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类文献综述

保险类文献综述
保险类文献综述

国内外医疗保险欺诈研究现状分析

来源:网络转摘作者:林源点击:1730次时间:2011-8-16 12:28:12

一、引言

美国司法部于2010年7月16日宣布破获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联邦医疗保险诈骗案, 对94名嫌犯提出起诉, 其中包括医生、护士、诊所业主和管理人员等, 涉及金额高达2.51亿美元。这是美国医疗改革方案通过后联邦当局第一次彻查全国范围内的医疗欺诈行为。美国联邦政府多次表示, 打击医疗保险诈骗案, 是医疗保险改革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美国全国卫生保健反欺诈协会(NHCAA)估计每年欺诈造成的医疗费用损失至少3%或不少于600亿美元, 而美国政府和其他执法机构估计该损失高达10% 或1700亿美元(NH CAA,2005)[2]。在我国, 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社会医疗保险欺诈统计数据, 不过自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 诈骗医保基金的案件不断发生。据统计, 天津市医保结算中心仅2004年度累计拒付医疗机构不合理住院医疗费4666.1万元, 平均拒付率为4.01%, 涉及欺诈金额共计211.79万元[3]。

而新农合诈骗的现象更为严重, 出现了一些非常重大的诈骗案件, 如重庆秀山县一团伙一年半内欺诈450万元, 陕西省洋县妇幼保健院通过资料造假骗取38万元, 云南宣威市新农合管理办职工内外勾结骗取60余万元等。事实上, 医疗保健欺诈和滥用在许多国家每年都有数亿计美元的损失((USGAO,1992)[4];(https://www.360docs.net/doc/5410820005.html,sseyet a,l 1997)[5]), 对医保基金安全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妨碍了各国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因此, 医疗保险欺诈已经成为各国非常重视的社会问题, 学者们也对医疗保险欺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尝试对国内外医疗保险欺诈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 希望引起我国各界对医保欺诈问题研究的重视。

二、国外医疗保险欺诈的研究现状

社会心理学界在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关注欺诈问题。目前,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欺诈的理论主要有人际间欺诈理论、欺诈识别理论、欺诈三角形理论、白领犯罪理论及欺诈防范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医疗保险的欺诈问题。不过, 针对医疗保险欺诈问题的专门研究, 主要集中在欺诈风险分析、欺诈风险识别、欺诈风险度量和反欺诈措施等方面, 而重点在欺诈识别与反欺诈的研究方面。

1.医疗保险欺诈的概念及经济学分析

关于医疗保险欺诈, 美国全国卫生保健反欺诈协会( NHCAA )的定义是:“个人或组织故意的欺骗或虚假的表述以使其本人或组织获得不法利益”。医疗滥用是指“医疗机构或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与财政、商业及医疗实践不相一致, 或者未能满足卫生保健行业内公认的标准, 因而产生了不必要的费用[6] ”。欧洲医疗保健欺诈和腐败会议( 2005)中指出, 医疗保险欺诈是使用或提供虚假的、不正确的或不完整的陈述或文件,或者隐瞒了法律规定必须披露的信息, 以挪用或盗用他人的资金或财产, 或指定用途以外的其他滥用的不法行为[7]。

针对医疗保险欺诈, 一些学者还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 探讨其形成的微观机制。Arrow(1963)[8]指出: 由于健康和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高度专业化的医疗服务, 导致消费者和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医疗服务的供给方缺少内在的成本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产生了诱导性需求, 使得医疗费用上涨的趋势必然得不到有效控制。Martin Feldstein(1970)[9]、EvansR.G(1974)[10]认为由于医疗服务供方(医院)具有信息优势, 导致了供方道德风险- 诱导需求, 此时医院具有提供过量医疗服务的倾向, 还会创造额外的需求(Fuchs,1978)[11]。

2.医疗保险欺诈风险分析

医疗保险欺诈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修改或伪造医疗账单或其他相关资料; 过度的或不必要的治疗; 为没有提供的医疗服务支付费用; 伪造或夸大医疗事故等[12]。

医疗保险的欺诈主体: 医疗保险索赔过程中医疗服务提供商、投保人和保险人都可能涉及

欺诈[13]。进一步研究(Pf laum & Rivers,1991[14];Health care fraud,2002[15])表明: 医疗服务提供商的欺诈和滥用占据的比例更大。

医疗保险欺诈的原因。导致保险欺诈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很多: 道德观念的变化、贫困人口的增加、对中介入行为的限制(如医生)、保险人的态度等(Dionne,Gibbens and St Miche,l 1993)[16]。

3.关于医疗保险欺诈识别的研究

欺诈识别是国外医疗保险欺诈研究的重点。医疗保险欺诈的识别问题事实上就是索赔分类问题, 即区分是欺诈索赔还是合法索赔。通常包括步骤[17]:(1)数据的搜集。数据信息包括索赔人信息、索赔信息、治疗情况等。(2)选择欺诈指示因子(fraud indicators,也称red flags)。欺诈指示因子是指能够刻画欺诈特征的一些可测信息点, 在识别模型中充当解释变量。不同的险种有不同的欺诈指示因子, 欺诈特征较多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专家意见降维, 以有效地确定欺诈指示因子。(3)利用统计方法建立欺诈识别模型。具体方法如模糊集聚类、logistic回归模型(Viaene,S.,Derrig,Richard A.eta,l 2002) [18],PRID IT主成分分析[19]、多元神经网络方法等。最后根据统计模型计算的结果即欺诈索赔的概率, 决定直接赔付或是进一步调查。

Marisa S.etal(1996)[20] 提出了用数据挖掘方法来识别医疗保险行业的欺诈行为, 并被美国医疗保健财务管理当局(Health Care Financing Adm in istration)用于检测医疗索赔(L. Soko leta,l 2001) [21]; (L.Sokol eta,l 2001)[22])。Soko letal (2001) [23]构建了基于数据挖掘的欺诈识别模型, 该模型能识别每一项医疗服务(比如放射流程、预防医疗服务等)的一系列特征, 因而用于识别特定的医疗服务中的疑似欺诈索赔。Wan Shiou Yanga,San YihHw ang( 2006) [24] 研究了医疗服务提供商的欺诈和滥用问题, 利用临床路径的概念构建了基于数据挖掘的欺诈识别模型, 并用台湾国民健康保险的数据对欺诈和滥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比手工识别模型更有效率和判别能力更强。Fen May Lioueta.l(2008) [25] 应用逻辑回归、神经网络和分类树(classification trees)等三种数据挖掘方法检测了台湾健康保险系统(Taiw an ?s NationalHealth Insurance system)医疗服务提供商的欺诈行为, 结果表明逻辑回归方法优于神经网络法和分类树法。在数据挖掘方法中, 神经网络因其独特优点被用于构建欺诈识别模型。为澳大利亚政府管理医疗保障计划的医疗保险委员会广泛采用BP神经网络识别医疗欺诈(Hubick,1992)[26]; Hall C(1996)[27] 应用神经网络识别医疗服务提供商的欺诈风险; Heetal(1997)[28]等构建了一个三层BP神经网络结构(28-15-4)用于识别医疗保险欺诈。Ortega(2006)[29] 等为智利一家医疗保险公司构建了神经网络欺诈识别系统, 用于识别医疗索赔、附属机构、医务人员、雇主的欺诈风险。

