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风对通道火灾烟气竖向分层特性的影响
公路隧道火灾时纵向通风排烟下临界风速问题探讨

公路隧道火灾时纵向通风排烟下临界风速问题探讨周庆;倪天晓;彭锦志【摘要】烟气回流(Back-Layering)是隧道火灾在纵向风作用下的一种特殊烟气蔓延现象,抑制烟气逆流的临界风速一直是隧道火灾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对纵向通风排烟下临界风速问题研究现状和规范规定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和缩尺寸模型试验对临界风速与隧道坡度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它们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公路隧道火灾时纵向通风排烟管理提供参考.【期刊名称】《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1)003【总页数】4页(P3-6)【关键词】公路隧道火灾;纵向通风排烟;临界风速【作者】周庆;倪天晓;彭锦志【作者单位】湖南公安消防总队,湖南长沙410205;中南大学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75;中南大学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12隧道内发生火灾后,产生的大量高温烟雾,对于隧道内车辆疏散和人员逃生,具有极大的威胁。
烟气回流(Back-Layering)是隧道火灾在纵向风作用下的一种特殊烟气蔓延现象[1],在纵向通风排烟模式下,火源两侧的烟气将产生不对称,如果风速比较小,不足以克服烟气流速度时,将产生烟气逆风流动的情况,即回流现象。
这对于防止火灾烟气蔓延(炽热烟气将点燃火源上风方向停留车辆)和前来救援的消防队员安全是很不利的。
因此,纵向通风时必须增加通风风速以防止火灾烟气逆流,避免回流现象的发生,因此,抑制烟气逆流的临界风速一直是隧道火灾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对公路隧道火灾时纵向通风排烟下临界风速问题研究现状和规范规定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和缩尺寸模型试验对临界风速与隧道坡度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它们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公路隧道火灾时纵向通风排烟管理提供参考。
1993年,Bettis等人[2,3]进行了全尺寸矿山隧道火灾试验,发现当热释放速率较低时,临界风速与其1/3次方成正比;当火灾热释放速率增大到一定程度,临界风速与其近似无关。
纵向风对通道火灾烟气竖向分层特性的影响

摘 要:研究了纵向风对通道火灾热分层和烟颗粒分层特性的影响.纵向风可能使通道内的分层流出现 KelvinHelmholtz 流动不稳定性,并导致烟颗粒向下部空间扩散;当纵向风较大时,烟气层的热分层稳定性被破坏,导致烟颗粒 与冷空气出现强烈掺混,烟颗粒层显著变厚.通道火灾的热分层和烟颗粒分层特性与 Froude 数或 Richardson 数关联 紧密.实验初步得到了出现 Kelvin-Helmholtz 流动不稳定和热分层不稳定的临界条件.
用梯度 Richardson 数表征烟气层与冷空气界面
附近的流动参数,结合测点布置情况(见图 2)表示为
A处
( ) Rig1
=
−gTa (1 / T2 −1/ T7 ) / (u1 − u3 ) / ∆h2,7
∆h2,7
2
(5)
( ) Rig2
=
−gTa (1 / T4 −1 / T9 ) / (u2 − u4 ) / ∆h4,9
另一方面,烟气层具有多重定义,从组分分层的 角度上讲,可以指宏观烟颗粒组成的可视烟气层;从
温度分层的角度讲,可以指由于温度差造成的热分 层.宏观烟颗粒分层和热分层在纵向风作用下的关 系也有待研究.
