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柱色谱技术

合集下载

柱色谱实验报告

柱色谱实验报告

柱色谱实验报告柱色谱实验报告引言:柱色谱(Column Chromatography)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药学等领域的分离技术。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柱色谱技术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纯化,以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柱色谱柱、样品混合物、溶剂、色谱柱填料等。

2. 实验方法:a. 准备柱色谱柱:将填料均匀填充至柱内,注意保持填料层的均匀性。

b. 样品预处理: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溶解于合适的溶剂中,并进行必要的前处理,如过滤、浓缩等。

c. 样品加载:将预处理好的样品溶液缓慢地加入柱中,避免产生气泡。

d. 溶剂选择: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剂体系,以实现样品分离。

e. 溶剂梯度洗脱:通过改变溶剂体系中溶剂的组成,控制样品在柱内的停留时间,实现样品分离。

f. 分离效果评价:通过观察柱床上的色带,并进行必要的检测手段,如紫外可见光谱、质谱等,评价分离效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柱色谱实验的结果主要通过观察柱床上的色带来进行评价。

色带的宽度和形状可以反映样品的分离程度,色带越窄越尖锐,说明分离效果越好。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收集不同色带的组分,进一步进行纯化和分析。

柱色谱实验的成功与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填料的选择、溶剂体系的优化、样品的预处理等。

填料的选择应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分离要求来确定,不同填料具有不同的亲疏水性和分离能力。

溶剂体系的优化是柱色谱实验中关键的一步,通过调整溶剂的极性和流动速度,可以实现对样品的有效分离。

样品的预处理也是确保柱色谱实验成功的重要环节,如样品的过滤、浓缩等,可以避免填料堵塞和背景噪音的干扰。

柱色谱实验不仅可以用于分离和纯化混合物,还可以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收集不同色带的组分,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分析。

例如,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检测,可以确定某个组分的最大吸收波长,从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此外,柱色谱实验还可以与其他分析方法相结合,如质谱联用、核磁共振等,进一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经典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经典柱色谱技术

经典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经典柱色谱技术
仪器分析技术
三、分离原理
❖ 阳离子交换树脂 RSO3 - H + +Na+ 交→换
RSO3 -Na + +H+
❖ 阴离子交换树脂 RN+(CH3)3OH - +Cl-
交换
→ RN+(CH3)3Cl - +OH-
用离子交换树脂分离不同离子时,样品组分离子与流动相离子在 树脂上产生竞争交换,交换能力弱的离子易被流动相洗脱,交换能力强 的后被洗脱,从而使样品组分达到分离的效果。
磺酸基(-SO3H) 磷酸基(-PO3H2) 羧酸基(-COOH)
酚羟基(-OH)
阴离子交换剂:强碱型和弱碱型
可电离的基团
伯胺基(-NH2) 仲胺基(-NHCH3 ) 叔胺基(-N(CH3)2) 季胺基(-N+(CH3) 3 )
仪器分析技术
2、离子交换树脂的特性
二乙烯苯
1)重量交联度:树脂中所含交联剂的百分率。
二、离子交换树脂及其性能
离子交换树脂是具有网状结构的复杂的有机高分子聚 合物。网状结构的骨架部分一般很稳定,不溶于酸、碱和一 般溶剂。在网状结构的骨架上有许多可被交换的活性基团。
离子交换树脂
仪器分析技术
1、离子交换剂的分类 根据活性基团的不同、离子交换树脂可分为:
阳离子交换剂:强酸型和弱酸型
可电离的基团
的流动相; ➢ 3)柱顶部链接一个漏斗,在搅拌下缓慢均匀连续地加入凝胶悬浮液,
同时打开柱的出口,维持适当流速,使凝胶颗粒水平沉积到所需高度; ➢ 4)拆除漏斗,用滤纸片盖住凝胶床表面,再用大量洗脱剂将凝胶床洗
涤一段时间。
仪器分析技术
3、加样
• 用流动相平横处理; • 样品过滤或离心; • 打开色谱柱活塞,让流动相与凝胶床刚好

大学柱色谱实验报告(3篇)

大学柱色谱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柱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柱色谱实验的操作技能,包括样品的制备、色谱柱的填充、洗脱剂的选择和样品的收集。

