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留白艺术——以李商隐《夜雨寄北》为例

合集下载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

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译文一】你问我回来的日期,我还没确定,今夜巴山正在下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

谈论巴山下雨的情景。

译文二: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词语解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何当:哪一天?却话:回溯。

“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

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

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

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

“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

“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

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

“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

然而,“巴山夜雨””,组这给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

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传统诗词“留白”艺术例析

传统诗词“留白”艺术例析

传统诗词“留白”艺术例析展开全文传统诗词“留白”艺术例析文字〖大中小〗)“留白”,雅称“余玉”,就是在整幅画面中刻意留出必要的空白,借以表达一种“空灵”美,以期给欣赏者留下无限的想象和思索的余地。

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余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我国艺术传统中,诗和画总是作为姊妹艺术如影随形,诗情与画意就像同枚硬币的两个面,绘画与诗词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往往相通。

不少诗词歌赋都借鉴了绘画的留白手法,取得了特别的审美效果。

白居易是大家公认的留白高手,他的《琵琶行》堪称留白的巅峰之作。

在琵琶曲“声渐歇”的留白间隙里,读者仿佛化身诗人去感受着琵琶女汩汩流动的哀惋之情,感受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灵撞击的震颤。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乐曲演奏过程之中短暂的“无”,使音乐和情感实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

看似“无声”的“无”中生出整首乐曲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有”。

短暂的空白仿佛“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给予我们的那种飘渺悠远的感觉。

短暂的余韵徐歇之后,积蓄的力量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般轰然爆发出来,随即戛然而止。

此时惟有留白的“江心秋月白”冷寂无声,听众还深深地沉浸在乐曲营造的美妙世界里。

白居易在此诗中直接抒发内心情怀的句子很少,但诗人那绵绵浩荡的怨悱心潮,正是在琵琶女手翻弦飞的音符跳跃之间、旋律流转背后汹涌澎湃着 !即使在曲“声渐歇”的留白间隙里,诗人内心里何尝一刻暂息过“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潮涨潮落 ?如刘商的《行营即事》也是留白的杰作。

“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

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战场的血腥场面,而是选取“将军夸剑”这一细节。

通过将军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宝剑又杀了多少多少人,又荣膺了多少多少功名这一生活场景,控诉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惨现实,揭露封建统治者与民为敌的反动本质。

李商隐《夜雨寄北》语言特色两点新解

李商隐《夜雨寄北》语言特色两点新解

李商隐《夜雨寄北》语言特色两点新解李商隐《夜雨寄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下面整理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及赏析等,一起来看看吧!原文君问归期未期,巴山夜雨跌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月夜,共抠西窗烛花,当面倾诉,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1.递北:写诗寄到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道“递北”。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想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则表示动作犯罪行为就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出现的。

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转头说道,上溯赏析这首诗所递何许人,存有友人和妻子两说道。

前者指出李商隐签证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搞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T5670。

持者指出在此之前李商隐尚无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指出它就是寄到“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整体表现出来热切的思念和爱恋的情感来看,似乎寄到妻子更为直白。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跌秋池”就是诗人说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醒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穷思念。

仿佛并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爱恋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夜雨寄北》注释及译文优秀6篇

《夜雨寄北》注释及译文优秀6篇

《夜雨寄北》注释及译文优秀6篇赏析篇一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乍看之下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

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

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

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

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

《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

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

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

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

(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

)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

”(《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

《夜雨寄北》。

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

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

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留白艺术——以李商隐《夜雨寄北》为例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留白艺术——以李商隐《夜雨寄北》为例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留白艺术——以李商隐《夜雨寄北》为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留白又称余玉,顾名思义就是留有空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延伸意境。

但是不能将留白理解为完全空白,因此讲究留白不空,留白不白。

当然留白不是任意而为之,它是创作者在创作中苦心经营的一种艺术。

留白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有时也称为空白。

受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的图示理论影响,接受美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了空白的概念。

