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脑外伤后并发症,通常是由头部外伤导致硬膜外血管破裂而引起。
影像学是诊断硬膜外血肿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硬膜外血肿在影像学上的表现。
一、CT表现:
硬膜外血肿在CT影像上通常呈现为局部弧形高密度区,密度较正常脑组织高,与硬膜上分离,形成一定的局部膨出。
在随后的CT 扫描中,硬膜外血肿的密度会逐渐降低,同时血肿周围脑实质会出现水肿。
二、MRI表现:
1: T1WI:硬膜外血肿在T1WI(T1加权像)上表现为局部均匀低信号,与脑组织相比较暗。
2: T2WI:硬膜外血肿在T2WI(T2加权像)上表现为局部高信号区,与周围脑组织相比较亮。
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肿的信号会逐渐减弱。
3:矢状和冠状面的MRI图像可以更好地显示硬膜外血肿的范围和分布。
三、血管造影:
对于一些复杂的硬膜外血肿病例,可以进行血管造影以进一步明确血肿的深度和范围。
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血肿周围的血管情况,有助于确定可能的出血源。
附件:
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硬膜外血肿:指血液积聚在硬膜与颅骨内膜之间,形成的一种颅内病变。
2:影像学:指利用X线、CT、MRI等技术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的诊断方法。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PPT资料优秀版

急湖性南硬 中膜医外药血高肿等表专现科为学颅校骨刘内杰板下董方小局艳限性梭形均匀高密度区,与脑表面接触缘清楚,常有轻微占位表现。 能急够性熟 硬练膜阅外读血C肿T的报C告T单表并现正确分析结果。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刘 杰 董小艳
学习目标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急性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
【能力培养目标】
1.能够熟练阅读CT报告单并正确分析结果。 2.尊重、关心被检查者,养成良好的医德素质。
六
三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
掌握急性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
➢ 硬膜外血肿常伴发局部骨折及头皮下血肿。 急湖性南硬 中膜医外药血高肿等表专现科为学颅校骨刘内杰板下董方小局艳限性梭形均匀高密度区,与脑表面接触缘清楚,常有轻微占位表现。
湖急南性中 硬医膜药外高血等肿专的科CT学表校现 刘 杰 董小艳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表现CT为表颅现骨内板下方局限性梭形均匀高密度区,与脑表面接触缘清楚,常有轻微占位表现。 尊急重性、 硬关膜心外被血检肿查的者CT,表养现成良好的医德素质。 能急够性熟 硬练膜阅外读血C肿T的报C告T单表并现正确分析结果。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刘 杰 董小艳 湖掌南握中 急医性药硬高膜等外专血科肿学的校CT表刘现杰。 董小艳 尊重、关心被检查者,养成良好的医德素质。
缘清楚,常有轻微占位表现。 湖能南够中 熟医练药阅高读等CT专报科告学单校并正刘确杰分析董结小果艳。
急性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诊断

・
23 ・ 42
实用 医技杂志 2 0 07年 6月第 1 4卷第 1 8期( 旬刊 ) JMT, u e 0 7 V 11 N .8 Ise vr T nD P Jn.2 0 , o.4, o 1 (s dE cy e a u
急 性 自发 性 椎 管 内硬 膜 外 血 肿 的 影 像 学 诊 断
Z HU C e gfn , U S u qn,I h n — g S N h —i JNG u q a a R —u n
( a mi  ̄l’ si lG o ,h n o g 2 1 0 Go Pe e SHopt , a miS a d n 6 5 0,C ia) a hn
朱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孙淑 芹 , 汝泉 荆
( 密市人 民 医院 , 高 山东 高密 2 10 ) 650
[ 摘 要 ]目的: 讨急性 自发性椎 管 内硬膜 外血肿 的影像 学表现 特点。方 法 : 自发性椎 管 内血肿 , 4例 , 探 7例 男
女 3例 , 年龄 1 4岁 一 9岁, 5 平均年龄 4 5岁, 所有病例 均无明显外伤史 , 7例均行 C T和 MR扫描 , 例行 C l T强化扫描 , 2 例行 MR强化扫描 。结果 : 血肿位于颈段 2例 , 发生在胸段 5例 ,T扫描主要表现为偏 向椎 管背侧或腹侧连 续 多个节 C 段 的新 月形或 双凸形高密度 影, 注射造影剂后 病变不强化。M R扫描显 示本组有 5例 血肿位 于脊髓 背侧 , 位 于脊 2例 髓腹侧 。 矢状位呈新 月形或条状异常信号 , 分别跨越 3个 ~ 5个脊髓 节段 , 血肿 T wI T wI 7例 , 和 : 均呈 高信 号 , 肪抑 脂 制像也 为高信 号, 2例行 MR增强扫描 病灶未见强化。 结论 :T和 MR都是诊 断急性 自发性 椎 管 内硬膜 外血肿 的 有 C 最有效检 查方法, 二者结合更有利于显示血肿部 范围和脊髓损 害情 况。 [ 关键 词]椎管 ; 硬膜 外血肿 ; 共振 成像 ; 磁 计算机断层 [ 中图分类号]R 4 . [ 45 3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 15 9 (0 7 1 -4 20 1 7 -08 2 0 )823 - 2 M e c lI a i g Di g ss o ut o an o p n lEpi r lHe a o a dia m g n a no i fAc e Sp nt e us S i a du a m t m
