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

合集下载

《洛丽塔》中的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个体欲望与社会道德的冲突

《洛丽塔》中的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个体欲望与社会道德的冲突

《洛丽塔》中的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个体欲望与社会道德的冲突1. 引言1.1 概述《洛丽塔》是由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出版的小说,描绘了一位中年男子与少女之间禁忌的爱情关系。

这个故事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因为它挑战了社会道德观念并涉及到心理上的扭曲。

本文将从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的角度探讨《洛丽塔》中个体欲望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背后的背景,包括《洛丽塔》的故事背景以及个体欲望受到社会道德观念制约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禁忌爱情与社会道德标准之间存在的矛盾,并分析影响角色行为和决策的因素。

然后,我们将深入研究心理扭曲下个体欲望的动机和表现形式,并分析个体欲望如何受到社会道德评判并产生反弹效应。

最后,我们将总结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对个体欲望和社会道德冲突的影响,并提出对个体和社会的启示与反思,同时探讨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洛丽塔》中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的分析,探讨个体欲望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性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挣扎,并且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思考和启示。

另外,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多元化价值观的碰撞,对于禁忌爱情和心理扭曲问题更加需求深度思考。

2. 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的背景:2.1 洛丽塔的故事背景:《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出版的小说,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者亨伯特·洛伊斯(Humbert Humbert)的视角展开。

亨伯特是一个中年男子,他对未成年女孩洛丽塔(Lolita)产生了不正常的性幻想和欲望。

故事描写了亨伯特如何追求并最终与洛丽塔开始了一段禁忌的恋爱关系。

2.2 社会道德观念对个体欲望的制约:在社会中,存在着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这些道德标准通常用来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

禁止通奸、强奸或虐待未成年人等行为,是社会对于性爱和恋情方面普遍接受的道德底线。

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

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

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描绘了主人公亨伯特·洛利的爱恋之情,以及他对少女洛丽塔的迷恋和控制。

洛丽塔这一角色成为了小说中的悲剧人物,她的悲剧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她的成长环境和遭遇。

洛丽塔的悲剧性来自于她的家庭背景。

小说揭示了洛丽塔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而她的母亲则是一个荒诞、脆弱、爱财如命的女人。

这样的家庭环境无疑给了洛丽塔不稳定和不安全的成长环境,而且她的母亲并没有给予她足够的关爱和照顾。

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洛丽塔在性成熟期过度地渴望男性的关怀和认同,而她在这一过程中却又受到了虐待和伤害。

洛丽塔的悲剧性来自于她与亨伯特·洛利之间的关系。

亨伯特是洛丽塔的继父,他对洛丽塔的病态迷恋和控制使得洛丽塔陷入了一种不自由的状态。

在小说中,亨伯特不断地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试图让读者相信他并没有伤害洛丽塔,甚至还害怕她受到其他人的伤害。

事实上,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控制和滥用使得洛丽塔失去了自由和自主权,她在这段关系中失去了自己的成长空间和尊严,最终变成了一个无助的受害者。

洛丽塔的悲剧性还来自于她的最终命运。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洛丽塔被送进了一个精神疗养院,而她的命运也变得不明朗起来。

她的结局成了小说中最让人心痛的部分,因为读者不知道她是否会走出困境、重获自由,或者她是否会一直被困在亨伯特和她母亲所造成的悲惨环境中。

洛丽塔的命运无疑是悲剧性的,而其成因就是她所处的家庭环境和与亨伯特之间的关系所导致的。

洛丽塔是《洛丽塔》中的悲剧人物,她的悲剧性来自于她的家庭背景、与亨伯特之间的关系以及她的最终命运。

小说通过洛丽塔这一角色的塑造,揭示了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以及性侵犯和控制对个体的摧残和伤害。

洛丽塔的悲剧成因体现了小说对于人性的深刻揭示和对于道德伦理的反思。

《洛丽塔》:禁忌与激情的离奇故事

《洛丽塔》:禁忌与激情的离奇故事

《洛丽塔》:禁忌与激情的离奇故事1. 引言1.1 概述《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创作的一部具有争议性的小说。

它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胡伯特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禁忌关系。

这个故事以其大胆、挑战传统道德底线的情节和描写,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洛丽塔》这部小说。

首先,我们会对整个故事进行概括,重点描述其中的情节发展和主要人物形象;随后,我们会进行对相关人物的分析,并探索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在整个故事中所起到的作用;然后,我们将涉及禁忌与道德边界讨论,探讨小说如何挑战了社会接受度和道德伦理观念;最后,在结论部分呈现对该小说内容及影响力的总结。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洛丽塔》这部充满争议性和矛盾情感描绘的小说进行深入分析,呈现其中的禁忌与激情的离奇故事。

