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1)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与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

2.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与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社会有机体是指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个社会层次,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有机联系而又相互制约构成的社会整体。
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社会有机体思想不仅体现了社会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思想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侧重从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产业;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及指导意义: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进;二、结构性原则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对我国社会社会有机体思想不仅体现了社会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突出了社会系统自我运动、不断发展变化的性质,从而更为生动具体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
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思想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生动体现,与机械论的形而上学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列宁就此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搭配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
”意识形态与社会形态是互相联系的。
新的社会形态必然有新的意识形态相对应,新的意识形态必然有新的社会形态相对应。
人类经常犯的错误是在于用旧的意识形态来思考新的社会形态。
所以人类总是不理解新的社会形态,认为那是不可能的。
比如一说到博爱的社会不使用货币的时候,马上就会有许多人认为那会导致人类失去工作的动力。
但是事实是博爱的社会的社会形态不是目前的社会的社会形态,因此博爱的社会的人的意识形态也不是目前的社会的人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2)

参照马克思留世的相关文献,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其着重阐述并不断完善的经典划分类型,主要有三种社会形态类型的划分理论:一是以所有制关系为视角的五中经济社会形态划分理论,二是以人的发展状态为视角的三大形态划分理论,三是以生产力为视角的四种社会形态划分。
(1)经济社会形态划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以分工和分配为依据把社会划分为“部落所有制”形态、“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形态、中世纪“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形态、现代“纯粹私有制”形态,“无产阶级的占有制”形态,这是所有制形态演进的顺序。
在《雇佣与资本》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依次更替的思想。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将经济社会形态划分理论表述为: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晚年的马克思通过对原始氏族社会的深入研究,丰富发展了《政治经济学批判》,阐明了私有制产生的原因、过程,说明了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揭开了原始社会之谜,用原始社会取代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并将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形态。
至此,原始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中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理论最终形成。
这五种形态理论划分的依据是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关系。
同时,马克思认为这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程和自然的历史的相似的,他把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说明人类社会形态与自然界一样,其发展过程都具有客观规律,都是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运动过程。
(2)人的发展形态划分马克思以人的发展状况为视角,从宏观层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进行划分。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以人的解放为主线,大致把人类历史区分为:前政治解放阶段、政治解放阶段、人的解放阶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为:人的本质未异化的社会、人的本质异化的社会、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社会。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作者:王欢来源:《卷宗》2016年第05期摘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的发展为基点,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三个发展阶段,从社会形态发展的“五阶段论”到“三阶段论”,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全面掌握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改革1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学术界中有人认为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一时偶然提出来的,是一个孤立偶然的事件,“五大社会形态学说”才是能真正代表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正确的理论。
实则不然,马克思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视角也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和“五大社会形态学说”是马克思从不同维度上对人类历史阶段的解读,不应将两者对立来,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完整的社会形态理论。
正如洪光东所言,“就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而言,前者体现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主体视角和价值尺度,后者则反映了其社会形态的客体视角与历史尺度,它们都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托,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补充,并行不悖,共同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区别于自然史的丰富多样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开始思考人类历史问题,以人本主义为落脚点分析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尚未发生异化劳动的阶段;(2)异化劳动占统治地位的阶段;(3)异化被扬弃的阶段,这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萌芽和雏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阐述,也有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论述,此时马克思已彻底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不再从人本角度来考察人类历史。
他提出:“必须始终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提出应该从生产关系、生产力、分工、所有制等方面为依据,“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不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自然形成的社会’;第二阶段以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文明创造的社会’;只有在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消灭了旧式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之后,人类社会才能作为‘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并‘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使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六个社会历史形态

六个社会历史形态[作者:刘永佶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05-1-19 文章录入:admin ]1、哲学教科书中所谈唯物史观规定的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主要根据欧洲的情况,实际上,更多地是根据俄国。
2、实际上,马克思用“亚细亚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来规定社会形态的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或者“资产阶级的”,这些都是比较准确的,是概念性规定,而“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都不是准确的概念。
3、20世纪学术界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1)原始公社社会论,在中国以郭沫若为代表;(2)过渡形态论,主要由苏联学者哈雷德提出,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的形态;(3)阶级社会开端论,由学者相川春喜在《历史科学的方法论》(1935年)中提出;(4)东方国家奴隶制度论,由吕振羽于1940年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与所谓中国社会“停滞性”问题》一文中提出;(5)东方封建制论,由苏联学者歌德斯提出,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是东方社会的封建制度;(6)东方或亚洲独特社会形态论,其代表人物是普列汉诺夫和苏联学者马加尔。
他们认为,氏族组织崩溃后,东方或亚洲没有过渡到奴隶制,而是进入一个独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或东方社会。
正是后一种观点在中国影响较大,或者说在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影响较大,直到现在,依然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据此立论,将中国在20世纪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称为“亚细亚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的启示,是明确了中国历史的特殊性,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其根据就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关系,在于劳动者的权利和地位,在于统治劳动者的阶级,在于阶级统治的矛盾和关系,而不在马克思的论述。
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提法,是用来指称人类第一个社会经济形态,其特点就是“公社所有制”,他之所以用“亚细亚”这个洲名来称谓“公社所有制”,就是要说这种所有制不仅在欧洲有过,而且在现今的“亚细亚洲”的一部分地区还有残存。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差异与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差异与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社会形态划分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在各种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都对此有所论述。
但在我国理论界,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仅就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谈些自己的看法,与理论界的同仁共同商讨研究。
一、两种划分社会形态方法各自的内涵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五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的方法。
社会形态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着作中,多数情况下是指生产关系总和或生产关系体系、社会经济结构;但有时也包括生产力,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即社会生产方式;有时还包括上层建筑,指一定的经济基础及与此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统一;而在讲社会形态的发展时,又把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看作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实际上是把社会形态看作全部要素的总和。
这样,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着作中,社会形态概念共有四种含义。
应该如何对待这种情况呢?有两种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实用主义的态度,即对经典作家的论述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为我所用,认为只有自己采用的某一种看法符合经典作家的本意,排斥经典作家的其他看法。
另一种是科学的态度,认为在科学史上,任何概念都是发展变化的,都有一个由内涵不够确切到更加确切、外延不够确定到更加确定的过程,即有一个由多义到一义的过程。
社会形态这个概念也不例外。
我们不应该囿于经典作家的论述踏步不前,更不应该责备他们没有把这个概念规定得尽善尽美,而应该把这个概念推向前进。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把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角度使用的社会形态概念定义为:社会形态是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全部社会要素组成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按照自身特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活的社会有机体。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四章 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过程

