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卫: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3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3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3
师:提起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一上学期学习过他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写到的那位讲述美女蛇传说的故事高手――长妈妈,是对鲁迅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

鲁迅先生曾经在
好几篇文章中提到她,有一篇文章《阿长与》,即专门回忆作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而对一个普通的保姆却花了不少的笔墨,这是为什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

(教师板书课题)(回忆旧知,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
师:同学们课前已预习了课文,下面想请同学们谈谈你读完本文的感受;,比如对阿长;这一人物的印象如何;也可提出你的疑问;,大至整篇课文的内容、写法,小到一个具体词、句表达,可以提出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甚至也可以就这篇课文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向鲁迅先生质疑;。

(教师板书感受; 疑问;)(让学生谈初读文章的感受,立足于感受;疑问;两个板块,为下文的教学准确定位,只有是学生真正需要老师解答的问题才有学习的价值,只教学生不会的,应该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
学生静静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发言。

生:阿长有许多令人厌烦的规矩,但他又十分关心少年鲁迅。

生:阿长的睡相成大;字,太粗鲁,令人讨厌。

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三则

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三则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三则《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1(论辨为主)(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鲁迅先生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留给世界一个斗士的背影。

然而,鲁迅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扇打开鲁迅童年的窗子,那里有另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尤其是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令他终生难忘。

所以,鲁迅也有温情的一面,像战士在未散尽的硝烟中遥想和平。

《阿长与<山海经>》就是鲁迅作品中少见的充满温情和同情、充满感激和怀念,甚至有些内疚和愧怍的文章。

(教师声情并茂,学生听讲专心。

)(二)快速默读,整体感知。

(师)展示“天下第一奇书”——《山海经》。

(学生看大屏幕上和老师手中的《山海经》。

)(师)《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以神话为主的书,内容包罗万象,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当时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

童年时代的鲁迅做梦都想得到一部《山海经》,但谁也不肯真心真意地帮助他,他念念不忘的是《山海经》。

那么,最终是谁满足了鲁迅的这个愿望?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并将不理解的生字词做好标记。

教师巡视默读情况)(三)深入研读,深情品味。

(师)谁能回答上面问题,同学们?(生)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

(师)回答很正确。

刚才通读全文时,你发现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大家对长妈妈的情况做简要介绍,要从人物外貌、家庭状况和生活时代等不同方面去说。

(生)阿长是一个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所知的劳动妇女,她生活在旧时代,大约在清朝末年。

长得又矮又胖,面皮发黄,长得一点也不好看。

(生)她不认识字,没文化,是鲁迅家的保姆,还是一个寡妇。

(师)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家也很阔气,你的父母也要给你安排一个保姆,那你愿意雇佣长妈妈吗?为什么?我们开一个小小的辩论会,如何?同意请长妈妈的为正方,不同意的为反方,请同学们开始准备。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与 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与 反思

教学实录:阿长与《山海经》师: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个人(幻灯展示鲁迅的照片),他是谁?生:鲁迅。

师:鲁迅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有一部散文集是——《朝花夕拾》,在这部散文集中,我们认识了他体弱多病爱放风筝的——弟弟,三味书屋里有点迂腐又有点可爱的——寿镜吾老先生,还跟一个为我们讲述美女蛇故事的人有过一面之缘。

她就是——阿长。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片专门记述阿长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去了解她的故事。

(幻灯展示题目、作者,同时板书题目。

)师:首先我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找同学读一下大屏幕上的字词。

生1:读字词。

(出现错误)生2:纠正生1的错误。

师:重点强调其中的两个字的读音憎恶粗拙,大家齐读一遍。

师:还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说一下阿长名字的来历,形象和身世。

生1:阿长不是她的名字,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

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师:哦,她的名字我们大家都不知道,说明她的地位非常的——卑微。