我们将通过对人物、情节以及道德边界的探讨,试图揭示小说所带来的社会反思,并对小说的普世主题和其在文学领域中的重要性进行评估。

2. 正文《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出版的一部小说,以禁忌和激情为主题,讲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与少女洛丽塔之间离奇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从情节发展、叙事手法和主题意义三个方面对《洛丽塔》进行分析。

首先,在情节发展方面,《洛丽塔》采用了回忆录的方式展开,通过主人公亨伯特回顾过往的故事来叙述。

故事开始时,亨伯特刻画了自己对少女的深入迷恋,并计划将她带走。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被逼离散,并在多年后再次相遇。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其次,在叙事手法方面,《洛丽塔》采用了一种独特并具有挑战性的写作风格。

纳博科夫通过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表达出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深情厚意,并试图使读者产生共鸣。

同时,作者运用了精细、细腻的描写手法,着重刻画了亨伯特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使读者在对其行为和动机进行审视时体会到禁忌和道德的冲突。

最后,在主题意义方面,《洛丽塔》关注了人性中更深层次的欲望和禁忌。

《现代主义文学的突破:《洛丽塔》的解读与评析》

《现代主义文学的突破:《洛丽塔》的解读与评析》

现代主义文学的突破:《洛丽塔》的解读与评析1. 引言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引起了广泛关注。

《洛丽塔》作为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突破了传统,而且涉及到了敏感且复杂的社会议题。

2. 现代主义文学的背景解读《洛丽塔》之前,我们先来简要介绍一下现代主义文学的背景。

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并发展壮大的文学流派,它打破传统叙事结构与规则,并引入了新的写作技巧和符号体系。

3. 《洛丽塔》概述《洛丽塔》是由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创作并出版的小说。

它通过一名中年教授亨伯特对少女洛丽塔的迷恋和追求展开叙述,并揭示其中扭曲和病态心理。

4.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写作风格纳博科夫以其独特而复杂的写作风格而闻名,《洛丽塔》也不例外。

他巧妙地运用了插叙、反讽和多重意义等技巧,使得小说更具迷人的神秘感和隐喻含义。

5. 困境与道德辩证《洛丽塔》涉及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话题:性别权力与少女性虐待。

小说中的主角亨伯特在欺骗和控制洛丽塔的过程中展现出扭曲的道德观念,引发了对于道德与伦理辩证的思考。

6. 对社会与文化价值观的挑战《洛丽塔》还通过对社会和文化价值观进行挑战,突出表现出现代主义对传统观念的质疑。

它暴露了社会上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虐待、压迫和欺骗,并提供了对这些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机会。

7. 后果和影响《洛丽塔》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轩然大波,既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和谴责,也获得了文学界的高度关注与赞誉。

它在现代主义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8. 结论通过对《洛丽塔》进行解读与评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和突破。

尽管小说涉及到敏感而复杂的话题,但它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审视道德观念,并反思社会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上就是对于主题《现代主义文学的突破:《洛丽塔》的解读与评析》所编写的详细内容。

《洛丽塔》:禁忌与欲望的危险游戏

《洛丽塔》:禁忌与欲望的危险游戏

洛丽塔:禁忌与欲望的危险游戏简介《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所著的一部小说,于1955年出版。

这本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展开,讲述了主角亨伯特与他对青春期少女洛丽塔的病态爱情故事。

作品以其纵容虐待、描写色情场景和探讨禁忌题材而备受争议。

主题1:禁忌与道德《洛丽塔》对于禁忌题材的挑战引发了众多道德和伦理上的质疑。

小说中, 亨伯特完全沉浸在对违法、不道德行为的欲望之中,将其主观感受凌驾于社会规范和伦理约束之上。

通过刻画亨伯特的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纳博科夫呈现了一个观察者如何扭曲现实去适应自己扭曲欲望的形象。

主题2:权力与控制在《洛丽塔》中,亨伯特作为洛丽塔的继父,利用他对她的监护和控制产生了一种不健康、甚至是虐待性的关系。

亨伯特通过对洛丽塔进行监视、操纵以及剥夺其自由,进一步加深了他与洛丽塔之间的权力失衡。

这种权力斗争和控制欲望的呈现使得小说具有强烈的悬念感和紧张氛围。

主题3:爱与迷恋尽管《洛丽塔》中描绘了一段充满病态色彩、违背伦理道德的关系,但同时也暗示了亨伯特内心深处对于真正爱情和无法实现的完美幻想的渴望。

在他看来,洛丽塔成为自己内心失落部分的唯一代表。

小说中纠缠不清的情感线索展现出一个人如何陷入迷恋并为之疯狂。

结论《洛丽塔》以其禁忌和挑战社会道德观念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作品引发了关于艺术创作边界、道德约束以及权力与自由之间的冲突的深入思考。

