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论语中的子贡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子贡原文与解析子贡作为孔子最出色的弟子之一,他的言行经常被孔子赞扬和引用。
他对于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见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本文将以论语中子贡的原文为基础,对其进行解析。
一、《论语·学而篇》中关于子贡的原文与解析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这段原文表达了孔子对子贡的高度赞扬。
子贡虽然处境艰难,生活简朴,但他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困苦,不为外物所动,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快乐。
这种精神境界让孔子感到子贡贤明可敬。
2.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这段原文中,子贡被孔子赞扬为孝子。
他能够恪守孝道,不背离父母昆弟的教诲和劝导。
这体现了子贡对家庭关系的重视和尊重,使孔子对他赞叹不已。
3.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多?’对曰:‘盍各言尔志?’曰:‘夫子之志,岂易哉?’”这段原文中,孔子询问子贡与回的学问之多。
子贡回答说:“为何不让每个人都表达自己的志向呢?”孔子说:“夫子的志向岂会容易呢?”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子贡对孔子的敬仰和对学问的追求。
二、《论语·颜渊篇》中关于子贡的原文与解析1. “颜渊问于子贡曰:‘夫子何为?’子贡曰:‘夫子何颜亦何言哉?’颜渊曰:‘然。
夫子之言何为也?’”这段原文中,颜渊向子贡询问孔子的为人之道。
子贡回答说:“夫子的仪表和言谈举止是怎样的呢?”颜渊说:“是啊。
那夫子的教诲又是出于何种目的呢?”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子贡对孔子所代表的道德标准和教育原则的追求。
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这段原文中,子贡表达了他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的态度。
他不希望别人对他有过多的期望和要求,同时也不想给他人增加额外的压力和负担。
这体现了子贡对于人际关系的关切和平等相待的原则。
三、《论语·公冶长篇》中关于子贡的原文与解析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简述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简述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在教学上最重视人的发展,以“仁”为核心,认为人是宇宙万物中的一部分,是有理想、有道德的。
所谓“仁”,就是要人们的关系和谐,与他人相处友好。
所以,他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等。
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要努力按照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去组织教学,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掌握技能,并从中得到锻炼。
此外,还要讲究教学方法,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积极讨论,让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孔子也很强调教学原则。
在他看来,如果把学生比作积木的话,那么老师就是连接积木的桥梁。
老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搭配,这样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必须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只有遵循了这个原则,学生才能在轻松的环境下不断获得知识,不断增长见识。
1。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总之,孔子在教学上的主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关于教育目的。
即使培养“君子”也是出于道德的目的;而使人具有生产劳动能力却是直接为了经济目的。
第二,关于教学原则。
他非常重视人的发展,尤其重视通过教学的方式培养人,让学生掌握做人的基本道理和技能。
第三,关于教学方法。
他强调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创造力。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
他主张把道德放在首位,将学习书本知识放在次要地位。
另外,孔子也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他认为,要解决“道”与“行”的问题,就必须突破教师“传道”的局限,加强学生“亲身体验”,启发学生在实践中领悟,自己去寻求知识。
孔子很重视人文精神。
他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传授人文知识,使学生在道德修养和智能水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题型 答题技巧总结(含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题型答题技巧总结【考点点击】此类题主要考查从选文中获取重要字词、成语及提炼概括该章句的主旨以及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以致用。
一般可以从论语内容本身出题,或者从论语内涵中迁移运用。
高考回顾: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24.(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1分)(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3分)【答案】24.(1)(1分)升(登)堂入室【考点分析】复习备考时要梳理《〈论语〉选读》中的重要观点,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
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等,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面【相关链接】中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弄熟。
对自己观点或对《〈论语〉选读》中的思想观点的判定和分析,都要态度鲜明,言之成理。
切不可架空议论,拖泥带水,模棱两可。
【技巧点拨】1.短文评析型,即给出一段《论语》原文,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文中的思想。
解答这类题不能脱离文本泛泛而谈,更不能以翻译代替评析,对文中流露的儒家思想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最好还要指出其意义所在。
例: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论语选读”复习学案(高二期末复习专用)

