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经营与管理》绪论

合集下载

畜牧业经营管理教案

畜牧业经营管理教案

畜牧业经营管理教案第一章:畜牧业经营与管理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畜牧业经营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畜牧业经营与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熟悉畜牧业经营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教学内容:1. 畜牧业经营与管理的定义和作用。

2. 畜牧业经营与管理的重要性。

3. 畜牧业经营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4. 畜牧业经营与管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畜牧业经营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 讲解:讲解畜牧业经营与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畜牧业经营与管理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畜牧业经营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5. 总结:总结本章内容,强调畜牧业经营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二章:畜牧业市场调查与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畜牧业市场调查与分析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畜牧业市场调查与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3. 熟悉畜牧业市场调查与分析的内容和步骤。

教学内容:1. 畜牧业市场调查与分析的定义和作用。

2. 畜牧业市场调查与分析的方法。

3. 畜牧业市场调查与分析的步骤。

4. 畜牧业市场调查与分析的技巧。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畜牧业市场调查与分析的基本概念。

2. 讲解:讲解畜牧业市场调查与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畜牧业市场调查与分析的内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畜牧业市场调查与分析的技巧。

5. 总结:总结本章内容,强调畜牧业市场调查与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第三章:畜牧业生产计划与管理教学目标:1. 了解畜牧业生产计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畜牧业生产计划与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3. 熟悉畜牧业生产计划与管理的内容和步骤。

教学内容:1. 畜牧业生产计划与管理的定义和作用。

2. 畜牧业生产计划与管理的方法。

3. 畜牧业生产计划与管理的步骤。

4. 畜牧业生产计划与管理的技巧。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畜牧业生产计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 讲解:讲解畜牧业生产计划与管理的方法和步骤。

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件

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件

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件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学时:48 学分: 2.5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①了解畜牧业经济管理学的学科属性,研究畜牧业经济管理学的重要意义。

②了解畜牧业经济再生产的特点。

③了解学习畜牧业经济管理学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结构,研究的方法、对象和任务。

教学重点:①畜牧业经济管理学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着重从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畜牧业经济管理学的研究、解决的问题两方面加以说明。

②学习和研究畜牧业经济管理学,必需具备畜牧业学和经济管理学两方面的知识体系,而且还需要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

③畜牧业经济再生产的特点的掌握,是学好畜牧业经济管理的必然条件。

教学难点:①畜牧业经济再生产的特点的理论的掌握与具体运用。

②畜牧业学和经济管理学相互结合,体现了科学发展的一种发展趋势,这一学科体系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理论的贡献。

畜牧业经济管理是从农业经济中分离出来的一门独立的部门经济管理学科。

随着人类进步、社会的发展,经济管理在日趋合理化、科学化、系统化,而且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它决定着其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管理以是科学,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科学技术问题,而且存在着大量的经济管理问题。

现时代人们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经济管理,比作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

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经济管理就更加重要。

学习和研究这门学科对推动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加速实现畜牧业现代化,推进人类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生存和一切生产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曾经指导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①人类为了生存,与大自然作斗争,迈开的第一步就是采集和狩猎活动,并从此逐步走向种植和饲养。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2)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2)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畜牧业概述1. 畜牧业的定义:畜牧业是指利用动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人工饲养、繁殖、管理等措施,生产肉、蛋、奶、毛、皮等畜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

它包括家畜、家禽的饲养以及与之相关的饲料生产、疾病防治、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2. 畜牧业的重要性:- 满足人类营养需求:畜产品是人体所需优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 经济价值: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生态循环:畜牧业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土地利用率。

- 社会就业:畜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3. 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传统畜牧业:以家庭为单位,手工操作,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依赖自然草地和农作物秸秆。

- 现代化畜牧业:采用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注重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

二、饲料与畜体的化学组成1. 饲料的概念:饲料是指能供给动物食用,满足其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的物质。

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 饲料的分类:- 按来源分:植物性饲料(如谷物、豆类、草料)、动物性饲料(如鱼粉、肉骨粉)、矿物质饲料(如食盐、石粉)、微生物饲料(如酵母培养物)。

- 按营养成分分:能量饲料(如玉米、大麦)、蛋白质饲料(如豆饼、鱼粉)、粗饲料(如干草、秸秆)、青绿饲料(如青草、叶菜)。

3. 畜体的化学组成:- 水分:占畜体比重最大,约为50%-70%,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 蛋白质:约占畜体16%-20%,是构成动物机体细胞、组织的主要成分,参与生长发育、繁殖和代谢。

- 脂肪:约占畜体10%-20%,是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同时具有保温、缓冲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 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糖类、淀粉和纤维,是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

