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学教材

合集下载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Resources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1112020068)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一、课程说明1、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地理分布、时(间)、空(间)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专业课之一。

Resources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s a comprehensive applied science to study resources type, quantity, quality, distribu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reasonable utilization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 in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药资源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中药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在掌握中药资源的分布规律和调查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经济效益的优化技术,合理安排中药资源的采收、加工和综合利用等,为人民保健事业和制药工业提供质优量足的中药材原料,培养学生既具有深厚中药资源理论功底,又具有一定实践操作的技能。

Through systematic study in the course,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mastering the distribution rules and investigation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resources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students are capable of using economic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he harvest, processing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medicines resources, provide sufficient amount of raw Chinese herbal medicinal materials for health care and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possess theory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have certain practical skills.2、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掌握中药资源和中药资源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4301789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修读学期第六学期学分 2 学时3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先修课程中药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中药资源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蕴藏量、品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自然科学,是在生物学、农学、林学、中药学、地理学、化学和管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吸取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学科、跨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中药资源的构成与分类;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和道地药材;中药资源的调查;中药资源的化学成分;中药资源评价; 中药资源的开发与与可持续利用、中药资源的保护;中药资源的管理等内容。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掌握:1. 握中药资源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 中药资源的调查方法步骤及调查手段;3. 中药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结构特点;4. 常见中药材资源品种的种植、加工、分布;5. 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与利用;6. 本学科的研究的意义及现代研究的进展。

四、课程学时学分、教学要求及主要教学内容(一) 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学时分配章节主要内容总学时讲授实践第1章绪论 4 4 0第2章中药资源的构成 6 6 0第3章我国的中药资源 6 6 0第4章中药资源调查 2 2 0第5章中药资源的化学成分 6 6 0第6章中药资源评价 2 2 0第7章中药资源开发利用 2 2 0第8章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4 4 0第9章中药资源管理 4 4 0(二) 课程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自然资源的概念、类型和基本属性;2.掌握中药与中药资源;掌握中药资源的属性;3.熟悉中药资源的地位和作用;4.了解中药资源学科的形成和发展;5.了解中药资源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完整版)中药资源学

(完整版)中药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1、中药资源学:是研究重要资源的特点、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

2、中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使用的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对人体保健发挥作用的物质。

3、自然资源:①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②不可再生资源,如矿物资源4、中药资源的特点:①地域性:地道药材: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质量好、疗效高、产量大的药用种类。

②再生性③共存性④多用性⑤可解体性5、中药资源学的研究内容:{药用动物植物矿物资源种类及其地理分布、产量(含蕴含量)、资源更新}(1)重要资源调查的技术:传统调查技术:踏查和访问调查法、详查和样地调查法、统计报表、抽样调法现代调查技术:RS技术、GIS技术、GPS技术、3S技术(2)药用动植物资源区划与产地适宜性分析①区划:地域性、综合性、宏观性②产地适宜性分析:单品种产地适宜性区划、单项地理生态因素区划、多项自然生态区划(3)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野生抚育和可持续利用(实行围栏保护封育)野生抚育:生理生态学研究、资源学研究、生物学研究(4)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动态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研究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利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应以药物开发为中心并进行其他多产品的开发(5)积极寻找和扩大药用动植物新资源(6)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评价和监测问答题:请你为保护濒危药用动植物提出意见?答:1、要对药用动植物资源区划和进行产地适宜性分析,这样能因地制宜。

