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

合集下载

硬膜外血肿 PPT课件

硬膜外血肿 PPT课件

病理改变

头部受击引起颅骨局部变形,使硬脑膜与颅骨内面剥离,引起脑膜的小 量出血。但积聚起来的血液又使硬脑膜发生新的剥离,产生新的出血。 这样血液越积越多,终于形成血肿。随着血肿的扩大,颅内压逐渐增高, 如颅内压达到与血肿的压力平衡时出血可自行停止。但在达到这平衡时, 多数病人早已出现较明显的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一般血肿量已达25~ 100g, 甚至可更大。病人的临床症状与血肿的大小并不一致,但却与 血肿发展的速度及血肿的部位有较大的关系。动脉性出血引起的血肿发 展快,可较早出现脑干受压症状及脑疝,但血肿体积并不一定很大。静 脉窦出血或板障血管出血引起的血肿发展慢,血肿面积可波及很广,体 积也大,但脑受压症状出现较迟。血肿引起颞叶疝时可压迫脑干的血供、 大脑后动脉的分支及局部回流静脉,引起脑干、枕叶特别是距状回区域 的血供障碍。这足以解释病人突然死亡的原因。血肿存在较久(1周以 上),可有结缔细胞侵入,使之机化。这时新生血管虽不多,但继发出 血颇为常见,使症状再次加重。
2、病情观察




(1)意识 意识障碍的程度可反映脑损伤的轻重。出现的迟早和有无加重。 (2)生命体征 伤后可出现生命体征紊乱,应先测呼吸,再测脉搏,最后测 血压。因组织创伤反应可出现中度发热,若累及脑干,可出现体温不升或中枢 性高热,伤后数日后体温升高,常提示有感染存在;注意呼吸、脉率、血压和 脉压的变化,及时发现脑疝。 (3)瞳孔 密切观察瞳孔大小、形态、对光反射、眼球位置及活动情况,注 意两侧对比,正常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4mm、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灵敏。 伤后一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提示脑受压或脑疝;双侧瞳孔散大、光反 应消失、眼球固定,多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或临终状态。某些药物、惊骇、剧痛 可影响瞳孔变化,吗啡使瞳孔缩小;阿托品、麻黄碱使瞳孔散大。 (4)神经系统体征 原发性脑损伤引起的局灶症状,伤后即出现,不再继续 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症状,在伤后逐渐出现,多呈进行性加重。 (5)其他 观察有无呕吐及呕吐物性质,有无剧烈头痛等颅内增高或脑疝症 状,及时查明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并处理。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

PART 1
定义和分类
硬膜外血肿是指位于颅骨内板与硬 脑膜之间的血肿。根据血肿的来源,
可分为两种类型
A
急性硬膜外血肿:这种 情况是最常见的,通常 在受伤后的短时间内形

B
慢性硬膜外血肿:这种 情况较少见,通常在受 伤后的一段时间内形成
PART 2
症状和体征
症状和体征
硬膜外血肿的症状和体征可能会因人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能训练和生活质量提升
2
以下是一些进阶的护 理和康复建议
心理护理:硬膜外血肿患者可能 经历严重的头部外伤,容易产生 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家属和 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
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和护理
功能训练:对于有神经功能缺损 的患者,应进行针对性的功能训 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 复等。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
PART 11
总结
通过加强安全意识、注意药 物使用、定期检查等措施, 可以预防硬膜外血肿的发生
同时,在康复过程中,应进 行针对性的功能训练和生活 质量提升,帮助患者更好地
回归社会
硬膜外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 脑外伤,需要及时诊断和治

对于已经发生硬膜外血肿的 患者,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 疗措施,以减轻神经功能缺 损和认知障碍等后遗症的发
01 定期健康检查 02 合理用药
03 避免过度劳累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潜 在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从而降低硬膜外血肿的发生风险
在使用一些药物时,如抗凝药物等, 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时间,避免不当使 用增加出血的风险
过度劳累可能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 增加患病风险。因此,应合理安排工 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PART 5