除了上述的方法以外, 目前电子欺诈识别技术(Electronic Fraud Detection, 简称EFD)也被用于识别医疗保险欺诈。该技术是基于启发式和机器学习的行为规则, 用于检测大量的健康保险索赔中可能的欺诈行为(Major JA,Riedinger DR,2002)[30]。Cox(1995)[31] 的研究中指出, 蓝十字和蓝盾组织(Blue Cross and B lue Shield organizations)使用模糊逻辑法识别医疗服务商的索赔。此外, 还有遗传算法(He Hetal,2000)[32]、贝叶斯网络法(S.Viaene,A.Richard and D.G.Dedene, 2004)[33]、决策树法(Bonch,i 1999) [34])、关联规则(Association rules)[35]等。Hongx ing Heeta.l(2000) [36] 应用遗传算法和K-近邻法来识别医疗欺诈问题。该方法把医生数据库中的问题分为两类: 即诊疗(费用)恰当和不恰当。而病人数据库中的问题根据其在求医治疗过程中处方药物费用是否超出其实际治疗需要而分为5类。由于该法使分类进一步改进其精确性,被澳大利亚健康保险委员会(Health Insurance Commisson)用于识别医疗保险欺诈。

4.关于医疗保险欺诈风险度量分析的研究

对于欺诈风险的度量研究较少。V eraH ernandez(2003)[37] 提出了利用健康状态和治疗成

本的方差来衡量道德风险。

5.关于医疗保险反欺诈研究

针对医疗保险需方道德风险-过度需求,Pauly.M.V(1968)[38]认为最优的医疗保险政策应该是建立一种由病人和政府共同付费以及设立保险免赔或保险起付标准的新机制。而针对供方道德风险-诱导需求,导致医疗费用过快上涨, 可采用定额补偿方式(又称预付制)对供方进行有效控制, 主要分为3种: 按人头付费(capitation)、总额预付(pps)和按病种付费(DRGs)[39]。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 Pauly(2001)[40] 考虑公共医疗保险中信息失灵问题, 从供需双方来控制道德风险, 提出要防止过度消费、改革支付制度、有效控制成本、建立和完善评估体系等。针对严重的道德风险- 欺诈问题, Stefan Furlan 等(2008)[41]提出在医疗保险中从“威慑、预防、识别、调查、制裁和赔偿、监控”等六方面构建欺诈管理系统。William J.Rudm and等(2009)[42]在Ste fan Furlan等[43](2008)的欺诈管理系统基础上, 提出进一步解决医疗保健欺诈和滥用的办法: 教育培训、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加强联邦政府对欺诈和滥用处罚的执法力度以及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识别欺诈与滥用等。

三、国内医疗保险欺诈的研究现状

1.医疗保险欺诈的概念及经济学的分析

天津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课题组(2005)指出, 医疗保险欺诈是指违反医疗保险管理法规和政策,采用虚构保险事故以及其他方法, 向医保基金管理机构骗取医保基金或医保待遇的行为[44]。《临沧市社会医疗保险反欺诈暂行办法》指出, 医疗保险欺诈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参加医疗保险、缴纳医疗保险费、享受医疗保险待遇过程中, 实施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等行为[45]。针对医疗保险欺诈的经济学分析, 国内学者主要是从信息不对称和博弈论角度分析。边文霞(2005) [46]对医疗保险欺诈基于博弈分析, 提出了确定最优医疗保险合约的条件与依据; 温小霓(2006)[47]构建了医疗保险中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产生的传导机理模型。而张翼飞(2009)[48] 则以现行的医疗保险欺诈行为的具体表现为切入点, 对医疗保险相关利益集团进行博弈分析, 探讨了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如何防范医疗保险欺诈行为。

2.医疗保险欺诈风险分析

(1)国内医疗保险欺诈表现形式。主要有: 冒名顶替(即就医资格作假); 病因作假(将非医保支付病种(如车祸、工伤、打架斗殴、自杀等)改成医保支付病种) ; 夸大损失; 票据作假; 医疗文书作假; 住院床位作假(即挂床住院); 编造虚假住院、门诊特殊病等有关资料 骗保[49]。

(2)欺诈的主体。在“第三方付费”的制度下, 医务人员和被保险人可能合谋欺诈保险机构[50]。

(3)欺诈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医院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毛瑛, 李娇凤,2005)[51],为欺诈提供动力; 而医疗的专业性为其实施欺诈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贾娜,2007)[52]; 管理机构不能及时与医疗机构进行沟通, 这为实施社会医疗保险欺诈提供了便利(吴传俭,2005)[53]。而李连友等(2009)则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 认为社会医疗保险欺诈收益大于欺诈成本导致欺诈产生[54]。

3.反欺诈研究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针对目前 医药合一的体制, 李珍(2007)[55]认为应切断医疗机构效益与医疗服务供给量之间的联系, 社会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应该由后付制逐步向预付制改变; 针对异地就医可能引起的欺诈问题, 丁辉(2008)提出建立地区协查机制[56]; 针对冒名顶替的欺诈现象, 王留女(2008)提出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57]。

(2)对社会医疗保险三方主体进行监管。方法有: 可以在医疗机构间引入竞争机制, 建立医

疗服务信息系统、采用预付制方式,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史文壁、黄丞, 2005)[58];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 对参保患者的身份、病种、检查治疗及药品目录执行情况进行核查, 尽可能杜绝挂名住院、冒名住院、变更住院病种、分解替换收费项目等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赵鹏, 2004)[59];对定点医院建立严格的信用等级档案, 根据其信用等级, 决定是否赋予或取消其定点医院的资格(林俊荣, 2006)[60], 并通过加强对病案的管理来防范医疗保险欺诈(左晖, 2008年)[61]; 而陈鑫(2008)[62]认为可通过审核索赔单据寻找欺诈证据, 加大惩罚力度, 使各主体的欺诈成本大于其期望收益来防范欺诈。从实务角度研究欺诈防范的有: 黄俊豪(台湾, 2005年) [63]从医疗保险的实务角度对台湾的社会医疗保险的欺诈状况进行研究, 提出规范医院病历内容、病历保存和病历管控等措施反欺诈; 丁辉(2009)[64]则从承德市查处医疗欺诈行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反医疗欺诈责任制; 加强部门间合作, 对医疗欺诈行为的监管形成合力; 建立医疗保险反欺诈异地协查机制”等对策来反欺诈。

(3)完善相关法律体系。郭永松等(2004)[65]、游春等(2007)[66]、武力(2005)[67] 等认为反欺诈是一项系统工程, 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社会公众各司其职, 加快社会保险反欺诈立法, 强化监管手段, 建立监测预警分析和报告制度。夏宏等(2007)[68] 则分析了医疗保险保费征缴、支付和基金管理中存在的各种欺诈行为, 也提出了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等反欺诈的措施。和前述研究的视角不同, 胡继晔[69] 借鉴国外社会保险反欺诈立法和执法的经验, 根据我国民法、合同法、税法中相关反欺诈的内容, 提出了未来社会保险反欺诈立法的原则及社会保险反欺诈机构的职责权限。

从现实情况看,《临沧市社会医疗保险反欺诈暂行办法》[70],《楚雄彝族自治州医疗保险反欺诈暂行办法》[71]中规定了: 征缴环节中缴费单位和个人的欺诈行为; 参保单位、参保人员、医院、药店等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服务机构中的欺诈行为; 防范欺诈的办法及欺诈行为人的处罚。

(4)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市场声誉机制, 明晰以医术价值为核心内容的“医院声誉”和“医生个人声誉”等无形资产的所有权,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防范欺诈(赵曼, 2002)[72]。天津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课题组(2005)[73] 也提出了应从法制、诚信等方面反欺诈。在此基础上, 林俊荣(2006)引进信用分值制度,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医生、参保者个人的信用评估体系, 并制定相应的信用评估档案[74]。

(5)利用技术手段反欺诈。顾晓峰(2004)[75] 提出建立欺诈识别、调查、评估、反制、改进等不断循环优化的反欺诈管理体系, 辅以强大的信息化反欺诈管理系统, 就可达到防范欺诈风险。开发保险反欺诈管理系统,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保险欺诈的识别、评估, 通过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辅助反欺诈管理部门进行侦测、反制保险欺诈, 是进行保险反欺诈管理有效的技术手段。

