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类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保险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保险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保险文献综述范文模板Titl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Insurance Literature Abstract:This literature review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insurance. It includes an analysis of academic papers, articles, and books published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topics covered in this review range from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insurance to the latest trend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industry. The findings of this review can serve a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practitioners, and policymakers seeking to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insurance.1. Introduction-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the importance and relevance of insurance in modern society- Purpose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Scope and methodology2.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Insurance- Evolution of insuranc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Analysis of key historical events and individuals that shaped the insurance industry3. Overview of Insurance Principles and Concepts- Definition and explanation of basic insurance principles- Examination of core concepts such as risk, indemnity, insurable interest, and utmost good faith4. Types of Insurance- Classification of insurance based on various criteria (e.g., purpose, industry)- Detailed discussion of life insurance, property insurance, health insurance, and liability insurance5. Insurance Market and Regulation-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insurance markets-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nd regulatory bodies in overseeing the insurance industry6. Emerging Trends in Insurance- Exploration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insurance technology (insurtech)- Discussion of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lockchain, and big data on insurance operations7.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insurance industry (e.g., climate change, changing consumer behavior)- Discussion of potential strategi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the industry8. Conclusion- Summary of the key findings from the literature review- Closing remarks highligh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ongoing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insuranceReferences- Comprehensive list of academic papers, articles, and booksreferenced in the literature reviewNote: The above template provides a structure for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n insurance. The content and sections can be modified to suit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research project.。

我国工伤保险的文献综述

我国工伤保险的文献综述

我国工伤保险的文献综述作者:杨旭平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通过相关的文献的梳理,分别从概念、问题、预防等方面对工伤保险的相关文献进行简单阐述,并对其进行评述。

关键词:工伤保险文献综述工伤保险是保障劳动权利的相关险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伤保险显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同过对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以及工伤的预防进行梳理,对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伤的概念工伤是职业伤害的简称,是国际通行术语,分为伤、残、亡及职业病四种情形,从《工伤赔偿农业公约》中首次引出工伤一词,到《中国职业安全百科全书》把职业病列为工伤的分属,再到出台的《工伤保险条例》明确定义,对工伤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不断地扩充,包括职业病在内的,或因工作时所造成的人身伤害、中毒事故,以及在脱离岗位时,不良的设施劳动条件所造成的事故。

二、工伤保险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工伤保险相关制度法律日趋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保险制度参保以及涉及领域小,参保主体也不应局限于《劳动法》中的劳动者,(翟玉娟,2009);另保险基金剩余量较大,重特大事故发生比上升。

法律法规的缺乏,费率制定不合理以及缺乏科学性,以及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当中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监管等相关主体部门职能交叉(魏瑞清,2011),同时,工伤认定程序不完善、不规范,工伤民事赔偿的适用性较差(刘乔云,2011);在工伤预防委托代理中关系不明确,委托方和代理方的目标不一致,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娄根启,2010)。

三、工伤预防工伤的预防是安全生产的保障,对于企业或是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控制工伤的风险,降低工伤的风险显得必要。

特别是在矿山、化工、建筑等重体力劳动以及高危行业,以工伤保险的浮动费率来衡量企业安全生产更是降低风险的重要举措(郭金泽,2010)。

以此来达到减少工伤事故,保证生命安全,预防工伤的事故的发生的目的,并通过工伤补偿、救治、康复、预防四个层次逐渐分散风险,逐步加强抗风险的能力(周华中,2004),尤其是工伤预防以及工伤保险两者共同进行预防和保障,以工伤预防为主工伤补偿为辅理念,发挥和达到保险制度本身的真正作用和基本要求(孙树菡、余飞跃,2007)。

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养老保险文献综述摘要: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农村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保险基金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对养老保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先后经历了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个过程。

经过近30 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伴随市场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目前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1、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我国总人口的70%多是农村人口,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人,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矛盾。

而农村和城镇又采取不同的养老制度,这又使矛盾更加复杂化。

现阶段,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城镇和乡村不同的制度模式和管理方式,在城镇,按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分别实施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主要是家庭养老。

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 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

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

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

所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形成企业年金缺位。

2008 年末全国仅有3.3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缴费职工人数仅为0.1 亿人,占参保人数的5%。

《养老保险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养老保险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养老保险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因素学者们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家庭人口特征、家庭财富特征、背景风险三个方面。

在家庭人口特征方面,Guiso等学者通过对欧洲国家投资者的投资结构进行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家庭无风险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呈现“U”型,而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呈现倒“U”型。