哦,她沿用了别人的名字阿长,她是否是很修长的呢?生2:不是,她生得黄胖而矮。

师:哦,黄胖而矮,漂不漂亮?——不漂亮。

黄种人是以白皮肤为美,胖瘦除了唐朝是以瘦为美,高矮是以高为美,所以她不仅仅是不漂亮,甚至是长得很丑。

那么她的身世呢?生3: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师:孤孀是什么意思?生3:死了丈夫的女人。

师:也就是我们说的寡妇。

死了丈夫,又没有亲生的孩子,她的身世非常的——凄惨。

师:就是这样一个身份低微、相貌丑陋,身世悲惨的人陪我从小长大,与我朝夕相处。

大家想想,如果你是小时候的“我”,你喜欢有这样的保姆么?(展示幻灯片:初识阿长:你喜欢有这样的保姆么?)生1:不喜欢。

她长得很丑。

师:哦,长得丑,看着不舒服,不喜欢。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李培贤师:老师带来一本书,书名《朝花夕拾》。

你能说一说这本书名的含义吗?生:早上开的花落下了,晚上再拾起来。

生:旧事重提,回忆美好的往事。

师:很好!两位同学回答合在一起就完整了。

师:大家朗读课文第一段(多媒体显示内容)师:阿长是谁?生:长工、保姆师:说得阔气一点,是什么意思?生:上档次一些,好听些。

师:你能说出作者的语气吗?生:似乎有点不尊重师:好的。

大家说说儿时的鲁迅对阿长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生:憎(zèng)恶师:纠正应该读“憎(zēng)恶师:为什么对一个女工憎恶呢?生:谋死我的隐鼠师:就是这一件事吗?请大家迅速阅读课文,看看还有那些?生: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生: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生: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师:通过这些描写,你认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生:惹是非、管教他人生:粗俗、多事生: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师:无名氏,像根草样的师:“我”对阿长的态度有没有变化呢?请你划出相关的语句师:请大家注意一下“敬意”这个词生: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生: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生: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生: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师:好的,大家找得对。

不同语境下的“敬意”表达了思想感情变化。

多媒体显示“敬意”的内容教师指导朗读师:大家看文中还有哪个词也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生: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两句“神力”一词师: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八年级语文教案)阿长与《山海经》课堂教学实录

(八年级语文教案)阿长与《山海经》课堂教学实录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教学实录八年级语文教案《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南京九中徐志耀●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成年人对童年的回忆。

在记忆中,作者既表达了对童年天真无邪的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对当时生活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较多地篇幅批判了阿长的愚昧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阿长纯朴、善良的品格的赞美,这种赞美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极点,化成了对阿长的怀念与祝福。

在本文中,作者用孩子的视角来写,其中却渗透了对人生的思考。

当时鲁迅饱尝人生的沧桑,生活动荡不定,故乡那纯美的风情与纯朴的人性不时浮现在他的眼前,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开始着力描绘心目中那如梦境般的故乡,于是就有了《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

学习本文,应当能够理解隐藏在文中批判性语言下的对阿长的赞美与尊重,能够学会从日常小事中体会熟悉的人的高尚品质,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流程:导入——朗读全文,理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分析阿长的个性品质——通过对自读课本相关文章的阅读,认识普通人的价值,学习描绘普通人的方法——结合已完成的作文,谈谈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生:《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师:在这些文章中,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的家乡,家乡的亲人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深深的眷念。

生:无尽的思念。

师:鲁迅先生的文章在过去被誉为“匕首”“投枪”,但在这些作品中,尤其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中,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而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人和事的眷念。

在他的记忆中,家乡几乎已经幻化成了一个梦境般的美好世界。

实际上,当他成年后,真正回到故乡时,他看到的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形象,这种变化在《故乡》一文中有着具体的描述。

那么,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要如此描绘故乡吗?生:……师:无论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还是《社戏》中的平桥村,都展现了最纯真的人性,这正是作者眷念故乡的根本原因。

