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教案《黄河颂》

七年级语文教案《黄河颂》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黄河颂》。
(2)理解诗歌《黄河颂》的主题和情感,了解作者对黄河的赞美和敬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黄河的敬畏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黄河颂》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黄河颂》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诗歌《黄河颂》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1. 导入:(1)播放《黄河大合唱》的片段,引起学生对黄河的关注。
(2)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朗读和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黄河颂》。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黄河颂》。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深入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和拓展:(1)教师总结诗歌《黄河颂》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黄河颂》,并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有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讨论和分享,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分享。
2.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发音准确、语调自然、表达流畅。
3. 思考和表达: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注意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言规范。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篇1课时计划20xx年上期总第课时计划课时第课时课题:黄河颂教学内容:《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能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3、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设计: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1)、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2)、学生欣赏。
黄河奔腾不息的画面。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3)、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二、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1、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
(听录音磁带。
)2、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明确:激昂、雄健、悲壮!3、教师配乐诗朗诵。
《黄河颂》语文教案

《黄河颂》语文教案《黄河颂》语文教案15篇《黄河颂》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溢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同学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布置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边倾听《捍卫黄河》的歌曲边欣赏有关黄河图片导入课文《黄河颂》。
二、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时代背景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抗日战争全面迸发,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诗人随八路军行进在黄河边,雄奇壮丽的山河,面对伟大而坚强的抗日军民,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黄河颂》语文教案2【教学目的】1、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歌词所表达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揣测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1、安排同学课前查找有关黄河影视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文化,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3、老师也收集与黄河相关的资料并准备VCD《黄河颂》。
【课时布置】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我们的祖先起源于哪里?(生答:黄河)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
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质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广博的胸怀,不屈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
今天我们学习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二、感性认知师生相互交流欣赏搜集到的黄河的影视图像资料。
小结:通过刚才欣赏的黄河影视图像资料,我们一同感受到了黄河的雄壮、广博,厚重,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黄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教案设计:黄河颂【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黄河颂教材分析:《黄河颂》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是一首抒情诗。
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编选了五篇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意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黄河颂》是本单元的第一课,起引导作用,在于唤起学生对祖国山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的热爱。
教学方法:加强朗读,在朗读中品味、感受;多媒体演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
作为时代的歌手,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雄的华夏儿女,向着黄河母亲,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对黄河的豪迈的颂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的歌词《黄河颂》。
(板书课题、作者)(课件同步播放黄河图片)二、简介作者、作品。
上课之前,老师从网络平台搜集到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下面展示给大家。
指名让学生起来读。
1.作者简介。
(课件展示:先作者照片,后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人。
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作品。
《黄河大合唱》:一部史诗性的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课件展示)3.背景。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颂》。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面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规模宏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本文便是其中之一。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3篇一说到黄河。
我们脑海中也许会出现黄河汹涌澎拜的画面。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七班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班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件:黄河大合唱之--《黄河颂》配乐朗诵及歌曲,壶口瀑布视频,保卫黄河的歌曲导入新课: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们所歌咏。
同学们到过黄河没有? (没有)好,咱们先来看看黄河,好吗?(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这黄河以他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他,因为他古老,他孕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他厚重,他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黄河以他的雄浑力量激励他的儿女奔赴抗战前线。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日演出队来到黄河边,来到壶口瀑布,涛涛黄河水在诗人胸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随后又一气呵成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唱遍大河上下,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尊严而战。
《黄河大合唱》共八个乐章,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来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颂》一.初读课文,感知歌词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黄河颂。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揣摩思想感情。
边读边思考边体会,诗歌结构分为几部分?诗歌饱含什么样的感情?(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样的?)(自由诵读)1诗歌分为几部分?生:分为两部分,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黄河颂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黄河颂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黄河的自然特点、历史文化,感受黄河的伟大。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难点:理解诗歌中黄河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黄河的相关视频,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黄河的形象。
2. 品味诗歌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
1. 让学生讨论黄河的重要性和保护黄河的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黄河的感受和认识。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黄河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2. 写一篇关于黄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黄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三篇】

