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拔罐的方法及禁忌

合集下载

拔火罐的原理作用方法及禁忌

拔火罐的原理作用方法及禁忌

拔火罐的原理作用方法及禁忌拔火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在人体表面制造负压,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活化气血,以达到祛病、扶正、除邪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拔火罐的原理、作用、方法和禁忌事项。

一、拔火罐的原理:1.负压原理:通过罐内的气压调节器,将罐子内的空气抽出,形成负压环境,促使皮肤组织及表浅的经络组织扩张。

这种负压的作用,能够刺激人体脏腑、经络、皮肤表浅的神经、肌肉组织和毛细血管,进而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氧供给,促进新陈代谢和毒素的排泄,起到疏通经络、活化气血的作用。

2.经络作用:拔火罐可以刺激人体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中医学上认为贯穿全身的气血运行通路,经络畅通是保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保障。

拔火罐通过负压作用,能够温通经络,疏通经脉,使得气血流通通畅,并激发人体自我调节、治疗的功能。

二、拔火罐的作用:1.祛寒除湿:拔火罐时,罐内的负压可以刺激体表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在气候寒冷潮湿或身体寒凉的情况下,拔火罐能够对寒湿进行排除,从而达到祛寒除湿的作用。

2.活血化瘀:拔火罐能够通过负压作用,加速血液循环,活化气血,促进淤血的排出。

对于经络不通、血液循环差、血瘀体质的人群,拔火罐能够帮助活血化瘀,改善身体状况。

3.理气舒筋:拔火罐能够刺激经络,舒缓肌肉。

日常生活中,因为久坐、过劳、长时间的体力劳动等原因,容易导致肌肉酸痛、僵硬、筋腱拉伤等不适。

拔火罐能够通过负压刺激,舒缓肌肉、舒筋活络,缓解不适。

三、拔火罐的方法:1.准备工作:拔火罐前,需要准备好罐子、燃烧物(常用的有酒精棉球、草木灰等)、火源(火柴或打火机)和消毒液。

2.拔罐部位:根据需要治疗的病症和经络走向,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拔罐。

常见的拔罐部位有背部、肩颈部、腰腹部等。

3.拔罐方法:将罐子放置在选定的部位上,点燃燃烧物,快速将罐子放置在皮肤表面上。

通过灭火或拔去燃烧物,使罐子内部产生负压效应,吸附在皮肤上。

4.罐子保留时间:拔罐后一般保留10-15分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所需治疗的病症可以适当调整。

拔罐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拔罐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拔罐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拔罐是一种中医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淤血和湿气,提高免疫力。

然而,拔罐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和禁忌症,需要谨慎使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注意事项:
1. 在进行拔罐前,确保皮肤干燥清洁,避免使用油腻的护肤品或者有伤口、瘀伤等情况下进行拔罐。

2. 确保拔罐器具的安全和清洁,避免感染等问题。

3. 在进行拔罐时,应当避免过度或过度用力,以免对皮肤和肌肉造成过度刺激。

禁忌症:
1. 妊娠期妇女应避免拔罐,因为拔罐会对孕妇的身体和胎儿有一定的刺激和影响。

2. 皮肤有损伤,包括破溃、溃疡、烧伤、严重湿疹等情况下禁止拔罐。

3. 严重贫血、出血性疾病、血液凝固功能异常的患者禁止拔罐。

4. 心脏病、高血压、低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其在急性期或病情不稳定时禁止拔罐。

5. 癌症患者、糖尿病患者、白血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及严重感染患者禁止拔罐。