第四章 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过程
批判“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两种错误。 前者否认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夸大人的主观 能动性,导致历史观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后 者则是夸大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否认了人主 观能动性,导致历史观上的客观唯心主义。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就是指社会领域中存在着 普遍的因果性、必然性,在这种关系的制约下,社 会运动呈现出规律性的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就是指社会主体在历史发 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对 社会发展施加影响和约束,从而加速或延缓社会发 展的具体进程,使社会发展具体道路具有特殊性。
2,社会形态的划分 第一,五种社会形态 根据生产关系不同性质,人类历史相应划分: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四种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 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 结构为标准划分: 石器时代 -渔猎社会 铜器和铁器时代 -农业社会 蒸汽和电气时代 -工业社会 电子和信息时代 -信息社会
第三,三种社会形态 根据社会主体发展情况: 人的依赖性-自然经济社会 物的依赖性-市场经济社会 个人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节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一、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 社会发展自然历史过程指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 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 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继续了其关于社 会历史进程可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的见解,并 把《手稿》概括的“人的依赖关系”、“物的 依赖关系”、“个人全面发展”正式概括为 “直接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 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即物化的社会关系与 “自由人联合体”三大社会发展阶段,进一步 丰富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定位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正式提出, 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 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将整个人类历史划分为 “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和“ 个人全面发展”三大阶段。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
唯物史观形成时期,此时,马克思已对人本主义异化 史观进行了彻底的清算,他不再将人类历史理解为人 的本质的异化与复归的过程。只有到了第三大社会形 态,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旧的分工和私有制将被消灭, 此时的社会才能作为“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即 “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把 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从而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真正地实现 个人的个性和自由。《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这段论述 显示,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已经形成。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更加深 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他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经典 论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 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 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 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社会形态,在这种 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 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 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 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这标志着三 大社会形态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一、社会形态的含义及提出1、含义:社会形态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
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出自百度百科)一般来说,只有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总体结构才能称为社会形态。
(出自文献)马克思的原意是将人类整个社会历史形态在第一阶序中划分为“经济的社会形态”和“非经济的社会形态”这两大阶段,其区别在于是否以物质生产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从其中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再作出第二阶序四种社会形态的划分。
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通过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这段话的再次阅读,可以看出,把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丰富和深刻的思想简单认定为五形态理论,有可能是一重大误解。
马克思这里所划分的社会形态存在着两个阶序上的含义,一个是第一阶序的“两形态论”,即“经济的社会形态”与“非经济的社会形态”;另一是第一阶序中经济的社会形态以下的第二阶序的含义,即“四形态论”。
我们认为,三种社会形态和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同时发端于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形成时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别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得到完整准确的表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多重维度的社会形态划分
关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的划分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主要观点有二形态说、三形态说、四形态说、五形态说、六形态说,这些观点都能从马克思的许多文本中找到依据,先简单的回顾一下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这几种划分。
(1)二形态说:
1、以阶级为角度把社会分为有阶级对抗的社会形态和无阶级对抗的社会形态。
2、以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开化的状态的不同为视角,把社会划分为“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必然王国性自由王国不断转化。
(2)三形态说:
1、以生产力为视角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自动化社会这
三种不同的经济时代。
2、以交换形式为视角把人类社会划分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社会化的商品社会(市场经济是其最高形态)和社会化的产品经济社会。
3、以所有制形式为视角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以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原生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次生社会和以高级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
4、根据阶级状况进一步把人类社会划分为无阶级的原始社会、阶级社会和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5、以人的解放程度为视角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以人的依赖的为基础的最初社会、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6、以市民、家庭与国家政治和私有财产与国家制度、法的关系为基础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古代时期、中世纪的专制时期、人获得政治解放的现时代和真正民主制度时期。
(三)四形态说: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将经济社会形态划分理论表述为: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
(五)五形态说:
依据社会经济形态,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斯大林在这一基础上把社会形态表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后来把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以上的划分说明了马克思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的多维性。
这些形态划分的类型之间不是绝对排斥的,而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