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1.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网课

0.5N
钩码
用钩码本身的重量减去它在液体 中的重量,就得出钩码在不同液 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0.5N
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液体中的重力
0.5N
0.4N
钩码 钩码在液体中的重力 (测力计读数)
0.2N
0.3N
0.35N
清水
浓盐水
浓糖水
酒精
P19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液体中的重力 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为 0.5 牛
用天平秤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轻
重
轻 重
体积相同时;马铃薯比清水重,而比浓盐水轻,这是 引起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单位体积相同时,物体的重量叫做 比重
清水比重<马铃薯比重<浓盐水比重
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轻
重
重
轻
因为马铃薯比重 > 清水比重 所以马铃薯在清水里沉
量,我们用量筒就能量出相同体积的清 500ml 水和浓盐水了。
350ml
500-350=150(ml)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体积150毫升
重量
马铃薯 11电子秤(重量)
测力计(重力)
同体积比较重量:清水<马铃薯<浓盐水 我们发现:
体积相同时;马铃薯比清水重,而比浓盐水轻,
同一个物体受到的 浮力为什么不同?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重量
马铃薯
清水
浓盐水
猜测: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谁重谁轻?
讨论:如何获取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
怎样才能获得与马铃薯体积相同的浓盐水
和清水?
马铃薯体积150毫升
最新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获奖教案

最新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获奖教案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沉入水中,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漂浮在水中。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和验证活动获取数据,并将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事物的起伏是有规律的,我们也能认识到规律。
[教学要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被用来解释水中物体的起伏。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教学过程】一、测量吊钩代码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使用hook代码代替potato进行研究。
根据第6课学习的方法,测量吊钩代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的浮力。
然后比较数据以验证最初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是液体中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重量的浮力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
(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二、推测与验证:1.思考:为什么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具有不同的浮力?影响土豆浮力的原因是什么?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
1.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同体积下:
清水<马铃薯<浓盐水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 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一、定义: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 的密度。它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任何 物体都有密度。
二、公式:
M 质量 = 密度= 体积 V (ρ(rou)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 V表示体 积) 三、单位:
相同体积下(
)最重,(
)最轻。
相同体积下( 糖浆 )最重,( 软木塞 )最轻。
铜砝码在水里是沉的,在 水银上是浮的。你能用今 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原因吗?
补充出示数据:水银1立方
米重13600千克,铜1立方米重 8900千克,所以水银能浮起 铜砝码。
单元小结:
1、同种材料与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物体比同体积的水重(物体密度比水大)下沉 物体比同体积的水轻(物体密度比水小)上浮 5、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物体密度比液体大)下沉 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物体密度比液体小)上浮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我们如何来测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呢?
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液体中的重力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用钩码来代替。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大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为 1 牛
清水 在液体中的重力
浓盐水
浓糖水
酒精
受到的浮力
结论: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一样。
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ρ
kg/m3 、 g/cm3
水的密度
•水的密度值为 1000kg/m^-3, 即1g/cm^3;
【精品教学设计】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材分析】本课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将直接揭示物体沉浮的秘密一密度。
在前面所学的内容中,已经隐含了有关物体的密度概念,鉴于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始终没有出现密度一词,而是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两个变量去描述密度概念,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
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观察同一个马铃薯两种不同的沉浮表现来引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直奔探究主题,在主体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最后通过实验演示来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在整个教学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原则。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教学过程】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
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12-教科版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得出结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1.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 用测力计测算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运用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组:钩码、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记录单、天平、塑料块、油、酒精、浓糖水、水槽教师:马铃薯、天平、量筒、食用油、清水、盐水、酒精、少量高锰酸钾、试管、自制简易比重计、课件等一、观察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马铃薯,你们觉得把它放到这两杯不同的液体中会是什么情况呢(清水、浓盐水)?(请同学演示)注意:先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接着,再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浓盐水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设计意图:保证变量的唯一性,使实验更科学。
)实验现象:一个杯中的马铃薯上浮,一个杯中的马铃薯下沉。
思考:为什么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情况不同呢?(受到的浮力大小不一)二、课堂探究活动一:测算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过度:我们怎样证明,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不同呢?(为了实验的方便我们用钩码来代替马铃薯)1.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出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
实验材料:钩码、水槽、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实验步骤: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
2.钩码完全浸没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测量在液体中的重量。
3.分组实验,教师指导4.交流分析:各组展示实验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和特征;2.探究马铃薯在水中浮沉的原因;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4.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集体合作学习。
教学内容:•马铃薯的特征;•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原因;•实验探究马铃薯在不同溶液中的浮沉情况。
教学准备:•马铃薯;•沙土、水;•盐水、糖水、醋水等不同环境溶液;•盆、勺子、水杯等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马铃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马铃薯的特征。
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在煮马铃薯时它会飘在水面,而在泥土里则不会飘呢?那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得出初步的结论并说出自己的解释。
二、探究马铃薯的浮沉原因(20分钟)将马铃薯分别放入不同环境溶液中观察,比较马铃薯在不同环境溶液中的浮沉情况。
观察后,询问学生:“你们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思考?马铃薯在不同环境中浮沉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讨论。
三、组织实验(20分钟)将马铃薯放入不同浓度的盐水、糖水、醋水、清水中,观察马铃薯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让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得出结论。
四、延伸运用(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其他物体在不同环境中浮沉的情况,并与全班分享实验结果。
五、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思考“做实验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同时,学生们在小组内彼此评价并给予建议,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和互动。
教学评价:1.学生的观察力、归纳总结能力得到提高;2.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培养;3.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教学体会:本次实验课加强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社交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对马铃薯在不同环境中的浮沉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教科版五年级级科学(下册)《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_课件

