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书(修改版)

合集下载

5.3-1正交试验设计(修改)

5.3-1正交试验设计(修改)
1 1 (Y1 + Y2 + Y3 ) = µ + a1 + (ε 1 + ε 2 + ε 3 ) . 3 3 1 显然, E[ (Y1 + Y2 + Y3 )] = µ + a1 ,由此,确定出 a1 的无偏估计 3 1 ˆ1 = (Y1 + Y2 + Y3 ) − Y . a 3
ˆ = Y .) (因 µ
保温时 间 C/min 3 1(30) 2(35) 3(40) 2(35) 3(40) 1(30) 3(40) 1(30) 2(35)
指 标
yi 35 30 29 26.4 26 15 20 20 23 T = 224.4
70 79.4 75 9.4
3.按试验方案进行试验 试验安排好后,就要严格按各号试验的条件进行试验,并认真 测定试验结果和记录下所得数据及有关情况.关于试验的顺序,可 不拘泥于试验号的先后,最好打乱顺序进行,也可挑选最有希望 的试验先做. 对于没有列入正交表的因素,让其保持在固定状态. 4.试验结果的直观分析 (1)试验数据的数学模型及参数估计. 本例考察的指标为抗弯强度, 把 9 个试验结果的数据列于表 5.20 的右侧的指标栏内.根据表 5.20 写出试验数据的数学模型为
⎧Y1 = µ + a1 + b1 + c1 + ε 1 , ⎪ ⎪Y2 = µ + a1 + b2 + c2 + ε 2 , ⎪Y3 = µ + a1 + b3 + c3 + ε 3 , ⎪ ⎪Y4 = µ + a2 + b1 + c2 + ε 4 , ⎪ ⎨Y5 = µ + a2 + b2 + c3 + ε 5 , ⎪Y = µ + a + b + c + ε , 2 3 1 6 ⎪ 6 ⎪Y7 = µ + a3 + b1 + c3 + ε 7 , ⎪ ⎪Y8 = µ + a3 + b2 + c1 + ε 8 , ⎪Y = µ + a + b + c + ε , 3 3 2 9 ⎩ 9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修改版)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修改版)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上科司南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设计理念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

体现了新课程中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通过介绍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摩擦力”这样一个富有感性认识的现象,在学习了力的概念、重力与弹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摩擦力,已经具备了如何分析力的一般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从较深层次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产生,并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教学中应注重知识梯度,适时指点学生。

教学手段采用电脑多媒体、数码相机等辅助教学的手段,增加教学容量。

利用学生自备与实验室提供相结合的方式准备了教学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教具学具,较好的解决了实验资源的筹备压力。

教学设计思路结合本校实际,拟定了如下的教学思路:第一、通过出示图片、播放视频短片等方式,再现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场景,并通过现场小实验,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从而引出“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话题,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各自的猜想与假设并进行交流。

第二、根据各小组桌面上已有的实验器材,结合选定的探究方向,引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应往返于各小组间,参与讨论,适宜点拔,不过多干预,以体现实验的多样性。

第三、根据既定方案进行实验,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第四、各小组根据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尝试得出结论。

教师提取一些较有典型意义的数据,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分析并总结相应规律。

第五、分析摩擦的利与弊,认识事物的多面性,掌握分析事物的科学方法。

第六、运用多媒体展示国内先进的磁悬浮列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实验设计模板

实验设计模板

实验设计模板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从而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在进行实验设计时,需要考虑实验的目的、方法、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方面,下面将介绍一些实验设计的基本模板。

一、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设计实验的出发点和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确定实验目的时,需要明确实验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实验的预期结果。

实验目的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能够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指导。

二、实验设计。

1. 实验对象的选择。

实验对象的选择是实验设计的第一步,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在选择实验对象时,需要考虑实验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选择能够代表整体的样本进行实验。

2. 实验方法的确定。

实验方法的确定是实验设计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在确定实验方法时,需要考虑实验的目的、实验对象的特点和实验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3. 实验方案的制定。

实验方案的制定是实验设计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的实施和数据的获取。

在制定实验方案时,需要考虑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条件等因素,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1. 数据的采集。

数据的采集是实验设计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在进行数据采集时,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的处理。