李东卫: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李东卫: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李东卫: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阿长与< 山海经>》教学实录执教者李卫东师:提起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一上学期学习过他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写到的那位讲述美女蛇传说的故事高手——长妈妈,是对鲁迅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

鲁迅先生曾经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她,有一篇文章《阿长与< 山海经〉》,即专门回忆作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而对一个普通的保姆却花了不少的笔墨,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教师板书课题)(回忆旧知,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师:同学们课前已预习了课文,下面想请同学们谈谈你读完本文的“感受”,比如对“阿长”这一人物的印象如何;也可提出你的“疑问”,大至整篇课文的内容、写法,小到一个具体词、句表达,可以提出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甚至也可以就这篇课文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向鲁迅先生“质疑”。

(教师板书“感受” “疑问”)(让学生谈初读文章的感受,立足于“感受”“疑问”两个板块,为下文的教学准确定位,只有是学生真正需要老师解答的问题才有学习的价值,只教学生不会的,应该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学生静静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发言。

生:阿长有许多令人厌烦的规矩,但他又十分关心少年鲁迅。

生:阿长的睡相成“大”字,太粗鲁,令人讨厌。

生: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师:老师最喜欢听到你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谈别人的或是老师的感受,你有权发表属于你自己的看法。

生:就阿长谋死少年鲁迅心爱的隐鼠这件事,我的确不喜欢她。

师:我补充说明一下,隐鼠是鼠类的一种,只有拇指那么大,少年鲁迅很喜欢。

鲁迅先生在另外一篇散文《狗?猫?鼠》中曾经写道:“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至叩寸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 生:阿长很关心少年鲁迅知识的学习,满足少年鲁迅的好奇心理的求知欲望, 比如想尽千方百计给作者买来《山海经》。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3单元的学习,这个单元呢,一共有4篇课文。

讲的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

这几篇课文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其中是《阿长与<山海经>》和《老王》是散文,《台阶》是小说,《卖油翁》是文言文。

环节一:了解单元学习重点依据我们学习第一、第二单元的经验,大家一定要注意单元导语,因为它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让我们一起来翻看一下单元导语,请大家用笔把以下两点学习要求划出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我们将分为三个课时来读这篇文章。

环节二:积累词语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一起来积累一下文中的词语。

这篇文章的生字词特别多,请大家要特别关注。

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教材后面的读读写写,请你出声读一遍这些生字词。

大家都读好了吗?老师要提醒大家的是这里边有几个生字词需要大家特别注意。

老师来朗读一遍,你可以把注音标注在旁边。

不仅我们要读准字音,有些字还是很容易写错的,我们还要注意以下这几个字的字形。

这里“辫子”的“辫”还要和“辨别的“辨””与“争辩”的“辩”区分开,“霹雳”“渴慕”“诘问”这几个字到底怎么写,请大家一定要对照书上看清楚。

你也可以把不会写的字在旁边写几遍,练习一下。

环节三:解析课题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到课文的讲评了。

这是一篇多件事写人的散文,我们学习这类文章的时候,必须要读懂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这个问题不能一下子解决,要一步步来,让我们先从标题入手。

先听老师来读一遍标题。

课题中的阿长是人名,我们已经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道了她。

《山海经》在这里用了书名号,表明这是一本书,作者用“与”字把阿长与这本书联系起来,不免让我们生出疑问啊,这个人和这本书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作者又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还要一起进入到文章里去探讨。

那么这节课主要读1-18段。

请大家先默读1~2段。

环节四:讲读1-2段大家应该读得差不多了吧,那么请你思考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第二个问题是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1-2段写了人们对阿长的称呼以及她名字的来由。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教学实录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教学实录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教学实录在这个春日清晨的课堂上,阿长老师踏进了教室。

他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书,那正是《山海经》。

整个教室里弥漫着一股神秘的气息,学生们都兴奋地等待着今天的教学内容。

阿长老师走到讲台前,用略带沙哑的声音说道:“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是《山海经》,这是一部关于古代神话传说的经典著作。