- 矿物质:包括钙、磷、钾、钠、氯、镁等常量元素和铁、铜、锌、锰、碘、硒等微量元素,参与骨骼、牙齿的形成和生理功能的调节。

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件

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件

•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学时:48 学分: 2.5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①了解畜牧业经济管理学的学科属性,研究畜牧业经济管理学的重要意义。

②了解畜牧业经济再生产的特点。

③了解学习畜牧业经济管理学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结构,研究的方法、对象和任务。

教学重点:①畜牧业经济管理学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着重从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畜牧业经济管理学的研究、解决的问题两方面加以说明。

②学习和研究畜牧业经济管理学,必需具备畜牧业学和经济管理学两方面的知识体系,而且还需要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

③畜牧业经济再生产的特点的掌握,是学好畜牧业经济管理的必然条件。

教学难点:①畜牧业经济再生产的特点的理论的掌握与具体运用。

②畜牧业学和经济管理学相互结合,体现了科学发展的一种发展趋势,这一学科体系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理论的贡献。

畜牧业经济管理是从农业经济中分离出来的一门独立的部门经济管理学科。

随着人类进步、社会的发展,经济管理在日趋合理化、科学化、系统化,而且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它决定着其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管理以是科学,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科学技术问题,而且存在着大量的经济管理问题。

现时代人们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经济管理,比作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

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经济管理就更加重要。

学习和研究这门学科对推动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加速实现畜牧业现代化,推进人类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生存和一切生产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曾经指导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①人类为了生存,与大自然作斗争,迈开的第一步就是采集和狩猎活动,并从此逐步走向种植和饲养。

畜牧业经济管理--绪论

畜牧业经济管理--绪论

因此,要求收购、加工、贮藏、运输等方面密切配合。
一. 畜牧业的特点和作用
• ((二二))畜畜牧牧业业在在国国民民经经济济中中的的地地位位和和作作用用
1、提供肉、奶、蛋类等动物性食品,并为工业提供羊 毛、山羊绒、皮、鬃、兽骨、肠衣等原料。
2、促进畜牧业投入品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 加劳动就业机会。
4. 畜牧业经济管理
指对畜牧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各项活动的总称。
四.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古典管理理论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泰罗(1856-1915),他首次提出了科学管理的 概念,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被公认为“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其主要内容是: a.使 工作方法、劳动工具、工作环境标准化;b.确定合理的工作量;c.挑选和 培训工人,使其掌握标准工作方法;d.实行差别工资制
六.畜牧业发展现状和我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二)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1. 继续引入高新技术,改良畜禽的生产性能; 2. 改革传统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发展畜牧业的 工业化生产; 3. 继续和加大畜牧产业化建设,完善有关的法令 法规,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4. 实施主要畜禽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技术模式。
三经济一般是指畜牧业部门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包括生产、交换、 分配、消费等方面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3. 管理
所谓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对其所管理的对象进行的一系列实 施活动。 管理四个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的对象、管理目标、管理的办法与措施 管理具有五项功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管理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畜牧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标准

《畜牧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标准

《畜牧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标准1.1 课程的性质《畜牧企业经营与管理》是畜牧兽医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具有畜牧业经济管理必备理论知识、较高的实践技能和一定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为不断提高养殖场生产水平、发展畜牧事业服务。

1.2 设计思路理念《畜牧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是从养殖场经济管理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按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强化职业技能培养,突出职业素质养成”原则,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

教学组织上,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按照“理论指导、案例分析、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行教师、学生和现场专家共同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现场教学模式,做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相融合、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相融合,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1.3 课程设计思路《畜牧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内容的选取,是通过专业调研,遵循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建议,参照畜牧兽医行业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制订课程标准。

教学课程的设计以畜牧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为主线,强调学生实践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经营管理能力,并将教学内容归纳、整合成十五个工作任务(畜牧业经济管理概述、现代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生产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形式与产业化现代化、计划管理、市场调查、经营预测、经营决策、畜产品营销、经济核算管理、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经济活动分析、新产品的开发、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2.课程目标2.1 课程总体目标《畜牧企业经营与管理》在于帮助学生把握畜牧业经营管理的理论架构、较牢固地掌握现代养殖场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在深入地了解和把握经营管理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一定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践调研,培养学生从现代管理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和思考养殖场经营中存在问题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在战略制定、方案决策、资金筹措、营销策划、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并为学生形成职业行为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这一学习过程能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畜牧业生产与经营管理

