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学博士
如何成为合格的博士生44页PPT

-good question well-posed leads to testable hypotheses difficulty is within reason
© Cin-Ty Lee, 2019posed question: Why do rivers meander? Why shouldn’t rivers meander?
© Cin-Ty Lee, 2019
Better posed question What are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that define whether a river meanders or flows straight?
•Build a reference collection •Make a scrapbook
© Cin-Ty Lee, 2019
How do you identify a problem or ask a question?
Aack! I know a lot but all my knowledge is fragmentary!
•You know something •You have identified a problem you are working on •Still, no end in sight
© Cin-Ty Lee, 2019
After your experiments are done
•You know a lot and you’re wiser •You can see the finish line •You know what you have to write to finish
教育博士面试常见问题及回答

教育博士面试常见问题及回答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教育博士面试是申请者进入教育领域的重要一步,在面试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
了解并准备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有助于申请者在面试中表现出色。
下面我们将列举一些教育博士面试中常见的问题及相应的回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为什么你想成为一名教育博士?回答:我一直对教育领域充满热情,我相信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我可以为改善教育体系和提高教育质量做出贡献。
成为一名教育博士不仅可以提升我的专业能力,还可以让我更好地理解教育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2. 你在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是什么?回答:我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
我希望通过研究了解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过程,以及教育管理对学校和教师的影响,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3. 你是否有相关的研究经验?回答:是的,我曾参与过一项关于教育政策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项目。
通过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撰写报告,我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并学会了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工具。
4. 你认为教育领域目前存在哪些挑战?回答:教育领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技术应用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等。
需要通过政策制定和实施、专业培训和发展等手段解决这些挑战,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5. 你对教育领域未来的发展有什么看法?回答:我认为教育领域未来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和技术手段,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6. 你参与过的教育项目中,最具挑战性的是哪个?回答:我曾参与一项关于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项目,由于教师和学生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不同,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挑战,需要通过培训和引导来解决。
7. 你的教育研究如何与学校或机构的目标和使命相联系?回答: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这与学校或机构的目标和使命相符。
通过研究,我可以为学校或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支持,帮助其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清华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发布日期:2010-11-06 21:14:39 浏览次数:863一、适用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教育学门类)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具有良好政治品质、拥有坚实宽广的理论与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博士生应能系统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原理λλ大学制度的演进与创新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λ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四、培养方式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或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
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3、博士生培养以学术研究工作为主,同时根据培养要求及学位论文的需要,继续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4、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担任一年工作量的助教工作(在职博士生除外),具体内容以聘任合同方式确定。
