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名师优质资料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a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5、教学难点:烛之武高超的说辞艺术二、说教法和学法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点教法:1、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从而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3、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

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6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篇一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讲读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说教法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法。

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说学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烛之武退秦师》 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 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一、选取背景文本主题:《烛之武退秦师》本文属于《战国策》中的一篇,描写了楚国将领烛之武在秦楚之间进行战争,最终退却的故事。

二、教材分析本文作为人教版高一上册的一篇课文,其学科类型属于语文与历史。

在语文学科中,本文主要讲述了文学欣赏与写作的相关知识;而在历史学科中,则主要涉及了战争、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文学欣赏与写作的相关知识,如文学思想、技巧、手法等。

2. 理解战争、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历史背景与相关概念。

能力目标:1. 能够应用所学的文学欣赏与写作技巧,写出符合文章主题的作文。

2.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理性思考并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等。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品味和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珍爱和平的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对战争制止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 文学欣赏与写作的相关知识2. 战争、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历史背景与相关概念。

难点:1. 如何用历史思维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2. 如何在文章中准确表达思想、理解作者的意图。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讲解《战国策》的背景、历史背景等内容介绍,并简要讲述烛之武退秦师的事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文本分析通过共同阅读、分析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与文学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多角度分析文章,特别是历史背景与政治相关概念的分析。

3. 文学写作训练通过讲解文学思想、技巧、手法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欣赏与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写作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写作能力。

4. 分组讨论、演讲根据历史事件,组织学生讨论和演讲“烛之武退秦师”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练习在学习结束前,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资源教学用具:PPT、黑板、笔等。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爱岗敬业的给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

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精选2篇(一)尊敬的评委、教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楚辞》,作者是屈原。

全文通过描绘烛之武退秦师的情景,展现了楚国民族英雄屈原的风采与忠诚。

从篇幅上来看,本文属于短篇散文,紧凑有力,语言简练。

本文参杂了一些较为复杂的成语和比喻,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文中比喻的运用,理解比喻的含义;(3)能够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塑造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理解比喻的含义;(3)通过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性格和处世之道。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启发学生对忠诚、勇敢和不屈不挠的品质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2)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比喻的含义;(2)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显示课文中的名句:“烛之武退秦师,百里而千岁。

”让学生猜测课文标题,并进行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核心内容的讲解(1)为学生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简要讲解周朝末年楚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2)通过分段阅读,让学生理解文中的比喻,如“击筑蛮衣,来犹百回就”等,帮助他们理解比喻的含义;(3)让学生分析屈原形象的塑造,如他忠诚于楚国、不屈不挠的精神等。

3.提问与讨论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学生屈原的形象塑造和屈原的行为是否值得称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4.拓展延伸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例如《岳阳楼记》、《离骚》等,让学生了解屈原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含义、思想和情感。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含第二单元三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含第二单元三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

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艺术。

本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人马自动撤退的故事。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课程标准》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

依据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烛之武高超说辞艺术的赏析。

二、说教法和学法《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就是让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们自觉主动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分析,共享学习成果。

高中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大部分同学对文言文有一种畏惧心理,缺乏兴趣。

本文是高中第一篇文言文,老师更要做好引导,使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因此,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讨论分析法学习本文。

情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讨论分析法就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老师可合理启发补充。

学法上,除了诵读法,归纳法外,还要采用提要钩玄法,抓住关键词语,探求精深的道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是古代文学作品《蜀碧烛之武退秦师》的一部分,该文学作品是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描述烛之武一系列的事迹展现了其忠诚、勇敢和智慧的形象。

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颂,具有艺术性和历史性的双重价值。

下面我将针对该作品进行一次说课。

一、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古代文学作品集《蜀碧烛之武退秦师》的其中之一,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作为选学内容出现。

通过阅读和学习该篇文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一位英雄人物,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和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使学生能够:1.了解烛之武这一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2.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烛之武的形象,表达对忠诚、勇敢和智慧的崇尚和赞美;3.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能够对文章进行分析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并理解文章,学生能够了解烛之武的生平和事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文学欣赏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一些古代文化和典故,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发表见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任务型教学方法:通过设置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文章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互相学习和提升。

五、教学过程与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与学生共同了解烛之武的基本背景和相关历史背景,为学生进入文章阅读做好准备。

2.阅读与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通过询问学生的理解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

3.分析与讨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讨论烛之武形象的塑造和作者的表达意图等。

4.写作与表达: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描写和语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对于烛之武的印象和对文章的感受,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说学情:1.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与必修一一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

不过,由于初中对文言文语法不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当的难度。

这就需要上课多花时间在语法的介绍上面。

并且要通过听读、示范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以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总结归纳。

二、说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基础认知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康乐一中语文组马仲花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

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艺术。

本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人马自动撤退的故事。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课程标准》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

依据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烛之武高超说辞艺术的赏析。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就是让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们自觉主动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分析,共享学习成果。

高中的同学已经具备了
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大部分同学对文言文有一种畏惧心理,缺乏兴趣。

本文是高中第一篇文言文,老师更要做好引导,使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因此,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讨论分析法学习本文。

情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讨论分析法就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老师可合理启发补充。

学法上,除了诵读法,归纳法外,还要采用提要钩玄法,抓住关键词语,探求精深的道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但教有法而无定法,还要依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丰富课堂,在教学中需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以阅读课文、归纳文言知识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课文、鉴赏人物形象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介绍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为了国家安危不计个人恩怨,这需要怎样的胸襟?孤身一人深入秦军大营,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以一番说辞巧妙化解亡国之危,这需要怎样的智慧?读完《烛之武退秦师》,你就会找到答案。

)此导语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诵读感知、疏通文本
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

1、听读全文,纠正字音,
2、自读全文,同时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

3、疏通文本,解决不理解的字句子。

4、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

(三)、讨论分析,鉴赏课文
1、理清思路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
2、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他是怎样出场的?
分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两点“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4、鉴赏人物形象
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

晋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四)、写作训练:
本课的主人公是烛之武,为了突出这一人物形象,感悟他的高尚人格和爱国主义精神,特意设置一写作训练。

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为烛之武写一段颁奖词。

临危受命的勇士:烛之武
在国家危难面前,你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你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你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义无返顾,殒身不恤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充溢字里行间,天地可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岁月给了你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你的沉稳与敏锐。

你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你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五)、解疑答惑
收集、讨论、解决同学们其他的疑问
(六)小结:文章塑造了一位怀才不遇而老骥伏枥、忠肝义胆而满腹经纶的辩士形象,启示我们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同时应该学习烛之武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七)、课后作业
必做作业:归纳整理知识点,背诵课文;
必做作业:将本文改编成课本剧。

好处:巩固知识点,收集写作素材,锻炼写作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以文言知识、课文思路和人物形象为主,力求把主要内容直观呈现给同学。

文言知识把“之”的用法作为重点,本文除了人名中的之还有十七次,有四中典型的用法,老师还可以补充“之”作为动词的用法,以这个字为例也交给同学们整理文言知识的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