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1)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1)提要制度经济学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制度经济学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制度与制度效率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流派入手,进而介绍并分析其中关于制度效率的观点及其产生分析的原因。
关键词:制度;制度效率;文献综述一、制度经济学主要观点与流派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论述。
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将参与主体看作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的物质承担者”,已经超出了古典经济学对于“理性人”的假设,而将其看作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下的“人”。
马克思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变化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基本规律,并认为“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上,都存在着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历史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个一定的历史形式达到一定的成数阶段就会被抛弃,并让位给较高级的形式。
”马克思所研究的“制度”本质是经济主体参与人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关系以及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即上层建筑。
尽管“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印证了哈耶克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的观点,以至于马克思所论述的包含意识形态的理论受到了质疑,但是到新制度经济学时代,马克思的理论被认为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诺思将意识形态列入制度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并认为“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
以自发秩序理论为核心的旧制度经济学。
如果说休谟提出的“稀缺性”到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给出了制度分析的起源,那么凡勃伦第一次将制度同经济学正式结合起来。
凡勃伦以人的本能作为出发点,从本能-习惯-习俗-制度,认为制度是个人或群体普遍存在的思想习惯。
制度变迁的原因在于人们一些思想习惯被自然淘汰,又由于个人对环境的强制适应过程,而出现环境随社会发展和制度变化而变化。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一、关于制度经济学1. 制度经济学的概念与特征制度经济学是经济学中一个相对较新的学派,其研究对象是经济行为的制度化、组织化及制度本身的演变和发展规律。
其主要特征包括关注制度及其演变、重视不完全契约、关注信息不对称及代理问题等。
2. 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制度环境、制度设计和制度变迁三个方面。
其中,制度环境包括评估制度环境的经济利弊、制度设计则是为了改善制度环境而进行的行动,而制度变迁则是指制度的演变过程。
3. 制度经济学的应用制度经济学的应用方向包括政府无效性、共享经济、法律及产权保护、合约设计和组织治理等方面。
在实践中,制度经济学常被用来解决经济系统中出现的瓶颈问题。
4. 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及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度经济学将继续关注深化制度改革、优化制度环境、提高制度效率以及加强国际制度合作等方面的研究。
5. 制度经济学的局限性与挑战制度经济学优势明显,但仍存在模型偏置、脆弱性及缺乏实践验证等局限性。
在未来,需要加强实证研究、推进学科交叉、加强人文关怀,以保证其有效性。
二、关于制度效率1. 制度效率的概念与特征制度效率是指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经济系统所能实现的最优化资源配置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能力。
在制度效率中,不同制度环境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及社会效益是对制度效率影响最大的因素。
2. 制度效率的评价指标制度效率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资源配置效率、收入分配效率和环境效益等。
其中,资源配置效率指实现了最优资源配置的能力,收入分配效率指资源分配合理性及公平性,环境效益则是指经济体系对环境的影响。
3. 制度效率的调节因素制度效率的调节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因素、文化因素、法律因素、金融因素以及政策因素。
具体而言,技术因素指可用技术的先进程度,文化因素则指社会信仰、价值观及社会规范,法律因素则指法律体系的公平性和法治程度等。
4. 制度效率的优化手段优化制度效率需要充分考虑制度环境、减少不完全信息影响、加强保护产权等。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S引言新制度经济学发轫于罗纳德·科斯的两篇宏文,《企业的性质》(1937),《社会成本问题》(1960)。
前者成为后来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开端。
后者将外部性问题引入新古典经济学,并开创了产权经济学,与企业理论相结合后又有了企业的所有权治理结构理论。
而新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个与这一系列理论联系不甚密切的是制度变迁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道格拉斯·诺斯和罗伯斯·托马斯。
本文拟就新制度经济学的早期经典文献做一梳理。
试图厘清新制度经济学早期关注的问题的探索过程及其脉络。
、交易费用与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最核心、最具原创性的概念就是交易费用。
通过它,新制度经济学将经济学从完美的经典物理的世界带回了有摩擦力的现实世界。
新制度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不论是交易费用经济学,企业理论,产权理论,还是宪政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都是以此作为出发点的。
这一概念如此重要,但到目前为止,交易费用仍没有统一的定义,每个经济学家根据他研究的主题,以便于说明问题,采取了各不相同的定义。
科斯的在《企业的性质》(1937)中首先提出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他指的是市场机制运行的成本,也即发现价格的成本,具体包括谈判费用和签约费用。
肯尼思·阿罗(1969)给交易成本下的定义是“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巴泽尔则认为是“产权换手的成本”。
张五常在《企业的契约性质》(1983)中对科斯的交易费用做了极大地拓展,他认为发现价格的成本包括了信息费用,考核费用,谈判费用和签约费用,而且交易成本并不等于发现价格的成本,除此之外,他将代理成本(包括监督成本)也纳入了交易成本范畴。
在文章的结尾处,张五常这样写道:“沿着科斯的思路贯穿着这些转变,我强调了发现价格的费用,包括信息费用、考核费用和谈判费用。
但这些费用发生变化时,不同的契约就产生了。
我并不主张价格决定就是关系到契约或组织形式的所有选择的那种唯一的交易费用。