简答题
1、石块在水中为什么会下沉?木块在水中为什么会上 浮? 答:石块比同体积的水重;木块比同体积的水轻。 2、物质在水中的沉浮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同体积的物体和水的轻重比较。 3、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同体积的物体和液体的轻重比较来决定的。 4、一个马铃薯在一杯清水中是沉的,你有什么办法让 这个马铃薯浮上来?请写出两种不同的办法
2、怎样才能获得与马铃薯体积相 同的浓盐水和清水? 马铃薯的体积就是它完全浸入 水中排开的水量,只要测出马铃 薯的排开的水量,比如是50毫升 ,我们就可以用量筒量出同体积 的10毫升浓盐水、50毫升清水来 。
3、同体积的浓盐水、清水与同 体积的马铃薯比较,轻重一样 吗?怎样比较? 分别将同体积50毫升的浓盐 水、清水、马铃 薯放到天平上 相互比较,就能知道它们的轻 重程度。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用钩码来代替。
我们如何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呢?
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 浮力大小 实验方法:准备四只小烧杯,里面 分别装有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 精。先在空气中测量出钩码的重量是 0.5N,再分别放入这些液体中测量钩 码在不同液体中的重量。
用钩码本身的重量减去它在液体 中的重量,就得出钩码在不同液 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小 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 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同体积下: 清水<马铃薯<浓盐水
同体积的浓盐水比马铃薯重
所以——
在 清 水 中 沉
在 浓 盐 不 中 浮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
重量
清水
浓盐水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 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 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 中上浮。 4、比重大小关系: 空气<变形酒精<玉米油<水< 水银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沉和浮-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PPT课件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有沉有浮, 它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有变化?
用钩码代替马铃薯测量它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情况吧! 实验注意: ①钩码要全部浸没。 ②读数的时候要不能把钩码拿出液面。 ③一边测量, 一边记录。 ④钩码受到的浮力 = 在空气中的重力 - 在液体中的重力
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为: N
清水 浓盐水 浓糖水 酒精 在液体中的重量
受到的浮力 实验结论: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不同。
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
推测与验证
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哪个重? 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 它们的重量相同吗? 如何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浓盐水的轻重呢?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推测与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⒏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一、教材简析: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也是本单元的总结课,它将直接揭示物体沉浮的秘密——密度。
它是在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沉浮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鉴于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始终没有出现密度一词,而是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两个变量去描述密度概念,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本课从相同体积的物体的重量比较中,指向密度概念。
通过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比较,液体和液体的密度比较,最后把物体的沉浮现象归结为密度原因。
因此密度是本单元的核心科学概念。
至于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来解释沉浮现象,最终也归结为物质密度的原因,因为液体的密度不同,才引起浮力的大小变化。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第二部分是“进行推测与验证”;第三部分是“沉浮原理的应用”;第四部分是“整个单元的总结”。
二、教学背景: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可以在本课中让学生观察同一个马铃薯两种不同的沉浮表现来引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直奔探究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