1国内学者邹红2、吴卫星3等也发现了年龄与家庭股票参与之间的倒“U”型关系。

Lin 等学者提出教育和金融知识也会影响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

4尹志超等学者也发现掌握金融知识能够提高家庭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可能性及其配置比例,而且风险偏好的家庭对风险金融资产的投资比例更大。

5在家庭财富特征方面,史代敏等从微观角度出发,运用Tobit模型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居民家庭财富总量越多,持有的金融资产越多样,而且金融资产中风险金融资产的比例越大。

6吴洪等通过对中国家庭调查2013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家庭年收入对家庭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可能性及配置比例均有正向影响。

7有学者发现,家庭财富水平较低时或者拥有首套住房时,自有住房对家庭对风险金融资产的投资存在“挤出效应”,但随着房产数量增加或者家庭财富水平较高时,房产会促进家庭风险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

891Luigi Guiso,Michael Haliassos,Tullio Jappelli. Household stockholding in Europe: where do we stand and where do we go?[J]. Economic Policy,2003,18(36).2邹红,喻开志.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0(09):13-17.3吴卫星,吕学梁.中国城镇家庭资产配置及国际比较——基于微观数据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3(10):45-57.4Lin C , Hsiao Y J , Yeh C Y . Financial literacy, financial advisors, and information sources on demand for life insurance[J].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2017, 43:218-237.5尹志超,宋全云,吴雨.金融知识、投资经验与家庭资产选择[J].经济研究,2014,49(04):62-75.6史代敏,宋艳.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5(10):43-49.7吴洪,徐斌,李洁.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金融资产投资——基于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7(04):39-51.8吴卫星,易尽然,郑建明.中国居民家庭投资结构:基于生命周期、财富和住房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0,45(S1):72-82.学者们也较为关注背景风险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背景风险是指无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或分散化投资进行化解的风险,其中在家庭金融领域影响较大的有劳动收入风险以及健康风险。

文献综述养老保险

文献综述养老保险

08 级学院:金融学院专业:保险班级: 081 学生姓名:学号:完成日期: 2011-9-24年月关于养老保险发展的文献综述摘要:农村社会保障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约70% 的人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发展初具规模,也积累了大量资料和文献。

本文通过对已有资料的阅读,分析,整理综合,阐述了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

关键词:文献综述,养老保险,农村,问题,对策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和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部分农村居民生活日渐富裕,农民开始参加各种形式的养老保险截2009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8691 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681亿元,27个省自治区的320个县(市、区、旗)和四个直辖市部分区县被列入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初具规模。

研究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既是保障农民基本权利的客观需要,也关系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因而在农村现实社会经济条件基础上,探索设计适合我国农村实际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解除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缓和计划生育政策与农民生育观念的冲突,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现状于珊珊(2008)认为中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己有10多年的历史。

这段历史可以大体划分为 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一1992年,为试点阶段。

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沙洲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

会议根据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

第二阶段1992一1998年,为推广阶段。

保险与道德风险文献综述

保险与道德风险文献综述

保险与道德风险文献综述摘要: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保险市场道德风险实证研究的文献,分别从理论基础、实证方法、实证结果三个方面进行评述,总结了相关研究对我国保险业的启示,同时对保险市场道德风险实证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看法和建议。

关键字:保险市场、道德风险、实证研究、理论研究一、道德风险与保险道德风险是伴随着保险业发展的一个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

道德风险亦称道德危机。

通常由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起的。

在早期的保险业研究中,道德风险用以表示保险的获取与保险内容发生概率的正相关关系。

虽然道德风险从字面上总让人与不道德行为相联系,但经济学家却一直在消除人们的偏见,即,道德风险描述的是一种市场行为而非不道德的事件。

如果用数学的方式描述道德风险,则有:若E(L)表示一个被保险事件的期望损失,且E(L)=ρL,其中ρ代表损失发生的概率而L代表损失,则道德风险的发生与ρ和L密切相关。

这就意味着,道德风险可以分为事前道德风险与事后道德风险。

两种道德风险代表着被保险人行为的改变。

二、相关研究综述关于保险与道德风险的研究,就国外近年来的研究情况来说,有大量文献进行了实证研究,保险的范围包括医疗卫生保险、失业工伤保险、存款保险和汽车交通保险等。

有部分研究从理论的角度,通过对理论模型的完善,推进有关研究的进程。

(一)理论研究在分享经济这种市场行为中,道德风险往往潜藏在租出方与借入方之间,由于借入方往往会隐瞒自己的相关信息以取得租出方的信任,这种道德风险成为了分享经济发展的阻碍。