硬膜外血肿的名词解释

硬膜外血肿的名词解释

硬膜外血肿的名词解释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是一种严重的头部外伤并发症,指的是血液在颅骨内硬膜外腔内积聚形成的血肿。

它通常是由头部外伤中颅骨骨折引起的,常见于剧烈撞击头部、摔倒或运动伤害等情况下。

硬膜外血肿的形成机制是颅骨骨折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进入硬膜外腔内。

由于硬膜外腔与脑组织之间存在自然间隙,当血液过多积聚时,会对颅内压力产生压迫。

血肿的扩大会对脑组织造成机械性挤压,导致局部脑缺血、水肿和脑组织损伤。

如果不及时干预,硬膜外血肿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硬膜外血肿的症状通常会在外伤后几个小时逐渐出现。

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特别是在外伤后几个小时内出现的剧烈头痛,通常伴随意识障碍。

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瞳孔异常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抽搐、昏迷和半身不遂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

诊断硬膜外血肿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外伤史,并进行体格检查。

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包括CT扫描和MRI。

CT扫描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血肿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MRI则能提供更加详细的图像,可用于观察血肿的扩散程度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治疗硬膜外血肿的首要任务是迅速减轻颅内压力,以保护脑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可以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对于硬膜外血肿较小且无明显脑组织受压迫的患者,可以采取观察和药物治疗控制颅内压力。

但对于较大的血肿或出现明显脑组织受压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会通过颅骨开窗减轻压力、排除血肿,并修复骨折。

对于患者来说,硬膜外血肿是一种严重的病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外伤后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并告诉医生相关外伤史。

及时的CT扫描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硬膜外血肿是一种严重的头部外伤并发症,常见于头部外伤中颅骨骨折的情况下。

硬膜外血肿PPT课件

硬膜外血肿PPT课件
外伤性癫痫 可用苯巴比妥钠预防,发作时可用地西泮
10~20mg静脉注射,每日总量不超过100mg.
躁动 避免引起躁动的因素,如呼吸不畅、缺氧、膀胱充盈、
冷热刺激、饥饿、便秘等,寻找并解除引起躁动的因素,慎用镇 静剂,不可强可引起腹胀腹痛等,影响病人食欲,用力排便可诱
出血来源主要是脑膜中动脉,其主干或前支的出血速度快,6-12 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出现症状;少数有静脉窦或板障出血形成, 其症状较迟,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血肿最常见于颞区,单个
3
.
病理改变
头部受击引起颅骨局部变形,使硬脑膜与颅骨内面剥离,引起脑膜的小 量出血。但积聚起来的血液又使硬脑膜发生新的剥离,产生新的出血。 这样血液越积越多,终于形成血肿。随着血肿的扩大,颅内压逐渐增高, 如颅内压达到与血肿的压力平衡时出血可自行停止。但在达到这平衡时,
瞳孔的变化约1/3的病人有患侧瞳孔的不正常,其中绝大多数是瞳孔的散大,
对光反应的迟钝或消失。这是颞叶疝的征象之一,往往出现于血肿的较后期, 是颞叶疝压迫及牵张同侧动眼神经所造成。少数病例在血肿的早期尚有眼球运 动障碍,以出现凝视的机会较多,两眼向病侧偏斜。
头痛病人自诉头痛者很多,头痛的部位常与血肿所在位置相符。此外病人常
.
(2)术后护理
体位 全麻未清醒病人,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使
口腔内分泌物或呕吐物易于流出,避免吸入气管清醒病人, 血压平稳后取头高足低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舌后坠,一般全麻术后,病人口腔
内常留置口咽通气道,避免舌后坠,同时可用于抽吸清除 分泌物,病人清醒喉反射恢复后,应去除口咽通气道,以 免诱发呕吐及喉痉挛;促进排痰和肺扩张,麻醉清醒后, 鼓励每小时深呼吸运动5~10次,每2~3小时协助翻身一次, 同时叩击背部,促进痰液排出,痰液粘稠病人可使用超声 雾化吸入,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使痰液稀薄,易 咳出。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体弱不能有效咳嗽排痰者。给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
多因头部过度受外力直接打击,产生费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 伤及血管所致。出血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血肿的 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的分离。
脑膜血管是造成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原因,尤以脑膜中动脉最 为常见。
出血来源: 脑膜中动脉 静脉窦 板障静脉压增高 随着血肿的体积增 大,病人常有进行性的严重头痛、
实验室检查异常指标
头颅CT:左侧颞硬膜外血肿 左侧颞骨骨折
CT
胸部 X片
右中肺挫裂伤
肝挫裂伤
胸腹部 彩超
化验
WBC:12.7×10^9/L 血清钠:133mmol/L 血清钾:3.2mmol/L
专科检查:意识浅昏迷,双侧瞳孔直径约4mm,对光反应迟钝,GCS:8分,巴彬斯基征(+) 护理评估:自理能力评估0分;Braden评分12分;跌到危险因素125分
硬膜外血肿
临洮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目 录 CONTENTS


