;对太阳辐射反射
率越高,气温越低。
4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排放温室气体、 废热等影响气温。
(真题再现——2018全国1卷,11)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 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3所示,据此完成9~11题。
B.太阳直射点移至桂林以北
C.北京寒潮频次减少,夏季风替代冬季风 D.桂林进入雨季,影响气温上升
(3)北京与桂林第四季度平均气温均高于第一季度,说明( A )
A.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近地面
B.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C.太阳辐射直接影响气温的高低
D.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大气的保温作用
高三地理逆温专题及练习学案 人教版

逆温专题及练习一. 逆温现象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一般情况下,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6℃/1000米。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二. 成因类型1. 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慢,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即锋面。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
如右图,从A点上空气温垂直分布的情况可见,由下面的冷空气到上面的暖空气,等温线通过锋面的区域时必有曲折,曲折的程度视两种气团间的温度对比而决定,曲折段(如图中BC段)就出现了逆温层。
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
《大气受热过程》高考考点训练(解析版)

微专题五大气运动微考点1 大气受热过程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2022·西藏·拉萨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干旱、半干旱区的绿洲和荒漠的性质差异,引起气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造成了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
下图示意7月河西走廊某绿洲与荒漠间测得的距地面5m和10m的气温日变化。
据此完成问题。
1.绿洲内的玉米田经常灌溉,与灌溉前相比,灌溉后()A.气温下降,最高气温峰值滞后B.气温上升,最高气温峰值提前C.气温下降,最高气温峰值提前D.气温上升,最高气温峰值滞后2.在大气较稳定且风速中等的晴朗白天,绿洲往往形成稳定的逆温,时间约始于北京时间()A.8:00B.12:00C.17:00D.20:00 3.绿洲与荒漠间的局地热力环流除了造成温度的变化外,还能造成()A.绿洲上部增湿B.绿洲下部增湿C.荒漠下部减湿D.荒漠下部增湿【答案】1.A 2.C 3.D【解析】1.根据图例以及所学知识,灌溉后,土壤水分含量变大,升温慢,白天地面辐射减弱,大气获得的来自地面的热量减少,故气温下降,B、D项错误;土壤增温变慢,地面辐射最强也比原来之后,故最高气温峰值也会滞后,C错误,A正确。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2.逆温现象是随海拔升高,气温也升高的现象,读图分析绿洲距地面5m和10m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北京时间17点起开始大致上距地面5m的气温低于距地面10m的气温,出现稳定的逆温现象。
故本题ABD项错误,正确答案为C。
3.绿洲与荒漠之间进行局地热力环流,由图可知,绿洲近地面气温低气压高。
荒漠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高压吹向低压,绿洲的水汽被携带至荒漠部分,水分下渗造成荒漠下部增湿,D项正确,ABC项错误,本题选D。
(2022·浙江·模拟预测)雾容易形成在高湿、微风、晴朗、低温的天气。
读吉林省地形图及吉林省各区域1961年-2000年平均雾日数月际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完整word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doc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单选题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正确的顺序是()A. ①- ② - ③B. ① - ④ - ②C. ② - ③ - ④D. ③- ④ - ②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A. ①B.②C.③D.④读某地连续四天天气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易出现霜冻的是A. 13 日、 14 日B. 13 日、 15 日C.14 日、 16 日D.15 日、 16 日4.农民为了减轻霜冻对农业的影响,在田间释放烟幕,这是为了()A. 增强太阳辐射B. 增强地面辐射C.增强短波辐射D.增强大气逆辐射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5.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6.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
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表示大气辐射B.②表示大气逆辐射C.③是地面辐射D.④表示太阳辐射8.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A. 增强①B.削弱②C.增强③D. 削弱④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图中适宜飞机飞行的是A. A 层B. B 层C.C 层D.AB层10.下列关于 A 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上部热、下部冷B.高度与纬度位置无关C.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D.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1/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选择题练习(大气受热过程,逆温)8.07冬半年林木向阳面受昼夜温差剧变使树干外温度不同,收缩不同,导致树皮破裂的现象,称为冻裂。
尽管冻裂不会造成植物死亡,但能降低木材质量,并可能成为病虫害入侵的途径。