Weber(2015)通过一个扩展的动态博弈的模型,通过增加一个中介机制,为解决共享经济中存在的道德风险提供了解决路径。

同样是通过动态博弈模型,Dam et al.(2015)从理论上给出推断,认为当存款保险费率低到一定程度时,道德风险问题就会出现,银行就会在业务上承担更多的风险从而给银行业整体运行带来巨大的风险。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文献综述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文献综述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文献综述摘要: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加深、失能失智老人增多现象的战略举措,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篇文章对国内外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和发展给予帮助。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文献综述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不仅关乎到我国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也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使得我国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照顾,一方面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护理养老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一、国内文献综述目前,我国对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未做出法律性、政策性的规定,我国学者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模式选择和现状分析两个方面。

在制度模式选择方面,曹信邦(2014)认为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风险具有社会风险性和财务风险性,这种属性决定了保险是化解风险的有利手段,而私人保险市场失灵等缺陷难以化解失能老人的护理风险,所以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是化解失能老人护理风险的制度选择。

王乐芝、曾水英(2015)关于商业保险模式和社会保险模式的争论焦点,进行了国内学者的学术观点的总结,支持商业保险模式的学者普遍认为商业保险的存在是必要的,因为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参保方式,且商业保险能够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控制医疗成本;支持社会保险的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收入无法满足商业保险的需要,应该建立惠普的社会保障制度。

孙东雅(2017)认为应该以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主体,将其从医疗保险中独立出来,从而实现各自的目标。

黄枫,吴纯杰(2018)收集了最新的跟踪调查数据,利用极大似然法和Robinson幂函数求解方法,分别模拟了失能补贴、社会长期护理保险以及政府补贴下的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等三种模式,测算出我国政府的财政负担值和个人缴费率等参数,通过研究表明政府补贴下的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更有利于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性主导作用,平衡家庭和社会养老责任。

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文献综述摘要:现阶段解决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办法主要是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但目前各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存在较多问题,迫切需要为失地农民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

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综述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大量被征用,产生了一个独特的社会弱势群体--失地农民。

他们缺乏稳定平衡的社会保障的支撑,游离于农民与市民之间,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的”三无农民”,农民土地被征用之后,能否为他们提供有说服力的养老保障,不仅事关失地农民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二、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表明,1991~2007年我国实际征占农业耕地数为6074万~6420万㎡,按人均占有土地533㎡计算,失地农民数达到7093万~7525万人。

袁斌等(2008)指出,失去土地的农民,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无就业门路,在原有土地具有的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丧失后,失地农民面临再就业困难、子女就学困难、养老及医疗无保障等方面问题,其中”老无所养”的后顾之忧尤为突出,而地方政府很难解决数量如此庞大的失地农民就业及生活保障问题。

由此可见,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

邬克彬(2009)指出,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是老龄化社会的必然要求。

据有关部门科学预测,到2030年前后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和高龄人口社会。

根据国外社会保险的经验,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在老龄化高峰期到来前二三十年建立,否则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农村不仅是中国老年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老龄化程度和老年人口抚养比最高的地区,而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

三、现阶段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目前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并不完美,存在政府缺位、养老金缺乏管理与监督等诸多问题,影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功能的发挥。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责任缺失周延等(2006)指出,政府在社会保障中扮演着分配、调节、保障和执行职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医疗保险欺诈研究现状分析来源:网络转摘作者:林源点击:1730次时间:2011-8-16 12:28:12一、引言美国司法部于2010年7月16日宣布破获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联邦医疗保险诈骗案, 对94名嫌犯提出起诉, 其中包括医生、护士、诊所业主和管理人员等, 涉及金额高达2.51亿美元。

这是美国医疗改革方案通过后联邦当局第一次彻查全国范围内的医疗欺诈行为。

美国联邦政府多次表示, 打击医疗保险诈骗案, 是医疗保险改革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

美国全国卫生保健反欺诈协会(NHCAA)估计每年欺诈造成的医疗费用损失至少3%或不少于600亿美元, 而美国政府和其他执法机构估计该损失高达10% 或1700亿美元(NH CAA,2005)[2]。

在我国, 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社会医疗保险欺诈统计数据, 不过自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 诈骗医保基金的案件不断发生。

据统计, 天津市医保结算中心仅2004年度累计拒付医疗机构不合理住院医疗费4666.1万元, 平均拒付率为4.01%, 涉及欺诈金额共计211.79万元[3]。

而新农合诈骗的现象更为严重, 出现了一些非常重大的诈骗案件, 如重庆秀山县一团伙一年半内欺诈450万元, 陕西省洋县妇幼保健院通过资料造假骗取38万元, 云南宣威市新农合管理办职工内外勾结骗取60余万元等。

