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分析论文资料
大学生心理分离论文大学生心理分析论文

大学生心理分离论文大学生心理分析论文大学生心理分离状况调查报告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分离状况,笔者采用心理分离量表对800名大学生实施测量,结果表明大学生与父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冲突独立水平显著高于与母亲的分离水平。
男生与父亲的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和与母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分离;方差分析心理分离是客体关系和个体心理学以及家庭治疗领悟比较重要的内容,是指个体在功能上,情感上,冲突上,态度上与父母独立的能力。
功能独立,是指在没有父母的帮助下处理个人事务的能力,例如,“我经常让父亲/母亲帮我解决自己的问题”;情感独立,测量是否过分多的需要父母的赞同、亲密和情感支持,例如,“离开父亲/母亲让我感到很孤独”;冲突独立,指的是在与父母发生冲突时不内疚、焦虑、猜疑和背负责任,例如,“当父亲母亲批评我时我很生气”;态度独立,指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与父母不一致的程度,例如,“我和他对女性角色的看法相似”。
[1]心理分离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一个成人人格和社会关系的健康与否。
特别是一个人如何处理关系中的亲密与距离,影响到一系列的心理适应,包括自尊、家庭关系质量、同伴关系、抑郁、焦虑等。
[2]心理分离的研究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至今只有三十年的研究历史,是较新的一个研究领域。
并且心理分离的研究大都是在西方国家背景下进行的,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仅有两篇论文,而贵州省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分离的研究还没有。
因此,本研究拟对贵州省大学生的心理分离状况进行研究,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干预心理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同时丰富国内心理分离领域的研究成果。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研究选取郑州、开封、成都、广州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大四的学生面临找工作和考研,被试不好找,所以本研究只选取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进行正式施测,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回收问卷683份。
本科毕业论文:大豆分离蛋白

大豆分离蛋白/羧甲基纤维素共混包装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包装工程05-1班张欢指导教师:苏峻峰内容摘要:以羧甲基纤维素(CMC)和大豆蛋白(SPI)为原料,通过加入甘油采用共混的方法制备薄膜。
羧甲基纤维素对共混薄膜的结构、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都有一定的系统改进。
通过红外光谱分析(FTIR),可知:CMC和SPI发生美拉德反应,CMC中的-OH基团和SPI中的氨基团在升温成键过程中被消耗了,生成C=N键;通过XRD测试,可验证美拉德反应,随着CMC和甘油的增加会对SPI的结晶结构和结晶度构成破坏;通过机械性能测试,可知:无甘油时,CMC/SPI共混薄膜随CMC添加量的增加,薄膜的屈服应力和断裂应力相应增加,这是由于分子间交联的结果,且加入甘油后共混膜会变得更加柔软,机械力学性能增强;通过热失重(TGA),可知:混合膜的热稳定性均比纯SPI粉末要高且随着CMC添加比例的升高,混合膜的热稳定性提高。
结果证明,大豆蛋白共混羧甲基纤维素可以改善和提高膜的结构和性能。
关键词:羧甲基纤维素;大豆蛋白;美拉德反应;共混1 导言食品包装,是食品科技领域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是保存和保护所有类型的食品和它们的原材料免受氧化和微生物的腐蚀。
来自于石油化学制品的塑料(如聚烯烃、聚酯、聚胺等),由于其大量存在,价格便宜,具有良好的功能性,如良好的柔韧性、抗拉强度、隔绝氧气和芳香化合物的特性、热稳定性以及水蒸气转移速率低等特性,越来越多地被用作包装材料[1]。
然而,它们不能被生物降解,这样会导致环境污染,从而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
因而它们以何种形式使用会受到严格地限制,甚至逐渐会被淘汰。
1994年我国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北京市每年塑料废弃物达3.6万吨以上,而上海市的塑料垃圾量远大于3.6万吨[2,3]。
非降解塑料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己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4]。
针对塑料废弃物,除加强回收利用外,我国的一些地区和城市,针对塑料包装袋和一次性餐具等非降解制品造成的污染问题,正在建立限用或禁用非降解性塑料制品的法律和法规[5, 6]。
生物碱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和制备方法-有机化学论文-化学论文

生物碱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和制备方法-有机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生物碱是天然产物中药用活性较好的一类化合物, 在分离科学与技术领域, 生物碱的分离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
近年来, 随着高效液相色谱填料和分离方法的发展, 生物碱的分离分析和纯化制备有了长足的进步。