数据的处理是实验设计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对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 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分析是实验设计的最终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解释和应用。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推断,得出科学的结论和结论。

四、实验结果的应用。

实验设计计划书范文

实验设计计划书范文

实验设计计划书范文引言:一、实验目的和背景:在实验设计计划书的开始部分,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背景。

目的是指实验的核心目标,即我们希望通过实验达到的结果和结论。

背景是指实验的前提和已有研究的基础,可以从文献综述中得出。

在这一部分,需要对实验的意义和实验前提进行说明,并阐述实验的理论基础。

二、实验设计和方法:在实验设计计划书的第二部分,需要详细描述实验的设计和方法。

包括实验的样本选择和标准,实验的设置和操作步骤,以及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等。

这一部分需要尽可能的详细和具体,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在撰写这一部分时,可以参考相关实验室的标准操作规程或相关文献。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实验设备和材料是实验的基础和保障。

在实验设计计划书的第三部分,需要列出实验所需要的设备和材料清单,包括仪器设备、试剂和其他实验用具。

在列举设备和材料时,需要考虑到实验的安全和可行性,并确保能够正常使用和操作。

四、实验时间和预期结果:实验时间和预期结果是实验设计计划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实验设计计划书中详细说明。

实验时间是指实验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可以根据实验的复杂程度和实验的时间要求来确定。

预期结果则是对实验结果和结论的预测和推测,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和理论基础来确定。

五、风险评估和安全措施:在实验设计计划书中,需要对实验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

包括实验操作的安全和实验材料的安全处理等。

在实验设计计划书中,需要明确实验所需的安全装备和安全培训,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确保实验的安全进行。

六、实验的可行性和预期结果:在实验设计计划书的最后一部分,需要对实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展望实验的预期结果。

可行性分析可以从实验的技术可行性和资源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评估,确保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预期结果则是对实验结果和结论的预测和推测,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和理论基础来确定。

总结:实验设计计划书是实验科研工作的基础和保证,通过详细的规划和设计,能够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设计方案模板

实验设计方案模板

实验设计方案模板一、背景与目的。

实验设计是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好的实验设计方案能够有效地指导实验的开展,并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本实验旨在探究某种特定条件下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实验目的。

1. 确定影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2. 探究影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作用机理;3. 提出针对性的实验结论和建议。

三、实验设计方案。

1. 实验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对象,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2. 实验条件,明确实验所需的环境条件和操作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

3. 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的操作步骤,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4. 实验组设置,根据实验目的,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确保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5. 数据采集,明确数据采集的时间点、方法和频率,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6. 数据处理,描述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步骤,包括数据的清洗、分析和统计方法,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7. 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提炼出实验结论和建议。

四、实验设计方案的优化。

1. 对比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找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和规律性。

2. 参数调整,根据实验结果,对实验条件和操作步骤进行调整,优化实验设计方案,提高实验效率和准确性。

3. 方案改进,根据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改进实验设计方案,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五、实验设计方案的应用。

1. 实验指导,根据优化后的实验设计方案,指导实验的开展,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 结果解读,根据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建议。

3. 成果应用,将实验结果应用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六、总结与展望。

本实验设计方案基于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经过优化和应用,能够有效地指导实验的开展,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方案,提高实验效率和科学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多的可靠数据支持。

实验计划书范文(共9篇)

实验计划书范文(共9篇)

实验计划书范文(共9篇):计划书实验范文计划书怎么写个人工作年计划书范文销售计划书范文图片篇一:实验计划书格式要求广医生化技能大赛实验设计书格式要求(A4纸)一、排版1、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各用2.4cm。

2、行距:全部采用1.5倍行距。

3、页码:每页下端居中,全部采用阿拉伯数字排序,如1,2,3等,不要写“第1页”或“-1-”等。

4、页眉:全部不加页眉。

二、标题1、实验名称(居中、三号宋体、加粗)2、参赛者资料(居中、小四宋体):学院年级专业姓名宿舍电话手机号码(按字母排序)三、摘要1、“摘要”两字用黑体加粗4号字居中,字与字之间留4个字距。