1 实验设置
通道模型按 1∶8 比例设计,尺寸为 7.5,m(长)× 1.5,m(宽)×0.6,m(高)(见图 1).通道的顶面和底面均 为 8,mm 厚的防火板,侧面为 6,mm 厚的防火玻 璃.离火源较近的通道端部封闭,另一端开启.实验
无纵向风时,通道内的烟气具有较好的层化结 构,烟气层与下部冷空气之间的界面清晰[3],与冷空 气之间的质量交换较小[4].通道内热烟气与冷空气的 流动属于分层流动的一种[5],流体力学对于均匀分层 流的研究表明,分层流中速度剪切的加大会加剧两层 之间的卷吸和掺混[6-7],并造成不同类型的不稳定机
纵向通风对长大隧道火灾烟流控制分析

W AN W a — i ,Z G n d HAN Jn — a E in ,Z G i g y n ,F NG L a HAO C u —a g h ngn ( .nt u f uli i ee rh C iaA a e yo u dn ee r , e ig1 0 1 , hn ) 1 Is tt o i n Fr R sac , hn c d m f i igR sa h B i n 0 2 C i i e B d g e B l c j 0 a
su y o h o gt d n lv n i t n c n rlo r mo e fo i he ln g t d ft e l n iu i a e t a i o to n f e s k lw n t o g hihwa u n lwa r s n e n t sp — l o i y t n e sp e e t d i hi a pr e .Ba e n t e c l u ae e u t h i e e fe t n s ke t mp r tr n e a u e tlto o tos s d o h ac ltd r s l,t e df rntefc s o mo e e au e u d rv  ̄o s v n iain c n rl f
纵 向通 风 对 长 大 隧 道 火 灾 烟 流 控 制 分 析
王婉 娣 张靖 岩 冯 炼 赵 纯 刚 , , ,
城市长大公路隧道火灾纵向排烟分析研究

城市长大公路隧道火灾纵向排烟分析研究沈奕【摘要】Tunnel fire is a serious disaster for road transportationsafety.According to cases in different scales and wind velocities,we focus on tunnel fire safety research on a long and large road tunnel in city using the visibility as a key evaluation indicator.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imulation was employed to analyse the evacuation environment.The shield TBM section is 3,390 m and the outer diameter is 14.5m.This study shows,the longitudinal ventilation mode can control the spread of smoke in tunnel fire.A steady smoke layer maintain in the upper space of the large tunnel,consequently,the lower part of the tunnel will be favourable for evacuation and fire rescue.%隧道火灾是公路交通安全的重大隐患.本文以某长大城市公路隧道作为工程研究对象,针对其不同规模和风速的火灾工况,以能见度为评价指标,使用CFD数值模拟手段对其隧道火场逃生环境进行安全分析与评价.该隧道盾构段长3390m,外径14.5m,特殊火灾工况下采用完全纵向通风.研究表明,当隧道发生火灾时,纵向排烟模式能够控制烟气蔓延,大断面隧道的上部空间维持稳定的烟气层,隧道下部环境有利于疏散逃生和消防救援.【期刊名称】《低温建筑技术》【年(卷),期】2017(039)011【总页数】5页(P33-37)【关键词】长大隧道;火灾;计算流体动力学;能见度【作者】沈奕【作者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7隧道火灾是公路交通安全的重大隐患。
纵向通风下障碍物对隧道火灾燃烧速率的影响研究

纵向通风下障碍物对隧道火灾燃烧速率的影响研究作者:张波陈丽霞马隽湫贾天耀李海航来源:《今日消防》2023年第12期摘要:采用模型隧道实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纵向通风速度和障碍物距离下池火燃烧速率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在纵向通风的条件下,障碍物的距离为5cm时池火的燃烧速率最高。
在障碍物距离一定时,池火的燃烧速率随纵向通风速度增加而增加。
障碍物距离在一定范围内,池火的燃烧速率高于无障碍物的情况,而障碍物距离超出一定范围时,池火燃烧速率与无障碍物的情况相差不大。