该文主要针对碱性化合物的峰形拖尾问题, 综述了高效液相色谱理论的发展和色谱分离技术的进步, 以及近年来新型色谱填料和分离方法在生物碱分离分析和纯化制备中的应用, 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碱; 拖尾; 制备色谱; 正交分离;Abstract:Alkaloids are a class of natural compounds with goo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In the field of 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kaloid separation has always been a hot and difficultproblem.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materials and separation methods, great progresses in alkaloid analysis and preparation have been achieved.In this article,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with respect to peak tailing problems of basic compound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HPLC in natural alkaloid analysis and preparation are discussed.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HPLC separation on alkaloids is also looked forward.Keyword:alkaloids; peak tailing; preparative HPLC; orthogonal separation;生物碱是天然产物中药用活性和成药性较好的一类化合物, 据统计, 美国FDA批准的1 000多种小分子药物中, 碱性药物的比例超过60%[1]。
离心机毕业论文

离心机毕业论文离心机毕业论文离心机是一种重要的实验仪器,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化学、医学等领域。
它通过离心力的作用,将样品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开来,从而实现对样品的分析和研究。
离心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而如今,离心机已经成为科研和实验室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一、离心机的原理和分类离心机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将样品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开来。
离心力是由旋转的离心机转子产生的,当样品被装入离心机转子中,转子开始旋转,样品中的组分会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从而分离出来。
离心机根据离心力的产生方式和离心机转子的形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桌上离心机:桌上离心机是最常见的一种离心机,适用于小规模的实验室工作。
它通常具有较小的容量,转速较低,但操作简单方便,适用于常规的离心分离实验。
2. 高速离心机:高速离心机是用于需要更高离心力的实验,如细胞分离、DNA提取等。
它具有较大的容量和更高的转速,能够产生更大的离心力,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分离。
3. 超速离心机:超速离心机是最先进的离心机之一,能够产生极高的离心力。
它主要用于分离蛋白质、核酸等高分子化合物,具有高度的分离效果和精确的控制能力。
二、离心机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离心机在生物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用于分离细胞、细胞器、蛋白质等生物学样品,从而实现对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以下是离心机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几个典型应用。
1. 细胞分离:离心机可以用于分离不同类型的细胞。
通过调整离心机的转速和离心时间,可以使不同类型的细胞沉降到不同的位置,从而实现分离。
2. DNA提取:DNA提取是生物学研究中常见的实验步骤之一。
离心机可以用于分离DNA和其他细胞组分,从而获得纯净的DNA样品。
3. 蛋白质纯化:离心机可以用于分离蛋白质和其他细胞组分。
通过离心分离,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蛋白质样品,用于后续的研究。
4. 细胞器研究:离心机可以用于分离和研究细胞器,如线粒体、溶酶体等。
炔醛法制1,4丁二醇生产过程中副产物分离回收工艺的研究

炔醛法制1,4丁二醇生产过程中副产物分离回收工艺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研究炔醛法制备1,4-丁二醇生产过程中副产物的分离回收工艺。
1,4-丁二醇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医药、农药、染料、涂料、增塑剂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炔醛法作为一种主流的合成方法,虽然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高效地生成目标产物,但同时也伴随着副产物的生成。
这些副产物不仅影响产品的纯度,还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废弃物处理成本。
因此,开发有效的副产物分离回收工艺对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炔醛法制备1,4-丁二醇的生产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原料选择、反应条件、产物组成等。
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副产物的种类、性质和生成机理,为后续的分离回收工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接着,本文将综述目前国内外在副产物分离回收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并提出本研究的创新点和预期目标。
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开发一种高效、环保的副产物分离回收工艺。
我们将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探究各种分离回收方法的可行性,优选出最佳工艺参数。
本研究还将关注工艺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力求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低影响。