在拔罐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尤其是存在其他健康问题的人群。

此外,对于初次尝试拔罐的人来说,可以选择较轻的吸力和较短的时间,逐渐适应和了解自身反应。

拔罐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拔罐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拔罐的顺应证及禁忌证
拔罐疗法具有明显的缓解痛苦悲伤后果,外科的急性腰扭伤.慢性软组织毁伤,或是内科的头痛.腹痛.胆绞痛.风湿痛,都可以用拔罐疗法.
刺络拔罐的镇痛后果尤为明显.中医以为“公则不痛,痛则不通”,痛苦悲伤多因经络阻滞,气血瘀阻.刺络拔罐能有用地去瘀行血,通经活络,临床经常应用于治疗各类痛苦悲伤.现代医学也以为,刺络拔罐刺激了某一局部的神经,调节了响应部位血管和肌肉的功效,反射性解除血管和腻滑肌的痉挛,产生了明显的止痛后果.
别的,用本法治疗的顺应症还有:伤风.风行性腮腺炎.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冠芥蒂.心律不齐.中暑.肺水肿.急性胃肠炎.胃痛.小儿消化不良.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糖尿病.头痛.胁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腰背痛.痛经.月经不调.乳腺炎.术后肠粘连.荨麻疹.带状疱疹.产后缺乳.牙痛.扁桃体炎.面瘫.毒蛇咬伤.疮疡初起.近视等.
1风湿痹痛及各类神经麻木
2脏腑功效杂乱
3急慢性痛苦悲伤
4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疾病.
禁忌证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
1.凝血机制不好,有自觉性出血偏向或毁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应用拔罐疗法,如血友病.紫癜.白血病等.
2.皮肤轻微过敏或皮肤患有疥疮等传染性疾病者不宜拔罐.
3.恶性皮肤肿瘤患者或局部破损溃烂.外伤骨折.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皮肤损掉弹性者,局部皮肤不宜拔罐.
4.怀胎期妇女的腹部.腰骶部及乳部不宜拔罐,拔其他部位时,手段也应轻柔.妇女经期不宜拔罐.
5.肺结核运动期.
6.重度心脏病.心力弱竭.呼吸衰竭及轻微水肿的患者不宜拔罐.
7.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不宜拔罐.
8.重度神经质.全身抽搐痉挛.狂躁不安.不合作者,不宜拔罐.
9.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劳者,慎用拔罐.。

拔罐法的概述适应症禁忌症流程评分标准

拔罐法的概述适应症禁忌症流程评分标准

第28页
拔罐法的概述适应症禁忌症流程评分标准
第29页
拔罐法的概述适应症禁忌症流程评分标准
第30页
拔罐法的概述适应症禁忌症流程评分标准
第31页
注意事项
室温保持在22-25度之间,必要时屏风 遮挡病人。
拔罐时应采取舒适体位,选择肌肉丰厚 部位,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 易移动、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部位不宜 拔罐。
拔罐法的概述适应症禁忌症流程评分标准
第20页
刺血拔罐
又称刺络拔罐。在应拔罐部位皮肤 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 肤针叩刺,然后将罐吸拔于点刺部 位上,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 作用。普通针后拔罐留置10-15分 钟。
拔罐法的概述适应症禁忌症流程评分标准
第21页
拔罐法的概述适应症禁忌症流程评分标准
第10页
投火法
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薄纸条,燃着 到1/3时,投入罐里,将火罐快速叩在 选定部位上。投火时,不论使用纸卷和 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 烧一寸左右后,纸卷和纸条,都能斜立 罐里一边,火焰不会烧着皮肤。初学投 火法,还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层湿纸, 或涂点水,让其吸收热力,能够保护皮 肤。
使用过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拔罐时应注意防火。
拔罐法的概述适应症禁忌症流程评分标准
第34页
谢谢聆听!
拔罐法的概述适应症禁忌症流程评分标准
第35页
拔罐法的概述适应症禁忌症流程评分标准
第26页
操作方法
(7)部位:肩端、胸、背、腰、臀、 肋窝以及颈椎、足踝、腓肠肌等肌肉丰 厚、血管较少部位,皆可拨罐。另外还 可依据病情,疼痛范围,可拔l~2个 火罐,或4~6个甚至10个玻璃火罐。
拔罐法的概述适应症禁忌症流程评分标准

拔火罐

拔火罐
2、拔火罐的原理 3、火罐的类别 4、拔罐的方法 5、注意事项和禁忌
一、简介
拔火罐是一种充血疗法,利用热力
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紧 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 而产生治疗作用,有人称它为郁血 疗法。
拔火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
病方法,俗称“拔罐子”、“吸筒”,在 《本草纲目拾遗》中叫作“火罐气”,《外 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于外 科痈肿,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 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 籍中又取名为“角法”。关于拔火罐治疗疾 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 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

⑤滴酒法

在火罐内滴入95%乙醇l一3滴,翻倒之使其均匀地 布于罐壁,然后点火燃着,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 部位上。

