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王港中学探究性课程记载本(王文倩)讲解

合集下载

沪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Unit 7 Fun after school分课时教案(共6课时)

沪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Unit 7 Fun after school分课时教案(共6课时)

Unit 7 Fun after school一、单元教学目标学习本单元后,学生能够:1.谈论课外活动的名称、形式与内容,选择课外活动的目的,并能够正确使用一般过去时描述参与课外活动的具体经历,表达关于参加课外活动的收获与感受的观点。

2.理解课外活动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生活与学习观念。

3.多角度、辩证地看待课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客观评价他人的选择,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4.反思评价自己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方面的进步。

二、课时安排三、分课时教学设计第一~二课时(Periods 1-2)【单元课前预习】1. 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在方框中填写关于自己参加课外活动及学校社团情况的关键词。

2.采访4人小组中的每位同学,准备好课堂上汇报。

可采用以下表格收集记录采访到的信息:3. 鼓励学生课前思考以下问题,在课前预习单上写下简单回答,准备到课堂上分享。

What special days do you have at your school?【教学过程】Step 1读前活动。

1.View 识图师生共同给第100页图中的学校社团标上序号,比如从the Baking Club开始,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是the Baking Club (1), the Science Club (2), the Drama Club (3), the Craft Club (4), the Chinese Literature Club (5), the Computer Club (6)。

然后请同学们花一点时间仔细观察练习1图中的各个视觉元素。

识别关键部分,注意图中的标签或文字,这些元素呈现了接下来要谈论的主要信息。

接着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分析图中呈现的信息,指出在课堂上要讨论的特定概念和具体细节。

最后做一个小游戏:I say clubs you say numbers。

教师读社团名称,学生回答相应的数字序号。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身边的溶液》word教学参考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身边的溶液》word教学参考

第八章身边的溶液第1课时溶解
王沁怡一、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每天都接触溶液,但他们对此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本课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溶液的形成和组成。

(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教材分析:本课重在让学生了解“溶解”“溶液”“溶剂”“溶质”四个概念,为继续学习“水以外的溶剂”“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等打下基础,同时亦是为初三化学学习溶液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溶解的知识(知道溶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观看教师演示实验,了解溶解的知识。

进行一次简单的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乐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其交流表达的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溶液的形成和组成
难点: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溶液快慢的因素
四、教学工具
烧杯(4个)、水、食盐、硫酸铜、沙粒、粉笔屑、玻璃棒、电子天平、量筒、冰糖块、冰糖屑、铁架台、试管(6个)、酒精灯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板书
第八章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溶解
1.溶液的组成
溶质+溶剂溶液
溶解
2.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控制变量法研究)温度高低、溶质颗粒大小、是否搅拌
七、教学反思。

在探究中成长-谈研究型课程的师训功能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在探究中成长-谈研究型课程的师训功能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初中录像课 9堂
*多彩的植物世界 闵行区文来中学 /周晔 兰平 *热爱生活尊重生命 黄浦黄浦学校/杨迎生韩立芬 庄行镇农民入住新苑的现状调查 奉贤区庄行中学 /袁英 孙
群英 光照、温度、施肥对大蒜前期生长的影响 嘉定区怀少学校
/徐秀芳 李全英 绿舟归来话成果 徐汇区南模初中 /方敏 王誉 热水瓶的保温效果与盛水量的关系 徐汇区宛平中学/刘美
说方法 1、采用的教法或指导方法适切合理2、尊重学生 的想象力,促进讨论,引导思考3、选用的教具、学习单、 评价单等合理
说效果反思 1、渗透创新和德育因素自然、有效2、学生 有探究的体验与喜悦,在能力与习惯方面有所发展3、课 后反思较为到位,有助于后续教学
LOGO

