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学绪论

合集下载

第一章-绪论2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

第一章-绪论2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

3、质量标准严格 中药资源产品大多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质量标准严 格,对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要求高,产品应安全、 有效,质量应均一、稳定、可控,各项指标必须符合相应 各类产品的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
4、受法律法规约束
中药资源产品的开发、生产、流通、价格、广告、适用等各个环节的 管理需符合法律法规。中药资源药品需符合我国药品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统一实行国家药品标准,药品生产实行批准问好管理;药品生产、经营企 业和医疗机构生产(包括配制)、经营药品实行许可证制度;处方药与非处方 药实行了分类管理制度;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实行《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 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实验管理规范》(GCP)、《药品生产质量管 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规范化管理制度;对放 射性药品、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实行特殊管理制度等。
(1)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处方药(RX)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 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其主要特征为: ①大多为刚上市的新药,对其活性或副 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②可产生依赖性的某些药品,如麻醉药 品及精神药品。 ③本身毒性较大的药物,如医疗用毒性 药品和抗癌药物等。 ④某些疾病必须由医生和实验室进行确 诊,使用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治疗心 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抗感染药物或使用方法 有规定的药物(如注射剂)等。处方药必须由 生产企业把“凭医师处方销售、购买和使用” 的警示语醒目地印制在药品包装和说明书上。
2010年版《中国药典》大幅增加了中药 饮片标准的收载数量,为解决长期困扰中药 饮片产业发展的国家标准较少、地方炮制规 范不统一等问题迈出了重要一步。这对于提 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 有效,推动中药饮片产业健康发展,将起到积 极的作用。

(完整版)中药资源学

(完整版)中药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1、中药资源学:是研究重要资源的特点、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

2、中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使用的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对人体保健发挥作用的物质。

3、自然资源:①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②不可再生资源,如矿物资源4、中药资源的特点:①地域性:地道药材: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质量好、疗效高、产量大的药用种类。

②再生性③共存性④多用性⑤可解体性5、中药资源学的研究内容:{药用动物植物矿物资源种类及其地理分布、产量(含蕴含量)、资源更新}(1)重要资源调查的技术:传统调查技术:踏查和访问调查法、详查和样地调查法、统计报表、抽样调法现代调查技术:RS技术、GIS技术、GPS技术、3S技术(2)药用动植物资源区划与产地适宜性分析①区划:地域性、综合性、宏观性②产地适宜性分析:单品种产地适宜性区划、单项地理生态因素区划、多项自然生态区划(3)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野生抚育和可持续利用(实行围栏保护封育)野生抚育:生理生态学研究、资源学研究、生物学研究(4)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动态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研究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利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应以药物开发为中心并进行其他多产品的开发(5)积极寻找和扩大药用动植物新资源(6)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评价和监测问答题:请你为保护濒危药用动植物提出意见?答:1、要对药用动植物资源区划和进行产地适宜性分析,这样能因地制宜。

2、可以实行围栏保护封育。

3、合理开发利用研究4、积极寻找和扩大药用动植物新资源,这样能取代那些濒危的药用动植物资源。

第二章:传统的中药资源区划及其资源状况1、关药区:野山参、关黄柏2、怀药区: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3、浙药区:浙贝母、麦冬、玄参、白术、白芍、杭菊花、延胡索、温郁金4、川药区:川芎、川附子、川牛膝、川贝母5、南药区:广藿香6、蒙药区:黄芪、甘草、知母7、维药区:肉苁蓉、甘草、锁阳、阿魏、枸杞8、藏药区:冬虫夏草、大黄、甘松9、海药区:昆布、海藻、石决明、牡蛎第三章:中药资源自然属性的构成1、药用植物种类(87%)①藻类②菌类③地衣类④苔藓类⑤蕨类⑥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2、药用动物种类(12%)3、药用矿物种类(不足1%)第四章:中药资源的应用种类1、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而中药材又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2、民间药:也称草药,是指在局部地区的草药医生和民间用来防止疾病的天然药物和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用药,无医药理论指导,也无统一的加工炮制工艺3、民族药:我们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3700多种)(1)藏药(2)蒙药(3)维药(4)傣药(5)壮药(6)其他民族药第五章: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三大自然区域:(1)东部季风区域:以纬向分布最为明显(东部湿润)(2)西北干旱区域:以经向分布最为明显(西北干旱)(3)青藏高寒区域:以垂直分布最为明显(青藏高寒)第六章:中药资源的垂直性分布1、植物的垂直分布受:山林的水平地带的制约、山体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地形、基质、局部气候等影响2、中药资源垂直分布具有以下特点:①一般山体越高,垂直分布的种类越多,种类的构成也越复杂②每一个山地的药用植物垂直分布带谱的基质与该山体所在地的药用植物水平地带分布类型是一致的,在一个山体只能看到它所在的水平地带以北的植物类型③从低温山地到高温山地,药用植物的垂直分布带谱有繁到简,垂直带的高度也逐渐的有高到底④从东部的湿润地区到西北的干旱地区,药用植物的垂直带谱逐渐由少到多,而垂直带的高度逐渐增高第七章+第九章:中药资源蕴藏量和中药资源调查1、①蕴藏量:是指某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区域范围内的自然蓄积量,分为总蕴藏量和可利用的蕴藏量②产量:是指家种(养)的药用动植物的生产量③单体产量:指一株(只)药用动植物资源药用的平均产量④经济量:是指药用动植物在一定时期和区域内具有经济效益的那部分蕴藏量。

