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资料

文学理论资料
•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 文学创作的心理、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
• 文学作品的接受和传播过程
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包括:
• 什么是文学?
• 文学的功能和价值是什么?
• 如何创作和欣赏文学作品?
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
• 古典文学理论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
• 中世纪文学理论时期(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批评)
• 强调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特点:
• 重视文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
• 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 崇尚人民和人道主义精神
03
文学理论的具体应用
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具有指导作用
文学创作对文学理论具有检验作用
• 提供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 验证文学理论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 激发文学创作的灵感和创意
• 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文学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文学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标准和方法
• 帮助批评家更好地评价文学作品
• 指导批评家进行有意义的批评
文学批评对文学理论具有反馈作用
• 揭示文学理论的不足和局限性
• 推动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文学理论在文学史研究中的应用
文学理论为文学史研究提供视角和框架
• 强调创新和反思
• 全球化研究: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和批评
• 重视实践和应用
• 多元化研究: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学流派和观点
• 追求多元和包容
文学理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文学理论面临的挑战包括:
文学理论面临的机遇包括:
• 信息时代对文学理论的冲击
• 跨学科研究为文学理论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

文学理论(学)

文学理论(学)

⽂学理论(学)第⼀编导论第⼀章⽂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学理论的性质⽂学理论属于⽂艺学的范畴。

⽂艺学是研究⽂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的统称,也可称为⽂学学。

它包括⽂学理论、⽂学批评、⽂学史、⽂学理论史、⽂学批评史五个分⽀。

传统的⽂艺学分类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学理论、⽂学批评、⽂学史。

●⽂学理论:作为⽂艺学的分⽀之⼀,它是指研究⽂学活动的⼀般规律的学科,它以⽂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法作为研究内容。

●⽂学批评:是指分析和评价具体⽂学作品、作家和⽂学现象的学科。

⽂学批评的对象是以作家、作品为主的⼀切⽂学现象。

●(注意:⽂学批评兼及⽂学活动的各种现象,其中也包括对⽂学批评⾃⾝的评价和判断)●⽂学史:●是指从历时的视⾓探讨各民族⽂学和●世界⽂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学科。

●(它是⼀门历史地、具体地考察⽂学产⽣、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学理论以整体的⽂学现象作为⾃⼰的研究对象,从理论的⾼度宏观的视野阐明⽂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使对⽂学问题的解释和阐明都上升到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的⾼度,从⽽使其成为指导和规范整个⽂学活动的基础的思想和理论。

⼆、⽂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理论是关于⽂学的理论,其研究对象就是⽂学。

具体说,⽂学理论是以⼈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学的性质、特征、功能、价值和⽂学创作、接受、发展的规律,并从中发现并建⽴起⽂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的科学的研究⽅法。

(⼆)⽂学理论的研究任务五个⽅⾯:⽂学发展论、⽂学本质论、⽂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论及批评传统》⼀书中提出了⽂学批评四⼤要素的理论,⑴作品⑵宇宙(或世界)⑶作家⑷读者。

从⽂学活动的整体性来看,这四要素是相互渗透、依存和作⽤的,是不可分割的统⼀整体。

三、⽂学理论的研究⽅法●不同学科间的⽅法可以在⼀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文学理论与别的理论一样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品格。

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有赖于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作为基础。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

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形成不同的研究形态。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概而言之,以下五个基本观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1)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生活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特性是“自由自觉”。

(2)文学反映论。

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运用于文学活动中,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非刻板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

本书主要从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这种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一、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二、文学理论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研究文学活动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规律。

2,文学活动本质论,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特殊本质。

3,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4,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四、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第三章一、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活动既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二、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1,世界(模仿论: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柏拉图“影子”说亚里士多德,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再现论:魔幻现实主义 2,作品 3,读者(姚斯:“接受美学”,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空白”“召唤结构”)4,作家三、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四、为什么把劳动作为文学活动的起点: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五、文学活动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时代变化、非人力(黑格尔:世界本原的理念)、自然界的运行(弗莱:“循环”)他把文学史上的作品按照类型按照时代划分为四类:喜剧、传奇、悲剧、讽刺文学。

文学发生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六、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有两种体现:1,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较低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绪论文学理论:广义来说,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通常是关于文学的学问。

