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对中国精神分析实践的启示

合集下载

精神分析与中国文化(拉康与孟子)——吉布尔

精神分析与中国文化(拉康与孟子)——吉布尔

精神分析与中国文化(拉康与孟子)——吉布尔拉康对东方文化有极大的兴趣,他更多研究的是《孟子》。

拉康强调重读弗洛伊德(德文版),同样也强调读《孟子》(中文的非白话版)。

拉康与程抱一先生共同研读、以通信的方式讨论《孟子》,拉康的研读非常仔细,甚至《孟子》中的有些地方程抱一先生也未曾注意到。

拉康向程抱一先生提问“义”与“气”的关系(米歇尔·吉布尔展示了当年拉康写给程抱一先生的信中的一段内容)。

拉康关注《孟子》不是性本善与否的问题,而是“气”与“义”之间的联系。

我和5个成都人在法国读《孟子》6—7年了,有些体会。

拉康注重《孟子》与精神分析的关系,你们也应该重读《孟子》。

我将回答的是拉康没有回答过的问题。

我对中文很感兴趣,2000年以来最感兴趣的是中文的“我”字。

精神分析中的我与意识、无意识相关。

《孟子》也涉及这个“我”:“今者,吾伤我”。

某汉学家总结出10个不同的个体指代词,我发现了第11个:兆,在龟卜和书面语中。

鲁迅的《女娲》文中有拉丁文作为“我”的指代。

他主张以拉丁化取代中文的复杂性。

鲁讯用“NGA”,“那些小东西叫了起来”。

我不明白鲁迅为何用“NGA”,对他产生了兴趣。

他是绍兴人。

我每年去北京的“星星雨”(儿童孤独症中心),在那里,听到家长们的广东话,“我”的发音类似“GNO”,鲁迅的“小东西”就是这些东西。

可见,绍兴话对普通话而言成了另一种语言。

鲁迅主张抗争,用当地母语去表述“我”的概念。

2000年以来,我对“我”字感兴趣后,开始了对《孟子》的研究。

在书中找到与“我”有关的地方,孟子用“我故曰”这是唯一出现的一次!而在其他人的书中在曰前有名字之类,如“子曰”。

分析家经常会对眼中、耳中出现新的东西感兴趣,比如在分析中听到一个异音时。

为什么?“我故曰”在其他的中国古文中未曾出现过一次,我的同事们查阅过。

拉康也读其他中国人的文章,如一些和尚、画家的,《苦瓜和尚话语录》中有一处“故曰”,又一个异音!拉康将中国的“言”字译成法文,意义有:辞说、讲、词等三个。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拉康是20世纪法国的一位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师,被誉为精神分析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对于后来的西方哲学和人文学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出了“语言建构主义”的观点。

在拉康看来,语言不仅仅是表达信息的工具,更是构建现实认知的重要手段。

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思维,规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态度,进而影响着我们的人格和行为。

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自我”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自我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是人格的核心。

在精神分析过程中,自我始终处于与大我和本我之间的关系中,它既承载着个体的现实身份,又影响着个体对于内在欲望的把握。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中,关于象征秩序的理论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象征秩序指的是符号的运用方式和规律,是语言建构主义的确切体现。

在象征秩序的运作中,符号不仅是简单的代表物,更是个体对于这个世界的解读和认知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象征秩序是个体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的基础。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对于文化和人文学科发展的影响更是深远的。

拉康的理论中,文化不再是简单的生产物或者物质的积累,它是一种现实构建和认知方式的演化。

文化的符号和象征系统,是社会认知结构的核心,也是我们对于现实感知和定位的重要标志。

这种对于文化重要性的强调,使得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虽然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不是政治性的,但是它对于现代的主体和社会的分析和思考具有重要启示。

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对于自我的认同和对于文化认知的挑战,推动了人类意识的深入和进步,同时也暴露了人性深处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拉康的理论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和思考,对于我们推进人类文明的正义和公正,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总体来说,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既是对于精神分析领域的一次重大更新,也是对于文化和人文学科的深入思考与挑战。

