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共41份)苏教版33新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共41份) 苏教版33

第课李将军列传本文在本册书里是很特殊的一篇,这不仅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李广这位富有传奇、悲剧双重色彩的一代名将形象,更在于司马迁与李广有着特殊的关系。
司马迁正是替李广之孙李陵讲公道话而获宫刑的。
对于这位与他自己同时代,又是自己非常景仰的英雄,如何写才能既抒发出自己的感情,又遵守史学家的品德,这正是本文学习之处。
具体说来,除要继续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外,要好好体会李广身上的悲剧意味,深入认识其悲剧根源,还要体会司马迁在文中抒发的一唱三叹之情,品鉴塑造李广形象的艺术手法。
司马迁写传记,每篇都有主线。
读此文,一定要抓住李广的“战”“射”与“不遇时”的叙述主线。
一、人物名片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善骑射,是一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
然而他一生坎坷,终生未得封爵。
元狩四年(前),随大将军卫青征伐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
前后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至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
生活中他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的麾下,甘愿为他去死。
二、文体知识传·列传汉代称儒家的“六艺”,即《礼》《乐》《书》《诗》《易》《春秋》为经,解说经书的著作都称为“传”。
“太史公曰:《传》曰……”中的“《传》”是指《论语》。
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后人所记,不是孔子亲笔著述,所以也称为传。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
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
其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有单传、合传、类传等。
单传是一人一传,如《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等。
合传是记载二人及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
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传内,如《滑稽列传》《刺客列传》等。
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等,为研究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三、文化常识刀笔吏刀笔吏,指宫廷或衙门的文职官吏。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共41份) 苏教版35

第课孔子世家《孔子世家》是中国最早的孔子传记,记述了孔子一生所从事的种种活动。
本文节选内容介绍了孔子的身世、早年从政、好学善学、穷且益坚、整理古籍、教书育人的相关内容。
概括起来,就是“两简”“两繁”:孔子的从政情况、整理文献及教书育人两方面内容记述得简练,要言不烦;孔子的好学和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两方面的情况写得详细,生动具体。
学习本文,重点放在这“两繁”上,潜心玩味,深入思考,可以深切地感受他的“为人”,感受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体会他用知识、用学习改变自己“贫且贱”命运的精神,更叹服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情操。
其次,要积累文中词汇,了解文言语句,增强文言语感。
最后,可适当扩大学习范围,多背背《论语》名句,读读当今学者于丹、李零介绍孔子著作的文章。
一、人物名片孔子(前~前),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
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
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
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书》《春秋》等,教授门徒。
二、背景资料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学说,影响极大。
他的思想和学说,他所提倡的伦理和道德,许多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之中。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
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美好的修养,他整理和编纂过《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之作为课堂讲授内容的重点,从而为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3(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3(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3(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体感知]1.初步感知问题投放: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提示: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
直至受宫刑。
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那么头枪地,视徒隶那么心惕息”。
毁谤耻笑接踵而来。
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那么忽忽假设有所亡,出那么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理清构造问题投放1:第2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提示:两个层次。
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卑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
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问题投放2:第3、4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典范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表达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答复,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问题投放3:第5段在构造上有何作用?提示: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那么忽忽假设有所亡,出那么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构造十分严密。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共41份) 苏教版24

