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早期教育的十大致命伤

合集下载

教育“十宗罪”不利孩子成长

教育“十宗罪”不利孩子成长

教育“十宗罪”不利孩子成长(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少儿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唐诗宋词、小学作文、经典国学、宝宝护理、宝宝教育、宝宝食谱、百科知识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children's poems, children's jokes,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composition, classic Chinese studies, baby care, baby education, baby recipes, encyclopedia knowledge,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教育“十宗罪”不利孩子成长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但爱的不得法,反而使孩子天生纯真的品性受到伤害,影响孩子的一生。

早期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早期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早期教育需注意的问题1、早期教育不等同于教育训练早教不是单纯的找老师给孩子上课额外强加给孩子训练,家长要做到“以情为先”、“以养为主、教养结合”,每天至少花一小时与孩子语言沟通,与他们在生活和玩耍中良好互动等。

专家指出,婴儿从诞生那刻起,就是有力气的学习者,家长要关注并培育其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活动力气等。

2、早教需顺应孩子进展规律进行早教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顺应孩子的进展规律进行相关的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过早的早期教育开发只能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无端给孩子今后的进展增加压力。

因此建议家长谨慎选择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模式。

3、早教应以平安第一进行早期教育过程中,家长或教员应以平安为第一。

不行为了达到某个课程目的而不考虑平安隐患。

幼儿早期阅读如何教?教二三岁的宝宝进行早期阅读,不能期望他和成人一样达到确定的阅读目的。

成人阅读是为了学习或消遣;而教宝宝阅读,只要能培育起他的阅读爱好,目的就达到了。

孩子有了阅读爱好,就会产生出更多“深化”学习的动力。

虽然我的儿子才三岁多,但他已经特殊爱认字读书,识字之多,朗读之流利,常常引来一片赞美声。

第一步:与识字大卡结缘在儿子差二个月二岁时,我给他买了一套60多个字的识字大卡。

这是一套单张的、纸料很厚的卡片。

卡片的正面是一幅大彩图,右上角或左下角的田字格里写了一个与图有关的字,背面是这个字的毛笔正楷写法。

一开头,儿子明显把这些卡片当成了玩具。

他饶有爱好地熟识卡片上的动物或物品。

一个月后,有一天我无意中双手拿起一张卡片把背面的毛笔字面对儿子,然后摇来摇去嘴里说:“嘀答答,嘀答答,这个念什么?”儿子对这个玩耍很感爱好,他大笑起来,当然,他不熟识。

我把卡片翻过来让他看到图画,并指了指图画旁的小字,念了两遍,再翻过来让他看毛笔大字,再念两遍,然后我又问“嘀答答,这个念什么?”儿子就能正确地念出来,我很夸张地表扬了他,还亲了一下他的额头,然后大声说:“哎呀,你真聪慧!”之后,我又找了另外三个笔划比较简洁的字,用同样的方法教会了他。

教育男孩,这十大禁忌千万别触碰!

教育男孩,这十大禁忌千万别触碰!

教育男孩,这十大禁忌千万别触碰!对于家有男孩的家长来说,要把他们培养成“栋梁之才”,就需要花费比培养女孩子更多的精力。

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家长们总免不了触碰到一些男孩教育方面的禁忌。

相信很多父母和优果妈一样,都有这样的感慨:男孩子生性好动、调皮,教育起来会比女孩子更加棘手。

从出生那天起,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养、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

当然,教育过程是漫长的,家长们难免会走入误区,以下就是小编总结的家长们在教育男宝的过程中经常会犯错的10大观点,希望各位引以为戒。

1、不能哭“你是个男孩子,你不能哭,哭是女孩子才会做的事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不少家长这样说。

这不仅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和性别歧视,更是一种不健康的教育方式。

其实,哭是一种健康地发泄情感的方式。

优果妈不得不提,情感的压抑可以导致身体疾病。

“哭”并不是女孩子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权利,男孩子也可以有伤心落泪的时候。

尽管我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并不代表作为一个男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用眼泪来发泄心中的悲伤和难过。

相反,男孩子哭更能体现出他的善良与真诚。

如果家长们教育男孩子把心中的不快只能压抑在心底,那很有可能会导致身体上的疾病,这样岂不是得不偿失?2、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在中国,大部分家长都会让自己的儿子以父亲为榜样。

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来教育孩子:你看,爸爸怎么怎么样,你长大后也要像他一样。

但是,优果妈却说,孩子并不一定要以父亲为榜样。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可以借鉴学习的榜样,他可以是同学、朋友、老师甚至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名人,这些人难道不比父亲更值得学习?只要是对孩子有益的,都可以让孩子学习,况且现在有的父亲并没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所以,家长们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孩子自主选择他想学习的榜样。

