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精品课件】

二、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 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 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 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 明"(唐 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 《声声慢》)等。
二、预习检测 1、字音字形
袅袅 (niǎo) 灼灼 (zhuó) 涔阳 (cén)
窸窣 (xī sū)
照浦 亭皋 万应锭 迢远
(pǔ) (gāo)
(dìng) (tiáo)
褒 (bāo) 寒砧 (zhēn) 言筌 (quán)
2、词语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
五、课下小组作业: 选择一个常见的古诗词意象,搜集与之相关的诗句,下节
课进行课堂分享。
第二课时
一、古诗词常见意象分享(以小组为单位) 1、每个小组选派1-2名代表上讲台发言展示,各组之间互相学习。
2、小组展示之后,教师进行点评与补充。
补充: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 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 是读懂作品的关键。
分析问题(4-6自然段)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总结全文(第7自然段):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说木叶读后感

《说“木叶”》读后感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深度的文艺评论文章,它带给我对诗歌和文学的全新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林庚先生对诗歌语言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诗歌意象的深入解析。
文章从“木叶”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引出了古代诗歌中树叶、木叶、落叶等意象的运用。
林庚先生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诗人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歌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让我意识到,诗歌并非只是简单表达情感,更是通过意象来传递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说“木叶”》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诗歌和文学的经典语句。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语句的解读:“木叶,或者‘树叶’,在诗中更常见的却是飘零之意,它所暗示的是一种飘摇无定的状态。
”这句话解释了“木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诗歌中,“木叶”常常被用来描绘落叶的景象,暗示着一种离别、失落和凄凉的情感。
这种情感与树木的落叶时节相呼应,给人一种悲凉、寂寥的感觉。
“‘无边落木萧萧下’,这落木正是做着把树叶纷纷催落的动作,即‘木叶’或‘叶落’的词源。
”这句话揭示了“木叶”这一意象的来源。
它来源于落叶的景象,通过对落叶的描绘,诗人能够表达出一种离别、失落和凄凉的情感。
这种情感与树木的落叶时节相呼应,给人一种悲凉、寂寥的感觉。
“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散文,它特别要求鲜明、准确、含蓄、凝练。
”这句话概括了诗歌语言的特征。
诗歌语言要求在简洁的形式中传达出丰富的内涵,同时要求语言精练、意义深远。
与散文相比,诗歌语言更加注重形式美感和音韵节奏,强调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正是秋风和木叶最美妙的合唱。
”这句话赞美了“袅袅”和“木叶”的美丽和动人之处。
在秋风的作用下,木叶纷纷落下,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种景象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还具有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感。
这句话强调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和视觉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木叶’之为‘木叶’,是因为它包含了‘木’和‘叶’两个意象。
说木叶文章结构层次

1、林庚所著的议论性散文《说木叶》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它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地为读者讲述了古诗中“木叶”这一意向被广泛使用的原因。
”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木叶“中”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有暗示意义,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凄清的艺术格调。
3、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一味想方方正正分析诗的人,读诗必将是顾此失彼的折磨——诗人跳跃的思维恰是调皮的小精灵,它不守理性的规则,自然也就不会顾及跌跌撞撞的老学究。
4、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
很值得一提的是,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
人教版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练习9说“木叶”(解析版)

第三单元9说“木叶”(解析版)一、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叶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
所以“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清秋的典型的性格。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了。
“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
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
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A.飘零湿润洗净疏朗B.飘零滋养洗净稀疏C.飘扬湿润洗涤疏朗D.飘扬滋养洗涤稀疏【解析】第一空处,飘零: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花、叶等)坠落;飘落。
飘扬:在空中随风舞动。
此处指“木叶”的飘落,应用“飘零”。
第二空处,湿润:潮湿,润泽。
滋养:养育,培养;养分,养料。
此处指木叶的黄色是由于雨的润泽,应用“湿润”。
第三空处,洗净:把衣物、器物等清洗干净。
洗涤:清洗,洗涮。
此处形容把“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清洗干净,应用“洗净”。
第四空处,疏朗:开阔清亮;豁达开朗;明敞;稀疏而清晰。
稀疏:宽松,不稠密。
结合后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把“木叶”赋予人的性格特点,应用“疏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A.所以“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属于沉沉的阴天而不属于爽朗的晴空,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说木叶高中课文原文

说木叶高中课文原文《说“木叶”》是林庚的一篇论述文章,原文如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 陶渊明《拟古》)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沈佺期《古意》)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说木叶作文

