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血管病变介入技巧及器械选择详解

合集下载

弹簧圈栓塞手术步骤-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弹簧圈栓塞手术步骤-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弹簧圈栓塞手术步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弹簧圈栓塞手术是一种常见的介入性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血管瘤、血管畸形以及其他血管相关疾病。

该手术通过在异常血管内部放置弹簧圈栓塞器,阻塞血流,达到治疗的效果。

弹簧圈栓塞手术是一项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透过导丝将栓塞器送至目标位置,通过放置弹簧圈栓塞器来阻塞异常血管的血流。

栓塞器通常由经过特殊设计的金属丝制成,可以在血管内部成型固定,以达到栓塞的目的。

这种手术方法不需要进行开放手术,仅需进行小切口或穿刺,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术后疼痛和恢复时间。

弹簧圈栓塞手术的步骤相对简单明了。

首先,在手术前会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和病史了解,确保手术方案的准确性。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使用透视设备引导栓塞器的定位,确保栓塞器能正确放置在异常血管内部。

栓塞器放置完成后,医生会再次进行透视检查,确认手术效果和位置是否准确。

最后,医生会检查血流动力学变化,确保手术成功。

整个手术过程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对患者来说是一种相对较为轻微的介入手术。

总之,弹簧圈栓塞手术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可用于治疗多种血管相关疾病。

它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以及恢复快速的优点。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位患者的病情不同,手术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在进行手术前,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和准备,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首先,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四个部分。

概述是对整篇文章的一个简要介绍,让读者对弹簧圈栓塞手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文章结构部分则给出了整篇文章的大纲,明确了文章的各个部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目的部分阐述了撰写本文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本文的主要贡献。

最后,总结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血管外科介入器械的选择

血管外科介入器械的选择

血管外科其实就就是血管解剖+器械应用+药物治疗。

其中器械对于血管外科医生来讲就是非常重要得,相对于其她外科科室不仅要会手术操作,更要对器械应用,性能,规格,使用方法等熟练掌握。

下面倡议大家把您们医院得器械,向大家演示。

①美国Bard公司得产品,如Luminexx血管支架、Conformexx颈动脉支架与用于动静脉瘘及动脉瘤得Fluency血管覆膜支架。

②美国Cordis公司产品,如Smart自膨胀支架、Palmaz球扩支架以及Smart Control自膨式支架等。

③德国OptiMed公司产品,如Sinus超柔顺支架、Sinus主动脉支架(直径18-28mm)、Sinus-C arotid颈动脉支架与Sinus-TIPSS 40。

支架等。

④美国CooK公司产品,如Z型不锈钢自张式支架(主要用于腔静脉系统)、支架Zilver支架(主要用于肾动脉、颈动脉)与用于胸、腹主动脉瘤治疗得覆聚酯纤维膜得Zenith支架移植物系统(图5-8A、B)。

⑤美国Boston公司产品,如常用于髂、股动脉与TIPS治疗得不锈钢自张式Wallstent支架与用于外周动静脉瘘与动脉瘤修补得Wallgraft。

⑥美国EV3公司产品,如Prolege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颈动脉、锁骨下动脉与髂动脉),用于肾动脉得Para-Mount球扩式支架与主要用于下肢腘动脉得IntraCoil 缠绕型自膨式支架(图5-10)。

主要讲述个个厂家规格与性能。

血管介入诊疗得常用器材周围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得常用器材应包括:导管、导丝、球囊扩张导管、血管内支架与内支架移植物、滤器以及各种穿刺器械等几大类。

1导管得选择用于周围血管疾病介入诊断与治疗得导管种较多,可分为诊断用造影导管与治疗用导管。

诊断用造影导管又可分为选择性造影导管与非选择性造影导管,其中,常用得非选择性造影导有:多侧孔猪尾造影管与多侧孔直头造影导管。

其最高流量可达20-25ml/s。

选择性造影导管又按用于不同部位得要求有着不同得形状,如常用于主动脉弓上几支动脉得导管有Headhunter I、Ⅱ、Ⅲ型等三种导管与Simmon I、Ⅱ、Ⅲ型等三种导管;用于肾动、静脉得RDC型导管及SimmonI、Ⅱ、Ⅲ型导管;用于髂动、静脉得Cobra I、Ⅱ、Ⅲ型导管与SHK型导管。