障碍物的存在对池火燃烧速率的影响主要归因于侧壁辐射效应和气流场的变化。
纵向通风对池火燃烧的影响更为明显。
当障碍物距离改变时,气流场会改变火焰的倾斜方向,进而改变侧壁辐射效应。
这些发现对于深入理解隧道火灾特性、优化消防安全设计以及制定有效的火灾防控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纵向通风;燃烧速率;障碍物;辐射效应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27(2023)12-0008-03在实际情况下,火灾发生时隧道内部可能存在车辆和货物等障碍物,占据隧道横截面较大的面积比例,障礙物会对隧道内部温度分布、烟气流动等火场参数产生影响。
近年来,有些研究者开始探究障碍物对隧道火灾的影响,其中阻塞比(障碍物横向面积占据隧道横截面的比例)是研究的关键参数。
黄有波等人[1]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隧道阻塞比对临界风速的影响,发现临界风速随着阻塞比的增加而减小,且当阻塞比达到一定值时,临界风速不再减小。
王君等人[2-3]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与黄有波等人类似的结论。
Tang等人[4]发现烟层厚度更受纵向通风的影响,随着风速增加而增大;存在车辆堵塞时的烟气层厚度小于不存在车辆堵塞时的烟层厚度。
关于隧道阻塞对临界风速和烟气层厚度的影响,丹麦理工大学[5]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范梦琳等人[6]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阻塞对烟气温度及逆流长度的影响,发现存在障碍物的情况下烟气逆流长度随着火源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纵向通风对电缆隧道火灾水雾灭火效果影响探究

程, 通过 计算 每个 网格 单 元 的热 动力 数 据 来 预 测 整个
环 境 的热状 态. 湍流 流 动的 R y od 时均 方程 组如 下 : e n ls
和有 效性 _ ]然 而 , 2 . 其灭火 效果 却 受着 多方 面 因素 制
约. 虑 到纵 向通 风系 统 在 长 大 隧道 火 灾 通 风 设 计 中 考
文 章 编 号 : 6 1 6 0 ( 0 8 0 —0 1 —0 1 7 — 9 6 2 0 )3 0 9 6
Hale Waihona Puke 纵 向 通 风 对 电 缆 隧 道 火 灾 水 雾 灭 火 效 果 影 响 探 究
张 腾 , 幼平 , 徐 周 彪
408 ) 3 0 1
( 汉 科 技 大 学 资 源 与环 境 工 程 学 院 , 汉 武 武
( )气 体 状 态 方 程 与 本 构 关 系 : — R 5 P o ; 06 . ×2 ×6 — 1 . n , 计 喷 雾 强 度 W 一 1 / ) 0 8 r。 设 3L
进行 了深 入地 研究 . 雾 因其 良好 的 绝缘 性 和 吸 热 效 水 果, 被广 泛应 用 于 电气 火 灾 的 自动 灭 火 系 统 之 中. 最
温 度 、 气及 各组 分气 体 的分 布数 据 , 可对计 算结果 烟 并 进 行可视 化 处理且 精 度 很 高. 由于 火灾 过 程 中 的烟气
收 稿 日期 : 0 8 4 1 2 0 —0 — 8 基 金 项 目 : 北 省教 育厅 自然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2 0 1 0 1 湖 D O510) 作者简介 : 张 腾 ( 97 , , 北 武 汉 人 . 1 8 一) 男 湖
+
维普资讯
排烟方式对隧道火灾烟气分布规律的影响

排烟方式对隧道火灾烟气分布规律的影响发布时间:2021-09-22T07:30:53.452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年6月第12期作者:何明星[导读] 本文以某公路隧道为依托,建立FDS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纵向式和横向式两种排烟方式对隧道内温度场、CO浓度的控制效果,对比了两种排烟方式下CO浓度的横向分布。
结果表明,两种排烟方式下,隧道横截面上的CO浓度分布主要呈“V”型、“一”型分布,最高温升随着排烟速率呈现较好的指数衰减趋势。
何明星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总承包一部北京市 100161摘要:本文以某公路隧道为依托,建立FDS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纵向式和横向式两种排烟方式对隧道内温度场、CO浓度的控制效果,对比了两种排烟方式下CO浓度的横向分布。
结果表明,两种排烟方式下,隧道横截面上的CO浓度分布主要呈“V”型、“一”型分布,最高温升随着排烟速率呈现较好的指数衰减趋势。
这说明隧道中心同一高度处的烟气浓度值均低于或等于隧道两边,因此人员应该沿着隧道中心线逃生。
关键词:隧道火灾;排烟方式;烟气控制1隧道火灾模型建立目前,公路隧道的排烟方式主要有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1]两种。
