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4年度)

合集下载

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前言《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水资源量分析主要以水文断面成果为主。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14年(1987~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

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库以上、龙库~兰、兰~头、头~龙门、龙门~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二级流域分区。

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图1 黄河流域行政分区面积柱状图图2 黄河流域分区面积比例图2004年黄河流域降水略偏少,平均降水量为421.8mm,折合降水总量3353.5亿m3,比上年降水量减少24.1%;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1.1%;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5.7%。

2004年黄河花园口站水资源总量为482.65亿m3(其中河川天然径流量396.70亿m3,与河川天然径流量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85.95亿m3),比上年减少29.4%,比1987~2000年均值偏少12.9%,比1956~2000年均值偏少22.3%。

2004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

2004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

2004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2004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全省2004年平均降水量1374.7毫米,折合水量1702.53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19.3%,比常年偏少18.0%,属偏枯水年。

行政分区中,年降水量最大的是宁德市,为1532.5毫米;最小的是福州市,为1226.8毫米。

与常年相比,各设区市偏少6.0~26.7%。

其中龙岩市偏少最多,为26.7%。

主要江河闽江(福建部分)年降水量为1376.6毫米,折合水量为824.89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19.8%;九龙江、汀江、晋江、赛江(福建部分)、年降水量分别为1325.3毫米、1243.9毫米、1424.0毫米、1622.0毫米,分别比常年偏少21.3%、26.2%、13.8%、7.7%。

受气候和地形影响,我省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

武夷山、戴云山、太姥山三大山脉一带为降水高值区,三大山脉之间的一些盆地及沿海一带为降水低值区。

闽北、闽南及闽东的部分山区为降水高值区,年降水量在1600~2000毫米,全省最大点降水量为建阳坳头站2218.2毫米;沿海一带为降水低值区,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

大田小湖站828.5毫米为全省最小点降水量。

我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2004年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较大,除七里街为66%外,其它各站高达75%~85%。

(二)地表水资源量2004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为710.99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574.1毫米,比上年少11.7%,比常年少39.7%。

全省九设区市的地表水资源量与常年相比均偏少。

行政分区中,南平市的地表水资源量最多,为157.16亿立方米,占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的22.10%,比常年少41.8%;厦门市最少,为10.39亿立方米,占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46%,比常年少17.8%。

注: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河川径流量全省主要江河中,闽江(福建部分)、九龙江、汀江晋江、赛江(福建部分)的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335.93、78.05、42.56、29.76、42.54亿立方米。

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4年,我国大江大河除长江、淮河的局部河段和珠江流域西江发生超警戒水位的洪水外,水势比较平稳,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了较大洪水。

2004年全国旱情偏轻,农作物受旱面积比2003年减少约1.1亿亩,但华南部分地区旱情严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力协作,加强洪水管理,拓宽抗旱领域,控制了灾情的扩展蔓延,减少了灾害损失,保障了粮食丰收。

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在水利规划、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配置、农村水利、节约用水和水利改革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为推进新时期的治水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贡献。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04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全国平均降水量601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5687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6.5%。

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六区)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值减少 6.3%,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四区)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值减少6.6%。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山东、新疆、天津、西藏、河南、湖南、重庆、青海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偏多13.3%;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海南、江苏和内蒙古偏少20%以上。

地表水资源量 2004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6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244毫米,比常年值减少13.4%。

北方六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5.2%,南方四区比常年值偏少13.0%。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只有山东、西藏、新疆、上海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山东偏多18.3%外,其他3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程度均低于7%;比常年值偏少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京、江苏、河北、海南偏少四成以上,福建、甘肃、广东、江西和山西偏少四成至三成。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2001年)综述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876.2毫米,较多年均值少23.2%,属偏枯年份。

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省辖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发生特大干旱。

江淮丘陵区旱情尤为严重,春、夏、秋三季连旱,造成农业夏秋两季粮食和经济作物减产减收,蚌埠市、淮南市和部分县城供水及农村人畜饮用水发生严重困难,全省干旱程度和旱灾损失大于上年。

