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分析——部编版2019下册语文优秀课件PPT(共18张)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课件(1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课件(19张PPT)
18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正) (反)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提 出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问 题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取江山


在殷忧必 竭诚以待人

守江山


既得志则 纵情以傲物

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

见 将念惧乐忧 虑 惧恩罚

可 有高满盘懈 壅 谗所所 欲 作危盈游怠 蔽 邪加及
么 6.忧懈怠
思慎始而敬终

想 7.虑雍蔽 到 8.惧谗邪 什 么 9.恩所加
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以怒而滥刑
14
生 戒奢侈

恤百姓
戒焦躁

不自满
不放纵

不懈怠
纳忠言

远小人
克喜怒

明赏罚
顺民意 安民生
养性情 增智慧 强能力
通言路 清朝堂 重理性 明法度
(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9
手法:比喻论证
(自然现象) 求木长,固根本 欲流远,浚泉源
治国道理 思国安,积德义
这里的比喻说明了就像种树必须要使它的根本稳固 想
要水流得长远必须要疏通源头,想要国家安定就必须要
积累恩德和道义的道理使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形象生
动,浅显易懂。 10
正反对比论证
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泉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 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
问 题
…… …… ……
…… …… …… …… …… …… ……
19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最终完整版ppt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最终完整版ppt
语言表达
文章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逻辑清晰。作者采用了排比、 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易于理解和记 忆。
对主题思想的思考与启示
01 02
治国理念
通过“十思”可以看出,唐太宗强调在治国理政中需要注重民本思想、 谦虚谨慎、励精图治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的治国理政也有着重要 的启示意义。
领导素质
背景
唐太宗时期,国家治理面临诸多挑战,魏征以此文劝诫唐太宗要深思熟虑,以实 现长治久安。
主题思想解读
具体内容
文章列举了十条具体建议,每一条都紧密围绕治国理政的核 心问题展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逻辑结构
文章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从不同角度阐述主题思想,使得 论点更加鲜明有力。
主题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
唐太宗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忧国忧民、虚怀若谷、从善如 流等品质。这些品质对于当今的领导者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03
民族精神
文章中强调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认为一个民族应该有自
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要注重团结和奋进。这种民族精神对于当今的国
家和民族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对写作技巧的反思与借鉴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最终 完整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6
• 引言 • 文章内容解析 • 主题思想分析 • 写作技巧分析 • 总结与思考
01
引言
背景介绍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太宗时期 的重要文献。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创造了著名的唐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 之一。
段落划分
文章共分为三段。第一段从开头到“思知足则逸”,第二段从“思知止则泰” 到“思始如终则无败事”,第三段从“思凡人君之有天下也”到最后。

谏太宗十思疏优质课件(统编版)1

谏太宗十思疏优质课件(统编版)1

1.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 意功能 和美学 功能无 法截然 分开。 汉字一 直保持 着对称 平衡的 形态, 与其最 初扮演 的“饰”的 角色有 相当关 系。如 果没有 在青铜 器上度 过自己 的童年 ,中国 的书法 艺术很 可能跳 不出美 术字的 窠臼, 无从获 得那种 自由奔 放的生 命感和 力量感 。 2.对于这种能力,人们普遍存在一种 疑问, 即为什 么只有 一部分 人会发 生联觉 现象。 一些人 用基因 来解释 这个问 题。有 研究者 已经注 意到, 如果一 个家族 中有一 人具有 联觉能 力,那 么很可 能会出 现更多 这样的 人。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人。唐朝政 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宰相,封 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 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 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 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已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 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
7.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 为所在 职业、 阶层、 年龄、 性别、 文化教 养等方 面的社 会差异 而形成 不同的 社会变 体。 8.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 际的工 具。英 国作家 塞缪尔·约翰逊 说过:“语言是 思想的 外衣。 ”除了 交际工 具,语 言同时 也是文 化的载 体。在 岁月与 文明的 浸泡下 ,方言 承载着 浓郁的 地方文 化特色 ,能够 满足本 地区社 会交际 的需要 。
15.1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分析——部编版2019 下册语 文课件 (共18 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ppt课件

《谏太宗十思疏》ppt课件

解题
谏:劝谏 写作目的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成
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 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写作对象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劝谏内容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
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从十个方面分条劝谏太宗的疏文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以“固本思源”为喻
2.分析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总结历史教训
3.解决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提出具体做法
叁·深度探究
第一段
(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固:使……稳固。
浚:疏通。
树根
臣闻求木 之 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
而:却。
文本探究
第一段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说起?
文章不是一下笔就开门见山地提出“十思”,而是先论天下 安治的基础在于“积德义”,而“积德义”是抽象的道理, 不易为君主理解和信服。为了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 问题通俗化,便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比况,说明人 君安国当积德义,“喻巧而理至”(《文心雕龙·论说》)。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贰·初读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 圈画不认识或读不准 的字或词语;听名家 朗诵,订正字音。
诵读文本
求木之长 zhǎng
塞源

黜恶
chù
垂拱
gǒng
载舟
zài
订正读音
浚 jùn 殷忧 yīn 谬赏 miù 壅蔽 yōng
细读全文 理清思路
1.提出问题 通篇只重一“思”字——《古文观止》