(二)水罐法
是指拔罐时用水热排出罐内空气的方法。 根据用水的方式,常有以下几种:
1.水煮法
将竹罐放人水中或药液中煮沸2~3 分钟,然后用镊子将罐倒置夹起,迅速用干毛 巾捂住罐口片刻,以吸去罐内的水液,降低罐 口温度(但保持罐内热气),趁热将罐拔于应 拔部位,拔后轻按罐具半分钟左右,令其吸牢。 此法消毒彻底,温热作用强,且可罐药结合, 适用于任何部位拔留罐、排罐。但操作应适时, 出水后拔罐过快易烫伤皮肤,过慢又易致吸拔 力不足。

3.刺络罐法
即拔罐与刺血疗法配合应用的治法。 于施术穴位或患处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或三 棱针、注射针、粗毫针点刺皮肤渗血,或挑刺 皮下血络或纤维数根,然后拔留罐,至拔出少 量恶血为度。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挑 刺部用创可贴,1~2天伤口即愈。此法适用热 证、实证、实寒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等。 如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哮喘, 以及神经性皮炎、皮肤疹痒症等。

中医拔罐法

中医拔罐法

拔罐法一、常用拔罐法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1. 留罐法(坐罐法)操作要点: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拔腧穴。

②根据需要选用大小适宜的罐具。

③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95%的酒精棉球,点燃,使棉球在罐内壁中段绕1~3圈或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

④留罐时间,以局部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为度,一般为10~15分钟。

⑤起罐时,一手握罐,另一手用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周围的皮肤,使之凹陷,空气进入罐内,罐体自然脱下。

注意事项:①要根据体质、肌肉丰厚程度、留罐部位、患者的耐受力等确定吸拔力的大小。

②吸拔时应依靠负压自然吸附,不应为增加吸拔力而用力将罐具按压在皮肤上。

③留罐过程中,若患者因吸拔力过大有不适感,可采用启罐时的动作往罐内放进少许空气。

④闪拔时避免火焰在罐口停留过久,以防罐口过烫而烫伤皮肤。

2.走罐法操作要点: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拔腧穴。

②选择大小适宜的玻璃罐。

③在施术部位涂抹适量的润滑剂,如凡士林、水,也可选择红花油等润滑剂。

④先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施术部位上,然后用单手或双手握住罐体,在施术部位上下、左右往返推移。

走罐时,可将罐口的前进侧的边缘稍抬起,另一侧边缘稍着力,以利于罐子的推拉。

⑤反复操作,至施术部位红润、充血甚至瘀血为度。

⑥起罐时,一手握罐,另一手用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周围的皮肤,使之凹陷,空气进入罐内,罐体自然脱下。

注意事项:①本法多用于背部、下肢部等肌肉比较丰厚、面积较大的部位。

若在皮肤松弛或皱褶过多处、毛发浓密处或骨骼较为突出的凹凸不平处走罐,不宜吸附且易产生疼痛。

②吸拔力、推拉速度要合适,以皮肤潮红、患者可耐受为原则。

③推拉用力要求均匀一致。

④罐口以光滑弧圆者为佳。

3.闪罐法操作要点: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拔腧穴。

②选用大小适宜的罐具。

③用镊子夹紧95%的酒精棉球一个,点燃,使棉球在罐内壁中段绕1~3圈或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再立即将罐起下。

拔罐原理、作用、方法和禁忌

拔罐原理、作用、方法和禁忌

拔火罐的原理、作用、方法及禁忌一、拔罐法的作用:拔罐疗法主要用于风湿痛、老寒腿、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痹痛”筋骨酸楚、伤风伤寒所致的感冒头痛、腹痛及哮喘等症有治疗作用。

如人到中年,筋骨疼痛显然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寒湿诸邪入袭而留驻于竹关巧,加上中年之后英气渐衰,血行缓慢,血不运而通行不畅以致诸证渐岀。

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通络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

火罐用在人体穴位上,可治疗头痛、眩皐、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疾病。

二、拔虢的原理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中医认为拔罐是通过罐内负压的作用打开毛细血管及毛汗孔,使局部产生收缩和冲挤的相互作用,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而致淤血,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排出体外,达到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I匕痛、拔毒泻热,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调动人体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髙和调肖人体免疫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的斑印及颜色的定义:1、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血压高,或有温热之邪。

2、罐印微白,触之不温,多为经寒血虚,证见体乏无力,而色无华。

3、罐体内壁有水气兼见水泡者,表示该部位有湿气,为常期涉湿或穿潮湿衣服有关。

4、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为寒凝血瘀,为风寒流注于皮下经络。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双虚或气血阴阳不调。

