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教案
《暮江吟》教案教学设计

《暮江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暮江吟》,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培养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暮江吟》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诗句的赏析,感受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江景,激发学生对《暮江吟》的兴趣。
2. 初读诗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理解大意。
3. 理解诗意:通过提问、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4. 品析诗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品味诗句的美。
5. 体会感情: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
6. 总结发言: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3. 讨论教学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暮江吟》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暮江吟》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文、图片、动画等。
2. 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关于自然景色的图片或视频,用于教学。
3. 练习题:准备一些与《暮江吟》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江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暮江吟》的兴趣。
2. 初读诗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理解大意。
3. 理解诗意:通过提问、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4. 品析诗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品味诗句的美。
5. 体会感情: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
《暮江吟》教案

《暮江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2)理解《暮江吟》的诗意,领会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赞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暮江吟》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2. 理解《暮江吟》的诗意,领会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赞美。
三、教学难点:1. 《暮江吟》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2. 古诗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暮江吟》的课件和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暮江吟》的文本和诗词鉴赏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暮江吟》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暮江吟》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暮江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享自己对《暮江吟》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暮江吟》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暮江吟》的诗意,解读诗句中的景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和欣赏心得。
5.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词鉴赏方法,分析《暮江吟》的艺术特色。
(2)学生自主欣赏其他古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暮江吟》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2)写一篇关于《暮江吟》的鉴赏心得。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江边夕阳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情境。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相关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暮江吟》教案设计

《暮江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暮江吟》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美景。
领悟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难点体会诗歌中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
理解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一个秋天的傍晚,太阳渐渐西沉,天边泛起了绚丽的晚霞。
这时,有一位诗人来到了江边,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优美的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暮江吟》。
(板书课题)(二)作者介绍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大家都知道他的哪些诗呀?(引导学生回忆《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三)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正音。
(四)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一道残阳铺水中”,大家想想,这“残阳”是什么样的呀?就像我们有时候傍晚看到的,太阳只剩下一半,红彤彤的,光芒也没有那么强烈了。
那这残阳“铺”在水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就好像给江水铺上了一层金色的毯子,是不是特别美?“半江瑟瑟半江红”,这里的“瑟瑟”指的是青绿色。
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江水一半是红色,一半是青绿色,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呀?是不是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在这里可不是我们平常说的可怜哦,而是可爱的意思。
九月初三的夜晚为什么可爱呢?“露似真珠月似弓”,大家看看,那露珠像什么?像珍珠一样圆润、晶莹。
那月亮呢?像弯弯的弓。
多形象的比喻呀!(五)体会情感诗人通过描绘这样的美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六)诵读诗歌1、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暮江吟》教案 4篇

《暮江吟》教案篇4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诗歌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重现诗句表现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暮江吟》原诗课件,并配以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内容。
导语:同学们,也许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已经接触古诗了。
从最简单的“床前明月光”开始,古诗——这个随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品就已经深植于我们的脑海,充盈我们的童年时光。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平易、通俗,“老妪能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白居易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同学们请看PPT,上面的图片正切合了这首诗的意境。
请你们仔细观察,想象画面中的景色,初步感受这首美诗。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古诗,初步进入古诗的意境。
3.教师板书“暮江吟”三字,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明确:“暮”,草字头下面一个“日”,这个“日”表示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中了,表示什么呢?(傍晚)所以诗题告诉了我们时间。
“江”指江边,交代了地点。
“吟”,即吟诗。
谁在吟诗呢?当然是诗人白居易。
这样,我们就完整地理解了诗题,同时也为理解诗歌打下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教师介绍诗人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44岁时,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
暮江吟 教案 暮江吟教案幼儿园优秀

暮江吟教案暮江吟教案幼儿园优秀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理解《暮江吟》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幼儿的文学素养。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暮江吟》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展示《暮江吟》的诗意画面。
2.图片:与诗中描绘的景物相关的图片。
3.音乐:与诗情相符的轻音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张美丽的夕阳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景色。
2.教师引出课题,告诉幼儿今天要学习一首关于夕阳的古诗——《暮江吟》。
(二)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幼儿朗读《暮江吟》,让幼儿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幼儿理解诗意。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教师出示图片,展示夕阳映照在江面上的美景,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教师出示图片,展示露水和月亮的美丽画面,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三)诗歌欣赏1.教师播放音乐,带领幼儿欣赏《暮江吟》的诗意画面。
2.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中画面的感受。
(四)创意活动1.教师出示一幅空白的画卷,邀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在画卷上描绘《暮江吟》中的景色。
2.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创意,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2.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创意活动中的作品,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创作能力。
3.教师布置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关于夕阳的古诗,并进行朗读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1.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对《暮江吟》这首古诗有了较深入的理解,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美。
2.在创意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提高了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幼儿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节奏,使教学活动更加有效。
六、教学评价1.课后对幼儿进行访谈,了解幼儿对《暮江吟》的理解程度。
《暮江吟》说课稿四篇

《暮江吟》说课稿四篇《暮江吟》说课稿1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暮江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歌,该单元以(明月)为主题展开。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利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样的目标设计,目的是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三者的相互渗透,推动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整体提升。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根据教学内容的题材,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了解诗意,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1个课时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二.说学情:四年级二班共有54名学生,学生家长的个人素养非常高,因此这些孩子较过去的孩子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见识广、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乐于表达。
在学习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
因此,这些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关于《暮江吟》的教案