01 硬膜外血肿的概述 02 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 03 硬膜外血肿的实验室检查 04 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流程 05 硬膜外血肿的康复锻炼
硬膜外血肿的概述
外伤性颅内血肿
血肿形成时间
特急性颅内血肿:伤后3h以内 急性颅内血肿:伤后3h—3天 亚急性颅内血肿:伤后3天—3周 慢性颅内血肿:伤后3周以内
抗感染、营养等治疗。 12-10 拔出气管切开套管。 目前 给予二级护理、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甲钴胺胶囊治疗,
康复锻练。
临床用药
尖吻蝮蛇血凝酶 (止血)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抗感染)
能全力(肠内营养)
防止脑水肿:甘露醇(脱水,降颅压)
脑保护治疗:醒脑静、奥拉西 坦(营养脑神经)
氨溴索(祛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是一种常见的颅外血肿,其影像学表现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包括不同影像学方法的特征和分析。

1.CT扫描表现硬膜外血肿在CT扫描中可呈现为一片均匀高密度的区域,与周围脑组织的密度差异明显。

在早期血肿形成时,硬膜外血肿呈现为一个局限性的高密度区域,边缘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肿渐渐扩大,形成一个半月形或分层状的高密度区域。

同时,硬膜外血肿的边缘会出现浮肿和模糊,这是由于血肿周围的组织受到了炎性反应的影响。

2.MRI表现MRI对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T1加权像上,硬膜外血肿呈现为一个低信号区,与周围脑组织的信号强度相比较低。

而在T2加权像上,血肿区域呈现为一个高信号区,与周围脑组织的信号强度相比较高。

此外,T2加权像还可以显示硬膜外血肿的大小、形态和分层情况。

增强扫描可以更好地显示硬膜外血肿的边缘和周围的炎症反应。

3.血管造影表现血管造影可以帮助确定硬膜外血肿的血供动脉和引流静脉。

造影检查通常会显示一条或多条输注血管,并且在填充引流静脉的同时可以观察到血肿的形状、范围和分层情况。

此外,如果怀疑硬膜外血肿是由动脉瘤或其他血管异常引起的,血管造影还可以提供这些异常的详细信息。

4.其他影像学方法除了CT、MRI和血管造影外,还可以使用其他影像学方法来辅助诊断硬膜外血肿。

例如,超声检查对于评估硬膜外血肿的大小和形态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核磁共振梯度回声(GRE)序列在检测小血肿和血肿周围的炎症反应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附件:________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血肿CT扫描图像、MRI图像、血管造影图像以及其他相关影像学资料。

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________指血液在硬膜与颅骨之间聚集形成的血肿。

2.CT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________是一种利用X射线扫描头对身体内部进行断层成像的医学检查方法。