新制度经济学流派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流派综述摘要: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对经济现象丧失解释力之后兴起的,是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展开对制度及其在市场经济中作用的研究,他们把制度因素引入了经济分析^p ,认为制度对于经济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和主要理论政策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阐述,以此来对新制度经济学流派进行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p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理论政策一、新制度经济学概述(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自古典经济学产生以来,西方经济学史上发生了三次重大的理论革命,而第三次革命“新经济史学革命”之后,便产生了新制度经济学。
虽然自20世纪初以来就有凡勃仑、康芒斯为杰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对“制度”的重要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却一直未能进入经济学的视阈。
新制度经济学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制度决定绩效”真正引起主流经济学的侧目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
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制度经济学终于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十分的宽泛,但是按照威廉姆森的论述来讲,则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是社会理论层面,主要包括习惯、传统、道德、信仰等。
(2)是制度环境层面,主要包括正式的游戏规则,尤其是产权制度、政治制度、司法、官僚机构等正规制度。
(3)是治理机制层面,这是一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层次,尽管财产很重要,但界定和实施契约的有效的有效的法律体系是不完全的。
(4)是与组织治理结构关联不强的其他问题所构成的层面。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旧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吸收了大多数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甚至可以说在整个研究方法上并没有很大的创造。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制度经济学虽然对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有很大的继承,但是对之的超越同样也是十分明显的,并且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新古典方法的改进及其超越还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企业性质理论的文献综述(全文)

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企业性质理论的文献综述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企业不过是投入和产出的生产函数,企业唯一的功能是根据边际替代原则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大的产量或最低的生产成本。
企业组织背后的制度因素被忽视了,因而长期以来企业理论被称为"黑箱"。
企业的契约性质第一次由科斯揭示出来,被称为开创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先河。
企业不再被认为是一个生产函数,而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组合。
新制度经济学在进展过程中,形成了企业性质中不同的流派。
一、交易费用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性质理论是由科斯首先提出来的,在其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概念,并将之用于经济分析,将生产的制度结构纳入经济理论。
他认为作为价格机制替代物的企业,实质上是企业家与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长期契约。
在企业内部契约中,生产要素所有者为获得一定酬劳而同意在一定限度内服从具有一定强制性权威的企业家的指挥。
张五常进一步进展了科斯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出现是用资本市场代替产品市场,或一种契约方式代替另一种契约方式。
市场交易的是产品或商品,企业交易的是生产要素。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那么两个市场是不可分割的,因为顾客向生产要素所有者支付的款项等于向产品销售者支付的款项。
而交易费用的存在是市场分离的前提。
杨小凯和黄有光在《专业化与经济组织--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一书中,通过消费者--生产者两分法、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建立了一个关于企业一般均衡契约模型。
认为作为促进劳动分工形式的企业,尽管与自给经济相比也许会使交易费用上升,但当劳动分工经济收益的增加超过交易费用的增加时,企业就会出现。
由于不同的结构会导致不同的交易效率,因此,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安排是至关重要的。
一种非对称的剩余索取权结构在改进交易效率的同时,还能幸免直接定价和贸易中交易效率最低的活动,从而促进劳动分工。
由于对治理者活动所付出的努力及其产出水平的测量要花费极高的成本,所以,治理者的剩余索取权安排是一种有效率的产权结构。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概述制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体中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效果的影响的学科。
在制度经济学中,制度被定义为一组规则和约束,这些规则和约束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和决策过程。
制度的效率则是指制度对社会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
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和制度效率的视角,综述了相关的文献,旨在了解制度经济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以及有关制度效率的研究成果。
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和效果、相关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制度经济学是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理论框架强调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是在制度规则的约束下进行的,而制度规则的性质和设计会对经济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可以分为形式制度和非形式制度。
形式制度是指明确规定的法律、法规、条例和契约等规则,它们通过强制执行来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
非形式制度则是指一种非正式的约束机制,如社会规范、习惯和道德规范等,它们通过社会压力和公众舆论来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
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是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和决策过程来实现的。
首先,制度可以影响经济主体的激励机制。
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提供正确的经济激励,从而促使经济主体做出适当的决策和行为,从而提高经济效率。
其次,制度可以影响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包括信息获取成本、协商和执行成本等,它们是进行经济交换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经济交换的顺利进行,增加整体经济效率。