证 普陀区 宜川中学 /罗琦 高旺蓉 “我为闵行航天出份力”宣传策划 闵行三中 /花惠萍 兰平 “百草一号” 和自制生物农药的药效比较 青浦区青浦高
中/杨玲 陈雪娟 关爱生命 预防艾滋 虹口区继光中学 /是怡 温静 保护母亲河行动——黄浦江水污染调查及对策探究 长宁
LOGO

关于研究型课程的两项评比:
1、说课比赛 每区在选拔的基础上,推荐一名参赛。 PPT说课30分钟, 带教一个课题的经历,
课题背景等。回答评委问题5-10分钟。 2、教师论文 区县选拔基础上每区推荐5篇。个人为主 时间:五月中旬交,报名。 评委 组织:主要区县教研员
LOGO

本学期工作要点
3、继续开展以“有效教学”为主旨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拟组织四节教学研讨课 以《旅游地理》为载体的区本教材实施培训研讨 4、与科研室合作,开展部分校以“统整”为理念的“学校
课程整体规划设计”课题研究 5、继续开展以提高“课程理解、执行力”为目的的培训 深入学习《课程指导纲要》 组织科目设计讲座/研讨 深入学校开展实践指导性的教研,亲历“学校方案”“科

注重指导探究式学习

注重指导探究式学习

注重指导探究式学习作者:王雪宁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年第12期摘要:以前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

本文主要以夏日的昆虫案例为例,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研究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使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以孩子为中心,转变师生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建构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念,课上与孩子进行互动,课下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孩子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关心每个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及发展程度,让孩子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2.020新《课标》的提出,不管是对新一代的教师,还是已经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做了新的要求。

新《课标》是按照时代的脚步,社会的发展,结合现有标准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做出的改进,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所提出的。

新《课标》在原本的标准上,推陈出新,本着更好地培养小朋友的学习能力,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对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以及课程管理制度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更加强调社会对教育、对幼儿的关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育、学习方法,从而培育创新型人才。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强调过程的学习方式,注重事物与其他事物联系的基础上去了解事物。

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模式有:一、提出问题教师引入新课时,采用提问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小朋友们的兴趣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所以要激发幼儿的兴趣,就要以幼儿的生活导入课程,这样有助于激起孩子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参与到课堂中,引发学生思考,体现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以及幼儿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案例】我们都捉过小昆虫,连拍个蚊子、苍蝇都要稳准狠。

课题公开课研讨记录

课题公开课研讨记录
学生设计实验:将铜线圈加热后再罩在蜡烛火焰上,发现不能使蜡烛火焰熄灭。从而得出结论。
(2)火柴正放、反放燃烧情况的对比
(3)铁棒、铁丝、铁粉的燃烧对比
(4)烧不坏的手绢
在课堂设计上,以“烧不坏的手绢”引入新课,在酒精溶液中加入些NaCl,使燃烧火焰更为明亮,最大限度的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课堂最后仍然以这一内容结课,前后呼应。把五块手绢浸在不同配比的酒精溶液中同时进行对比实验,用所学知识解释“手绢烧不坏”的原因。根据不同的现象学生可以很轻松的分析出手绢没有烧坏的原因。
3、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中可以燃烧,铁粉在空气中就能燃烧,说明燃烧的现象与什么有关?
4、镁带燃烧后伸入CO2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5、用棉花分别沾水、2:1酒精溶液、酒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
6、比较不同的打火机的燃烧情况。
7、在不同浓度氧气中木条的燃烧情况。
总结:影响燃烧的因素:
(二)研讨发言记录
由此得出结论:1、可燃物与氧气接触;2、可燃物达到着火点
[活动与探究二]: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点燃的方式?点燃火柴有哪些方法?不同的点燃方式有相同的目的吗?还有哪些点燃可燃物的方式有哪些?
点燃火柴的方法:摩擦、明火点燃、加热(放铜片上);由此得出结论:升高温度,,加热,电火花,放大镜聚焦,做功,利用化学反应放热等;
设计目的:从实验中归纳出影响燃烧的因素——温度、氧气浓度、可燃物中水份含量、表面积的大小、组织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可燃物的性质、助燃剂的种类、压强等都有关系。这些因素有从实验中归纳总结出的、有学生在课外获取的知识。不一定要求学生全能说出来。
黄得江老师: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层次感强,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情景中去,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教态自然、亲切,始终面带微笑,在做中学,体现了新课程要求,总之,这一节课寓教于乐,学生学到了很多,思维也得到了开发。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2015年7月上旬刊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教改·教研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对教材的准备越来越精细,对阅读和写作的指导越来越规范,教师们在努力探求读写的规律,这都是教师们敬业的表现。