3. 学习如何分析色谱分离的结果,并能够根据分离效果评估实验条件。

二、实验原理柱色谱是一种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的不同来实现分离的技术。

实验中,将含有目标组分的混合物通过填充有吸附剂的色谱柱,由于不同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它们在色谱柱中的移动速度也会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 柱色谱柱(玻璃或塑料)- 漏斗- 烧杯- 滴定管- 铁架台- 秒表2. 试剂:- 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等)- 混合样品(含目标组分)- 洗脱剂(根据目标组分的极性选择)- 标准样品(用于对照和定量分析)四、实验步骤1. 准备色谱柱:将吸附剂倒入漏斗中,用滴定管缓慢倒入色谱柱中,使其填充紧密。

2. 样品制备: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混合样品,用适量的溶剂溶解。

3. 样品上样:将样品溶液缓慢滴加到色谱柱顶部,注意控制流速。

4. 洗脱:将洗脱剂滴加到色谱柱顶部,控制流速,收集流出液。

5. 收集分离组分:观察色谱柱中的分离情况,记录各组分对应的收集时间。

6. 样品分析:将收集到的各组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薄层色谱、红外光谱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分离效果:观察色谱柱中的分离情况,记录各组分对应的收集时间,分析分离效果。

2. 定量分析:根据收集到的各组分量,计算其含量,并与标准样品进行对照。

3. 优化实验条件:根据分离效果,分析实验条件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如吸附剂类型、洗脱剂类型、流速等,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

六、问题与讨论1.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色谱柱填充不均匀,导致分离效果不佳。

- 洗脱剂选择不当,导致分离效果不佳。

- 流速控制不当,导致分离效果不佳。

2. 解决方法:- 优化色谱柱填充方法,确保填充均匀。

- 根据目标组分的极性选择合适的洗脱剂。

柱层析

柱层析

柱层析技术柱层析技术也称柱色谱技术。

一根柱子里先填充不溶性基质形成固定相,将蛋白质混合样品加到柱子上后用特别的溶剂洗脱,溶剂组成流动相。

在样品从柱子上洗脱下来的过程中,根据蛋白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向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经过多次反复分配,将不同蛋白组分逐一分离。

根据填充基质和样品分配交换原理不同,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和亲和层析是三种分离蛋白质的经典层析技术。

柱层析分离净化的实验技巧和方法1柱层析操作方法的选择目前,柱色谱分离的操作方式,主要包括常压分离、减压分离和加压分离3种模式。

常压分离是最简单的分离模式方便、简单,但是洗脱时间长。

减压分离尽管能节省填料的使用量,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填料会使溶剂挥发,并且有时在柱子外面会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易分解的化合物也难以得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或真空泵抽气。

加压分离可以加快淋洗剂的流动速度,缩短样品的洗脱时间,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液更快洗脱。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等。

2柱子规格的选择市场上有各种规格的柱层析分离柱。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分离就好。

目前市场上的柱子,其径高比一般在1: 5~10范围,在实际使用时,填料量一般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含量进行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的分离度较大,就可以减少填料量,使用内径相对较小的柱子(如 2 cm ×20 cm的柱子) ;如果Rf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增加填料量,比如用 3 cm内径的柱子。

3装柱柱层析色谱柱的填装主要有湿法和干法两种,湿法省事,一般用淋洗剂溶解样品,也可以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但溶剂越少越好,不然溶剂就成了淋洗剂了。

柱子底端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否则会被淋洗剂带到淋洗液中,可以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的阀门。

干法和湿法装柱没什么实质性差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

装完的柱子应该有适度的紧密(太密了淋洗剂流速太慢) ,并且一定要均匀,不然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流动。

柱色谱实验报告

柱色谱实验报告

柱色谱实验报告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柱色谱技术来分离混合物中的苯酚和甲苯,并测定两者的含量。