说木叶作文《说木叶》篇一《木叶的奇妙之处》木叶,就是树的叶子呗。
这东西啊,平常我们可能都不怎么在意,可仔细一琢磨,还挺有趣的。
就像我家小区里有那么一棵老槐树,那槐树啊,长在小路的拐角处,每次我路过都会瞅上几眼。
那树上的叶子啊,到了夏天密密麻麻的。
我记得有一次夏天,我在槐树下等朋友。
天气热得要命,那树上的叶子就像是一把把小扇子似的。
偶尔吹来一阵小风,那叶子就沙沙沙地响,像在小声嘀咕着什么。
我当时就盯着那叶子看,发现它的形状可有点奇特。
叶片不算特别规则,边缘有些小锯齿,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扎眼。
每片叶子还有一根细细的叶柄,连接着树枝,就像小丫头扎的马尾辫似的。
那颜色也是鲜绿鲜绿的,充满了生机。
在阳光的照耀下,透着光,就好像每片叶子里都藏着一个小世界似的。
星星点点的阳光透过叶间的缝隙洒下来,就像给地面铺上了一块金色的碎花布。
在那等着等着,我还顺手捡了一片从树上飘落下来的叶子。
拿在手里把玩,发现叶子虽然薄,但是还挺有韧性的。
我用手捏了捏,也不容易就被捏坏了。
蝇虫们就在这树叶构成的小天地里活跃着,有只小甲虫还慢悠悠地爬上了我脚边的一片树叶,就像在爬山似的,小心翼翼的,大概它也觉得这木叶是个广阔的世界呢。
木叶在树上的时候啊,组成了大树的盛装,风一吹,又像是一群绿色衣裙的姑娘在跳舞。
而且啊,这老槐树上的木叶,就像是这个小区里最天然的装饰品,要是没有这些树叶的话,这棵老槐树就像个秃瓢一样,难看死了。
篇二《木叶之秋》秋天来了的时候,那老槐树上的木叶可就变了个样儿。
我天刚凉的时候,在小区里散步。
看着这棵老槐树,就像看着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逐渐地开始变秃一样。
那些树叶儿啊,不再是夏天时候的鲜绿明快了。
它们开始慢慢变黄,就像一个小伙子一夜之间长了好多白头发似的。
那黄色也不是均匀的,有的地方还带着些绿色,好像是在跟这逝去的夏天做最后的挣扎和告别呢。
我伸手够到一片树叶,仔细瞧,叶脉变得更加明显了,就像是老人手上的青筋突兀地显现出来。
人教版 必修五《说木叶》

庚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万物 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浪涌起啊,落叶纷 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Biblioteka 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 始渐渐脱落了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译文:枯黄的树叶随着秋风缓缓飘落,微风吹动着 江水泛起一波波无尽的涟漪,深秋的圆月照在河边 从从的浦草上,些微的云朵停歇在山腰上 。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 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 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 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 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 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 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希望同学们在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 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 爱诗,成为有激情,有修养的人。
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
反传统,反“套板”,从传统中翻出新意来。
练习一:
梅
关于“梅”的意象讨 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 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诗表现的 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咏梅》
红 雨 随 心 翻 作 浪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说“木叶”》ppt课件

文本探究
结合文章有关段落,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的区别有哪 些,完成下表。
意象 树叶 木叶 落叶
颜色
触觉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荫
微黄
干燥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意味 繁密充实 疏朗、飘零之意 缺少飘零之意
落木 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 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叶”和“落木”又有什么区别呢?
词语理解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如何概括段落大意
一、摘句法 1、找现成的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作段意。
解题
说“木叶”
“木叶”是什么?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 就是“树”,“木叶”也就是 “树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袅袅(niǎo ) 照浦( pǔ )
褒扬( bāo)
灼灼(zhu初ó读) 课文亭皋(gāo )
寒砧( zhēn)
涔阳(cén )
万能锭( dìng ) 言筌(quán)
窸窣( xī sū) 迢远(tiáo)
——暗示人物形象 (形象特征)
难点突破
“说‘木叶’”这篇文章,实际谈论的是关于诗 歌语言的问题,谈论了诗歌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 阐释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标题却拟为“说 ‘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
难点突破
1. 有利于展开论述。 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 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 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并加以阐发。这样论述,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 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2.使论述深入浅出,便于理解。 如果把题目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 可能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性论文,不 像现在这么深入浅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陵一中
高二语文教学案
日期 2017.10.12 主备人孙颖审核人李辉云编号 23
课堂检测根据下文的材料,写一篇400字的赏析文章。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
“春晚绿野秀。
”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春天叫做青春,少年称为青年。
”
“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
春的世界是绿色的,诗人为什么把绿的说成青的呢?
积累摘抄
小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