摘要正文用宋体小4号字。

2、“关键词”三个字用黑体加粗小4号字,与摘要正文左对齐。

3、关键词宋体小4号字,各关键词之间空2个字距,且不加标点符号。

四、正文(1、前言;2、实验目的;3、实验原理;4、实验设备;5、实验材料及试剂:a.试剂的配制b.材料的处理;6、实验操作步骤;7、结果及计算;8、注意事项;9、费用预算)1、正文层次标题题末不加标点符号。

各层次一律用阿拉伯字连续编号,如:“1”,“2.1”,“3.1.2”,一律左顶格,后空一字距写标题。

一级标题从前言起编,一律用黑体加粗4号字,左顶格;二级标题用黑体加粗小4号字,左顶格;三级标题用楷体加粗小4号字,左顶格。

2、正文其他部分全部用宋体小4号字。

3、图题放图下方居中,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图1,图号后不加任何符号,空1个字距写图题;表题放表上方居中,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表1,表号后不加任何符号,空1个字距写表题。

4、文中的拉丁学名采用右斜体字母。

五、参考文献1、“参考文献”四字用黑体加粗4号字居中,字与字之间空1个字符。

2、中文参考文献采用宋体小4号字,英文参考文献采用Times New Roman小4号字。

六、附录如有附录,放在参考文献后。

“附录”两字用黑体加粗4号字居中,字与字之间留4个字距。

实验设计方案(精选16篇)

实验设计方案(精选16篇)

实验设计方案(精选16篇)实验设计方案篇1【概述】《四个太阳》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

主要学习内容是识记生字,感悟课文,扩展阅读,网上留言。

【教学目标分析】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和部首“□”,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由本课生字引出的新生字。

正确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

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留言版,展示学生的收获和心愿。

【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对创新识字、阅读、写作等语文活动很感兴趣。

2、学生能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编儿歌等方法识字。

3、学生愿意使用留言板,但打字速度有待提高。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主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策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主发展、自我创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大量识字、大量阅读,尽情想象和表达。

【学习资源】1、多媒体网络资源。

2、课文──《四个太阳》。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环节】1、创设情境,趣味揭题:播放歌曲《种太阳》,导入课题。

2、自读课文,快乐识字:展示课件,学生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并在小组汇报自己的识字成果。

同学评议。

3、合作探究,朗读感悟:以小组为单位,给四季画太阳,交流读书心得,在留言版上打出来。

4、浏览网站,扩展阅读:学生进入教师提供的资源网站,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进行有效阅读。

5、质疑问难,展示成果:学生可以提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展示阅读收获。

【教学过程流程】提供网络资源,指导学习播放动画学生自由朗读朗读感悟留言版画心中的太阳写读书感受屏幕投影打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词语学生自主识字自能识字:多种方法识记,扩展偏旁认字师生游戏:教师组织学生做猜字游戏生生游戏:看谁摘的“苹果”多开始播放歌曲情境导入学生欣赏课文借助拼音扩展阅读提供展示平台质疑问难交流收获投影学生作品结束【教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融入各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全面完整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全面完整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全面完整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全面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乐山市县街小学安琥【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摩擦力的秘密》一、实验名称: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二、实验设计思路:通过本实验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当物体的接触面的状态不同时产生的摩擦力也不同。

因此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大小也可以以改变物体接触面的不同状态开始。

使物体接触面变光滑和变粗糙,通过测量小车的运动(平行拉动和下降运动)形成数据,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到当接触面不同的时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也会不同,物体运动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认识改变接触面的状态,可以增大或减小物体间的摩擦力。

三、实验目标: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改变物体的接触面状况,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四、实验器具小车,木板,测力计,砂纸,尺子,书五、实验操作:小组活动一:探究如何减小摩擦力材料:小车、一面光滑一面粗糙的木板(在木板一面粘上粗砂纸)操作指南:把小车翻过来,连接上测力计,在木板的中间画上一条线,固定小车和测力计,拖动木板,让翻过来的小车分别在光滑板表面上,粗糙的表面上拖动,匀速拖到白线时读测力计的数字,并记录,再把小车放正(轮子朝下)再做一做。

