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篇北京城80年代的印象

合集下载

《钟鼓楼》读后感10篇

《钟鼓楼》读后感10篇

《钟鼓楼》读后感10篇《钟鼓楼》是一本由刘心武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钟鼓楼》读后感(一):八十年代老北京的记忆作为一个岁数不大不小的老北京,八十年代的婚礼没有什么印象了,但是书中的很多生活片段,场景,话语,还是勾起了浓浓的回忆。

那时的北京正在蓬勃的发展,社会健康而稳定,人们简单而快乐。

尤其书中描写的人物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深深感染着我。

与其说是一部小说,感觉更象一部话剧,我仿佛能看到舞台上老北京的背景,老北京的生活,老北京的人们……书非常的有意思,相信很多50岁以上的人看,都会勾起往昔记忆的!《钟鼓楼》读后感(二):平凡人物间的不平凡情感老北京,大杂院。

包罗万象,融汇众生。

从老薛家娶媳妇到百年间历史的穿插,归结于时间的圆形,定点于钟鼓楼的喜乐。

每个人生活都不易,深陷生存,邻里,婆媳,妯娌,夫妻这些些小的矛盾之中,更是被覆在那些隐秘而强大情感之中。

张秀藻的暗恋如此,荀大爷的叹息如此,詹丽颖的狂骂如此,瞻台的烦忧亦如此。

好在生活并不完全如此。

话语和隐忍亦可安慰彼此。

新媳妇在大伯子的宽慰下安稳;路喜纯在隐忍中成全了薛家,也成全了自己;庞其杉在张奇林的用心下突破了自己;梁福民和郝玉兰在薛家和一干邻居真诚下感到自己的自私;孟昭英在体会中忍下了婆婆的责难,让劳碌的婆婆心里有些安慰……这些情感虽煎熬着我们,但更多的是人生的美好。

《钟鼓楼》读后感(三):一场闹心的婚礼一开始,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目录。

每个目录都有小标题,引人入胜。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讲的是一天内的事情的书,一开始还奇怪,怎样可以把一天的事情写成300多页的文字,看了之后发现插叙补叙成了主流,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但是不叙述又让读者不知所云。

值得夸奖的地方在于文章京味儿很纯正,心理描写传神,让我这个九零后穿越到了那个不平静的80年代。

但文章不足的地方在于,让人没有看下去的欲望,看到中部的时候,有点丧失兴趣,因为描写繁琐的缘故,或许因为这个故事注定没有结局的缘故,抑或是编排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缘故,总之我是撑着看完最后一页,也只能得出个描绘了北京市民生活大杂烩的结论,没有太多的感慨。

《钟鼓楼》读后感10篇

《钟鼓楼》读后感10篇

《钟鼓楼》读后感10篇《钟鼓楼》是一本由刘心武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钟鼓楼》读后感(一):八十年代老北京的记忆作为一个岁数不大不小的老北京,八十年代的婚礼没有什么印象了,但是书中的很多生活片段,场景,话语,还是勾起了浓浓的回忆。

那时的北京正在蓬勃的发展,社会健康而稳定,人们简单而快乐。

尤其书中描写的人物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深深感染着我。

与其说是一部小说,感觉更象一部话剧,我仿佛能看到舞台上老北京的背景,老北京的生活,老北京的人们……书非常的有意思,相信很多50岁以上的人看,都会勾起往昔记忆的!《钟鼓楼》读后感(二):平凡人物间的不平凡情感老北京,大杂院。

