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大学教学大纲_中药资源学

大学教学大纲_中药资源学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resource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第一部分大纲说明课程代码:S0912开课时间:第二学期总学时数:36学时开课部门:教学实验中心、生药教研室授课对象:硕士生考核方式:开卷考试40%,研究报告30%,平时成绩30%预修课程:药用植物学或中药学主讲教师:可燕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教材:周秀佳,《中药资源学---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资料:张荣汉,《中药资源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版。

郑汉臣,《生药资源学》,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文全,《中药资源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教学的任务和目的:中药资源学是一门多学科、跨学科性质的新兴边缘学科,也是一门中药学与资源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为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地理分布、时空变化、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断增加,许多药用动植物资源面临日益减少乃至濒危的境地,本科程开设目标在于让更多的中医药研究及从业者了解中药资源的现状,更好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药用资源。

第一章绪论1.主要内容介绍中药资源学的概念、中药资源学的意义,中药资源学的发展历史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2.教学要求了解中药资源学的概念、意义、发展历史及其主要研内容,明晰中药资源学教学目标。

第二章中药资源与自然和社会环境1.主要内容介绍中药资源与非生物因素如光照条件、水分条件、空气条件、温度条件和土壤条件等的相关性,及与生物因素如植物因素、动物因素和人类经济和社会的相关性。

2.教学要求了解生境的概念,了解中药资源与其生存和周围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第三章中药资源的种类与分布1.主要内容介绍我国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我国药用动植物的9个分布区的行政区划、气候植被特点和主要中药资源种类。

中药资源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教学大纲中药资源教学大纲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中药资源的教学也日益重要。

中药资源教学大纲作为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的作用。

它旨在培养学生对中药资源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他们的中药资源利用能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中药资源的概述中药资源是指中药材的来源和特点。

中药材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中药资源教学大纲应包括中药资源的分类、特点和分布情况等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中药资源的基本情况。

二、中药资源的采集与加工中药资源的采集与加工是中药学中的重要环节。

中药资源教学大纲应包括中药资源的采集方法、采集时间和采集地点的选择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药资源的采集规范和注意事项。

同时,还应介绍中药资源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让学生了解中药资源的加工过程和技术。

三、中药资源的质量评价中药资源的质量评价是中药学中的重要内容。

中药资源教学大纲应包括中药资源的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药资源的质量要求和评价标准。

同时,还应介绍中药资源的质量控制方法和质量控制技术,让学生了解中药资源的质量控制原则和方法。

四、中药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药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中药学中的重要内容。

中药资源教学大纲应包括中药资源的利用方法和利用价值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药资源的利用途径和利用价值。

同时,还应介绍中药资源的开发方法和开发技术,让学生了解中药资源的开发原则和方法。

五、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中药学中的重要任务。

中药资源教学大纲应包括中药资源的保护方法和保护措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药资源的保护原则和方法。

同时,还应介绍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法和可持续利用技术,让学生了解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和方法。

六、中药资源的研究与创新中药资源的研究与创新是中药学中的重要内容。

中药资源教学大纲应包括中药资源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药资源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

《中药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4301789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修读学期第六学期学分 2 学时3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先修课程中药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中药资源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蕴藏量、品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自然科学,是在生物学、农学、林学、中药学、地理学、化学和管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吸取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学科、跨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中药资源的构成与分类;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和道地药材;中药资源的调查;中药资源的化学成分;中药资源评价; 中药资源的开发与与可持续利用、中药资源的保护;中药资源的管理等内容。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掌握:1. 握中药资源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 中药资源的调查方法步骤及调查手段;3. 中药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结构特点;4. 常见中药材资源品种的种植、加工、分布;5. 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与利用;6. 本学科的研究的意义及现代研究的进展。