相同的条件:小车测力计不同的条件:光滑的表面粗糙的表面小车的正反面实验结论:1、接触面越粗糙,拉动小车所用的力越大,(摩擦力越大)2、接触面越光滑,拉动小车所用的力越小,(摩擦力越小)3、接触面能滚动时,所用的拉力更小(滚动摩擦时摩擦力更小)小组活动二:改变小车的状况探究摩擦力。

(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的比较)材料:小车、斜面。

操作指南:搭一个斜面,第一次让小车轮子朝上沿着斜面滑下去,第二次让小车轮子朝下沿着斜面滚下去,比较两次小车行驶的速度,说明什么道理?相同的条件:斜面高度、长度不同的条件:小车的正、反面实验结论:小车轮子朝上滑动摩擦力要比轮子朝下滚动时要大得多、因此摩擦力越大小车向下速度越慢,摩擦力越小小车向下速度越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设:筒箭毒能与乙酰胆碱竞争神经肌接头处的nm受体,使肌肉松弛【实验原理与目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有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二是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三是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是连接每个运动神经元和骨骼肌之间的信使。

如果ACh的传递受阻,肌肉就不能收缩。

箭毒是美印第安人在猎箭头部涂抹的一种毒药,它能够占用并阻塞ACh 受体的位置,能竞争性阻断ACh 的去极化作用致使神经递质不能影响肌肉。

能与ACh 竞争神经肌接头处的nm胆碱能受体,但不激动受体,因而使骨骼肌松弛。

抗胆碱酯酶药可拮抗其肌肉松弛作用,新斯的明是胆碱酯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增减乙酰胆碱在肌接头间隙的浓度。

故筒箭毒过量可用适量新斯的明解救。

筒箭毒与乙酰胆碱竞争性结合乙酰胆碱受体,注射新斯的明后使突触间隙内的乙酰胆碱浓度升高而使竞争性增强,故乙酰胆碱与受体接触增多,从而使肌无力症状减弱。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索筒箭毒对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影响极其相关机制;观察筒箭毒的肌松作用,分析其作用点;了解新斯的明对抗筒箭毒的作用。

【实验对象】大白鼠,体重250g以上。

【实验器材和药品】Powerlab 一套(主机,刺激器,张力换能器),手术器械一套,小动物人工呼吸机,气管插管,棉线,大头针,铁架台,注射器0.001g%筒箭毒碱,0.005g%新斯的明,25%乌拉坦,1.5%普鲁卡因,生理盐水【实验方法】1.大鼠称重,麻醉;25%乌拉坦腹腔注射0.5ml/100g麻醉。

然后仰卧固定于鼠手术床上,分离气管及颈外静脉,分别插入气管插管和静脉插管,准备好人工呼吸机。

数分钟后翻正反射消失,即可进行实验;2.分离坐骨神经;在髋关节后,坐骨结节内凹陷处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肌肉,暴露一段坐骨神经,用浸有1.5%普鲁卡因的棉线围绕坐骨神经打一个结,在坐骨神经干上做传导阻滞麻醉,排除下行干扰;3.分离腓神经;在外侧剪开皮肤,钝性分离肌肉组织,分离腓神经,神经穿线备用;4.分离胫前肌;将大鼠两前肢固定在手术台(仰卧),从后置踝关节正前方向剪开小腿皮肤,剪断踝关节前部韧带,分离胫前肌肌腱,沿胫骨分离胫前肌(注意不要损伤血管),在踝部的胫前肌肌腱处扎线,与结扎线远端切断肌腱;5.安装并设定powerlab记录肌张力的chart设定文件;调定刺激器有关参数;6.连接仪器;手术操作完成后,将胫前肌与powerlab的张力换能器向连接,腓神经处安放刺激电极。

最适负荷设定为10g左右。

稳定一段时间后,于给药前记录一段正常的肌肉收缩曲线;7.缓慢静脉注射0.001%筒箭毒碱0.1ml/100g,从仪器上观察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情况;8.待肌肉收缩曲线再次稳定或完全消失后,停止刺激,同时缓慢静脉注射0.005%新斯的明0.15ml/100g,观察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情况。