一、实验原理
柱色谱法是对物质进行分离和纯化的一种常用方法。

本实验中
使用的是正相柱色谱,即静相和流动相极性相似的柱子进行分离,这种柱色谱技术常用于分离具有不同极性的物质。

流动相越极性,进样物质在静相中沿着柱子下部逐渐吸附,其残留成分则向上移动,沿柱子逐渐分离。

这样,在离子交换、氢键和范德华力等作
用下,不同物质被吸附在流动相和静相界面处,并呈现分离的效果。

二、实验步骤
第一步:准备样品
取出1g苯酚甲苯混合物称到50ml瓶中,加入约10ml甲醇溶
解均匀。

第二步:制备流动相
将n-正己烷和乙酸乙酯按2:1的体积比加入到流动相瓶中,并摇匀。

第三步:进样、柱洗和分离
将制备好的样品注入柱子中,花费30分钟进行洗柱,在分离过程中,维持均匀的流速。

第四步:柱洗结束和分析
柱洗结束后,将柱子移动到荧光检测器上,即可对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和浓度测定。

三、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样品中苯酚和甲苯其峰值分别为11.23和22.45,而其相对峰度分别为0.353和0.659。

根据这些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样品中苯酚和甲苯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5.3%和65.9%。

四、实验结论
通过这次柱色谱实验,我们成功地将混合物中的苯酚和甲苯分离,并测定出两者的质量分数。

此次实验使用的是正相柱色谱技术,柱子中的静相和流动相在极性上相似,达到了较为明显的分离效果。

总而言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柱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对于学习化学分析方法的同学来说,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柱色谱梯度洗脱

柱色谱梯度洗脱

柱色谱梯度洗脱
柱色谱梯度洗脱是一种分离混合物的色谱技术,通过逐渐改变流动相的组成来实现分离。

在柱色谱中,混合物通过柱子时,不同成分会根据其与柱子填充物的相互作用而被分离。

梯度洗脱则是在分离过程中逐渐改变流动相的组成,从而改变混合物中不同成分与柱子填充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分离更加完全。

具体操作时,先将混合物加载到柱子上,然后用起始流动相洗脱,此时不同成分会根据其与柱子填充物的相互作用而被分离。

随着洗脱的进行,逐渐改变流动相的组成,使其洗脱能力逐渐增强,从而使分离更加完全。

梯度洗脱可以提高分离效率和分辨率,特别是对于复杂混合物的分离。

但需要注意的是,梯度洗脱可能会增加分析时间和成本,同时也需要更高的技术要求来控制流动相的组成和洗脱条件。

柱色谱梯度洗脱是一种有效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可以提高分离效率和分辨率,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洗脱条件和流动相组成。

柱色谱的原理及应用实验

柱色谱的原理及应用实验

柱色谱的原理及应用实验1. 柱色谱的概述柱色谱(Chromatography)是一种分离技术,通过样品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作用下,使得不同组分在柱上发生吸附和解吸附过程,从而实现分离和测定的方法。

柱色谱是分析化学中常见的实验方法之一,其原理及应用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2. 柱色谱的原理柱色谱的分离原理基于样品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吸附和解吸附的差异。

当样品溶液通过填充在柱子内的固定相时,样品组分会以不同的速率被固定相吸附并解吸附,从而分离出不同的组分。

具体来说,柱色谱可分为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两种类型:2.1 液相色谱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简称LC)是利用液体作为流动相的柱色谱。

液相色谱中的固定相一般是具有大量微孔的固体颗粒,称为填充剂。

样品在流动相的作用下,通过填充剂与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组分分离。

常见的液相色谱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毛细管电泳色谱(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等。

2.2 气相色谱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简称GC)是利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柱色谱。

气相色谱通过样品在气相状态下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组分的分离。

在气相色谱中,固定相一般是高沸点、官能团化或载体型的吸附剂物质,如活性炭、分子筛等。

样品通过进样器进入气相色谱柱,在高温下通过柱子进行分离。

3. 柱色谱的应用实验柱色谱技术在多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物质的分离、纯化和分析等方面。

3.1 药物分析柱色谱在药物分析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柱色谱技术,可以对药物的纯度、含量和成分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

例如,药物研发过程中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新药品的质量进行评估,为药物研发提供支持。

3.2 食品安全检测柱色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柱色谱法原理

柱色谱法原理

柱色谱法原理
柱色谱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领域的分离技术,它通过样品在柱子中的
分配和吸附作用,将混合物中的成分分离开来。

