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暮江吟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暮江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

《暮江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

《暮江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

教材内容主要包含古诗的朗读、理解、背诵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写景诗,描绘了夕阳下江面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暮江吟》。

2.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学会通过诗句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暮江吟》,理解诗句含义。

难点:体会诗人情感,学会通过诗句描绘画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暮江吟》译文、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夕阳下江面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0分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暮江吟》,注意诗句的停顿、语调、情感。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背诵,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全诗。

3. 诗句理解(10分钟)解释诗句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通过讲解,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 描绘画面(10分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句中的画面。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课堂练习(5分钟)出示与《暮江吟》主题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暮江吟》白居易夕阳斜照江面美,青江流水如蓝色。

露珠如珠子般圆,新月如弓形状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将《暮江吟》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写在作业本上。

答案:夕阳斜照江面,青江流水如蓝色。

露珠如珠子般圆,新月如弓形状美。

2. 作业题目: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句中的画面,并写在作业本上。

答案:夕阳西下,江面上的阳光倾斜,显得格外美丽。

青色的江水流淌着,如同一条蓝色的丝带。

《暮江吟》优秀教案设计

《暮江吟》优秀教案设计

《暮江吟》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2)理解《暮江吟》的诗意和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暮江吟》的音韵美。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暮江吟》展现的景象。

(3)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丰富内心世界。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2. 理解《暮江吟》的诗意和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把握《暮江吟》的意象和意境。

2. 理解生僻词语和典故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暮江吟》的原文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暮江吟》的原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暮江吟》原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行查找生僻词语的含义,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3. 朗读指导(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和情感,学生反复练习。

4. 意境感悟(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暮江吟》展现的景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理解。

5. 诗歌鉴赏(1)学生讨论《暮江吟》的诗意和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2)写一篇关于《暮江吟》的感悟文章。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暮江吟》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暮江吟》教案

《暮江吟》教案

《暮江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2)理解《暮江吟》的诗意,领会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赞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暮江吟》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2. 理解《暮江吟》的诗意,领会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赞美。

三、教学难点:1. 《暮江吟》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2. 古诗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暮江吟》的课件和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暮江吟》的文本和诗词鉴赏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暮江吟》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暮江吟》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暮江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享自己对《暮江吟》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暮江吟》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暮江吟》的诗意,解读诗句中的景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和欣赏心得。

5.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词鉴赏方法,分析《暮江吟》的艺术特色。

(2)学生自主欣赏其他古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暮江吟》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2)写一篇关于《暮江吟》的鉴赏心得。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江边夕阳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情境。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相关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暮江吟》教学设计优秀5篇

《暮江吟》教学设计优秀5篇

《暮江吟》教学设计优秀5篇《暮江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词句,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古筝音乐、《暮江吟》课件教学过程:一、课文学习1、知诗人,解课题《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

大约是公元822年白居易赴任途中写的。

通过一时一地地吟咏,一笑一吟地流露,真实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反映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课件](1)“暮”是什么意思?(傍晚,日落西山)(2)“暮”和“江”在这儿各交代了什么?(时间和地点)(3)吟:作吟咏讲。

(4)释题: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诗人在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

2、抓字眼,明诗意(1)师范读全诗,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

[音乐](2)借助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然后自由说说诗句的意思。

a、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夕阳铺:照射瑟瑟:碧绿的颜色诗意:夕阳从地平线上照射水中,江水一半是碧绿色,一半是红色。

[课件]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真珠:珍珠诗意: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露水像晶莹的珍珠,月亮如同悬挂在天空上的弯弓。

[课件]3、想意境,悟诗情(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它呈现给读者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这里不仅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而且还给人们亲切安闲的感觉。

尤其是“铺”的运用。

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

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

[课件]4、诵佳句,背诗文(1)朗诵这首诗时,注意下面的节拍。

[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瑟”“红”要拉长语调;“可怜九月初三夜,”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2023最新-《暮江吟》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3最新-《暮江吟》教学设计【优秀6篇】

《暮江吟》教学设计【优秀6篇】《暮江吟》之二08-01这次为您整理了《暮江吟》教学设计【优秀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暮江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理解诗歌《暮江吟》的意思,领悟景物描绘的美丽景色,感受古诗的语言艺术美。

2、体会诗人情感,入情入理地诵读并背古诗。

3、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热爱之情,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诗意,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诗人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1、学生自由练读(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使教师发现学生在练读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正音探虚实)2、指名朗读正音。

三、学习《暮江吟》1、初读,理解诗意(1)自学:借助注释自己弄懂诗意,感悟诗中最美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汇报:结合手势表现“铺、洒、照”和课件,感受“铺”的意境。