“论语选读”复习学案(高二期末复习专用)教学博苑01-01 1859“论语选读”复习学案(高二期末复习专用)基本目标: (1)目中有人 (2)口中有词 (3)心中有脉 (4)手中有题(一)目中有人就是学生的心目中有具体的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和积累。
1、从学习记忆的特点来看,形象记忆的巩固率优于抽象记忆,因为学习者借助人物形象较容易唤起记忆,进行记忆复原。
2、从《论语选读》教学的定位和高考考查要求来看,无论是学习还是考试,都要求文字理解和文化内涵探究兼顾。
语言文字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探究和观点的把握是结果,而理论、观点的理解和把握,最终是对语言表达者人物形象的认识,和人物的言行、思想的感受与感悟,它的核心是形象的认识。
3、从教材的特点来看,《<论语>选读》中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个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物形象。
《为政以德》,一位追求道德文明的卫道士,努力推行着“德治”的理念。
《克己复礼》,一位“礼”的捍卫者,积极规范着社会的礼制。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社会承当者,自信而又悲壮地守卫着社会的良心。
《仁者爱人》,一个仁者,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仁者的含义。
《君子之风》,一位君子,用君子的风范解读着君子的境界。
《周而不比》,一位懂得敬重他人又坚持原则的君子,宣传着原始儒学的交往原则。
《诲人不倦》,一位良师,呈现着一种大教育家的气象。
《高山仰至》,一代师表,表达着知者的人品之美。
《沂水春风》,一群弟子,呈现着一个个治国理念,学子的风采。
《中庸之道》,一位智者,以理性的气度,讲解着持中、稳健、包容、调和的内涵,和谐的精义……如果我们在教学和复习中,注意引导学生回忆并复原这些人物形象,进而认识这些人物形象。
当学生拿到《论语》考题的时候,面对具体的《论语》语录,学生的脑中可能会唤起对某个人物形象的记忆,借助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回忆起这个人物形象视角下的一些言论、主张、观点和思想,以及对人物言论内涵的理解。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十三对点聚焦练1文化经典的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含解析)

对点聚焦练1 文化经典的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1.(2018·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6分)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③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1)从第①②两则材料看,“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
(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或短语概括)(2分)解析:从“身”即亲身示范中概括。
答案:以身作则(或“率先垂范”)(2)结合第③则材料,分析说明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4分)解析:理解句子的意义,即可概括。
答案:有若主张施行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或“彻”)(1分),并认为国君富足与否取决于百姓(1分)。
执政者应该“藏富于民”(或“轻徭薄赋”)(1分),“以民为本”(或“仁爱百姓”)(1分)。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在位者自身端正了,即使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②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老百姓也就会从善了。
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
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③鲁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景饥荒,国家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十分之一的彻法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回答说:“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又会一个人富足呢?”2.(2018·浙江“超级全能生”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论语〉选读》之答题探讨

1、文中的“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1分) 文中的“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1 ?( 他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2 2、他对孔子持什么态度?(2分) 孔子对他又持什么态度?( ?(2 3、孔子对他又持什么态度?(2分)
问题一: 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问题一:“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可能答案: 可能答案: 1.丈人注重长幼之节 善良、热情、勤劳; 丈人注重长幼之节, 1.丈人注重长幼之节,善良、热情、勤劳; 2.归隐山林的 农民” 归隐山林的“ 2.归隐山林的“农民”; 3.“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的人。 3.“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的人。 出现问题:未能揣摩出题意图,以文解文。 出现问题:未能揣摩出题意图,以文解文。 参考答案:隐居不仕的高人(清高孤傲性格复杂的隐士) 参考答案:隐居不仕的高人(清高孤傲性格复杂的隐士) 注意:理解文本内容,揣摩出题意图 出题意图。 注意:理解文本内容,揣摩出》)的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 论语 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 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
一、考查形式
1.名句名篇默写( 1.名句名篇默写(2分) 名句名篇默写 2.文本探究 简答)( 文本探究( )(5 2.文本探究(简答)(5分)
二、答题可能存在的问题
1.名句默写(填空):错别字 名句默写(填空) 2.文本探究(简答) 文本探究(简答) 审题不清楚,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①审题不清楚,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②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③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解题思路混乱,答题不规范; ④解题思路混乱,答题不规范; ⑤文字表达不通顺
评判分析性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劝学课时作业一附答案