五、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本专业的博士生,应当对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文献有较全面的了解,对高等教育的性质、内涵及功能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所从事方向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深入的把握,并能掌握国内外关于本专业最新的理论进展动态,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之中。
熟练掌握1至2门外语。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构成普博生在读期间,各类课程的最低限度学分为: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10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不包括自学课程)。
课程设置见附录。
直博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8(不包括自学课程)。
课程设置见附录。
本科或硕士阶段学习非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需补修高等教育学、心理学专题研究两门硕士课程,补修学分不记入总学分数。
博士学习计划范文3篇

博士学习计划范文3篇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
本文是博士学习的计划范文,仅供参考。
本人是工作了三年后又重新回到校园攻读博士,师生角色变换,看着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园,感慨万千。
经历三年的社会实践,自己有了新的感悟。
一方面,在三年的工作时间里更加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薄弱点在哪里,哪些方面是急需加强的;另一方面,年纪逐渐变大,孔子说“三十而立”,本人已然三十了,却立不起来,以前同学大多成家了或者准备成家,而自己还在求学路上。
虽说每个人走的路不一样,可是,也不能脱离大多数人发展轨迹太远了。
在硕士和工作期间,由于不够努力以及容易感情用事,过去五年没有努力,也没有做出什么成果。
当攻读博士的第一天起,本人就告诉自己不可以像过去那样,不努力,不上进,整天浑浑噩噩,虚度年华,最终一事无成。
开学典礼上李书记和几位院长殷殷教导,都要求务必确立目标,不可以虚度这宝贵的几年时间,9月12日某老师也一再强调了这个问题。
因此,本人依据学校博士培养计划并结合个人实际情况,拟定博士期间的学习计划。
一、整体目标20xx年是本人人生的而立之年,也将开启本人人生的新篇章。
在结合三年的工作经历和父母、老师、领导、同事 __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本人确定了人生的最终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老师,并将为此奋斗终身。
因此,本人选择攻读某教授的博士生,合理利用三年博士学习时间,抓住学习机会,巧用学校有利资源,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深入学习管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和听写能力,不断增强人文素养和社会交际能力,在发展管理学某一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在三年的时间里发表五至六篇高档次论文保证能够顺利毕业。
二、实施策略为了顺利实施计划,特拟出以下三点实施策略:(一)坚持做人为本,尊师重道,治学为先;(二)勤奋刻苦,不畏艰难,努力上进;(三)虚怀若谷,勇于学习、善于学习,多向老师、同门等等请教;(四)坚持锻炼身体,健强体魄,以完成繁重的学习科研任务。
本科申请博士条件

本科申请博士条件一、前言申请博士是很多学生的梦想,但是想要申请成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本文将从学术背景、研究经历、语言能力、推荐信等方面详细介绍本科申请博士的条件。
二、学术背景1. GPAGPA是衡量一个学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通常要求在3.5以上。
如果GPA低于3.5,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比如在专业课程中取得优异成绩或者参加相关竞赛获得奖项。
2. 专业知识申请博士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在该领域内进行深入研究。
因此,在本科阶段应该尽可能地选择与所申请博士专业相关的课程,并且取得优异成绩。
同时,还应该积极参加相关实践活动和研究项目,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研究经验。
3. 学术成果有一定的学术成果可以增加申请者的竞争力。
这包括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等。
如果没有机会发表论文,可以积极参加导师的研究项目,获得相关经验。
三、研究经历1. 研究方向在本科阶段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且尽可能地深入探究。
如果有机会参加导师的研究项目,可以积极参与,并且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还可以获得推荐信等资源。
2. 独立思考能力博士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本科阶段应该培养这种能力。
可以从选题、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
3. 研究经历的连续性如果在本科阶段已经开始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那么最好能够保持连续性。
比如,在本科期间就开始了某个课题的研究,在申请博士时可以将这个课题作为申请方向,并且进一步深入探讨。
四、语言能力1. 英语水平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是博士生必备技能。
因此,在申请博士时必须具备流利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
可以通过参加英语培训班、自学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2. 其他语言能力如果所申请的博士项目需要掌握其他语言,那么具备这种能力也会增加申请者的竞争力。
比如,在研究某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时需要掌握该国语言。
五、推荐信推荐信是申请博士时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可以从导师、教授或者实习单位获得。
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申请条件

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申请条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申请条件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入高等教育行业从事教学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成为尤为重要的一环。
课程与教学论博士成为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选择。