畜牧业生产与经营管理

二、市场调查与经营决策
这一章主要讲在做畜牧业产业时前,教你如何 做市场调查、以及可行性研究:决策经营是培养 你在生产过程中,如何细分产品、选择市场目标、 以及销售策略等环节的决策能力
市场调查 通俗的讲:在做畜牧产业的时候,比如要养奶牛,
或者你办企业,你需要调查和分析所产的牛奶或者畜产品 能卖什么价格、赚不赚钱、需求量如何、有没有前途、是 不是适合我生产等方面都需要你做一下判断。
一、畜牧业概论
畜牧生产和经验管理
正因为畜牧业具有产业化的生产和经营 模式,畜牧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也就被提 出,目的是如何将畜牧业从生产、加工、 销售、一直到消费的整个环节经营好、管 理好,是新兴的一门学科。
一、畜牧业概论
我国畜牧业经营的方式
1 家庭经营 从改革开放以后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才得以
从世界水平来讲,目前我国的肉类总产量居世 界第一、禽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牛奶产量居世 界第一。
一、畜牧业概论
我国的畜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 型国家。
第二、我国的饮食习惯正在逐步转变, 第三、我国畜牧业起步较晚,人均拥有量和畜
产品的质量距离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发展空间很大。 第四、世界贸易的多元化、使我国生产的畜产 品大量出口国外。 因此,在座的各位学员,你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一 个新兴的产业,也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三、生产计划管理
畜牧业生产计划的内容 畜牧业的市场计划包括畜产品销售计划、生产
计划、饲料供应计划。 1、畜产品销售计划:主要是根据市场的需求量
及预测来编制,以此来制定生产计划。 2、畜产品的生产计划:根据销售计划的多少,
来确定生产计划,如果脱离了销售计划,则可能 导致产品的过剩或者不足,出现产销脱节。

