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赏析人教实验版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沁园春 雪-【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活动·探究诗歌是文字的宝石,是心灵的花朵,是从精神的泉眼中涌出的汩汩清泉。
诗歌能养性,能修身,能塑心,让你的气质和魅力由内而发。
让我们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写作诗歌,把语言变成音乐,用你独特的旋律和感受,真诚地倾吐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单元概览任务一学习鉴赏1 沁园春·雪☆知识助读·细梳理☆“沁园春”是词牌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本词吟咏的主要内容2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
其诗词作品气势雄浑、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表现了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3写作背景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从陕北出发,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西部。
在陕北清涧县,他于一场大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上视察地形,面对茫茫雪野、苍茫大地,他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4知识链接沁园春沁园春是常见词牌名。
“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倚势强夺,后人作诗以咏其事,调名由此而得。
此调分上下两片,共114字,格调奔放,宜于抒发壮阔豪迈之情。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弯腰行礼,文中是倾倒的意思。
天骄:天之骄子。
俱往矣:都过去了。
俱,都。
风流人物:文中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妙词连珠大雪下了一夜,清晨起来一看,大地惟余莽莽。
待到红日东升,霞光万道,更是红装素裹,分外妖烧。
如此美好的江山,让无数风流人物为之折腰。
4词语辨析(1)莽莽——茫茫同二者都有“无边无际”之意。
异“莽莽”多形容草木茂盛,也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茫茫”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专门修饰面积大得看不清边沿的事物(多形容水)例①路两边群山起伏,林海莽莽,在绿色的林海中间还点缀着白色的小亭子。
《沁园春雪》教案(13篇)

《沁园春雪》教案《沁园春雪》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沁园春雪》教案1【教材依据】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课《沁园春·雪》第一课时【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动性。
【课时任务】1、指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全词;2、引导学生理解、赏析上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准“分外、妖娆、折腰、……”等字音;2、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等词语的意思;3、体会上片融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1、大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2、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激发学生共鸣。
【教学重点】诵读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制作“演示文稿”19张配合教学。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简介背景(6分钟)(一)情景导入1、出示两张雪景图片,启发学生: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或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雪景?(如: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等)2、启发:你还联想到哪些写雪的诗句?(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下诗句,老师予以肯定和表扬)①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3、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伟人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出示“演示文稿”——写有《沁园春·雪》,背景为毛泽东的照片及毛体的书法《沁园春·雪》的图片)(二)背景介绍(以“演示文稿”的形式介绍。
沁园春雪 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导言“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诗,是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喜悦和感慨中所作。
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气势、优美的形象、出色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意象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沁园春雪》进行深入的赏析,解读其内涵,探讨其艺术特点。
《沁园春雪》赏析一、乐观进取的主题“沁园春雪”描绘了一个乐观、进取的春天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豪情壮志。
诗中的春天雪花,象征着旧制度的破碎和新时代的到来,显示了一种新气象,预示着新社会、新生活的到来。
二、艺术特点1. 夸张的意象诗中出现了许多夸张的意象,如”庭前雪独自飞”,“黎明即起舞”等。
这些夸张的意象使整个诗歌更富有张力和激情,给读者带来直接的视觉冲击力。
2. 反复运用的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借代、比喻、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3. 雄浑的韵律诗歌的韵律运用非常巧妙,每一句诗都有明显的押韵,使整首诗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丰富的意象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香辣的春日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
这些意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诗歌更丰富、有趣。
三、诗歌内涵1. 爱国主义情怀“沁园春雪”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怀与热爱,倾诉了他对于中国革命的豪情壮志,展现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
2. 对民众生活状况的关注诗中反复出现的乡野、牧童、牛羊等意象,折射出诗人对民众生活的关注和关怀,表达了他对农民阶级的支持和对农村发展的期望。
3. 对新时代的向往“沁园春雪”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灿烂的春天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新时代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诗中的雪花象征着新生活和新气象的到来,预示了未来的美好前景。
结语“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首乐观进取、极富激情和豪情壮志的诗歌。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对于国家、人民和美好未来的热爱和关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沁园春雪》全诗赏析

《沁园春雪》全诗赏析我们就拿我国著名的声乐作品《沁园春雪》来说吧。
这是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
相信对于搞声乐的朋友来讲,这也是我们非常喜爱的作品。
而我们喜欢这首作品除了觉得作品的旋律优美。
和声结构多变之外。
最重要的就是这首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是非常的浓厚的。
该作品在词作者和曲作者的共同携手下。
为我们贡献了一个如此完美的歌曲作品。
真可谓是浑然天成。
每次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心都会按耐不住,唱完之后又总是觉得意犹未尽。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fengsao。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诗词的前半部分为我们描述的是一望无垠的`雪景。
可谓气势如虹,将北国下雪的场景描绘的如此般的俊美,而且美中还带有一股强烈的气势,读过之后令人流连忘返。
似乎眼前真的就置身于那个银装素裹的世界。
二十次的后半部分,开始寓人。
用历代的皇帝做烘托,赞扬了当代英雄人物的不朽业绩,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的革命前途充满着无比坚定的信心。
相信我国的民主革命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下面我们就看一下作曲家是如何来用美妙的音符来诠释这首词的。
该作品的调是F调,要求用Andante(舒展宽广地)的感觉去演绎,所以最开始的前奏部分。
用的是四度的摸进用来增强气势。
伴奏的织体主要用的是柱式和铉。
演奏的时候应加强力度。
在伴奏部分也用了很多的琶音和断奏,这很好的丰富了旋律,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这些都是为了进入正歌部分做了很好的铺垫,增进了情绪。
终于到了这首歌的正歌部分,开始这句“北国风光,万里雪飘,千里冰封”,主要用的是四度。
三度以及二度音程。
音程的跨度不是很大。
所以旋律听起来比较紧凑,演唱者能够很好地进行抒情。
开始演唱便能抓住人心。
而伴奏则大部分用的是震音。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沁园春雪》原文及翻译