另外,制度还可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资源分配更加均衡和高效。
制度规则的不完善或不合理则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配置。
相关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近年来,关于制度经济学和制度效率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方面,许多研究探讨了不同制度对经济效果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 文献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By Liang Jinhui, Zju1.The Nature of the Firm, Coase2.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Coase3.Som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 Alchian4.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Tiebout5.Might Makes Rights, Umbeck6.Dictatorship,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Olson7.Spontaneous Order, Sugden8.Culture Belief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Society, Grief9.The Economics of Convention, Young10.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 Qian and Weingast11.Reversal of Fortune, Acemoglu, Johnson and Robinson12.Constitutions and Commitment, North and Weingast1.The Nature of the Firm, Coase (交易费用的存在促使新的经济组织的产生)文章的核心的问题有两个:一、一般认为价格机制协调经济系统的运作,而在企业内部企业家协调生产,为什么企业这种组织是必需的呢?二、资源配置由市场进行还是由企业家来决定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在边际点上,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另一个企业中的组织成本,或是等于由价格机制组织这笔交易所包含的成本。
科斯的目标是发展一个真实而易于处理的企业理论。
文献综述范文 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摘要:关键词:(略)一、前言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度和经济发展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
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
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
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应发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1)模型派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
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
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2)结构派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
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 ;纳克斯的“贫困循环论” ;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 ;钱纳里等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 ,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
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
(3)阶段派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不难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来越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期末课程论文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姓名:郭兆凯学号:20125587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摘要]新制度经济学试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制度的构成、运行和演化,通过探究,去发现制度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活动,新制度经济学摒弃了传统的假设,即制度是外生,进而强调制度重要性。
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四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发源于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的两篇巨著,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之后在哈耶克、布坎南、斯蒂格利茨等人的努力下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1.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的定义是什么?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此并无统一的说法。
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使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
德姆塞斯把交易费用定义为“交换所有权的成本”。
阿罗则把交易费用说成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
威廉姆斯把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
诺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规定和实施构成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经济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
”而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是在“鲁滨逊”经济中不存在的所有成本。
深入分析交易费用的产生原因和决定因素是交易费用理论的核心问题,对此,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和诺斯都做过分析。
威廉姆斯认为发生在市场间和企业内的资源转移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两种,即合约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费用和签订合同的之后的“事后”交易费用。
关于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威廉姆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是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
诺斯是从广义上理解交易费用的。
即是说,在他看来,交易费用主要由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以及政治型交易费用。