课时作业(九)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②故木受绳则直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⑤君子生非异也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⑦积水成渊,蛟龙生焉A .④⑤⑥B .①②③C .①④⑦D .②③④解析:①句—糅,④句知——智,⑤句生——性,⑥句有——又,暴——曝。
答案:A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金就砺则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D.⎩⎪⎨⎪⎧木直中.绳其曲中.规 解析:D 项“中”释为合乎;A 项第一个“利”是锋利,第二个“利”是快;B 项第一个“青”是靛青,第二个“青”是指颜色青;C 项第一个“一”是专一,第二个“一”是跳一下。
答案:D3.选出与“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中的第二个“而”相同的一项( )A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吾尝终日而.思矣 D .蟹六跪而.二螯 E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解析:此题是考查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首先应确定题干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是表示转折,译为“可是”。
A 项中的“而”意义与作用与之相同;B 项中的“而”,表递进,译为“而且”;C 项中的“而”,表修饰,相当于“地”;D 项中的“而”表并列;E 项中的“而”表顺承。
故选A 。
答案:A4.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无以.成江海 ②皆以.美于徐公③锲而.舍之④吾尝终日而.思矣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解析:①以:用来。
②以:认为。
③而:就。
④而:连词,起修饰作用。
答案:D5.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句翻译准确的一项是()A.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一天三次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品德也没有过错了。
简述《学记》中有关教育教学原则的观点并加以分析评价

简述《学记》中有关教育教学原则的观点并加以分析评价《学记》中强调了许多教育教学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尊师重道”、“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首先,对于教育者来说,他们应该尊重教育的道德规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模范。
其次,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给予个性化的教育。
最后,教育者和学生应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尊师重道”是《学记》中最基本的教育原则之一、孔子强调教育者应该尊重老师的权威,并将老师视为学生的榜样。
这反映了儒家教育中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思想。
尊敬和崇拜老师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敬意和权威感,从而更好地传授知识和道德。
“因材施教”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原则之一、孔子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华,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这个原则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使教育更加有效。
“教学相长”是指教育者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和学习。
孔子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者可以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这个原则强调教育者要保持谦虚和求知的态度,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
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可以促进教育效果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包括“尊师重道”、“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
这些原则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尊重和崇敬老师的权威可以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材施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师生关系。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这些教育原则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教育场景。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灵活的实施。
此外,现代教育还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因此,在应用《学记》中的原则时,我们需要结合现代教育的特点进行思考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阅读下列《论语》中节选的句子,完成题目。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子曰:“予欲无言。
”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并指出其大意。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
(1)举一反三。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亦可)。
评析(示例):孔子认为,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无言”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有效地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作为老师,更需要以自身的治学态度、正确方法和行为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像“天道”之于“四时”“百物”那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2.参考答案:4名黑哨操控比赛,收受黑钱,破坏了足球赛场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对职业联赛乃至中国足球的溃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受到惩罚是应当的。
4名黑哨之所以“下水”,固然是他们心中的贪欲在
起作用,也与环境的浸染有很大关系。
因而,职业联赛体制的重建也是当务之急。
事实上,用法律来裁决对错、校正方向、惩治罪恶,是社会成本最大的一种方式,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刮骨疗毒。
让违法犯罪的人付出代价固然是应有之义,而宣告“此路不通”以警示后人是更重要的功用。
对于中国足球的发展来说,4名黑哨已然受到惩戒,警钟已然在所有的裁判心中敲响。
可以说,通过法律的形式来约束和规范裁判的行为,是足球回归公平竞赛的重要保障。
3.参考答案:孔子认为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这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孔子认为为仁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一个自觉性和由此带来的决心和毅力问题。
附【译文】
(1)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仁的人,也没有见过讨厌不仁的人。
喜欢仁的人,是受人崇敬无法超越的;讨厌不仁的人,实行仁德的时候,是不会让不仁的人对自己有不好的影响的。
有谁能够用一天的时间把力量花在仁上的呢?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人。
大概有这种人吧,只是我没有见过。
”
(2)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老师您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有限。
”
孔子说:“如果能力不够的话,那么到半路走不动了才停止前进,现在是你自己画线为界,止而不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