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沁园春雪》原文及翻译
《沁园春雪》是一篇重点课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沁园春雪》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余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原驰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小练习
原文填写:
⑴《沁园春雪》中虚写的句子是。
⑵《沁园春雪》中过渡句是。
⑶《沁园春雪》中的主旨句是。
按要求写出《沁园春雪》中的句子:
比喻句:
拟人句:。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详细解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详细解析《沁园春·雪》课文详细解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段析】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伞,世界。
【语言品味】“封”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显得舞姿轻盈。
一静一动,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段析】具体写冰封雪飘。
【语言品味】“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由“望”字统摄。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①“望长城内外”中的“望”字与“看红装素裹”中的“看”字互换一下行不行?为什么?“望”有登高远眺之意,但所见内容却远远超过目光所及,这是为什么?)【语言品味】在雪中想像到雪后,更见作者内心的兴奋。
分外妖娆。
【段析】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前十句写了眼前实景,这里又用三个虚写句子,翻出一派新的气象。
词的上片,具体描绘北国风光,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语言品味】“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段析】这两句在上文的写景与下文的议论之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江山如此多娇”,以承上为主,总括了上片的写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启下为主,引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语言品味】“娇”是一种女性美,正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折腰”又与“娇”相呼应。
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段析】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论。
【语言品味】“惜”字领起以下七个句子,句句都饱含惋惜之情。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并不是“全无文采…‘全无风骚”,批评的措辞很有分寸。
沁园春雪全诗赏析

沁园春雪全诗赏析嘿,咱们来聊聊那首《沁园春·雪》,这词儿,读起来那叫一个带劲儿,就像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烧得人心头热乎乎的。
咱们就从头到尾,用大白话聊聊它的美,咋样?一开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哎呀,这画面感,直接扑面而来。
你想象一下,那北方的冬天,整个大地都被冰雪覆盖,白茫茫一片,美得就像是个童话世界。
这“千里”、“万里”,可不是随便说说,那是真的辽阔,真的壮观。
这雪啊,不仅仅是飘,它像是在跳舞,轻盈地、欢快地,把整个世界都装扮成了银装素裹的模样。
接下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长城,那可是咱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平时咱们看长城,都是雄伟壮丽的。
但在这雪后,它变得更加庄严,更加神圣。
雪把长城内外都染成了白色,那种“惟余莽莽”的感觉,就像是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只剩下这片纯净的白色。
再看那大河,平时波涛汹涌,现在也被雪给驯服了,变得安静起来,这就是“顿失滔滔”。
然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句,简直是绝了!山啊,不再是那个沉默的巨人,它像是穿上了银色的舞裙,在雪地里扭动着身姿,就像是在跳舞的银蛇。
而那广阔的原野呢,则被雪覆盖得像是奔跑的蜡象,气势磅礴。
它们都在干嘛呢?哦,原来是在跟天公较劲呢,想要比比看谁更高、更强。
再往后,“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里啊,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晴朗的日子,雪后的世界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美丽。
那些被雪覆盖的景物,就像是穿上了红色的外衣,又搭配着白色的雪,真是美得让人心醉。
这种“分外妖娆”的美,可不是随便能看到的,得是大自然和阳光共同打造的杰作。
说到这里啊,咱们不得不提一下这首词的作者——毛泽东。
他老人家啊,不仅是个伟大的领袖,还是个文采飞扬的诗人。
他通过这首词啊,不仅描绘了北国雪后的壮丽景色还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那种胸怀天下的气魄和豪情壮志啊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最后啊我想说这首《沁园春·雪》不仅仅是一首词它更是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
《沁园春雪》解读

《沁园春雪》解读
导语: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宏、奇恣纵肆的激情,成为当代诗坛一曲品格、个性强烈,画面色彩斑斓的绝唱。
吟诵豪放之作,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昂扬。
《沁园春雪》便是他文情并茂、最有气魄之作。
今天,yjbys小编就带你一起走进词作,去把握这首词的提纲。
一.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
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上阕写北方雪景:(1)概括写北方雪景(前三句)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下阕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1)承上启下 (前二句)
(2)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
(3)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 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二.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赏析人教实验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沁园春·雪》赏析二. 重点、难点:本次学习的重点是词知识以及诗人如何借景抒情,学习的难点是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一)词的知识词兴起于隋唐,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或“诗余”,如《草堂诗余》等。
它的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如“沁园春”就是词牌。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
小令的字数在58字以内;59至90字,为中调;长调为91字以上。
例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共46个字,属于小令;《蝶恋花》共60字,则为中调;《沁园春·雪》则属于长调。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
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内容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诗词气势磅礴,雄伟瑰丽,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的魅力。
(二)整体把握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冰封”为静景,“雪飘”为动景,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
“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由前面的“千里”“万里”的“面”写到“点”,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
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
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提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
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
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
“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三)问题研究1. 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作者在致陈毅的一封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
”他对本词曾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
”本词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
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生动可感,耐人寻味。
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
这段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要认识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的批判态度。
这些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佼佼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
但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才能也颇有欠缺,这是作者以形象思维和文学语言对这些英雄人物加以委婉的批评。
有了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这个铺垫,下文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水到渠成了。
2. 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怎样理解?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对此,最重要的是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
要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以及诗人作为革命领袖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负的历史使命,来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要感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具有的后来者居上的气概,理解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作者在1925年所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其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之句,与本词的词意颇有相通之处。
3. 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4. 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
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
“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
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
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莽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
“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
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
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