2、可以实行围栏保护封育。

3、合理开发利用研究4、积极寻找和扩大药用动植物新资源,这样能取代那些濒危的药用动植物资源。

第二章:传统的中药资源区划及其资源状况1、关药区:野山参、关黄柏2、怀药区: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3、浙药区:浙贝母、麦冬、玄参、白术、白芍、杭菊花、延胡索、温郁金4、川药区:川芎、川附子、川牛膝、川贝母5、南药区:广藿香6、蒙药区:黄芪、甘草、知母7、维药区:肉苁蓉、甘草、锁阳、阿魏、枸杞8、藏药区:冬虫夏草、大黄、甘松9、海药区:昆布、海藻、石决明、牡蛎第三章:中药资源自然属性的构成1、药用植物种类(87%)①藻类②菌类③地衣类④苔藓类⑤蕨类⑥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2、药用动物种类(12%)3、药用矿物种类(不足1%)第四章:中药资源的应用种类1、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而中药材又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2、民间药:也称草药,是指在局部地区的草药医生和民间用来防止疾病的天然药物和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用药,无医药理论指导,也无统一的加工炮制工艺3、民族药:我们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3700多种)(1)藏药(2)蒙药(3)维药(4)傣药(5)壮药(6)其他民族药第五章: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三大自然区域:(1)东部季风区域:以纬向分布最为明显(东部湿润)(2)西北干旱区域:以经向分布最为明显(西北干旱)(3)青藏高寒区域:以垂直分布最为明显(青藏高寒)第六章:中药资源的垂直性分布1、植物的垂直分布受:山林的水平地带的制约、山体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地形、基质、局部气候等影响2、中药资源垂直分布具有以下特点:①一般山体越高,垂直分布的种类越多,种类的构成也越复杂②每一个山地的药用植物垂直分布带谱的基质与该山体所在地的药用植物水平地带分布类型是一致的,在一个山体只能看到它所在的水平地带以北的植物类型③从低温山地到高温山地,药用植物的垂直分布带谱有繁到简,垂直带的高度也逐渐的有高到底④从东部的湿润地区到西北的干旱地区,药用植物的垂直带谱逐渐由少到多,而垂直带的高度逐渐增高第七章+第九章:中药资源蕴藏量和中药资源调查1、①蕴藏量:是指某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区域范围内的自然蓄积量,分为总蕴藏量和可利用的蕴藏量②产量:是指家种(养)的药用动植物的生产量③单体产量:指一株(只)药用动植物资源药用的平均产量④经济量:是指药用动植物在一定时期和区域内具有经济效益的那部分蕴藏量。

中药资源学 第八章 中药资源评价与管理

中药资源学  第八章 中药资源评价与管理

再生能力(R) (再生能力强弱及生长势)
1. 生长十分缓慢的小型植物或稀有植物 2. 生长一般的小型植物、中型植物 3. 生长迅速的大、中型植物
频度(F)
1. 稀有植物
(在一个自然或行政区域调查时根据见到次 2. 常见到,但不出现在整个调查区域
数评定)
3. 调查区域内的随遇种
多度(A)
1. 个体数量稀少,个体小
中药资源学
第八章
中药资源管理与评价
第八章 中药资源管理与评价
第一节 中药资源的评价
第一节 中药资源的评价
中药资源评价是按照评价原则或标准对某区域的中 药资源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和估价。
目的:为中药资源产业进行投入与产出平衡核算, 扩大社会再生,加强经济与生态管理,纳入国民 经济核算体系,谋求产业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 效益。
的方法。该法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可以考虑某些数 学方法不易包括的非数量因子及其变化情况。缺点是 主观性较大,判定误差较大,不易进行横向比较。 评价项目划分等级标准(张朝芳,1984)
第一节 中药资源的评价——中药资源的效益评价
(四)中药资源利用潜力的综合评价 极限条件法:是将植物资源质量评定的最低指标
一、一 (2)明确评价系统的主要属性
(3)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5)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6)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7)评价结果分析 (8)做出评价及结论
第一节 中药资源的评价——中药资源的效益评价
(二)中药资源的经济效益评价
3、中药资源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药用植物资源的主要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一、一
方法
成本
结果
最小成本分析
货币值
结果相同

中药资源学

中药资源学

《中药资源学》●第一章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要用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

中药资源学:指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式、蕴藏量、品质、保护盒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其目的是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及动态规律,更合理的开发中药资源,为人民保健事业和制药工业不断提供优质优量的中药材原料。

传统中药: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并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以传统中医药理论阐述药理药效和指导临床用药,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加工炮制方法及使用形式的天然药物和人工加工产品。

民间药:草药医生或民间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或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用药,应用地区局限,缺少医药理论指导及统一加工炮制工艺。

民族药: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使用的天然药物及加工品,多数均有各自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

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药物。

中药资源的特征?(1)中药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2)可再生资源是中药资源的主体(3)中药资源与多种资源并存(4)中药资源具有多用性(5)中药资源具有可解体性(6)中药资源具有国际性。