硬膜外血肿影像实验报告

硬膜外血肿影像实验报告
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外腔内聚集形成的疾病。
在临床上,常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诊断和评估硬膜外血肿。
下面对硬膜外血肿影像实验报告进行分析和回答。
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影像学表现包括:压迫性改变(出现于硬膜外腔内),颅骨压迫与改变,蛛网膜受损,在MRI图像中可见高信号和低信号区域。
在CT扫描中,硬膜外血肿呈现为局部或弥漫性的高密度区域。
影像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患者基本信息
1. 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
2. 就诊目的、症状等相关信息。
第二部分:影像学检查方法
1. 使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MRI等。
2. 扫描层厚、扫描间隔等相关参数。
第三部分:影像学表现描述
1. 硬膜外血肿的位置、范围和大小。
2. 硬膜外血肿的形态特征,如半球形、卵圆形等。
3. 硬膜外血肿的密度或信号强度变化。
4. 周围组织器官结构受压或改变的情况。
第四部分:影像学诊断与评估
1. 根据影像学表现,初步诊断为硬膜外血肿。
2. 评估硬膜外血肿的严重程度和对周围结构的影响。
3. 根据影像学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第五部分:结论
1. 确定硬膜外血肿的存在与程度。
2. 如果有其他疾病存在,需明确其他疾病与硬膜外血肿之间的关系。
在回答硬膜外血肿影像实验报告时,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报告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回答。
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依小脑幕缘分布而出现不同形状,勾勒出各层面小脑幕
现
Y
V
八
治疗及预后
治疗主要取决于硬膜下出血量的多少
治 疗
出血量少时(“硬膜下涂抹”),尤其是那些慢性期血肿,没
及
有引起症状的,可以通过CT随访
预 后
有症状的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在急性期应在4小时内颅骨切
开术
有症状性的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一个或多个颅骨造口引流 术
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
颅内血肿定义
颅脑损伤后引起颅内继发性出血,血液聚积在颅腔 内达到一定体积(幕上出血 ≥ 20 ml ,幕下出血 ≥ 10ml ),形成局限性占位性病变,产生脑组织受压和颅 压增高症状
解剖
解剖
颅骨与脑间有三层膜 由外向内为硬脑膜、蛛网膜和
软脑膜,三层膜合称脑膜 蛛网膜、软脑膜及二者之间的
部位 多在着力点或骨折线附近
位于对冲部位
形态 双凸形(梭形)
新月形
范围 边界
较局限;
较广;
一般不跨过颅缝,可以跨过大脑 不跨过大脑镰和小脑幕,可以跨
镰和小脑幕
过颅缝
锐利
欠锐利
大小范围 复查基本无变化
常有变化
脑挫裂伤 可有
多有
THANK YOU
(可能为胞外正铁血红蛋白)
慢性期T1WI低(高于脑脊液),T2WI高
(可能为脑脊液进入、蛋白渗入蛛网膜下腔)
38Y,M,高处坠落10余天
增强扫描
影
像
பைடு நூலகம்
表 现
可见到远离颅骨内板的皮层和静
脉强化,亦可见到连续或断续的
线状强化的血肿包膜(由纤维组
织,新生毛细血管及肉芽组织构成)
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影像学表现

影像表现
• CT: • 多在着力点或骨折线附近 • 双凸形(梭形) • 范围较局限 • 一般不跨过颅缝,可以跨过大脑镰及小脑幕 • 边界锐利 • 大小、范围复查基本无变化 • 多伴有颅骨骨折;内可有气影 • 可合并脑挫裂伤 • 多为高密度
女,48岁,外伤后7天,跨中线
男,11岁,外伤后4小时,积气
硬膜下与硬膜外血肿
脑膜的解剖
• 颅骨与脑间有三层膜 • 由外向内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 三层膜合称脑膜(Meninges) • 蛛网膜、软脑膜及二者之间的蛛网膜下腔, • 合称柔脑膜(Leptomeninges)
硬脑膜
• 厚而坚韧的双层膜: • 外层:贴于颅骨内面,称为骨膜层 • 内层:厚而坚韧,称为脑膜层 • 两层在一些部位分开,内衬有内皮细胞形成硬脑
血肿分类: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脑内血肿