按照隧道内风流流动形式不同,隧道机械通风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种:纵向通风和横向通风[2]。
本文依托于北京市某高速公路隧道,按照近似1:9比例设计[3],模型长6m,弧形拱半径0.738m,由6段长度均为1米的短隧道拼接而成,在距隧道口1m处的顶部设有0.04m2的排烟口。
一辆小车的起火规模约为 Q=3~5MW[4],根据相似关系式[5]可得火灾规模Q=12.35~20.58KW,本次选取火源功率为12.35KW,参考《GAT999-2012热烟实验法》[6]的设置,采用油池火对火源进行模拟,燃烧面积为0.2m×0.2m,位于隧道入口2m处纵向中心线上。
为了研究CO浓度、温度分布规律,在x=1m,2m,3m,4m,5m处设置了水平测量位置,在距隧道底部68cm、75cm和82cm处设置了竖向测量位置,在L=0.68m水平位置处,设置五个横向测量位置,每一测点间距分别为0.1m。
纵向风速对隧道内烟气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

对烟气层沉 降的影 响更大 ; 火源位置较高时 , 烟气层热膨胀力 较大 , 距离火源一定距 离外仍可产 在
生上游方 向的烟气逆流 ; 一定坡 度的隧道在某种条 件下可 以产生“ 弱烟 囱效 应” 导致烟气 向下游 , 方向的流速增加 。在隧道设计 中可以考虑利用这一点来增加排 烟效率 。
Hale Waihona Puke 关键 词 : 隧道 , 火灾 , 烟气层 高度 , 纵向风速
( . e i nvrt o eh o g , e ig10 2 , hn ) 4 B in U i s y f cnly B in 0 0 2 C ia jg e i T o j
Absr c : ul—c l r x e me t r o d c e n t e Yi g u y n T n la d t e d v l p n fs k a e t a t F ls ae f e e p r n swe e c n u td i h n z i a un e n h e eo me to mo e l y r i i
纵 向风 速 对 隧道 内烟气 发展 影 响 的实 验研 究
张靖岩 , 王婉娣 彭 伟 , 然 李炎锋 , 霍 ,
(.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 院建筑 防火研究所 , 北京
(. 2 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 学院 , 淮南 (. 4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 北京 摘
10 1 ) 00 3
s e d t k s mo e i p e a e r mpo tn oe W h n fr o r e l c ts a ih p sto ra tr l. e e s u c o ae th g o i n,t x a iii fs k a e s e i i he e p nsb lt o mo e ly r i n— y lr e n d e s mo o h pp nso ti e o e a n d sa c r m r o c . A lg tsa k efc s p o a g d a d a v re s ke f w a e u sd fa c r i itn e fo f e s ure l t i sih tc fe ti r— d c d i o r d e to n e ,whih c n u t h o t c wa d p sto sa c lr t d u e n s me g a i n ft n l u c o d c st ef w oba k r o i n i c e e ae .Th sc a a t rc u d l i i h r ce o l b n rd e o i r v h fe to mo e e ta td rn u e e i n p o e s e i to uc d t mp o e t e e c fs k xr c u g t nn ld sg r c s . i Ke r y wo ds:u e ;f e;s k a e eg t o g tdi a n p e t nn l i r mo e l y rh ih ;ln i u n lwi d s e 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机频 率/s-1
0 12 24 24 28 0 4 8 16 20 8 16 20 8 16 20 28 16 20 24 28 32
无火时纵向风 速/(m·s-1)
,0 0.06 0.38 0.38 0.46 ,0 0.06 0.13 0.26 0.33 0.13 0.26 0.33 0.13 0.26 0.33 0.46 0.26 0.33 0.38 0.46 0.50
实验共有 22 组工况,采用不同的火源功率和纵 向风速.火源功率分别为 8.8,kW、11.8,kW、14.7,kW 和 17.6,kW,纵向风速为 0~0.7,m/s,表 1 列出了实验 工况.