6、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不一,表示气滞血瘀,经行不畅。

7、罐印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明患者有虚寒症,气血不宣所致皮表不得儒养。

(白而无色多表示局部中层、深层神经系统应不良)。

拔罐禁忌及注意事项

拔罐禁忌及注意事项

拔罐禁忌及注意事项
拔罐,又称火罐、气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

拔罐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促进经络的通畅,达到调节气血、祛风散寒、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等作用。

但是,拔罐也有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需要我们在使用时特别注意。

1. 温度禁忌:拔罐时,需要用火烧罐口,然后将罐子贴在皮肤上。

因此,拔罐时要避免在热天或燥热的环境下进行,以免皮肤被烫伤。

2. 疾病禁忌:对于有皮肤疾病、出血性疾病、热性疾病(如发热、中暑等)、癌症患者、孕妇等人群,应禁止拔罐。

3. 腰椎禁忌:腰椎部位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区域,拔罐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在腰椎部位进行拔罐。

4. 饮食禁忌:拔罐后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辣椒、酒精等,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5. 时间禁忌:拔罐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不要超过15分钟。

对于初次接受拔罐的人群,建议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逐渐增加拔罐时间。

6. 皮肤禁忌:拔罐需要在皮肤上制造负压,因此皮肤如果有创伤、烧伤、瘢痕等情况,不适合拔罐,以免加重伤口。

总之,拔罐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但也需要遵循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如果你想进行拔罐疗法,请务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拔罐的方法及禁忌
我国中医文化历史悠久,而且历来备受欢迎,它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不仅有着很大的贡献,同时也给社会医学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你知道中医在拔罐的过程中是如何用好这个小罐罐的吗?
拔罐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火罐法:利用燃烧时的火焰的热力,排去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吸着在皮肤上。

有下列几种方法:
(1)投火法: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薄纸条,燃着到1/3时,投入罐里,将火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投火时,不论使用纸卷和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烧一寸左右后,纸卷和纸条辟谷,都能斜立罐里一边,火焰不会烧着皮肤。

初学投火法,还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层湿纸,或涂点水,让其吸收热力,可以保护皮肤。

(2)闪火法:用7~8号粗铁丝,一头缠绕石棉绳或线带,作好酒精捧。

使用前,将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灯或蜡烛燃着,将带有火焰的酒精棒一头,往罐底一闪,迅速撤出,马上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此时罐内已成负压即可吸住。

闪火法的优点是:当闪动酒精棒时火焰已离开火罐,罐内无火,可避免烫伤,优于投火法。

(3)滴酒法:向罐子内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将罐子转动一周,使酒精均匀地附着于罐子的内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后用火柴将酒精燃着,将罐口朝下,迅速将罐子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4)贴棉法:扯取大约0.5公分见方的脱脂棉一小块,薄蘸酒精,紧贴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着,马上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上。

(5)架火法:准备一个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将棉球燃着,马上将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产生较强的吸力。

2、水罐法:一般应用竹罐。

先将罐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使用时将罐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按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3、抽气法:先将青、链霉素等废瓶磨成的抽气罐紧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
温馨提示:用注射器从橡皮塞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

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着。

有些人在身体感觉不舒服的时候,会选择拔火罐。

通过拔火罐不仅可以促进自身的血液循环,同时还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和疾病的治疗。

但是拔罐也有一些禁忌,一起来看看。

禁忌一:同一位置反复拔
很多患者生病后,常在同一个位置反复拔火罐,这样做会对皮肤造成损伤,比如红肿、破损。

建议:拔火罐的时候,可以在多个位置拔,以增加治疗效果。

禁忌二:拔火罐后就洗澡
很多人喜欢在拔完火罐后就洗个澡,认为这样很舒服,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正确的。

因为这时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肤破溃、发炎。

特别是洗冷水澡,由于此时皮肤的毛孔正处于张开状态,所以很容易感冒。

建议:正确的洗澡时间是在拔罐后的1小时~2小时。

拔罐后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温度要稍高一些。

禁忌三:时间越长越好
不少人认为拔火罐的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甚至认为,要拔出水疱才能体现出拔火罐的效果,其实这也是错误的。

因为拔火罐时间过长,就可能会出现水疱,这样不但伤害到了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温馨提示:正确的拔火罐时间应该是在10分钟~15分钟。

如果是身体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时间要减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