阅读这本小说需要超越对其争议性内容的简单评判,而是思考作者试图通过揭示人性中最黑暗和扭曲的部分来挑战我们对伦理和道德问题的观点。

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

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

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部著名小说,小说以其对美国社会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探讨而闻名。

其中的角色洛丽塔是该小说的灵魂人物之一,她的悲剧性命运和成因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和情感的思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洛丽塔这个人物。

她是一个十二岁少女,与主人公亨伯特发生了一段错综复杂的爱恋关系。

洛丽塔在小说中被塑造成了一个身材娇小、天真无邪,但同时又充满了成熟魅力的女孩。

她对亨伯特的感情虽然充满了矛盾和混乱,但她的内心却充满了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

在小说中,洛丽塔的悲剧命运几乎是注定的,她最终因为被一个嫉妒的女性杀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么,洛丽塔的悲剧命运和成因是什么呢?我们不得不提到她的家庭背景。

洛丽塔的父母离异,她的母亲再婚后把她丢给了亨伯特。

这样的家庭环境无疑对她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她在亨伯特家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和呵护,而是成了亨伯特欲望的牺牲品。

她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难免对自己的身份和情感产生深深的困惑和伤害。

洛丽塔的悲剧成因还在于她的个性。

她天真无邪的外表下隐藏着对成年男性的吸引力,而她又是一个渴望自由和独立的女孩。

她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对权力的渴望,使得她在亨伯特的世界里不断受挫和压抑。

她试图逃离亨伯特的控制和伤害,却总是陷入更深的泥潭。

她的内心矛盾和挣扎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洛丽塔的悲剧命运还与亨伯特的人格缺陷有关。

在小说中,亨伯特被描绘成了一个自私、变态的男人,他对洛丽塔的爱并不真实,而是建立在对她身体的欲望之上。

他的行径不仅损害了洛丽塔的身心健康,更让她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之中。

洛丽塔最终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她的悲剧命运也成为了亨伯特罪恶的见证。

洛丽塔的悲剧命运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她的家庭背景、个性特点以及亨伯特的人格缺陷都为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她渴望爱情和自由,但却在现实生活中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原因分析及启示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悲剧般的故事,女主人公洛丽塔的结局让人扼腕叹息。

她从一个无辜的少女变成了被性侵犯和伤害的受害者,最终以悲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结局让人深感心痛,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道德、伦理观念和人性的深思。

洛丽塔悲惨结局的原因在于她所处的不友善的社会环境。

小说中描写的美国社会充满了虚伪、自私和道德沦丧的现象。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洛丽塔这样的女孩很容易沦为他人欺凌和伤害的对象。

她的父亲死后,她失去了得到关爱的机会,成为了充满孤独和脆弱的孩子。

而对她产生性幻想的男主人公亚历克斯也是在这种不友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他对洛丽塔的迷恋和侵犯,正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败坏所造成的结果。

洛丽塔悲惨结局的原因还在于她自身的无助和受害。

洛丽塔在小说中是一个无辜的少女,她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热情,但是她并没有选择自己的命运。

她成为了亚历克斯的性对象,被剥夺了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在这种痛苦和压抑下,她的性格逐渐扭曲,她渴望被关爱和被理解,但却陷入了一个个的误会和困境之中。

她无法摆脱亚历克斯的控制和束缚,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这一切都源于她自身的悲惨处境,她无法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洛丽塔悲惨结局的启示在于对于社会伦理和人性的反思。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给予了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

在这个充满虚伪和自私的社会中,我们需要保护好自己,同时也要关爱和保护他人。

我们要意识到性侵犯和伤害对受害者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我们要秉持着尊重和保护每一个人的态度。

我们也要反思自己的人性和道德观念,做一个有责任感和善良的人。

我们要建立一个更加友善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尊重和关爱。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原因分析及启示,给我们带来了对于社会伦理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我们要从小说中汲取教训,做一个有爱心和有责任感的人,建立一个更加友善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从电影《洛丽塔》看不伦之恋的伦理困境