4.新农合医疗保险欺诈理论

针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 夏子坚(2007)[76]认为应当建立信息批露与评价机制, 缓减信息不对称问题; 降低代理方道德风险行为的收益, 弱化代理方道德风险行为的动力; 健全监督机制, 增大博弈成本, 规范代理方的博弈行为, 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刘卫斌等(2008)[77] 认为信息不对称、医疗需求缺乏弹性、医疗消费和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为道德风险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通过优化支付方式、实行信息公开化改革医生的收入分配机制及在定点医疗机构选择中引入竞争机制等方法来控制供方道德风险。杨金侠(2008) [78]则从定量分析的角度,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定点医疗机构道德风险, 并提出:采取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为核心的综合措施改变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局面; 实行支付方式改革, 探索以总额付费为核心的混合支付方式, 把费用控制主体转移到定点医疗机构。

针对欺诈, 夏宏等(2007)[79]认为应该加强信息公示、推行及时补偿等防范欺诈; 胡德宁(2008)[80] 通过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诈骗类型, 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管理机

制不健全、补偿支付制度不合理和管理环节不完善等问题, 需要从规范经办机构、推行即时补偿、严格报销制度和加强教育监督等方面予以改进, 从而防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诈骗案件的发生, 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安全。

四、研究趋势及展望

综合以上分析, 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

1.国外关于医疗保险欺诈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欺诈识别的研究, 缺乏对欺诈风险损失分布规律的研究, 即对欺诈风险的度量研究较少。

2.国内关于医疗保险欺诈的研究更多的是进行定性分析, 侧重研究欺诈的特点、类型和反欺诈的措施研究; 关于欺诈识别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我国新农合医疗保险欺诈的研究很少。

3.缺乏对医疗保险欺诈(含新农合)比较系统的研究。比如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来研究欺诈风险分析、欺诈风险识别、欺诈风险度量、反欺诈措施等问题。

基于上述不足, 笔者认为尚需研究的问题有:

1.对欺诈风险进行度量, 研究欺诈风险损失分布规律; 在此基础上, 研究欺诈风险对筹资标准的影响, 即研究欺诈风险保险定价问题; 欺诈风险对医疗保险基金偿付能力的影响; 医疗保险欺诈风险准备金的计提问题。当然, 必须建立欺诈数据的收集机制。

2.欺诈风险的识别, 即如何用统计方法或其他技术手段识别欺诈, 采用多种方法构建医疗保险欺诈识别模型, 分析其识别效果。

3.如何从风险管理的视角, 研究医疗保险欺诈问题。即研究欺诈风险分析、欺诈风险识别、欺诈风险度量、欺诈风险防范及控制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国破获史上最大医保诈骗案,涉案金额2.51亿美元.来源:人民网2010-07-19.

[2]NHCAA.The problemo fHea lth Care Fraud:A serious and costly reality for a llAmericans,report ofN ational Health Care Anti Fraud A ssociation.NHCAA. 2005.

[3][44]关于医疗保险欺诈与反欺诈问题的研究报告天津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课题组, 2005.5.10.中国保险学会网站.

[4] United State Genera lAccounting O ffice, Health insurance :Vu lnerable payers lose billions to fraud and a buse, GAO HRD 92 69,1992.

[5]https://www.360docs.net/doc/5410820005.html,ssey,https://www.360docs.net/doc/5410820005.html,ssey andM.Jinks,Health care systems around the world: Characteristics, issues, reform s,Eng lewood Cliffs,N J:Prentice H al,l1997.

[6] Gu idelines to hea lth care fraud Gu ide lines to health care fraud, N ationalH ea lth CareAnt

i Fraud Association(NHCAA),NHCCA Board of Governors,.

[7]Defin it ions prepared by the Sw iss Institute of Comparat ive R esearch(www. isdc. ch/en)and agreed by the EuropeanHealthcare Fraud and Corrupt ion Conference delegatesin,2005..

[8]A rrow, K.J.Uncerta inty and the w elfare econom ics of med ical care. American Econom ic 8eview 53,1963app.941-973.

[9]Martin Feldste in. The R ising Price o fPhysicians Services.Rev.Econ.and Statis.52,no.2 (May 1970):121-33.

[10]Evans R.G (1974).Supplier induced dem and: some empirical ev idence and imp licat ions.in Perlm an, M.ed.The E conom ics ofHealth andM edical Care(pp.162-73). New York:JohnW iley& Sons.

[11]Victor R.Fuchs, 1978.The Supply o f Surgeons and the Dem and for Operations, NBER Wo rk ing Papers0236, National Bureau o f Econom ic Research,Inc.

[12]Health C areFraud PreventionM easures. Financlal Crim es Repo rt to the Pub lic, Fisca lY

ear,2007,October 1,2006-September 30,2007.

[13]European hea lthcare fraud and corruption netw ork,. org/,2005.

[14]Pflaum, B.B, & R ivers, J.S.(1991).Emp loyer strateg ies to combat healthcare plan fraud.Benefts Quarterly,7(1),6-14.

[15]Healthcare fraud,2002.

[16]Georges D ionne, Anne G ibbens and P.St Michel( 1993). A Econom ic Analysis of Insurance Fraud,Les Presses deI Universite deMontrea.l

[17]Tennyson,Sand Salasa Fom, P.(2002).C laims Audit ing in Automobile Insurance Fraud Detection and Deterrence Ob jectives. Journal of R isk and Insurance 69(3): 539-550.

[18]Viaene, S.,D errig, R ichard A.et a.l(2002) A Comparison of State of the A rt C lassificat ion Techniques for Expert Automob ile Insurance Fraud Detection,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69:3,373-423.

[19]Brocket,t Patrick L.,Derrig, R ichard A ,Go lden, Linda L.,Levine,Albert and A lper,t Mark,(2002),Fraud Classificat ion U sing Pr 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RID ITs,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69:3,341-373.

[20]M arisa S.Viveros, John lN earhos, Michae l J.Ro thm an. App ly ing DataM in ing Techniques to aHealth Insurance In format ion System Proceedings o f the 22nd VLDB ConferenceMumbai(Bombay),Ind ia,1996.

[21]L.Soko,l B.Garc ia, J.Rodriguez, M.W est and K.Johnson, Using datam ining to f ind fraud inHCFA hea lth care cla ims, TopHealth InformationManagemen,t vo.l 22, no.1,pp.1-13,2001. [22]L.Soko,l B. Garcia, M. Wes,t J.Rodr iguez and K. Johnson, Precursory steps to m ining HCFA health carec laims, Proceed ing s of theH aw aii Internationa l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Hawai,ipp.6019,2001.

[23]Soko,l L., Garc ia, B., Rodriguez, J.,W es,t M., & Johnson, K.(2001).Using data m ining to and fraud in HCFA healthcare cla ims. TopH ea lth In formationManagemen,t 22(1):1-13.

[24]Wan Sh iou Yang, San YihHw ang. Aprocess m ining framew ork for the detection of hea lthcare fraud and a buse. Expert Systems w ith App lications 31 ( 2006) 56-68.

[25]Fen May Liou& Ying Chan Tang&Jean YiChen. Detecting hosp ital fraud and cla im abuse through diabetic outpatient services.Health CareManage Sci(2008)11: 353-358.

[26]Hub ick KT(1992) A rtificial neura l netw orks in Austra lia. Department ofI ndustry,Techno logy and Commerce, CPN Publications,Canberra.

[27] H al,l C.(1996).Intelligent data m in ing at IBM: New products and app lications. IntelligentSoftw areStrate gies,7(5),1-16.

[28]He, H.,Wang, J., Graco, W.,&H awk ins, S.(1997).Applicat ion of neural netw orks to detection o fmedical fraud.Expert System swith Applications,13(4):329-336.

[29]Ortega(2006) Ortega PA,Figueroa C J,Ruz GA. A Medica lC laim Fraud /Abuse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DataM ining:A Case Study in Chile.