”他说得兴致勃勃,仿佛迫不及待地要和学生们分享这段古老的文化遗产。

第一节课,阿长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山海经》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他讲述了这部书的传世之路,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学生们被深深吸引,纷纷举手提问,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这部神秘的著作。

第二节课,阿长老师开始逐篇逐段地解读《山海经》中的经典内容。

他示范性地讲解每一则神话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哲理。

学生们目不转睛地聆听着,仿佛置身于古代传说之中。

第三节课,阿长老师设计了一系列互动环节,让学生们参与到《山海经》的故事中。

他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出书中经典情节,仿佛重现了古代的神话世界。

学生们兴奋地投入到这场角逐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第四节课,阿长老师组织了一次文化沙龙,邀请学生们就《山海经》的意义和价值展开讨论。

他鼓励他们发表观点,并引导他们思考这部著作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学生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展现出了对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

最后一节课,阿长老师带领学生们走进校园外,到一处小山上进行实地考察。

他指着山脚下的一片湖泊说道:“据《山海经》记载,这里曾是一位古代仙人的修炼之地。

”学生们震撼地望着眼前的景象,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景象一般。

整个《山海经》课堂教学实录便在这五节课中结束了。

学生们在阿长老师的引领下,深入了解了这部古老著作,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他们对神话传说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教学实录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学生们在这个春日清晨的课堂上获得了一次不一样的体验,也收获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东卫: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执教者李卫东师:提起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一上学期学习过他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写到的那位讲述美女蛇传说的故事高手――长妈妈,是对鲁迅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

鲁迅先生曾经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她,有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即专门回忆作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而对一个普通的保姆却花了不少的笔墨,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教师板书课题)(回忆旧知,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师:同学们课前已预习了课文,下面想请同学们谈谈你读完本文的“感受”,比如对“阿长”这一人物的印象如何;也可提出你的“疑问”,大至整篇课文的内容、写法,小到一个具体词、句表达,可以提出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甚至也可以就这篇课文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向鲁迅先生“质疑”。

(教师板书“感受”“疑问”)(让学生谈初读文章的感受,立足于“感受” “疑问”两个板块,为下文的教学准确定位,只有是学生真正需要老师解答的问题才有学习的价值,只教学生不会的,应该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学生静静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发言。

生:阿长有许多令人厌烦的规矩,但他又十分关心少年鲁迅。

生:阿长的睡相成“大”字,太粗鲁,令人讨厌。

生: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师:老师最喜欢听到你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谈别人的或是老师的感受,你有权发表属于你自己的看法。

生:就阿长谋死少年鲁迅心爱的隐鼠这件事,我的确不喜欢她。

师:我补充说明一下,隐鼠是鼠类的一种,只有拇指那么大,少年鲁迅很喜欢。

鲁迅先生在另外一篇散文《狗?猫?鼠》中曾经写道:“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到时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生:阿长很关心少年鲁迅知识的学习,满足少年鲁迅的好奇心理的求知欲望,比如想尽千方百计给作者买来《山海经》。

生:课文倒数第二段有一个词“过继”,我不知道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对这个词可能比较陌生,一般辞典上也不容易查到,自己无子而以兄弟或他人之子作为自己的儿子就称为“过继”,也叫“过房”。

阿长因青年守寡而有一过继的儿子。

生:第19自然段的“陆矶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怎么一回事?师:陆矶,正如课文注释,是名人。

同学们可能对《毛诗草木鸟虫鱼疏》这本书有疑惑,《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春秋时期孔子所整理,孔子之后研究《诗经》有四家,其中有三家都失传,我们现在所读的《诗经》相传是西汉初期的毛亨、毛苌传下来的,所以《毛诗》即指《诗经》,“疏”即“注释”。