表 1 实验工况
实验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图 1 通道实验台示意
中打开距端部 0.,8,m 处的排风口,形成纵向风. 气体燃烧器的燃料为液化石油气,火源直径为
0.2,m,火源中心距端部 1.85,m,燃气流量由流量计控 制.由于燃烧时无明显烟颗粒生成,将适量熏香置于 火源上方的羽流中,可产生粒径 0.3,µm 左右的烟颗 粒,与实际火灾烟颗粒粒径大小相似[9].采用激光片 光源沿纵向方向照射烟气层(见图 1),便于更好地观 察烟气层的厚度和分层形态.
关键词:火灾;通道;纵向风;烟气层;Froude 数;激光片光源
中图分类号:X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740(2010)03-0252-05
Effects of Longitudinal Air Flow on Smoke Stratification in Channel Fire
Rib
=
∆bh ∆U 2
=
∆ρ gh ρ0∆U 2
=
∆Tgh T ∆U 2
(2)
式中:∆b 表示烟气层与下层冷空气的浮力差;ρ0 为
空气密度;T 表示烟气层的平均温度.
在界面附近的温度梯度和速度梯度较大.梯度
Richardson 数考虑了局部温度和速度梯度,在研究分 层流动时被广泛采用[6],即
Rig
情况的典型实验结果,由图 3 可知,纵向风加大使得 烟气与环境的换热量加大,温升总体变低.实验 1 的 温升在竖直方向上存在突增,在某一高度范围,温升 随竖直高度的变化幅度大,而其余高度的温升变化幅 度相对较小.通过式(4)求得浮力频率随竖直高度的 变化情况(见图 4),由图 4 可知,实验 1 在 49,cm 处 出现浮力频率的极大值,说明该处存在明显的热分层 界面.图 5 为实验 1 中烟颗粒的分层情况,烟颗粒分 层界面位于(49±1),cm 处,与热分层界面位置很吻 合.由图 5 还可以看出,烟颗粒层界面清晰、平整,烟 气与下层冷空气之间的相互扩散可以忽略.
梯度 Richardson 数;∆h 为探点之间的竖直距离;u 表
示水平流速.
实验中烟气层的雷诺数不小于 24 500,高于大多 数小尺寸通道火灾实验的 Re 数[11],与部分全尺寸实 验的 Re 数量级相同[12].
图 2 通道内测点布置情况
3 结果与讨论
3.1 热分层与烟颗粒分层 图 3 为稳定阶段时间平均温升随竖直高度变化
=
∂b / ∂z (∂u / ∂z)2
=
N
2 L
(∂u / ∂z)2
(3)
NL
=
⎛ ⎜⎝
−
g
∂ρl ∂z
/
ρ0
⎞1/ 2 ⎟⎠
=
⎛ ⎜ −gTa ⎝
∂
(1 / Tl
∂z
)
⎞1/ ⎟ ⎠
2
(4)
式中:b 表示浮力;NL 为局部浮力频率,是指浮力随
着竖直高度的变化率;ρl 为局部密度;Tl 为局部温
度;z 为竖直方向上的坐.
Keywords:fire;channel;longitudinal air flow;smoke layer;Froude number;laser sheet
通道建筑具有与一般建筑不同的特点,其长高比 相对较大,烟气在纵向上的蔓延过程强于在竖直方向 上的填充过程;另一方面,通道建筑特别是隧道通常 采用纵向排烟[1-2],纵向风起到排烟作用的同时,也加 强了烟气层与下层冷空气之间的剪切.
收稿日期:2009-06-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706050). 作者简介:阳 东(1982— ),男,博士研究生,yangd@mail.ustc.edu.cn. 通讯作者:胡隆华,hlh@ustc.edu.cn.