[30]J.Ma jo r,and D. R iedinger, EFD:A hybrid know ledge / statistica lbased system for the detection o f fraud,Journa l of R isk and Insurance 69(3),pp.309-324, 2002.

[31]Cox, E.(1995).A fuzzy system fo r detecting anomalous behav io rs in healthcare prov ider c laim s. Intelligent system for finance and business(pp.111-134).New York, NY:Wiley.

[32]HeH, Hawk ins S, G racoW, Yao X( 2000) Application o fGeneticA lgorithms and k N earestN eighbourm ethod inrea lw orld med ical fraud detection problem. Journal of Advanced Computational Inte lligence and Inte lligent Informat ics4(2):130-137.

[33]S.Viaene, A.Richard and D. G.Dedene, Acase study of apply ing boost ing Na ive Bayes to claim fraud diagnosis,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 ledge and Data Eng ineering,vo.l16,no.5,pp.612- 620,May2004.

[34]Bonchi F,GiannottiF,MainettoG,PedreschiD,1999 Aclassificat ion basedmethodology for plann ing aud iting strateg ies. In fraud detection. In Proceed ings of SIGKDD 99,175-184. [35]V iverosMS, Nearhos JP, Ro thmanM J ( 1996) Apply ing datam in ing techniques to a health insurance informat ion system. In Proceedings o f the 22nd VLDB Conference, Mumba,i Ind ia,286-294.

[36]Hongx ingH e, Simon Haw kins,Warw ick G raco and X in Y ao. Application ofG enet icA lgo rithm and KN earest N eighbourM ethod in real w ordmedica l fraud detection problem.Journal of Advanced Computational Inte lligence.V ol4.No2,2000.

[37]Vera Hernandez,M.Structural estim ation of a princ ipalagent mode:l mora l hazars in medical insurance.RAND Journal of E conom ics, 2003, vo.l 34( 4):670- 693.

[38]PaulyMV. The econom ics o fmora l hazard: commen.t Am erican Econom ic Rev iew. 1968 June;58(3):531-537.

[39]HisaoWC,Dunn D.The IMPact of DRG Payment[J].New Jersey Inquiry,1987, 24:212-22.

[40]PaulyMV. H ea lth insurance andmarket fa ilure in themedical economy[ J] . J Econ Literature,2001,24(6):629-675.

[41]Stefan Furlan. Ho listic Approach FraudManagement inHealth Insurance[ J] .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Sc iences,2008,(2): 99-114.

[42]William J. Rudman, John S. Eberhardt III, William Pierce, RH IA and Susan Hart- Hester.Healthcare Fraud

and Abuse. Perspectives inH ea lth In format ionM anagem ent 6, Fal,l 2009.

[43]Stefan Furlan. Ho listic Approach FraudManagement inHealth Insurance[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O r ganizational Sc iences,2008,(2):99-114.

[45][70]临沧市社会医疗保险反欺诈暂行办法..

[46]边文霞.(2005)保险欺诈问题博弈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博士论文,2005.

[47]温小霓.(2006)社会医疗保险风险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

[48]张翼飞.医疗保险中欺诈问题的博弈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09,(7):12-14.

[49]天津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课题组(2005).关于医疗保险欺诈与反欺诈问题的研究报告.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网站.

[50]张晓燕.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分析与控制[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4, (1):11.

[51]毛瑛,李娇凤.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道德风险的防范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5(4):41-45.

[52]贾娜.基本医疗保险运行中的道德风险及防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4):37.

[53]吴传俭.道德风险与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安全问题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05, (11):47-48.

[54]袁辉. 保险欺诈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55]王锦锦,李珍.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其制度消解[J].河南社会科学, 2007,(1):68-71.

[56]丁辉.加强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9):48.

[57]王留女.社会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及其约束机制[J].经济论坛,2008,(7).

[58]史文壁,黄丞.道德风险与医疗保险风险控制[J].经济问题探索,2005,(2):60-63.

[59]赵鹏.论医疗保险中欺诈与反欺诈.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0820005.html,,2004- 7-14.

[60]林俊荣.基本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其控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4):400-403.

[61]左晖.浅谈病案与医疗保险欺诈[J].中国病案.2008,9(1):20.

[62]陈鑫.健康保险欺诈类型与防范对策[J].经济师.2008,(4):235-236.

[63]黄俊豪.医疗保险欺诈之研究[D].台湾淡江大学学位论文, 中华民国94年6月.

[64]丁辉.社会医疗保险中的医疗欺诈问题和防范[ J]社会科学论坛,2009,(10).

[65]郭永松,马伟宁.论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2): 40-41.

[66]游春,李燕萍.医疗保险领域道德风险高发成因与约束机制[J].保险研究,2007, (12):60-63.

[67]武力.社会保险欺诈、反欺诈情况剖析[J].中国医疗保险研究,2005,(9)21-24.

[68]宏,汪凯等医疗保险中的欺诈与反欺诈问题[J].现代预防医学,2007,(20):3907-3908.

[69]胡继晔.社会保险反欺诈立法初探(中国-欧盟社会保障合作项目)..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0820005.html,/

[71]《楚雄彝族自治州医疗保险反欺诈暂行办法》

[72]赵曼, 吕国营. 关于社会医疗保险承保范围的分析[J].财政研究,2002,(3):16-18.

[73]天津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课题组(2005).关于医疗保险欺诈与反欺诈问题的研究报告.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网站2005-05-10.

[74]林俊荣.基本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其控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00-403.

[75]顾晓峰.保险信息化进程中的反欺诈管理[J].中国金融电脑,2004,9.

[76]夏子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77]刘卫斌, 李长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医疗服务供方道德风险的防控[J].卫生经济研究,2008,3:21-22.

[78]杨金侠,王禄生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费用控制实证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是否存在道德风险[J].中国卫生经济,2008,(6).

[79]夏宏,汪凯,张守春.医疗保险中的欺诈与反欺诈问题[J].现代预防医学, 2007,(20):3907-3908.

[80]胡德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诈骗类型与防范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08(11): 50-51.

作者简介:林源,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博士生, 副教授。

来源:《保险研究》2010年第12期

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

XXXX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 查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XXXX学院 专业:xxxxxxxx 学生姓名:Docer 学号: 123456789 指导老师:Docer

XXXX大学教务处制 2017年3月1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文献综述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大学生能否在社会中正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潜能、走向成功。它是大学生迈入社会,实现人生抱负的关键一步。自2001年开始,我国便有学者对大学生生涯规划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关于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文献,对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领域、理论、实践研究及指导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走势和趋向。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问题;有效途径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及就业方式的变革, 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盲目就业现象明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成为解决学生生涯困境的关键。各学校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工作投入,以课程、讲座和活动等不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逐渐凸现,成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理论研究。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起源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追根溯源,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开始于美国学者帕金斯2O世纪初提出的职业指导,并且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指导的主要方式是指导为主或者单纯的指导。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职业指导的内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开始由指导转向了辅导,强调被指导者自身