3、别像个女孩“你看看,你怎么像个小女孩一样,整天待在家里也不出去”,乐子的妈妈吼道。

乐子妈妈最近特别烦恼,乐乐就像个小女孩一样,不喜欢户外活动,放学后别人家的男孩子都去踢足球,他就待在家里自己玩。

中国式教育失败的例子

中国式教育失败的例子

中国式教育失败的例子1.包揽一切:在中国,很多父母都习惯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有人形容现在的孩子,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

而之所以会造成这个结果,也多半是父母“为了孩子好”的教育方式。

为了孩子,有些父母会提前扛下所有风雨,但这种包揽一切的教育方式,也让孩子失去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甚至丧失生活的兴趣,并且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脱离了父母的无能孩子,迎来的必是惨淡一生。

但每个孩子都是有独立思维的个体,父母应该领导孩子做正确的选择,而不是代替他们或者逼迫他们做选择,这样容易剥夺孩子的自我意识,导致孩子产生较强的依赖感。

2.予给予求: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每位父母也都想要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可是,宠爱并不意味着予给予求。

有些父母出于宠爱,总是会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就算口头上否决了,孩子撒个娇,哭诉一番,最后还是会如了孩子的愿。

这种教育方式下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不懂得感恩,甚至会把父母的付出当成是理所当然,以后长大成人,可能也不愿意对父母尽孝。

3.惯常比较: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喜欢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动不动就在孩子面前说“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试图用这种对比的方式激励孩子。

但这种方式不仅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还会让孩子心理的反叛因子更加强烈,最后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

身为父母,应该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必要让孩子变得像谁,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不需要按着框架来,有独立的思想往往更重要。

4.从不认可:国内很多父母不善于表达爱意,也很少当着孩子的面说出夸奖的话,相反,但凡孩子做错了什么事,就会非常严厉地给予批评。

“你真棒”这类认可孩子的话,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往往都是一句难以启齿的话,即使孩子做得再好,最后得到的可能也只是一句“继续保持”,这似乎是中国父母的通病。

但是对孩子来说,若是始终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那自然会产生自卑感,甚至会怀疑自我,不仅影响性格的形成,也不利于日后的成长发展。

10种教育骗局,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10种教育骗局,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10种教育骗局,正在毁掉你的孩子对于孩子来说,努力学习就是最重要的责任。

对于家长来说,教育好孩子,是终身责任,更是任何事业都比不上的成功。

然而,近年却屡屡出现教育失败的问题。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更无法撤回重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为人父母,我们不需要考试,但一定要坚持学习,经常反思,负起对孩子一生的责任。

《人民日报》曾经总结了一份不合格父母行为自查表,请一一对照:1.给孩子特殊待遇2.孩子犯错当面袒护3.过分注意孩子4.轻易满足不合理要求5.允许孩子懒散6.对孩子央求7.包办替代8.大惊小怪9.剥夺独立10.害怕哭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有管,有教,有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当孩子出现问题,往往是作为源头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父母一定要及时自查,别让你错误的教育方式,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01家庭教育的十把刀,你中了几把第1把刀:关爱太多, 导致孩子不知珍惜。

许多父母对着孩子总是小心翼翼,然而孩子不懂感恩,你的关心过度,会被认为理所当然,时间长了,孩子就不会珍惜。

第2把刀:唠叨太多,导致孩子逆反对抗。

父母每一次“说教”都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指责他。

父母若用权威武装自己,孩子就用情绪保护自己。

第3把刀:干预太多,导致孩子缺乏自主。

很多父母太疼爱孩子,恨不得给他们穿衣、喂饭、做作业。

若父母一直插手,包办代劳,就会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第4把刀:期望太多,导致孩子难以承受。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若是过高,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一旦孩子无法完成,就会自责,备受打击,严重者会失去信心。

第5把刀:责备太多,导致孩子失去动力。

一些父母遇到问题只会责怪孩子,不想办法解决,也不反思自己,这样会让孩子变得自卑。

都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优秀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孩子的问题也与父母有关。

第6把刀:迁就太多,导致孩子不知约束。

孩子在成长中会出现许多毛病,养成许多坏习惯,若父母一再迁就、让步,一定会宠坏孩子。

中国家长教育孩子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中国家长教育孩子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xx家长教育孩子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十几年前,我遇到了一个美国朋友,见到他3岁的孩子实在是太聪明可爱了,我就问他是怎么教育出来的,他没对我多说什么,仅告诉了我当时还鲜为人知的“大脑三分之二理论”(就是婴儿在出生时的大脑重量已有三分之一,0-3岁就长到了三分之二,这意味着0-3岁是孩子的黄金教育期)。