硬膜外血肿护理ppt课件

硬膜外血肿护理ppt课件
06
CHAPTER
硬膜外血肿案例分享
老年女性,因车祸导致硬膜外血肿,意识清醒但情绪不稳定。
患者基本情况
头部CT检查确诊为硬膜外血肿,采用手术治疗方式,术后给予抗感染、止血等药物治疗。
诊断及治疗经过
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做好心理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定期更换尿袋,预防泌尿系感染。
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做好备皮、备血等准备工作。
术前准备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
健康宣教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
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
伤口护理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措施,缓解其疼痛不适感。
保持良好体位
在疼痛可以忍受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身体恢复。
适当活动
避免剧烈运动或活动,以免加重病
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
增加蛋白质摄入
控制盐分摄入
控制盐分的摄入,以减轻水肿和高血压的症状。
根据患者的饮食喜好和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02
术中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1
2
3
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清除血肿并止血。
针对硬膜外血肿
及时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如甘露醇、速尿等。
针对颅内压增高
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将移位的脑组织复位并止血。
针对脑疝
05
CHAPTER
康复与护理教育
根据医生建议,保持正确的体位,如平卧位或侧卧位,以减轻疼痛和防止血肿加重。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分析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分析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分析
1.病因:
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出血在硬膜与骨质之间的腔隙,多数由
颅骨骨折引起,如颅底骨折、颅顶骨折等。

2.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常见症状有头痛、恶心和呕吐,在意识清醒时较轻,但
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意识水平下降,常有局部脑受压症状如偏瘫、失语、
瞳孔异常等。

3.影像学特点:
硬膜下血肿:CT扫描可见椭圆形或半圆形的高密度灶,位于颅骨外
侧和硬膜内侧,血肿范围相对模糊。

4.治疗方法:
硬膜下血肿:一般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颅骨开窗引流术,通过手术清除血肿减轻脑压力,恢复正常脑功能。

总结来说,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在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
以及治疗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对于鉴别诊断,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详细
询问病史、观察临床症状以及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来准确判断。

