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李白《望天门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盛唐李白《望天门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盛唐李白《望天门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李白《望天门山》。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原文:
望天门山
盛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
〔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译文注释及赏析

《望天门山》译文注释及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及注释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鉴赏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李白《望天门山》翻译

李白《望天门山》翻译
1、李白《望天门山》翻译: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2、李白《望天门山》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古诗词】望天门山的古诗翻译及赏析

【古诗词】望天门山的古诗翻译及赏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
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
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
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
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幼时内迁,寄
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
浪漫主义诗人。
与杜甫合称“李杜”。
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李白《望天门山》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望天门山
【题解】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中所述,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李白初出四川,乘船赴江东经过当涂(今属安徽)途中经过天门山时写下的这首诗。
诗中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虽然短短四句,勾勒了一幅意境优美,气魄豪迈、生动而鲜明的山水画面,使人顿觉心胸开阔,视野宽广,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①,碧水东流至此回②。
两岸青山相对出③,孤帆一片日边来④。
【注释】
①天门: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
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开:劈开,断开。
②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③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④日边来:从冉冉红日升起的天边驶来。
【译文】
巍峨耸立的天门山被楚江之水从中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向东浩浩奔涌,但由于地势险峻,每到这里就会顺势回漩,水流更加汹涌澎湃。
分立两岸的东梁山和西梁山相互对峙,各自突出,江面上有一叶孤舟由远及近,仿佛从冉冉红日升起的天边驶来。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望天门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望天门山体裁:诗题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名字:李白年代:唐代描述: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翻译: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原文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赏析二:思想内容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赏析三:艺术特色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望天门望天门山的译文

望天门望天门山的译文
《望天门山》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哎呀妈呀,这楚江可真猛啊!一下子就把天门山从中间给劈
开了。
那江水碧绿碧绿的,一路向东流,流到这地方还打了个转儿。
你再瞅瞅两岸的青山,面对面地耸立着,就好像争着抢着要出来露
个脸儿似的。
这时候啊,有一片孤零零的帆船,从太阳那边慢悠悠地
飘过来啦。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李白这家伙,那可是个超级大才子,整天到处游山玩水,看到啥美景都能写成诗。
你想啊,他站在江边,看到天门山被江水劈开,那场面得多壮观!
江水汹涌澎湃,青山对峙而立,还有那孤独的小船在太阳的照耀下缓
缓驶来,这画面简直美翻了。
李白就用他那厉害的文笔,把这景色给描绘得活灵活现的。
咱们读
他这首诗,就好像也跟着他站在那儿,亲眼看到了一样。
他写这诗的时候,心情肯定特好,说不定正一边喝酒一边欣赏风景呢。
咱也能从诗里感受到他那种豪迈奔放的劲儿。
反正啊,这首诗就是牛,让咱们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咋样,我这翻译是不是让您感觉特别亲切,就像咱俩在唠嗑一样?。
《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

《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5篇《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1《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诗:李白《望天门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
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
之天门山。
”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
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个段江水因为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赏析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
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表现出跃
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
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
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
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
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
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因为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
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
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
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防碍的神奇
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写天门山
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
束力和反作用。
因为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个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
“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个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
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