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文言文复习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复习(带答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复习(带答案)一、看拼音,写词语jū shùshā mòfáng ài zhāo dàizhàn yìtuī cízhàn yìwǔ rǔ二、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晃.动(huàng huǎng)拨弄.(nòng lòng)翻箱倒.柜(dǎo dào)缥缈.(shāmiǎo)急遽.(jiùjù)消逝.(shìshī)三、我会辨字组词。
聊(_________)控(_________)贷(_________)剔(_________)柳(_________)空(_________)袋(_________)踢(_________)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突(____)森郁崇山(____)岭前(____)后继(____)为壮观(____)而不舍寒冬(____)月银(____)素裹风刀(____)剑(____)花飞舞1.这些成语中,__________都与冬季有关。
2.选择其中的几个成语写一段话:__________五、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之所以……是因为……既……就……因为……所以……只有……才……1.(___)你们都不知道这个消息,(___)我要传达给大家。
2.(___)你们已经知道了,我(___)不再重复了。
3.(___)劳动(___)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六、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学弈》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__________,一个人__________,最终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
(2)《两小儿辩日》围绕“__________________”,讲述了两个______的不同观点和理由,孔子面对这个问题也无法作出科学的______,体现了两个小孩__________和孔子__________的态度。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古文我也懂。
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予安能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祠:祭祀。
②舍人:达官贵族家里的门客。
③卮(zhT);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
[1]解释文言句子中加点的字。
遂________ 亡____________[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蛇固无足,予安能为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则寓言揭示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
蝴蝶泉(明)徐霞客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
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
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
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注释:①东向:向东。
②漱:用水清洗。
泉水自树的根部流出,就好像在替树根梳洗一样。
③可鉴:可以当镜子照。
④方丈:一丈见方,也就是平方丈。
⑤沼:水池。
⑥须翅栩然: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
⑦焕然:光彩夺目的样子。
⑧乃已:才停歇。
徐霞客游记序(节选)(清)杨名时霞客之游也,升降于危崖绝壑,搜索于蛇龙窟宅。
亘古人迹未到之区,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
学者之于道也,若覃(tán)思鼓勇,亦如霞客之于山水,则亦何深之不穷,何远之不届?”注释:①覃思:深思。
②何深之不穷,何远之不届:意思是什么样艰深的学问都能穷究,什么样高远的境界都能达到。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鲁教版五四制

文言文一、阅读《为学》,回答下列各题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解释多义词(6分)自南海还( ) ( ) 蜀之鄙有二僧( ) 西蜀之去南海( )越明年( ) 子何恃而往( )( ) 以告富者( )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得一项就是( )(2分)A吾欲之南海B、其一贫,其一富C、以告富者子墨子九距之其真无马邪必以分人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吾欲之南海,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得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道理。
12、下面摘录《为学》中得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
(2分)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得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学习得重要性。
2、“以( )告富者”就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得内容就是。
3、选出下面加点得词解释不正确得一项。
( )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B、吾欲之南海(往)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瞧来)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得就是问号,而第二处用得就是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学号: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②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④。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⑤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⑥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⑦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⑧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①荆:指楚国。
②谏:劝阻。
③舍人:侍从。
④三旦:三天早晨。
⑤委身:曲身。
⑥傍:同“旁”。
⑦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⑧患:忧患、灾祸。
1.写一写下列句子的意思。
(6分)(1)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年轻人一连三天早晨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其目的是()(2分)A.习惯早晨锻炼。
B.用弹弓打黄雀。
C.观察螳螂捕蝉。
D.引起吴王注意。
3.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填写下面的关系图。
(2分)蝉←__________←__________←人4.上题中的关系图讲述的就是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下列成语中与它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2分)A.亡羊补牢,为时未晚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C.画蛇添足,多此一举D.万事俱备,只欠东风5.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六年级部编版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练习题完美版

六年级部编版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练习题完美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字义解释。
①执_________ ②亦_________ ③俄有_________ ④至_________ [2]句子翻译。
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不以锯中截而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多一点)2. 文言文阅读。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癝食以数百人等。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齐宣王使人吹竽(__________)好一一听之(__________)[2]翻译下列的句子。
癝食以数百人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的教训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⑤往者尝为邺⑥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⑦家君法⑧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⑨,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

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论语》八则1.选自,作者名字,(什么时期的什么家)。
学说的创始者。
2.时:。
3.习:。
4.说:。
5.愠:。
6.好:。
7.乐:。
8.凋:。
9.尝:。
10.寝:。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明了什么?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明了什么?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的道理1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道理)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说明了什么?1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道理)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19.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译文20.论语八则是一篇散文。
《天时不如地利》1.选自,作者名(什么时期什么家)。
《孟子》是所著。
2.天时:。
3.地利:。
4.人和:。
5.三里之城:。
6.环:。
7.池:。
8.兵:.9.委而去之:。
10.域:。
11.以:。
12.封疆之界:。
13.固国:。
14.威:。
15.之至:。
16.亲:。
17.戚:。
18.畔:。
19.顺:。
20.不如:。
21.然而:。
22.故:。
23.寡:。
24.郭。
25.君子:。
浙教版六年级春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