这个理论今天很多人已经知道了,但在十几年前基本是天方夜谭,我当时惊出一身冷汗地意识到中国的孩子3岁前几乎全部交由老人来带了,或送回老家与父母不见面了,而年轻的父母呢,只顾忙于自己的工作,错过了孩子一生成长的黄金教育期。

那时的我对小孩该怎么教育一无所知,但外国人的提醒使我感觉到小孩教育是一个很容易被家长搞坏的事,并使我隐隐约约地开始考虑一个较大的困惑,那就是为什么中国教育总难培养出牛顿、爱因斯坦白、柴可夫斯基、卓别林那样众多的能成大器的人才。

我绝不是那种硬要把孩子逼迫成伟人的变态教育者,可也不甘心孩子将来就是个拿到大学毕业证的普通人。

外国人的话使我感觉到每一个新生的婴儿都有可能是伟人的苗子,但究竟是什么力量这么强大,抑制了这么多孩子的成长,使中国人整体上变得那么普通?如今十几年已经过去了,我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好多教育的困惑,中国孩子在教育上的整体平庸,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全社会普遍忽视了孩子“懂事”前的黄金教育期(特别是0-3岁,中国文化惯性里一般认为孩子懂事了才开始教育,而懂事的孩子,一般都超过3岁了),二是一代的大人们和整个社会的教育环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讨厌地扮演着劳累的干扰者的角色,强行地干扰、扭曲、绑架、践踏了孩子的成长,才使得十几亿人的中国,出像样人才的比例越来越少。

中国也出过像样的人才,如古时候的李白苏东坡,和上世纪初的严复、梁启超等一大批世纪伟人,他们之所以成为大人才,依我看主要是因为家庭贫穷和社会动荡等原因使他们摆脱了以上两大原因,从而使他们得以自然、自由地成长起来,将人的浩大潜能释放了出来。

15个中国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

15个中国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

15个中国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很重要,宝宝能否成才,能否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家庭给予的指导和爱是很关键的。

但是纵观中国的家庭教育状况,还是有许多让人忧虑的地方。

一、有条件的爱。

我们人来到这个世界,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传宗接代。

人们乐此不疲的做着这件事,全当这是人生的大事来做,也当这是人生的乐事来做,殊不知这是一代一代的传递着苦难。

我们抚养自己的下一代,也给他们制造压力,让他们去承受我们自己承受过的一切,为的是他们将来能有幸福的生活。

好像他们不承受这些我们给他们制造的压力和痛苦,就无法得到幸福。

为什么要先苦后甜?谁说没有苦就没有甜?那反过来讲又该怎么解释呢?既然没有苦就没有甜,那没有甜也就没有苦了。

这样看来要想不吃苦也是很容易的事情了,就不要想吃甜的就好了。

我们人类为了自己的幸福就制造了无数的痛苦和灾难。

我们为了爱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很多的压力来承受。

我们很少问自己的孩子快乐吗,孩子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给父母做的,因为父母爱他们,他们就必须这样做。

等他们长大了,又同样的用自己痛恨过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父母们什么时候能改变一下爱孩子的方式。

爱孩子不要有条件,不要因为想让孩子成为律师、医生、教授而给他们压力。

想成为什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给孩子自由和空间,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爱。

有条件的爱的后果是直接导致孩子不会感恩,学不会自律,无法确立自己的价值,以后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要有所交换才去实施。

二、让孩子天然生长。

几十年前,著名文学家冰心先生针对我国当时教育中的弊端曾指出:“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显然,她的意思并非是否定成人对儿童的教育,而是强调教育者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

但有些家长则不是如此理解,认为不去管孩子,让他自己去成长,那只能叫天然生长,一旦有朝一日面临三考,这类家长的手段段往往更残忍。

早在20世纪之初,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有过类似的阐述。

她认为,儿童本来就具备自我发展的潜能,自身存在着构成未来个性的发展计划,成人的工作就是要“援助幼小心灵的发育”,而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和标准去要求儿童。

中国式教育的危害

中国式教育的危害

中国式教育的危害一、“以考为本”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丧失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性,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难以真正落实到教育上来。

现在的教育是以考试为中心的,目中无人、不把人当人,已经成为现代考试制度的重要特点。

考试的选拔功能,使中国的教育不断增加难度,学习的内容越来越艰深,大多数学生感觉学习困难,许多农村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认为学习内容对于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用处,许多城市的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也认为自己孩子学习的东西是一辈子派不上用场。

一考定终身,一俊遮百丑,为了好的分数可以不择手段地竞争,学校的高低贵贱也是在考试分数面前排队。

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的指标远远大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