2010 年 6 月
阳 东等:纵向风对通道火灾烟气竖向分层特性的影响
燃气流量/ (m3·h-1)
0.4 0.4 0.4 0.3 0.4 0.3 0.3 0.3 0.3 0.3 0.4 0.4 0.4 0.5 0.5 0.5 0.5 0.6 0.6 0.6 0.6 0.6
火源功 率/kW 11.8 11.8 11.8
8.8 11.8 8.8 8.8 8.8 8.8 8.8 11.8 11.8 11.8 14.7 14.7 14.7 14.7 17.6 17.6 17.6 17.6 17.6
Abstract:This paper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longitudinal air flow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and smoke density stratification in channel fires. Longitudinal air flow could cause KelvinHelmholtz instabilities of stratified flows. A relatively larger longitudinal air velocity resulted in unstable stratification, thus leading to a strong mixing between smoke layer and the fresh air and a significantly thickened smoke layer. Further studies revealed that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and smoke density stratification were dependent upon Froude number and Richardson number. Critical conditions for instability of fire-induced stratified flows were obtained.
∆h4,9
2
(6)
B处
( ) (( ) ) Rig1 = −gTa
1 / T16 −1 / T21 / ∆h2,7 u5 − u7 / ∆h2,7 2
(7)
( ) (( ) ) Rig2 = −gTa
1 / T18 −1 / T23 / ∆h4,9 u6 − u8 / ∆h4,9 2
(8)
式中:Rig1 和 Rig2 分别表示烟气层界面上方和下方的
另一方面,烟气层具有多重定义,从组分分层的 角度上讲,可以指宏观烟颗粒组成的可视烟气层;从
温度分层的角度讲,可以指由于温度差造成的热分 层.宏观烟颗粒分层和热分层在纵向风作用下的关 系也有待研究.
1 实验设置
通道模型按 1∶8 比例设计,尺寸为 7.5,m(长)× 1.5,m(宽)×0.6,m(高)(见图 1).通道的顶面和底面均 为 8,mm 厚的防火板,侧面为 6,mm 厚的防火玻 璃.离火源较近的通道端部封闭,另一端开启.实验
摘 要:研究了纵向风对通道火灾热分层和烟颗粒分层特性的影响.纵向风可能使通道内的分层流出现 KelvinHelmholtz 流动不稳定性,并导致烟颗粒向下部空间扩散;当纵向风较大时,烟气层的热分层稳定性被破坏,导致烟颗粒 与冷空气出现强烈掺混,烟颗粒层显著变厚.通道火灾的热分层和烟颗粒分层特性与 Froude 数或 Richardson 数关联 紧密.实验初步得到了出现 Kelvin-Helmholtz 流动不稳定和热分层不稳定的临界条件.
无纵向风时,通道内的烟气具有较好的层化结 构,烟气层与下部冷空气之间的界面清晰[3],与冷空 气之间的质量交换较小[4].通道内热烟气与冷空气的 流动属于分层流动的一种[5],流体力学对于均匀分层 流的研究表明,分层流中速度剪切的加大会加剧两层 之间的卷吸和掺混[6-7],并造成不同类型的不稳定机
制[6],通常采用 Richardson 数或 Froude 数作为表征 均匀分层流维持稳定性的判据.Newman[5]研究了通 风作用下的通道火灾烟气层,其最大 Fr 数超过 10, Delichatsios[8]研究了 t2 火产生的顶棚射流,其最大 Fr 数可能超过 3,均超过了均匀分层流维持流动稳定性 的临界值[6-7].但值得注意的是,均匀分层流仅在剪切 层内存在密度梯度,分层内部的参数是均匀的,而火 灾烟气层内本身存在温度梯度,因此可能具有和均匀 分层流不同的不稳定机制及临界判据.由于火灾时 人员往往经过通道向安全区域疏散,烟气层的竖向分 层特性值得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通道火灾烟
第 16 卷 第 3 期 2010 年 6 月
▋
燃烧科学与技术 Journal of Combus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16 No.3 Jun. 2010
纵向风对通道火灾烟气竖向分层特性的影响
阳 东,胡隆华,霍 然,蒋亚强,刘 帅,祝 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