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文言文复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背诵资料:古诗 文言文 日积月累汇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背诵资料一、【古诗词】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浪淘沙[唐] 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唐]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二、【文言文】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太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赞叹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锺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把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理解】本文告诉我们知音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的道理。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用百来计算。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锦囊装起来,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六年级文言文大全必背

六年级文言文大全必背
六年级文言文必背篇目如下:
1.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4.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5.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杜处士笑而然之。
以上是六年级部分必背文言文篇目,建议查询教辅或课本获取完整的必背篇目。
语文六年级总复习 文言文共29页PPT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
谢谢!
2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六年级毕业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六年级毕业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艳阳在小升初语文学校的过程中,文言文是语文学校的一个难点。
下面是文言文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及解题方法,希望在大家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6、感激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小学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不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怎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不踏踏实实走过学习的坎坷路,怎能拥有考试的辉煌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见”通“现”,应读“xiàn”。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

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论语》八则1.选自,作者名字,(什么时期的什么家)。
学说的创始者。
2.时:。
3.习:。
4.说:。
5.愠:。
6.好:。
7.乐:。
8.凋:。
9.尝:。
10.寝:。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明了什么?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明了什么?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的道理1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道理)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说明了什么?1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道理)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19.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译文20.论语八则是一篇散文。
《天时不如地利》1.选自,作者名(什么时期什么家)。
《孟子》是所著。
2.天时:。
3.地利:。
4.人和:。
5.三里之城:。
6.环:。
7.池:。
8.兵:.9.委而去之:。
10.域:。
11.以:。
12.封疆之界:。
13.固国:。
14.威:。
15.之至:。
16.亲:。
17.戚:。
18.畔:。
19.顺:。
20.不如:。
21.然而:。
22.故:。
23.寡:。
24.郭。
25.君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词语。
辩斗:________以:________日中:________及:________盘盂:________沧沧凉凉:________孰:________汝: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②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磨成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①媪(ǎo):年老的妇人。
②杵(chǔ):棒槌。
③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去:________②方:________③欲:________④还:________(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判断下面句子的划线字意思是否相同。
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②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②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玉,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必考重点题型练习16篇含答案-全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必考重点题型练习16篇含答案-全六年级文言文练习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世说新语》节选[注释]甚:非常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 乃:______(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 曰:_____(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闻:________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对话意思:(2) 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3、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答案:1、(1)诣:拜见乃:于是,就(2)示:给……看曰:说(3)未:没有闻:听见2、(1)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本组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吕氏春秋》[注释]善鼓琴:善于演奏古琴峨:高洋:广大1、成语出自《伯牙绝弦》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人物是的知音,从(课文句子)“”这两句可以看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伯牙绝弦》一、 解释加点的词语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二、 解释下面的句子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3、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4、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5、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 内容理解: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节选自《伯牙绝弦》)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 ②穷尽 ③走不通的 ④独一无二的 ⑤极、最伯牙绝琴(① )斩尽杀绝(② )绝处逢生(③ )美妙绝伦(⑤ )绝大多数( ⑤)悬崖绝壁(③ )善:①擅长、善于 ②好 ③善良 ④容易,易于 ⑤办好、弄好伯牙善鼓琴( ①)善( ②)哉,洋洋兮若江河 心怀不善(③)多愁善感(④ ) 善始善终(⑤ ) 英勇善战( ①)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②)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①句子含义:伯牙奏琴,心中想的是高山,钟子期说道:“(弹得)好啊!那巍峨雄伟的气势就如同泰山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_钟子期是真正了解伯牙的,是伯牙的知音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古。
①句子含义:子期死了伯牙再也没有知音于是就就把琴摔了终生不再弹琴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知音难求和失去知己的悲痛。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照样子再写几句。
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1.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乎若(明月)!”2.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潇潇)兮若(春雨)!”志在云雾,钟子期曰:“善哉,(蒙蒙)乎若(云雾)!”3.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炊烟)!”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依依)乎若(杨柳)!”?4.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钟子期曰:“善哉,(皑皑)兮若(白雪)!”志在芳草,钟子期曰:“善哉,(萋萋)乎若(芳草)!”5、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答: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唯一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是自己的知音。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6、通过学习,你对“知音”有了什么认识?答:“知音”,就是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有共同语言的人。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7、看到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答:人生在世知己难寻,我也希望能象你一样找到自己的知己。
你们的友谊值得赞叹,为后人所称颂,我为你们伟大的友谊而深深感动!!8.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
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复习《学奕》一、解释加点的词语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与?曰:非然也。
..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学,弗若二、解释下面的句子: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阅读理解: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启示道理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另一个人心里总以为将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拉弓搭箭去射它,三心二意地学习,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该认真细心、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虚心听从老师的教导,切不可三心二意,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为是其智.弗若与4.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5.翻译:惟弈秋之为听译文:6.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答案:3.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4、B 5.只听弈秋的教导6.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7.给加点的字注音。
诲.二人奕()鸿鹄.将至()8.用“∕”划分朗读节奏。
使奕秋诲二人奕9.解释加点的字。
①通国之善.奕者也②惟.奕秋之为听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10.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而效果不同?11.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12.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7.huì;hú。
8.使奕秋∕诲二人奕。
9.擅长;只、单;弓箭;共同。
10.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1.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很大的差别,而在于是否专心致志。
12.专心致志是学好的唯一秘诀,如果自恃聪明,三心二意,就是老师再好,也是学不好的。
复习《两小儿辩日》 一、 解释加点的词语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二、 解释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3、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5、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6、 孔子不能决也。
7、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三、 阅读理解:《两小儿辩日》阅读理解题:1、给加粗字注音。
则如盘盂. 沧.沧凉凉 孰.为汝.多知.乎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两小儿辩斗..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3)及其日中如探汤. (4)孔子不能决.也 (5)孰为汝多知.乎 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6、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7、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8.一词多义:为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孰为汝多知乎?其 1、问其故 2、及其日中如探汤??????????????9.古今异义:?⑴日中如探汤汤: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10.翻译下面的句子:?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11、下面两句话分别是直接引用句和间接引用句。
试将第一句改为间接引用句,第二句改为直接引用句?⑴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2.?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13.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15.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16.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两小儿辩日》阅读理解参考答案:1、yúcāngshúrǔzhì2、(1)争辩、争论(2)距离(3)热水(4)判断(5)谁通“智”3、孔子不能决也。
4、不能。
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5、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围绕要大胆质疑等方面来答等。
6、一个是从形状的角度,一个是从温度的角度。
7、对事物的探索研究的态度。
?答案:8.一词多义为:表示判断,是动词,说、认为?其:那,代词,指代“辩斗”其:它,代词,指代“日”9?⑴汤:古义:热水;今义: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⑵去:古义:离;今义: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10.?(1)孔子不能做出判断。
(2)谁说你多智慧呢?11.?(1)一儿以日始出近,而日中时远也。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12.?孔子不能决也。
13.?两小儿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触觉出发,因为判断太阳远近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所以得出了不同结论。
14.?不能。
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15.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16.(1)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我们应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我们要学习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4)说明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