包罗万象,融汇众生。

从老薛家娶媳妇到百年间历史的穿插,归结于时间的圆形,定点于钟鼓楼的喜乐。

每个人生活都不易,深陷生存,邻里,婆媳,妯娌,夫妻这些些小的矛盾之中,更是被覆在那些隐秘而强大情感之中。

张秀藻的暗恋如此,荀大爷的叹息如此,詹丽颖的狂骂如此,瞻台的烦忧亦如此。

好在生活并不完全如此。

话语和隐忍亦可安慰彼此。

新媳妇在大伯子的宽慰下安稳;路喜纯在隐忍中成全了薛家,也成全了自己;庞其杉在张奇林的用心下突破了自己;梁福民和郝玉兰在薛家和一干邻居真诚下感到自己的自私;孟昭英在体会中忍下了婆婆的责难,让劳碌的婆婆心里有些安慰……这些情感虽煎熬着我们,但更多的是人生的美好。

《钟鼓楼》读后感(三):一场闹心的婚礼一开始,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目录。

每个目录都有小标题,引人入胜。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讲的是一天内的事情的书,一开始还奇怪,怎样可以把一天的事情写成300多页的文字,看了之后发现插叙补叙成了主流,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但是不叙述又让读者不知所云。

值得夸奖的地方在于文章京味儿很纯正,心理描写传神,让我这个九零后穿越到了那个不平静的80年代。

但文章不足的地方在于,让人没有看下去的欲望,看到中部的时候,有点丧失兴趣,因为描写繁琐的缘故,或许因为这个故事注定没有结局的缘故,抑或是编排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缘故,总之我是撑着看完最后一页,也只能得出个描绘了北京市民生活大杂烩的结论,没有太多的感慨。

画说北京丨80年代老崇文

画说北京丨80年代老崇文

画说北京丨80年代老崇文老崇文区位于北京市城区的东南部,系四个城区之一。

东北部和东部与朝阳区搭界,南部与丰台区相交,西部与宣武区毗邻,北部与东城区接壤。

面积16.46平方公里。

下辖前门、崇文门外、东花市、天坛、体育馆路、龙潭、永定门7个街道办事处。

同仁堂制药厂1950年5月,北京市城区调整为九个区(一区至九区),原八、九区并为六区、十区改为七区,十二区改为九区。

1952年9月1日,改六区为前门区,改七区为崇文区,九区撤销,其东部从天桥南大街以东,珠市口东大街以南九个段并入崇文区。

1955年9月,将原东郊区的广渠门外和东便门大桥以东部分以及丰台区的永外地区划入崇文区。

1958年6月1日,原前门区撤销,以前门大街为线,东、西分别划属崇文、宣武二区(前门大街以东,珠市口东大街以北包括打磨厂、西湖营、巾帽、薛家湾四个地段并入崇文区)。

正阳时装公司2010年7月1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崇文区与北临的东城区合并,合并后改为新的东城区。

合并后,原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号码不再分配“110103”与“110104”号段,改为“110101”与“110102”。

前门美发厅崇文区是北京市内比较小的一个区,但其绿化程度却相当高。

主要原因是这里的两个公园:天坛和龙潭公园。

老崇文区过去是北京的手工艺品和商业区,至今这里保留了许多手工艺品制坊。

北京最老的丝绸商行和两家正宗北京烤鸭店也在这里。

元龙顾绣绸缎商行亿兆商场天坛医院北京口腔医院北京汇文中学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哈德门饭店全聚德烤鸭店峨眉山饭庄天桥百货商场天坛商业大厦前门商业大厦崇文门菜市场北京国际网球中心中日友好围棋会馆燕京书画社中国棋院御膳饭店加州烤肉餐厅天坛饭店天坛路天坛东路光明路虎背口小区崇文门东大街龙潭北里天坛东里南区崇文区文化馆崇文区图书馆崇文区档案馆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崇文门外大街体育馆路前门至永定门崇文门东大街前门大街前门东大街光明立交桥幸福大街艺术体操雕塑广渠门立交桥北京市崇文区青少年科技馆兴隆街52号四合院药王庙有500岁树龄的酸枣王花市清真寺东便门立交桥北京城东护城河崇文门过街桥东便门铁路桥俯瞰天坛祈年殿北京游乐园大观览车鸟瞰龙潭公园龙潭公园青石腾龙龙潭公园龙字碑林龙潭公园龙亭龙潭公园龙吟阁正阳门箭楼北京城东南角楼崇文区人民政府金台书院袁崇焕墓燕墩北京跳伞塔北京体育馆天坛游泳馆北京市第四医院广和剧场花市电影院。