事实上, 医疗保健欺诈和滥用在许多国家每年都有数亿计美元的损失((USGAO,1992)[4];(sseyet a,l 1997)[5]), 对医保基金安全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妨碍了各国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

因此, 医疗保险欺诈已经成为各国非常重视的社会问题, 学者们也对医疗保险欺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尝试对国内外医疗保险欺诈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 希望引起我国各界对医保欺诈问题研究的重视。

二、国外医疗保险欺诈的研究现状社会心理学界在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关注欺诈问题。

目前,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欺诈的理论主要有人际间欺诈理论、欺诈识别理论、欺诈三角形理论、白领犯罪理论及欺诈防范理论等。

这些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医疗保险的欺诈问题。

不过, 针对医疗保险欺诈问题的专门研究, 主要集中在欺诈风险分析、欺诈风险识别、欺诈风险度量和反欺诈措施等方面, 而重点在欺诈识别与反欺诈的研究方面。

1.医疗保险欺诈的概念及经济学分析关于医疗保险欺诈, 美国全国卫生保健反欺诈协会( NHCAA )的定义是:“个人或组织故意的欺骗或虚假的表述以使其本人或组织获得不法利益”。

医疗滥用是指“医疗机构或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与财政、商业及医疗实践不相一致, 或者未能满足卫生保健行业内公认的标准, 因而产生了不必要的费用[6] ”。

欧洲医疗保健欺诈和腐败会议( 2005)中指出, 医疗保险欺诈是使用或提供虚假的、不正确的或不完整的陈述或文件,或者隐瞒了法律规定必须披露的信息, 以挪用或盗用他人的资金或财产, 或指定用途以外的其他滥用的不法行为[7]。

针对医疗保险欺诈, 一些学者还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 探讨其形成的微观机制。

Arrow(1963)[8]指出: 由于健康和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高度专业化的医疗服务, 导致消费者和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

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医疗服务的供给方缺少内在的成本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产生了诱导性需求, 使得医疗费用上涨的趋势必然得不到有效控制。

Martin Feldstein(1970)[9]、EvansR.G(1974)[10]认为由于医疗服务供方(医院)具有信息优势, 导致了供方道德风险- 诱导需求, 此时医院具有提供过量医疗服务的倾向, 还会创造额外的需求(Fuchs,1978)[11]。

2.医疗保险欺诈风险分析医疗保险欺诈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修改或伪造医疗账单或其他相关资料; 过度的或不必要的治疗; 为没有提供的医疗服务支付费用; 伪造或夸大医疗事故等[12]。

医疗保险的欺诈主体: 医疗保险索赔过程中医疗服务提供商、投保人和保险人都可能涉及欺诈[13]。

进一步研究(Pf laum & Rivers,1991[14];Health care fraud,2002[15])表明: 医疗服务提供商的欺诈和滥用占据的比例更大。

医疗保险欺诈的原因。

导致保险欺诈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很多: 道德观念的变化、贫困人口的增加、对中介入行为的限制(如医生)、保险人的态度等(Dionne,Gibbens and St Miche,l 1993)[16]。

3.关于医疗保险欺诈识别的研究欺诈识别是国外医疗保险欺诈研究的重点。

医疗保险欺诈的识别问题事实上就是索赔分类问题, 即区分是欺诈索赔还是合法索赔。

通常包括步骤[17]:(1)数据的搜集。

数据信息包括索赔人信息、索赔信息、治疗情况等。

(2)选择欺诈指示因子(fraud indicators,也称red flags)。

欺诈指示因子是指能够刻画欺诈特征的一些可测信息点, 在识别模型中充当解释变量。

不同的险种有不同的欺诈指示因子, 欺诈特征较多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专家意见降维, 以有效地确定欺诈指示因子。

(3)利用统计方法建立欺诈识别模型。

具体方法如模糊集聚类、logistic回归模型(Viaene,S.,Derrig,Richard A.eta,l 2002) [18],PRID IT主成分分析[19]、多元神经网络方法等。

最后根据统计模型计算的结果即欺诈索赔的概率, 决定直接赔付或是进一步调查。

Marisa S.etal(1996)[20] 提出了用数据挖掘方法来识别医疗保险行业的欺诈行为, 并被美国医疗保健财务管理当局(Health Care Financing Adm in istration)用于检测医疗索赔(L. Soko leta,l 2001) [21]; (L.Sokol eta,l 2001)[22])。