如果您对这一领域感兴趣,并希望申请相关专业的博士项目,以下是一些您可能需要了解的关于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申请条件的信息。
1. 学历背景:通常情况下,申请课程与教学论博士项目的学生需要具有相关的硕士学位。
这通常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习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硕士学位。
如果您没有相关的硕士学位,但是在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研究背景,也有可能被考虑。
2. GPA要求:大多数博士项目都要求申请人在本科和硕士阶段的绩点平均分达到一定的标准。
通常情况下,申请人需要具有至少3.0的GPA才有可能被考虑。
更高的绩点可能会加强您的申请。
3. 考试要求:许多博士项目还要求申请者提供托福或雅思成绩,以证明他们具有足够的英语能力来完成课程。
许多项目还要求申请者提供GRE(普通测验)的成绩。
这些考试的要求可能因学校和项目而异,因此在申请之前要详细了解各个项目的要求。
4. 推荐信和个人陈述:在申请课程与教学论博士项目时,推荐信和个人陈述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通常要求申请者提供3-4封来自教育领域专家的推荐信,以证明申请者在学术上的优秀表现和研究潜力。
个人陈述是展示申请者对于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领域热情和理解的机会,因此要认真准备。
5. 研究计划:在申请时,许多学校还要求申请者提交研究计划或课题提纲,以展示他们对于未来研究方向的规划和思考。
这个计划需要清晰地表明申请者的研究目标、方法、理论基础等内容,并能够证明其具有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
6. 面试:在通过初步筛选后,一些学校还可能要求申请者参加面试。
在面试中,申请者需要展示他们对于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领域的热情和理解,回答面试官提出的问题,并展示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潜力。
博士毕业学习经验分享

博士毕业学习经验分享博士毕业半年多,觉得有些经验还是应该给学弟、学弟们分享,供大家在茶余饭后思考,由于学习过程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所以我的经验仅供大家参考。
1.选择一个好导师。
导师是博士学习的领路人,导师好才有机会早日学会做研究。
国内的导师可以分很多种类型,我只谈两种:行业知名度高V.S学术水平高。
很多同学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会考虑导师的行业地位,如果导师是大牛,将来毕业在申报基金项目时会有很大优势,这个考虑是正确的。
还有同学选导师时主要考虑导师的学术水平,毕竟做研究要有真本领,所以这么考虑也很对。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二者兼具。
我在这里只提醒一点:准备读博的同学们,选择导师一定要把人品放在第一位,否则能不能活着毕业都是个非常大的问题,这并不是在开玩笑!毕竟咱们读博都不是为了找死!2.博士学习的心态。
来读博士,就该抱着不怕艰难困苦的心态。
毕竟读博士是在为人类知识库里添砖加瓦,虽然只是那么一丁点。
想要攀登学术的高峰,就要做好攀登过程中从悬崖上跌落的准备,而且跌落是常态,你要能赶紧整理行装,准备好再次攀登。
读博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学会做研究,换句话说,学会做研究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博士。
即使学校里学不到,也要想办法自己去学。
尤其是设计学方向的博士生,建议大家努力去学科学的研究方法、范式,学以致用。
如果你觉得量化方法不适合你,也要去认真学习质性研究方法,千万不要把主观想象等同于质性研究。
任何一种成熟的研究方法,其背后都有深不见底的理论支撑,必须认真对待,否则永远找不到做研究的大门。
3.早点学会研究工具,熟练应用研究工具。
做研究和做设计有很多相似之处,设计师通过手绘、绘图软件将设计概念转化为设计方案,博士生需要通过阅读文献,提出研究问题,再采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和正确的研究工具,开展研究。
设计学博士应该学会一些基本的统计软件、质性研究软件、文献计量软件、信息可视化软件等。
这些工具是做研究的基础,所以不管你有多么为难,都应该尽早掌握他们,否则人家在磨刀砍树,你就只能用牙啃树了。
3000字教育学博士研究计划书模板

教育学博士研究计划书模板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一名教育学博士,我将致力于深入研究教育问题,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问题与假设本研究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 当前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2. 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3. 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公正、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
我们的假设是:多元化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教育评价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2. 问卷调查法: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和信息;3. 访谈法:对教育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教育评价的实际问题和需求;4.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教育评价的本质和规律。
四、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准备阶段(1个月):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相关资料;2. 实施阶段(3个月):开展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工作,收集数据和信息;3. 总结阶段(2个月):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撰写研究报告。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取得以下成果:1. 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内外知名教育类期刊;2. 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和改革方案;3. 为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六、风险和障碍在研究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障碍包括:数据收集不完整、分析方法不当、研究成果不被认可等。