全省水资源总量474.27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少29.8%,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13.1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32.63亿立方米。

全省入境水量8217.54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541.56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8.95亿立方米,较上年末减少15.64亿立方米。

全省供水总量214.4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37.79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93.70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20.39亿立方米。

用水总量214.4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139.01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4.8%,较上年增加24.16亿立方米。

全省主要江河水质状况同上年相近,有41%的监测河段属于Ⅴ~劣Ⅴ类水质,淮河流域污染严重,巢湖富营养化依然突出。

大型水库和水利风景区、重要的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

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876.2毫米,折合水量1222.14亿立方米,比上年少22.4%,较多年均值少23.2%,属偏枯年份。

年降水量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南北差异尤为明显,即北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南部地区偏少较多。

且与多年均值相比,各地区年降水量均不同程度偏少,除南部地区局部略偏少,为平水年份外,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偏少较多,为枯水或偏枯水年份。

按行政分区计算,全省各市年降水量及与上年、多年均值相比见下表。

2001年行政分区降水量与2000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单位:毫米其中,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属偏枯年份,宣城市、黄山市属平水年份,其余各市为枯水年份。

2004年中国水利公报

2004年中国水利公报

2004年水利统计公报2004年,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水利建设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水利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水利基本建设2004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总规模为790.3亿元,较上年减少23.4亿元。

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80.1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240.9亿元,水保及生态环境投资46.3亿元,水电及专项投资122.9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48.1%、30.5%、5.8%、15.6%。

当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计划共下达278.81亿元,比2003年减少28.49亿元。

其中,国家预算内拨款68.74亿元,占24.7%,国债专项资金198.29亿元,占71.1%;水利建设基金11.0亿元,占3.9%;利用外资0.78亿元,占0.3%。

中央水利基本建设投资重点向治淮、南水北调、“十五”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建设倾斜,重点向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水利建设倾斜,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水利投资领域,有力地保障了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需求。

2004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项目5676个,当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747亿元,与2003年基本持平。

其中,中央参与投资的水利基建项目4172个,在建投资规模为4231亿元。

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83.5亿元。

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552.7亿元,各类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7.6亿元,机电设备及各类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43.6亿元,其它完成投资(包括移民征地补偿等)159.6亿元。

在全部完成投资中,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66.9亿元,占46.8%;水资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18.3亿元,占27.9%;水保及生态工程完成投资58.7亿元,占7.5%;水电、机构能力建设等专项投资完成139.6亿元,占17.8%。

七大江河流域共计完成投资569.5亿元,其他流域完成投资214.0亿元。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4年度)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4年度)

综述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总面积约33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市;山东半岛面积约6万km2,全部在山东省境内,范围涉及10个市。

在本公报水资源分析计算中,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分区和面积,淮河流域分为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出口)、淮河下游(洪泽湖出口以下)、沂沭泗河四个水资源二级区;山东半岛单为一个水资源二级区(见淮河片水资源分区图)。

2004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780mm,折合降水总量2574亿m3,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7%。

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798mm,折合降水总量2146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近1成;山东半岛2004年平均降水深702mm,折合降水总量428亿m3,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偏多3%,属平水年份。

2004年全片地表水资源量512亿m3,水资源总量756亿m3。

其中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440亿m3,水资源总量653亿m3。

全片入海总水量261亿m3,入江水量64亿m3。

经对300座大中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统计,2004年末蓄水总量178亿m3,比上年末减少22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含湖泊)54座,蓄水总量153亿m3,比上年末减少15亿m3。

2004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556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占60.1%,地下水占28.9%,跨流域调水(引江、引黄)占10.8%,污水回用等其他水源供水占0.2%。

全片总用水量556亿m3,其中农田灌溉占62.5%,林牧渔畜占8.4%,工业用水17.6%,生活用水占9.3%,城镇公共用水占1.5%,生态环境用水占0.7%。

全片用水消耗量359亿m3,占总用水量的64%。

人均年用水量273m3,农田灌溉(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58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100m3。

