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六年级文言文阅读题和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2) 答案:A 解析: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根据句子意思选择答案即可。 本句的意思:把琴摔坏,把弦拉断。
(3) 答案:B 解析: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根据句子意思选择答案即可。 本句的意思: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掉,摆动,摇动。
空类2
(3) 简答: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1) 答案:曾经 做
解析:(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析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 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①句意为:经外去游览。尝:曾经。 (2)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析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 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②句意为:拿这些东西干什么。为:做。
(2) 答案:鸿门宴 纪传 司马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积累。难度较低。(每空1分,共3分)(有错别字或拼音,该空不得分) (3) 答案:项伯也拔出剑跳舞,常常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用身体遮挡沛公,项庄不能够攻击到沛公。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语句翻译。“以”,用,1分;“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1分;“蔽”,遮蔽, 保护,遮挡,1分;“击”,击中,打到,攻击到,1分。(4分)
A.
B.
C.
D. (2) 看来宴无好宴,此宴为历史上著名的“ 空类2 ”,该事件出自《史记》。《史记》为我国第 一部 空类2 通史(体例),作者是 空类2 (人物姓名)。 (3) 沛公之所以能够逃脱,是因为“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这句话翻译 成现代汉语为 空类2 。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1)(1)(2)(3)(4)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这句话的意思是答案: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解析:略2.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作答。
虽与之俱学,。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这段话选自,作者,课文告诉了我们。
(1)答案:弗若之矣非然也《学弈》孟子学习与智力无关,必须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解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出自《学弈》,是孟子的一篇文章,讲述的道理是学习与智力无关,必须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3.公仪休拒收鱼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休不受。
其弟子子明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免于相,则虽嗜鱼,此不必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嗜鱼( ) (2)一国争买鱼而献之( )(3)免于相( ) (4)恃人不如自恃也(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弟子子明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仪休是一个怎样的人?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公仪休是一个非常喜欢吃鱼、但从来不买鱼的人B.公仪休是一个非常固执、甚至有些不识好歹的人C.公仪休是一个明智的、目光长远的、能够拒绝诱惑的、保持清廉品格的宰相读了这则故事,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有何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喜欢送被罢免依靠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重点字的解释。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1)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夸父先喝完了黄河的水。
B.夸父先喝完了渭河的水。
C.夸父先喝完了北方的一个大湖的水。
答案:A解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原文: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写出”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的意思。
答案: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不上其他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啊。
解析:“为是“指”难道这是”;“其”代词,指他的;“智”指智力“弗”否定副词,指的是没有、不;“与”语气词。
3.有所期诺,,有所期约,。
答案:纤毫必偿时刻不易解析:略4.学而不思则罔,。
答案:思而不学则殆解析:略5.学而时习之,?答案:不亦说乎解析:略6.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
”乃罢其兵。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意思。
(1)欲取蝉( )(2)黄雀延颈( )(2)(3)(1)(2)(3)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三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年轻人为了规劝吴王罢兵,先是怎么做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为了规劝吴王,又是怎么说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所说的这番话,其实可以用一个8字成语来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捕伸长脖子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字词意思的理解。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学号: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②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④。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⑤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⑥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⑦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⑧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①荆:指楚国。
②谏:劝阻。
③舍人:侍从。
④三旦:三天早晨。
⑤委身:曲身。
⑥傍:同“旁”。
⑦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⑧患:忧患、灾祸。
1.写一写下列句子的意思。
(6分)(1)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年轻人一连三天早晨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其目的是()(2分)A.习惯早晨锻炼。
B.用弹弓打黄雀。
C.观察螳螂捕蝉。
D.引起吴王注意。
3.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填写下面的关系图。
(2分)蝉←__________←__________←人4.上题中的关系图讲述的就是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下列成语中与它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2分)A.亡羊补牢,为时未晚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C.画蛇添足,多此一举D.万事俱备,只欠东风5.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
(8) “水何澹澹”中的“澹澹”是指
(9) 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襟,抒发了
的豪情壮志。
(4) 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①东临碣石 (
)
②以观沧海 (
)
③水何澹澹 (
)
④山岛竦峙 (
பைடு நூலகம்
)
⑤星汉灿烂 (
)
⑥若出其里 (
)
⑦幸甚至哉 (
)
⑧歌以咏志 (
)
(5) 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
A. 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C. 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 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
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7) 7、判断正误(对的在括号里写“对”,错的写“错”)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