从电影《洛丽塔》看不伦之恋的伦理困境

作者: 刀喊英
作者机构: 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厦门361024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72-7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洛丽塔》;恋童癖;乱伦;伦理身份;伦理困境
摘要:由美国著名导演阿德里安·莱恩改编的电影《洛丽塔》充满了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真挚感情,然而,由于其恋童癖和乱伦主题,《洛丽塔》也远非传统好莱坞式的爱情悲剧.从伦理学视角分析,《洛丽塔》实质上是一出伦理悲剧.悲剧根源在于男主角亨伯特复杂的伦理身份致使他的恋童癖和乱伦违背法律和社会伦理,他也因此遭遇伦理身份与乱伦、乱伦与爱情相互冲突的伦理困境,最终导致他对洛丽塔的真挚爱情不得善终,从而加速片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书两个主要人物的命运皆以悲剧告终。从洛丽塔 和亨伯特跨越雷池的那天起,悲剧的命运就已埋下 了伏笔。因为,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道德都是一 个严肃的话题,性与爱更与道德紧密相连。道德的 天平一旦失衡,必然累及个人命运及其他。 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痴情充满了形而上的虚幻和偏执。 洛丽塔对于亨伯特是一种虔敬的生命激情。但洛丽 塔永远不可能成为安娜贝尔·李,亨伯特也只是沉 浸在一厢情愿的执迷之中,他原以为洛丽塔可以给 他那份如影相随的童年恋情,但这却让他从一个绝 望跌进另一个绝望。
所作所为,对待丈夫忠诚,对待要出生的孩子温柔,身上 散发着母性光辉。婚后的洛丽塔拥有了更为独立的人格, 并完成了对不堪过去的自我救赎。
亨伯特
活在自己所营造的虚 幻的情感世界里,对 心底深处纯洁的初恋 的坚守。他的爱不被 世俗所接受的,但亨 伯特身上有一种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力量。
年少时失去母 亲和恋人的经 历使他心理发 生扭曲,只喜 欢9-14岁的少 女。 性感少女
人物形象分析
洛丽塔:
道德负债者 :轻佻、违背人伦、不计后果,追求物质享受,
对待性的态度随便,甚至主动引诱继父亨伯特。
道德意识逐渐觉醒 :认识到乱伦关系的不正当,多次质问
亨伯特:“我们这样在闷热的小木屋里生活,一起干着龌 龊的勾当,行为举止始终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究竟还要过 上多久?”并尝试逃离。
进行对自我道德的救赎 :拒绝与亨伯特重归于好并宽恕其
传统的道德观念在《洛丽塔》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小说的情节上来看: 中年人亨伯特对幼女洛丽塔的狂热的爱恋是为传统的爱情观 念所不齿的,是“非正常的”,有悖人伦的。 亨伯特为求与洛丽塔的厮守而使洛丽塔几乎处于被囚禁的
状态更是为几千年的道德规范所严禁的。
因此,小说中“畸形的爱情故事”是纳博科夫对自己的艺术 理念和创作意图的“滑稽模仿”,是借一段“荒谬的故事”阐 述作者新颖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思路。而这种艺术模式,在为传 统观念所接受之前,也是一样的“畸形”和“荒谬”。
《洛丽塔》的悲剧性
身世悲剧 情感悲剧 社会悲剧
身世 悲 剧
三岁时, 母亲因 电击去 世
十六岁 时,一 直照顾 他的姨 妈去世
安娜贝 尔·李 早逝
这些经历都促使亨伯特 成为一名喜欢9-14岁 “性感少女”的“变态” 男人。他把这些“性感 少女”们都看成是安娜 贝尔·李,尤其是洛丽 塔。然而,尽管有着这 样悲惨的身世和精神原 因,亨伯特爱上洛丽塔 的事实仍为社会所不容, 最终以死亡来接受对社 会道德秩序破坏的惩罚。
社会悲剧:
洛丽塔从小失去父亲,母亲黑兹太太自私暴躁,这 都促使了洛丽塔想要一个和蔼可亲的父亲。 学校的不恰当教育:她所在的学校看中的学生的约 会水平和对男人的吸引力。 所在的社会环境:她的第一次性经历就是在她玩伴 的挑唆下发生的,当时社会向青少年灌输不正确的性 观念。