我的问题: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黄河颂》问题生成——评价单 设计者:朱晓娟 学校:北郭中学 姓名: 班级:
各位同学,请根据预习内容,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系统思考后,认真完成下列题目,并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经过合作探究
后,准备多元化展示。
问题一、语言体味: 1、“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想想看,“劈”字好在哪里?能否换成“分”? 2、“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在你这儿发源。你认为把黄河比作“摇篮”好吗? 3、“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你怎样看待作者在文章最后反复吟诵这句话的意图? 问题二、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2、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 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问题三、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问题四、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问题五、1、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2、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六、请写出本文表达的主题思想? 拓展题 你平时了解历史典故吗?黄河流域有许多古战场,你能举出几处吗?写出下列典故相关的历史人物。 (1)卧薪尝胆 (2)三顾茅庐 (3)负荆请罪 (4)破釜沉舟 A 古战场: B 历史人物( 1) 小组评价: 2) (3) 教师评价: (4) ( 《黄河颂》问题训练——评价单 设计者:姬秀珍 学校:方井小学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黄河颂精彩教案设计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黄河颂精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黄河颂》的基本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2掌握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1.3能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2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2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2掌握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2.1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2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通过播放《黄河颂》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1.2学生分享自己对黄河的印象和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基本内容。
2.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4.2教师深入剖析诗歌的象征意义。
5.朗读欣赏5.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5.2学生自选段落进行朗读,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
6.课堂练习6.1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7.作业布置7.2学生预习下一课《长江之歌》,了解长江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朗读欣赏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黄河颂》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审美情趣。
4.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及时点评,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5.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讨论内容较为表面,需要加强引导。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黄河,实地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观。
2.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文化。
3.开展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抒发对黄河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3.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同学们刚刚所看见的,是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的选段,为何他在看到诗稿时如此激动?为何黄河在一个中国人眼中有如此魅力?也许,读了《黄河颂》一文,你能获得启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创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作者背景: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
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创作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探究:请同学们初步朗读诗歌,并结合历史创作背景,谈谈该如何朗读本篇诗歌。
明确:(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
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总结:既要读出对黄河热爱赞颂的深情,又要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朗读活动: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
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意见。
目标导学二:由朗读到理解,整体感受诗歌内容
一首诗拥有莫大的感染力,也依赖于它文本的语言组织,让我们尝试解析文本语言,深入把握文本内容,感受其感情是如何寄托于全诗的。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内容是赞扬黄河精神——伟大坚强。
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明确: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展示黄河流向地图)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明确: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素材补充:
(1)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大约在80万年前,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就生活在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一带。
此外,陕西的大荔人、山西的丁村人、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都证明了从远古时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活动了。
而先秦时期中央政权诞生在黄河流域,中国文字也产生在黄河
流域,诸此史实充分说明了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表现特征:古国发源地;历史故事上演。
(2)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表现特征: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3)黄河属太平洋水系。
干流多弯曲,素有“九曲黄河”之称,河道实际流程为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的2.64倍。
黄河支流众多,从河源的玛曲曲果至入海口,沿途直接流入黄河,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共220条,组成黄河水系。
支流中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76条,流域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77%;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1条,流域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50%。
较大支流是构成黄河流域面积的主体。
表现特征: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目标导学三:欣赏诗歌之美,感受直接抒情的魅力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有什么作用?
明确:“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明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伟大坚强精神的发祥地;黄河天险在地理位置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明确: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拟人句,把黄河当作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
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锐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斗志。
4.诗歌中多次出现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亲切、自然、直抒胸臆。
5.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否重复?为什么?
明确:否。
这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增强了所表达的情感。
表达了中华儿女有着坚强不屈、斗争到底的民族精神。
6.请你根据上述探究,总体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与风格。
明确:本文是一篇直接抒情的文章,风格豪放,气势磅礴,表达了对黄河的赞颂与热爱。
之所以如此,正是综合用运了感叹词、呼告、反复等手法,才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表达效果。
此外,本文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读来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同时,文本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
课堂小结:《黄河颂》以它充满斗争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黄河颂》。
播放《黄河大合唱》歌唱选段,学习歌唱《黄河颂》。
三、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