陆矶这本书就是专门解释《毛诗》中动植物名称的书。

生:我讨厌阿长,因为她好说别人坏话。

生:阿长很关爱少年鲁迅,但鲁迅为什么竟然不知其名?生:为什么用那么多文字写《山海经》?生:最后一自然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表达了怎样一种感情?(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只是让给学生谈感受,提问题,个别文字上的问题学生无法解决的,老师及时给予解答,其他的教师一概不发表意见,因为教师此时需要的就是学生初读文本的原初感受,这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师:听了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我觉得你们的“感受”虽是初步的,但却是十分可贵的,学习语文就需要这种真切的感受和体味。

不少同学所提问题也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不过,我尤其欣赏这个同学的疑问:“为什么用那么多文字来写《山海经》?”他善于从别人容易忽略的地方提出十分有价值的问题。

总起来看,同学们的发言涉及两个大的问题:一是到底怎么样评价阿长这个人?二是写阿长为什么要写《山海经》?老师把这个问题引申一下:题目为什么定为《阿长与<山海经>》,既然主要写“我”与阿长的交往,能否改成《我与阿长》?(教师板书:一、对阿长的评价;二、题目能否改成《我与阿长》)(教师根据学生初读课文的感受,归纳确定了本课的学习内容,既然问题来自大多数同学的疑问,那么接下来的探究也就更有价值,学生的探究兴致自然也就更高。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如何评价阿长”。

如果说刚才大家谈的是对阿长这一人物的直觉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全面客观地对阿长这一人物的特点作出评价。

既然是客观评价,那么就要从文章中找充分依据,请同学四人为以小组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等一会自由发言,可展开争论。

三分钟后竞相发言。

(从“直觉感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把学生的阅读引向纵深,教师要求学生立足文本,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充分重视文本的研读,带领学生走向对文本的深入研读。

)生:我觉得阿长是一个伟大的人。

文章中也说道:“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实有伟大的神力”。

生:我补充一点,阿长很幽默,比如当她送给少年鲁迅《山海经》时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生“我不同意这个意见,说”三哼经“只能说明阿长不识字记不住书名,而不能说明她幽默。

师:是的,阿长在这里并不是表现出可以而为之的幽默。

(在这一环节,教师对学生对阿长的评价进行了点评和必要的引导启发追问,为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阿长提供帮助,在学生有疑处适时点拨,在学生无疑处设疑,激发学生的思维。

)生:我认为阿长很迷信,比如她正月初一“极其郑重”地让“哥儿”吃福橘。

生:我不赞成这种说法。

阿长让“哥儿”吃福橘时,“伸、按、摇”等一系列动作恰恰说明阿长对美好生活的盼望。

再说,福橘又不是他吃了,而是让给“哥儿”吃,这也说明她的心地善良。

生:阿长没有修养,睡觉成“大”字相让别人没法睡。

比如文章中写到:“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就流露出了少年鲁迅对她的不满。

师:能否给阿长做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针对前面学生对阿长的零碎评价,教师适时设问,让教学继续走向纵深。

)生:阿长是一个善良而朴实的人,但同时又有许多旧规矩,爱切切察察。

生:阿长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

师:通观全文,鲁迅对阿长的根本态度,是讨厌,还是敬佩?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鲁迅对阿长的态度变化上认识阿长。

因为这是全文的一条情感线索,对理解人物很有意义,所以很有提出来的必要。

)生:敬佩。

因为从文章中一些语句也可以看到,少年鲁迅由最初的“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再到“敬意消失”再到“新的敬意”,这种最后的敬意再也没有消失。

师:同意这位同学意见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表示同意。

师:是的,阿长是一个爱切切察察又有许多规矩甚至有点迷信的人,但她善良、仁慈,务实肯干的执着劲,对美好生活充满热切的盼望,即便从那些“小毛病”身上,我们也能感觉到她的率真粗狂,她是一个可亲可近又可信的人,是一个富有“人气”的人。

