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论文
城市建设史论文

南昌城市建设历程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南昌从古到今的城市建设发展历程,着重介绍近年来南昌大型设工程建设情况,分别有八一旧址群、桥梁、体育场馆和轨道交通。
同时也预示着南昌的未来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关键词:发展简史八一旧址群桥梁体育中心地铁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记录着历史长河的沧桑巨变;一座城市的兴旺发达,凝聚着当地人民奋发图强的历史记忆。
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足迹,永远都离不开城市建设这一话题。
下面就由我来介绍一下南昌城市建设历程。
南昌城市发展简史南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的省会,是全国35个特大城市之一。
自古以来就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
由西汉开国功臣灌婴督建创筑,沉淀下了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两汉魏晋时期为江南重镇,隋唐时期为南方手工业中心城市,五代时期为南唐南都,宋时期为东南大埠,元时期为全国最重要的“十路”之一,明清时期为南方重要中心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民国时期“新生活运动”发起城市。
“八一起义”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诞生地,打响中国革命第一枪之地。
素有江南水乡之称,自然环境优美,山环水绕,风光绮丽。
西挽西山,北望梅岭,赣江穿城而过,城内四湖,城外四湖,形成“城在湖中,湖在城中”。
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众多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处长江中下游,鄱阳湖西南岸,赣江之滨,是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经济区相毗邻的省会城市,承东启西,纵贯南北。
京九、浙赣、皖赣3条铁路线交汇于此,是京九线上唯一的省会城市;105、320、316国道纵贯南昌;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场可达全国各大城市;水运经赣江入长江出东海。
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南昌已成为国际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理想地区。
南昌地处长江中下游,鄱阳湖西南岸,赣江之滨,是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经济区相毗邻的省会城市,承东启西,纵贯南北。
京九、浙赣、皖赣三条铁路线交汇于此,是京九线上唯一的省会城市;105、320、316国道纵贯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可达全国各大城市;水运经赣江入长江出东海。
世界早期文明的城市建设研究

世界早期文明的城市建设研究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跨度极长的历史过程。
人类通过长期的探索,才逐渐实现了从采集狩猎到农耕生产,再到城市文明的演化。
在这过程中,城市建设成为各大文明的重要体现,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文明的发展和演化。
因此,对于城市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城市建设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起源于公元前4500年左右,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其城市建设,形成了马赛克式的城市群,其中最为著名和重要的是巴比伦和尼尼微城。
巴比伦,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是巴比伦帝国的首都,也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城之一。
巴比伦城的核心建筑是巴比伦神庙,周围还有巴比伦宫殿、伊南那祭司学院、巴比伦花园等。
其中,巴比伦花园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名的花园,也是世界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代表之一。
尼尼微城,则是亚述文明的首都,城墙长达12公里,高达10米,城址上建有宫殿、庙宇、图书馆和浴场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亚述王宫,是世界华丽、壮观的建筑之一,宫殿中设置有庭院、花园和喷泉,并且用全球首创的斜坡清水渠将城外的河水引进到城中,给城市灌溉提供了便利。
古埃及文明的城市建设古埃及文明是一种特殊而独特的文明,其城市建设在世界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开始建造庞大的金字塔和巨大的神庙,显示了当时建筑业和城市规划的水平。
古埃及有三座著名城市:开罗、底比斯和孟菲斯。
其中最重要的是开罗,是古埃及文明中最大的城市,也是阿拉伯世界中最著名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在古埃及时期,开罗曾是一个重要的行政、文化、经济和宗教中心。
城市规划上,开罗分为几个区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城市中心的皇家城区,其中不仅有领袖住所,还包括宫殿、博物馆和由法老制定的钱币。
此外,开罗还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城之一,在古代,这里拥有许多大型的学校和研究机构。
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城市建设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城市建设,代表了古代欧洲文明高峰的时期。
城市建设史论文

专业班级:2011级城市规划01班姓名:康喆(20114081)周峰(20114057)前言1977年12月,国际建协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国际建协会议。
在这次会上,各国建筑师、教育家和城市规划师聚集一堂,以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拟订的雅典宪章—“城市计划大纲”为出发点,对当前各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认真讨论,提出了城市规划的新宪章—马丘比丘宪章。
这个新宪章申明,“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所“提出的许多原理到今天还是有效的”,而马丘比丘宪章“代表的却都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
新宪章还申明,“马丘比丘宪章应当适用于各设计专业,但并不是灵丹妙药,而是为了促进实现本专业的目标。
”(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
其中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4)提出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5)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6)《马丘比丘宪章》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的推进其发胀,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员、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相互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
中外城市建设史论文