●第二章我国的气候:我国形成强烈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特点,东部地区季风性显著,西部地区大陆性强烈,温度和降雨变化大。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有着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地球陆地表面,由矿物质。

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疏松表层,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北方钙土:甘草、枸杞、麻黄、苦豆子。

盐碱地:罗布麻。

酸性:肉桂、黄连、槟榔。

碱性:甘草、枸杞。

)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高山土壤,水成土壤。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

我国植被类型及特点:荒漠,草甸,沼泽(森林沼泽,灌木沼泽,草本沼泽)森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灌丛:高寒灌丛,落叶灌丛,常绿灌丛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中药资源与土壤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质地、酸碱度、水分状态和肥力水平等均与植物的生长密切相关,也对药材的产量具有一定影响(1)不同土壤类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2)土壤酸碱度土壤的化学成分和土壤生物对某些药用植物的生长也有一定作用(3)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水分状态,其中所含化学成分种类含量和比例,施肥等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要用活性成分的形成和积累有一定作用。

中药资源学《中药材产量与品质的形成》课件

中药资源学《中药材产量与品质的形成》课件
• 生态条件影响:如当归,云木香,海拔对品质影响很大
• 栽培措施影响:桔梗种子和芽头繁殖
• 在不同产地与品种上,内蒙古梁外、巴盟等地所产的甘 草色枣红,有光泽,皮细,体重,质坚实,粉性足,断 面光滑而味甜,质量佳;而新疆阿克苏、库尔勒等地所 产的甘草色淡,棕褐色或灰褐色,几乎无光泽,皮粗糙, 木质纤维较多,质地坚硬,粉性差,味先甜而后苦,质 量较次
2024/4/3
17
• 不同药用植物的经济系数有所不同
– 药用部位是全株(草)的,其经济系数则高 (可接近100%)
– 药用部位是根或根茎者,经济系数也较高(一 般可达50%~80%);
– 药用部位为子实或花者,经济系数则较低
• 通过优良品系的选择、农家品种的改良、 优化栽培技术及改善环境条件等,可以使 经济系数达到高值范围,可以获得较高的 经济产量。
• 从源与库的关系看,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 在正常生长情况下,源与库的大小和强度是协调的,否 则,若有较多的同化物而无较大的贮存库,或者有较大 的贮存库而无较多的同化物,均不能高产
• 库对源的大小和活性有明显的反馈作用。水稻去穗6天后 叶片的光合速率比不去穗的对照株降低52.3%,单茎积 累的干物重仅为对照的55.51%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植物重金属含量规定 为砷(As)2.0mg/kg,镉(Cd)0.3mg/kg, 汞0.2mg/kg,铅5.0mg/kg,铜(Cu) 20.0mg/kg,其含量超标即为禁用药材。
2024/4/3
26
• 二、影响中药材品质的因素
• (一)影响中药材外观质量的因素
– 中药材色泽、质地、形状、气味等外观质量指标, 也是由药用植物种类、品种遗传特性与外界环境条 件决定的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Science of 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总学时:32 讲授学时:32学分:2先修课程:生物化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适用专业:中药学开课单位:医学院一、课程简介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形成、种类构成、质量与数量组合、地理分布、时空变化规律、开发与综合利用,以及保护和管理的科学。

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到中药资源学性质、任务和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特别是药材产量与质量、可持续利用、新资源的寻找与开发利用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在理论上能总体把握保证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路线和社会基础,深刻认识中药材质量形成的机制以及地道药材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了解中药资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在知识上掌握我国中药资源的构成、自然分布和中药区划、药材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资源开发利用途径等。

在技术上掌握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基本环节、中药资源保护的基本措施以及中药资源调查研究和科学管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1.1 自然资源与中药资源1.2 中药资源学的形成与发展1.3 中药资源学研究的目标与任务教学要求:1.掌握中药资源、中药资源学概念、中药资源的范畴及特点。

2.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了解中药资源学形成、发展及研究目标任务。

授课方式:讲授第二章中药资源的种类与构成(2学时)教学内容:2.1 按自然属性划分的中药资源种类与构成2.2 按社会属性划分的中药资源种类与构成2.3 按生产特点和来源划分的中药资源种类与构成教学要求:1.掌握我国植物类中药资源的分布及特点,主要民族药的构成。