而针对市场型的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诺斯是从商品的多维属性和特征、信息不对称与人的机会主义动机、交易的人格化特征等来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两位学者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认识不尽相同,可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一致,他们的分析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助于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和决定因素。
2.企业理论一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理论基石,主要是这篇论文解释了关于企业的起源以及最终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
他的企业理论着重点是把企业当做是一种资源配置。
对于企业组织出现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科斯给出的解释是:“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通过价格机制生产的最明显的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也必须考虑在内······。
”科斯在此所说的“价格机制的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交易费用。
科斯认为,企业为什么会出现,其原因是由于企业在协调生产时所花费的成本相比之下,比通过市场交易所花费的成本低。
他认为企业的替代市场机制,主要是因为有市场交易的成本的存在,同样因为企业组织交易也是有成本导致企业也不能无限扩大为一个大企业所以,根据经济学的边际原理,企业规模是有边界的。
威廉姆斯的企业理论是对科斯企业理论的细化和发展,使后者具有可操作性。
威廉姆斯的企业理论是一交易费用为基础的,在威廉姆斯理论中,交易是通过某种明确或不明确的合约进行的,经济组织问题就是一个合约问题企业为什么会产生就是交易者为什么要定立合约的问题。
威廉姆斯常常将交易费用比喻为经济世界的摩擦力。
张五常的企业理论是对科斯企业理论的重新解释和发挥。
张五常对于企业理论的一个主要观点是:“企业”只是简述在不同于普通产品市场,其所提供的合约安排下这样的组织活动的一种行为。
张五常关于企业理论的另一个主要思想,是他认为企业与社会的边界是很难确定的,这是由于企业规模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张五常认为,由于企业从其本质来看,也是一种合约,因此,企业的内部交易与市场交易之间的区别也就没有那么明确的界定了。
3.产权理论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创始人,在科斯看来,产权是资产所有者行使一定的权利,而对于这种权利,科斯认为是一定的而不是无限的;而且,产权的使用不仅,使用者不仅可以获得收益可,而且也会面临使用过程中痴线的成本和损失。
阿尔奇安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
德姆塞斯给产权下的定义:“产权包括一个人或者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
科斯是通过他的两篇论文阐述产权理论的。
即《联邦通讯委员会》、《社会成本问题》。
以“交易费用为零”作为假设前提的。
由交易费用为零得出的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思路被称为“科斯第一定理”。
而现实世界交易过程总是有摩擦的有障碍的。
于是,由交易费用大于零又得出“科斯第二定理”。
其内容是:“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年发表的《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
该文分析了古典业主制企业剩余索取权,监督权和经营决策权安排给企业主,为什么是最优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企业内部的监督者激励问题,提高企业绩效。
所谓的合伙制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投资并分享剩余收入共同监督和管理的企业。
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他的《佃农理论》以及与该理论相关联的合约理论。
张五常认为:“不管是什么合约安排······只要产权是排他的和可以转让的,这些安排就不存在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
”私有产权制度“是按照生产资源本身的某些特点来规定权利的”,因而交易费用最低,配置效率最高。
张五常认为,就私有财产来说,其使用权是根据财产本身固有的特性或者特征来划定的。
张五常进一步认为:私有产权制度与共产主义国家的共有财产制度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照生产资源的某些特点来规定权利的。
后者是按照被剥夺了生产性人力资本的人们的一个特征(即地位)来规定权利的。
4.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是要说明制度变迁的原因、机制和过程。
这里所说的“制度变迁”指的是一段时间内制度的建立、变革或者破坏,制度选择和制度创新。
舒尔茨分析制度变迁的切入点是农业中的制度变迁。
他对制度变迁的分析所使用的方法是供求均衡分析法。
这种分析方法建立在两个关键概念的基础上面:一个是制度功能的经济价值,另一个是经济均衡或者制度均衡。
舒尔茨认为,导致制度由供求均衡走向非均衡主要是一些改变了对制度服务的需求因素。
1971年,戴维斯和诺斯合著的《制度变迁与美国的经济增长》书中通过对美国经济史的研究,为制度的产生、成长、成熟和衰亡提供了一个粗略的理论框架,为制度变迁提供理论上的解释。
戴维斯和诺斯主要分析了促成利润增加从而诱致制度创新的四种因素:(1)规模经济;(2)外在性;(3)风险;(4)交易费用。
戴维斯和诺斯说:“当在现有的制度结构下,由外在性、规模经济、风险、和交易费用所引起的收入的潜在增加不能内在化时,一种新制度的创新可能会允许获取这些潜在收入的增加。
”拉坦认为制度变迁是由一系列因素诱导出来的,对制度变迁需求的诱因又不同于对制度变迁供给的诱导因素。
在制度变迁的需求理论方面,拉坦主要继承和肯定了诺斯和托马斯、舒尔茨等人的研究成果。
拉坦在制度变迁理论上的主要成果是提出制度变迁的供给理论。
拉坦认为制度变迁的供给与技术变迁的供给有类似之处。
但是,拉坦强调,制度变迁的供给是由社会科学和有相关专业知识进步诱致的,并不表明制度变迁完全依赖于社会科学和相关专业的新知识的研究成果。
三、结语新制度经济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本文所述的范围非常有限,所参考的文献也很有限。
该论文仅仅就所阅读很参考过的论文进行分析和归纳。
新制度经济学以交易费用为核心,当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时候,权利的界定是重要的,制度对资源配置会产生很大影响。
科斯理论的另一个重要逻辑是,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一般情况下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的资源配置效率是不同的,所以关于制度的合适选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不管是对于单个合同制度,还是对于宪政制度,以及企业和市场的制度,另外,还有制度变迁的过程。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更接近现实更符合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它从批判新古典理论过于抽象的理论入手,加入一些不确定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应用于企业中形成的理论对企业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1]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袁庆明:《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2]简兆权,刘益:《企业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0.[3]费方域:《企业的契约性质——张五常的企业理论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6.[4]张五常:《新制度经济学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当代财经,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