四、课程学时学分、教学要求及主要教学内容(一) 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学时分配章节主要内容总学时讲授实践第1章绪论 4 4 0第2章中药资源的构成 6 6 0第3章我国的中药资源 6 6 0第4章中药资源调查 2 2 0第5章中药资源的化学成分 6 6 0第6章中药资源评价 2 2 0第7章中药资源开发利用 2 2 0第8章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4 4 0第9章中药资源管理 4 4 0(二) 课程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自然资源的概念、类型和基本属性;2.掌握中药与中药资源;掌握中药资源的属性;3.熟悉中药资源的地位和作用;4.了解中药资源学科的形成和发展;5.了解中药资源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完整版)中药资源学

(完整版)中药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1、中药资源学:是研究重要资源的特点、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

2、中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使用的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对人体保健发挥作用的物质。

3、自然资源:①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②不可再生资源,如矿物资源4、中药资源的特点:①地域性:地道药材: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质量好、疗效高、产量大的药用种类。

②再生性③共存性④多用性⑤可解体性5、中药资源学的研究内容:{药用动物植物矿物资源种类及其地理分布、产量(含蕴含量)、资源更新}(1)重要资源调查的技术:传统调查技术:踏查和访问调查法、详查和样地调查法、统计报表、抽样调法现代调查技术:RS技术、GIS技术、GPS技术、3S技术(2)药用动植物资源区划与产地适宜性分析①区划:地域性、综合性、宏观性②产地适宜性分析:单品种产地适宜性区划、单项地理生态因素区划、多项自然生态区划(3)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野生抚育和可持续利用(实行围栏保护封育)野生抚育:生理生态学研究、资源学研究、生物学研究(4)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动态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研究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利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应以药物开发为中心并进行其他多产品的开发(5)积极寻找和扩大药用动植物新资源(6)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评价和监测问答题:请你为保护濒危药用动植物提出意见?答:1、要对药用动植物资源区划和进行产地适宜性分析,这样能因地制宜。

2、可以实行围栏保护封育。

3、合理开发利用研究4、积极寻找和扩大药用动植物新资源,这样能取代那些濒危的药用动植物资源。

第二章:传统的中药资源区划及其资源状况1、关药区:野山参、关黄柏2、怀药区: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3、浙药区:浙贝母、麦冬、玄参、白术、白芍、杭菊花、延胡索、温郁金4、川药区:川芎、川附子、川牛膝、川贝母5、南药区:广藿香6、蒙药区:黄芪、甘草、知母7、维药区:肉苁蓉、甘草、锁阳、阿魏、枸杞8、藏药区:冬虫夏草、大黄、甘松9、海药区:昆布、海藻、石决明、牡蛎第三章:中药资源自然属性的构成1、药用植物种类(87%)①藻类②菌类③地衣类④苔藓类⑤蕨类⑥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2、药用动物种类(12%)3、药用矿物种类(不足1%)第四章:中药资源的应用种类1、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而中药材又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2、民间药:也称草药,是指在局部地区的草药医生和民间用来防止疾病的天然药物和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用药,无医药理论指导,也无统一的加工炮制工艺3、民族药:我们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3700多种)(1)藏药(2)蒙药(3)维药(4)傣药(5)壮药(6)其他民族药第五章: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三大自然区域:(1)东部季风区域:以纬向分布最为明显(东部湿润)(2)西北干旱区域:以经向分布最为明显(西北干旱)(3)青藏高寒区域:以垂直分布最为明显(青藏高寒)第六章:中药资源的垂直性分布1、植物的垂直分布受:山林的水平地带的制约、山体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地形、基质、局部气候等影响2、中药资源垂直分布具有以下特点:①一般山体越高,垂直分布的种类越多,种类的构成也越复杂②每一个山地的药用植物垂直分布带谱的基质与该山体所在地的药用植物水平地带分布类型是一致的,在一个山体只能看到它所在的水平地带以北的植物类型③从低温山地到高温山地,药用植物的垂直分布带谱有繁到简,垂直带的高度也逐渐的有高到底④从东部的湿润地区到西北的干旱地区,药用植物的垂直带谱逐渐由少到多,而垂直带的高度逐渐增高第七章+第九章:中药资源蕴藏量和中药资源调查1、①蕴藏量:是指某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区域范围内的自然蓄积量,分为总蕴藏量和可利用的蕴藏量②产量:是指家种(养)的药用动植物的生产量③单体产量:指一株(只)药用动植物资源药用的平均产量④经济量:是指药用动植物在一定时期和区域内具有经济效益的那部分蕴藏量。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中药资源学是一门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中药资源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了解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方法,培养学生对中药产业发展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中药资源的分类、分布、生态和生物学特性等基本知识。