《中药学-绪论》课件

《中药学-绪论》课件
服用时间
中药宜在饭前或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 服用,以免影响药效。同时需注意与 西药间隔一段时间,以免产生药物相 互作用。
中药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副作用
中药并非无毒,部分中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 、过敏等。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严格遵医嘱,如有不适及 时停药并就医。
注意事项
中药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避免与西药 同时使用或产生不良反应。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 在使用中药时需特别谨慎,遵循医生指导。
05
中药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现代化生产技术
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中药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 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质量控制标准
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加强中药材的品质鉴定和质量监 测,确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创新药物研发
加强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中药进行 二次开发,发掘新的治疗作用和应用领域。
家种栽培
通过种植技术,在农田中种植药材,如枸杞、菊花等。
动物捕捉
捕捉野生动物类药材,如鹿茸、麝香等。
加工保存
对采集的药材进行初步加工,如晾晒、烘干等,以保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中药的炮制工艺
净制
去除药材中的杂质和 非药用部分,使药材 纯净。
切制
将药材切成不同规格 的片、段、块等,以 便于炮制和制剂。
炒制
通过加热翻炒的方法 ,使药材干燥、变色 ,并增强其药效。
炙制
将药材放在火上烤炙 ,使其软化、变色, 增强其药效。
蒸制
将药材放在蒸气中蒸 煮,使其软化、变色 ,增强其药效。
中药炮制的目的与意义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 通过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某些药 物的毒性,如生半夏经过炮制后 可以降低其毒性。

[课件]药用植物资源学-绪论PPT

[课件]药用植物资源学-绪论PPT

2. 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
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繁多、来源复杂、分布零散、性质 各异,它们在自然界均占有特定的位置,也都具有各自 的特点。归纳起来药用植物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地域性 (二) 分散性 (三) 有限性和可解体性 (四) 可再生性 (五) 多用性 (六) 国际性
3. 药用植物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药用植物资源学的形成
我国是开发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最早、最完善的国家。

我国古代本草学家、药学家编纂了大量的本草书籍,具有代表性
的有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经 史证类备急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本草纲目拾 遗》、《植物名实图考》等。 在众多的本草书籍中,以《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 《植物名实图考》最具代表性。 李时珍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有关书籍, 深入群众,身历深山僻壤,走遍湖广八省区,完成近200万 字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是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知识的全 面总结。
王文全, 沈连生. 中药资源学.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4年4月4 日. 1-279.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药资源与自然和社会环 境 第二章 我国的中药资源与中药区 划 第三章 地道药材资源 第四章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 第五章 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六章 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 用 第七章 中药资源调查研究方法 第八章 中药资源的信息管理和知 识产权保护 第九章 中药资源的经济学分析
《药典》标准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 (1)中药材名称,包括汉语拼音、药材拉丁学名等名称。按(命名的 技术要求)和卫生部下发的《中药命名原则》制定。 (2)来源,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的中文名、拉丁学 名、药用部位、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等。 (3)性状指标,包括药材的形态、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断面、 气味等特怔。 (4)鉴别指标,包括经验鉴别、显微鉴别、一般理化鉴别、色谱鉴别 和光谱鉴别等。选用方法要求专属、灵敏、快速、简便。 (5)检测指标,包括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和有机氯类 农药残留量、黄曲霉毒素等,应按药典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查。 (6)含量测定,凡已知有效成分、毒性成分及能反映药材内在质量的 指标成分的,均应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包括测定指标方法的选择、方法 学考察和含量限(幅)度的制定等。 (7)加工炮制方法。 (8)功能与生治、用法与用量、禁忌、注意事项及贮藏等。 (9)起草说明,说明制订质量标准中各个项目的理由,及规定各项目 指标的依据、技术条件和注意事项等。