察的对象。(
)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A、触觉
B、视觉
C、嗅觉
D、听觉
(5) 科学证明,两个小孩儿的观点都是错的,因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与太阳看起来的大小和日出、
中午时感受到的温度无关。“孔子不能决也”正应了《论语》中的名句( )
A.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和主题的感悟。完成本题要联系故事解决和孔子的生平。故事的结局是“孔子不能判断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练习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曾子之妻之市之:____(2)顾反为女杀彘反:____(3)特与婴儿戏耳特:____(4)遂烹彘也遂:____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曾子之妻之市听父母之教B 其子随之而泣今子欺之C 女还待父母而学者也D 顾反为女杀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之”:去、往。
(2)“反”:同“返”,返回。
(3)“特”:只是。
(4)“遂”:于是,就。
2、 B (A 项“曾子之妻之市”的“之”是“去、往”的意思,“听父母之教”的“之”是“的”的意思;B 项“其子随之而泣”和“今子欺之”的“子”都指“孩子”;C 项“女还”的“女”同“汝”,你,“待父母而学者也”的“者”指“……的人”;D 项“顾反为女杀彘”的“为”是“给”的意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为”是“为了”的意思。
)3、(1)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2)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要讲诚信,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3) 答案:渔夫一天收入也不多,他给渔夫这些钱渔夫应该满足了,不应该一下子得那么多钱。 是许金不酬者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笫一问要求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可结合对“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的理解来回答;第二问要求用原文来回答,结尾渔夫的话便可作为答案。
2. 请画出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节奏。 一 心 以 为 有 鸿 鹄 将 至,思 援 弓 缴 而 射 之。
答案: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
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是短语,可按词性划分,否定词要断开,还有主谓语间也来断 开。 句意: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根据意义划分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 缴/而射之。
(1) 答案:房子 原因
解析:略 (2) 答案:何晏想回家,不想做魏武的儿子。
解析:略 (3) 答案:何晏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有自己的主意。
解析:略
6. (一) 文言文阅读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
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 也。子何恃而往?”越 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 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
3. 阅读文言文,完成训练题。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①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三篇

【导语】要想学习好,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如。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篇⼀狐假虎威 ⼀、阅读《狐假虎威》,完成习题。
虎求百兽⽽⾷之,得狐,狐⽈:“⼦⽆敢⾷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先⾏;⼦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敢不⾛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
兽见之皆⾛。
虎不知兽畏⼰⽽⾛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以我为不信,吾为⼦先⾏: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 (4)兽见之皆⾛: 2.翻译句⼦。
(1)今⼦⾷我,是逆天帝命也。
(2)⼦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敢不⾛乎! (3)虎不知兽畏⼰⽽⾛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敢不⾛乎: (2)故遂与之⾏: (3)其不善者⽽改之: (4)曾⼦之妻之市: (5)学⽽时习之: (6 )见藐⼩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从这则寓⾔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_____,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______,它们都是⽤来⽐喻_____⼀类⼈。
21世纪教育版权所有 5.你是如何评价⽂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欣赏寓⾔故事《近朱者⾚近墨者⿊》,完成习题。
1.“近朱者⾚,近墨者⿊。
”出处:晋·傅⽞《》。
“ 2.”近朱者⾚,近墨者⿊。
“ 意思是。
3.这句话被⼈们⽤来⽐喻什么,不正确的选项是() A.接近好⼈可以使⼈变好。
B .接近坏⼈可以使⼈变坏。
C.客观环境对⼈有很⼤影响。
D.客观环境对⼈没有太⼤影响。
答案 ⼀、 1.(1)做⾸领(2)认为(3)对的(4)逃跑 2.(1)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2)你跟随在我后⾯,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3)⽼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 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而身为宋国笑( )④冀复得兔( ) •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 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 谈。 • 答:
•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 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 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 ) (2)破之(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 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 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 举一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解释字 ①方北面而持其驾( )②我欲之楚( ) . ③马虽良( ) ④吾御者善( ) 2,翻译句子 ①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②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你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4,文中“此数者愈善”中的“此数者”指代 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文言文阅读复习
田田
•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 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 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 1.解释下列词语。 • A.嬉: B.贾人: •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故事:________。 3.翻译全文
南辕北辙
•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 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 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 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 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 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 1、大行:大路。2、持其驾:拿着绳子,驾 着马车。3、奚为:何为,做什么。4、用: 资用,即路费。5、御者:驾车的仆夫。
•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 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 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 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 者也。 •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 3.这个故事讲的是 ————成语。 •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