DONGFANG COLLEG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课程名称: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论文题目:从城市意象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系别:计算机系年级: 2009专业:城市规划班级:(1)学号: 0950301002姓名:雷代增成绩:任课教师:郑玮锋2011年 12 月 12 日目录一、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 (3)(一)西周时期 (3)(二)秦汉时期 (4)(三) 唐宋时期 (5)二、城市意象 (5)(一)城市意象的概念 (5)(二)城市意象的结构 (6)1.通道(path) (6)2.边缘( edge) (6)3.街区( district ) (6)4.节点( node) (7)5.标志( landmark) (7)三、从城市意象分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 (7)(一)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7)(二)强烈的轴线对称 (8)(三)重视整体空间组合变化 (9)(四)绚丽多姿的色彩变化 (9)(五)相土、形胜、风水的规划思想 (10)(六)数字的应用 (10)从城市意象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雷代增(年级:2009 专业:城市规划学号:0950301002)摘要:从中国封建社会看,春秋战国时期是早期城市建设大发展时期,也是一个城市建设思想大繁荣的时期。
《周礼•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古籍中都记载有当时人们对城市建设的看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时期对城市发展与规划的看法也不同,中西方对待城市发展与规划的理论也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就从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城市意象来分析下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下城市发展与规划。
关键词:城市意象,中国,古代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城市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即有相对繁荣的城市经济和独树一帜的城市文明。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建筑史上的中国城市建设

建筑史上的中国城市建设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成了一个话题热门的话题。
然而,城市建设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时代。
在建筑史上,中国城市建设也有着丰富而特殊的历程。
本文将对这一历史进行简要地介绍。
1. 古代中国城市建设早在“築高城為雜營”之前,中国便有了城市的雏形。
商朝时期,成都王城便采用了预制砖,并在规划中注重了防御作用。
而战国时期的秦国,更是在国都咸阳的设计上体现了其巨大的统治野心,城市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以及由土山围约20公里的城垣。
汉朝时期,足以媲美古罗马的长安城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
它的九重城墙、楼台、外郭、堡垒等构筑物,更是让世人惊叹。
在设计过程中,还采用了古代世界上最早的规平法绘图法。
而唐朝时期,长安已地处中原文明中心,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
开元盛世时期,大唐共有36座都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长安以及洛阳、汾阳更是代表了当时建筑科技的最高水平。
当时的长安城全城共有大大小小门户43座,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洛阳门、宣阳门、建章门、朱雀门以及安定门。
这些门各自设有卫队,固若金汤,增强防御力。
宋代时,国土增加,城市规划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城市外部加宽了护城河和城墙,城内则使用了合理、规整的坊巷门户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了集中管理、归纳类似商业、手工业、居住以及官办商业等不同要素的街道体系,各自等级分明,保证了管理与分区管理的相容性。
此外,在街道结构及中矩型“围合式”建筑的使用上,宋代也开创了将城市规划设计的纵横有序是道路更利于管理,以及提高民间工业生产效率以及仪式场所场地决策,使得宋代的城市规划水平引领了整个东亚地区。
2. 现代中国城市建设近代中国城市建设,依然坚持着中国建筑的传统。
然而,到了清朝晚年,由于列强侵略,传统建筑逐渐开始淡化,进入了西方风情和建筑元素。
1911年的武汉市,以其当时的区域建设规划,标志着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时代的到来。
之后的南京市和上海市,依次开展了相关工作。
城市发展史论文

