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合集下载

《电影精神分析》课件

《电影精神分析》课件

应用实例分析
1
电影《飞屋环游记》中的心理学
元素
电影《致命魔术》的精神分析解
2
探索片中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和自我认同。

通过分析角色行为揭示隐藏的欲望和冲
突。
3
电影《色,戒》的不同精神分析 角度剖析
解读角色情感、欲望和社会压力的关系。
电影《简·爱》的双重自我发展分
4

探讨主人公在寻找自我认同过程中的内 心挣扎。
参考资料
精神分析经典著作推荐
《精神分析导论》、《梦的解析》、《性学三 论》等。
电影与心理学研究相关文献推荐
《电影和梦的解析》、《电影与无意识》等。
结束
思考题:在你最喜欢的电影中,有哪些潜在的精神分析元素?
精神分析的重要理论
无意识、潜意识、自由联想 等。
电影与精神分析的关系
1 电影的生命力
通过情感共鸣与观众产生充分的情感交流。
2 电影中的潜意识符号
通过象征、隐喻和符号来传达深层次的信息。
3 电影与幻想的关联
电影创造出幻想世界,观众在其中投射自身 的欲望和冲突。
4 精神分析对电影解读的启示
通过精神分析理论,深入挖掘电影背后的心 理层面。
《电影精神分析》PPT课 件
电影精神分析研究的是电影作品中的潜在心理层面。通过深入分析电影中的 符号、情感和无意识等元素,我们可以揭示电影对观众的影响及其与人类心 理的关系探索个体心理的理论和 方法,揭示潜意识驱动力。
精神分析的历史和发展
起源于佛洛伊德,对心理学 产生深远影响。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批评的启发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批评的启发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批评的启发作者:郭玮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精神分析电影学(即第二电影符号学)的研究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核心范畴,其中“镜像阶段”来自拉康。

将电影理论的研究对象由研究影片文本和影片作者的关系,扩展到研究影片与观众的关系。

本文在梳理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的基础上,思考精神分析对电影批评的启示,并提出些许薄见。

关键词:精神分析;镜像阶段;主体结构理论;电影批评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107-01一、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基础拉康的精神分析模型的核心内容分别是“镜像阶段”和“主体结构理论”,“镜像阶段”是拉康的精神分析模型的核心。

基于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拉康指出:成人的过程会经历从“理念我”到“镜像我”最后到“社会我”的三个阶段。

婴儿入世时本是个“无分化”且“无主体”的存在物,没有物我意识和主客区分,这便是“理念我”。

而从“理念我”到“镜像我”的过渡便是通过“镜像阶段”来完成的。

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通常指6到18个月(“镜像阶段”)。

从最初无法区隔自己与母亲的镜像(“母子同体”),到在经历了“一次同化”的过程,有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分(包括婴儿在企图触摸镜像时发现其并不存在的“自我异化”)。

婴儿与自己的镜像同化的阶段即是“自恋狂”的阶段,此时婴儿对自己的肉身在镜中的影像有着无限的爱恋。

同时婴儿与镜中形象的认同标志着“一次同化”的完成,婴儿进入“想象界”。

而在其经历了“二次同化”(即“俄狄浦斯情结”阶段)之后才能形成他的“象征界”。

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批评的影响1.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直接导致了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即第二电影符号学的产生。

他为电影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方法,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集大成者,拉康在继承弗洛依德学说的同时又对其精神分析理论做出了相当程度的修正甚至改写。

弗洛伊德影视精神分析学——以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为例

弗洛伊德影视精神分析学——以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为例

影视大观75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弗洛伊德影视精神分析学——以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为例刘露(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 要: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意大利电影大师朱塞佩·托纳托雷“时空三部曲”的终章,该片以少年雷纳多的第一视角为观众呈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意大利西西里岛上小镇中美丽少妇玛莲娜的故事。

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的核心就是本能决定论,本能决定论里包含了: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梦的理论、无意识理论等。

关键词:性本能;人格结构;无意识一、性本能理论在人的诸多本能当中,性本能对于人格的成长、人类心理方面的构造有着重大意义,性这一话题作为人类本性的基始,是人类文化艺术史中一个永恒的课题。

在性本能当中又衍生出生本能和死本能,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体现的是生本能,生本能指的是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为了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当中的雷纳多对于玛莲娜的倾慕迷恋就是源自于性本能。

弗洛伊德把人的窥视欲望当做性本能的其中一种表现,儿童对的窥视欲望的原初表现在对他人的生殖器官以及生理机能的强烈好奇心理。

影片中雷纳多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通过偷偷跑到玛莲娜家旁边凿一个小洞暗中观看玛莲娜的一举一动来满足自己的窥视欲望和对性的好奇心理。