最终,本研究将形成一套完整的副产物分离回收工艺方案,为炔醛法制备1,4-丁二醇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本研究的成果也将为类似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炔醛法制备1,4丁二醇的工艺概述炔醛法制备1,4-丁二醇(1,4-BDO)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合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和材料等领域。
该方法以乙炔和甲醛为原料,通过一系列的反应步骤,最终生成目标产物1,4-BDO。
整个工艺过程包括乙炔与甲醛的加成反应、加成产物的进一步加氢以及后续的产品分离和纯化等步骤。
乙炔和甲醛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不饱和醛类中间产物。
这一步骤是整个工艺的基础,其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后续步骤的效率和产物的质量。
现代分离技术实验报告

现代分离技术实验报告1. 引言现代生物分离技术是生物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允许我们从复杂的混合物中提取和纯化目标物质,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利用生物组分的有力工具。
本实验旨在介绍几种常见的现代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验操作加深我们对这些技术的理解。
2. 材料与方法2.1 材料- 细胞破碎液- 聚丙烯酰胺凝胶- 某种蛋白质混合物- DNA片段- 色谱柱- 电泳仪- 丙酮、甲醇等有机溶剂2.2 方法2.2.1 超速离心将细胞破碎液通过超速离心(10000 g,20分钟)进行初步分离。
2.2.2 凝胶电泳将蛋白质混合物用SDS-PAGE进行凝胶电泳分离,根据蛋白质大小和电荷的不同,使其在凝胶上形成明显的分离带。
2.2.3 透析将目标物质透析至所需缓冲溶液中,以去除其它杂质。
2.2.4 色谱层析使用色谱柱将目标物质与杂质进一步分离,根据目标物质的不同特性选择适当的层析介质。
2.2.5 挤压过滤使用滤器挤压过滤固体颗粒或大分子物质。
2.2.6 溶剂萃取应用不同的溶剂体系将需要分离的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3. 实验结果与讨论3.1 胶体分离结果通过超速离心后,样品分为两层,上层为液体,下层为沉淀。
沉淀层可能包含细胞碎片、酶、DNA等。
3.2 凝胶电泳结果经过凝胶电泳分离,观察到了不同大小和电荷的蛋白质在凝胶上的明显分离带。
该结果表明凝胶电泳可以有效分离目标蛋白质。
3.3 透析结果通过透析,将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进一步纯化,并去除其它杂质。
透析后观察到目标物质的纯度显著提高。
3.4 色谱层析结果在色谱柱中,目标物质在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下与层析介质发生相互作用,实现与杂质的进一步分离。
观察到目标物质从柱上流出时的吸光度峰,表示分离效果较好。
3.5 挤压过滤结果通过挤压过滤,固体颗粒或大分子物质可以从溶液中有效地分离出来。
观察到过滤液变清澈,颗粒物质留在滤器上面。
3.6 溶剂萃取结果利用溶剂的特性和溶剂体系的选择,成功将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提取出来,并与其它溶质分离。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探究 论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探究箱要:《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是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①中的求点实验,是生物教学大纲要求必做的实验,通过本实验,可使学生清楚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对植物叶片颜色的影响,是学习光合作用的基础。
教材中的实验方案,存在着实验目的狭隙、材料单•、用具复杂等问题,完全按照教材的要求操作,很难在•节课中,将实验完成,且实验成功率也不高。
因此本人对学生在实验过程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对此实验的方案进行了一些改进,以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域字:探究性实验、改进方法、实验动手能力、高阶思维引古:生物学是•门对实验动手能力及实验设计能力要求很ι⅛的学科,通过实验研究和实盼过程探索不仅可以解择生活现象,阐述生命的本质,还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索思维,因此,在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生物实验的教学,不能一笔带过,或者只注重讲解知识内容,应该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兼顾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而在当前高考形式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卜做到有效开展实验,这是对生物学科老师提出的新的挑战和要求。
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实验,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3是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重点实验,是教学大纲要求必做的实验,通过本实验,可使学生清楚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对植物叶片颜色的影响,是学习光合作用的基础。
因此.本实验是生物学的•个比较重要的实险。
在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基于课程标准倡导的四个基本理念,时本实验进行r一些改进和创新,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1.实验方法的改进1.1提取色素方法的改进教材中提取色素的方法采用得是研磨法。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盲源分离技术的语音信号噪声分析与处理[管理资料]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盲源分离技术的语音信号噪声分析与处理[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e5aab369ec3d5bbfc0a744a.png)