【预期结果】注射筒箭毒后肌肉收缩曲线幅度变小甚至消失,即肌肉处于肌无力状态,注射新斯的明后肌肉收缩曲线又基本恢复正常,即肌肉恢复正常收缩状态;【结果分析】从神经传来的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给肌纤维膜,是以化学递质乙酰胆碱为中介进行的,其全过程可分为:(1)接头前过程.(2)神经递质在间隙的扩散.(3)接头后过程。

如果是筒箭毒作用于突触前膜,即不能释放乙酰胆碱,那么无论是否有新斯的明,后膜中均无乙酰胆碱,所以在注射新斯的明后仍然是肌无力状态,即不会出现预期结果;如果是筒箭毒作用于突触间隙,即与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结合,抑制其发挥作用,那么无论是否有新斯的明,后膜中均无可发挥作用的乙酰胆碱,所以在注射新斯的明后仍然是肌无力状态,即不会出现预期结果;而如果是筒箭毒作用于突触后膜,即与乙酰胆碱竞争性结合乙酰胆碱受体,注射新斯的明后使突触间隙内的乙酰胆碱浓度升高而使其竞争性增强,使乙酰胆碱与受体接触增多,从而使肌无力症状减弱,使肌肉收缩曲线幅度增强,即会出现预期结果;综上所述,假设成立。

【注意事项】1.在静脉注射筒箭毒和新斯的明时推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动物呼吸麻痹而导致其死亡,影响实验结果;当其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2.分离神经时只能用玻璃分针,不可用金属器械或手触摸;3.分离神经时切勿伤及神经干及其分支,避免过度牵拉和其他不良刺激。

【实验流程图】开始大鼠称重,麻醉,分离坐骨神经数分钟后,翻正反射消失分离腓神经在坐骨神经干上做传导阻滞麻醉分离胫前肌神经穿线备用安装仪器,调定参数连接仪器静脉注射筒箭毒碱肌肉收缩曲线再次稳定或消失后静脉注射新斯的明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后注】翻正反射righting reflex 亦称复位反射。

一般指动物体处于异常体位时所产生的恢复正常体位的反射。

这在高等脊椎动物的猫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而且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

动物首先是头部恢复正常位置,这是由于迷路感受而引起的,反射中枢在中脑。

这时躯干如果依然处于不正位置时,就发生颈肌扭曲,于是其肌梭的刺激就发出使躯干部恢复正位的第二反射(中枢分布在中脑或胸部脊髓中)。

此外,一般也与体肌肌梭感受引起反射(中枢在中脑),或与视觉性反射有关,也受皮肤的接触刺激影响。

在去大脑僵直时,这些反射全都消失。

在各种无脊椎动物中,已知许多的翻正运动是单纯的反射行为,例如在海星的翻身中,由于失去了对管足的接触刺激,便发出全管足的试探运动,这样便偶然地使最初与底面接触的腕成为先导腕,从而逐渐地完成反转。

这时与重力感觉无关,但食道神经环对各独立腕的反应具有协调的作用。

与此相反,水母类、蜗虫类、卷贝类等的平衡胞,昆虫类等的足肌牵张感受器被认为是与发出翻正反应有关。

翻正反射可用于检验麻醉程度,若翻正反射消失则证明麻醉成功。

【参考文献】[1]朱大年主编.生理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9-41[2]项辉等主编.生理学实验指南.科学出版社2008.3:177-178[3]唐四元主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28-30[4]樊小力等.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26-28[5]陈克敏主编.实验生理科学教程.科学出版社2007.6:145-147[6]高兴亚等主编.实验生理科学教程机能实验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10.9:178-180[7]孙以方等主编.医学实验动物学教程.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2:221-224【相关材料】1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结构在神经末梢中含有大量直径约50nm的囊泡,称为接头小泡,一个囊泡内约含有1万个乙酰胆碱分子。

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是由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运动终板)三部分组成。

接头前膜是运动神经末梢嵌入肌细胞膜的部位,因此,接头前膜是神经轴突的细胞膜;接头后膜,又称终板膜,是与接头前膜相对应的肌细胞膜。

它较一般的细胞膜厚,并有规律地向细胞内凹陷,形成很多皱褶,增加与接头前膜的接触,有利于兴奋的传递。

在接头后膜上有与ACh特异结合的N2型乙酰胆碱受体,它们集中分布与皱褶开口处,是化学门控通道的一部分,属于阳离子通道耦联受体。

在终板膜表面还分布有胆碱酯酶,它可将ACh分解为胆碱和乙酸;接头前膜与后膜之间并不直接接触,而是被充满了细胞外液的接头间隙隔开,间隔约50nm,其中尚含成分不明的基质。