雷纳多通过翻过墙壁偷看洗完头发正在晒太阳的玛莲娜,镜头中只有玛莲娜的侧身,但是却把玛莲娜的身材曲线展现地淋漓尽致,在阳光下湿漉漉的头发和曼妙的身形让玛莲娜在雷纳多心中就像一个缪斯女神。

影片中类似的偷看镜头不在少数,但都没有让玛莲娜发现雷纳多在偷看,满足了在影院机制当中观众产生窥视的安全感和快感。

不仅如此雷纳多还通过性幻想满足自己对玛莲娜的性欲本能,生动地展现了雷纳多这个青春期少年的性本能。

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人格被视为从本能的行为所反映出来的一个人的心理机制,这种本能的行为反映出来的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特征。

电影《爱德华大夫》心理学的精神分析法

电影《爱德华大夫》心理学的精神分析法

电影《爱德华大夫》心理学的精神分析法电影《爱德华大夫》是一部充满悬疑与心理探索的经典之作,其对精神分析的展现令人印象深刻。

精神分析作为心理学的重要流派,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生动而深入的呈现。

影片中的主人公约翰·巴林格(假爱德华大夫)因童年的创伤经历和近期目睹的意外事件,陷入了严重的心理困境和身份混乱。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未解决的情感。

巴林格的潜意识中压抑着童年时弟弟意外死亡带给他的罪恶感和恐惧,这些潜意识的情感在特定的刺激下被激活,导致了他的心理障碍。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精神分析强调童年经历对个体心理发展的深远影响。

巴林格童年时在滑雪场上,由于自己的失误导致弟弟意外死亡,这个创伤事件成为了他潜意识中的阴影。

尽管他在意识层面可能已经遗忘或试图压抑这段记忆,但潜意识却始终在影响着他的行为和情感。

这种童年创伤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许多人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不愉快经历。

梦的解析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电影中也有着精彩的呈现。

巴林格频繁地做噩梦,这些梦境实际上是他潜意识的表达。

通过对他梦境的分析,女主角彼得森医生逐渐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秘密。

例如,梦中出现的白色条纹和眼睛图案,都与他的创伤经历有着紧密的关联。

这表明,梦境并非毫无意义的随机想象,而是潜意识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方式传达信息的途径。

精神分析还关注性本能和本能冲动对心理的影响。

在影片中,巴林格对白色和条纹的恐惧,可能与他潜意识中的性压抑和冲突有关。

这种对本能冲动的压抑和扭曲,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心理问题。

这提醒我们,正视和合理处理本能冲动对于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影片中的治疗过程也反映了精神分析中的移情和反移情现象。

巴林格对彼得森医生产生了依赖和情感上的投射,这是移情的表现。

而彼得森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巴林格情感的影响,产生了反移情。

正确处理移情和反移情,是精神分析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

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现代电影理论的起点与驿站

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现代电影理论的起点与驿站
学这一个思想驿站 , 女性主义 、 殖 民主义 、 后 意识 形态批 评等理论都在此停 泊 , 然后各 自扬长而去

3所 指 与 能 指
索绪尔认 为语 言系统 是一种抽象 的符 号系统 , 每个 语言符号都由所指 和能指组成。所指代表 概念 , 是被表
示成分 ; 指是单词的语音形 式 , 表示成分。罗兰. 能 是 巴 特 定 义 : 所指 构 成 内容 面 , 指 构成 表 达面 。 “ 能 ”
现 代 电影 理 论 形 成 了 高度 开放 的 结 构 。
【 关键词 ) 结构 主义; 语言 学; 符号 学; 精神分析学 ; 电影
( 中图分 类号 ]9 0 J0— 5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9 4 3 (0 0 0 — 0 6 0 10 — 7 3 2 1 )6 0 1- 5
历时和共时是 索绪 尔继语 言 和语言 系统之后 的第 二条分岔。任 间 中存 在 。空 间作 为时 间 的存 在 成 为 共 时 , 间作 为 时
空间的持续成 为历 时。语言既是 进化实体 , 又是静态研
究对象。
科 , 了斑斓的后 结构主义色彩 。除去符号学 电影 理 获得 论,6 1 8年之后的现代 电影理论都 遇上拉康 的精 神分析 9
索 绪 尔 的语 言 学 起 于 他 对 语 言 和 语 言 系 统 的 异 质
已经硕果 累累。蒙太 奇理 论与 长镜 头理论 稳 当地将 电 影抬人艺术圣殿 , 另一方面 , 电影本 体论研究遇到 瓶颈。
正在此时, 电影 进入 了西 方研究 机构 和高校课 堂 , 电 使
成 为 一 门学 科 被 人 们 重 新 审 视 。 学 科 互 涉 作 为 当 时
盛 行 的 学科 互涉 方 法 , 统 电影 理 论 突破 了实践 论 的瓶 颈 , 电 影 的 内部 研 究 转 向 外部 研 究 。 麦 茨在 当时 传 从 盛行的结构主义影响下 , , 了符 号 学电 影 理论 。在 文 化 学语 境 中, 五 月 风 暴 ” 失 败 所 带 来 的反 思 , 刨立 “ 的 让 电 影理 论 遇 上 了拉 康 的精 和 分 析 学 这 个 驿站 。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思 潮 与 精 神 分 析 学 电 影 理 论 深 度 交 融 , 使