推荐一本书《城南旧事》读后感12篇

推荐一本书《城南旧事》读后感12篇

推荐一本书《城南旧事》读后感12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方案大全、职场资料、个人写作、教学资料、经典美文、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clauses, documents, plans, workplace materials, personal writing,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ic American essay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推荐一本书《城南旧事》读后感12篇推荐一本书《城南旧事》读后感作文12篇推荐一本书《城南旧事》读后感写什么?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当年北京大杂院的生活您还记得吗!

当年北京大杂院的生活您还记得吗!
窗台上码放的鞋子。
整齐的蜂窝煤。
冬天炉子上的烤馒头。
从小玩到大的发小。
大杂院里,地方小,人却多。谁家炖个排骨,那香味儿一个院子都能闻见。
大杂院里,难分彼此。今天你管我借头蒜,明天我管你借两个大料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大杂院里,街里街坊特热情。一到孩子放学的时间,哪个家长要是没下班,下了班的人能一个 人能把这院子一块儿上学的孩子都接回来。
多发生在孩子之间但大人们都通情达理谁家的孩子被打了没听说大人不依不饶的都是主动教育自个儿的孩子没有记仇这一说
当年北京大杂院的生活您还记得吗!
老北京城 【讲述你不知道的北京】 提起北京的大杂院,那是很多北京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大杂院有很多回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公用的自来水管子。
每家每户自己私搭的几间房子。
院里堆放的大白菜。
大杂院里,也有吵架拌嘴的时候。多发生在孩子之间,但大人们都通情达理,谁家的孩子被打 了,没听说大人不依不饶的,都是主动教育自个儿的孩子,没有记仇这一说。
大杂院里,也有安静的时候。秋天的午后,吃完午饭,阳光正好,躺床上眯一会儿。整个院子 都安静了。
大杂院里,童年不孤单。几个孩子在一块,追跑打闹能玩一下午,到了晚饭时间,看谁家吃的 好,去谁家吃。大人们特热情,都是街坊用不着客气。吃完饭,孩子们凑一块接着玩,玩到很 晚才回家,第二天再一块去上学。
大杂院里,过年有年味儿。一到过年过节,各家都互相走动,拜年的、送好吃的,真正的亲戚 都做不到的,邻居们办到了,的确是远亲不如近邻。
大杂院里,人们就像一家人。谁家办事,娶媳妇、嫁闺女,忙的可不只是本家主儿,街坊都跟 着忙。 大杂院儿,一个听着就让人心头一热的地方。大杂院里,承载着太多的回忆,怀念当年的那些 人,那些单纯的快乐。老北京的大杂院,很早就带着“北京精神”,人和、德性好,我真的很怀念 他!

《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7篇

《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7篇

《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7篇《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篇1《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影,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长篇小说,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

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那个岛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

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

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

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

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动着我。

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

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不能否认,这是一部伤感的小说,每个故事的主人公最后都离去了。

但是,童年之所以美好,是因为童年时代纯真的思想,就如英子,她深信这个世界是善良的。

北京,这里有我的回忆作文600

北京,这里有我的回忆作文600

北京,这里有我的回忆作文600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北京,这里有我的回忆作文600 篇1在一片草地上,一场激烈的足球赛正进行中。

书包是球门,场上没有裁判,也没有界线。

这就是我们的球赛,我们进行的目标:“只要健康,快乐就行!”你瞧!一个穿着红色运动服的小男孩就似一位标准的足球队员,一个箭步,脚趾微微一动,用尽力气一踢,球好似“小旋风”在空中转着圈直射向守门员的怀抱。