一、基础巩固.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无坠天之降葆命.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答案解析项“归”同“馈”,项“葆”同“宝”,项“强葆”同“襁褓”。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傅:辅助.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放:放走.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谮:说坏话诬陷别人.岁则大孰.孰:同“熟”,丰收答案解析放:流放。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两个“无以”相同,两个“反”也相同.两个“无以”相同,两个“反”不同.两个“无以”不同,两个“反”相同.两个“无以”不同,两个“反”也不同答案解析第一个“无以”是两个词,无,“不要”;以,“因为”。
第二个“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第一个“反”同“返”,召回;第二个“反”意为“造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告纣之.罪于天②使管叔、蔡叔傅之.③以旦代王发之.身④子孙骄奢忘之.⑤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⑥发书视之.,信吉⑦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⑧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⑨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⑩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①③②④⑥⑧⑩⑤⑦⑨.①③⑨②④⑥⑧⑤⑦⑩.①③⑦⑨②④⑥⑧⑤⑩.①③⑦②④⑥⑤⑧⑨⑩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字用法的辨析。
①③句中“之”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⑥⑧⑩句中的“之”作代词用,并且都是作它前面的谓语动词的宾语;⑤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⑨句中的“之”是动词,“到”的意思。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奸神命者乃旦也.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分析与判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课 李将军列传本文在本册书里是很特殊的一篇, 这不仅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李广这位富有传奇、 悲 剧双重色彩的一代名将形象, 更在于司马迁与李广有着特殊的关系。
司马迁正是替李广之孙 李陵讲公道话而获宫刑的。
对于这位与他自己同时代, 又是自己非常景仰的英雄, 如何写才 能既抒发出自己的感情,又遵守史学家的品德,这正是本文学习之处。
具体说来, 除要继续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外, 要好好体会李广身上的悲剧意味, 深入认 识其悲剧根源, 还要体会司马迁在文中抒发的一唱三叹之情, 品鉴塑造李广形象的艺术手法。
司马迁写传记,每篇都有主线。
读此文,一定要抓住李广的“战” “射”与“不遇时”的叙 述主线。
一、人物名片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 (今甘肃 秦安 ) 人, 善骑射 ,是一 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 雄。
然而他一生坎坷, 终生未得封爵。
元狩四年 (前 ),随大将军卫青征伐匈奴, 以失道被责, 自杀。
前后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至匈奴人闻名丧胆,称 之为“飞将军” 。
生活中他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的麾下,甘愿为他去死。
二、文体知识传·列传汉代称儒家的“六艺” ,即《礼》《乐》《书》《诗》《易》《春秋》为经,解说经书的著作 都称为“传” 。
“太史公曰:《传》曰⋯⋯”中的“ 《传》”是指《论语》 。
因为《论语》是孔子 的弟子及后人所记,不是孔子亲笔著述,所以也称为传。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
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 沿用。
其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有单传、合传、类传等。
单传是一人 一传,如《魏公子列传》 《淮阴侯列传》等。
合传是记载二人及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 等。
类传是以类相从, 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 归到一传内, 如《滑稽列传》 《刺客列传》 等。
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 如 《匈奴列传》 《朝鲜列传》等,为研究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三、文化常识刀笔吏刀笔吏,指宫廷或衙门的文职官吏。
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的书都写在竹简或木简上, 一旦书写错误需要修改时,人们就用一种称为 “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重写,这叫 “刊 ”,所以古时候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 文职官员被称为 “刀笔吏 ”。
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刀笔并用。
所以历代.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尝同常()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陈同阵()军亡导,或失道或同惑()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幕同漠()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悛同恂()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莫同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广家世世受.射.:学习射法()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破关()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天刚亮时()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何况()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运气不好()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事情的委曲详情()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束发()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质朴的乡里人()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没多久()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听审受质.解释下列多义词。
() 从错误!()当(\\(如令子当.高帝时:在某时,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今乃一得当.单于:面对)) ()错误!() 谕错误!() 居错误!() 竟错误!.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广暂腾而上.胡儿马.鞭.马南驰数十里.汉下.广吏.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答案解析项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其余三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 是必射雕者也:判断句()广即请霸陵尉与俱:省略句() 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被动句.翻译下列句子。