电影理论

电影理论

相关概念直接参考《电影艺术词典》。

93年一、填空1、电影第一符号学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模式;电影第二符号学以精神分析学为模式。

2、“摄影机自来水笔”是由法国电影家阿斯特里克在 1948 年提出。

3、“作者论”产生是50年代法国当时《电影手册》编委特吕弗写一篇论文《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提出作者标准和条件。

二、选择1、《新拉奥孔:艺术的组成部分和有声电影》作者是爱因汉姆。

2、《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写于1916年,作者是雨果·明斯特贝格。

3、《圣女贞德的受难》的导演是卡尔·德莱叶。

4、《神女》摄于 1934年。

5、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是1935年拍摄的《风云儿女》的主题曲。

6、法国印象派作品《车轮》导演是阿蓓尔·冈斯。

7、意大利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摄于 1945 年。

8、《广岛之恋》导演是阿仑·雷乃。

9、《电影的本性》作者是克拉考尔。

10、《武训传》导演是孙瑜。

三、名词解释1、能指2、左岸派3、库里肖夫效应4、声画对位原是音乐术语,音乐作品中若干相对独立旋律声部结合为和谐的整体。

这个概念是苏联的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于1928年在《有声电影的未来》文章中首次提出。

指声音画面形象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各个有其内在的节奏,独立发展。

他们分头并进,从不同方面说出同一涵义,这种声画结构形式叫声画对位。

声画对位是一种声画结合的蒙太奇技巧。

五、简答1、试举40年代后期,中国电影代表作一两部,说出其美学特点。

2、新时期,电影理论有何重要建树?给予概括的说明。

94年一、填空1、电影符号学是以索绪尔的语言体系建立的。

现代电影符号学的创始者是麦茨。

二、名词解释1、画外空间摄影机镜头内未表现的内容,从镜头内表现镜头外,包括声音。

(看不到的部分)三、简答1、论述细节在艺术作品中的功能是什么?举一部影片为例加以说明。

2、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两种视听艺术异同点是什么?3、举一部电影作品为例,说明电影叙事性和造型性之间的关系。

电影《爱德华大夫》心理学的精神分析法

电影《爱德华大夫》心理学的精神分析法
电影《爱德华大夫》心理 学的精神分析法
电影《爱德华大夫》心理学的精神分析法
如影片开头所说,这是一个有关心理分析 的故事。心理分析现代学处理健康人的情 感问题的一种方法。分析者只求应到病人 探出它潜藏的问题。使其敞开心扉,一旦 围绕病人的情节被揭示出来,并加以解释, 病人的痛症和混乱就会消失,非理性的恶 魔就会被逐出人类的灵魂。
心理学必看电影 《爱德华大夫》 梦的解 析 潜意识
《爱德华大夫》是希区柯克在二战后拍摄的第一部影
片,也是电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影片之 一,虽然占据了同类影片鼻祖地位,但影片的粗糙简陋 也是有目共睹的。 简单图解弗洛伊德,编造一个病例式的曲折故事,是影 片最大的失败之处。从情节到细节,影片充满了最基础 的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图解和术语,诸如"我来给你解梦, 那样你就知道你是谁了”之类的台词到处都是。而希区 柯克特意请来达利制作的梦境图景,虽然不无趣味,但 条理分明一一对应丝毫不爽的准确解释把心理分析过度 简化,显得乏味而肤浅。
二 关于梦的分析。
佛罗依德发现了人的无意识潜在对人的巨大影 响。而其中,梦的影像更能反应一种人的本性。 多年前的经历和事件潜在人的无意识中,或许 我们觉得已经忘记了,或许认为不重要,可是, 有些影像会在梦里不停的出现。这种无意识常 让人们重复犯错误,表面上看,大家都是同一 人,但,其实在心底可以分裂成几个人,情绪 也在支配着个人的行为。所以,梦是对现实世 界的一种潜意识反应,分析梦中的事物,可以 更清晰的看到个体在过去的行为以及人的本性。
该注意的:
1944年的这部影片,已体现了某些行为主 义的色彩,透射出正反辨证的思维,以及后来 人本主义意识的萌芽。作为热爱心理咨询及初 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人来说,在观察剧情的同时, 可以获得有关心理咨询知识的感性认识。实际 上,在促使人们心灵康复与成长的过程中,相 对于学识、阅历和思维,咨询师的爱心与直觉 显得更为重要。在助人技巧方面,则可以借用 剧中的一个词并加以扩展,那就是:击中。