守门员穿着一件黑色的套衫,蓝色的运动裤,脚穿跑鞋,手上还戴着一双白手套,不禁让人也觉得有股正式场合的守门员的风采。

球飞速而来,他微微弯腰,双手放在膝盖上,脸上的神情严肃极了!他那明亮的眼睛直盯着那球,毫不退缩。

队员们情不自禁地向球的方向望去,内心不由得忐忑了,却仍没忘记为守门员捏了把汗。

站在后面的替补队员的心也悬了起来,那双眼睛带着无数个力量和勇气。

那位可爱的替补队员显得紧张而急切,脚趾头狠狠地在鞋底抓了一把,然后瞪圆了眼睛等待奇迹的发生!坐在一旁的观众们眼睛眨也不眨一下,看着那球融着风飞。

戴着红帽子的小女孩看呆了,虽风儿拂过,但拂不去看足球的那颗火热火热的`心。

那一位大个子叔叔脸上抚着一丝笑意,额头上却冒出了几颗汗珠,看来他也紧张不安啊!从他的眼神当中,仿佛看到了叔叔小时候童年时光里的足球赛,童年,想想也美!想想也妙!全场霎时寂静,大家都屏息凝神,目光全聚在了那个球上!守门员镇定自若,死死地盯着那球不放。

球近了,近了……“耶!”突然,球场上一片欢呼声,与前一秒的场景截然不同。

“进了,进了!”一声声,喊得最响的是队员们,喊得最响的是童声!可爱的替补队员腆着大肚子,一连翻了几个跟头。

守门员的微笑霎时绽放!他抱着球兴奋地保持着街球的动作:用力跳起,往后微微一仰,然后打了几个滚,抱住球。

刚才的动作真潇洒!大个子叔叔站起直喊:“好!好!”观众席沸腾了!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比赛,但包含了童年的美好时光。

这样的童年,怎能不美好?童年的足球赛……北京,这里有我的回忆作文600 篇2标题:北京,这里有我的回忆从小在北京长大,北京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首都,更是承载了我无数个美好回忆的地方。

二十年前的北京

二十年前的北京

二十年前的北京离别北京,二十年了。

二十年的时光,让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蜕变为面容沧桑的男子,青春的记忆,却已然在淡忘中苏生,如焜黄的纸叶,一页页翻过,温馨积淀在心底。

九三年的初春,元宵刚过,年味尚存,刚出校门的我,伙同一位族兄,懵懂间,踏上了去往北京的列车。

那时,交通不比现在顺畅,铁路线也极为稀疏。

我们是从南昌搭乘的火车,一路艰难跋涉,三十七个小时后,方到北京的。

到北京时,已快清晨,前方的世界,灯火璀璨,映红了半片夜空。

恢弘壮阔的立交桥,伸展出优美的弧线,高傲地横扫过来,惊愕未定,车内旅客一阵骚动———北京到了!口袋空空,两眼茫茫,随着奔腾的人流,涌出了站台,正无助间,姐夫来了。

屹立北京街头,双重震撼,如水袭来。

北京的冷,是出人意料的,一股透骨的凉风把我吞噬,那一刻,我身穿几件单薄的毛衣,外裹一件更为单薄的军大衣,全然无法抵御北地寒流的强烈冲击。

瑟瑟抖动间,北京壮阔的马路又震住了我,放眼望去,马路对面,楼宇森森,在那遥远的地方。

北京马路,应该不叫马路,准确地说,它应该更像一个延伸开来的足球场,宽广、浩大、无边。

立交桥上,往下看,那场面,极为惊心动魄,八车道的大马路,铁流滚滚,衔接得无丝无缝,沿着平展的进口柏油路面,哗啦啦,直插过去。

火车站对面,地铁站,我们三人一行,乘自动扶梯缓缓下至地铁站台,搭上地铁列车,风驰电掣,一路前行,来到安定门站,再转乘328路交通车(北京当时称为公共汽车),在大屯站下车,目的地到了。