绪论

绪论

(一)黄牛与肉牛 一 黄牛与肉牛 黄牛是我国传统的役用畜, 黄牛是我国传统的役用畜,又是重要的 肉食来源, 肉食来源,现阶段或相当长时期我国黄 牛改良的工作重点将是提高其肉用性能 为主导方向。 为主导方向。
我国肉牛业发展主要的特点与对策 1.以黄牛杂交改良为主的肉牛生产方式 . 成为牛肉生产的主要手段 2.肉牛区域化生产优势开始形成 .
绪论
一、养牛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二、世界养牛业的概况与发展趋势 三、我国养牛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养牛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挪威、瑞典 德国、美国 中国 新西兰、瑞士、
北部
2004及2005年德国的农业产值
畜牧业产值(百分比) 畜牧业产值(百分比)
Eier 鸡蛋 2,9 % Sonstige 其它 0,6 %
Rinder und Kälber 牛及牛犊 15,6 %
Milch 牛奶 43,8 %
Schafe 羊 0,4 %
Geflügel 禽类6,0 %
Schweine 猪 30,7%
二元结 构
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粮食
Late Summer pasture Southeast Alberta阿尔伯塔东南部夏末草场
12 month old calves out on grass 12月龄犊牛在吃草
Cattle grazing in the Foothills 在山脚下放牧牛
Herding feeder cattle out of pasture将架子牛赶出草场
2004 Mio €百万欧元 Rinder 牛 Milch牛奶 Schafe羊 Geflügel禽类 Schw eine猪 Eier鸡蛋 tierische Erzeugung动物性产品产值 pflanzliche Erzeugung植物性产品产量 Erzeugung total总产量 2,811 8,105 181 1,179 5,519 540 18,335 19,594 37,929 2005 Mio €百万欧元 2,891 8,111 192 1,109 5,682 542 18,913 18,208 38,69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水平为标准,达到世界同期先进水平。
根据世界各国的实践,现代畜牧业和传统畜牧业的区
别主要体现在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生产方式。
在生产技术方面:传统畜牧业的生产技术主要依
靠农牧民直接的生产经验,简单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畜禽 的生产机能进行生产;而现代畜牧业则是在认识和掌握 各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依靠科学技术,促进畜禽更好
承包经营 市场机制 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
四、畜牧业现代化
(一)畜牧业现代化的概念、内容和标志
1、畜牧业现代化的概念及意义
畜牧业现代化就是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
转变的过程,也就是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来 武装畜牧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的科学方法组织管理 畜牧业,做到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优化畜牧 业生产结构,增强其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度 提高畜牧业的劳动生产率、商品率,从而实现畜牧 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专业化,同时维护
(3)劳动力密集型的畜牧业——传统模式 以广大发展
中国家为代表,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传统畜牧业发展模式。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草地大产草少,人口多耕地少,农户多农 场少。我国的畜牧业经济由于受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投 入制约,所以,总体上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发展模式。
3.畜牧业发展趋势
(1)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大于种植
•畜牧业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3.中国近代畜牧业的特点 ➢ 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严重制约畜牧业的发展。 ➢ 列强入侵如掠夺使中国畜牧业遭受严重摧残
畜牧业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4.畜牧业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地位 提供畜产品,农作物肥料、畜力、军事装备
(战马),贸易产品等。
畜牧业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5.新中国成立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畜牧业经济。 ➢ 改革开放后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现代化的概念具有两重性,既具有历 史性又具有世界性。
所谓历史性,是指现代化是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
阶段相联系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出现的 。其包含的内容及标准将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整个 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它是一个相对的历
史性概念。
所谓世界性,是指衡量现代化的水平要以世界先
迅猛的发展。
畜牧业已由原来副业的地位提高到国民经济 主导产业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递增
2.农村居民畜牧业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
3.全国家畜存栏量大幅度增长
4.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5.肉产品结构趋于合理
6.优良畜禽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利用 7.饲料工业的建立与发展饲料工业是养殖业
地繁殖、生长、发育,实施科学的饲养管理。
在生产工具方面:传统畜牧业采用手工工具,简陋的 畜舍和设备,以人、畜力为动力;现代畜牧业则采用机 械化和电器化代替手工工具和完全适应畜禽生活要求的 现代化畜舍和设备,并以石油和电力为主要动力,生产
的基础
8.先进饲养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9.动物疫病防控体系逐步完善
10.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畜牧业经济的 机遇与挑战
(二)世界畜牧业发展概况、模式及趋势
1.畜牧业发展概况
美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
西欧各国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都超过1/2,如德国 占61%,法国占70%以上,英国占60%以上;
生 产
不断反复和不断更新的过程。
三、畜牧业经济的特点
3、畜牧业生产具有群体性、连续性和周期性。 4、畜牧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的制约和影响大,经
营风险大。 5、传统主要家庭经营,现代专业化生产潜力大。 6、畜产品综合利用率高。
四、畜牧业现代化
畜牧业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原始畜牧业经济的产生 2.中国古代畜牧业经济的特点 ➢牲畜及产品由原始氏族公有制转为奴隶主所有和农民私有。 ➢放牧和圈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得到发展。 ➢适应自然环境条件的畜种区域分布逐渐形成。 ➢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逐渐形成。
畜牧业经营与管理
二零一五年九月
畜牧业的概念
畜牧业是指从事经济动物的饲养和繁 殖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包 括动物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等领域。
绪论
一、畜牧业发展概况
(一)我国畜牧业发展概况 我国的畜牧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 以后,我国的畜牧业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和畜牧业经济进行 了一系列调整改革,放宽了农村政策,推行了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经济得到了
仅次于美国、巴西,居世界第三位。
2.畜牧业发展模式
(1)土地密集型的畜牧业——澳新模式 以澳大利亚和
新西兰为代表, 以土地投入为主,主要饲养牛、羊等草食家畜 的草地畜牧业发展模式。
(2)资本密集型的畜牧业——欧美模式 以美国和欧洲为代
表,以资本投入为主的集约化畜牧业发展模式。
又分为北美模式和欧洲模式。
三、畜牧业经济的特点
1、畜牧业生产是以第一性植物生产为基 础的第二性生产。
2、畜牧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 产相交织的生产。
•自然再生产是指畜禽依靠其

特有的新陈代谢机能,通过生

长、发育和繁殖等一系列生命

活动,不断更新其后代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是指畜牧业总产 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的生产
北欧则以畜牧业为主,丹麦、瑞典是欧洲肉奶及其制品的供 应基地;东欧国家也重视发展畜牧业,俄罗斯、捷克的畜牧 业比重均占50%以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占45%左右;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 为60%和80%;
(二)世界畜牧业发展概况、模式及趋势
1.畜牧业发展概况
从1990年起我国成为世界第一产肉大国至今, 目前猪肉、鸭肉、鹅肉、羊肉、兔肉产量位居世界 首位,蛋类、蜂蜜、绵羊奶产量名列世界第一,禽 肉和鸡肉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牛肉产量
业,而且在不断提高。
(2)在农林牧相结合的基础上,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 越来越多的服务。
(3)畜牧业生产和经营日趋社会化和集约化。 (4)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兴未艾。
二、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提供动物性食品,改善食物结构。 2、为轻工业提供原料。 3、促进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4、增加劳动就业机会。 5、扩大畜产品的出口创汇。 6、提供有机肥料,发展有机农业。 7、提供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