《谏太宗十思疏》PPT优秀课件

《谏太宗十思疏》PPT优秀课件

监督
通“震”,威吓 求苟且而免于刑罚 表面恭顺
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百姓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 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 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 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 吴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 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 (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 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要求
想要
谦词,最愚昧无知
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
何况
主持,掌握
虽然
考虑
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
明智,贤能的人
帝位
天地间 重要的地位
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砍断树根
堵塞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 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 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 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 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 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 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就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 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
使……光大
好的意见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课件(上课用)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课件(上课用)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的高,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 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赏析: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十 思的出发点.
1“闻”到什么?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 者,比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 德义。
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引 出正题:治国必积德。
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
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讽、谏、谤、讥、说”区别
唐 太 宗 李 世 民
背景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 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 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 ,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 ,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
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
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 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 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 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 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 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 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 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判断句
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 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 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赏析: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 的比 喻, 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居安思危, 戒奢以简)

谏太宗十思疏最终完整版PPT课件

谏太宗十思疏最终完整版PPT课件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cháng):高大. 形容词活用为 动词,长高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 根本:树根. 本:本义是树的根部.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 部分。或说(事物的本质 )
流:泉流,名词。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 达到远方 。 浚(jùn)疏通. 其:他们的。 德义:道德、仁义.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
第3页/共34页
魏徵

字玄成。唐朝著名史_学__家____、
___政__治__家_、__文__学__家_。 。隋末参加李密义
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__谏__议_大_、夫检校 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 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
将有作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思谦冲以自牧思江海下百川思三驱以为度思慎始而敬终思虚心以纳下思正身以黜恶戒奢侈扰民戒骄傲自满戒纵欲过度戒轻信人言戒赏罚不公202123202124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什么思思些什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202125总结历史引出警告提出十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课文理清思路回顾课文理清思路202126202127疏
第13页/共34页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
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
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 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
舟,所宜深慎。
殷忧:深切的忧虑. 以:而,表修饰。
以:而,表并列。
傲物:轻视 他人。 一体:整体. 行路:陌生的路人. 虽:即使.

《谏太宗十思疏》ppt课件

 《谏太宗十思疏》ppt课件

危险的事,形容词作名词 抽背:刑人如恐不胜、沛公不胜杯杓
喜庆 安定的环境,形容词作名词 保持
控制
休。⑨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
表目的的连词,来 连词,表转折 判断句 亦⑩伐根以求木茂,⑪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胜 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 ②此时无声胜有声 超过 ③情不胜其欲
15.1《谏太宗十思疏》
二 背景知识
唐朝(618年-907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 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 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并于 657 年 建 东 都 洛 阳 。 690 年 , 武 则 天 改 国 号 为 周 , 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缔 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 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 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 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一 导入
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 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 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二日 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 里,李善德靠着精密计算和反复试验,确定 了保存方法和转运路线,将时长控制在十 一天,运鲜荔枝之事终得落实。
万事俱备,李善德却没料到,横亘在他 面前的最后一座大山,是官场……光鲜亮 丽的大唐盛世的表象下,隐藏着唐朝的腐 败和衰败。
二 背景知识
唐太宗 与 “铮臣”魏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1.这段中的核心句是哪一句? 2.作者围绕着核心句,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 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 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 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 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 长者也。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魏征进见太宗,魏征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 吗?”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 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贞的臣子,自己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 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说:“好。”
写作背景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 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社会有了较大发展,人民 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连连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唐太宗 渐渐骄奢,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 忧,贞观十一年(637)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 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 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 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 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 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 大道哉!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通 称“奏疏”。与“表”相比,“疏”重在“议事”,而“表” 重在“陈情”。“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 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著名的如《论贵粟疏》(晁错)、 《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 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 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 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 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 长者也。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 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总结历代兴亡规律,以问题推进深入论述
“在殷忧”与“既得志”对比论证,阐明对 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 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积德义的根本原因——“可畏惟人;载 舟覆舟”
结合太宗当时具体的情况,阐释历代兴亡规“ 人律庶者,人,水安警也政示;,水太然则宗后载要君舟子积,安水德位则义。覆以传舟安曰’:人。‘”君— 者,—舟《也荀;子庶》
比喻,以稳固树木根本、疏浚水流源泉的比喻说明 人君固国应该“积德义”,正面立论,排比句加强 语势
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论述,凸显进谏的 主旨, “下愚”和“明哲”的对比,虽然委婉, 但实际上是严肃的进谏
第三层紧扣君主的作为,再度从反面立意,比喻论 证,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则如“伐根 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呼应开头第二句,结 构严谨。
安天下之本在于“积德义”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 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 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 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 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 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人。唐朝政 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宰相,封 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 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 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 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已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 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 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征,但魏征的妻子裴氏以魏征生平生 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 小车装载魏征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 书碑文。
魏征死后,李世民对身边的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 度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二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 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文体知识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 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 议、疏、表、对策等。
思考: 1.这段中的核心句是哪一句? 2.作者围绕着核心句,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 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 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 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 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用思维导图画一下十思
“十思”之间各有侧重,有哪些是相 通的内容呢?
“十思”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知足”“知止”是 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谦冲而自牧”“江海下 百川”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务,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三 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是戒纵欲,劝皇帝不要放任自我,不要怠惰,而要 勤勉政事;“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是戒轻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无因喜以谬赏”“无以怒而滥刑”是戒赏罚不公,劝皇帝赏罚要有尺度,不 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诫,语语坦诚,字字惊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