为应对这些风险和障碍,我们将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加强与相关方的沟通和协作,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七、预算与经费来源本研究的预算为XXX元,经费来源包括申请学校科研经费、个人自筹资金等。
我们将合理分配经费,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学博士凯声教授讲座(完整版)今天来到这里,我感到有点意外,因为主办方原来告诉我这是一个与博士生的座谈会。
我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
现在我把我将要讨论的提纲写在这里,我今天大致依据这四个方面,来回答你们的问题,即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
今天,在座的都是博士生,在日本,你们被称作博士候选人。
这就是说,你们迈过了通往博士道路的第一步。
其实我自己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也有一段时间,我也很焦虑,我也不知道如何成为一名博士,来让我们的老师满意。
所以,今天我想把我的经历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同时结合我们在新时代所面临的新的遭遇来谈谈我们如何应对。
一、遭遇后现代在最近三年时间,社会变革的步伐越来越快,而且,这种变革正在冲击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使得我们不得不去适应这个变化。
在我们的专业领域,这个变化是一个明显的事实。
我们发现,我们习惯的方法、话语,它的解释力已经被消解了,以至于我们不知道如何去解释、如何去适应变革了的社会。
所以我说,我们遭遇后现代。
根据我自己亲身的体验,从小学、初中、高中,然后下乡,一直到我来北师大学习,我学了5遍哲学,但内容大致类似。
以至于我的女儿问我:爸爸,什么是哲学?我只能回答说哲学就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辩证唯物主义等等,是的,我们不能摆脱这些哲学的束缚。
在中国教育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一场非常热烈的争论,就是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我自己当时作为一个学生参与了这场讨论,我本科毕业论文做的就是这方面主题。
那么,在这场争论中,我们是如何去讨论教育问题的呢?我们讨论教育是上层建筑呢,还是生产力呢,这种分析思路,源于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哲学方法。
我学过5遍哲学,归纳起来,这些哲学告诉我,大致上,我们把社会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经济基础,它是由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
经济基础之上,就是上层建筑,比如政治、思想、宗教、教育、法律、监狱等等。
我们也很熟知它们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我们见到的教育学课本,都是把教育放到这样一种社会哲学当中进行分析,这样一种二分法,导致了我们会做出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即教育或者是上层建筑,或者是经济基础。
应该说,这样一种哲学,在很长的时间里很有解释力,可以解释我们社会的很多现象,就是说他是管用的。
人们在一段时间,把哲学看成一种显学,打乒乓球和卖大白菜都要讲哲学。
那么,在20世纪90年代初,它遭遇了挑战,那么我们90年代发生了什么,使得这种思维方式不得不发生变化?从九十年代开始,我们终于承认我们社会需要市场,开始建构市场经济体系。
对这一点,我自己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们讨论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当时我自己作为教育法起草人员,参与了这样的教育与市场关系的讨论。
但是,在那时,人们反对把教育与市场联系起来,人们普遍认为,教育是一个公益性的事物,市场是不能介入到公益性的领域。
这场争论一直延续了5年之久,以至于到了1995年,大多数人认为,教育仍旧不能进入市场,不能和市场发生关系。
所以教育法第25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这样一个规定可以反映当时整个教育界对教育的一个基本认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和成熟,我们社会正在发生一个深刻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缓慢的。
我认为,这个社会的最大变化,就是在向多元化的发展。
在计划经济中,整个社会是一个一元化社会,我的一位博士生把它称为“总体性社会”,或者是“一体性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承认个体的利益,强调利益的一致性、共同性,比如我们通常说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和个人利益是高度一致的,这句话,在过去的时代,过去的社会,表明不同利益、不同追求的表达是我们计划经济否定的。
但是,市场经济中,多元化是最基本的需求,买家卖家有多个,它们的追求是不同的,而且可能存在冲突,也可能发生激烈的对抗。
一个好的政府,可能不能同时代表买方和卖方,否则就是强买强卖。
所以一个好的政府,可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使得社会主体达成和谐。
所以,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的社会出现了新的情况。
比如在教育领域中,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人们从来没有对教育出现这样强烈的表达,比如我们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设计,这种迹象非常普遍,这里面其实也暗含了家长的利益追求。
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我在培养我的孩子的时候,我逼迫他去学各种各样的特长,我们难道能说这种要求是错的吗?不能,所以这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新的社会现实使得传统的社会哲学开始失去他的解释力。
传统社会哲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否定了我们社会是由一个不同主体组成的多元化社会。
如果说这个哲学承认有不同利益追求的话,那它就把它解释成为一种阶级斗争,他导致我们遭遇了一系列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去解释教育领域里的这些现象,我们普遍遇到了困难,我把这种现象称为一种失语。
教育领域目前有很多话语,比如经济学的话语,如教育产业化等等,还有哲学话语、社会学话语,当然也有我们独特的教育学话语,如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多元化的话语愈演愈烈,那么教育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学科?这些问题的提出,我觉得,反映了教育学领域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焦虑,即文化焦虑。