Soko letal (2001) [23]构建了基于数据挖掘的欺诈识别模型, 该模型能识别每一项医疗服务(比如放射流程、预防医疗服务等)的一系列特征, 因而用于识别特定的医疗服务中的疑似欺诈索赔。

Wan Shiou Yanga,San YihHw ang( 2006) [24] 研究了医疗服务提供商的欺诈和滥用问题, 利用临床路径的概念构建了基于数据挖掘的欺诈识别模型, 并用台湾国民健康保险的数据对欺诈和滥用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该模型比手工识别模型更有效率和判别能力更强。

Fen May Lioueta.l(2008) [25] 应用逻辑回归、神经网络和分类树(classification trees)等三种数据挖掘方法检测了台湾健康保险系统(Taiw an ∀s NationalHealth Insurance system)医疗服务提供商的欺诈行为, 结果表明逻辑回归方法优于神经网络法和分类树法。

在数据挖掘方法中, 神经网络因其独特优点被用于构建欺诈识别模型。

为澳大利亚政府管理医疗保障计划的医疗保险委员会广泛采用BP神经网络识别医疗欺诈(Hubick,1992)[26]; Hall C(1996)[27] 应用神经网络识别医疗服务提供商的欺诈风险; Heetal(1997)[28]等构建了一个三层BP神经网络结构(28-15-4)用于识别医疗保险欺诈。

Ortega(2006)[29] 等为智利一家医疗保险公司构建了神经网络欺诈识别系统, 用于识别医疗索赔、附属机构、医务人员、雇主的欺诈风险。

除了上述的方法以外, 目前电子欺诈识别技术(Electronic Fraud Detection, 简称EFD)也被用于识别医疗保险欺诈。

该技术是基于启发式和机器学习的行为规则, 用于检测大量的健康保险索赔中可能的欺诈行为(Major JA,Riedinger DR,2002)[30]。

Cox(1995)[31] 的研究中指出, 蓝十字和蓝盾组织(Blue Cross and B lue Shield organizations)使用模糊逻辑法识别医疗服务商的索赔。

此外, 还有遗传算法(He Hetal,2000)[32]、贝叶斯网络法(S.Viaene,A.Richard and D.G.Dedene, 2004)[33]、决策树法(Bonch,i 1999) [34])、关联规则(Association rules)[35]等。

Hongx ing Heeta.l(2000) [36] 应用遗传算法和K-近邻法来识别医疗欺诈问题。

该方法把医生数据库中的问题分为两类: 即诊疗(费用)恰当和不恰当。

而病人数据库中的问题根据其在求医治疗过程中处方药物费用是否超出其实际治疗需要而分为5类。

由于该法使分类进一步改进其精确性,被澳大利亚健康保险委员会(Health Insurance Commisson)用于识别医疗保险欺诈。

4.关于医疗保险欺诈风险度量分析的研究对于欺诈风险的度量研究较少。

V eraH ernandez(2003)[37] 提出了利用健康状态和治疗成本的方差来衡量道德风险。

5.关于医疗保险反欺诈研究针对医疗保险需方道德风险-过度需求,Pauly.M.V(1968)[38]认为最优的医疗保险政策应该是建立一种由病人和政府共同付费以及设立保险免赔或保险起付标准的新机制。

而针对供方道德风险-诱导需求,导致医疗费用过快上涨, 可采用定额补偿方式(又称预付制)对供方进行有效控制, 主要分为3种: 按人头付费(capitation)、总额预付(pps)和按病种付费(DRGs)[39]。

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 Pauly(2001)[40] 考虑公共医疗保险中信息失灵问题, 从供需双方来控制道德风险, 提出要防止过度消费、改革支付制度、有效控制成本、建立和完善评估体系等。

针对严重的道德风险- 欺诈问题, Stefan Furlan 等(2008)[41]提出在医疗保险中从“威慑、预防、识别、调查、制裁和赔偿、监控”等六方面构建欺诈管理系统。

William J.Rudm and等(2009)[42]在Ste fan Furlan等[43](2008)的欺诈管理系统基础上, 提出进一步解决医疗保健欺诈和滥用的办法: 教育培训、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加强联邦政府对欺诈和滥用处罚的执法力度以及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识别欺诈与滥用等。

三、国内医疗保险欺诈的研究现状1.医疗保险欺诈的概念及经济学的分析天津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课题组(2005)指出, 医疗保险欺诈是指违反医疗保险管理法规和政策,采用虚构保险事故以及其他方法, 向医保基金管理机构骗取医保基金或医保待遇的行为[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