不论是硬
膜外血肿还是硬膜下血肿,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都非常关键,可避免严重
的脑功能损害和危及患者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膜外:42% 腰麻:36%
原因
操作性损伤 局麻药毒性反应 神经缺血 椎管内出血与感染 原有脊髓或脊神经相关疾病加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 王俊科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 40多万例椎管内麻醉中2684例并发症
西门版主推荐(2010-08-21 20:09:21) 麻醉与镇痛杂志 回顾性分析:中国大陆椎管内麻醉后发生硬膜外血肿的研究
压迫造成的瘫痪,除直接作用脊髓外
更主要是由于脊髓血管受压闭塞导致的缺血性损伤所致
硬膜外血肿造成快速压迫
受压节段白质与灰质的功能迅速中断,出现急性横断性脊髓综合征 即感觉缺失与上下运动神经元严重功能障碍
椎管内硬脊膜外血肿
1860年,Jackson首次报道 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及检查手段的提高(尤其是MR的临床应用)
双下肢感觉、运动、肌力均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40g/L、血小板151×l09/L、
凝血原酶时间13.1s(参考值10.7-13.0s),余未发现异常
取右侧卧位,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尾置管 3 cm
经过顺利,导管内无出血现象,注入1.7%碳酸利多卡因 阻滞平面T10-S5,麻醉效果I级,截石体位下完成手术,2 h 术中输入复方氯化钠1 500 ml,出血150 ml
术后第3天,脐至耻骨联合部感觉恢复明显
经综合治疗,1周后双下肢出现深部感觉 但下肢运动恢复不明显,肌力I级 术后1月转入康复病房行下肢功能锻炼,目前趋于康复阶段。
引自:新疆麻醉网
例 小儿,麻醉后3d出现,8d后手术,未遗留功能障碍
石晓民,孙晓等:《青岛医药卫生》2007年第05期
例 抗凝治疗,麻醉置管后33h出现,及时手术,未遗留功能障碍
19:00,手术探查。
清除环状血肿7×0.6×1.5cm 术后给予神经营养药,脱水、扩血管及高压氧等 积极抢救治疗3个月,但截瘫无好转
术后第4 个月起
双下肢肌张力逐渐增高,膝腱反射日趋活跃,踝阵挛由不持续到持续 锥体束征双下肢阳性。 8个月后MRI检查,胸段脊髓空洞,再次手术松解粘连,空洞引流。
男性,49岁,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13:00入院 16:00,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剖腹探查
T10~T11椎间隙进针,向上2.5cm置管 胰包膜切开减压、引流,胃、空肠造疹,腹腔引流
19:00,手术结束 次日11:00,除病情仍危重外,双下肢活动及随意排尿不能
脐下2指以下深、浅感觉缺失 双下肢肌张力低,肌力0级,膝、跟腱反射消失,未引出病理反射 临床诊断:硬膜外麻醉并发硬膜外血肿致截瘫 CT诊断:T8~T10硬膜外占位病变,长约7cm,血肿可能性大
选择硬膜外麻醉
T7-8间隙穿刺,置管顺利,置管深度为3.5 cm,无出血情况。
2%利多卡因,阻滞平面T6-12,手术时间 90 min,术后拔除硬膜外导管
术后第1天,可下床活动
术后第2天,诉双下肢麻木,给予激素、脱水剂、神经细胞营养剂治疗
术后第3天,T10以下感觉消失,很快肌张力减退,完全截瘫
易发因素:
术前接受较长时间抗凝药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小板减少症 老年人动脉硬化、高血压、多次穿刺不顺利或穿刺时有明显出血等
压迫对脊髓引起的损害与压力大小、压迫速度及受压部位有关
Tarlov曾用一个橡皮球置于未麻醉狗的硬膜外腔 分别用快速(类似硬膜外血肿)与慢速(类似硬膜外脓肿)产生压迫 在快速压迫实验中,维持5min以上,运动及感觉功能均立即丧失并不能恢复 如果压迫是缓慢地进行则神经功能尚可恢复
立即行MRI检查:示T7-10硬膜外腔血肿,压迫脊髓
于当天在全身麻醉下行椎管检查,术中发现T7-10硬膜外腔血肿,血量6~8mL
行椎管减压,清除血肿
术后应用胞二磷胆碱、维生素B12、维生素B1、激素等治疗
高压氧治疗50 d,结合针灸治疗,功能锻炼
术后 90 d可站立,辅助下行走
Epidural Hematoma After Neuraxial Blockade:A Retrospective Report from China The incidence of epidural hematoma after neuraxial blockade was 2.14 of 100,000
鉴别诊断:
1. 硬脊膜外转移瘤:
常有恶性肿瘤病史,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胸段 形态常不规则,常伴有邻近椎体及附件破坏 增强扫描常见明显强化
2. 椎间盘脱出:
为髓核突破外层纤维环和描无强化
3. 硬膜外脓肿:
椎管内化脓性感染所致,多在1-3天或更长的潜匿期后出现 表现为局部明显疼痛,伴头痛,畏寒、白细胞增多等征象 大多发生在硬膜囊背、外侧,呈不规则变形,沿硬膜外腔或周围脂肪间隙分布 MRI呈等T1或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