目录摘要 ............................................................................................................................. I II ABSTRACT ................................................................................................................. I V 第一章语音信号及噪声概述................................................................................. - 1 - 语音信号的概述 .................................................................................................... - 1 - 语音特性分析......................................................................................... - 1 -语音信号的基本特征............................................................................. - 2 -..................................................................................................................... - 3 -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 ........................................................ - 3 -信干比(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SIR) ........................................... - 4 - 第二章盲信号处理................................................................................................. - 5 - .................................................................................................................................. - 5 - 盲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 - 5 -盲信号处理的方法和分类....................................................................... - 5 -盲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应用................................................................... - 6 -盲源分离法............................................................................................... - 7 -盲源分离技术........................................................................................... - 7 -盲分离算法实现....................................................................................... - 7 -盲源分离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 - 8 - 独立成分分析 ........................................................................................................ - 9 - 独立成分分析的定义............................................................................... - 9 -ICA的基本原理..................................................................................... - 10 - 本文对ICA的研究目的及实现.......................................................................... - 12 - 第三章盲语音信号分离的实现及抑噪分析....................................................... - 15 - 盲语音信号分离的实现 ...................................................................................... - 15 - 盲信号分离的三种算法......................................................................... - 15 -不同算法的分离性能比较..................................................................... - 16 - 抑制噪声的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 - 17 -抑噪算法仿真实现................................................................................. - 17 -................................................................................................................... - 20 -不同算法的分离性能比较..................................................................... - 28 - 