柱色谱法的原理主要包括样品的分配和吸附两个过程。

首先,当样品通过柱子时,不同成分会根据其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
而被分配到不同程度的固定相和流动相中。

这个过程称为分配。

分配系数是指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的平衡常数,它决定了不同成分在柱子中的分离程度。

通过控制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性质,可以实现对不同成分的选择性分离。

其次,分配后的成分会在固定相中发生吸附作用。

固定相通常是一种多孔材料,它能够吸附样品成分并延长其停留时间,使不同成分在柱子中逐渐分离开来。

吸附的强弱取决于成分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例如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力等。

通过控制固定相的性质和流动相的流速,可以实现对成分的有效分离。

在实际应用中,柱色谱法通常通过不同的柱子和流动相来实现对不同成分的分离。

例如,正相柱色谱法和反相柱色谱法就是根据固定相的性质来分类的。

正相柱色谱法使用亲水性固定相,适用于分离疏水性物质;而反相柱色谱法使用疏水性固定相,适用于分离亲水性物质。

总的来说,柱色谱法的原理是基于分配和吸附两个过程,通过控制固定相和流
动相的性质,实现对混合物中不同成分的有效分离。

这种分离技术在化学分析、生物医药、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ion-exchange chromatogram of papain hydrolysate by DEAESephacel anion-exchage chromatography and the elution was performed at 1.3 ml/min of flow rate with a linear NaCl gradient

③吸附剂与流动相(样品)不发生化学 反应; ④吸附剂颗粒直径适宜,一般吸附剂的 粒径为100-200目或200-300目。 吸附剂通常应具备以下特征:对被分离 的物质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有较高的 吸附选择性、机械强度高、再生容易、 性能稳定、价格低廉。

5.3.2.2常用吸附剂种类
1、活性炭: 含碳原料经碳化和活化后便成为活性炭。 是一类具有吸附性能的碳基物质的总称, 具有多孔结构和很大的比表面。 活性炭性能稳定,抗腐蚀,常用于食品 工业的脱色、脱臭、净化,也用于环境 保护中的三废处理等。
C. RP-HPLC pattern on a C18 column (4.0 ×250 mm) of active fraction Ⅳ-3 eluted on the HPLC. HPLC operation was carried out with a linear CH3CN gradient (0-1.0 M) at 2.5 ml/min of a
5.3.4 吸附色谱的操作程序
吸附色谱法的操作方式有薄层色谱和柱 色谱法。 薄层色谱是将吸附剂均匀铺在玻璃上, 把待分离的样品点在薄层上,然后用合 适的溶剂展开而达到分离、鉴定和定量 的目的。

吸附色谱的柱色谱法是将分离样品均
匀加入到装有吸附剂填料的柱子内, 再以适当的洗脱剂洗脱以达到不同组 分的分离。具体如下:
5.3 吸附色谱(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
吸附色谱的固定相为吸附剂,吸附剂表面 的活性中心具有吸附能力。混合物被流动 相带入柱内,依据固定相对不同物质的吸 附力不同,而使混合物分离的方法,称为 吸附色谱法。
5.3.1原理: 1、吸附是利用吸附剂对液体或气体中某一 组分具有选择性吸附的能力,使其富集在吸 附剂表面的过程。 利用溶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吸附力(范德 华力,包括色散力、诱导力、定向力以及氢 键)的差异而实现分离 吸附剂由载体和配位体组成。

a.是非极性吸附剂,因此对非极性溶质在 水中吸附能力大于有机溶剂中的吸附能 力。 b.当(洗脱)溶剂的极性降低时,则活 性炭对非极性溶质的吸附能力随之减弱; c.从活性炭柱上洗脱被吸附物质时,溶剂 的洗脱能力将随溶剂极性的降低而增强。

活性炭吸附色谱应用实例

芙蓉菊寡糖片段的制备 芙蓉菊在我国广东民间用其水煎液防治糖 尿病,防治效果好。而关于芙蓉菊的药用成分, 还未见任何形式的报道。 柱层析是分离寡糖最有用的方法。常用的 手段是利用选择性吸附剂,如酸性硅胶和活性 炭,前者分离寡糖衍生物,后者分离游离态寡 糖。