城市发展史论文—从中国城市发展谈发展“中国的许多城市是由国家财力建设起来的,不靠工商业者的资金。
甚至某些城市的人口也有相当数目是政府强力从他处调迁过来的。
例如:秦始皇迁天下富豪12万人至咸阳;汉武帝也聚天下富户于长安附近之陵县,以至长陵、茂陵、鄢陵变成了巨大城市;北魏天兴元年徙山东六州百工技巧10万余口,以充京师;明太祖从苏州、湖州张士诚旧土移徙富户45000家至新建之首都南京。
其中南京之事例尤为突出。
明太祖去世不数年,发生靖难之变,阎王赶走明惠帝,取得皇位,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带走了以工匠为主的27000户南京居民,使得南京城内顿时户口减半,而南京附郭首县的上元县由176图并为44坊。
这些都是欧洲城市发展史上见不到的兴衰变化之事例。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人类从分散的个体穴居,形成聚落这种群体生活的方式;再由聚落这种群体生活的方式逐步演变成为具有功能分区的区域。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正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这时城市真正出现了具体的分区,城与市的概念被明确的表现了出来。
“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中国的城市发展在世界城市发展中独树一帜。
中国的古代城市特征因与西方城市的特征不符,而被判定为没有城市。
其实,中国在石器时代便出现了城市的基本框架,而《周礼考工记》更是给出了城市的区位结构。
因为这些,从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长安、北京、南京、开封等等。
中国的城市很早以前就已经分化为明显的两大类,一类是行政区划的治所。
他们通常都有城墙或加上外郭保护,城内有政府的行政机关。
这一系统的最高层是京师,其中有供电及有关的衙门,以下则是各省级、府级、州县级的治所。
城市发展规划史范文