()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译文:那些匈奴兵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来表示不逃,这样就使他们更坚信我们是诱敌的骑兵。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译文:他那忠实的心,确实已使一般士大夫感动和信任。
.名句默写。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篇》)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秦时,将军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
他的祖先叫李信,秦朝时)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算不了什么!”)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使大军伏马邑旁,后来汉朝用马邑城引诱单于,派大军在马邑城旁的山谷)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人。
,降为平民。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而斩之。
,就把他杀了。
)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尝自射之。
及居右北平,听说驻守的郡有老虎,李广曾亲自去射杀。
到右北平)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详情。
李广没有表态,大将军命令长史催迫李广的府署人)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为庶人。
,被降为了平民。
)曰“其身,太史公说:《论语》里说“ 身居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一、整体感知这篇人物传记,围绕抗击匈奴,记叙了西汉名将李广辉煌而悲剧的一生。
明代陈仁锡说,司马迁凡是写一篇人物传记,“必有一主宰” 。
如《李将军列传》,以“不遇时”为主。
其实,“不遇时(数奇)”是全篇的眼目,而“力战” “善射”,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司马迁正是抓住李广一生屡立奇功而又屡遭委屈的突出矛盾,来选择、细化材料。
为此,司马迁精心选择了三个战例来表现李广英勇善战,胆略过人与劳而无功,屡遭委屈,直至被迫自杀的人生不幸遭遇。
.上郡遭遇战。
李广身率百余骑,猝然与数千骑敌兵遭遇,众寡悬殊,危险万分。
但他临危不惧,沉着应变,巧布疑云,扰乱敌人的判断,终于化险为夷,安全返回兵营。
.雁门出击战。
李广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而且身有伤病,可说生还无望。
但他却机智地装死,瞅准机会夺马逃跑,并以惊人的射技,射杀追兵,虎口脱险。
可是,回来却被汉廷判成死罪,以钱抵赎,才免一死。
.从卫青击匈奴一战。
此时,李广已年老,但英气不减,一再请战,愿与单于一决生死,以酬平生之志。
而卫青却出于私心,故意将李广并入右将军部,致使迷路受责,愤极自杀。
、两个战例,李广都是在寡不敌众、险象环生的不利情况下,凭借智勇转危为安的,这充分表现出他胆略过人,英武非凡。
而、两个战例,又都反映出以抗击匈奴为毕生志愿,且立下累累战功的李广,非但未受到应有的嘉奖和封赏,相反屡受罪责,乃至被迫自杀。
因此,这三个战例不仅有力地凸现了李广其人其事的非同寻常的两个方面,而且强烈地显示了他的品质、才能、功绩与遭遇、结局之间不应有的巨大反差。
围绕文章主旨,时或概括的叙述,时或具体的描绘,时或正面塑造刻画,时或侧面陪衬烘托;在以这三个战例为主的同时,常穿插李广生平的一些闲逸小事;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又不时略加感慨或评论。
二、问题探究.“斩霸陵尉” 这一情节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 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答案斩霸陵尉,说明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
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
由此看出司马迁在情感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上是极有分寸的,体现了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李广的悲剧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李广悲剧的根源是什么?答案()表现在:有功而不得封侯;有才却得不到施展;有德却受辱于刀笔之吏;一生才华卓越、品德优秀、战功赫赫,终生镇守边关,令敌军闻之丧胆却屡遭困顿,最后被逼愤然自杀。
()悲剧的根源既有来自汉朝统治者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李广本身的性格缺陷,最根本的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对人的个性的遏制与残杀。
①汉王朝用人唯私、唯亲,排挤有才能的人,这是造成李广悲剧的直接、客观的原因。
在从卫青击匈奴时,汉武帝既用之,又疑之;卫青挟私排挤。
李广性情刚烈,脾气太大,忍不住恶气,受不了这来自内部的诸多压力,刚烈的他最终全部揽过,愤而自杀。
②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悲剧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这里所说的“性格缺陷” ,不是心理学上说的那种典型的变态人格,而是指人的社会属性。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接触最多的是人,每天要处理最多的是与他人的关系,尤其在专制集权的汉武帝时代,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与权贵的关系,甚至与皇帝的关系,显得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重要。
这对于“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专以射为戏” 、性情刚烈、不事巴结逢迎的李广来说,应该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也不难看出其悲剧的发生并非偶然。
.用对比烘托方法塑造李广形象是本文一大特色。
试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答案首先,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
作者在步步深化和丰富李广这个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将李广的悲剧命运逐步推向高潮。
其次,与别人对比,与匈奴射雕者对比。
匈奴精于射技,三人战败中贵人及所率数十人,而李广追击三人,不让别人援手,只身与三人对射,结果“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
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
作者以射雕者这样的射箭强手与李广比较却相形见绌,就非常有力地突出了李广神射,天下罕见其匹。
最后,侧面烘托更成功。
引用汉文帝的赞叹,又引用匈奴人送的“飞将军”称号,都从侧面烘托了李广的才干,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
李广死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
极大地写出了李广的魅力,烘托出强烈的悲剧气氛,似乎让人也能看到司马迁满含的滚滚热泪。
.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力摹写淋漓,悲咽可涕。
” (《史记钞》)如何理解茅坤所说的“ 故太史公极力摹写淋漓,悲咽可涕” ?点拨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