然而,亨伯特和洛丽塔所遭受的苦难并没有 让社会对他们犯下的错误谅解,他们的行为 导致了道德天平失衡,这让洛丽塔死于难产, 亨伯特死于狱中,为们所触犯的道德原则付 出生命的代价。 亨伯特和洛丽塔触犯了社会道德原则,最终 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和社会的惩罚,也就是伦 理学所谓的受到他律性和自律性的调节作用。
《洛丽塔》
Lolita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Part 5
内容简介 人物形象分析 《洛丽塔》中的伦理道德 《洛丽塔》的悲剧性 《洛丽塔》的语言特色 《洛丽塔》的写作特色 作者对《洛丽塔》的看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ONTENTS
Part 6
Part 7
内容简介
男主角:亨伯特;女主角:洛丽塔; 亨伯特遇见并爱上12岁的洛丽塔。 为接近洛丽塔,亨伯特与黑兹太太结婚。 黑兹太太发现真相,羞愤之下出门不料遭遇车祸身亡。 亨伯特接回在夏令营的洛丽塔,与她过起非法的同居生活。 两年后,洛丽塔神秘失踪,亨伯特寻找无果。 三年后,亨伯特接到洛丽塔的来信要求资助。亨伯特见信 后立即去找洛丽塔。 重见后,洛丽塔拒绝了与亨伯特重新一起生活。亨伯特伤 感地离开洛丽塔,并找到诱拐洛丽塔的奎尔蒂,将其击毙。 亨伯特被捕。在狱中他写下了这部又名《一个白人鳏夫的 自白》的《洛丽塔》,并在开庭前去世。
情感悲剧:
他的父亲对姨妈的玩弄:这对亨伯特发展正确的爱 情观有消极的影响。
安娜贝尔·李的早逝使亨伯特深深受到了伤害。 亨伯特意识到自己性观念的异常后,希望能够改变 自己的变态行为。他结婚过起了正常的家庭生活,但 他妻子却有了外遇并要求与他离婚。 洛丽塔主动引诱亨伯特发生关系,并在两年之后从 他身边逃走; 重逢之后的洛丽塔拒绝了与亨伯特重归于好。
一。我完全拒绝接受它, 连同无知、平庸或病态的人所喜欢的 另一种中世纪的玩艺儿。”
3.对文学体裁的解构与建构
《洛丽塔》的写作特色: 具有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 具有元小说的特征。 充满黑色幽默,荒诞的情节和机智的嘲讽。 大量描写了美国的历史、地理和市井人情。
作者纳博科夫对《洛丽塔》的看法:
小说《洛丽塔》完全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是 非, 纳博科夫嘲笑对其进行道德研究和真实性研究, 认为小说
病态痴爱——一个 精神病患的苦苦挣 扎:为了将洛丽塔 留在身边不惜龌龊 近似于变态的手段。
美丽邂逅——亨伯特遭 遇致命诱惑:遇见与安 娜贝尔相似的洛丽塔使 亨伯特不能自已,然而 这邂逅也是危险的,因 为它可能毁掉两个人的 前途甚至生命。
《洛丽塔》伦理道德
在《洛丽塔》中,亨伯特亨伯特陷于一种无法脱身的伦理困 境: 一. 作为一个现代的成熟的人,亨伯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欲 望以及接下来被欲望驱动的行为将意味着伦理上的僭越和歧途。 二. 困境存在于亨伯特乱伦行为形成的过程中:亨伯特若想有 步骤地与洛丽塔接近并结合,那蒙蔽现有社会道德秩序的最好 途径就是成为洛丽塔的继父,可是成为洛丽塔的继父就意味着 在伦理关系上成为父女,父女关系应该有的伦理准则便不允许 稍有破坏。一旦两人发生性关系,那么父女关系就成为乱伦的 佐证和栅栏。 这种伦理困境折磨着亨伯特,他想:“一方面,我的身体明 白它寻求什么,另一方面我的大脑却拒绝身体的每一项请 求……禁忌勒束着我”。
只是谎言。他崇尚纯艺术, 强调作品的虚构性。他曾说:“ 对
我来说, 虚构作品的存在理由仅仅是提供我直率地称之为审美 狂乐的感觉, 这是一种在某地、以某种方式同为艺术 (好奇、 温柔、仁慈、心醉神迷)主宰的生存状态相连的感觉。” 纳博科夫十分不屑心理分析。他还说:“ 弗洛伊德学说以及
它那古怪的含义和方法在我看来是世上最大的自欺欺人之举之
《洛丽塔》的语言特色
语言的色 彩
语言的修 辞特征
语言的互 文性
A
B
C
语言 的色 彩
语言 的修 辞特 征
精美 的诗 化语 言
另类 的狂 人式 语言
充满 哲思 的语 言
无以 复加 的纤 细
夸张 的比 喻
拟人 化的 比喻
小说中互文性主要表现在对文本的解构与建构:
1.对文学“真实性”的解构与建构
2.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解构与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