2、了解中药资源的采集、加工、贮藏和保护方法,以及中药的质量评价和安全性保障措施。

3、掌握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和创新方法,了解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

4、了解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策略,培养学生对中药产业发展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

三、课程内容1、中药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系统。

2、中药资源的分布、生态和生物学特性。

3、中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贮藏方法,以及中药的质量评价和安全性保障措施。

4、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和创新方法,包括提取工艺、分离纯化、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等。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包括药效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临床试验等。

6、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策略,包括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社区参与等。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使学生掌握中药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实验操作: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中药资源的采集、加工、贮藏和评价等实践技能。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中药新药研发案例,使学生了解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和创新方法。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5、网络辅助教学: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中药资源学学习资源和互动交流机会。

五、评估方式1、课堂提问和表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思考能力。

2、实验操作报告: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后,撰写实验报告,展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总结能力。

3、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形式,全面考察学生对中药资源学理论和实践的掌握情况。

六、课程资源1、教材和参考书:提供中药资源学的教材和参考书,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Science of 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总学时:32 讲授学时:32学分:2先修课程:生物化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适用专业:中药学开课单位:医学院一、课程简介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形成、种类构成、质量与数量组合、地理分布、时空变化规律、开发与综合利用,以及保护和管理的科学。

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到中药资源学性质、任务和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特别是药材产量与质量、可持续利用、新资源的寻找与开发利用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在理论上能总体把握保证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路线和社会基础,深刻认识中药材质量形成的机制以及地道药材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了解中药资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在知识上掌握我国中药资源的构成、自然分布和中药区划、药材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资源开发利用途径等。

在技术上掌握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基本环节、中药资源保护的基本措施以及中药资源调查研究和科学管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1.1 自然资源与中药资源1.2 中药资源学的形成与发展1.3 中药资源学研究的目标与任务教学要求:1.掌握中药资源、中药资源学概念、中药资源的范畴及特点。

2.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了解中药资源学形成、发展及研究目标任务。

授课方式:讲授第二章中药资源的种类与构成(2学时)教学内容:2.1 按自然属性划分的中药资源种类与构成2.2 按社会属性划分的中药资源种类与构成2.3 按生产特点和来源划分的中药资源种类与构成教学要求:1.掌握我国植物类中药资源的分布及特点,主要民族药的构成。

2.理解动物及矿物类中药资源。

3.了解源于野生、人工、生物技术、进口、引种的中药资源。

授课方式:讲授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分布与区划(4学时)教学内容:3.1 中药资源的分布3.2 中药资源区划教学要求:1.掌握我国中药资源区划系统及其代表性药材。

中药资源学课程设计

中药资源学课程设计

中药资源学课程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对中药资源的认识,介绍其基本概念、分类、起源、资源区划和保护等内容,使学生对中药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授课内容和方式主要内容1.中药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中药资源的起源和演化过程3.中药资源的地理分布和资源区划4.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授课方式1.理论授课:通过讲述相关理论知识,的方式介绍中药资源学的基础知识。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操作、田间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操作,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实际应用。