一、留白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第一次明确提出与“空白”相关的词语“有无相生”的是老子。

老子认为“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相互成就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崔仲平,1996 :7)这正是留白策略的理论基础。

在《翻译留白机制的研究》一书中,作者也提到了留白机制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他认为对于文本的空白,读者是最直接的接触者。

这种空白不是文本的缺陷,而是能够引起读者审美反映的基本因素。

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在读者阅读之前,文本中会存在很多留白之处,需要读者去填补,正是因为这种填补使得作品产生一种召唤读者的功能。

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保留原文本的空白是很有必要的,译者应该尽量保留原文空白,以期达到读者的审美反映。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其中独钓寒江雪有多个译本,我们比较这三个译本:①Angles alone in stream and snow(.赵甄陶译,1999 ::126)②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吴经熊译,2010:238)③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许渊冲译,2010:238). 赵甄陶认为江和雪是并列的两个意象,吴经熊认为江和雪之间存在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许渊冲则认为是在江上钓雪。

《夜雨寄北》解析鉴赏

《夜雨寄北》解析鉴赏

夜雨寄北解析鉴赏
前言
《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篇,被誉为东篱九首之一。

这首诗深刻地
表达了诗人离情别绪的状态,引人深思。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诗歌的语言、意境等方面来进行解析和鉴赏。

诗歌语言的解析
诗歌风格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被称为“豪放派”,这一风格在唐代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夜雨寄北》这首诗的用字、用词和语言表达上来看,李商隐采用了纯美的语言,时而浪漫抒情、时而深情绵绵,充满了人生的哲理。

用词精练
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极其精准地用词,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状态。

例如,“行也思君,坐也思君”,直接而深刻地表达了他思念远方的爱人的情感,具有较强
的表现力,打动了读者的心。

意境的解析
意境构建
李商隐通过构建清晰具象的意境来提升诗歌的艺术性。

全诗使用了大量的自然
景观描写,如“梧桐树,三更雨”,“灯火阑珊处”,“征衣载道、深秋人去”的描写令
人有一种深刻的感触,贴近了人们的感受。

情感表达
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远方爱人的深情和思念。

这种远距离相思的境况也
让人深感万般无奈,强烈的情感体验是诗歌得以流传千古的关键。

思考
诗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精华,无论在任何年代,都会有诗人以诗歌
来表现生命,来表达情感,来传达思想。

阅读诗歌让我们去体会往昔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感受,领略一份心灵的内涵。

李商隐的诗歌,尤其是《夜雨寄北》,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词赏析优秀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词赏析优秀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词赏析优秀李商隐《夜雨寄北》诗词赏析优秀译文篇一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注释篇二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诗题一作《夜雨寄内》。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指作者的妻子。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

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诗、诗意]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文学成就:篇三1、成就综述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

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

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

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的。

同时,他颇能独立思考,很早便对“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说教不以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这样大胆的想法。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富饶的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唐代著名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开成(唐文宗年号)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他处在晚唐时期,朝廷内外的大官僚展开了激烈的纷争,形成了所谓“牛党”和“李党”两个集团。

李商隐因受牛李党争的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李商隐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大诗人,擅长律诗和绝句。

他的诗构思精巧,委婉含蓄,语言精炼,富有文采。

著有《李义山诗集》。

[注释]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诗题一作《夜雨寄内》。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指作者的妻子。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

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诗、诗意]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赏析]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留白艺术——以李商
隐《夜雨寄北》为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留白又称余玉,顾名思义就是留有空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延伸意境。

但是不能将留白理解为完全空白,因此讲究留白不空,留白不白。

当然留白不是任意而为之,它是创作者在创作中苦心经营的一种艺术。

留白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有时也称为空白。

受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的图示理论影响,接受美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了空白的概念。

一、留白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第一次明确提出与“空白”相关的词语“有无相生”的是老子。