读我国东北林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树木冻裂灾害最轻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2、晴天上午9~10点绕山巡查树木冻裂情况,光照最充足的路段是( )A.①--②段B.②--③段C.③--④段D.④--①段太阳房是利用太阳能进行采暖的节能环保型建筑物。
下图是我国东部乡村某地太阳房对太阳辐射吸收和室空气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当玻璃墙倾角60°时,该地冬季太阳房集热效果最佳。
3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冬季白天室热力循环的是()。
A.图a B.图b C.图c D.图d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
为此,当地茶园引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图中甲地经常出现浓雾迷漫的现象,据此完成以下6~7小题。
. .下载可编辑. .6 下列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征相符的是()。
7. 图中甲地山谷浓雾弥漫数日不散,主要是因为()。
A: 太阳辐射较弱B: 气温较低C: 暖湿水汽充足D: 风力较弱下图是某大陆沿北回归线作的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8~10题。
8.如果图中M、P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此时④地吹( )A.东南风 B.东北风C.西北风 D.西南风9.图中下列地区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①处 B.②处C.③处 D.④处10.若图中②、④两地年降水量差异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不同 B.经度位置不同C.大气环流不同 D.下垫面状况不同图中甲为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
回答下列问题。
11.乙图中(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C .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12.照片拍摄季节,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
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 )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12—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下载可编辑. .D.6—7月,增强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山药是缠绕性藤本植物,其地下根茎可食、可入药,幼苗期不耐寒,性喜光,宜在排水良好处种植。
下图分别示意华北某山药种植基地的地形和该地采用的攀爬网种植山药。
读图完成13~14小题。
13. 甲、乙、丙、丁四处中,种植山药条件最好的是()。
A: 甲B: 乙C: 丙D: 丁14. 种植山药采用攀爬网的主要目的是()。
A: 减轻霜冻对幼苗的危害B: 有利于田间排水C: 有利于山药的充分采光D: 便于果实的收获地—气系统(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
下图示意沿海某地多年平均辐射差额的月份分配。
读图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5.地—气系统存在着能量传递与转换,传递与转换形式多样,其中能促使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16.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气温最低的月份是A.1月B.4月C.8月D.12月17.该地年总辐射差额为负值,年平均气温却未逐年下降。
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大气环流、大洋环流B.大洋环流、海陆分布C.地形起伏、海陆分布D.大气环流、地形起伏. .下载可编辑. .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
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左右。
下图是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18——20小题。
18. 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
A: 0一6时B: 6一12时C: 12一18时D: 18一24时19. 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主要原因是A: 汽车尾气排放量大B: 沿线工业污染严重C: 路面昼夜温差较大D: 临近河湖与林草地20. 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大的地点是A: ①B: ②C: ③D: ④下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观测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
完成21小题。
21.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 )22.A、3月12日晴朗 B、6月5日晴朗C、3月22日多云D、6月20日多云22、读图,根据图息判断以下说确的是()A.晴朗天气,a大部分为大气反射B.湖泊湿地,b能和缓地加热大气C.CO2增多,c较少补偿地面失热D.冰雪地面,a→b的转化率增加. .下载可编辑. .1.D2.B 3、A 6. C7. D 8.A 9.A 10.C 11D 12A 13D 14C 15B 16B 17A 18A 19C 20C21D 22、B高三选择题练习(大气受热过程,逆温)8.071…D 2.B解析【小题1】据图中的指向标可以判断,①、②、③位于南坡,为向阳坡,④为北坡,为背阴坡。
结合材料,向阳面受昼夜温差剧变使树干外温度不同,发生冻裂。
所以图示区域中,树木冻裂灾害最轻的背阴面,即④处,而①、②、③处都位于向阳面,故D 正确。
【小题2】某晴天上午9~10点,太阳位于东南部天空,绕山巡查树木冻裂情况,光照最充足的一段路是山体的东南面,图中②--③段,B正确;①--②段位于西南面,光照较少,A错误;③--④段、④--①段主要位于背阴面,光照也少,C、D错误。
故B正确。
考点:区域自然现象的季节性特征及成因,地图上的方向,太阳视运动位置。
3、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太阳房的目的是利用太阳能进行采暖。