城市发展规划史范文城市发展规划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城市规划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本文将以古代城市规划、中世纪城市规划、工业时代城市规划和现代城市规划为时间轴,探讨城市发展规划史。
古代城市规划史:古代文明是城市规划的起源地之一、古代城市规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交通和防御。
早在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就开始规划有序的城市。
他们采用了严格的几何形式,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包括宗教场所、居住区和贸易区。
与此同时,古代中国的颐和园和长城也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作。
中世纪城市规划史:中世纪时期,城市规划的重点由防御转向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欧洲的中世纪城市是根据城市市场和城堡的位置建立的。
城市的主要街道是竖直于城市市场的,并且从城堡延伸出来,以便于国王和贵族进行管理和控制。
这些城市通常由高墙和城堡保护,以确保城市的安全。
工业时代城市规划史: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规划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面临着严重的住房短缺、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系列城市规划法案被引入,包括《都市改造法》和《新建筑法》。
这些法案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法律依据,并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城市规划开始注重人类的健康和幸福。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包括可持续发展、人性化和社区参与。
这些理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芝加哥世博会,当时的建筑师丹尼尔·伯纳姆提出了“城市美化”和“露天博物馆”的概念,以改善城市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近代城市规划的代表性案例包括纽约的中央公园和新加坡的现代城市规划。
总结:城市发展规划史是人类社会进化的见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城市发展的不断追求。
从古代的交通和防御,到中世纪的经济繁荣,再到工业时代的工业化发展,以及现代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最终五篇)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最终五篇)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古代: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 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1)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
(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1).分封诸侯。
(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8).南越区域:珠江流域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发展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5).出现了最早的“镇”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 9.试述曹魏邺城规划的特点?(1).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2).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墙的区分,不过区分更加严格;(3).城市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10.试述隋唐长安城的规模及规划布局(1).中轴线由局部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禁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行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4).市场的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局格局5.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11.我国古代宋元城市发展建设及规划的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态势依然延续;(2).兴起了许多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5).核心城市在地里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始形成开放型空间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水与我国古代城市建设
摘要:通过对风水的分析,总结了风水对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影响的发展历史。
指出现代城市规划也应考虑风水因素。
关键词:风水,城市建设
风水是指古代中国人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
它起源于人类早期的择地定居,形成于汉晋之际,成熟于唐宋元,至明清时日臻完善。
风水是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蕴有相当丰富的哲学、科学、美学内涵,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审视中国古代建筑,上起京都、宫苑、坛庙、陵寝,下至村镇、民宅、坟冢,都曾在风水观念下一气呵成,这表明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风水对于营建城市自有一套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就是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也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风水中关于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原则和格局是负阴抱阳。
风水师直接参与了古代城市的选址、营建。
古代文人、官吏大多兼通风水,风水学说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城市的经营。
随着风水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把目光投向长期不敢正视的风水学说,认为秘密就藏在其中。
吴良镛先生说:“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学说’等理论有关”。
风水起源于择居本能与旧石器时代人类环境偏好。
风水的雏形来源于相宅与卜宅。
风水的理论化形成堪舆与形法两个派别。
春秋战国时期:自然主义与神秘主义的结合,晋景公遂迁都于新田(新绛)对地理环境质量的关注,萌生了“地气”观念,《考工记》中解说橘子移到淮北变成了枳,就采用了地气不同之说。
秦汉时期:天人合一宇宙框架的创立秦汉是风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各种活动都要在阴阳五行模式下推演比附一番的社会背景下,诞生了风水最早的两种理论形式:堪舆与形法统一的秦汉帝国,天、地、人大一统的宇宙图景,使人们充满了与天地共舞的豪情。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营建活动中犹为突出。
象天法地的思想充斥于秦汉的营建活动中。
堪舆术对星象的勘度除了确定日辰、方位吉凶外,还为国人提供了效仿天地的范式。
取法天象的秦汉都城都城是天子布政居住的地方,要向四海昭示天威,表明顺天承运,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取法天象。
将之构筑为理想的天邑,显示与日月同辉的政治理想。
突破周法的营城礼制,取法天象,是秦汉都城最重要的特点汉长安在秦朝兴乐宫的基础上重建,配合城北的皂河流向,以众星拱卫的北斗为意象筑城。
城墙效法北斗之形,南北为不规则的折线。
“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三辅黄图》)。
以未央宫为紫微宫,城墙西北、东南内缺,帝陵则恰分置于西北、东南。
风水的成型——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政权更替频繁,阶级矛盾加剧,反映在营建上,特别是都城建设上,出现了复兴礼制,重新规范人伦的要求。
同时,社会政治的黑暗,使佛道两教得以迅速发展,士大夫阶层寄情山水,清谈玄学的风气日上。
在营建中,表现出对宗教的狂热和怡情自然理想的追求,二者有机地融合于风水环境的意境之中。
风水与礼制两方面的追求,出现了礼制与自然怡情的初步交融。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隋唐继承了将天地法则应用于人伦礼制的传统,但却一反秦汉模拟天象的仿形布局,而将更抽象的天道数理溶入人伦礼制,成为布局的依据。
隋唐将汉代明
堂等礼制建筑采用的数理象征手法扩大到整个城市布局,以表达顺天应人的政治理想。
长安城的壮美也留下了风水的印迹。
东都洛阳的营建同样颇具风水特色。
洛阳历史上就因“圣人(周公)卜河洛,湹涧交华嵩”(《青囊奥旨》杨筠松)而被术家奉为风水经典之作。
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里道均”(《史记·周本纪》),地理形势颇合风水要旨。
北枕黄河为玄武,背靠氓山为镇山,前有嵩山、阙塞山为朝案,伊水、洛水为朱雀。
左湹右涧水缠绕,左有成皋,右祖渑池为青龙、白虎相护,大地形为一个围护严密的盆地形势。
明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阳宅风水与阴宅风水理论,作为天子居住的都城,在选址上,着眼于龙形砂水的区域大势,在布局上,更加侧重于理气思想,即与天地合气的方位朝向,尤其是把《周易》阴阳八卦与礼制的数理协同发挥到极致。
在形势、理气、象数上综合运用,表现了一种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宏伟追求。
北京城的布局是更加周全严谨的理气派杰作,它集中展现了礼制与天地易数的数理协调,同秦汉都城一样,它们都有天国理想的倾向,但北京的布局不在于象形,而在义理与象数的附会。
南京从三国起,风水就为人称道。
明初定都南京时,朱元璋派刘伯温勘选宫址,定于六朝宫城的东面。
“刘基卜地,定新宫于神山之阳”(《明实录》)。
神山之阳即钟山南麓,这里地势平坦,北依富贵山,南环秦淮河,合于风水背山面水之局。
“要创造新的现代化山水城市,认真学习和研究古典山水城市及其传统风水理论该是必由之路”。
面临现代城市的各种新问题,我们要敢于创新,并大胆促进风水学的现代化,在当代城市规划中有机地融入传统风水之精华。
《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杨柳
参考文献:
[1]亢羽.易学堪舆羽建筑[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
[2]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3]亢亮,亢羽.风水与城市[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1]亢羽.易学堪舆羽建筑[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