1 第一章中药资源学绪论

1 第一章中药资源学绪论

• 自然资源:再生性资源如药用植物和药用 动物;药用矿物属非再生性资源。
• 非自然资源:人工栽培、养殖以及利用生 物技术所生产的中药资源。
• 中药资源不仅包括传统的中药资源,还包
民间药(草药)资源和民族药(藏药、蒙药、 维药、傣药、壮药、苗药等)资源。
中药资源现状
• 1983--1988年我国开展的规模最大、历时5 年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普查统 计,我国中药资源种类12807种,其中药用植 物有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
• ④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建立优质种源的繁育 技术、道地中药材规范化与现代结合的保护方法与措施;
• 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中药新资源、 新品种、人工替代品等的综合开发利用。
中药资源学的任务
1、来用科学方法调查中药资源的种类和蕴藏量 ■调查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品质、分布、蕴
人类的主要粮食绝大部分只来自8种植物:小麦、 稻米、玉米、大麦、燕麦、高梁、小米和黑麦。
■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已利用者不足 10%, 已经人工栽培的植物药约250种,动物 药的人工驯养种类则更少。
4、积极寻找和扩大新品种、新资源 ■从秦、汉到清末,本草著作约有400多种,收
载药物近3000多种。而今已利用进入商品流 通的约1150种,常用800多种,尚有大部分未 被开发利用。 ■现代科学实验结果已经证明,生物亲缘关系 相近的物种,不仅外部形态特征相似。由于 生物的遗传特性,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也可能 比较相似。 ■中药资源约有1万多种,尚有大量的草药未被 开发利用。
市貌、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二)中药资源是中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 作为中药产业的生产资料,中药资源直接
关系到中药软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 中药保健食品、中药兽药和饲料、中药农 药等多条生产和销售链的正常运作。

《中药学-绪论》课件

《中药学-绪论》课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药学内涵丰富,包括中药药性、 功效、配伍规律、炮制方法、临 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学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 丰富的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法。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中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通过长期实践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 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03
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中国古 代哲学思想,认为 万物皆有阴阳对立、 相互依存、相互转 化
五行学说:将自然 界分为金、木、水、 火、土五种基本要 素,相互制约、相 互影响
中药与阴阳五行: 中药的药性、功效 与阴阳五行学说密 切相关,如寒凉药 属阴,温热药属阳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 药学中的应用:指 导中药的分类、功 效、配伍等方面, 为中药学提供理论 基础
《中药学-绪论》 PPT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中药的配伍禁忌 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学概述 中药的性能特点 中药的煎煮与服用方法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内涵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药性、功效、 配伍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注重实践与应用,强调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临床疗效 的观察与评 煎熬,保持药效
特殊药物煎煮方法:先煎、后下、 包煎等特殊煎煮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煎煮时间掌握:根据药物性质和 功效,合理安排煎煮时间
注意事项:避免过度煎煮导致药 效损失,注意安全使用
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特殊药物:易挥 发、易氧化的药 物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中药专业)一、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与地位:中药资源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生在学习完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学后上的另一门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教学及教学实习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对中药资源的在制药、中药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今后从事中药研究及中药工作有一个基础及帮助。

2、知识要求:掌握中药类植物生长的环境要求、环境特征、环境特性、中药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结构特点、中药资源(中药新资源)的调查方法步骤及调查手段;熟悉常见中药材资源品种的种植、加工、分布、中药资源与化学的关系;中药资源的保护及更新内容;新的中药资源寻找及寻找方法及过程;了解中药资源学研究的意义及现代研究的进展。

3、能力要求:本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除完成教材上相关的内容讲授外,还应现代中药资源研究新内容和研究新方法作介绍,要求学生认真作好笔记和完成相关的作业;实习调查时,学生应在教师和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完成调查方法应用及调查实习报告撰写,分析调查成功经验和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认真完成实习报告。

通过具体的资源调查实习,学生具有初步资源的调查方法及手段和实际操作技能,为学习生药学、制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和药物合成反应等课程奠定相关。

学生今后可从事中药资源开发、中药新药生产、中药学研究、中药药理等相关的工作。

也为学习中药GAP生产技术、中药农业工程、中药新产品开发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在今后的中药研究、开发及从事中药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数分配1、要求:掌握中药类植物生长的环境要求、环境特征、环境特性、中药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结构特点、中药资源(中药新资源)的调查方法步骤及调查手段;熟悉常见中药材资源品种的种植、加工、分布、中药资源与化学的关系;中药资源的保护及更新内容;以选定的教材为基础,讲授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有时还辅以挂图和实物(药材品种、地图等),以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药资源学复习提纲(2012.12)