保险精品合同订约过程中的说明义务之文献综述

保险合同订约过程中的说明义务之文献综述 摘要: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保险合同订约过程中说明义务的履行。文章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国内外保险合同订约说明义务的发展和沿革,通过分析我国现状,揭示出当下保险合同订立时保险人履行说明义务中存在主要问题,并借鉴其他国家相关规定,为我国保险合同订约过程中说明义务履行的完善提出若干建议,希望能为我国保险法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关键词:保险法保险合同说明义务 [正文] 1前言 我国的保险消费者对保险行业的评价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险销售人员在销售保险过程中往往采取夸大保险责任或者不说明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等方式诱使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虽然我国《保险法》已明确规定保险人在保险合同缔结过程中负有说明义务,但所谓“说明”或“明确说明”的标准并不清晰,缺乏可操作性。这一立法及后续修订并未杜绝保险销售中的销售误导现象,实践中,销售误导行为甚至呈愈演愈烈之势,保险业面临着严重的诚信危机。以中国保监会通报为例,2014年第一季度在有关寿险公司涉及欺诈误导的有约400个,占寿险公司投诉总暈的43.96%。参考域外保险法中有关保险人说明义务的立法实践和可能趋势,不断完善我国保险法有关保险人保险合同说明义务的规定将有利于切实保护投保人利益,发挥保险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正确功用,赢得保险业的国际竞争。 2主体 2.1历史发展 A.国外 a.英美法系 保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海上保险法,依据保险判例和交易惯例编制而成。在1906 年的英国《海上保险法》第18条中规定,保险人负有将所有重要事项公开的义务。曼斯菲尔德大法官在 1776 年“Carter v.Beohm”一案中指出“诚信义务对被保险人和保险人均有约束力,诚信义务禁止任何一方隐瞒其单方面所知道的信息,如果保险人隐瞒重要信息,

会计发展史

西方会计思想对近代中国会计发展的影响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西式复式记账方法开始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会计史上的 重大事件,对后来的会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式复式记账法,即源于13世纪以后的意大利沿海城市弗洛伦萨,热亚那和威尼斯等地,后经英美等国长时期不断改进而形成的借贷记账法。至大清银行的创办,标志着借贷记账法从此开始在中国的企事业中得以实际应用。西方会计思想的传人促使中国会计理论逐步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中国在近代以前没有出现会计专论,中国古代会计史更多的是会计实践的历史。 关键词:复式记账西方会计思想传统会计现代会计 Abstract: After the Opium War, Western-style double-entry bookkeeping method began to spread to China as a major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ccounting, accounting for the later had a profound impact. Western-style double-entry bookkeeping, that is, from the 13th century after the Italian coastal city of Florence, Genoa and Venice and other places, long after Britain and other countries through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debits and credits. Tai Ching Bank was founded, marking the debits and credits began to be in China's enterprises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Double-entry bookkeeping Westernaccountingthought Tradition Accounting Modern intellectual Accounting 1、西方会计思想推动了中国传统会计思想向近代化转型 1.120世纪初西方会计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使得会计学研究的范围拓宽,有关会 计学包含的内容得以大为拓展。一方面增加了原来会计思想中从未有过的新内容,如整理帐和统驭帐。据杨端六介绍“整理帐法为英国学者所推崇,其法较繁,而统驭帐法为美国学者所鼓吹,其法较简,国人爱简恶繁,遂多采用统驭帐法而放弃整理帐法”,其认为采用统驭帐法“总帐内户数可以减少而易于试算准确,且报告表册较易明晰。至于记帐手续,并不十分增多”。 而整理帐法与统驭帐法的差异在于“进货销货现款三簿形式均同仅多过帐一次手续;进货总帐与销货总帐仅各多一整理帐户;进货总帐与销货总帐各有试算表,与统驭帐法之结差表相比较,仅多一户之差额”。在西方众多的会计理论学派中,会计目标理论上的“决策有用学派”和“经管责任学派”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笔者认为,系统认识西方会计目标理论不同学派的会计思想,对于我国更新会计研究方法、构建会计理论体系以及推动会计实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构建理论的方法与理论结构的起点西方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是 会计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无论是归纳法、演绎法、伦理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等传统研究方法,还是事项法、实证法、系统法等所谓新的研究方法,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会计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而且为人们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会计理论,解开会计理论之谜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工具。可以认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是形成西方不同会计理论模式、不同会计理论学派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真正对西方会计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方法还是传统的演绎法,因为按演绎法构建的会计理论至今仍强有力地指导着西方会计实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章瑶指导教师陈颖 二级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名称市场营销 班级08市场营销C1班学号 0803240137 2009年10月30日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摘要:现今社会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因此品牌的意义非同小可,本文主要对品牌的内涵及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品牌塑造的过程,包括品牌形象的打造、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的确立、品牌资产的重要以及品牌传播的策略,从中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营销未来发展的前景。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品牌营销中应当要更加注重情感与体验的渗透,将品牌赋予更多的思想与个性,吸引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期望的同时还能满足消费者在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 关键字:品牌;品牌形象;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资产;品牌传播 一、关于企业品牌的研究 (一)品牌的概念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它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品牌的真谛——“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关于品牌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品牌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著作中,对于品牌的解释基本与下述说法相类似,都是从最直观、最外在的品牌识别功能出发,将品牌视作一种特殊符号,并没有揭示品牌的完整内涵。比如: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2009)为品牌下的定义是:“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 大卫·奥格威(2009)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整体组合。品牌同时是因为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 乔春洋(2005)指出,品牌是多种元素与信息的结合体,是一种具有影响力及专有性的无形资产,它不仅是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武器,更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和保证。而品牌的强弱、价值、竞争力、影响力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各

职业生涯规划作业(内附参考文献)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养培养 驾性格之舟寻成功之岛 ——霍兰德类型理论概述学院: 学号: 姓名: 2016年6月

霍兰德类型理论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兰德于1959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职业兴趣和人的人格间有着很深的关联性。精准地把握这种关联,把兴趣融入职业当中,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在工作中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这种兴趣与职业的结合可以使人们在工作中更加积极向上,更加愉快。因而霍兰德类型理论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具体的分析当中,霍兰德教授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最初的兴趣爱好测验。1912年,桑代克对兴趣和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915年,詹穆士发展了一个关于兴趣的问卷,标志着兴趣测验的系统研究的开始。1927年,斯特朗编制了斯特朗职业兴趣调查表,是最早的职业兴趣测验。1939年,库德在发表了库德爱好调查表。 1953年出现了职业偏好量表。1969年在该表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自我指导探索,1970年又根据自我指导探索提出了"人格特质与工作环境相匹配"的理论。后来霍兰德对这些理论加以整理,他把职业兴趣测试和个人性格分析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由此产生了霍兰德类型理论。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局限性 虽然霍兰德类型理论很好地融合了兴趣测试和个人性格分析,但是该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实际应用中,霍兰德类型理论的六种类型职业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各种区别与联系,但是霍兰德类型理论中的正六边形模型中,相邻的职业群存在距离相等这一缺陷。于是在1991年,Gati对这一局限性进行了改进。他在正六边形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层次模型。此后,人和物、数据和观念这两个维度也被加入到了霍兰德类型理论,这一改进使得霍兰德类型理论更加全面完善,丰富多彩,才产生了根据霍兰德类型理论绘制的工作世界地图。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主要内容 霍兰德类型理论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我们也在课上大致确定了自己属于哪一类型的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也有相应的合适的职业。以下是这六种类型人格的分析: 1、社会型:(S) 社会型的共同特征是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文献综述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一个研究综述(上) 2015-05-27 摘要:在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失能、失智和高龄老人规模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选择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已有文献虽然在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上各不相同,但有关制度选择的观点基本可以分为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和商业保险作为补充、采取商业保险模式、采取过渡型长期护理策略三类。文章在对国内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借鉴美国长期护理商业保险规模有限的经验,对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逆向选择,替代品 在国际上,较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大多采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化解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的风险,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等。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失能、失智等有长期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中国老年人、家庭和社会面临严重的长期护理风险。因此,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一) 概念界定 美国是较早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美国健康保险学会对长期护理给出了明确定义:“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地为患有慢性疾病,如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功能性损伤的人提供的护理。它包括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居家服务、运送服务或其他支持性的服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长期护理是指由非专业照料者(家人、朋友或邻居等)和专业照料者进行的照料活动,以保证自我照料能力不完全的人的生活质量、最高程度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人格尊严。这两个定义都强调长期护理的目的是对患慢性疾病或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的人进行修复和修补,并不是指治愈疾病或保全生命。与慢性疾病的治疗不同,长期护理旨在为失能、失智或半失能、半失智等失去或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提供支持性服务,尽可能持久地维持和增进患者的生理机能,保证其生活质量。 长期护理通常是指老年人长期护理,周期通常较长,一般可长达半年、数年甚至十年以上,护理费用高昂。1988年有学者研究伤残老人护理的费用筹资和费用补偿问题(Alice等,1988)。较多是利用保险的大数法则机制分散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支付的风险。美国健康保险学会认为,长期护理保险是为消费者设计的,对其在发生长期护理时存在的潜在巨额护理费用支出提供保障。美国寿险管理协会和科隆通用再保险公司等也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了定义。纵观国内外机构与学者观点,长期护理保险是对因年老、慢性疾病等导致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护理费用进行的一种补偿。 (二)研究内容