写文贵在“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笔下的“阿长”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师:那么回到第二个大问题:“题目能否改成《我与阿长》,写阿长为什么要写《山海经》?”学生议论纷纷。

生:不能改题目。

因为从阿长为“哥儿”买山海经这件事上最能表现阿长善良仁慈的性格特点。

生:作者也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

这证明阿长送的山海经对少年鲁迅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题目也可以改,但不如原题目好。

因为从山海经这件事上更能感受到阿长温暖的母爱。

师:既然如此,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哥儿”接到阿长送给的山海经时,他如果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会说些什么?(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总是有意无意地用空缺、隐蔽、中断、休止等方式,留下一些空白,留给读者通过想象进入艺术空间的可能。

从某种角度说,文本研习的过程就是以填补空白的方式与作者或文本对话的过程。

用填补的方法来研习,往往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联想的起点,使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呼应文本中已经呈现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深化他们对人物、主题的感受和认识。

文中只有心理神态描写,没有语言描写,通过学生的想象填补必定会内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生:实在是太好了,您真伟大!生:谢谢您,长妈妈。

生:长妈妈,我不是在做梦吗?生:长妈妈,我以后再也不提隐鼠的事了,保证听您的话。

师:同学们的想象都有道理,不过我个人以为“我不是在做梦吗?”这句应答有韵味,但少年鲁迅当时为什么没有说一句话呢?(继而教师又引导学生对鲁迅的“无语”作深入探究。

)生:因为太出乎他的意外了,文中也说到:“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怵起来”。

生:惊喜、敬佩到极点使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师:是的这里不说话是最好的回答,一切的表情、动作反应都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确,正是从山海经这里,少年鲁迅感受到了人间至诚的爱,感受到朴实而又执着的“伟力”;也正是由阿长买的山海经,使鲁迅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神话,萌发了文学爱好的种子;也正是由此,鲁迅开始了一生的藏书生涯。

这能让鲁迅先生忘记这印制虽然粗糙意义却不同寻常的山海经吗?怎能忘记这个地位低下但却宽厚仁爱的阿长呢?题目起为《阿长与<山海经>》用意也就在这里。

(教师的解读对学生的理解进行了补充,因为在这里教师引入了有关鲁迅的一些背景知识,而在这方面学生显然是欠缺的,而这些背景知识,对深入理解人物却又十分必要,因此介绍得很及时。

)师:下面让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

师:正如课堂开始有同学提出的,这一段到底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生:对阿长深深的祝福。

生:对阿长无尽的敬佩和祈祷。

师:“地母”是什么意思?生:地狱。

生:大地母亲。

师:都有些道理,但能否把这“仁厚黑暗的地母”理解为一切爱的精灵和主宰呢?阿长生前没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死后也无从知道,这怎么能知道呢?她的地位是那样的低下,但她的心灵又是那样的真诚!爱的主宰,请你在另一世界抚慰这颗同样充满爱意而又受尽卑屈的心灵吧!这是对保姆长妈妈发自肺腑的祝福,也是对善良和仁爱的热切呼唤!让我们带着诚挚的感情再来齐读一遍文章的最后一段。

(两次朗读层次不断推进,第一次朗读是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之上,第二次朗读是在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之后,两次朗读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也把本课的教学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可以用“意犹未尽”来形容之。

)下课。

(总评:本课例分为两大板块,确立教学内容和开展教学。

一般的课堂对教学内容的确定肯定在课前,而本课的教学内容却是在学生原初感受的基础上再结合课前的预设提炼问题而成,这一学教学内容是来自课堂,来自学生,这样的教学很有价值,不至于像一般的课堂,学生是被教师课前的预设目标牵着鼻子在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课堂上甚至出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争论,但对教师的操作要求却很高。

开展教学部分,又分为两个小板块,即一、对阿长的评价;二、题目能否改成《我与阿长》,整个课堂思路清晰,板块与板块之间过渡自然流畅,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