但当我们迫不及待地传授规律,看学生被动的接受,简单的模仿,接着被强制性的训练时,我们是否想到,没有学生个体思维的参与而得的规律和方法,是否还能引起学生的学的兴趣?语文是一门富有生命力的课程,语文的学习对人影响深远。

它对人外在的作用是可作交际的工具,对人内在的作用则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丰富美好的情感及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能力,而学生所认为的语文乐趣也在这两个方面。

假若语文学习就是接受教师体验的知识,记住教师的观点和结论,然后用这些去应付各种训练,没有学习主体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乐趣怎么得来呢?很显然,传授式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体验到语文乐趣的。

“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也就是说,乐趣从收获中来,而收获从劳动中来,这里的劳动指的是脑力劳动,而“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以此联系的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

”教师的任务不是精心设计如何将自己获得的体验告知学生,而是通过强调探究过程并引导学生加以反应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教师的任务不是判断学生探究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要鼓励学生养成探究习惯,并在此习惯中获得思维的严谨和深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多渠道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

多渠道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

多渠道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汪兴源王慧瑾上海市南洋中学(200032)摘要叙述了基础型课程中课堂演示实验,课堂学生实验,课后实验操作,家庭实验操作的一些实例;介绍了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紧密结合开展化学教学的一些方法。

提出了多渠道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探索的思路。

关键词演示实验媒体视频课后练习家庭实验拓展研究多米诺化学实验仿真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中都有其重要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

从二期课改新教材中有关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中可见,包括《实验与观察》、《实验与实践活动》等8个项目的化学实验总共有120个,如表1:表1 二期课改教材中有关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走进实验室实验与观察动手做一做实验与设计兴趣实践活动家庭小实验实验与实践活动探究活动合计143352453225120《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基础型课程化学实验活动的主题叙述为:“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手段,通过化学实验活动,使学生了解和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学习必要的实验技能以及分析、综合、归纳和比较等科学思维方法,在增强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

”可见“最重要的探究手段”之含义。

而拓展型课程“提倡应用化学知识,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并提出问题,设计化学探究实践途径和步骤;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记录和数据处理;提倡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解和体验。

”则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

在研究型课程中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创造性学力,在自主参与研究的实践活动中,发展探究化学问题的意识,体验科学的发展和知识形成的过程,感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

如何在三类课程中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要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感到有“多渠道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的必要。

1.课内与课外的互补课堂教学中的化学实验教学,立足于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特殊而有效的途径,可以达到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探究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实验

探究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实验

探究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实验作者:田开贞来源:《化学教与学》2010年第09期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9-0054-02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9.0221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是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

同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在编写内容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对学生主动意识和主动能力的开发,设计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材编写思路。

通过实验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世界和现实世界沟通起来,缩短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距离,有效地综合运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探究。

一、教材内容的编写方式更加人文化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在编写内容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化学物质,插编一些精美的实物图片,情景交融,注重了对学生主动意识和主动能力的开发,设计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材编写思路,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充分要挖掘教材的设计特点,灵活的加以运用,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化学之美,感受知识之美、生活之美。

二、教材选取大量生活素材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是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

因此,教材在编写时大量选取了生活中的物质,从人们最熟悉的物质入手,架起了化学与生活的桥梁,打通了固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之路,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化学知识的角色。