会计发展史

1.为什么说人类的会计思想与行为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如何认识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如何揭示现代会计的本质? 3.试分析“管算结合,古今一理”这句话的含义? 4.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5.会计部门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6.“官厅会计”和“官厅会计部门”产生的具体条件或主要标志有哪几个方面? 7.简述《周礼》一书中关于财计组织状况的叙述? 8.秦汉时代财计官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9.简述唐朝时期财计官制的建设情况? 10.宋朝时期财计组织建设的多次“变革”,给你哪些启示? 11.封建时代官厅财计组织演进的基本规律 12.分析会计环境的影响要素有哪些? 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 生活资料的生产关系着生命的维持,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人们一开始便自觉地把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作为第一历史要务。所以,人们一开始便自觉地把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作为第一历史要务。为了把生活资料的生产正常进行下去,为了合理安排生活资料的分配和储备,人类便自然而然地要去管理生活资料的生产,要去合计生产和分配事宜,于是,围绕着管理生活资料生产和分配的计量、记录行为便产生了。一方面人类这一思想、行为的发生,需要一个过程,即需要一个通过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去认识去发现的过程;另一方面,这一思想、行为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有当人类生命的衣、食、住等基本生活资料得到起码满足之后,人类的生存才能得到保障,也只有当食品吃而有余,余而备用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后,方能杜绝“食人之风”盛行的现象,进而才能解决人种蕃衍和传种接代的问题。综上所述,只有当具有上述两方面的含义的生产行为发生之后,人类的原始会计思想、会计行为才有可能发生。也就是说,只有当人类能够正常地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以至生产的收获大体能够保障人类生存和正常蕃衍需要的时候,人类关心劳动耗费、劳动成果的思想才油然而生。所以说,人类历史的发生、发展是由人类所进行的生产活动所决定的,社会生产活动决定着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由此,我们得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只有人类生产行为发生之后,才有可能产生人类最早的会计思想、会计行为。第二,社会生产是推动人类原始会计思想、会计行为产生的第一历史动因,是原始会计思想、会计行为产生的根本前提条件。 秦汉时代财计官制的特点和进步 第一,封建财计组织系统的初步建立。 第二,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分管、分算之制的建立。 第三,在秦汉两朝财计组织建设中,从实现经济集权出发,进一步从不同方面构建了相互牵制的关系。 第四,秦汉两朝财政、会计部门的组织形式,为隋唐时代的分部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后“三省六部”组织体制的构建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第五,秦汉时期会计已成为国家各级财计组织机构中的基本配备,会计工作既至上而下,又至下而上在国家财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隋朝中央政府的官制为五省六部制,中央设五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和内侍省,五省之中,事权最重的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一般讲,内史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共同执政,其地位相当于秦汉时代的宰相,其他两省无实权。故

网络营销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基于“电子菜箱”的农产品 网络营销运作分析 学生姓名马建召 专业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8-1班)学号200806040125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仝新顺(教授) 完成时间 2012年 6 月 1 日

基于“电子菜箱”的农产品 网络营销运作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 1.1网络营销理论研究现状 1.1.1主要的网络营销观念 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媒体,以新的营销理念、方式、手段等实施营销活动,更有效的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的实现。如张雁白、黄泽华认为网络营销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一种崭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是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的全部营销活动,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把钥匙,也是企业利用网络媒体来展开的各类市场营销活动,是传统市场营销在网络时代的延伸和发展。 山东大学的胡正明认为网络营销是指借助联机网络、电脑通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以新的方式和理念来实现目标的营销活动方式。网络营销的理论基础是整合营销、虚拟营销、软营销和直复营销。 河南师范大学部翔的网络营销理念基础主要有三个:整合营销、直复营销和软营销。整合营销体现了以顾客为出发,企业和顾客不断交流的特点;直复营销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市场营销体系;而软营销强调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必须尊重消费者的感受和体验,让消费者主动接受企业的营销活动。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杨延红认为网络营销是企业利用网络媒体来开展各类市场营销活动,是传统市场营销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和发展。 1.1.2网络营销的特点 张雁白,黄泽华等学者认为网络营销具有虚拟性、便利性、服务性、低成本性、速度快、互动性、国际性、时空无限性等。 王耀球、万晓认为网络营销有4个特点:具有极强的互动性,有助于企业实现全程营销目标;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费用;帮助企业增加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效地服务于顾客,满足顾客的需要。 朱稼兴、段鹏等通过对中国网络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进行分析认为:网络营销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主动权在消费者),强调一对一个性化服务;极强的双向交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模板

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和理论回顾 企业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的经营超过一个行业的范围,并向几个行业的多种产品方向发展的一种经营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分散经营单一产业的风险,从而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富余的资源而采取的向现有业务领域之外延伸的扩张战略,它是指企业同时生产和提供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经营战略。俗话说的“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也一度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势。从以上这三方面可以把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理解为是企业战略结构中产品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它是与企业区域发展战略相对应的,企业成功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企业在权衡企业能力、企业风险以及企业利润的基础上,寻求企业能力与市场市场机会的优化组合。 2.2文献综述 唐丽颖、赵举民(2013)认为:由于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 ,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 ,企业经营既面临发展的机遇 ,又遇到风险的威胁。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风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需求的多样化 ,产品的寿命周期大大缩短 ,使市场需求的波动性更加剧烈 ,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而多元化是指企业在多个产业领域发展,可以防范在经营领域单一情况下出现市场问题时可能导致的企业彻底失败的风险,即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而保证经营的适应性、安全性、稳定性。 [1] 刘东升、吴维库(2007)认为: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一部分企业开始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在各自细分市场开拓自己的天地,然而另一些企业则在原有分工细化的基础上开始实行多元化战略,但强调在本行业做专做深。我国企业的多元化情结相对于外国企业似乎更加热衷,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企业 [1]唐丽颖.赵举民.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12)