冬季,太阳房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温度较室高,形成热源;而室温度较低,为冷源。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太阳房气流上升,室气流下沉,靠近地面处气流由室吹向太阳房,靠近屋顶处,气流由太阳房吹向室,形成热力环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6. C7. D解析1. 夜间,山坡上的空气降温快,迅速冷却,密度较大,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冷气流的下沉使谷地气温低,暖湿空气经过寒冷下垫面,水汽大量凝结,形成浓雾,这一过程与C项所示环流特征相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 河谷地区相对两侧地势高的地区而言,地势较低,因此气温较高,风力较小,气流不畅,水汽不易消散,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 .下载可编辑. .8.A 9.A 10.C解析如果图中M、P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则近地面同一高度陆地的气压比海洋高,气压梯度力由陆地指向海洋,再加上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④地吹东南风。
读图可知,①②两处有云层,云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晚上有保温作用,所以气温的日较差小;但图中①处位于海洋,由于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①处昼夜温差最小。
该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上,且②地位于大陆的东岸,④地位于大陆的西岸,因为②地受季风环流的影响,④地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所以是大气环流不同导致两地年降水量差异很大。
11D 12A解析11、据图可知,①表示太阳辐射,大气通过吸收、反射、散射对其进行削弱,其中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被吸收,故A项错误;②是地面逆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故B项错误;③表示大气逆辐射,弥补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故C项错误;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那部分大气辐射,故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D项正确。
12.7—8月,正值市伏旱天气,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覆盖黑色尼龙网,可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的蒸腾,故A项正确;其他说法均不符合实际,可排除。
考点:大气的受热过程,13D 14C13. 由题干可知山药幼苗期不耐寒、喜光。
读图,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及弯曲形态,甲地是山脊,但东南面有一高峰阻挡,光照较差,易受北方冷空气影响。
乙地位于山谷中,丙地地势低洼,排水不便。
丁地位于山脊上,且位于山体的阳面,光照较好,受冷空气影响少,种植山药条件最好的是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4.种植山药采用攀爬网的主要目的是有利于山药的充分采光,攀爬网不能减轻霜冻对幼苗的危害,与田间排水无关,且其果实是地下的根茎,与收获无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5B 16B 17A15.温室效应即是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大气的逆辐射导致的。
温室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所以促使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选项B正确。
. .下载可编辑. .16.辐射差额﹥0,大气收入热量大于支出热量,气温将升高;相反,气温将降低。
8月——次年4月份,辐射差额﹤0,大气支出热量大于收入热量,气温一直在降低,所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4月份气温最低。
选项B正确。
17.该地年辐射差额是负值,说明通过大气收入的辐射热量小于支出的热量,而年平均气温却未逐年下降,由此证明大气从其他途径获得了热量;由于该地属沿海地区,获得热量的途径最有可能是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选项A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平衡功能。
18A19C20C18. 根据材料容“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可知团雾受局部区域温差影响较大。
结合该特点,在一天之间,可知团雾多发生在昼夜温差较大、无风的夜间,而凌晨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段,更易形成团雾。
结合选项,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A。
19. 根据材料可知,团雾与局部小气候关系密切,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引起的,因此可知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气温。
高速公路受下垫面(水泥、沥青等比热容小)等因素影响,其路面白天温度较高,夜间降温快,导致昼夜温差大,更有利于团雾形成。
而公路上汽车尾气排放量大、沿线工业污染严重,能够给团雾的形成提供一定的凝结核;临近河湖与林草地能够给团雾的形成提供水汽,但这不是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可知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主要原因是路面昼夜温差较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0. 团雾形成发生的前提条件是昼夜温差大,而空气湿度大的地区则能使团雾浓度更高、能见度更低、发生频率更大。
因此,分布在河湖附近、低洼地段的高速公路,区域空气湿度大,团雾发生频率更大。
结合选项,③位于太湖附近,水汽较其他三个地点更为丰富,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1答案D解析地面从时间6时左右开始接受太阳辐射,即6时左右日出,大约21时地面得不到太阳辐射,即大约21时日落,因此该地昼长约为15小时,因此该日日期应为6月5日或6月20日;该地若为晴朗的天气,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当地正午时最多,但图中显示在时间13时左右出现下降,应是受多云天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