教学计划第一章中药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第一节中药资源的基本概念1.中药资源的概念和定义2.中药资源的结构和分类3.中药资源的生态环境第二节中药材的分类1.按物候期的分类2.按生长习性和用途的分类3.按药用部位的分类第二章中药资源的起源和演化过程第一节中药资源的起源1.中国中药的起源2.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第二节中药资源的演化过程1.中药资源的演化历史2.中国中药资源的地域分布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地理分布和资源区划第一节中药资源的地理分布1.华北中药资源2.华南中药资源3.西南中药资源4.西北中药资源5.东北中药资源第二节中药资源的资源区划1.中药资源的分级和管理2.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第四章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第一节中药资源的保护1.中药资源的濒危和保护2.中药资源的种质资源保护第二节中药资源的利用1.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2.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限制和问题实践操作1.认识中药材的基本属性2.药材基源的调查和研究3.中药材的收获、制备和加工技术实验4.中药材的鉴定与评价实验课程评估1.期末考试成绩2.实验报告成绩3.课堂表现成绩教学资源1.参考书目:–《中国植物志》录取的中草药的概述–《中国药典》2.实验设备:–分离器、微波炉、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3.实验教材:–《中药资源学实验教材》总结本课程主要讲述了中药资源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旨在让学生掌握中药资源的分类、起源、资源区划和保护等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实际应用,达到对中药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的目的。

中药学教学大纲纲要大纲.docx

中药学教学大纲纲要大纲.docx

中药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参考 累 教 教学目标 学时 计 学 理 实 学 方 论践时 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2讲 1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 总授 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 论用药的需要。

第2.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 一般采收原则 .章第 中药产地、采集两节。

11讲 1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二 授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章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2.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第 中药的炮制。

11讲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火制三授 法等常用炮制方法章第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22讲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四毒性五节。

授 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章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举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 意义。

例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 与药物性味的关系。

影响升降浮 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 导意义。

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 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7.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 中药的配伍22讲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 五授 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章第 用药禁忌。

22讲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六授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内容章第 用药剂量及煎煮时间与方法七章各 1. 发散风寒药论 掌握:麻黄 桂枝 紫苏叶 (附 第 紫苏梗 ) 防风 荆芥 羌活白芷一熟悉:香薷 细辛苍耳子 (附章苍耳草 ) 生姜 (附生姜皮生姜汁 ) 藁本 辛夷 参考:葱白 胡荽 柽柳 (注: 各章节中的附药一般为参考药 )2.发散风热药掌握:薄荷 牛蒡子 桑叶 菊 花 葛根(附葛花) 柴胡 熟悉:升麻 蝉蜕 蔓荆子了解:淡豆豉 (附大豆黄卷 )解表药的识别与鉴赏参考:浮萍木贼实验:解表药的识别与鉴赏22 讲 1.熟悉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授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资源学Resources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1112020068)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一、课程说明1、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地理分布、时(间)、空(间)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专业课之一。

Resources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s a comprehensive applied science to study resources type, quantity, quality, distribu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reasonable utilization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 in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药资源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中药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在掌握中药资源的分布规律和调查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经济效益的优化技术,合理安排中药资源的采收、加工和综合利用等,为人民保健事业和制药工业提供质优量足的中药材原料,培养学生既具有深厚中药资源理论功底,又具有一定实践操作的技能。

Through systematic study in the course,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mastering the distribution rules and investigation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resources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students are capable of using economic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he harvest, processing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medicines resources, provide sufficient amount of raw Chinese herbal medicinal materials for health care and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possess theory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have certain practical skills.2、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掌握中药资源和中药资源学的基本概念。

掌握我国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掌握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方法。

掌握药用植物的资源化学和植物化学分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药材的品质形成及影响因素。

掌握道地药材的基本概念及特征,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变迁与发展。

掌握《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中药材规范化种(养)植(殖)的技术要求及认证标准。