(3)吸附剂和流动相的选择原则



以硅胶或氧化铝为吸附剂的柱色谱分离极性较 强的物质时,一般选用活性较低的吸附剂和极 性较强的流动相,使组分能在适宜的分析时间 内被洗脱和分离。 如果被分离的物质极性较弱,则宜选用活性较 高的吸附剂和极性较弱的流动相,使组分有足 够的保留时间。 以聚酰胺为吸附剂时,通常用水溶液作流动相, 如不同配比的醇-水、丙酮-水及二甲基甲酰胺氨水等溶液。
(1)被测物质的结构、极性与吸附力 物质的结构不同,其极性也不同,在吸附 剂表面的吸附力也不同。 常见化合物的极性(吸附能力)有下列顺 序: 烷烃 <烯烃 <醚 <硝基化合物 <二甲胺 <酯 <酮 <醛 <胺 <酰胺 <醇 <酚 <羧酸

(2)流动相的极性

流动相的洗脱能力主要是由其极性决定,强 极性流动相占据吸附中心的能力强,其洗脱 能力强,使组分的k值小,保留时间短。 常用溶剂的极性(洗脱能力)的顺序大体是: 石油醚 <环己烷 <二硫化碳 <三氯乙烷 <苯 < 甲苯 <二氯甲烷 <氯仿 <乙醚 <乙酸乙酯 <丙 酮 <正丁醇 <乙醇 <甲醇 <吡啶 <酸

2、硅胶
是一种坚硬、多孔结构的固体颗粒,分子 式为SiO2.H2O, 制备时用硫酸处理硅酸钠 水溶液使之生成凝胶,经水洗、除硫酸后 干燥即为硅胶。 硅胶易吸附极性物质(水、甲醇等),而 难于吸附非极性物质。


硅胶作为吸附剂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分 离范围广,能用于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 的分离,如有机酸、挥发油、黄酮、氨 基酸、皂甙等。
基本原理: 用离子交换树脂分离不同离子时,样品组 分离子与流动相离子在树脂上产生竞争交 换,交换能力弱的离子易被流动相洗脱。

离子的交换能力可用选择系数表示。选择 系数大的离子交换能力强,保留时间长。 离子按选择系数的大小顺序洗脱出柱。
离子交换色谱的基本概念 (1)离子交换色谱的分辨率(Rs):峰与 峰之间的分辨率常常用于评价离子交换色谱 和其它色谱方法的结果。两峰最大值之间的 距离与两峰宽平均值间的比值。 Rs 表示的相对分离度,可以用来决定下一步 优化的必要性。 分离体系可达到的Rs 与产品的选择性、体系 的效率和容量等三个色谱过程中需要控制的 最重要的参数有关。

式中,Sa为吸附剂的表面积,Vm为流动 相的体积。吸附系数与吸附剂的活性, 组分的性质和流动相的性质有关。
2、吸附等温线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吸附过程达到 平衡时,其吸附量与浓度之间的函数关 系称为吸附等温线。


吸附等温方程

蛋白质分离提纯时 适合此吸附方程。

5.3.2常用吸附剂
色谱可分为无机基质吸附色谱(多种作 用力)、疏水作用吸附色谱(疏水作 用)、共价作用吸附色谱(共价键)、 金属螯合作用吸附色谱(螯合作用)、 聚酰胺吸附色谱(氢键作用)等,这些 色谱分离方法尽管其作用机理和作用力 不同,但都可看作是可逆的吸附作用。
(1)吸附柱的选择:酸性物质分离宜用 硅胶柱,碱性物质分离选用氧化铝柱。 实验室常用色谱柱的内径与柱长之比一 般在1:15—1:20。 (2)吸附剂的使用情况: 用量 为样品量 的30-60倍,据此选用适当规格的色谱柱。 规格: 100目左右

(3)样品的加入(上样):尽可能选用 极性小的溶剂溶解样品及其装柱。常用 的上样方法有干样上样和湿法上样。 若样品溶于开始洗脱时的有机溶剂时, 直接将样品溶于该有机溶剂中,再轻轻 注入已准备好的色谱柱上,此法为湿法 上样。