在此弘扬拉康的思想,让我们更加深入的探究文化与象征的演进,更加深入的理解主体和社会之间的那份微妙关系,从而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拉康在《被窃的信》研讨班中应用三界说做了最具代表性的批评实践。

他将充满误认的想象界、符号主导下的象征界与不可知的实在界分别与盲目自信的王后/大臣、识破符号象征价值的大臣/迪潘和无序无知的国王/警察相对应, 在文本内搭建起文学场域内的三界, 从而揭示出真正的主体正是那封信。

关键词:拉康; 三界说; 《被窃的信》; 精神分析文学批评;作者简介:杨洪霖(1993-) , 女, 山东淄博人, 科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收稿日期:2018-10-24Lacans Three Orders and Literary CriticismYANG Hong-lin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Abstract:Lacan applied the three order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urloined Letter, which has becom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riticism.In this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he has related the misrecognized Imaginary, symbol-dominated Symbolic and unknowable Real respectively to the over-confident Queen/Minister, the well-informed Minister/Dupin and the ignorant King/police.Through the comparison, Lacan has built up a literary three orders within the text, thus revealing that the letter is the real subject.Keyword:Lacan; The Three Orders; The Purloined Letter; Psychoanalytic Literary Criticism;Received:2018-10-24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 是自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以来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摘要:本篇论文通过对法国哲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的探究,介绍了拉康作为精神分析学家的重要贡献以及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拉康的理论基础,拉康精神分析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拉康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通过对拉康理论的解读和实例分析,探讨了拉康的独特观点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心智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文学研究的深刻影响。

第一部分:拉康的理论基础雅克·拉康是20世纪精神分析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与佛洛伊德的理论有着紧密的关联,但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

拉康认为,个体的心理结构是在儿童期通过在语言和符号系统之间的转换中形成的。

他的理论基础包括“镜像阶段”和“象征阶段”等概念。

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中,他探讨了个体如何在幼儿期通过镜像自我投射来建立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

他认为,幼儿在镜像过程中首次认识到自己的形象与外界的形象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从而形成了自我意识。

这个过程对于个体的认知和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拉康的象征阶段理论中,他讨论了语言和符号对于个体心理结构的塑造作用。

他认为,人类通过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和言语交流来建立和理解现实世界。

拉康提出了“认同”和“欲望”这两个重要概念,认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欲望是通过言语和象征系统的互动来形成的。

第二部分:拉康精神分析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心智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疾病是由于潜意识层面的冲突和欲望的不断转移引起的。

通过对个体的语言表述和无意识信息的解读,精神分析师可以帮助个体意识到其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并逐渐解决这些问题。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

他提出了“分析的四个阶段”概念,包括倾听、诠释、转译和让步等步骤。

这些步骤帮助精神分析师与患者建立稳定的治疗关系,并通过对患者言语表述的分析来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隐含意义。