掌握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方法和途径。

了解中药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The basic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resources and resources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in species,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methods. Basic theory of resources chemistry and chemotaxonomy of plant. Forming of the quality of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influence factors.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eo-authentic Chinese crude drugs,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eir formation, change and development. Master the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standards of normalized planting and raising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Master the methods and means for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 Understand the basic methods and measure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3、学分:34、学时:515、性质:必修课6、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教材:郭巧生主编《药用植物资源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8月;周荣汉、段金廒主编《植物化学分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3月。

主要参考书:段金廒、周荣汉主编《中药资源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1月;王文全主编《中药资源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9月;周荣汉、段金廒主编《植物化学分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0月。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3学时)[基本内容]1.中药资源的概念、范畴、特征及作用2.中药资源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3.中药资源学的范围和任务4.中药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5.中药资源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基本要求]1.掌握“资源”、“中药资源”、“中药资源学”的含义;掌握中药资源的特征。

2.熟悉中药资源学研究内容。

3.了解中药资源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4.明确中药资源学的学习任务。

5. 了解中药资源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中药资源的种类(1.5学时)[基本内容]1.药用植物资源种类2.药用动物资源种类3.药用矿物资源种类[基本要求]了解我国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矿物资源的种类和组成。

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分布和区划(1.5学时)[基本内容]1.中国地势和气候特点2.中药资源分布概况3.中药资源区划[基本要求]1. 了解我国地势和气候特点,掌握我国中药资源的分布区概况,熟悉各分布区的资源优势。

2. 了解中药区划的目的、任务和原则,了解我国中药区划系统。

第四章药用植物资源的蕴藏量(3学时)[基本内容]1. 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我国各省区药用植物蕴藏量及产区3.我国主要药用植物的蕴藏量及产区[基本要求]1. 掌握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了解我国各省区药用植物蕴藏量及产区。

3. 了解我国主要药用植物的蕴藏量及产区。

第五章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3学时)[基本内容]1.中药资源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中药资源调查的主要内容3.中药资源调查的准备工作4.中药资源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5.中药资源调查注意事项6.中药资源调查室内整理工作7.中药资源调查报告的撰写8.现代信息技术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基本要求]掌握中药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的基本方法;了解不同中药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方法的异同点。

第六章药用植物化学分类学与中药资源化学(21 学时)[基本内容]1.植物化学分类学的概念2.植物化学分类学的任务3. 植物化学分类学的产生和发展4.分类等级系统与物种概念5.植物化学分类学的性质和研究方法6. 植物新陈代谢及其产物7.特征性化学成分8.生物合成与化学分类9. 化学成分的原始与进步10.植物化学成分-分类学依据11.植物类群的化学分类学12.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实例[基本要求]1.掌握植物化学分类学的概念。

2.了解植物化学分类学的任务。

3.了解了解植物化学分类学的产成和发展。

4.重点掌握植物分类等级系统与物种概念。

5.了解植物化学分类学的性质,掌握植物化学分类学的研究方法。

6.掌握初生代谢产物、次生代谢产物和异常次生代谢产物的概念;了解植物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

7.重点掌握植物特征性化学成分的概念及其特点。

8.了解生物合成与化学分类之间的关系。

9.掌握植物化学成分的原始与进步的标志。

10.重点掌握非蛋白质氨基酸的主要种类;了解氨基酸在植物化学分类学中的应用。

11.掌握生物碱的结构和分类和在植物界中的分布;掌握甜菜拉因类的结构特点和在植物界中的分布,及其化学分类学应用。

12.了解糖的分类;掌握各种苷类的结构特点和在植物界中的分布。

13.掌握酚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在植物界中的主要分布。

重点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结构类型及分布类群,了解其主要生物活性和用途及其分类学意义。

14.了解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掌握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类型,在植物界中的分布及其分类学意义;掌握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类型,在植物界中的分布。

15.了解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类型,在植物界中的分布;重点掌握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及主要分布的类群。

16.了解鞣质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类型和富含鞣质的植物类群。

17.了解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类型,及其生源合成途径;掌握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生物合成途径和在植物化学分类中的应用;重点掌握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类型及在植物界中的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