血管介入器械简介演示

血管介入器械简介演示
动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
某医疗器械销售企业产品采购及销售经验交流
产品采购
该企业将分享其采购血管介入器械的经验,包括供应商选择、采 购流程、合同签订及付款方式等方面。
销售经验
该企业将分享其销售血管介入器械的经验,包括客户沟通技巧、售 后服务保障、回款管理等方面。
市场趋势
该企业还将分享其对血管介入器械市场的观察和预测,为其他企业 提供参考和借鉴。
02
血管介入技术包括血管造影、血 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植入、血 管栓塞等。
血管介入技术的应用范围
01
02
心血管疾病
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 常等。
脑血管疾病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
03
肿瘤疾病
如肝癌、肺癌等。
04
血管病变
如主动脉瘤、血管狭窄等。
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期
20世纪60年代
最早的血管造影技术诞生,通过X线成像来 观察血管内部情况。
麻醉
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要求选择 合适的麻醉方式,如局部麻醉 或全身麻醉。
血管造影
将造影剂注入血管,利用X线 透视或数字减影等技术进行血 管造影,评估血管病变情况。
术后处理
完成介入治疗后,妥善处理穿 刺点,进行必要的抗凝治疗和 随访。
血管介入手术的术后处理及注意事项
术后休息
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 动,防止穿刺点出血和血肿。
05
血管介入器械的安全性及 有效性评估
血管介入器械的安全性评估方法及实践
安全性评估流程
包括前期临床试验、后期临床观察、 不良反应监测等环节,确保血管介入 器械的安全性。
前期临床试验
通过对比试验,评估血管介入器械在 人体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血管介入入门知识点总结

血管介入入门知识点总结

血管介入入门知识点总结一、血管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血管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导管或导丝等器械进入患者的血管内,直接作用于病变血管、血管壁或病变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血管介入治疗的器械主要包括导管、导丝和介入器械等。

导管是一种软管状的器械,通过给药、造影、放置支架等方式来进行血管内治疗。

导丝是一种细长的金属丝,可以在血管内导航和支撑导管。

介入器械主要用于病变血管的介入治疗。

二、血管介入治疗的适应症1. 动脉粥样硬化症:主要包括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病等。

2. 血管畸形:主要包括动静脉畸形、毛细血管畸形等。

3. 肿瘤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动脉栓塞、介入放疗和介入化疗等。

4. 血管炎症:主要包括血管炎症介入治疗。

5. 血管畸形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动静脉瘘、动脉瘤等。

6. 血栓介入治疗:主要包括血栓溶解、血栓抽吸等。

7. 血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1. 血管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包括血管损伤、感染、出血、出血、血栓形成、血管狭窄等。

2. 血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1)在手术过程中严格掌握导管、导丝和介入器械的操作技巧,防止损伤血管壁。

(2)在手术过程中注意保持血管的通畅,避免血栓形成。

(3)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减少感染的发生。

(4)在手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出血、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5)在手术完成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8. 血管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1)在进行血管介入治疗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

(2)在进行血管介入治疗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和脉搏等生理指标。

(3)在进行血管介入治疗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4)在进行血管介入治疗时,要严格掌握导管、导丝和介入器械的操作技巧,避免损伤血管壁。

(5)在进行血管介入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器械。

(6)在手术完成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CTO病变介入治疗技巧

CTO病变介入治疗技巧
-易成功
GR&R: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LAD闭塞处发出对角支-不易成功

↗ LAD
对角支
GR&R: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闭塞段 闭塞的右冠发自左冠,侧支循环良好
-易成功
GR&R: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 ↖ ← 严重扭曲
CTO近端重度扭曲↗并闭分塞←处分叉支闭塞处
-不易成功
GR&R: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 球囊不能通过(10%) • 不能扩张病变5%)
GR&R: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CTO病变介入治疗技巧
1. 常见的失败原因 2. 容易成功病变(病例)的选择 3. 器械的选择 4. 方法的选择 5. 何时应该停止手术 6. 药物支架的效果 7. 并发症的处理
GR&R: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CTO病变介入治疗成功/失败的 预测因素
EBU 3.5
GR&R: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Second and Third Generation Wires
Hydrophylic Choice-PT
(BSC) PT Series
Stiff Spring Miracle Bros (Abbott)
Cross-It (Guidant)
Stiff Hydrophylic Shinobi (Cordis) PT Interm. (BSC)
CTO病变比率
30%
70%
30% of patients have one or more total occlusions
Source: Cardiac Data Resources, The BLG Group
Patients with Total Occlusions Patients without Total Occlusions