2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从神经传来的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给肌纤维膜,是以化学递质乙酰胆碱为中介进行的,其全过程可分为:(1)接头前过程.(2)神经递质在间隙的扩散.(3)接头后过程。

2.1接头前过程2.1.1乙酰胆碱的合成与贮存这是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的前提。

乙酰胆碱在神经末梢中由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的作用下合成的。

乙酰辅酶A主要来自神经末梢内的线粒体,胆碱则是靠膜上的特殊载体转运到神经末梢内的,其中50%是释放入接头间隙中的乙酰胆碱水解产物,被再摄取回来重复利用的。

合成与摄取回来的乙酰胆碱,均以囊泡形式包装贮存,以备释放。

2.1.2乙酰胆碱的释放Ca2+内流是诱发乙酰胆碱释放的必要环节。

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接头前膜的去极化使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大量Ca2+由胞外进入到突触前末梢内,这些Ca2+不仅是一种电荷携带者,可抵消神经末梢内的负电位,而且本身就是一种信使物质,可以触发囊泡中的乙酰胆碱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接头间隙中。

一次动作电位引起的Ca2+内流,可导致200-300个囊泡几乎同步地完全释放出乙酰胆碱分子。

由于每个囊泡中所含的乙酰胆碱分子数相等,约5000-10000个,故这种以囊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被称为量子释放。

如果降低细胞外Ca2+浓度或用Mg2+阻断Ca2+内流,动作电位到达时并不能引起乙酰胆碱释放,说明Ca2+在前膜的兴奋和乙酰胆碱递质释放过程中起偶联和触发作用。

这里Ca2+的进入量也决定囊泡释放的数量。

2.2乙酰胆碱在接头间隙的扩散乙酰胆碱在接头间隙后,经扩散与终板膜上的胆碱能受体特异性结合,触发接头后过程。

2.3接头后过程2.3.1乙酰胆碱受体及终板电位在终板膜上的N型乙酰胆碱受体,是集受体与通道为一体的一个蛋白大分子结构。

当乙酰胆碱分子与受体结合后,使受体-通道分子构象改变,通道开放,允许Na+、K+甚至少量的Ca2+通过。

由于这几种离子在细胞内外分布特点,故主要是使Na+内流,少量K+外流,结果是终板膜原有静息电位负值减少,向零电位靠近即出现终板膜的去极化,终板膜这种去极化电位为终板电位。

一次动作电位所引起到200~300个囊泡释放的乙酰胆碱,足以在终板膜上产生约60mV、持续1~2ms的终板电位。

而每一个囊泡释放的乙酰胆碱所引起的终板膜0.1~1mV的去极化电位,称微终板电位。

2.3.2乙酰胆碱从接头间隙的清除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可通过3方式清除,即扩散、酶降解和再摄取。

由于多个囊泡几乎是同步释放乙酰胆碱至接头间隙,乙酰胆碱的浓度突然升高,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可引起大量化学门控通道打开,出现很快Na+、K+跨膜移动,故终板电位升高很快。

但接头间隙中的乙酰胆碱很快被突触后膜上的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浓度降低,递质门控通道关闭,终板电位下降,保证下次到来的神经冲动效应,被水解的产物被动地再摄取到轴突末梢,可作为再合成乙酰胆碱的原料。

2.3.3终板电位的特征及肌膜动作电位的引起终板电位属于局部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特征,即没有“全或无”现象,其电位的大小与乙酰胆碱释放量成正相关;呈电紧张性扩布,约在距终板膜2nm处基本消失;无不应期,有总和现象等。

一般记录到终板电位就是众多微终电位的总和。

由于在终板膜以外的肌膜上有电压门控Na+、K+通道的分布,当终板电位扩布到邻近的肌膜上,引起邻近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便爆发肌膜上的动作电位,表现为肌细胞的兴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