2.理解动物及矿物类中药资源。

3.了解源于野生、人工、生物技术、进口、引种的中药资源。

授课方式:讲授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分布与区划(4学时)教学内容:3.1 中药资源的分布3.2 中药资源区划教学要求:1.掌握我国中药资源区划系统及其代表性药材。

(完整版)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Resources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1112020068)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一、课程说明1、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地理分布、时(间)、空(间)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专业课之一。

Resources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s a comprehensive applied science to study resources type, quantity, quality, distribu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reasonable utilization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 in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药资源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中药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在掌握中药资源的分布规律和调查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经济效益的优化技术,合理安排中药资源的采收、加工和综合利用等,为人民保健事业和制药工业提供质优量足的中药材原料,培养学生既具有深厚中药资源理论功底,又具有一定实践操作的技能。

Through systematic study in the course,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mastering the distribution rules and investigation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resources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students are capable of using economic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he harvest, processing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medicines resources, provide sufficient amount of raw Chinese herbal medicinal materials for health care and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possess theory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have certain practical skills.2、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掌握中药资源和中药资源学的基本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报告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年级: 2012级生物工程题目:何首乌及其药用价值姓名:何敏(20120468)指导教师:张少冰2015年 1 月8日何首乌及其药用价值摘要何首乌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可以用于治疗多中常见疾病.其块根入药,可安神、养血、活络,解毒(截疟)、消痈;制首乌可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是常见贵细中药材。

在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介绍了何首乌的主要功效、形态特征以及入药时常见的剂方。

引言何首乌(学名:Fallopia multiflora (Thunb.) Harald.),又名多花蓼、紫乌藤、夜交藤等。

是蓼科蓼族何首乌属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

生山谷灌丛、山坡林下、沟边石隙。

产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华东、华中、华南、四川、云南及贵州。

1植物学史《本草纲目》记述:汉武时,有马肝石能乌人发,故后人隐此(何首乌)名,亦曰马肝石。

[1] 唐代李翱有《何首乌传》云:“何首乌苗如木藁光泽,形如桃柳叶,其背偏,独单,皆生不相对。

有雌雄者,雌者苗色黄白,雄者黄赤。

其生相远,夜则苗蔓交或隐化不见。

医学著作《大明本草》(《日华子本草》,五代时期著作)记述:因何首乌见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名尔。

“《开宝本草》(宋)曰:“本出顺州南河县,今岭外江南诸州皆有。

蔓紫,花黄白,叶如薯蓣而不光。

生必相对,根大如拳,有赤、白两种,赤者雄,白者雌。

”其时已有以醋制法炮制何首乌的记载。

[2] 日本人大贺歌子于1918年7月在今辽宁省复县得利寺采集到何首乌标本,存于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2形态特征何首乌为多年生植物。

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

茎缠绕,长2-4米,多分枝,具纵棱,无毛,微粗糙,下部木质化。

叶:卵形或长卵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两面粗糙,边缘全缘;叶柄长1.5-3厘米;托叶鞘膜质,偏斜,无毛,长3-5毫米。

花: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长10-20厘米,分枝开展,具细纵棱,沿棱密被小突起;苞片三角状卵形,具小突起,顶端尖,每苞内具2-4花;花梗细弱,长2-3毫米,下部具关节,果时延长;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绿色,花被片椭圆形,大小不相等,外面3片较大背部具翅,果时增大,花被果时外形近圆形,直径6-7毫米;雄蕊8,花丝下部较宽;花柱3,极短,柱头头状。

果:瘦果卵形,具3棱,长2.5-3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

花期8-9月,果期9-10月。

[3]3主要化学成分块根含蒽醌类化合物,主为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以及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酸(rhein),大黄酚蒽酮(chrysophanol anthrone)。

又含芪类化合物:白藜芦醇(resveratrol),云杉新甙(piceid),2,3,5,4′-四羟基茋-2-O-D-葡萄糖甙(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D-glucoside),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2″-O-没食子酸酯、2,3,5,4′-四羟基芪-2-O-葡萄糖甙-3″-O-没食子酸酯(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pyrano-side-3″-monogalloyl ester)。