按血肿来源和部位
按病程 和血肿 形成的 时间
01 急性血肿(3天内) 02 亚急性血肿(3天~3周)
03 慢性血肿(3周以上)
硬膜外血肿
• 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 • 好发于颞、额顶和颞顶部 • 约占全部颅内血肿30% • 颅骨骨折所致 • 最常见的出血来源为脑膜中动脉破裂(70%-80%) • 原发昏迷时间短,再度昏迷前可有中间清醒期 • 急性约占85%,亚急性约占12%,慢性约占3%
影像表现
• MRI: • 形态与CT相似 • 急性期T1WI等,T2WI低 • (可能为脱氧血红蛋白) • 亚急性期T1WI高,T2WI高 • (可能为胞外正铁血红蛋白) • 慢性期T1WI低(高于脑脊液),T2WI高 • (可能为脑脊液进入、蛋白渗入蛛网膜下腔)
• 增强扫描:
• 可见到远离颅骨内板的皮层和静脉强化,亦可见到连 续或断续的线状强化的血肿包膜(由纤维组织及毛细 血管构成)
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课件PPT

根据出血来源,硬膜外血肿可分 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硬膜外血肿的发病机制主要与颅骨骨 折、脑膜中动脉破裂、静脉窦破裂等 有关。
病理生理
硬膜外血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血 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和颅内压的升高导 致脑组织移位、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表现与诊断
DSA检查可以显示颅内血管的走行、变异以及与血肿的关系 ,有助于判断出血原因和预防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
03
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
急性硬膜外血肿
总结词
急性硬膜外血肿在影像学上表现为高密度影,通常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形态多呈梭形或扁平 状。
详细描述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梭形或条形高密度影,可单侧或双侧发生。血肿通常位于脑膜 中动脉或其分支的行程附近,有时可见骨折线。MRI上表现为与颅骨内板相贴的梭形或块状高信号影 ,T1加权像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
总结词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在影像学上表现为混合密度影,CT值介于急性期与慢性期之间,形态多呈梭形或扁平状。
详细描述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影,可单侧或双侧发生。血肿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 和高密度区混合存在,有时可见骨折线。MRI上表现为与颅骨内板相贴的梭形或块状混杂信号影,T1加权像上呈 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等信号或稍高
密切观察
对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定期复查CT,了解血肿变化情况。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当血肿量较大,引起颅内压升高或神经功能受损时,需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包括开颅清除血肿、微创穿刺引流等手术方式,根据具 体情况选择。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2023最新版)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外伤后并发症,其影像学表现对于确诊和治疗选择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并分为以下几个章节进行细化。
⒈CT 表现硬膜外血肿在CT图像上呈现为一片局限性高密度区域,形状呈半球状或圆形,边缘清晰,常见于颅骨凹陷处。
可以观察到颅内压增高的现象,如脑沟变窄、脑室受压等。
血肿大小会随时间推移而增加。
⒉MRI 表现硬膜外血肿在MRI图像上呈现为T1WI上的低信号区,T2WI上的高信号区,可见周围水肿带。
脑脊液抑制序列可以显示出血肿的边界更明显。
此外,MRI还可以检测到血肿内部的各种血液分解产物,如含铁血黄素等。
⒊血管造影对于一些较大、压迫严重的硬膜外血肿,可以进行血管造影以评估血肿周围的脑血管情况。
造影图像可以显示受压或闭塞的脑血管,了解血肿和脑血管的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⒋病变演变过程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早期血肿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
中期血肿呈现出清晰的圆形或半圆形。
晚期血肿逐渐被吸收,边缘变得清晰。
通过观察这些演变过程,可以对血肿的发展阶段进行判断。