我所进的公司,全名北京家家利食品公司,是当地一家中港合资企业。

我们的老板,是一个福建人,名叫王少华,他租了原公司的两个车间,所以也挂名为家家利公司,其实是一种挂靠关系,并不是一码事。

从那时起,到九五年夏日逃离,抛开几段回乡的日子,断断续续,我在北京呆了约两年光景。

那时的北京,城很大,人很多,车更多,高楼还不算多,平房四合院随处可见,乌黑的瓦,灰白的墙,低矮的屋子,飞檐翘角,带几根朱红大木柱子,这场景,你在影视剧里经常会看到,这是老北京平民生活的一个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旧篇:北京城80年代的印象(图)
年代是符号,年代是经历,年代是记忆,年代是轨迹……
农民进城卖菜,进城打工;电视、冰箱、洗衣机被搬进低矮的大杂院;青年男女可以手拉手跳起集体舞,可以烫头染发;气功风靡一时,迷倒大批信众;老胡同在“拆”字中渐渐消失……这些三十多年前的场景,是北京城的一段记忆,当这些画面又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凡是经历过的人一定会感到熟悉、情切,仿佛回到30多年前。

每一张照片都是年代的缩影,每一个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

温故知新,看罢这些照片,黑白之间的这份真实已然成为了遗存,我们有理由在心中包裹好,留存好。

现今胶片已退役,数码相机遭遇手机拍摄的挑战。

“90后”,“00后们”,该如何看待这些照片,没有标准答案,也不该有标准答案。

1980年代初,改革的萌动,开放的探路,改变着北京的面貌。

农民进城;电视、冰箱被搬进大杂院;青年男女可以拉手跳舞;风靡一时的气功迷倒大批信众…这些是北京的记忆。

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了那变化的10年。

封面:1985年北海公园,几个小孩每人一根3分钱的红果冰棍吃得正香,没钱买的小朋友给馋的够呛。

1989年,北京,穿健美裤的模特。

1984年地坛公园,气功风靡全国。

1988年,前门大街,卖糖葫芦的小贩。

1987年,地坛公园教迪斯科舞。

1981年北京西四街头。

画面中的警察是西四交通支队交警,他每天在此路口护送小学生过马路。

每当送过一拨小学生后,被护送的学生就会向警察叔叔敬礼表示感谢。

1983年平安里石油商店,市民排队买煤油。

80年代北京人家中还没有多少人家是用煤气灶,许多家中用煤油炉做饭。

石油商店门前排队买煤油就成了一道景观。

1983年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运动会。

“每一张照片都是年代的缩影,每一个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

”摄影师张兆增说,每每看到这些照片,都会在现实与记忆中穿越。

1985年北京西四家具店。

七、八十年代,中国家庭时尚三大件,大衣柜是其中之一。

1987年地坛公园。

跳舞当时被认为不雅,公园管理人员骑车到处阻止舞者。

1987年街头的情侣。

1989年,隆福寺街107号书店。

1988年和平里农贸市场外的钩子秤。

1988年前门大栅栏商业街。

1988年西单大街路边兜售狐狸皮制品。

1988年西四庆丰包子店。

1988年新街口外大街,周日出行的一家人。

1989年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现此地已是商业区。

1989年安定门立交桥下的遛鸟人。

1989年大钟寺市场卖新式“拉洋片观景器”。

1989年,和平里大街,马车与公交车并行。

1989年和平门附近某学校门口的家长、孩子和保安。

1989年琉璃厂大街,路边等活儿。

1989年黄寺大街书摊。

1989年六部口大街,家里买了电冰箱。

1989年美术馆后街。

1989年前门地区胡同内孩子。

1990年鼓楼地区胡同内,亚运会期间胡同警卫。

来源:腾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