第四章结论与展望............................................................................................... - 34 - 致谢................................................................................................................. - 36 - 参考文献................................................................................................................. - 37 - 附录................................................................................................................. - 37 -基于盲源分离技术的语音信号噪声分析与处理摘要语音信号盲分离处理的含义是指利用BSS技术对麦克风检测到的一段语音信号进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膜分离技术与分子蒸馏技术摘要:分离分析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选择合适的分离分析方法关乎着实验与生产的成败,根据物质的性质不同所采用的的分离技术也有所差别,本文主要对膜分离技术和分子蒸馏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做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原理特点应用前言膜分离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高效分离技术,已经被国际公认为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途的一项重大高新生产技术,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医药、食品、化工、环保等各个领域;分子蒸馏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液液分离技术,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伴随着人们对真空状态下气体运动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真空蒸馏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分离技术。
目前,分子蒸馏技术已成为分离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1 膜分离技术1.1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特点膜分离是利用具有一定选择透过特性的过虑介质,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多组分混合物进行物理的分离、纯化和富集的过程。
膜分离法有许多的种类,虽然各种膜分离过程具有不同的原理和特征,即使用的膜不同,推动力、截流组分不同,适用的对象和要求也不同,但其共同点为过程简单、经济、节能、高效,无两次污染。
大多数膜分离过程中物质不发生相变,分离系数较大,操作温度可为常温,可直接放大,可专一配膜等。
相对与传统工艺,膜分离具有以下优点:艺简化,一次性投资少,方便维护、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节省资源;运行无相变,不破坏产品结构,分离效率高,提高产品的收率和质量;不需用溶剂或溶剂用量大大减少,因而废水处理也变得更加容易[1]。
1.2 膜分离技术的种类目前,国内外在制药和医疗上常用的膜分离技术主要有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以及气体分离等。
各种膜过程具有不同的分离机理,可适用于不同的对象和要求。
(1)微滤:微滤膜是使用最早的膜技术,其分离机理为筛分,在分离过程中膜的物理结构起决定作用。
分离过程中采用的推动力为压力差,膜孔径大小为0.01~10μm。
在制药和医疗中,微滤多用于除菌过滤、药液的澄清、去除颗粒物和病毒、医疗用水的净化以及作为超滤和反渗透过程的预处理等。
(2)超滤:超滤利用膜两侧的压力差不同,可将不同分子量的溶质进行选择性的分离。
它的分离机理仍为筛分,膜孔径大小为10~100 nm。
在制药和医疗中,超滤不但可以去除细菌、病毒和颗粒物,还能除去热源、菌丝和蛋白,常用于分子物质的分级分离和脱盐浓缩、小分子物质的纯化以及医药生化制剂的去热源等。
(3)纳滤:纳滤是一种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的膜分离过程,它填补了超滤和反渗透之间的空白。
在分离过程中以压力差为推动力,分离机理为吸附-扩散,膜孔径大小为1~10 nm。
在制药和医疗中,纳滤多用于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等发酵液的澄清过滤、分离与纯化,半合成抗生素的脱盐浓缩;中成药、保健品口服液的澄清除菌过滤等。
(4)反渗透:反渗透也是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过滤过程,其分离机理为吸附-扩散,膜孔径小于1 nm。
在制药和医疗中,反渗透主要用于药品的浓缩、脱盐;制剂用水、注射用水、透析水以及无菌水的制备等。
(5)气体分离:气体分离膜根据分离物在膜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将其分离,膜类型为非对称膜和复合膜。
它仍是以压力差为动力的膜分离过程,其分离机理为溶解-扩散。
在制药和医疗中,气体分离膜主要用于富氧装置,人工肺等。
1.3 膜分离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1.3.1膜分离法精制中药药液中药药液的精制原生产工艺采水提醇沉法,不仅流程长,产品黏度大,提取液中还含有大量亚微粒、微粒和絮状物等杂质。
故成品静置后易产生沉淀,影响其外观及品质。
如果采用相应的截留分子量的膜进行处理后,再进行罐装,则可以保证产品外观透明鲜亮、口感改善、保质期延长。
近年来对绿茶茶多酚抗癌的研究报告日益增多,更引起了人们对茶饮料开发和茶多酚提取的重视。
潘丽军等[2]研究了超滤膜对绿茶提取液的分离效果。
结果表明:截留分子量小于20000的超滤膜,对茶水中的固形物、茶多酚的截留率分别高达89%、87%;截留分子量高于100000的超滤膜可有效截留茶水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和果胶类物质,改善了药液的溶液特性,有利于茶多酚的工业生产。
甜菊糖甙是从甜叶菊干叶中提取出来的糖甙物质,在提取过程中,干叶中的蛋白质、多糖类等多种成分会进入提取液,致使在生产中常常出现沉淀和灌装起泡等问题。