由于:“文学学”一词出现了两个“学”重叠,不大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所以,习惯上称为“文艺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界得到广泛传播,取代了“文艺学”而流行而来。

文学理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从有文学活动开始就有说明这些活动的言论。

而且随着文学活动的深入发展,这些言论也变得愈加系统,形成文学理论。

第一章唯物史观:P社会结构:P意识形态:P艺术掌握:P20艺术生产:P22 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意识形态生产。

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发现和反映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不仅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认识世界、弘扬人的价值,在各种精神生产中,艺术生产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马克思主义人论:P24美的规律:P28 美的规律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的内在关系,具有客观性。

美的规律的表现形式又是变化的、相对的,因时间、空间和事物性质以及创作主体、评价主体的不同而变现为不同的形式。

正确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是成功进行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要求。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P29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原则,既是唯物史观和“美的规律”思想的体现,又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规律的思想在叙事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它要求作家真实描写现实的社会关系,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美学的、历史的批判标准:P30文学价值观:P第二章文学的“源”和“流”:P“二为”方向:P“双百方针”:P第三章文学:P 是现实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P审美属性:P语言艺术:P第四章文学价值:P102 文学价值既是作家创造的,又需要读者阅读接受才能实现。

文学价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理论考点

文学理论考点

导言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p21.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

2.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3.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述性的语言艺术。

文学活动是一个由生活、作品、读者、作家四要素构成的多环节活动(《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美·艾布拉姆斯)。

4.文学理论的性质:实践性、人文性(阶级性)、科学性第二编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第三章文学的性质第一节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一、认识性p731.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2.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3.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二、倾向性p781.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主要体现2.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三、实践性p811.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事件的直接影响2.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3.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第二节文学是审美的艺术一、情感性p84二、形象性p901.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

2.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形象必须可感)*亚里士多德:“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然后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发生的事情……诗倾向于表现带有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倾向于记载具体事情。

诗人所描述的,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或食物,而是可能发生或出现的某一类事物。

一种合情合理的不可能总比一种不合情理的可能好。

”三、超越性p911.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2.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3.对人自我的超越第三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间接性p95二、精神性p97三、韵律性p98第四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文学价值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构成一个相互联系和渗透的整体。

文学价值既是作家创造的,又需要读者阅读接受才能理解。

文学理论_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_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1、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如果称为科学不太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

2、文学创作的经验对于一个文学研究者来说显然是有用的。

但他的职责毕竟与作者完全不同。

研究者必须将他的文学经验转化成理智的(intellectual)形式,并且只有将它同化成首尾一贯的合理的体系,它才能成为一种知识。

3、文学研究和科学两者在方法访上有许多交叉和重叠的地方。

诸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和比较等基本方法,对于预有系统性的知识来说,都是通用的。

4、H.李凯尔特:人文科学的研究重心在于具体和个别的事实。

而个别的事实只有参照某种价值体系(scheme of values)——这不过是文化的别名——才能被发现和理解。

5、探讨文学的普遍法则的努力终归要失败。

6、没有任何的普遍法则可以用来达到文学研究的目的:越是普遍就越抽象;也就超显得大而无当、空空如也;那不为我们所理解的具体艺术作品也就越多。

7、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二者均致力于说明一篇作品、一个对象、一个时期或一图文学的个性。

但这种说明只有基于一种文学理论,并采用通行的术语,才有成功的可能。

第二章文学的本质1、研究者,尤其是初级研究者,应该阅读名著或至少阅读好书,而不是先去阅读那些编笺的资料或历史轶事。

2、在考察想象性的文学(imaginative literature)的发展历史时,如果只限于阅读名著,不仅要失去对社会的、语言的和意识形态的背景以及其它左右文学的环境因素的清晰认识,而且也无法了解文学传统的连续性、文学类型(genres)的演化和文学创作过程的本质。

3、必须弄清文学的、日常的和科学的这几种语言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

4、文学语言有很多歧义(ambiguities);每一种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都拥有大量的同音异义字以及诸如语法上的“性”等专断的、不合理的分类,并且充满着历史上的事件、记忆和联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现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再现性。

文学作为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事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理想型文学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

它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

理想型文学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创作的多是作家理想中的英雄。

3、典型:典型基本上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4、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5、表层结构:叙述作品是一个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从历时性向度进行分析,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