精神分析与中国文化(拉康与孟子)——吉布尔

精神分析与中国文化(拉康与孟子)——吉布尔

精神分析与中国文化(拉康与孟子)——吉布尔拉康对东方文化有极大的兴趣,他更多研究的是《孟子》。

拉康强调重读弗洛伊德(德文版),同样也强调读《孟子》(中文的非白话版)。

拉康与程抱一先生共同研读、以通信的方式讨论《孟子》,拉康的研读非常仔细,甚至《孟子》中的有些地方程抱一先生也未曾注意到。

拉康向程抱一先生提问“义”与“气”的关系(米歇尔·吉布尔展示了当年拉康写给程抱一先生的信中的一段内容)。

拉康关注《孟子》不是性本善与否的问题,而是“气”与“义”之间的联系。

我和5个成都人在法国读《孟子》6—7年了,有些体会。

拉康注重《孟子》与精神分析的关系,你们也应该重读《孟子》。

我将回答的是拉康没有回答过的问题。

我对中文很感兴趣,2000年以来最感兴趣的是中文的“我”字。

精神分析中的我与意识、无意识相关。

《孟子》也涉及这个“我”:“今者,吾伤我”。

某汉学家总结出10个不同的个体指代词,我发现了第11个:兆,在龟卜和书面语中。

鲁迅的《女娲》文中有拉丁文作为“我”的指代。

他主张以拉丁化取代中文的复杂性。

鲁讯用“NGA”,“那些小东西叫了起来”。

我不明白鲁迅为何用“NGA”,对他产生了兴趣。

他是绍兴人。

我每年去北京的“星星雨”(儿童孤独症中心),在那里,听到家长们的广东话,“我”的发音类似“GNO”,鲁迅的“小东西”就是这些东西。

可见,绍兴话对普通话而言成了另一种语言。

鲁迅主张抗争,用当地母语去表述“我”的概念。

2000年以来,我对“我”字感兴趣后,开始了对《孟子》的研究。

在书中找到与“我”有关的地方,孟子用“我故曰”这是唯一出现的一次!而在其他人的书中在曰前有名字之类,如“子曰”。

分析家经常会对眼中、耳中出现新的东西感兴趣,比如在分析中听到一个异音时。

为什么?“我故曰”在其他的中国古文中未曾出现过一次,我的同事们查阅过。

拉康也读其他中国人的文章,如一些和尚、画家的,《苦瓜和尚话语录》中有一处“故曰”,又一个异音!拉康将中国的“言”字译成法文,意义有:辞说、讲、词等三个。

拉康“研究”在中国再来一次

拉康“研究”在中国再来一次

拉康“研究”在中国:再来一次□吴 琼【导 读】雅克·拉康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文知识界已经不再陌生,但因为一些人为和非人为因素的影响,“拉康在中国”和“拉康研究在中国”远不及福柯、德里达、德勒兹这样的思想家和理论家来得通畅,近10年有关拉康读物的出版,一方面证明了“拉康”这个名字的市场号召力,另一方面则凸显了本土研究的策略性“后撤”。

【关键词】精神分析 “三界” 再来一次 今年(2021)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诞辰120周年、逝世40周年。

虽然只是两个平常的数字,但对于精神分析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对知识英雄“死亡时刻”的不断召回总是可以为幻象“圣化”提供最充沛的滋养。

眼下的这个文字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纪念”,更不是给亡者涂抹香膏的仪式,它更像一次简短的“讲述”:讲述拉康的“幽灵学”,讲述拉康在我们这里的“徘徊”和“挫败”。

拉康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学术刊物或著作里是什么时候,我没有做过考据,但他最初进入中国学界的视野,这个时间是比较确定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初,一方面是生活世界的人生观大讨论,另一方面是文学艺术界的现代派争论,使得“自我表现”成为中国现代性旗帜上的一枚徽章,而当时用来涂写徽章的两个主导话语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所以,80年代中期前后,国内掀起了弗洛伊德作品“出版热”。

就是在这样的8特约书评人专栏背景下,1985年,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了一本研究性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对心理分析学说的批评》(金初高译)。

这其实是一本论文集,其中有一篇用很小的篇幅介绍了拉康。

接着1988年,东方出版社又翻译出版了一本苏联学者的著作:《法国的后弗洛伊德主义》(李亚卿译),其中有一章是对拉康的介绍。

这两本书的重点都是精神分析学,涉及拉康的部分理论性都比较强,且翻译很不规范,在当时的语境下几乎无法理解。

实际上,拉康真正引起中国学界注意,是得益于同时期的另一本书: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拉康的精神分析

拉康的精神分析

拉康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逝去以后的精神分析遍地开花,难以统一,众说纷纭之下的拉康派却是一枝独秀,一股强大的后期势力。