浙教版六年级春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金钩桂饵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
其持竿处位则是,然其得鱼不几矣。
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1]解释下列字义:①好(______)②饵(ěr)(________)③是(_______)[2]翻译句子:(1)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训练。
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③。
”妻适④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日:“特与婴儿戏耳⑤。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⑥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⑦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⑧也。
”遂烹彘也⑨。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市:集市。
②女还;你回去吧。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③顾:等到。
反:通“返”,返回。
彘:猪。
④适;到、往。
⑤特……耳:不过……罢了。
特,不过,只是。
耳,同“尔”,罢了。
⑥欺:欺骗。
⑦而:则;就。
⑧成教:教育有效果。
⑨遂烹彘也:于是就杀猪煮肉吃。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之妻之市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妻止之曰止:____________________(2)曾子欲捕彘杀之欲:____________________(3)特与婴儿戏耳戏:____________________(4)婴儿非有知也知: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含义。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升学总复习

基础文言文导学课前阅读杨氏之子南北朝:刘义庆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注释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非常。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曰:说。
未:没有《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
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人家里面九岁的小男孩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端水果来招待孔君平,水果里面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
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
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举例如下: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
要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文中的"家禽”吴说的“家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在读中体会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
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机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伯牙绝弦》一、解释加点的词语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二、解释下面的句子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3、善哉,峨峨兮若泰山!4、善哉,洋洋兮若江河!5、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内容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节选自《伯牙绝弦》)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伯牙绝琴(①)斩尽杀绝(②)绝处逢生(③)美妙绝伦(⑤)绝大多数(⑤)悬崖绝壁(③)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伯牙善鼓琴(①)善(②)哉,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③)多愁善感(④)善始善终(⑤)英勇善战(①)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②)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①句子含义:伯牙奏琴,心中想的是高山,钟子期说道:“(弹得)好啊!那巍峨雄伟的气势就如同泰山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_钟子期是真正了解伯牙的,是伯牙的知音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古。
①句子含义:子期死了伯牙再也没有知音于是就就把琴摔了终生不再弹琴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知音难求和失去知己的悲痛。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照样子再写几句。
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1.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乎若(明月)!”2.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潇潇)兮若(春雨)!”志在云雾,钟子期曰:“善哉,(蒙蒙)乎若(云雾)!”3.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炊烟)!”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依依)乎若(杨柳)!”4.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钟子期曰:“善哉,(皑皑)兮若(白雪)!”志在芳草,钟子期曰:“善哉,(萋萋)乎若(芳草)!”5、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答: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唯一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是自己的知音。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6、通过学习,你对“知音”有了什么认识?答:“知音”,就是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有共同语言的人。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7、看到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答:人生在世知己难寻,我也希望能象你一样找到自己的知己。
你们的友谊值得赞叹,为后人所称颂,我为你们伟大的友谊而深深感动!!8.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
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复习《学奕》一、解释加点的词语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弗若二、解释下面的句子: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阅读理解: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启示道理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另一个人心里总以为将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拉弓搭箭去射它,三心二意地学习,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该认真细心、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虚心听从老师的教导,切不可三心二意,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为是其智.弗若与4.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5.翻译:惟弈秋之为听译文:6.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答案:3.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4、B 5.只听弈秋的教导6.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7.给加点的字注音。
诲.二人奕()鸿鹄.将至()8.用“∕”划分朗读节奏。
使奕秋诲二人奕9.解释加点的字。
①通国之善.奕者也②惟.奕秋之为听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10.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而效果不同?11.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12.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7.huì;hú。
8.使奕秋∕诲二人奕。
9.擅长;只、单;弓箭;共同。
10.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1.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很大的差别,而在于是否专心致志。
12.专心致志是学好的唯一秘诀,如果自恃聪明,三心二意,就是老师再好,也是学不好的。
复习《两小儿辩日》一、解释加点的词语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二、解释下面的句子: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3、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5、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6、孔子不能决也。
7、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三、阅读理解:《两小儿辩日》阅读理解题:1、给加粗字注音。
则如盘盂.沧.沧凉凉孰.为汝.多知.乎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两小儿辩斗..(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3)及其日中如探汤.(4)孔子不能决.也(5)孰为汝多知.乎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6、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7、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8.一词多义:为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孰为汝多知乎?其 1、问其故 2、及其日中如探汤9.古今异义:⑴日中如探汤汤: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10.翻译下面的句子: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11、下面两句话分别是直接引用句和间接引用句。
试将第一句改为间接引用句,第二句改为直接引用句⑴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2. 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13.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15.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16.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两小儿辩日》阅读理解参考答案:1、yúcāngshúrǔzhì2、(1)争辩、争论(2)距离(3)热水(4)判断(5)谁通“智”3、孔子不能决也。
4、不能。
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5、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围绕要大胆质疑等方面来答等。
6、一个是从形状的角度,一个是从温度的角度。
7、对事物的探索研究的态度。
答案:8.一词多义为:表示判断,是动词,说、认为其:那,代词,指代“辩斗”其:它,代词,指代“日”9 ⑴汤:古义:热水;今义: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⑵去:古义:离;今义: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10. (1)孔子不能做出判断。
(2)谁说你多智慧呢?11. (1)一儿以日始出近,而日中时远也。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12. 孔子不能决也。
13. 两小儿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触觉出发,因为判断太阳远近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所以得出了不同结论。
14. 不能。
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15.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16.(1)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我们应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我们要学习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4)说明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