何昌生等[3]利用超滤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明显减少灌装起泡现象。
蝙蝠蛾被毛菌丝体是人工发酵虫草菌粉,具有秘精益气、滋肺补肾、止血化痰等功效。
但其水提液含有较多的杂质,对口服液制剂的口感和外观具有不良影响。
陶瓷膜微滤技术主要利用筛分原理将中药中大量的鞣质、蛋白、淀粉、树脂等无药效的大分子物质分离出去。
与醇沉技术分离所得的产品相比,关键成分腺苷损失率为0.6%和30.17%,且微滤后的中药液口感好,有香甜味,明显优于醇沉技术[4]。
由此可见,膜法处理中药药液可以取代传统的板框过滤、硅藻土过滤等,有效去除鞣质、淀粉、树脂、蛋白、果胶等。
并且得到的产品无论是澄清度、透光度和稳定性都明显提高。
长期存储澄清度不变,不再有沉淀和挂壁现象。
1.3.2酶制剂及蛋白质等生化产品的分离、浓缩和纯化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蛋白质的生产过程一般分为三步,前两步是运用生物技术生产目标产物,最后一步是对含有目标产物的物料进行分离、纯化加工成目标产物。
很多蛋白质产品作为医药被人类利用,因此蛋白质必须高度纯化、无菌、无致热源等特点。
酶制剂和蛋白质很容易变性,所以在酶制剂和蛋白质的提纯过程中应避免用强酸强碱,并且要保证较低的温度。
通过调节相应的操作参数,利用膜分离技术可以而获得高纯度、高质量的酶制剂和蛋白质等生化产品。
如果在无菌的条件下,生产的无菌酶制剂及蛋白质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治疗[5]。
1.3.3 抗生素的分离、浓缩和纯化抗生素一般存在于液体中,从发酵液中提取抗生素的传统方法有四种:吸附法、溶媒萃取法、离子交换法和沉淀法,但这些工艺往往十分繁杂、能耗高、抗生素在提取过程中容易变性失活、废水污染严重且难以处理等。
利用膜分离技术来分离和纯化抗生素可以克服以上缺点,被广泛应用。
1.3.4 氨基酸的分离、浓缩和纯化在医药生产方面,氨基酸有重要的应用,除了大量的氨基酸输液外,一些氨基酸被用于治疗疾病。
例如α-甲基-多巴为有用的降压药物,L-谷酰胺及衍生物可用于治疗胃溃疡,某些氨基酸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等。
氨基酸的分离与提纯常用的方法是沉淀法和离子交换法。
沉淀法虽然操作简单但废液排放污染环境;残留沉淀剂有毒。
离子交换法在分离混合氨基酸时是利用各种氨基酸之间的等电点之间的差异,对于等电点相近的混合氨基酸难以分离;且氨基酸离子在树脂中的扩散速度较慢。
应用膜分离技术是氨基酸分离和纯化的一种新方法,不但对环境友好,而且分离的效率高,节省能源。
2 分子蒸馏技术2.1 分子蒸馏技术的原理分子蒸馏是依据液体分子受热后从液面逸出时的平均自由程不同而实现分离的。
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液体混合物的分子受热后运动会加剧,当接受到足够能量时,就会成为气体分子而从液面逸出。
而随着液面上方气体分子的增加,有一部分气体分子就会返回液体,在外界温度保持恒定的情况下,最终达到分子运动的动态平衡,此外,不同种类的分子,由于其分子有效直径不同,故其平均自由度也不同,从统计学观点看,不同种类的分子逸出液面后不与其他分子碰撞的飞行距离是不同的[6]。
2.2 分子蒸馏技术的过程(1)物料在加热表面上形成液膜。
通过重力或机械力在蒸发面形成快速移动、厚度均匀的薄膜。
(2)分子在液膜表面自由蒸发。
分子在高真空和远低于常压沸点的温度下蒸发。
(3)分子从加热面向冷凝面的运动。
在蒸馏器内保持足够高的真空条件下,使蒸发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大于或等于加热面和冷凝面之间的距离,则分子向冷凝面的运动和蒸发过程就可以迅速进行。
(4)分子在冷凝面的捕获。
保持加热面和冷凝面之间达到足够的温差,冷凝面的形状合理且光滑,轻组分就会在冷凝面上瞬间冷凝。
(5)馏出物和残留物的收集。
馏出物在冷凝器底部收集,残留物在加热器底部收集,没有蒸发的重组分和返回到加热面上的极少轻组分残留物,由于重力或离心力的作用,滑落到加热器底部或转盘外缘[7]。
2.3分子蒸馏技术的特点与普通蒸馏相比,分子蒸馏有以下特点:(1)普通蒸馏是在沸点温度下进行分离,而分子蒸馏只要冷热两面之间达到足够的温度差,就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分离。
(2)普通蒸馏的蒸发和冷凝是可逆过程,液相和气象之间达到了动态平衡;分子蒸馏中从加热面逸出的分子直接飞射到冷凝面上,理论上没有返回到加热面的可能性,所以分子蒸馏时不可逆过程。
(3)普通蒸馏有鼓泡,沸腾现象;而分子蒸馏是在液膜表面上的自由蒸发,没有鼓泡现象,既分子蒸馏是不沸腾下的蒸发过程。
(4)普通蒸馏分离能力只与组分的蒸汽压之比有关。
(5)分子蒸馏蒸发过程中,物料受热时间短,冷凝迅速,对易挥发、热敏性物质的保存率高,从而避免了因受热时间长而造成某些组分分解或聚合的可能。
(6)操作温度与普通蒸馏相比较低。
(7)无毒、无害、无污染、无残留,可得到纯净安全的产物。
(8)操作工艺简单,设备少[8]。
2.4分子蒸馏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2.4.1天然维生素E的提取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 绿色化学的兴起, 使天然维E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工业上普遍采用从油脂真空脱臭的馏出物中提取,但是溶剂萃取法收率和产品纯度较低,超临界萃取一次性投资太大,化学处理法又存在有机物残留的问题。
由于天然维E的市场前景广阔,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Mori Osamu 等[9]将辛酸甘油酯同低纯度的维生素E混和后采用分子蒸馏进行分离,使维E含量大幅度提高;Nakadate Masao 等[10]通过酶催化酯化反应和酯交换反应从棕榈脂肪酸中提取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 然后采用分子蒸馏去除轻酯组分, 并用阴离子交换树脂纯化, 得到的产物色泽纯度都很好。
2.4.2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中药现代化面临的瓶颈问题之一在于有效成分的分离提纯,而中药有效成分中常常含有高沸点、热敏性、易分解的物质,分子蒸馏正适合于对这类物质的分离提纯。
银杏叶中含有5种(银杏内酯A、B、C、J、M ),其结构极其相似,传统分离方法很难将其分离,而采用分子蒸馏技术后,分离难度就大大降低[11]。
对银杏叶脂溶性皂化物采用分子蒸馏法分离银杏叶类胡萝卜素、甾醇类化合物和聚戊烯醇类,银杏甾醇得率为0. 03% ~ 0. 08%,纯度高于95%。
川芎为我国传统中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开郁燥湿等功效,主要含藁本内酯、丁基肽内酯、川芎嗪、阿魏酸等。
川芎超临界CO萃取物所含化学成分2经分子蒸馏后,主要成分藁本内酯相对含量明显提高,富集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