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影片《绿野仙踪》

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影片《绿野仙踪》

过 是 个 无 能 为力 的 男 人 , 象 征 着 桃 乐 丝 终 于 克 服 了 内 心 潜 意 识
里 的生 殖 恐 惧 , 也 表 达 了 对 男 性 崇 拜 价 值 观 的 抨 击 。桃 乐 丝 脚 上 穿 的那 双 红 鞋 子 也 是 贯 穿 全 片 的 经 典 道 具 , 其 正 是 代 表 了 少
不太喜欢德 国的朴 素主 义 , 浪 漫 一 点 人 才 会 更 开 心 。对 我 自 已 来讲 , 浪漫点才活得像个人 。
二 、弗 洛 伊 德 本 能 论 与 《 绿野仙踪》 的联 系
其二 , 桃 乐丝在 生 活 中遇到 的 困难 与创 伤 , 虽然 在 梦里 进行 了
“ 伪装” , 本 质 依 然 是 相 的 , 最 终达 成的愿 望也一 致 , 她 梦 前 一
2 0 1 4 年第《 重 } I 期 舅 覆
结 合 弗洛 伊 德 的精 神 分 析 理 论 分 析 影 片《 绿 野 仙踪 》
李 清新
( 中 国传 媒 大 学 南 广 学 院 , 江 苏 南 京 2 2 3 2 0 0 )
摘要 : 黑白童话电影《 绿野仙踪 》 , 带 给 少 年 时 期 的 我 最 深 的 印 象就 是 梦 幻 的故 事 情 节 和 奇 特 装 扮 的 童 话 人 物 。 而如 今 无 论 是 知 识 还
直 呼喊 寻 找 的婶 婶 在 梦 境 里 也 没 有 投 射 , 依然在梦 里找寻 ; 梦中 邻 居 坏 夫 人 作 恶 多端 , 战 胜 坏 女 人 还 是 显 性 目标
三 、超 我 意 识 中对 现 实 世 界 的 抽 象 认 识
具体分析 , 魔 法 师 象 征 着 桃 乐 丝 的父 亲 , 暗示 着 青 春 少 女 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像阶段论
1949年,发表论文《形成‘我’之功能的镜像 阶段》,在其中提出了著名的“镜像理论”。
一次同化:婴儿刚生下来并无主客体之 分。在6-18月期间,首次在镜中看见自 己的形象 ,认出了自己。婴儿在镜前的 这种自我识别标志着“我”的初次出来, 这个阶段打开了婴儿的“想象界”。
二次同化:是从“想象界”步入“象征 界”的阶段。幼儿通过意识到自己、他 人和世界的关系,接受了社会文化结构 和语言象征结构,从而被“人化”或 “主体化”。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运用精神分析学原 理解释电影现象的 西方现代电影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理论对电影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中期,法国先锋派电影导 演和理论家路易·德吕克、杰尔曼·杜拉克 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弗洛伊德关于 创作的源泉来自“伊德”层次(即无意识 层次)的精神分析学观念,论证了电影的 特性在于情感的自我表现形式,在于把 受到现实压抑的欲望转为幻想中的形象。
博得里进一步认为,电影机器具有天生 的意识形态性。
影片赏析《沉默的羔羊》
银幕与镜子
在《想像的能指》中梅兹将萤幕比喻成是一面 镜子,认为透过镜子接近幻想。
电影与梦有很多相似之处:观影主体、银幕上 的画面、观影的情境都 和做梦时十分类似。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电影称之为“白日 梦”。
电影观赏机制的二度认同
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直接影响到 电影美学观念的巨大变化 ,使传统经典 电影理论的“银幕/画框”的隐喻发展到 当代电影理论关于“银幕/梦”与“银幕 /镜”的观点。
三、梦∕镜像∕银幕:电影机制
心理分析在电影理论上两大重要的方向: 一是银幕与镜子的对比,就是透过镜中
及银幕上所投射的影像,来发现与对抗 自我的概念,观众在银幕的影像前,有 如分身的分身; 另一是电影与梦的比较,探讨梦与电影 的关系网络,做梦与看电影的经验相似。
人类大部分的精神活动是无意识的,只 有无意识的活动才是真正的精神活动。
三重人格理论:
本我-无意识的本能冲动 自我-有意识的个性 超我-(即良知)。 这三者的关系为:本能冲动引起的内驱
力,受到自我和超我的压抑和“审查”, 于是以“转移”的形式表现为梦或神经 症。控制和压抑各种不合现实的本能冲 动。