中药资源学复习提纲(2012.12)

中药资源学复习提纲(2012.12)第一章绪论一、中药资源的概念及特点(一)中药资源的概念1、资源:泛指可供利用的天然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

2.中药资源:是指用作药物和医疗保健用途的一切天然资源,包括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资源。

生物药资源(包括药用植物、药用动物)非生物药资源(矿物药)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药用动物:全体、分泌物、病理产物、生理产物、排泄物等;常见的药用矿物:自然界天然矿石、以矿物为原料的加工品、动物或动物骨骼化石。

* 广义的中药资源:包括栽培和饲养的药用植物和动物,以及利用生物技术繁殖的个体和产生的活性有效物质。

(二)中药资源的特点1、可再生性:具有自然更新和可人为扩大繁殖能力的特性。

2、地域性:“道地药材”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质量好、疗效高的药用种类,如川黄连、秦归、云木香、广藿香3、动态性:包括宏观的种群更新、群落更新,也包括资源生物体内活性物质的动态变化4、有限性和可解体性:蕴藏量是有限的。

种群中的个体减少到一定数量时,某些药用种类的种质就有丧失的危险,从而导致某些再生性中药资源种类的解体。

5、有价性:有用性,价值的高低(①是自然资源本身价值,天然产生的价值;②是基于人类劳动投入此产品的价值)决定于其稀缺性和开发利用的条件(如地理条件等)6、多样性和多用性:生物资源具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等。

许多中药资源具有多种用途,既可直接入药,又能从中提取制药的原料,有的还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

对于一种资源生物来说,其不同部位,含有多种有用化学成分7、国际性:有些药用种类分布广泛,遍及各国;不同国家对近似药材研究不同;每年国外进出口大量药材。

二、中药资源学的概念中药资源学Resource Science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中药资源学: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地理分布、时间、空间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学科。

* 中药资源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自然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兼有管理学科性质的新兴边缘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资源学
主讲人:罗明华 Email: mhemei@
绪论
一、中药资源与中药资源学
(一)中药资源及其范畴
资源是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包括自然资源 与非自然资源。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分布 的各种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 和。
(二)中药资源学
中药资源学(Resource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蕴藏 量、品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科学。

《中国药材资源地图集》

《中国民间单验方》。
▪ 这项工作的完成,是对我国几千年来中药资
源调查研究工作的科学总结,也标志着中药资
源学科的形成。
中药资源学的奠基人与传承人
周荣汉教授
王文全教授
1、1987年8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在部分高 等院校试办中药资源学专业。
2、1993年5月由周荣汉主编出版了第一本 《中药资源学》。
三、中药资源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 (一)中药资源学科的发展历史 ▪ (二)中药资源学科的形成 ▪ (三)中药资源学科的发展
(一)中药资源学科的发展历史
1、《诗经》叙述了葛、苓、芍药.、蒿、芩等50多种药 用 植物的采集、性状、产地等。
2、《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 365种,按上、中、下三品分类,每种药物记载了它的 功能主治,很多药物还记载了生长地,有些还记载了 识别特征与方法。
▪ 中药资源的现状及其发展动态,是制定中药产业发展
规划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
利用的基础。
五、中药资源学与相关学科 的关系和教学要求
(一)中药资源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植物学和动物学 植物学(botany)和动物学(zoology) 是中药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知识。
2、生态学和生理学 生态环境对药用生物的分布和生长发育
我国古代重要本草著作
书名 神农本草经
作者 不祥
年代 东汉末年
说明
3卷,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 120种,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120中,无毒、 有毒均有;下品125种,多毒,不可久服。特点: 我国最早的本草著作。汉代以前药物的总结。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唐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 草 (证类本草)
(二)中药资源学科的形成
1、根据1982年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 从1983年开始进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 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由4万多人参加了这次 调查研究工作,历时5年。
2、1993年整理编纂出版了《中国中药资源书》:
▪ 包括:《中国中药资源》