据对188个城镇997个入河排污口实测,2004年淮河流域主要城镇入河废污水量44亿t,入河COD量108万t。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0年度)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0年度)
淮河片各分区 2000 年供用水量见表 2,用水组成见图 9、图 10。
表2
2000 年淮河片供用水量
单位:亿 m3
流域分区
淮河流域 河南省 安徽省 江苏省 山东省 湖北省
山东半岛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水资源利用简析
* 水质概况
* 重要水事
综述
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总面积约 33 万 km2。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 27 万 km2,包括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湖北五省 40 个地(市)172 个县(市)。在 水资源分析计算中,将淮河流域划分为王家坝以上、王蚌区间、蚌洪区间、淮河下游 区、南四湖区、沂沭河水系 6 个水资源二级区(见淮河片水资源分区图)。山东半岛 面积约 6 万 km2,包括山东省 9 个市 31 个县(市)。
图 5 地下水资源量年际变化
(四)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是指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扣除两者之间重复计算量。 淮河流域 2000 年地表水资源量 828.9 亿 m3,地下水资源量 458.3 亿 m3,两者之间重 复计算量 122.5 亿 m3,水资源总量为 1164.7 亿 m3。较上年增加 126.3%。
图 7 淮河流域供水比例 图 8 山东半岛供水比例
57.5%和 55%;其它水源供水量 1.88 亿 m3(其中污水处理回用量 1.84 亿 m3),只占 总供水量的 0.4%。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占 39%,引水工程供水量 占 35.2%,提水工程供水量占 25.8%。在地下水供水水源中, 浅层水占 79.4%,深层 水占 20.6%。
淮河流域 2000 年平均降水量 1029.6mm,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多 16.7%,属偏丰 水年。但气候异常,春季及夏初少雨,严重干旱;而秋季降雨偏多,发生罕见秋汛;

淮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

淮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

淮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一、前言水是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命源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四大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资源污染及相应的生态环境等问题非常严重。

据水利部门检测,中国现有河流近二分之一的河段受到污染,十分之一的河段污染严重至已失去使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城市更加需要有高质量的水作保证。

而到目前为止,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约有一半以上城市缺水。

黄淮海流域人口占全国的33.7%,但年人均水资源量只有517m3,已趋于国际上认可的水危机地区年平均500 m3的界限。

其中淮河流域是中国的生产粮食产区之一,养育着中国近13%的人口,是各大流域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流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淮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就是中国水资源问题的缩影。

研究淮河的水资源问题对中国其他流域水资源的问题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现状分析(一)水资源概况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这句话说的是淮河流域曾经是中国十分富饶的地区。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中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之间,位于东经112°~121°、北纬31°~36°之间,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淮阳运河及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与黄河流域、山东半岛毗邻。

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5省40个地级市,全长1000km,总落差1000m,流域面积共26.9万km2,是我国5大河流之一。

夏热多雨、东寒晴燥、秋旱少雨,冷暖和旱涝的转变很突出。

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828.47亿m3,但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1.4%,世界的6.8%。

(二)水资源主要问题1.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率低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率已达53%,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合理限度40%,而且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加大,开发成本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总面积约33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市;山东半岛面积约6万km2,全部在山东省境内,范围涉及10个市。

在本公报水资源分析计算中,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分区和面积,淮河流域分为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出口)、淮河下游(洪泽湖出口以下)、沂沭泗河四个水资源二级区;山东半岛单为一个水资源二级区(见淮河片水资源分区图)。

2004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780mm,折合降水总量2574亿m3,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7%。

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798mm,折合降水总量2146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近1成;山东半岛2004年平均降水深702mm,折合降水总量428亿m3,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偏多3%,属平水年份。

2004年全片地表水资源量512亿m3,水资源总量756亿m3。

其中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440亿m3,水资源总量653亿m3。

全片入海总水量261亿m3,入江水量64亿m3。

经对300座大中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统计,2004年末蓄水总量178亿m3,比上年末减少22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含湖泊)54座,蓄水总量153亿m3,比上年末减少15亿m3。

2004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556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占60.1%,地下水占28.9%,跨流域调水(引江、引黄)占10.8%,污水回用等其他水源供水占0.2%。