CTO病变表现、介入治疗技巧和处理

CTO病变表现、介入治疗技巧和处理
passage of the guide wire across the lesion!!!
CTO病变介入治疗技巧
1. 常见的失败原因 2. 容易成功病变(病例)的选择 3. 器械的选择 4. 方法的选择 5. 何时应该停止手术 6. 药物支架的效果 7. 并发症的处理
CTO操作常见的失败原因
➢ 导丝不能通过(85%)
对侧造影能够显示导丝是否在血管真腔


当第一根导丝进入夹层时: 平行导丝技术
平行导丝技术
← 导丝在血 管腔外
平行导丝技术

第二根导 丝进入真

平行导丝技术要求的技巧
1. 远端管腔显影良好 2. 避免两条导丝缠绕 3. 建议使用头部性能好的导丝
2006-08-27 北京首都机场
逆向导丝法
逆向导丝法
包括不能穿透闭塞近端/远端纤维帽,进入假腔,或穿孔
➢ 球囊不能通过(10%) ➢ 不能扩张病变(5%)
CTO病变介入治疗技巧
1. 常见的失败原因 2. 容易成功病变(病例)的选择 3. 器械的选择 4. 方法的选择 5. 何时应该停止手术 6. 药物支架的效果 7. 并发症的处理
CTO病变介入治疗成功/失败的 预测因素
对病变的了解不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或技术没有完全掌握就 可能给患者带来风险
CTO病变介入治疗技巧
1. 常见的失败原因 2. 容易成功病变(病例)的选择 3. 器械的选择 4. 方法的选择 5. 何时应该停止手术 6. 药物支架的效果 7. 并发症的处理
Amplatz指引导管增加支撑力,利于球囊通过闭塞段
JR 4.0指引导管时1.5mm球囊不能通过
Source: Cardiac Data Resources, The BLG Group

心脑血管介入器材使用方法

心脑血管介入器材使用方法

心脑血管介入器材使用方法心脑血管介入器材在现代医疗技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诊断。