老子认为“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相互成就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崔仲平,1996 :7)这正是留白策略的理论基础。

在《翻译留白机制的研究》一书中,作者也提到了留白机制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他认为对于文本的空白,读者是最直接的接触者。

这种空白不是文本的缺陷,而是能够引起读者审美反映的基本
因素。

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在读者阅读之前,文本中会存在很多留白之处,需要读者去填补,正是因为这种填补使得作品产生一种召唤读者的功能。

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保留原文本的空白是很有必要的,译者应该尽量保留原文空白,以期达到读者的审美反映。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其中独钓寒江雪有多个译本,我们比较这三个译本:①Angles alone in stream and snow(.赵甄陶译,1999 ::126)②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吴经熊译,2010:238)③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许渊冲译,2010:238). 赵甄陶认为江和雪是并列的两个意象,吴经熊认为江和雪之间存在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许渊冲则认为是在江上钓雪。

可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自己对原作的先在经验主观化了,对于原诗中的空白也不可避免的进行了自我填补,这种填补有时候会破坏了诗人原本在诗歌中苦心经营的留白艺术,有时甚至造成误译。

译者应该在不偏离原作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不要破坏原诗的空白。

如果可能的话,译者在译作中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应该与原作者在原作中给译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是一致的。

二、李商隐《夜雨寄北》英译中的留白应用
我选择这首《夜雨寄北》来作为分析,因为作者在写这首诗时就运用了留白艺术,并且运用得很是巧妙,该诗歌的译本也更是典型。

这首诗寄托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情谊。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什么时候归来,我也迟迟说不了确定的日期,现在我独居在里,这雨下的不停,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与你一同在家中的西窗下剪烛聊天,说这话想这情形的时候巴山又下起了雨。

以下是选自国内外对于该诗的翻译。

You ask when I am coming,also not just yetHow the rain filled the pools on that night when we metAh,when shall we ever snuff candles againAnd recall the glad hours of that evening of rain
Herbert
Written on a Rainy Night to my wife in the northYou ask me when I can come back but I do not knowThe pools in western hills weth autumn rain o erflow When by our window can we trim the wicks againAnd talk about this endless,dreary night of rain Xu Yuanchong
该诗的地理位置在不断变化,第一句是身处异乡,遥想家中;次句又回到异乡;第三句回到家中;末句又拉回异乡。

但这是回忆中的他乡,空间和时间都应用了留白的艺术,让人们产生无尽的联想。

前一个译本是外国作家所译,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以及对语言的敏感度不同,欧美的学者的译本显然有些走样,没有适当保留原诗的空白之处也没有将诗歌的意境表现出来。

外国作者不了解巴山这样的概念因此他也无法译出,选择了省略这一意象。

当然他一定也不懂李商隐所说的西窗烛是怎样的一个场景,自然李商隐在诗中的留白他也无法将其表现出来。

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因为他本身对中国文化语言文字的了解,因此没有过多的翻译意象,妻子就是wife,他把巴山西窗直接译成西山,我们的窗户。

他不但充分的理解了原诗的内容,还体会到了作者的内在思想感情和言外之意,没有将诗中的空白全部填补,还适当的与原诗在空间上时间上的留白保持一致,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对于巴山这样的意象,许先生也没有过多解释或翻译,但是却把妻子翻译出来,这就能看出来许先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能读懂两个君分别的意义。

后两句中,西窗剪烛以及却话巴山等等,许先生在翻译时做了一些改变,更便于读者的理解也与原作者想要给读者留
下的空白基本一致。

三、结束语
综上述,译者扮演读者与译者的双重角色,在第一次阅读原作时,译者作为读者去体会作品中的留白给自己留下想象的空间,同样作为译作的创造者,译者有责任将原作的留白再现给接触译作的读者,使之作者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与译者给作者留下的想象空间一样,这样方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留白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同样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在翻译中学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