全片总用水量556亿m3,其中农田灌溉占62.5%,林牧渔畜占8.4%,工业用水17.6%,生活用水占9.3%,城镇公共用水占1.5%,生态环境用水占0.7%。

全片用水消耗量359亿m3,占总用水量的64%。

人均年用水量273m3,农田灌溉(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58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100m3。

据对188个城镇997个入河排污口实测,2004年淮河流域主要城镇入河废污水量44亿t,入河COD量108万t。

对淮河流域11676km河长进行全年期(平均值)水质评价,水质较好的Ⅰ、Ⅱ类水河长占13.9%,水质尚可的Ⅲ类水河长占19.5%,水质劣于Ⅲ类的受污染河长占66.6%。

对山东半岛1408km河长进行全年期(平均值)水质评价,无Ⅰ类水和Ⅲ类水,Ⅱ类水河长占12.6%,水质劣于Ⅲ类的受污染河长占87.4%,污染较为严重。

第1页第 2 页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4年淮河片年降水量变幅为500~1400mm 。

淮河流域,江苏省绝大部分和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年降水量基本在700mm 以内,其中洪泽湖湖周及其东部地区小于600mm ,为淮河流域年降水量低值区,其他地区一般在700mm 以上。

1000mm 降水带主要位于大别山区、沙颍河上游的澧河流域和涡河上游河南省境局部地区;1400mm 高值区集中在大别山区的佛子岭水库和响洪甸水库上游。

山东半岛年降水量一般为600~800mm ,五龙河入海口附近为500mm 。

2004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780.0mm ,折合降水总量2574.01亿m 3,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少7.0%,比上年偏少35.6%。

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797.8mm ,折合降水总量2145.62亿m 3,比常年偏少8.8%,200400600800100012001400降水量mm淮河上游淮河中游淮河下游沂沭泗河淮河流域山东半岛淮河片2004年2003年多年平均图2 降水量年际变化比上年偏少38.0%,基本属正常年份。

淮河流域中,河南省平均降水深 872.3mm ,比常年偏多3.6%;安徽省平均降水深775.9mm ,比常年偏少17.7%;江苏省平均降水深659.9mm ,比常年偏少30.2%;山东省平均降水深868.5mm ,比常年偏多16.3%;湖北省平均降水深904.4mm ,比常年偏少17.1%。

山东半岛年平均降水深701.7mm ,折合降水总量428.39亿第 3 页m 3,比常年偏多3.4%,较上一年减少了19.5%。

淮河片各分区2004年降水深与2003年及常年比较见图2;2004年降水量等值线图见图3。

(二)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

淮河片2004年天然年径流深155.0mm ,年径流量511.57亿m 3,较常年减少24.4%,比上一年减少66.4%。

其中淮河流域天然年径流深163.8mm ,径流量440.43亿m 3,较常年减少26.0%,较上年减少68.6%。

山东半岛天然年径流深116.5mm ,年径流量71.14亿m 3,较常年减少13.4%,较上一年减少40.7%。

从各分区年径流深分布看,淮河下游区径流深39.3mm 为最小,淮河上游区244.3mm 最大;淮河流域年径流深约为山东半岛的1.3倍。

淮河片各分区2004年地表水资源量与2003年及常年比较见图4。

100200300400500600700地表水资源量mm淮河上游淮河中游淮河下游沂沭泗河山东半岛淮河流域淮河片2004年2003年多年平均图4 地表水资源量(年径流深)年际变化(三)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指由降水和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一般采用排泄量法计算,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山前泉水溢涌水量、河谷地带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第 4 页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和山前侧向流入量。

在确定某区域地下水资源量时,需扣除山丘区和平原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

2004年淮河片地下水资源量为391.94亿m 3,较上一年减少34.7%。

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77.34亿m 3。

淮河流域2004年地下水资源量为330.31亿m 3,较上一年减少36.4%。

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53.25亿m 3。

山东半岛2004年地下水资源量为61.62亿m 3,较上一年减少23.8%。

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4.09亿m 3。

淮河片各分区2004年地下水资源量与2003年比较见图5。

100200300400500600700地下水资源量(亿m 3)淮河上游淮河中游淮河下游沂沭泗河山东半岛淮河流域淮河片2004年2003年图5 地下水资源量年际变化(四)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由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2004年淮河片水资源总量为756.05亿m 3,较上年减少了59.2%。