本文将介绍心脑血管介入器材的常见种类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

一、导丝导丝是介入手术中常用的器材之一。

它是一个细长的金属丝,用于引导其他器械进入心血管系统。

导丝的使用方法如下:1. 患者准备:清洁并消毒手术部位,确保患者处于适当的镇静状态。

2. 引入导丝:经皮穿刺血管,将导丝通过导丝鞘导入体内。

3. 引导进入器械:将其他介入器械沿着导丝引导进入心血管系统。

4. 移除导丝:在介入治疗完成后,小心地将导丝从患者体内取出。

二、球囊扩张器球囊扩张器是一种常见的介入器材,用于扩大狭窄的血管或心脏瓣膜。

它的使用方法如下:1. 引入导丝:首先引入导丝,将其引导至狭窄部位或瓣膜。

2. 插入球囊扩张器:将球囊扩张器沿导丝插入体内,直至达到治疗目标的位置。

3. 膨胀球囊:使用注射器向球囊扩张器注入液体,使其膨胀起来,扩大狭窄的血管或瓣膜。

4. 放气并移除球囊扩张器:完成治疗后,将液体从球囊扩张器中抽出,使其缩小,然后小心地将其取出。

三、支架支架是用于维持血管或瓣膜的通畅性的器材。

它的使用方法如下:1. 引入导丝:同样需要先引入导丝,将其引导至需要植入支架的位置。

2. 插入支架:将支架沿导丝插入血管或瓣膜,在需要支架的部位展开。

3. 放置支架:确保支架稳定地放置在目标位置上,并且能够起到维持通畅性的作用。

4. 移除导丝:治疗完成后,小心地将导丝从患者体内取出。

四、射频消融器射频消融器是用于治疗某些心脏疾病的一种器材。

它通过射频能量破坏异常传导组织,恢复心脏正常的节律。

使用方法如下:1. 定位导管:通过引入导丝,将导管引导至病灶部位。

2. 发射射频能量:将射频消融器插入导管,并将射频能量发射到病灶组织上。

3. 治疗病灶:在控制好射频能量的同时,移动射频消融器,逐渐治疗整个病灶区域。

4. 移除导管和射频消融器:治疗完成后,小心地将导管和射频消融器从患者体内取出。

血管介入

血管介入

自膨式支架
球囊扩张式支架
腹膜血管支架
(六)下腔静脉滤器 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可预防下肢 深静脉血栓脱落引发的肺栓塞。临床上较常用的滤器有 多种类型,大体上可分为永久型滤器和可回收滤器。其 中,可回收滤器能于基础疾病及血栓脱落风险解除后, 应用特殊介入器材取出体外。
肺癌的化疗灌注治疗,治疗后肿瘤体积明显减小
(六)经导管溶栓术 经导管溶栓术(trans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是指经导管向靶血管的血栓性病变局部 灌注溶血栓药物,使血栓局部溶栓药物浓度增高,外周 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从而提高疗效,减小全身副作用。 适用于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急 性肺栓塞等的微创治疗。
不同形状的导管
导丝
导丝头端
(四)球囊扩张导管 球囊扩张导管(balloon catheter)是一种头端带有可 膨胀球囊的软性导管,主要用于扩张治疗狭窄的血管。 在不膨胀的情况下,球囊导管进入靶病变部位,然后通 过留在体外的导管端注入一定剂量的对比剂,逐渐充盈 球囊,对靶病变进行扩张治疗,治疗成功后再抽出对比 剂使球囊回缩,以便撤出球囊导管到体外。这种球囊扩 张导管外径小,穿刺部位的并发症少,可根据血管病变 形态与程度选择不同尺寸的球囊,并可根据靶病变的硬 度调整球囊扩张压力。
血管介入
血管介入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导引下,利用相应介入器材经血管途 径进行诊断与治疗的操作技术。它是以Seldinger技术及同轴导管技术为 基础发展而来的。
Seldinger技术:a.穿刺针穿透血管前后壁;b.退出针芯;c.缓慢后 退针鞘,直至有血液喷出;d.送入导丝;e.退出穿刺针鞘,将导丝前 端留在血管内;f.沿导丝送入扩张器和导管鞘;g.退出扩张器及导丝, 导管鞘头端留置于血管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QCA支架/血管直径比1:1
• 长病变和小血管病变往往伴随,曾经提倡 支架长度应尽量短,以能覆盖列余狭窄 >30%的血管段为标准,即“点支架” (spot stenting)技术
• 支架通过病变用力适中,避免长时和过度 用力操作,如果支架不易通过病变可采用 deep sitting技术,但deep sitting后能过 分操作指引导管
48.8
22.7
Garcia E
2.2-2.7 214
212(B estent)
37
27
<0.05
PCI再狭窄率高
主要冠脉事件发生率高
再狭窄率较大血管高(32% VS 20%), 具有再狭窄高危因素(糖尿病、复杂病 变及长病变)的小血管病变支架术后再 狭窄率高达55%
小血管病变PCI后再狭窄率影响因素
Koning R
<3
189 192(BeStent) 48.8 22.7
Garcia E
2.2-2.7 214 212(BeStent) 37 27
<0.05
• RAP研究-小血管病变球囊与支架前瞻性随机 对比研究 结论:支架降低小血管病变6个月再狭窄率和 闭塞率。
• IVUS指导小血管病变必要性支架术研究 结论:对小血管病变IVUS指导下的必要性支 架术安全可行
• 其它对较硬的病变采用去斑术或切割 球囊会减少撕裂及急性闭塞的发生率; 高压球囊不能扩张的病变如果无严重 夹层可换用旋磨,但是对长的小血管 病变旋磨后“无血流”并发症发生率 高
小血管病变支架术
• 不同支架对小血管病变结果会不同, 以下特性与之有关,柔顺性、小的截 面积、支架两端与球囊交界处移行光 滑、在高压球囊上(>16atm)捆绑牢固、 支架之外的球囊不宜过长以减小对非 支架覆盖血管的损伤
血管大小对再狭窄的影响
对术后结果的影响
小血管支架不是越大越好
支架体厚度对小血管再狭窄率的影响
药物涂层支架的冲击
长病变定义
• 局限型(discrete):病变长度<10mm • 管型 (tubular):病变长度10-20mm • 弥漫型(diffuse):病变长度>20mm
• 球囊扩张13atm以上或对远端变细的 血管用相对较大的短球囊在支架近端 扩张有助于获得最佳支架结果
• 扩张之前多体位透视支架位置准确
• 对小血管病变支架后不能有扩张不充 分和支架远端残余狭窄及撕裂,如果 支架以远有狭窄,应选用与血管直径 1 :1的球囊和低压力时间扩张
STRESSⅠ-Ⅱ:小血管