拉康以其传奇般的学术生涯拓展了精神分析的深度与广度,他整合了语言学与哲学,融入了数学思维,他是公认的弗洛伊德之后的又一高峰。

在精神分析的领地中建立新王国,免不了党同伐异,溯本清源。

拉康的“回到弗洛伊德”就像“反清复明”一样,讨伐自我心理学猛于炮火,批评客体关系是“部分的真理”。

但是大家知道,即便是把清反了,也不是简单的回到明,而是完全成立了新朝,于是就有了“回到弗洛伊德的拉康派”。

阅读拉康是最难的,其文风诡谲怪异,在他那里词语被拧成了麻花。

不仅表达方式是复杂的,而且他所运用的知识背景广博坚深,阅读前需要的准备工作甚至超过阅读他。

他生前唯一出版的文集国内有翻译:《拉康选集》,读来并不通畅,难以通过这本书理清整个思想体系。

目前又出了中文版的《雅克拉康研讨班七》,这是著名的延续了三十年的研讨班的讲演录,可读性很强。

理解拉康是离不开研究者的论述的,它们就像是注经般的大量的总结和二次思考。

镜像阶段拉康最初是研究精神病学的,后来志向转到精神分析。

在一篇论文中,拉康研究了妄想症的问题。

就像安娜O启发了弗洛伊德,拉康遇到了妄想症“艾梅”,对艾梅案例的研究导向了镜像阶段概念的产生。

艾梅攻击了作为自己“理想自我”的女明星,因为女明星占据了艾梅梦寐以求的位置。

“自己的位置被别人占据”引发的是被迫害般的感受,对方是邪恶的,带着奸笑的,“针对当事人的”。

这种敌对的妄想关系深处又隐含了矛盾的“爱”的情感(强烈的认同),就像是俗语说的“羡慕-嫉妒-恨”。

这种关系的问题在于竞争的激烈程度,妄想关系导致生死斗争。

艾梅要杀掉对方以夺回“自我”,攻击对方构成的犯罪又带给她“自我惩罚”的效果,她的攻击向着受罚而去。

(毕竟受罚是对于继续发疯的一种遏制)。

新闻报道中杀戮自我镜像的案例也常常如此,杀了嫉妒对象以后犯罪者内心已经空空如也,于是就但求一死。

拉康派精神分析说白了就是「不要向欲望屈服」

拉康派精神分析说白了就是「不要向欲望屈服」

拉康派精神分析说⽩了就是「不要向欲望屈服」编者按:本⽂来⾃8⽉7⽇慧⽥微课堂(课题为「精神分析视⾓下的“主体”与“语⾔”」)上的部分互动;由⼈⼤社会学硕⼠,临床⼼理⼯作者,精神分析家五⼩喵⽼师主讲,转载请注明来⾃原创专业哲学公众号「philosophs」。

1.风⾔风语:谢谢⽼师刚刚的讲授,我想请问从莱布尼茨和洪堡的语⾔观到胡塞尔,海德格尔的语⾔观之间⼤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与英美分析哲学的语⾔观有什么区别?五⼩喵:莱布尼茨是唯理论的代表,他全⾯阐释了语⾔表象论和存在观念的关系,同时对洛克的观念论提出挑战。