附件:本文档附带了相关的影像学图像,提供更直观的参考。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指发生于硬膜外间隙的血肿,通常由于头部外伤引起。
⒉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三维图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⒊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人体内部高解剖学图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硬膜外血肿常有突发地、明确地的头部外伤 典型表现是伴有或不伴有暂时性意识障碍的头部撞击,随后意识恢复,但由
于硬脑膜从颅骨上撕脱,常存在进行性的严重头痛,几小时后又逐渐出现意 识丧失。
CT表现
典型表现:颅板下双凸状高密度影,有时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楚 可出现占位效应:中线移位、大脑镰下疝、钩回疝 急性出血时,未凝集的新鲜血液呈现更低的密度 血肿较局限,不跨越颅缝
按出血来源不同 动脉性硬脑膜外血肿 静脉性硬脑膜外血肿
较少见,如硬脑膜中静脉、蝶顶窦、上矢状窦、横 窦和乙状窦、板障静脉出血
导静脉和蛛网膜颗粒破裂也可引起出血
发生位置
超过95%患者是单侧发生,也有文献报道,双侧 或多处发生
幕上:90-95% 颞部: 60% 额部:20% 顶枕 部:20% 位于后颅窝:5-10% 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 颅底部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紧,所以硬脑膜外血 肿一般多见于颅盖部。
MRI表现
可以清楚地显示T1和T2上呈现低信号的硬脑膜移位 急性硬膜外血肿T1等信号和T2上从低到高跟中信号 亚急性早期T2低信号,亚急性晚期和慢性期T1、T2上均呈高信号
慢性硬脑膜外血肿
较少见,系指伤后2~3周以上出现血肿者。一般而言,伤后13天以上,血肿 开始有钙化现象即可作为慢性血肿的诊断依据
临床特点
急性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关系 原发性意识障碍 中间清醒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着力对侧多,同侧 在着力同侧 少
重,在对冲部位多 轻,在冲击部位多
约半数
绝大多数有
约半数在同侧
绝大多数在同侧
多较重
多较轻
较少
较多
范围较广
较少,较轻
感谢下 载
硬膜外血肿
胡芳芳
概述
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积聚在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 十分常见,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左右。 典型病例有头部外伤史,并常合并颅骨骨折
发生机制
多因头部受外力直接打击,发生在受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所 致。出血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着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 分离。
✓ 硬膜下血肿 ✓ 脑膜瘤
硬膜外血肿区别于硬膜下血肿的征象:
✓ 多呈梭型 ✓ 内缘光滑锐利 ✓ 急性期密度较均一 ✓ 常有骨折 ✓ 中线结构移位较轻 ✓ 较为局限
✓ 硬膜下血肿常伴脑挫裂伤 ✓ 硬膜外血肿不越过冠状缝及人字缝,但可过矢状缝;硬膜下血肿可过冠
状缝及人字缝,但不常过矢状缝
急性硬膜下血肿与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
等密度
6岁男孩 摔伤
硬膜外血肿的几个特点: ➢ 出血急,82%为急性 ➢ 血肿较为局限 ➢ 局部脑组织受压明显,而中线结构移位相对轻 ➢ 常有骨折并存 ➢ 70%~80%的病人因颞骨骨折引起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破裂而出血
鉴别诊断
大的病灶很容易诊断,但较小的病变,尤其是当合并实质性损伤(如脑挫伤,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硬膜下血肿)时诊断就存在一定的挑战性,需 鉴别的疾病:
好发部位与急性硬膜外血肿正好相反,即位于额、顶、枕等处为多,而颞部 较少,究其原因,多系颞部血肿易致脑疝,故而病程发展较速
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多数人用出血速度来解释血肿形 成过程
“静脉出血”观点,认为脑膜中静脉的解剖位置比脑膜中动脉更易受损
“血肿部位”观点,认为是造成慢性硬膜外血肿的最主要因素,发生在不常 见部位的硬膜外血肿,因这些部位硬膜与颅骨结合比较紧密,不易短时间内 迅速形成血肿
常伤及的血管有脑膜血管、静脉窦和板障血管。
出血来源主要是来自脑膜动脉的撕裂,尤其脑膜中动脉,有时,出血也可以 来自静脉窦(由骨折引起)
80%的患者存在颅骨骨折 由于扩展的血肿造成硬脑膜从颅骨上撕脱而引起严重的头痛。 5-10%硬膜外血肿发生在后颅窝
分类
按时间可分为: 超急性期 伤后3h 急性期 伤后3h到3d 亚急性期 外伤3日到3周 慢性期 外伤3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