如第二章从身边的物质谈起,空气的成分、性质活泼的氧气、奇妙的二氧化碳、自然界中的水;第四章的煤和石油;第五章的铁、铝、铜、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

第六章溶液中的食盐水、蔗糖水、石灰水;第七章酸碱盐中的食醋、胃液中的盐酸、小苏打和化学肥料;第八章的生活食品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第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第九: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
简介
鲁菜
鲁菜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善于以葱香调味,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注重实惠,花色多样,善用葱姜。
川菜
川菜由重庆、成都及川北川南的地方风味名特菜肴组成,烹制方法有煎炒、爆、熘等近40种3000余种。它以麻辣、鱼香、家常、怪味、酸辣、椒麻、醋椒为主要特点。
苏菜
江苏菜用料以水鲜为主,刀工精细,注重火候,擅长烛、烟、熄、糯,追求本味,清鲜本和,咸甜醇正。制作精细,因材施艺、四季有别,浓而不腻,味感清鲜,讲究造型。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教学主题
中国菜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让同学们通过这一课时了解中国菜系




(一)上网查找资料
(二)归纳总结:
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饮食的菜肴流派。
中国饮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粤菜
粤菜主要由广州、潮州、东江三种风味组成,选料广泛广博奇异,善用生猛海鲜,刀工干练,清淡爽口。讲究鲜、嫩、爽、滑、浓为主要特点。
闽菜
闽菜经历了中原汉族文化和当地古越族文化的混合、交流而逐渐形成,清爽、鲜嫩、淡雅、偏于酸甜。以福州和厦门菜为主要代表。制作细巧、色调美观、调味清鲜
浙菜
杭州菜制作精细,变化多样;宁波菜鲜咸合一,注重保持原味;绍兴菜入口香酥绵糯,汤鲜味浓。讲究刀工、制作精细、变化较多、富有乡土气息。
筷子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湘菜
湖南菜简称湘菜,以品种丰富,味感鲜明而富地方特色,名师辈出,自成一系而闻名于世。以熏、蒸、干炒为主,口味重于酸、辣,辣味菜和烟熏腊肉是湘菜的独特风味。
徽菜
皖南菜向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擅长炖、烧,讲究火功。芡大油重,朴素实惠。善于保持原汁原味。
探究性课程活动记录
教学主题
餐桌礼仪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上海市王港中学
探究性课程记载本
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中国饮食文化
教师许晶
王港中学课程教学中心编制
探究
课题
中国饮食文化




之所以我们选择这个探究课题,是因为我们想要探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些问题。我们要探讨的话题如下:
(一)中国菜系
(二)餐桌礼仪
(三)用餐器具
(四)节日与饮食
探究性课程活动记录
通过这个课时了解中国从古至今餐桌礼仪,传承中国饮食文化礼仪。




(一)上网查找资料
(二)归纳总结: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不过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为口沿直径的二分之一,多为圆形,极少方形。不断变化的只是质料,工艺水平和装饰手段。一般用途是盛装食物。
探究性课程活动记录
教学主题
用餐器具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用餐器具




(一)上网查资料
(二)归纳总结
器具
简介
勺子
勺子的使用,从现在发现的证据来讲,已经可以追溯到七千年以前,在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里头有很典型的骨勺子,用骨头做的。在山东的沿海地区一些大汶口龙山文化居民里头,他们是用棒做的勺子,用棒,有一个勺子的形状,然后加一个柄就可以了。但大量地都是用骨头做的餐勺,有很多勺子在史前的时候,他们在勺把上都钻了一个孔。然后,勺子他是随身带的,可能就挂在腰里边,到吃饭的时候就拿出来用就行了。勺子,应该是说历史最为悠久的用餐工具了。所以很难说具体是哪一个人发明了勺子,而只能说东西方都在原始社会就最早使用了勺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