6、深层结构:它的内部结构从共时性向度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话语字面的深层意义关系。

7、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的文本时间(也可以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前者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而后者是作者对故事的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8、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9、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10、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简答题:一、剧本的基本特征?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它的基本特征是: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

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屈原》只写了屈原一天(由清早到夜半过后)的思想、行为、遭遇,但这一天却把屈原一生的生活命运概括反映出来了。

2,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没有集中的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已成为一条公认的定理。

小说也要反映、表现矛盾冲突,也需要加以集中、概括,而剧本则更要把矛盾冲突加以高度的集中,使之达到尖锐、剧烈的程度。

剧本要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是由戏剧的时空特征决定的。

3,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在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台词)是用来塑造形象、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

戏剧人物的言语、对话(台词)要足以推进戏剧动作。

二、文学言语层面的特点?文学言语层面,这里是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文学言语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例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月是故乡明”等,明显地违反了客观真实,但因它不是外指性的,而是内指性的,即指向诗中特定的情境。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比如花、鸟、春天、冬天、风等,虽然表面上与普通言语一样,但实际上已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

3,文学言语具有阻扰性;“阻扰性“、”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

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扰性的言语。

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的诗句。

诗人正是通过这些具有“阻扰性”的言语,让我们更有力地感受诗中凤凰再生之后的新鲜感、自由感、喜悦感和那种狂欢的氛围。

三、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它除了具有一般文学形象的特征之外,还比一般文学形象更富于艺术魅力,表现出更明显的特征性。

(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

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起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这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出来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

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灵魂的深度”大致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二是要看灵魂所呈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

三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四、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五)审美意象的肩上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五、现实型文学的特征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1.再现性(对待现实的态度)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再现性。

它要求文学力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饶开现实,躲避现实。

(创作中主客体的关系)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

在人物塑造方面,力求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

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

不过,与理想型文学直抒胸臆的表现不同,现实型文学的主观情感态度融合会在客观再现之中,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的描绘刻画之中。

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

2.逼真性现实型文学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

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作品形成后的状态)由于重视生活画面的逼真再现,所以现实型文学以描写见长。

描写中尽量达到酷似对象,让读者感到这里没有夸张变形。

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

六、理想型文学的特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1. 表现性(对待现实的态度)理想型文学则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

现实型文学反映人类社会实际存在的现实生活,理想型文学则艺术地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

(创作中主客体关系)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

理想型文学的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对事物的描绘之中。

《巴黎圣母院》是理想型。

2.虚幻性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理想型文学并非完全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但这种素材一经作家的处理,便具有了独特的夸张、变形的色彩论述题:一、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

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让它的人物在环绕着他们的环境中形成。

《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阿Q在未庄本是微不足道的,但当他从城里回来,把满把的铜的银的向酒店柜台上一甩,地位便立刻改观。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

总之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

作为文学形态的高级形态,它一般包含着更为丰厚的历史内容,成为人类通过文学认识生活的方式之一,所以,它常常是叙事文学的至高美学追求,是人物塑造达到艺术至境的标志。

二、理解与误解的关系?(一)正解与误解。

文学接受的过程也是读者对某一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

其中,既包含对作品某一形象、艺术技巧、语言结构的认识,也包括对作品整体价值的把握与探寻。

“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是复杂的,既可能彼此一致,也可能相悖。

前者称之为“正解”,后者称之为”误解”。

(二)正误与反误。

1,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

比如从《红楼梦》中,我们的确可以感到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崩溃没落的趋势,但在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中,却未必有这种认识。

2,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唐人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的诗句,本意是抒发对优美自然风光的赞叹之情,元人泉章却不顾全诗的整体结构,将其说成是“君子在下小人在下之象”。

反误的另一种情况是对文学作品的非艺术视角的曲解。

如明代学者杨慎对杜牧的《江南春》的曲解。

3,与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阅读方式的“正误”相比,“反误”显然只能导致对文学艺术的损伤乃至粗暴践踏。

三、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的关系?在文学阅读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常常呈现出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

(一)顺向相应。

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时,即是顺向相应。

那就是说,当一人物一出现就会判定其性格趋向,当一情节一开端,就能猜到结局。

这样的作品必会被视为平庸陈旧、缺乏艺术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