何以见得?大家可以查查瞿保奎先生的《元教育学研究》,这本书反映的是80年代末人们展开的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
非常有意思,在南方的上海,华东师大展开的是一场元教育学的讨论,企图通过教育学本身的反思来寻求教育学的科学性存在;而在北方的北京师大,我们则希望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来寻找教育学的新的生长点,来提高它自身的生长点。
其实,无论是那种探索,其实都体现了一种文化焦虑:教育是不是一门科学,能否科学化,科学化的症结在什么地方?还有,我们还可以看到,随着我们整个社会发生变化,人们也不断讨论新的问题,比如知识问题,人力资本开发问题,全球化问题,终身教育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似乎也在冲击我们头脑中传统的观念,我们很多原有的理论不足以解释新的问题。
比如全球化问题,最初提出的时候,人们欢欣鼓舞,似乎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契机,把它看成一个新生事物。
实际上,很多中国人没有看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前年哈贝马斯来中国做报告,一共做了三场,我听了两场。
在中央党校,哈贝马斯专门讨论全球化问题,尽管哈贝马斯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学者,但他它基本上对全球化持否定的态度。
同样,1997年在意大利召开的千年大会,提出了一个口号:差别同在。
我们的时代,不但要承认差别,而且差别应该是共同存在的。
这是一种与全球化相反的声音。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全球化正在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均值化问题,同一性问题,这些问题正在使得我们社会成为单向度发展的社会。
我们今天的教育学面临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我说,我们正在遭遇这样一个挑战,遭遇后现代的挑战,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去应对,这是我们的责任。
二、用阅读谈提升我们的智慧我在这里简要谈谈我自己的亲身体验。
大家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两次焚书运动,第一次发生在秦朝,焚书坑儒,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我是参与了这次焚书运动的,我把好多书烧了,然后就上山下乡,清楚的记得,我们在北大荒看到的只是革命导师的选集和欧阳海之歌,大家可以想见,那时候要能读书是很罕见的。
但这样的环境恰恰培育了我们读书的冒险精神,包括手钞本禁书,比如《第二次握手》,我清楚的记得自己是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看得泪流满面,但接着就受到了批判。
在北大荒,我们的一个住处,在横梁上有一个很大的皮箱,据说这是一个被枪毙的红军上校的遗物。
平时在白天,我们谁都不敢去打开。
在一个黑夜,虽然那个横梁很高,然而我们还是爬了上去,把皮箱子打开,我们发现了一件大衣,同时发现了两本书。
一本是《九三年》,雨果写的;一本是《白痴》,托思妥耶夫斯基写的。
后来我们关上门去读这两本书,我不知道你们看过这两本书没有,看过以后有什么感受。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是在反复听样板戏的过程中去看完这本书的。
我们看后印象很深。
比如《九三年》里的人物,个个是那么有鲜明个性。
第二本书大致是说我们社会正在扼杀我们的个性。
后来我的女儿问我要读什么名著,我给她推荐了这两本书。
我结合这个故事是说,阅读是一种精神,它是一种没有任何功利性诉求的境界。
虽然我自己还有一些很独特的书,曾经也被北京市评过藏书的什么奖,但是现在,年轻时候的那种读书的冒险精神已经不复存在。
所以我想,焚书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也是一种悲哀,带来的是知识分子无书可读。
但是,今天不一样,你们今天能读的书太多了。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也出版了大量的书,但大多数是名著,不像今天,你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学者,包括水平不高的学者,比如像我这种学者,许多书也充斥其中。
读大学的时候,有时我也与你们一样,老师讲课,我私下读书。
但是我当时读的是名著,是大家写的书,而你们现在面临的境况不一样,因为出书的可能性增大了。
所以我想,阅读需要精选。
“语言的边界,就是我的生活的边界”。
这句话是说,你的生活领域,能够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取决于我们的语言。
有时一种文化你理解不了。
但是,现在我要把他延伸一下,其实你的阅读的边界就是你的生活的边界。
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觉得遇到了一位知己。
当然也有一些书,你会在经过若干年后,才会发现他的价值。
比如《代沟》,我读了一遍以后,没有读懂作者对于代沟的理解是什么。
后来我在90年代末期,当我开始作青少年研究的时候,脑海里翻腾起来的就是这本《代沟》,这时候我才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作为一代巨人,作者对代际之间的真知灼见至今仍有余响。
所以我说阅读能提升人的智慧,解决我们想解决的问题。
三、学术研究的三大意识我自己做了20多年的学术研究,我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在发生一个变化,这个轮廓至今逐步清晰起来。
最早我的老师说:教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规律,指导实践。
一直以来,我遵循教师的教诲,去寻找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
这是我多年来的追求目标。
但是,20年之后,我们发现,我们过去所说的规律,其实并不是规律。
我们曾经的规律今天都被否定了。
所以我们要去讨论规律是否存在?为什么我们不能用主体对世界本身的理解去把握外部世界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当我们说“科学”这个词的时候,大致可以看成法国实证主义大师孔德的话,这词诞生至今大约150年历史。
诞生以后,接着就和民主一起风靡世界,所以中国五四时期就有德先生和赛先生。
那么什么是科学?诞生的时候,概念很清楚,科学的概念是与信仰对立的。
孔德说,科学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性质:自然一致性、因果联系性和可重复性。
这就是说,任何一种可称为科学的认识,必须符合这样三个特征。
因此,人们用这样的观点,来划分我们认知的财富。
它完全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来划分的。
那么教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努力于科学自我求证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