他认为每个⼈的观念或⼼像都不尽相同,如果⼀个语词代表观念,那它代表哪个⼈的观念呢?「他倾向于把语词看成是语⾔共同体共享的符号」。

洪堡的语⾔观强调,语⾔是活动的本⾝,⼈先天拥有内部语⾔形式,语⾔表达是个⼈世界观的表现。

海德格尔认为,⼈是处在语⾔当中,在语⾔中与他⼈共在,「语⾔不是思想⼯具,是思想本⾝」,是进⼊在世⽣存的⼊⼝,在语⾔中回溯我们的存在。

英美分析哲学强调语⾔的表达形式问题,创造⼀种科学的通⽤语⾔,哲学问题和逻辑问题都是语⾔的问题,对形⽽上学的本体论不太关注。

⾄于他们的语⾔观是如何变化的,下次我们会⽐较深⼊的讲⼀下。

2.“待着”:请问⽼师是怎么理解精神分析的?五⼩喵:如果要查概念,可以问⼀下度娘,就像问⼀个哲学⽼师“哲学是什么”,估计他也难以回答。

我个⼈理解,精神分析更多是关于⽆意识的⼯作,是看到症状背后的⽆意识运作的⼯作,提供⼀个框架,让分析者去领悟⾃⼰的⽆意识,从⽽让症状得以松动。

3.Myrrhe:请问五⼩喵⽼师,拉康派的分析家是如何具体⼯作的?边缘⼈格障碍⽬前是精神分析的难题吗?⼤他者与⼩他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五⼩喵:精神分析的⼯作不是野蛮分析,不是分析者在讲述⾃⼰的痛苦,分析家噼⾥啪啦给分析者提供症状的解读和分析,⽽是提供⼀个⾔说空间和⼯作框架,通过分析者⾃由联想的⽅式,能够让分析者⾃由⾔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康对中国精神分析实践的启示
发表时间:2018-11-15T15:34:58.3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8期作者:严和来[导读] 本文简述法国精神分析家拉康对中国文化与汉字的研究,着重指出拉康曾提示人们注意汉字的独特性,汉字的书写特性。

中国的实践材料也映证了拉康的启示:在中国的精神分析实践,不仅要注重言说,也要注重书写。

严和来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江苏省南京市 210033
摘要:本文简述法国精神分析家拉康对中国文化与汉字的研究,着重指出拉康曾提示人们注意汉字的独特性,汉字的书写特性。

中国的实践材料也映证了拉康的启示:在中国的精神分析实践,不仅要注重言说,也要注重书写。

关键词:拉康;精神分析;汉语;书写
一、引言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通过精神分析的变革,形成了拉康学派,改变了人类探索心理健康的方式,乃至西方思想界都认为,拉康是二战后影响人类最重要的人物之一[1]。

拉康学过中文,拉康曾说:“如果我以前没有学习过中文,我可能不会成为拉康派[2]”。

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实践与教学当中,他一直将中国思想作为重要参照内容。

拉康提炼与革新的许多精神分析概念,都若隐若现地表露出中国思想的影响。

本文尝试着分析拉康对中国精神分析实践的一些启示。

二、拉康对中国精神分析的研究
拉康在其临床与教学过程中,对中国文化材料的参照,我们今天能发现的,始于1946年。

在著名精神病医生亨利·耶(Henri Ey)[3]主持的精神学科跨界讨论中,拉康被邀请做最后总结发言,他谈论了中国人对“同道”的理解,指出精神学科界的同行应该和其他学科的同行协作,跨学科研究人类的精神世界[4]。

1977年,拉康受法兰西院士程抱一的影响,知道中国诗歌的艺术性,不仅在于语言,而也在于文字。

当时程抱一在法国出版了《中国诗歌写作》[5],拉康给他的弟子介绍说:“我希望你们好好读读这本书,不是每个人都要这样去做,但是如果你们是精神分析家,就应该好好去读读。

”这次拉康对中国文化的介绍,为后来精神分析家研究言说与书写的关系,开启了新视角。

从1946年到1977年,三十余年间,拉康在教学研究中,对中国文化材料的引用有数百次之多。

这些材料几乎遍及拉康谈论的所有讨论班,在拉康《文集》的一些重要篇章当中,中国文化的身影也屡屡出现。

特别要强调的是,1971-1972年,拉康的第18个讨论班,由于其中涉及到大量的中国材料,对中国汉字进行分析,以至于这个讨论班也简称为“中国讨论班”。

2006年,此讨论班正式出版时,封面用的是康熙皇帝提笔书写的肖像[6],这也暗示着汉字与书写在中国的重要性。

特别是,拉康指出在临床当中应该重视弗洛伊德提到的“唯一特征(einziger zug)”的价值,并将其阐述成“一画(trait unaire)”理论,在结构精神分析学当中,“一画”理论开启了理解主体的符号性认同的新局面。