组组
200 204(multi-link) 37.4 35.7 0.74
TVR%
球囊 组
P 支架

16.5 20.1 .35
Park S
<3
30.9 35.7 NS
Briguori C <3
97 112
38 41
0.41 33
34
.50
Savage MP <3
168 163(PS)
55 34
<.001
小血管血管
血管超声
冠脉造影
病变长度
开口部位
钙化
局限
弥漫
非开口
开口
非钙化
钙化
小血管病变定义
• 小血管病变的概念来源于STRESS试验 和BENESTENT试验,这些试验中将通 过QCA确定的参照血管直径<3mm的病 变规定为小血管病变。但是也有较多研 究将其定义为参照血管直径<2.7mm的病 变。
• 血管平均直径不同 • 支架长度和类型不同 • 支架厂家不同 • 支架材料不同 • 球囊压力不同
小血管病变PCI技术操作要领
小血管病变要求技术更熟练
• 导管管腔小易造成嵌钝,需要6F的指引导 管甚至带侧孔指引导管,保证同轴性和支 撑力
• 导丝在小血管内操作导丝难度增加,导丝 前端的J形变头应短,以适应较小的管腔, 增进导丝控制能力;应采用头端较软导丝, 最好不用中硬导丝或更硬的导丝;硬杆导 丝支撑力好,有助于支架放置
• 球囊 • 选用小直径球囊以提高通过病变能力 • 小血管病变常常较硬,需要高压扩张,宜选用
半或非顺应性球囊以减少并发症;
• 小血管长病变两端直径差别较大,有时需选用 不同直径的球囊分段扩张;
• 症状许可下球囊扩张时间尽量长 球囊扩张理想结果的标准:无明显撕裂、残余狭
窄<20%、远端血流好和无弹性回缩
• IVUS
可准确判断是否是真正的小血管;“假小 血管”与大血管同,根据IVUS测的血管直 径选择球囊(B/A=1:1)和支架;真小血 管根据QCA测的直径选择球囊(B/A=1: 1),根据扩张结果可增加球囊直径
由于QCA可低估小血管直径,无IVUS时是 否可常规选用较大的球囊和支架?
有学者认为仍应根据QCA选择B/A=1:1 球囊,盲目选择较大的球囊会增加撕裂 及其所致的急性闭塞率,这会增加支架 的长度,同样增加再狭窄率,这样选用 较大的球囊增加管腔面积对再狭窄的有 益作用会被长支架的不利作用所抵消
• SISA研究:小血管病变PCI 小血管病变PCI成功率高,支架组和球囊组再 狭窄率相同。 主支和边支再狭窄率相同,边支支架可降低再 狭窄率。
理想的单纯球囊PCI术更常用于小血管吗?
支架和PTCA:持续性是关键
再狭窄
小血管支架和PTCA
关于小血管病变支架应用的临床研究结论 不一致的可能原因是:
PCI后即刻管腔面积越大再狭窄率越低, 其受操作因素和真实血管直径的影响。 选用与真实血管径相当的球囊 和支架才能保证有较大的即刻管腔面 积,因此IVUS对小血管病变有较大的 意义。
支架?球囊?
小血管病变支架与球囊对比研究
研究者 Kastrati A
mm 2-2.8
分组
再狭窄率(%)
球囊 支架组(支架) 球囊 支架 P
2-2.8
200
204(mu lti-link)
37.4
35.7
0.74
16.5
20.1
.35
Park S <3
30.9 35.7 NS
Briguor iC
<3
97
112 38
41
0.41 33
34
.50
Savag e MP
<3
163
168
55
(PS)
34
<.001
Koning R
<3
189
192(B estent)
小血管病变再血管化≠小问题
小血管病变直径的判断
• 临床上常通过QCA估计参照血管 • 以血管内超声IVUS测定的中层-中层
(media-media)直径更确切
血管直径与PCI结果的关系
研究者 mm
分组
再狭窄率(%)
球囊组 支架组 球囊组 支架组 P
TVR% P
球囊组 支架组
Kastrat i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