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产水系数)29.4%;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产水模数)22.91万m 3。

淮河流域2004年水资源总量为653.20亿m 3,较上年减少了61.5%。

产水系数0.30;产水模数24.29万m 3/km 2。

山东半岛2004年水资源总量为102.85亿m3,较上一年减少了34.3%。

产水系数0.24;产水模数16.85万m3/km2。

淮河流域各省、山东半岛和淮河片2004年水资源量情况见表1。

表1 2004年淮河片水资源量单位:亿m3分区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淮河流域2145.62440.43330.31 653.20其中河南省753.94169.85113.73 243.82安徽省516.93118.1175.01 159.33江苏省418.7442.9856.67 89.00山东省443.35105.2483.85 156.80湖北省12.66 4.25 1.05 4.25 山东半岛428.3971.1461.62 102.85淮河片2574.01511.57391.94 756.05(五)入海、入江及引江、引黄水量2004年淮河片入海、入江总水量324.86亿m3,比上年减少了74.6%,其中入海水量260.70亿m3,比上年减少53.8%。

入江64.16亿m3,比上年减少90.3%。

淮河流域入海入江水量280.55亿m3,比上年减少了77.1%。

其中入海水量216.39亿m3,比上年减少61.6%。

山东半岛入海水量44.31亿m3,较2003年减少了10.04亿m3。

2004年淮河片跨流域调入(引江、引黄)水量60.11亿m3,较上年增加10.8%,其中引江35.32亿m3,引黄24.79亿m3。

淮河流域从长江引水35.32亿m3,较上年增加8.42亿m3;从黄河引水15.08亿m3,与2003年基本相当,仅减少1.3亿m3。

淮河流域引黄水量中,河南省引黄7.51亿m3,比上年减少0.41亿m3,山东省引黄7.58亿m3,较上年减少0.89亿m3。

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量9.71亿m3,较上年减少1.26亿m3。

第5页第 6 页二、蓄水动态(一)大中型水库(湖泊)蓄水动态经对淮河流域36座大型水库(不包括洪泽湖等4座大型湖泊)和169座中型水库统计分析,2004年末蓄水总量为83.07亿m 3,比上年末减少了12.36亿m 3。

其中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65.71亿m 3,比上年末减少8.6%;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7.36亿m 3,比上年末减少26.2%。

洪泽湖年末蓄水量42.36亿m 3,比上年末减少了16.5%;骆马湖年末蓄水量9.09亿m 3,与上年末基本持平;南四湖上级湖年末蓄水量11.04亿m 3,比上年末增加了13.2%,下级湖年末蓄水量8.49亿m 3,比上年末减少16.9%。

对山东半岛14座大型水库和87座中型水库统计分析,2004年末蓄水总量为24.31亿m 3,与上年末基本持平。

其中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16.12亿m 3,比上年末仅增加0.01亿m 3;中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8.19亿m 3,比上年末减少0.73亿m 3。

淮河片大中型水库(湖泊)2004年末与2003年末蓄水量对比见图6。

102030405060708090蓄水量(亿m 3)淮河流域大型淮河流域中型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山东半岛大型山东半岛中型淮河片大型淮河片中型淮河片主要湖泊当年末上年末图6 淮河片大中型水库及主要湖泊蓄水变化图(二)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及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淮河片2004年属平水年份,浅层地下水位略呈下降趋势。

下降区面积70317km2,平均降幅1.08m;其中淮河流域下降区68521 km2,平均降幅 1.06m;山东半岛下降区1796 km2,平均降幅1.73m。

上升区总面积18546km2,平均升幅1.93m;淮河流域上升区14890km2,平均升幅1.77m,山东半岛上升区3655 km2,平均升幅2.58m。

相对稳定区80099 km2,其中淮河流域相对稳定区72483 k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