2、品读体会情感从哪里体会到美丽的江景,边读边品析。

品读:半江瑟瑟半江红(1)出示课件,用“像、似、仿佛”说一说:江水是怎样的红,又是怎样的绿。

(2)朗读感悟品读:露似珍珠月似弓出示课件,展开想象,感情朗读。

(3)课件展示,体会情感,把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连读整首诗。

(5)诵读,进入意境。

小组参赛的形式,读出美丽的江景,诵出喜悦舒畅之情。

3、品评欣赏,升华情感(1)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个词?(2)背诵古诗(3)回味诗境,扩展诗境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展开想象,可以想象诗中的意境,也可以想象诗以外的意境。

(4)此时此景,你用什么方式抒发心中的感情。

4、拓展练习《暮江吟》教案篇二一、板书并解释诗题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

板书诗题后,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儿各交待了什么?“吟”当吟唱讲。

《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

《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主动探索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汇理解:学生需掌握诗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暮、吟、残、夜、渡、露、流”等,并能理解其在诗中的意义。
-意境感悟:学生通过阅读《暮江吟》,理解并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写作技巧:学生分析诗中的韵律、对仗、意象等写作特点,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进行文学创作。
其次,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尝试引入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对于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程度不一。有的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而有的学生则显得有些吃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课后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逐步掌握诗歌创作技巧。
二、核心素养目标
《古诗三首暮江吟》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学素养,通过阅读、感悟《暮江吟》,增强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构建能力,学会运用诗中的优美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
3.增强学生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的写作特点,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文化意识,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以诗句或短文的形式进行展示。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通过《暮江吟》了解了如何用诗歌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学习了韵律、对仗和意象等诗歌创作技巧。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尝试了自己创作。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如果学习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提问。

《暮江吟》教案 4篇

《暮江吟》教案 4篇

《暮江吟》教案篇4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诗歌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重现诗句表现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暮江吟》原诗课件,并配以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内容。

导语:同学们,也许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已经接触古诗了。

从最简单的“床前明月光”开始,古诗——这个随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品就已经深植于我们的脑海,充盈我们的童年时光。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平易、通俗,“老妪能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白居易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同学们请看PPT,上面的图片正切合了这首诗的意境。

请你们仔细观察,想象画面中的景色,初步感受这首美诗。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古诗,初步进入古诗的意境。

3.教师板书“暮江吟”三字,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明确:“暮”,草字头下面一个“日”,这个“日”表示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中了,表示什么呢?(傍晚)所以诗题告诉了我们时间。

“江”指江边,交代了地点。

“吟”,即吟诗。

谁在吟诗呢?当然是诗人白居易。

这样,我们就完整地理解了诗题,同时也为理解诗歌打下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教师介绍诗人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44岁时,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

《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

《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提高对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1)诗歌朗读的节奏感:学生难以把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影响朗读效果。
-教师通过示范、讲解,让学生体会古诗的节奏,结合练习,逐步提高朗读水平。
(2)词语多义性的理解:学生难以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造成理解偏差。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暮江吟》的意境、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能力。
3.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提高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及沟通能力。
4.诗歌鉴赏:学习《暮江吟》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创作实践:模仿《暮江吟》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绝句。
本节课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旨在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朗读、理解、鉴赏和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暮江吟》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暮江吟》,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鉴赏、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和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朗读:正确朗读《暮江吟》,把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集体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2)词语解析: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在诗句中的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暮江吟》的内容、意境和修辞手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诵读: 暮江吟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
歌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鄂教版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
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 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 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
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
1. 读题、解题: (1)师强调“吟”的读音。

“吟”是怎么意思?吟,古代一种诗体。

(2)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 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这里交代的是(时间)(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地点)
二、初读古诗, 感受画面。

1.自由读古诗, 读正确, 读流利. 想一想: 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点读——齐读)读完古诗你有什么感受?(景色美丽、喜爱,, )
3.读诗初步感觉很重要, 老师读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受, 我想通过我的读表达出来。

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感。

1. 思考、讨论: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
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2. 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3. 重点理解词语。

(1)“残阳”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阳光)
(2)“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
“射”可不可以?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 质疑: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
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5.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
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6. 学习后两句诗。

① 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
的?(诗人描写了夜晚的明月和露珠)
②“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
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 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
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⑤ 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碧绿色,一半呈现红色。

在月
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
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⑥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⑦ 齐声朗读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课堂小结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课后习题
1 、背诵古诗。

2 、这首诗作者;诗中表现红日西沉时景色的诗句
是:,。

表现新月东升时景色的诗句是:。

全诗表达了作
者的心情。

板书
暮江吟
读瑟瑟红夕照
悟美景
赏真珠弓月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