保险类文献综述

国内外医疗保险欺诈研究现状分析 来源:网络转摘作者:林源点击:1730次时间:2011-8-16 12:28:12 一、引言 美国司法部于2010年7月16日宣布破获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联邦医疗保险诈骗案, 对94名嫌犯提出起诉, 其中包括医生、护士、诊所业主和管理人员等, 涉及金额高达2.51亿美元。这是美国医疗改革方案通过后联邦当局第一次彻查全国范围内的医疗欺诈行为。美国联邦政府多次表示, 打击医疗保险诈骗案, 是医疗保险改革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美国全国卫生保健反欺诈协会(NHCAA)估计每年欺诈造成的医疗费用损失至少3%或不少于600亿美元, 而美国政府和其他执法机构估计该损失高达10% 或1700亿美元(NH CAA,2005)[2]。在我国, 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社会医疗保险欺诈统计数据, 不过自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 诈骗医保基金的案件不断发生。据统计, 天津市医保结算中心仅2004年度累计拒付医疗机构不合理住院医疗费4666.1万元, 平均拒付率为4.01%, 涉及欺诈金额共计211.79万元[3]。 而新农合诈骗的现象更为严重, 出现了一些非常重大的诈骗案件, 如重庆秀山县一团伙一年半内欺诈450万元, 陕西省洋县妇幼保健院通过资料造假骗取38万元, 云南宣威市新农合管理办职工内外勾结骗取60余万元等。事实上, 医疗保健欺诈和滥用在许多国家每年都有数亿计美元的损失((USGAO,1992)[4];(https://www.360docs.net/doc/5410820005.html,sseyet a,l 1997)[5]), 对医保基金安全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妨碍了各国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因此, 医疗保险欺诈已经成为各国非常重视的社会问题, 学者们也对医疗保险欺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尝试对国内外医疗保险欺诈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 希望引起我国各界对医保欺诈问题研究的重视。 二、国外医疗保险欺诈的研究现状 社会心理学界在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关注欺诈问题。目前,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欺诈的理论主要有人际间欺诈理论、欺诈识别理论、欺诈三角形理论、白领犯罪理论及欺诈防范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医疗保险的欺诈问题。不过, 针对医疗保险欺诈问题的专门研究, 主要集中在欺诈风险分析、欺诈风险识别、欺诈风险度量和反欺诈措施等方面, 而重点在欺诈识别与反欺诈的研究方面。 1.医疗保险欺诈的概念及经济学分析 关于医疗保险欺诈, 美国全国卫生保健反欺诈协会( NHCAA )的定义是:“个人或组织故意的欺骗或虚假的表述以使其本人或组织获得不法利益”。医疗滥用是指“医疗机构或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与财政、商业及医疗实践不相一致, 或者未能满足卫生保健行业内公认的标准, 因而产生了不必要的费用[6] ”。欧洲医疗保健欺诈和腐败会议( 2005)中指出, 医疗保险欺诈是使用或提供虚假的、不正确的或不完整的陈述或文件,或者隐瞒了法律规定必须披露的信息, 以挪用或盗用他人的资金或财产, 或指定用途以外的其他滥用的不法行为[7]。 针对医疗保险欺诈, 一些学者还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 探讨其形成的微观机制。Arrow(1963)[8]指出: 由于健康和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高度专业化的医疗服务, 导致消费者和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医疗服务的供给方缺少内在的成本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产生了诱导性需求, 使得医疗费用上涨的趋势必然得不到有效控制。Martin Feldstein(1970)[9]、EvansR.G(1974)[10]认为由于医疗服务供方(医院)具有信息优势, 导致了供方道德风险- 诱导需求, 此时医院具有提供过量医疗服务的倾向, 还会创造额外的需求(Fuchs,1978)[11]。 2.医疗保险欺诈风险分析 医疗保险欺诈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修改或伪造医疗账单或其他相关资料; 过度的或不必要的治疗; 为没有提供的医疗服务支付费用; 伪造或夸大医疗事故等[12]。 医疗保险的欺诈主体: 医疗保险索赔过程中医疗服务提供商、投保人和保险人都可能涉及

微信营销文献综述终审稿)

微信营销文献综述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精准营销新渠道—微信营销 文献综述 一、摘要 微博营销方兴未艾,微信又迅速成为众品牌商除官方微博外另一互联网营销热地。自2012年8月18日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后,媒体、品牌商及名人使用更多的手段向他们的粉丝推送各种信息,微信的营销效果越来越不可忽视。微信营销,逐渐蔓延至国内的各个行业销售领域之中,并为改变现有的营销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是对前人有关微信营销研究进行的归纳总结,经过分析说明,总结有关学者对微信营销的研究成果。对微信营销的模式,利弊,前景以及微信营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方向。 二、主题 1.微信营销模式的诞生 近几年来,虽然国内的各个企业在电子营销方面都的带了大幅度的提升但那是其依旧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当企业在市场销售过程中产生风险的时候,那么因为风险而产生的费用就会得到提升,而产品的销售也会一同受到影响,这对企业而言是十分危险的。怎样采用较小的投资方式获得较大的销售回报,也成为了企业所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微信的出现则是成为了解决企业营销模式的灵丹妙药。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传播的主要方式就是二维码,二维码的出现对于国内外的众多企业而言是一个具备创造性的变革,其也为营销广告和媒体传播行业等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微信、二维码这些成本低、见效快的网络营销方式很快被众多企业所采用。

从目前开通微信企业来看,他们会把经销商拉到微信阵营来,企业可以让一些骨干员工参与,组建起一支企业的微信大军。从发布的信息来看,主要以品牌信息、行业资讯、企业活动、官方网站、促销活动等,其实都是为企业宣传、品牌塑造、资讯推送搭建了良好平台。 2.关于微信营销模式的探讨 (1)关于微信营销模式被人们所熟知的是以下四种模式: (2)LBS+“查看附近的人”功能,挖掘潜在客户群,开拓企业销售新渠道; (3)O2O+“二维码扫描”功能,助推品牌病毒式传播,打通企业线上和线下的关键入口; (4)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新功能,打造全新社交关系链,开创企业口碑宣传新方式; (5)互动式推送微信,通过一对一的推送,品牌可以与“粉丝”开展个性化的互动活动,提供更加直接的互动体验。 张莉(2013)在分析企业微信的营销应用时,认为对企业来说,微信营销的以上的营销模式必须区别使用,对于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服务,要采用不同的营销方式,如O2O+扫描二维码模式适用于餐饮,娱乐等产品或服务与用户紧密相联系的企业;她还指出微信营销的营销成本低,潜在客户多等优势。3.关于微信营销的定义与传统模式的对比 微信营销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对的创新,是伴随着的产生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注册微信后,可与周围同样注册的“”形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探究及分析 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的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压力,加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教师全面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国72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94.6%的教师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另有人对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注:转引自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第120—123页。)。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对自身、学生及教育发展的危害,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倦怠问题分析势在必行。 1、“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burnout” 一词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自从弗登伯格提出这个概念后,它被专门用以说明助人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 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皮特斯(Peters)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 尽管上述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彼此不一,但我们仍可发现其共同之处,即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2、“教师职业倦怠” 2.1“教师职业倦怠”内涵 教师职业倦怠内涵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也有说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它会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2.2“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大多数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成以下一些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并且认为,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

关于我国保险营销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保险营销的文献综述 摘要:保险营销是指在变化的保险市场环境中,以保险为商品,以市场为中心, 以满足被保险人风险保障需要为目的,实现保险公司经营目标的一系列活动。我国目前的保险营销渠道主要有五条即保险兼业代理,保险营销员,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其他渠道。自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引进我国内地之后,我国保险营销制度迅速发展在这种制度设计下,保险营销员作为连接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桥梁,对沟通保险供求拓展保险业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保险销售特别是寿险销售的主力军。虽然我国保险营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是彰显出了新的问题,有问题就需要解决,在找出问题后,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以及结合本国国情找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保险营销现状出现问题完善 一.我国保险现状 截至2009年9月30日,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529家,兼业代理机构14.4万家,营销员279万人。全国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7274.66亿元,同比增长10.88%,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4.78%。全国中介共实现业务收入663.32亿元,同比增长21.78%。 一、保险专业中介机构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09年9月30日,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529家,比上季度末增加36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1883家,保险经纪公司365家,保险公估公司281家,分别占74.46%、14.43%和11.11%。全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注册资本达到69.66亿元,同比增长6.76%;总资产达到100.79亿元,同比增长18.86%。 (二)业务情况 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实现保费收入402.35亿元,同比增加15.00%;占全国保费收入4.69%,比去年同期上升0.28个百分点。 (三)经营情况 2009年前三季度,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共实现经营收入61.69亿元,同比增长25.80%。实现盈利3.10亿元。 保险代理公司实现佣金收入31.19亿元,同比增长30.61%。 二、保险营销员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09年三季度,全国共有保险营销员2793866人,比上季度末增加了86329人。 (二)业务情况 截至2009年三季度,保险营销员共实现保费收入3554.45亿元,同比增长33.52%,占总保费收入的41.43%。 (三)经营情况