电影中的真实性印象比剧场的 真实性印象还要强烈,银幕上 幻觉般的影像让观影者深深地 投入其中,电影观众会首先认 同自己观看电影的这个行为, 认同自己观看电影是一个纯粹 的感知行为,这时观看者即是 一个先验的主体称之为初级认 同∕一度认同,此认同并非认 同展现在银幕上的事件或角色, 而是认同感知的行为,初级认 同的确立,才能进行次级认同 ∕二度认同 。
其弊端在于将人类的一切行为的根本 动 因都归结为人的性欲本能,导致”泛性 论“,仅从生物学的意义上去理解人。
二、拉康的镜像理论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将弗洛伊德精神分 析学与结构主义结合起来,致力于将无意识语 言化,使无意识理论从弗氏的医学 精神病学领 域真正进入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拉康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主要在于他将结 构主义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并用实 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这三个层次取代了弗氏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层说。
梅兹《想象的能指》
梅兹将精神分析带入电影符号学的讨论, 成为第二电影符号学,将原本以语言为 基础的第一电影符号学,转为由电影机 制所产生的「主体─效果」,围绕著电影 观者与电影影像之间的心理关系,电影 跟梦一样,部份依赖观看者能够产生正 常的幻觉,在电影虚构的世界中,需透 过心理的无意识作用,才能获得效果。
杜拉克的影片《贝壳和僧侣》、路易斯·布努艾 尔的超现实主义影片《》(1929)等则把弗洛伊 德所说的梦的象征意义直接转现为银幕的形象。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在《梦的解析》里,弗将人的意识结构 分为意识、前(潜)意识和无意识共同 组成的多层次结构。无意识遵循的是快 乐原则,而意识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故 无意识时刻想冲破意识的防线,加强防 范和抵制。
次级认同是一种对摄影机和放映机所传 送及建构出来的影像的感知行为,让观 众成为梦幻般之无所不在的全知主体, 观众会随著剧情的起伏而被吸引住,接 收到的影像则是来自外部,来自外界的 真实,由於被限制行动及认同摄影机和 角色的过程,使活动的精神能量被传送 到其他的释放途径。
路易·博得里
在其代表性论文《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 果》里,博德里结合了佛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 分析理论与阿图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将观众在 电影院中的体验同拉康的“镜像阶段”进行了 类比,认为二者十分相似。
梦的解析
无意识的冲动是梦的真正创造者,梦裨 上是一种愿望的表达,被压抑后改头换 面在梦中得到满足。
梦的工作正是通过 凝缩作用、移置作用、 具象化、二次加工等手法,对潜意识的 本能欲望进行加工或改装 。
电影创作与梦的工作有惊人之处。 艺术创作的本质和动力---性欲升华说。
性欲说
认为性本能在人格的成长、人的心理 和 行为都具有重大意义。
鲍氏运用於分析电影机器在主体建构方面的意 识形态效果,运用一种类比法来扩张自己的论 点,主张电影中的社会矛盾和差别的伪装,相 似於运动幻觉造成我们对静态影像知觉的伪装。
电影犹如梦的运作,通过移置作用与装 饰作用,使许多深层的本能欲望通过伪 装之后,以合理合法的方式在银幕上展 现出来,使观众的窥视癖和观淫癖在相 当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观众被压抑的 欲望因而得到渲泄。
将人的性欲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每个 阶段都有一个能使”力比多“(性力) 兴奋满足的中心。
精神活动的主要能源是“性生命力”, 即“力比多”,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艺术 创造的原动力即是表现性生命力的性欲。
弗氏精神分析学的得与失
其贡献在于对无意识领域的发现和研究, 对哲学、伦理学、美学、人类学、社会 学、心理学、医学及文学艺术的广大领 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