还含没食子酸(gallic acid),右旋儿茶精(catechin),右旋表儿茶精(epicatechin),3-O-没食子酰(-)-儿茶精﹝3-O-galloyl(-)-catechin﹞, 3-O-没食子酰(-)-表儿茶精﹝3-O-galloyl(-)-epicatechin﹞, 3-O-没食子酰原矢车菊素(3-O-galloyl-procyanidin)B-2,3,3′-二-O-没食子酰原矢车菊素(3,3′-di-O-galloyl-Procyanidin)B-2﹝4﹞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卵磷脂。

[4]4生长环境及分布生山谷灌丛、山坡林下、沟边石隙,海拔200-3000米。

[3]产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华东、华中、华南、四川、云南及贵州。

日本也有分布。

[3]5栽培技术5.1田间管理5.1.1保持田间湿润。

生长期应注意除草,5月追施人畜粪水1次。

苗高30cm左右,应插竹竿或树枝,供茎藤缠绕生长。

12月倒苗时,结合清除枯藤,施腐熟堆肥或土杂肥1次,并在根际培土。

[5]5.1.2间苗与定苗:种子繁殖幼苗高10厘米左右时,间除过密或弱苗。

苗高15厘米时,按株距25-30厘米疏弱留强定苗。

5.1.3肥水管理:何首乌喜肥,除施足底肥外,幼苗期迫施一次清淡人畜粪尿水,以利幼苗生长。

翌年5月追施一次人粪尿,施后浇清水。

9-10月份每公顷施杂肥或厩肥15000-22500千克。

5.1.4搭架:苗高30厘米左右时,插设支架,使茎蔓缠绕向上生长,并及时疏叶整枝,促进植株旺盛生长。

5.1.5采收与贮藏:于春季萌芽后,待植株20-30厘米高时,一次或分次采收嫩茎叶。

植株3-4年后可收获块根,采收于秋季进行,采后鲜食或切片晒干。

何首乌的茎藤在栽后第二年秋季落叶时割下茎藤,除去细枝和残叶,切成长约70厘米的茎段,捆扎成把,晒干入药。

[6]5.2病虫防治何首乌的病害主要是叶斑病和根腐病。

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波尔多液(0.5:0.5:150)等均可用于防治叶斑病。

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或75%百菌清1500倍液喷射茎基,对根腐病有一定防效。

[6]6药用价值6.1功效用法6.1.1性味:苦甘涩,微温。

6.1.1.1 《何首乌录》:味甘,温,无毒。

6.1.1.2 《本草汇言》:生用气寒,性敛,有毒;制熟气温,无毒。

6.1.2归经:入肝、肾经。

6.1.2.1 《纲目》:足厥阴、少阴。

6.1.2.2《本草经解》: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6.1.2.3《本草再新》:入脾、肺、肾三经。

6.2主要功效6.2.1养血滋阴;润肠通便;截疟;祛风;解毒。

主血虚头昏目眩;心悸;失眠;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耳鸣;遗精;肠燥便秘;久疟体虚;风疹瘙痒;疮痈;瘰疬;痔疮。

6.2.1.1 《本草纲目》: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何首乌成品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

气血太和,则风虚、痈肿、瘰疬诸疾可知(除)矣。

6.2.1.2 《本草汇言》:惟其性善收涩,其精滑者可用,痢泄者可止,久疟虚气散漫者可截,此亦莫非意拟之辞耳。

倘属元阳不固而精遗,中气衰陷而泄痢,脾元困疲而疟发不已,此三证,自当以甘温培养之剂治之。

6.2.1.3 《本经逢原》:生则性兼发散,主寒热疟,及痈疽背疮皆用之。

6.2.1.4《本草求真》:首乌入通于肝,为阴中之阳药,故专入肝经以为益血祛风之用,其兼补肾者,亦因补肝而兼及也。

6.3常见方剂6.3.1 《积善堂经验方》七宝美髯丹:乌须发,壮筋骨,固精气:赤、白何首乌何首乌各1斤(米泔水浸三、四日,瓷片刮去皮,用淘净黑豆二升,以砂锅木甑铺豆及首乌,重重铺盖,蒸至豆熟取出,去豆、暴干,换豆再蒸,如此九次,暴干为末),赤、白茯苓各一斤(去皮,研末,以水淘去筋膜及浮者,取沉者捻块,以人乳十碗浸匀,晒干,研末),牛膝八两(去苗,酒浸一日,同何首乌第七次蒸之,至第九次止,晒干),当归八两(酒浸,晒),枸杞子八两(酒浸,晒),菟丝子八两(酒浸生芽,研烂,晒),补骨脂四两(以黑脂麻炒香,并忌铁器,石臼捣为末)。