关于《暮江吟》的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暮江吟》的作者和背景。
引导学生欣赏《暮江吟》的诗歌韵味。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杨万里和《暮江吟》的背景。
朗读《暮江吟》并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1.3 教学方法:讲解和朗读相结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1.4 教学步骤:引入《暮江吟》的作者和背景。
朗读《暮江吟》并让学生跟读。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暮江吟》的意象和表达。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2.2 教学内容:分析《暮江吟》中的意象和表达。
解读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2.3 教学方法:分析讲解和小组讨论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思考。
2.4 教学步骤:分析《暮江吟》中的意象和表达,解释诗中的隐喻和象征。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第三章:创作背景探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暮江吟》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创作背景对诗歌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介绍《暮江吟》的创作背景。
分析创作背景对诗歌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解和小组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4 教学步骤:介绍《暮江吟》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分析创作背景对诗歌的情感和主题的影响。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暮江吟》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诗歌的艺术风格。
4.2 教学内容:分析《暮江吟》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诗歌的艺术风格。
4.3 教学方法:分析讲解和小组讨论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思考。
4.4 教学步骤:分析《暮江吟》的艺术特色,包括韵律、意象、隐喻等。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艺术风格的欣赏和评价。
第五章:课堂练习与创作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暮江吟》的理解。
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5.2 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暮江吟》的理解。
提供创作指导,帮助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
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

-诗歌意境的把握: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情感。
-诗歌写作技巧的认识:学习诗歌的对仗、夸张、拟人等手法,并尝试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
举例:在讲解“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残阳”与“江水”的意象,体会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景象所表达的情感。
4.背景了解: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时代意义。
5.创作技巧: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如对仗、夸张、拟人等。
6.应用实践:通过仿写、绘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7.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8.价值观引导:教育学生珍惜美好时光,关爱自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情感态度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是教学的难点。
举例:在解读“半江瑟瑟半江红”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瑟瑟”所表达的感觉,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现场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江水在残阳映照下的动态美。在诗歌写作技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例子,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让学生通过对仗的方式仿写,从而突破写作难点。在情感态度的培养上,教师可以通过分享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共鸣,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诗歌中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然之美”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暮江吟》教案
导读: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师:谁来介绍介绍。
生: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看书的。
师:你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两位同学跑到评委席读给评委听,说自己的理解)师:谁来读?(指名读诗)(齐读)师:究竟是何种景物,吸引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
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在讨论中来领悟一番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生自由学习讨论
师: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生: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师: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还有什么问题吗?生: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
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生:很柔美。
师:你能读出来吗?(生读)师:那刚才讨论中认为最美的是什么?生:半江瑟瑟半江红,最美。
因为这种景色像湖面吗?我认为不像。
师:看一看(出示图片)用上仿佛、好像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啊?生:像小孩子脸一样的红,像绿宝石一样的绿。
生:一半是红玛瑙铺成的,一半是碧玉铺成的。
师:还有哪儿很美?生:我觉得露珠是很美的,就像珍珠一样,珍珠是价值连城的,很美的。
师:当白居易沉浸在这夕照图中,不觉天色渐渐暗下来,低头一看,他看到了什么?生:露珠。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生:能看到这样的美景真幸福啊!生:看到这些,我的疲劳都不见了。
生:我心情舒畅。
生:很想去。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
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生读诗)师: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生:好,我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读)(学生争着,比着读)师: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师吟诗(同学们鼓掌)师: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
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生吟诗,音乐起)读了这首诗,你们都有所感悟,
那你最喜欢哪些词?生:我最喜欢铺字。
因为它表现出美,显得亲切,安闲。
生:我喜欢瑟瑟这两句好,因为它刚中带。
生:我觉得真珠这个比喻用得好,把露珠写得闪闪发光,很美。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像五彩池。
师:照图和月夜图,这两幅图构成了最美丽的风景。
能不能背背看。
(生背,配动作)师: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简单地学学他写的《忆江南》,出示古诗。
生齐读。
师: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生:一首是写日出的,一首是写日落的。
生:都是写江的。
生: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师讲解对这首诗的评价)师: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生齐读)师: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
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成为弘扬中华古典文化的最出色的人才《心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意)1、了解中法人民的共同心愿,从中爱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
3、自学本课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疑导入1、什么是心愿?课文中讲了哪些人的心愿?他们的心愿分别是什么?(小姑娘的心愿……,小姑娘父母的心愿……我和法国人的共同心愿……)二、自学研讨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抓记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2、找出课文中人物表现的句子,并抓重点句子体会含
义3、想一想,表达了作者怎能样的思想感情?三、点拨辅导重点点拨第二道:1、因为我家有好多中国人,你像他们。
她那水晶的蓝眼睛多像清澈的泉水,闪耀着欢乐的光。
我家有好多中国人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看出小姑娘什么?(相机释词迷惑不解2、妈妈把女儿搂在怀里,亲了一下,说:……同他爸爸一样,是个中国迷,现在连我也变成中国迷了。
从文中哪儿看出小姑娘的爸爸是中国迷?又从文中哪儿看出小姑娘的是中国迷?(释词滔滔不绝绘声绘色)指导朗读第18、20节3、是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小姑娘的天真的心灵,不正像含苞欲放的花蕾吗?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相机释词含苞欲放4、她抱着爸爸的腿,用会说话的眼睛乞求着,好像在说:我要去北京,我还要当老师呢?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5、她爸爸认真地说:我希望她学中文,以后到中国留学,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是什么意思?这家法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6、人民的感情上朴素的,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
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共同的心愿指什么?友谊的长桥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导朗读最后一节四、质疑巩固五、作业1、整理解释滔滔不绝迷惑不解绘声绘色潜力含苞欲放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心愿小姑娘我家有好多中国人去北京当老师父母中国迷学中文中法友好架设友谊桥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