(2)容量因子: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s) 或者保留系数k是测量组分保留值的系数。 (3)柱效:柱效与区带扩散有关。 (4)选择性:选择性定义为体系分开峰的能 力,例如两峰之间的距离。 在决定分辨率的因素中,良好的选择性比柱 效更重要。



(5)容量: 离子交换剂的容量是它可交换 的反离子的定量测量值,因此特别重要。它 可以表示为总离子容量,也可称为离子交换 剂的动力学容量。总离子容量为每克干胶或 者每毫升溶胀后的凝胶所结合的带电取代基 团的数量,它可以通过酸碱滴定测量。

按照极性增强顺序,常用混合洗脱溶剂 体系如下: (己烷/苯) → (苯/乙醚) → (苯/乙酸乙酯) → (氯仿/乙醚) → (氯仿/乙酸乙酯) → (氯 仿/甲醇) → (丙酮/水) →(甲醇/水)展开

剂的洗脱能力及极性比较
5.4 离子交换色谱
5.4.1 概念与基本原理:

概念:以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固定相,通 过固定相表面带电荷的基团与样品离子 和流动相离子进行可逆交换,选择合适 的溶剂作为流动相,使溶质按照其离子 交换亲合力的不同而得到分离的方法。

(4)洗脱:洗脱用溶剂的极性宜逐步增 加,跳跃不能太大。实践中多用混合溶剂, 并通过巧妙调节比例以改变极性。 一般选用TLC展开时使组分阻滞因子Rf值 达到 0.2~0.3的溶剂系统。 实际多用混合有机溶剂系统进行洗脱。 分离酸性物质时,常在洗脱溶剂中加入少 量醋酸;分离碱性物质时,则在洗脱溶剂 中加入少量氨水或吡啶或二乙胺。
(0-1.0 M) Tris-HCl buffer, pH 8.0.
B. RP-HPLC was carried out with a linear CH3CN gradient (0-1.0 M) at 2.5 ml/min of a flow rate using an UV detector at 215 nm.

流动相中组分的分子Xm与吸附在吸附剂 表面的流动相分子Ya相置换,结果组分 的分子被吸附,以Xa表示。流动相分子 回到流动相之间,以Ym表示。吸附平衡 常数称为吸附系数(Ka),可近似用浓度 商表示:

因为流动相的量很大,[Ym]n/[Ya]n近似 于常数,且吸附只发生于吸附剂表面, 所以,吸附系数可写成:

氧化铝:适宜分离植物中的碱性成分如 生物碱。
5.3.3流动相及其选择


流动相的洗脱作用实质上是流动相分子与被分 离组分分子竞争占据吸附剂表面活性吸附中心 的过程。 强极性的流动相分子因占据极性中心的能力强, 而具有强的洗脱作用; 非极性的流动相分子竞争占据吸附活性中心的 能力弱,洗脱作用就弱。 因此,为了使样品中吸附能力稍有差异的各组 分得到分离,就必须根据样品的性质、吸附剂 的活性选择适当极性的流动相。
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using a Diethylaminoethyl (DEAE) l-sephacel: Among the six enzymatic hydrolysates, papain hydrolysates, showing the highest hydroxyl re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were selected as purification material. The 4 ml of MWCO Ⅲ (250 mg/ml) were loaded onto a DEAE-Sephacel ion exchange column (74 ×280 mm) equilibrated with 1.0 M Tris-HCl buffer (pH 8.0) and eluted with a linear gradient of NaCl (0-1.0 M) in the same buffer at a flow rate of 80 ml/h. Each fraction was monitored at 280 nm, collected at a volume of 3.0 ml, and desalted using dialysis membrane, then lyophilised, antioxidative activity was also investigated. In addtion, six fractions were pooled, dialysed for overnight and lyophilised for 3 days. The strongest antioxidative fraction was lyophilised, and chromatography was used as the 附 剂混合、吸附质被吸附到吸附剂表面、 料液流出、吸附质解吸回收等四个过程。 吸附柱色谱法吸附过程是样品中各组分 的分子(X)与流动相分子(Y)争夺吸 附剂表面活性中心(即为竞争吸附)的 过程。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体表面活性 吸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