马海文等,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腰麻后硬膜外血肿1例
程庆钦等,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麻醉科
女,45岁,因右外踝开放性外伤急诊入院
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外伤手术史 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和心电图检查,均正常;X线检查诊断为右外踝骨折
在腰麻下行右踝清创内固定术。
患者取右侧卧位,于L3~4顺利行蛛网膜下腔穿刺一次成功 注入0.75%布比卡因2.0 ml,立即平卧,15 min后测麻醉平面T12水平 术中麻醉效果好,各生命体征平稳,手术持续时间1.5 h,术毕安返病房
西安交大,2004
例 老年,麻醉后2d出现,24h后手术,遗留功能障碍
患者,女,70岁,诊断为胆囊炎合并胆结石入院
术前检查:血红蛋白136 g/L,红细胞压积0.42,血小板计数 82×109L-1
心电图正常,血压135/90 mmHg,脉率98次/min,SpO2 92%
ASAⅠ级
报道率有所提高
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分类
自发性,继发性两种 有作者报道:两者发病率大致接近 也有报道: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明显小于继发性硬脊膜外血肿
血肿临床表现与特点
颈、胸、腰各节段均可见,椎管内麻醉相关者多为腰段 突发性、渐进性背或腰部疼痛及疼痛部位以下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不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出现瘫痪或其它神经系统功能损害
椎管内硬脊膜外血肿
特发性:
非特发性
凝血机能障碍
脊柱手术后
硬膜外肿瘤浸润
硬膜外麻醉插管
脊髓硬膜外血管畸形 椎管内穿刺、腰穿
高血压
脊柱外伤
抗凝治疗
......
......
诊断
MR:具有明显优势
矢状位、冠状位、横轴位成像可清楚显示血肿 部位,大小、形态、信号及强化特点 脊髓及椎体信号改变,脊髓及硬膜囊受压情况
例 麻醉后12h出现,15h后手术,遗留功能障碍
患者,女,63岁,体重55kg,ASA II 级,拟行阴式子宫切除术
全身状况良好,无服用抗凝药物史 有慢性血吸虫病史,但未曾出现黄疸、腹水、下肢浮肿等症状 平时无鼻出血、牙龈出血现象,也无药物过敏史 查体:全身皮肤无出血点和瘀斑,心肺功能正常,脊柱无畸形、压痛
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MR诊断
陈向荣等,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影像科
椎管内硬脊膜外血肿是一种少见疾病
起病急,易发生截瘫或不可逆神经功能损害 早期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1998年-2006年
经手术证实及保守治疗复查确诊,12例 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16-48岁,平均为31.4岁 原因:外伤病人,6例;血管畸形出血,2例;腰穿后,1例;不明,3例 部位:颈段,5例;颈胸段,1例;胸段,2例;胸腰段,2例;腰段,2例 范围:约1至9个节段椎体不等
11:00回病房,1h后,双下肢能活动,肌力Ⅲ级,觉伤口疼痛 手术当日23:30(麻醉后12h),出现明显腰背疼痛,不能入睡
经口服曲马多100 mg后,疼痛有所缓解入睡
次日6:00,医师查房
发现患者脐以下感觉迟钝,下肢运动障碍,肌力I级 X线摄片示:L1-2硬膜外间隙内可见直径约0.3 cm 小气泡两个 脊椎MRI检查:T10-L1硬膜外腔 7 cm×0.6 cm 血肿
>30h难恢复,6~8h减压可恢复
发生率(1990~1999)
瑞典
腰麻: 126000
硬膜外: 450000
发生并发症:127例
硬膜外血肿: 33例
马尾综合征: 32例
脊髓炎:
29例
硬膜外脓肿: 13例
85例发生永久性损伤
美国
5802例索赔案例 36%为产科病例
检查方法:
采用Toshbia FLXART 0.5T机型,扫描序列为SE T1WI FSE T2WI 层厚为4mm,层间距为0.5mm,5例平扫,7例行平扫加增强
结果:
12例:均为椎管内硬膜外后方梭形异常信号 5例:呈典型的出血性信号改变,即短T1长T2信号
例 麻醉后16h出现,8h后手术,截瘫与脊髓空洞
我国硬膜外血肿发生率
2.14 /10万,
个人或多数同行认为,此数据是保守估计,毕竟有发表偏倚 国内医院的记录大多不全
发生硬膜外血肿的危险因素
急诊手术(其中感染手术为主) 多次穿刺或置管时出血 围术期凝血功能紊乱、或抗凝治疗、预防性血栓治疗等
该结果发现
椎管内麻醉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至手术减压的时间 小于12h可完全恢复
术后4 h,麻醉平面逐渐消退 术后8 h,患者感觉腰及双下肢胀痛、麻木,双下肢运动正常 术后第6天,患者仍持续感觉腰骶部疼痛,会阴部、双下肢内侧胀感 MRI检查:L2下缘-S1上缘间硬膜外占位性改变,马尾神经轻度受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