《会计发展史》读书笔记

《会计发展史》读书笔记 这两个月来,我读了一本很有意义的关于会计学发展历史的书,那就是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建忠译著的《会计发展史》。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记录下来了很多读书笔记。 一、会计的发展阶段 (一)古代会计阶段: 文明古国如中国、巴比伦、埃及、印度与希腊都曾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后来,欧洲庄园的管家需要就其管理成效向庄园主汇报。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臵,如“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还剩下的”。巴比伦人民精于组织管理,设臵“专门记录官”。埃及首先出现了“内部控制思想”。印度与希腊出现铸币,并记录在账簿中。 (二)近代会计阶段: 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人们称我为“会计之父”,但是我并不是复式簿记的发明人,这是许多人的智慧结晶。我只是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而已。——卢卡-帕乔利

复式簿记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随后传播至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又传入德国、英国、法国等。 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 1.折旧的思想 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耐用的长期资产往往比较少,商人们一般都是将耐用财产在报废时一次性冲销,或者将耐用财产当作存货(未销售的商品),继而在年终通过盘存估价增减业主权益。但是随着长期资产的日益增多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做法已经无法正确地确定盈亏,因此长期资产应该在其经济寿命期内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分摊,“折旧”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2.划分资本与收益 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投资者与经营者日益分离并更加关心投入资本的报酬。因此,必须将业主的投资与投资报酬收益进行严格的区分,使得会计人员必须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同时也要求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恰当配比,更使收益表成为对外披露的重要报表之一。 3.成本会计 重工业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的制造费用激增,成为产品成本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伴随着企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制造程序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也相应复杂。这些变化都对成本会计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最终,以存货的计价作为突破口,形成了

体验营销文献综述

体验营销文献综述 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物质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顾客在其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会注重于更高层次的、更深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而传统的营销注重产品的功能和特色,很少考虑顾客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难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从而产生了体验营销模式。 关键词:体验营销战略 正文: 一、体验营销的概念 著名学者伯德·施密特博士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指出,体验式营销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体验通常是由于对事件的直接观察或是参与造成的,不论事件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 1.感官体验。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等知觉器官应用在体验营销上。感官体验可区分为公司与产品(识别)、引发消费者购买动机和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等。 2.情感体验。即体现消费者内在的感情与情绪,使消费者在消费中感受到各种情感,如亲情、友情和爱情等。 3.思考体验。即以创意的方式引起消费者的惊奇、兴趣、对问题进行

集中或分散的思考,为消费者创造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 4.行动体验。指通过增加消费者的身体体验,指出他们做事的替代方法、替代的生活形态与互动,丰富消费者的生活,从而使消费者被激发或自发地改变生活形态。 5.关联体验。即以通过实践自我改进的个人渴望,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它使消费者和一个较广泛的社会系统产生关联,从而建立对某种品牌的偏好。 二、体验营销的特点 (1)体验的参与性 体验活动的关键核心是消费者必须参与其中,没有消费者的参与,体验也就不存在了。 (2)体验的补偿性 当消费者参与活动时,如果出现令消费者不满意或者受损失的情况,体验提供者必须对消费者给予赔偿。 (3)体验的知识性 体验提供者在策划体验活动时,为了使消费者能有一个愉悦的体验,有一个美好的回忆,把体验活动布置得有声有色,使消费者在获得愉悦体验的同时,又增长了知识。 (4)体验具有差异性 体验作为出自消费者内心的精神和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受当然是因人而异的,因个人所受教育、文化及亲身经历、爱好的不同.必将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文献综述 摘要: 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在国内尚属起步。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单位对人力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生涯结束期和职业生涯开始期,大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定位自己,发展自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功地职业生涯规划,在这一交替时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之路,不仅有助于缩短职业适应期,减少职业试错过程,而且对今后的职业成功及对社会的贡献都有很大帮助,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利于人尽快成才,而且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大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毕业时进行职业选择和今后的职业生涯成功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正文: 仵林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中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包括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首先,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研究、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途径获取了大量信息和第一手资料,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进行了描述,从学校和学生层面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大学生成功就业与是否进行职业规划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前人的理论与个人的思考,提出了大学生成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想,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辅助,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学校的保障作用。从学生个体规划和学校条件保障两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学校层面应当提供的辅助条件,并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四阶段”理论。本文中的职业规划概述讲得很好,我主要参考运用这点。 硕迎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以山西省本科院校为例》一文中通过调查山西省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个人职业规划现状、高校就业指导和职业辅导现状,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借鉴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职业生涯规划的经验,提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想和模式。借鉴于此,我对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09级毕业生进行调查。 吴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一文中采取统计学中的单变量统计量分析方法,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给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果探讨了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提出了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对策。借鉴于此,主要运用统计学中的分析方法,对本次问卷调查进行分析。 丁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一文中谈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理论体系日趋成熟、操作体系日趋完善的新型领域,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找到了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联,从而提出了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研究课题。借鉴与此,主要继续探讨这一课题。

中国会计发展史

中国会计发展史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会计制度古代、近代、现代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原始记录计量到单式簿记再到复式簿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变革过程。 关键词:原始计量单式簿记复式簿记 1.古代会计阶段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及消费等问题凸现,“计数”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必要,人们逐渐形成数量观念,并尝试着以实物、绘画、结绳、 刻契等方式来表现经济活动及其所反映的数量关系。由实物记事(计数)、绘画记事(计数)、 结绳记事(计数)、刻契记事(计数)等方式所体现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基本代表着同时期 的“会计”行为,或者说,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是会计的萌芽状态,成为会计的直接渊源。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后,在原始计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最早的会计制度。中国有关会 计事项记载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而“会计”称号的命名、会计的职称则均起 源于西周,其含义是通过日积、月累的零星核算和终的总合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 济收支的目的。据《周礼》记载,西周国家设立“司会”一职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计 岁会”,又设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四职分理会计业务,其中司书掌管会计账簿,职内掌 管财务收入账户,职岁掌管财务支出类账户,职币掌管财务结余,并建立了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这表明大约在西周前后,我国初步形成会计工作组织 系统。当时已形成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春秋以至秦汉,在会计原则、法律、方法方面均有所发展。孔子提出了中国最早的会计原则:“会计当而已矣”,意思是会计要平衡、真实、准确。具体说是要求会计的收付存平衡 正确无误,它与目前的“客观性”原则相似。战国时期,中国还出现了最早的封建法典--《法经》,其中包含“会计”方面的内容,如在会计簿书写真实性和保管方面,规定会计簿书如 果丢失、错讹,与被盗数额同罪;在会计凭证和印鉴方面,规定券契(当时的原始凭证)如 有伪造、更改等情,重者与盗贼同罪论处,轻者以欺诈论处,如上计报告不真实,有欺诈隐 瞒者,根据情节轻重判刑;在仓储保管方面,规定对于账实不符的,区分通盗、责任事故、 非责任事故等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在度量衡方面,规定度量衡不准者,按情况不同实行杖打 等处罚。秦汉时期,中国在记账方法上已超越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建立起另一种 形式的“单式记账法”,即以“入、出”为会计记录符号的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方法。它以“入 -出=余”作为结算的基本公式,即“三柱结算法”,又称为“入出(或收付)记账法”。西 汉时采用的由郡国向朝廷呈报财务收支簿——“上计簿”可视为“会计报告”的滥觞。南北 朝时期,苏绰创造“朱出墨入记账法”,规定以红记出、以墨记入。 唐宋时期,我国会计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推进。首先,产生了《元和国计簿》、《太和国计簿》、《会计录》等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著作。《元和国计簿》和《太和国计簿》分别为唐人李 吉甫、韦处厚所撰,收录了唐代人口、赋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统计资料,按照国家财政 收入项目分别记载其收入数字。《会计录》为宋人所编,是一种按照国家规定的财计体制和 财政收支项目归类整理,并加以会计分析的经济文献。其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会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