炼蜜和丸弹子大一百五十丸,每日三丸,侵晨温酒下,午时姜汤下,卧时盐汤下。

其余并丸梧子大,每日空心酒服一百丸,久服极验。

6.3.2 《经验方》:治骨软风,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瘙痒:首乌大而有花纹者,同牛膝(锉)各-斤。

以好酒一升,浸七宿,曝干,于木臼内捣末,蜜丸。

每日空心食前酒下三五十丸。

6.3.3 《赤水玄珠》何首乌丸:治久疟阴虚,热多寒少,以此补而截之:何首乌,为末,鳖血为丸,黄豆大,辰砂为衣,临发,五更白汤送下二丸。

7.3.4 《景岳全书》何人饮:治气血俱虚,久疟不止:何首乌(自三钱以至一两,随轻重用之),当归二、三钱,人参三、五钱(或一两,随宜),陈皮二、三钱(大虚不必用),煨生姜三片(多寒者用三、五钱)。

水二钟,煎八分,于发前二、三时温服之。

若善饮者,以酒浸一宿,次早加水一钟煎服亦妙,再煎不必用酒。

6.4药理作用6.4.1对中枢神经的作用:用小鼠跳台法及避暗法试验,何首乌煎剂60g/kg 灌胃,对东莨菪碱所至小鼠记忆获得障碍有显着对抗作用。

6.4.2 降血脂及抗动脉硬化:何首乌醇提物0.084、0.84、8.4g/kg灌胃,连续6周,可抑制高血指症鹌鹑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升高,延缓动脑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6.4.3 对造血系统的作用:何首乌水煎醇沉液1g/ml、0.2g/ml只皮下注射,用体内扩散盒方法证明,对鼠骨髓粒系祖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

生首乌与制首乌(高压法制备)各以温浸液30g/kg灌胃,连续14天,对出血性血虚小鼠,制首乌可使血液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增高,而生首乌无明显影响。

6.4.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生首乌、黑豆汁拌蒸32小时首乌(制品1)、黑豆汁九蒸九晒首乌(制品2)的煎液,6g/kg灌胃,连续7天,实验结果表明制品Ⅰ有增强小鼠腹腔巨噬鸡红细胞能力,并对抗强的松龙对巨噬细的抑制作用,制品Ⅰ增加红细胞免疫,使小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增多,降低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并对抗强的松龙的免疫抑制作用。

生首乌和制品Ⅱ作用不显着。

6.4.5 对代谢的影响:生首乌、制首乌醇冷浸液各以350mg/只灌胃,制首乌可使去肾上饥饿小鼠肝糖原含量增加6倍,生首乌无作用。

何首乌注射液0.16、0.03、0.01mg/ml体外培养法,对大鼠乳鼠肝细胞DNA复制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6.4.6 抗衰老:何首乌水溶性成分0.1、1.0g/ml,可降低大鼠和小鼠脑内B 型单胺氧化酶(MAO-B)活性(老年人及老年动物脑内MAO-B活性均升高)。

何首乌煎剂1g/ml、0.5ml/只灌胃,连续7天,可使老龄小鼠肾上腺增重,并使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高。

6.4.7 抗血小聚集:首乌粉4g/kg于饲料中喂饲大鼠,连续8周,可对抗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6.4.8毒性:生首乌醇冷浸液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5.5g/kg。

制首乌醇冷浸液腹腔注射300g/kg,小鼠无死亡。

生首乌醇渗漉液灌胃,对小鼠的LD50为50g/kg,制首乌醇渗漉液灌胃1000g/kg,小鼠无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