对此,拉康毫不掩饰:他的这一发现是受到中国明清书画家石涛的“一画论”的启发[7]。

由此提出了在汉语下进行精神分析要重视书写。

三、中国精神分析临床的独特现象
循着拉康的启示,在对中国的精神分析实践当中,确实有所发现。

首先我们发现,来访者会把一些关键词放在不同的词组里,利用不同的情景表达出来。

由于汉语当中歧义性过于广泛,这阻碍了对来访者无意识的发现。

来访者利用了汉语的广泛歧义性,躲避了对他无意识表达的发现。

比如,在一次分析场景当中,来访者说:Ta bu zai rang wo hen gao xing。

对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成“他不在,让我很高兴”;也可以理解成“他不再让我很高兴”。

正是这种模糊性,让来访者既做了意识的表达,也做了无意识的表达。

通过后来的解析,我们知道:虽然这个女性来访者在意识里是在陈述生活当中的场景:因为与哥哥有着竞争关系,她的哥哥不在家,让她感到喜悦。

但是,实际上,在无意识世界里,她和哥哥粘着得很紧,她对哥哥有着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

爱着哥哥,这一点恰是她本人没有发觉但是在无意识里深深地打扰着她的情感。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汉字不仅仅是记录汉语,而且是汉语的延伸,是汉语的进一步精确。

上段所举的例子,其口语的模糊性,本身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但是通过汉字,则可以得到极大的澄清。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至少可以说,在中国进行精神分析实践,在言说的同时,及时补充书写,会让分析有很大进展。

实际上,汉语与汉字的关系不像西方语言与汉字关系那样简单,汉语与汉字相互影响,它们不是附属关系,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汉字的这个特点,也像拉康提示的那样,对我们的精神分析实践有着影响。

比如,当某个来访者在临床实践当中,说出一些人和他们的事情时,分析师并没有发现他们有更多的共同点,但是一旦要求这个来访者把这些人的名字写下来时,我们就发现,他提到的这些人名大都具有一个相同的部首:“水”字旁,而这个“水”旁在汉字中是作形旁的,我们在言说时,是听不到的。

类似这样的个案,书写是不可或缺的,而不仅是言说的补充。

书写能带人们的精神健康,在书法艺术上已经有所表现。

唐朝书法家怀素的一首谈论书法的诗里也可见一斑:“志在新奇无定则,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8]。

正是醉后,也就是处在一种自由书写的境地,怀素的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这是来自无意识的创造性,以至于怀素醒来之后,也就是当他意识占上风之后,他有意为之时,反而写不出来那种感觉。

拉康对中国书法的评价是:“手的独特性打碎了世界的单调,[9]”从而带来了丰富的精神生活。

四、结论
精神分析学在传播与发展的历史当中,都极大地考虑了当地社会的语言与文化特点,从而造就了各国精神分析学的风格。

正如拉康对中国精神分析实践所作的启示那样,在中国进行精神分析实践,也要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不仅在实践当中注重言说,也要注重书写。

参考文献:
[1]法国思想杂志:Le Point,2011年9-10月合刊专辑《我们的最后大师》。

[2]can,D’un discours qui ne serait pas du sembleant(1971),Seuil,Paris,2006,P36.
[3] Henri Ey(1900-1977),法国精神病学大师,他持续主持的以精神学科为主题的跨界讨论,直接影响了法国精神分析学派的形成。

[4] Henri Ey,Le Problème de la psychogenèse des névroses et des psychoses,Desclée de Brouwer,Paris,1950,P210.
[5] F. Cheng,L'écriture poétique chinoise,Seuil,Paris,1977.
[6]can,D’un discours qui ne serait pas du sembleant(1971),Paris,Seuil,2006,couverture.
[7] can,La logique du fantasme,1967-4-26,Inédit.
[8] [唐]怀素:自叙帖,见《历代书法论文先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上海,p40。

[9] J. Lacan:D’un discours qui ne serait pas du semblant(1971),Seuil,Paris,2006,p120.作者简介:严和来,南京中医药大学(邮编:210033),江苏南京。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儒家思想对拉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2014SJB1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