《中国中药资源志要》

《中国中药区划》

《中国常用中药材》
3、梁代陶弘景撰著《神农本草经集注》,收载药物达730种, 每一种药物均有较详细的记述,包括药物的性味、主治、 产地、采集、加工等。
4、明代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它载药1892种,药图 1109幅,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药物著作之一。
5、清代,吴其浚编著了《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 实图考》, 分别收载植物838种和1714种。种类特征以及 采收加工技术等多方面。
究,满足中药资源的社会需求; 3. 要系统研究中药资源的科学管理、保护和利用的理论和
技术体系,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四、中药资源学科的主要研究任务
(一)中药资源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资源的种类、储量和可利用采收量,不同地区、不
同条件、不同种类以及不同采收期资源的质量,资源的 储备和社会需求量,这些均属于中药资源学科的基本研 究内容。 (二)中药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 4、在知识上,要掌握我国中药资源的构 成、自然分布和中药区划、常用地道药材 的分布格局、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途 径。
▪ 5、在技术上,要掌握中药材规范化生产 的基本环节、中药资源保护的基本措施以 及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管理方法。
再 见!
都具有重要的限制作用,对药材的质量也 具有重要的影响。
▪ 5、中药鉴定学
▪ 中药鉴定学(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是中药资源质量评价 的基础知识。中药材真、伪、优、劣的鉴 定,都离不开中药鉴定学的知识和技能。
3、药用植物栽培学与药用动物饲养学

陶弘景
苏敬等22 人
南北朝梁代 (520)
唐显庆四年 (659)
7卷,载药730种。首叙药性之源,论病名之诊, 次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各一 品,有名未用三品。特点:现存第一本有确切 年代和作者的最早本草。 本草学祖本。
53卷(正文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图经7 卷)。载药844种。特点:我国第一部官修药典。 比欧洲Nürnberg(1542)药典早883年。收载 图,进口药、香料等。
▪ 应加强实践,在调查中培养能力。
▪ 2、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掌握中药资 源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培养既具有深 厚理论功底又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复合型 人才。
▪ 3、在理论上,要能够总体把握保证中药 资源可持续的技术路线和社会基础,了解 中药资源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深刻认识中药材质量形成的机制以及地道 药材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 1、在学习方法上,应以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相 关书籍、期刊和网络文献资料的阅读相结合。
▪ 通过课程教学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的 学习;通过课外阅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以 及近期相关技术成果。要善于将其它基础学科 的知识与本课程的学习有机结合,做到多学科 知识的融汇贯通,深刻理解中药资源的理论与 技术体系。
唐慎微
宋徽宗大观 载药1744种。特点:现存最早的原著完整本草。
2年(1108)
为一本集历代本草学大成之作。由政府派人修 订3次,收集医家和民间大量单方、验方,补充
了经史文献中记载的大量药物资料。现在流传
的《神农本草经》是从《证类本草》中辑录下
来的。
本草纲目
李时珍
明万历24年 (1596)
52卷,列为16部,标明为纲,列事为目。载药 1892种,附方11096条。我国本草巨著。达尔文 称它作“中国的百科全书”,本书出版以后,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珍视。
中药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是中药资源学的基础。调查 某个地区中药资源的种类、品质、分布、蕴藏量、可采 收量和濒危程度,是开展中药资源学研究的工作基础, 也是制订该地区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规划和保护措施的 基本依据。
(三)中药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定向培 育
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的科 学利用和人工资源定向培育的有关理论和 技术是中药资源学科重要的研究任务。
8、王文全、沈连生主编的北京市精品教材《中药 资源学》2004年出版,
9、郑汉臣主编的《生药资源学》也于2004年出版。
(三)中药资源学科的发展
▪ 在近一个时期内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 要深入探索药材质量形成的生物与环境机制,特别是地
道药材形成的机制,实现中药材生产质量的人工调控; 2. 要大力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以及新资源开发利用的研
(四)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新资源开发。
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
深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
(五)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拯救珍稀濒危药用物
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适度扩大社会紧缺资源的再生产,
是保证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技术措施。
(六)中药资源的科学管理
药用植物栽培学(cultivativition)和药 用动物饲养学(thremmatology)是资源 人工培育的重要学科。
4、天然药物化学与其他有关化学
中药材质量优劣的评定,药用活性成分及 其含量的分析测定是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手 段,需要多种化学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这 项工作。
(二)学习方法方法和要求
二、中药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药资源是人类健康事业的物质保障. 中药资源作为人类防病治病的物质,中药饮片、中成药是中医防
病治病的主要手段。 (二)中药资源是中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医药行业,中药资源是中药产业的生产原料。 中药工业企业 1100多家,生产剂型 40余种 8000多种中成药。经 营中药材品种1000种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多万km2,产量超 过35万吨。许多地方政府都把中药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 点。 (三)中药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药资源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其采收利用和加工都会对地区 生态环境构成一定影响。
3、罗天浩主编的《森林药物资源学》1994 年出版,
4、叶万辉、陆兆华主编的《中药资源学引论》 1995年出版,
5、张康健、王蓝主编的《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学》1997年出版,
6、陈焕亮、卢晓东主编的《中药资源学》1998年 出版,
7、张思迪、郑汉臣主编的《中国濒危野生药用动 植物资源的保护》2000年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