从外部来看,一是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西部教育落后于东部教育。

袁振国课题组的调查表明:东、西部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一项的差距,小学教育从1996年的3.5倍扩大到2002年的3.85倍,普通初中教育从1996年的3倍扩大到2002年的3.39倍,高中教育从1996年的2.8倍扩大到2002年的2.92倍。

由于投入不足,中、西部教育在教育发展水平、“两基”普及、师资力量、校舍建设以及家庭教育支出等方面都落后于东部。

2003年,上海小学生的生均教育经费是3715元,为贵州418元的8.89倍。

三、是教育的城乡发展不平衡。

从城乡对比来看,近年来全国预算教育经费约60%用于义务教育,其中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只有35%左右。

教育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有的城市学校,宽带插口装到了每张课桌,有的农村学校,孩子还得沙地当纸树枝为笔;有的城市学校,铺着塑胶跑道的运动场不止一个,有的农村学校,连一个可供学生玩的篮球也拿不出;有的城市学校,投资动辄数亿元,有的农村学校,连粉笔也得一根根地数着用;有的城市学校,搁到欧美也堪称一流;有的农村学校,拿到非洲,恐怕也算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育儿的十大致命伤
有些父母会非常痛心的抱怨,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养育、教导的孩子会变成这样?是什么让父母的苦心得不到回报?源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10个致命错误:
一、对孩子期望过高,管教过严
被逼迫出来的“优秀”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有心理疾病,容易对父母,对社会产生怨恨。

二、不尊重孩子,为孩子做所有决定与选择
这一点,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三、不相信孩子,不给孩子学会“自律”的机会
当孩子关上房门,就总觉得他肯定在里面干坏事。

四、不表扬孩子,以免孩子骄傲
当一个孩子兴高采烈地冲回家告诉妈妈得到老师表扬了,而妈妈却说,受表扬就会翘尾巴,你看看你的衣服多脏!
五、喜欢横向比较,说得最多的就是“你看某某……”
可以说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

六、爱往孩子身上撒气,奚落孩子。

父母将工作生活中的情绪带给孩子,稍不顺就拿孩子撒气,还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七、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你考到全班前3名,暑假就带你去玩”“你考上名牌大学,我就给你买最好的电脑”……这样的奖励方式,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

八、轻易许诺,但言而无信
最本质的原因是父母没把对孩子的承诺看成承诺,没有理解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应是平等关系,这样的父母会让孩子很失望。

九、总是限制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父母总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当孩子对一件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天赋与热情,家长视而不见,将孩子的爱好和梦想扼杀在摇篮里。

十、忽略了孩子品格的培养
电影《闪亮的风采》中钢琴师一生的悲剧——粗暴的父亲只要求他单纯学习钢琴技能,最后导致他在技艺上成为大师,在精神上却变成了残疾人。

50岁还能和孩子分享喜哀才是“潮”家长
我们生在开放的80年代,长在兴起的90年代,我们的父母恰恰生在封闭的50年代,长在颠簸的60年代。

说实话,孩子都喜欢“潮”家长。

这个“潮”,不是说打扮要花枝招展,而是指关注的话题不落窠臼。

我结交了不少学艺术的孩子,在长辈眼里,这批弄潮儿应该是最出位的吧。

但其中就有个女孩十分骄傲地说,找老公就要找她爹那型款的,既有品位,又讲人文关怀。

其实,小姑娘小时候,她爹倒是父母里唱白脸的角儿,打骂也来,但打动孩子的是父母的人格魅力和开放的沟通。

她爸从小就带着女儿到处旅游、摄影,自己喜欢看书、收古董、养鸟、淘画儿……这些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女儿。

老爹到了50岁,一路都和女儿互相分享喜哀,永远作为女儿坚实后盾,叫人羡慕。

我想跟爹妈们分享个观点,是中国音乐人张帆回忆起十年前,中国露天音乐节刚刚萌芽那会儿,年轻的音乐狂热分子和年长的政府安保人员打交道时的情形。

大人们从开始严辞拒绝,到后来放手一搏,最终发现小年轻挺有思想。

张帆总结了一句话:给年轻人一点尊严,他们就会加倍尊重你。

我见过一个很开明的60后妈妈。

她的女儿当年在省内一所重高读书,但面对自己毫无兴趣的数理化课程,女儿自主决定到美国去读高中,之后又自己挑选了一所美国艺术大学。

其实,女儿在做这些决定时,这个潮妈妈也无不胆战心惊,但有时坚持一下,不主动出手阻拦,没准您就能看到孩子自己捣鼓出了一番天地。

更多早教知识请访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